当前位置 : 湖北考研 >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去四川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去四川大学

最新回答

mujiontheway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乘船组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湖广填四川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或者直接由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填四川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背景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深。 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湖广填四川》
  那么,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呢?
  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2022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与人口》一章。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2022年间,巴蜀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2022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湖广填四川
  康熙七年(2022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元末明初进入了第一个。 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南宋时四川近一千万人,至2022年蒙古人入侵到宋亡,人口耗减大半,2022年全川只剩60万。2022年随州明玉珍在重庆开创夏国,不少楚民入川,2022年明军灭夏后,继续大量移民,到2022年才接近尾声,明末四川约有400万人。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2022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2022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亡过半;1647至此2022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2022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1660至2022年,清军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2022年清军平西王吴三贵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农民,农民杀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犬不留”。
  瘟疫、害接踵而至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撕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湖广填四川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2022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2022年,张献忠率领农民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2022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2022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2022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2022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湖广填四川
  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2022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2022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麻城
  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上卷载:邓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2022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2022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022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202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022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动,后来被军,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采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找到2022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编辑本段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然而,前不久省客家研究中心向国家社科办提交的研究成果《“湖广填四川”与西部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研究》却表明,“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痕迹”,难道这些有名的历史移民真的是四川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
  植被资源严重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顺治八年,川耕地不足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严重。
  华南虎等物种逐渐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乾隆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明代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发生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害、旱涝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7年一次,19世纪平均2年一次。
万有引莉

2022年重庆市建设了“湖广填四川博物馆” 。川渝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在建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将重现当年移民迁徙的历程,并展示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我以为麻城、孝感乡移民不仅是“湖广填四川博物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叙说的话题。2022年,麻城也开始恢复重新规划古孝感乡风景区的建设。
首先是麻城、孝感乡移民可以作为“新客家”文化研究的课题。罗香林先生《客家源流考》一书被认为是2022年以前家客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书中明确指出,湖北有二个非纯客住县:红安县、麻城县,总人口约15万人,而对红安县、麻城县的表述,总是割不开移民圣地孝感乡的。红安县、麻城县的这15万客家人应是江西填湖广时,从江西迁来的客家先民后裔。孝感乡客家先民移居四川时,带去了那些客家民俗文化?例如四川民间凡遇婚嫁丧寿或庆贺开业、请“满月”等等,传统席面多为备办九种荤菜宴客,此即俗称“九大碗”或“九斗碗”。此种“九碗”待客之俗即源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除“九大碗” 习俗外还有那些风俗带到四川?这方面的研究显然还是空白。
麻城、孝感乡民对四川是卓有贡献的,这种贡献从“麻乡约”可见一斑。明永乐年间,麻城、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由麻城人经营,替人们传递财物、书信的麻乡约商行。这种形式也从成都、重庆等地,逐渐普及到了四川、云南、贵州等许多大中城市。麻乡约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民间的通信状况,它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很重要位置。这种惠及民众的善举正是他们的创造。
在四川的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中,还出现了不少杰出人士。
洪武四年从麻城、孝感乡落籍四川隆昌的郭孟四,是隆昌郭氏的开山祖。家族繁衍人丁兴旺,距今己有600余年,传30余世,估计在世人口5000余,俨然一大家族。郭氏家族在明中叶已致富,至清嘉庆年间已是富甲一方。万历十三年,郭氏在泸州兴办天成生曲酒厂,是驰名中外的曲酒“泸州老窖”的原产地,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隆昌郭氏笫十九世孙郭书池,光绪年间举人,曾主持湖广总督张之洞垦务,被张之洞视为干才。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又在隆昌开办了知耻中学。长子郭蔚华乃辛亥之中坚,同盟会员;他在知耻中学、叙属中学任教时,宣传,当时四川党人,多出其门下。郭蔚华有子女七人,长子郭坚白为留法理科硕士,历任十余所大学教授,为教育界闻人;子郭士杰是早期党员,曾任安庆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2022年在汉口被捕壮烈牺牲,时年23岁;子郭步陶是知名新闻记者,任《申报》、《新闻报》主编多年,著作颇丰;子郭彝主持技术工作,贡献卓越,授全国劳动模范,享有葬八宝山的殊荣;子郭彦曾任军装甲司令,现居。郭氏子孙涉身党政军农工商文等届别,人才代出,可称为是麻城、孝感乡移民中的典型。
如富顺县罗氏先祖罗尚凤万历年间从麻城举家入川居富顺县洪合乡,顺治初迁威远县罗田口。罗氏以耕读为本,历代均有进士、贡生、举人;又涉盐业开发经营,是一盐业世家。传至十二代世字辈,可谓人才荟萃了。如世字辈中人有:烈士、少将罗世泽,四川地下省委书记、烈士罗世文,近代农学家罗世嶷,早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学系,并在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任教的罗世齐等等。又如张爱萍将军,作家艾芜等,祖辈皆由麻城、孝感乡移民至四川的。而尚未梳理出的贤良俊杰之士当会更多,这说明麻城、孝感乡移民及其后裔对养育他们的四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和回报。

