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湖北考研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国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国奖

最新回答

蔷薇朵朵7

附:历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名单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刘铁铸 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良臣 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陆忠骥 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周世泰 冶金部东北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惠民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梁珍廷 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兴泉 核工业华北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马宗晋 国家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在艺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研究所,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乐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汪仲英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文杰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骥 地矿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崇佑 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局调研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集磊 有色甘肃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广润 地矿部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兆宇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巩志根 核工业华南地勘局293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龚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邓起东 国家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绵平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赵澄林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张宗祜 地矿部水工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光鼎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袁秉衡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康玉柱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明桂地质矿产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佐国 化工部地质矿山局云南地质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许惠龙 煤田地质山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祝延修 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九支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国栋 国家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夏林圻地质矿产部西安地矿所,研究员
张文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江天寿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艺研究所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何继善 中南工业大学,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特别奖获得者(只颁发了这一次):
程裕淇地质矿产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孙殿卿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杏垣国家局地质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张云湘 地质矿产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金琪 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志强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俊杰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万程 中国煤田地质河南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
王世忠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14支队,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陈光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裴荣富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纪舜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张卓元 成都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杨遵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德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海涛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中立 地矿部甘肃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包家宝 地矿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礼炎 地矿部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贵明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恒 煤田地质江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金庆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学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
王秋华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毓川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院,教授级高工(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鹤龄 淮南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郝诒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管海晏 中国煤田地质航测遥感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云岭 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继良 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殷先明 甘肃省地勘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兆洪 化工辽宁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国安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覃慕陶 广东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黄第藩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开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袁学诚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 旭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2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张一伟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卢良兆 长春科技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叶连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 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潘元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炳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龙驹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心地质资料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启民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奇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骆耀南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姜剑虹 中国煤田地质黑龙江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福同 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王铁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廖椿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 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杜汝霖 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教授
何国琦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汪集旸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大赉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 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 吉, 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保群 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六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培君中化地质矿山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倪 斌 中国煤炭地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秦 震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姚伯初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自新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正辅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赵文智 中石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汉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刘本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赵文津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夏代祥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叶天竺  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童晓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丕龙  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锡友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山东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永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崔盛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授
张培震  中国局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孙革  吉林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曾勇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
郑亚东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傅家谟,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惠, 中国冶金地质地球物理勘查院
刘敬党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辽宁化工地质勘查院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张金带,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周海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徐水师,中国煤炭地质
刘玉书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敦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郝守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张善文,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阎凤增 ,中国武警黄金指挥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占游, 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高级地质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才金,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京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宏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馆 研究员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金之钧,中国石化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王世称, 吉林大学 教授
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杨克明,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杨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董连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
王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二级)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
谢玉洪,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邹才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李子颖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汪啸风,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宋国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夏庆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赵贤正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张训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王佟,中国煤炭地质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宋 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
杜时贵, 绍兴文理学院
殷跃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舒良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颜丹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付锁堂,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来明,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郝蜀民,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燕长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鸿飞, 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高级工程师
范立民,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彤,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2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潘桂棠,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彭建兵, 长安大学 教授
赖绍聪, 西北大学 教授

月想月乐
王典洪:董事,中国籍,男,2022年出生,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津贴、湖北省津贴专家。 2022年至2022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电学院院长;2022年起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助理;2022至2022年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科集团董事长,现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院长。享受津贴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地区电子线路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像处理,电子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智能仪器、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三十余项;编著出版专著、教材等五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十五篇、EI检索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成果推广奖等九项。
冷夜寒池
武汉地质大学是做珠宝鉴定证书的。
武汉地质大学的珠宝学院是国内比较一流的珠宝学院,珠宝的科研鉴定方面也比较厉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简称地大,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地球科学国际大盟、中国高校行星科盟、“七校联合办学”创始成员。
*和氣生財***