期待的力量1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广义的包括陕西的南部)省仅余人口 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广义的包括陕西的南部)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与此同时,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或者直接由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注释:历史上陕西南部一直隶属于四川,由于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为了巩固,将四川北部汉江流域的两个府——汉中府和兴安府划入陕西,以使四川无险可守,因此广义上的四川还包括陕西的南部两个市,汉中市和安康市。湖广移民到达四川的路线,基本上是逆长江而上经重庆达到,而湖广移民到达陕西南部是走的另外一条线路,首先,移民到达汉口、荆州、襄阳一代,逆汉江而上到达汉中府和兴安府,由于到达四川和到达陕西南部的移民结构基本类似,因此两地在文化,饮食,方言习俗等方面有极大的类似,例如陕南中部的西乡县和石泉县,口音非常接近四川方言,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四川民居,再往东去的汉阴县,则四川元素少一点,汉阴县在各个方面和石泉县相比,其湖南特点要更加显著,四川特点要稍微淡一点,再东面的安康、旬阳则更多的接近湖北和关中,这也是因为移民的多元化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性,正所谓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说的正是陕西南部,因此,陕西南部和四川自古是一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曾在安康发掘出来的古巴国遗迹,也验证了陕南在历史上和四川同属于巴蜀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
具体历史片段: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湖广省介绍: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属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2022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四年2022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2022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2022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2022年,张献忠率领农民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清军大肆滥杀,地方豪强结社自保,乡村无赖。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2022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2022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2022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2022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2022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2022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上卷载:邓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明洪武年(2022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现名:彭州市,又名天彭。属于成都市管辖内县级市。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张姓是清康熙2022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022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202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022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动,后来被军,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采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找到2022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福气少女毛毛酱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大学、名族大学。
琉璃跃跃
去四川参加高考?你知道四川总人口多少吗?过亿呢!湖南湖北高考分数高,应试教育厉害,当然学生读书也厉害,我是湖南人,参加了高考读完了大学,不容易啊!如果你要高考移民,上海,北京,海南,东北,,青海等地方是你的好选择,去四川还不如在湖北考

相关问答

湖北大学四川考研点

该链接有国内具有医学影像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实力的高校,可供借鉴参考:在湖北及周边地区省份(河南、四川、湖北、重庆、安徽、湖南)具有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下述几家: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河南: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四川:四川大学、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安徽:安徽医……

yellowmoon27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去清北

截至2022年6月,蕲春县副县长名单如下:一、陈旭陈旭,男,汉族,湖北浠水人,2022年05月出生,研究生学历,2022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蕲春县县委、常务副县长。二、石玉艳石玉艳,女,汉族,湖北钟祥人,2022年1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2022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蕲春县人民副县长。三、蔡绪银蔡绪……

敏宝环保科技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四川大学

○沈德咏,男,2022年2月出生,汉族,江西九江人。最高人民副院长。○张军,男,2022年10月出生,汉族,山东博兴人。最高人民副院长。二级官。○万鄂湘,男,2022年5月出生,汉族,湖北人。最高人民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官。○黄松有,男,2022年12月出生,汉族,广东汕头人。最高人民副院长……

永创佳绩

湖北民族学院考四川大学考研

西南大学预科代码10656;湖北大学预科代码10517。西南大学,是部委直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主管,是与、四川省人民、成都市人民共建学校。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南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共培养民大本校预科及委培四川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小脸欠捏

中南民族大学考研去武汉大学

截至2022年5月,湖南省人民党组成员名单具体如下:一、邹小俊邹小俊,男,汉族,2022年2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中员,党校函授学院涉外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现任省纪委省监委驻省纪检监察组组长、省党组成员。二、董石桂董石桂,男,汉族,2022年4月生,湖南衡东人,中员。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烧饼小顺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