获奖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等级 奖 项 获奖时间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 第四完成单位:金振民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2 环境与生命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殷鸿福、谢树成、杨逢清、童金南、王永标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22 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对水患形成的影响 第二完成单位:殷鸿福(2)、李长安(5) 二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22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山、金振民、章军锋、刘勇胜、张宏飞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22 地球内在中的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 郑建平、马昌前、李建威、肖龙、路凤香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生物地质学 殷鸿福(1) 谢树成(2) 王永标(4) 一等 自然科学奖 2022 南堡大油田发现的精细勘探理论和技术 第二完成单位:夏文臣(18)、张宁(30) 特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 2022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山、金振民、章军锋、刘勇胜、张宏飞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冀东油田南堡凹陷演化的热动力学和成藏动力学综合研究 第二完成单位:王方正(4) 一等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2022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 第三完成单位:张克信(4) 葛孟春(6) 朱云海(7) 一等 国土部科技奖 2022 陕甘川邻接区金、铜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靶区优选 曾佐勋(3)、王方正(5)、杨逢清(7) 二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22 MM01超细高岭土 第二完成单位:周汉文(5)等 三等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2022 造山带及邻区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 龚一鸣、杜远生、张克信等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金的纳米矿物学特征研究 洪汉烈等 三等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2022 滇东黔西陆相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研究 第二完成单位:殷鸿福(2) 三等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2 中国矿物晶体形貌学研究 王文魁、赵珊茸等 三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与地球节律研究 殷鸿福(8)、刘本培(9)等 一等 科学技术奖 2022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及区域资源响应 郑建平、路凤香 陈美华 余淳梅 二等 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2 成矿作用动力学 於崇文、岑况、鲍征宇、张德会、何文武 二等 科学技术奖 2022 晚古生代和三叠系放虫古生物学及造山带地层学研究 冯庆来、刘本培、叶玫、方念乔、张世涛 三等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2022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层型研究 地大(武汉)、地大(北京)、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陈楚震、童金南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22 流域环境演化与防对策 李长安 杜耘 吴宜进 张玉芬 赵艳 二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大陆地壳磁性结构与烃运移磁效应研究 高山(2)等 三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中国西南特提斯造山带构造与新生代碰撞变形研究 刘本培(4)等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22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层型研究 殷鸿福 杨遵仪 吴顺宝 童金南 张克信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大别造山带构造年代学 然 王国灿 简 平 邓清禄 张旺生 二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前缘斜坡稳定性预测与防治对策 殷鸿福(2)等 三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22 中国古生物地理学 殷鸿福 杨家禄 杨逢清 童金南 刘本培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22 江汉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环境地质问题 李长安 张玉芬 殷鸿福 唐晓明 三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22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 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勘院等:张国伟 张本仁 袁学诚 孙 勇 殷鸿福 张宗清 高 山 刘福田 肖庆辉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9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 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张国伟 张本仁 殷鸿福 高 山 游振东 韩吟文 张宏飞 欧阳建平 路凤香 一等 科技进步奖 1999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科学-21世纪地学人才智能结构及优化 马昌前 傅安洲 二等 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9 岩石典型结构分析 叶德隆 邬金华 陈能松 赵颖弘 二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1998 江西三都幅,修水县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章泽军 曾佐勋 张雄华 曹树钊 蔡雄飞 李长安 印纯清 二等 地矿部勘查奖 1998 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游振东 韩郁菁 然 张泽明 韦必则 刘 嵘 二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堆积物及哺动物群研究 李长安 二等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8 湿润气候区金的表生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在找矿中的应用 朱有光 蒋敬业 胡国俊 李树新 三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辽河盆地早第三纪遗迹化石与储层沉积环境关系研究 卢宗胜 陈 斌 解习农 童林芬 黄其胜 三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甘肃南部碧口群分布区区域化探异常筛选、查证方法技术研究 朱有光 李泽九 孙善才 徐家乐 胡以铿 三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江西港口幅、马坳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章泽军 印纯清 曾佐勋 熊兴武 曹树钊 张雄华 蔡雄飞 二等 地矿部勘查奖 1997 热液成矿作用动力学 於崇文 岑况 鲍征宇 陈跃庭 二等 地矿部科技奖 1997 逆冲推覆构造 朱志澄 张华瑛(编辑) 三等 湖北省科技教材奖 1997 赣西北地质背景及活动趋势综合分析 黄定华 叶俊林 王国恒 三等 地矿部科技奖 1997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 索书田 桑隆康 游振东 钟增球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花岗岩类岩浆动力学-理论方法及鄂东花岗岩类例析 马昌前 杨坤光 唐仲华 李增田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郑建平(5)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新矿物彭志忠石的发现及综合研究 陈敬中 彭志忠 杨光明 凌红 施倪承 潘兆橹 三等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1996 拉脊山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及铜、多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 邱家骧 曾广策 王思源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现论和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代剖析 然等 三等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5 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 张本仁 骆庭川 高山 欧阳建平 陈德兴 三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5 1:5万矾山镇福(K-50-135-B)区域地质调查 王人镜 李长安 单文琅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准晶结构、对称新理论及其矿物学中的意义 陈敬中 刘祥文 赵文霞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板块沉积学研究 龚一鸣 刘本培 司远兰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太行山阜平隆起南部早前寒武纪地质 谭应佳 王方正 赵温霞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长江三峡工程狮子口地区重力滑动构造研究 杨森楠 宋利好 任建业 吴树仁 姜本鸿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下扬子地区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福州大学:邓晋福 叶德隆 赵海玲 汤德平 邰道乾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河北省崇礼县水晶屯金矿区及外围控矿地质条件和成矿预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518队:侯光久 吴淦国 魏俊浩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赣东北银山-众埠街一带与火山岩有关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冯志文 张德会 刘丹英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大庆榆树林地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的地质划分和测井线识别 邬金华 余素玉 周远田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秦巴地区碱性岩地质特征及含矿性研究 邱家骧 年 王顺金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西秦岭及松潘地区印支期生态地层和金的生物成矿研究 殷鸿福 杨逢清 赖旭龙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辽河盆地遗迹化石初步研究 卢宗盛 陈斌 黄其胜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甬台温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林秀伦 樊良本 杜时贵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湖北省优质柑橘林带地质背景研究 陈德兴 胡国俊 柯爱蓉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1:5万蔡家河幅(H-49-12-0)区域地质调查[蔡家河幅(H-49-12-0)1:5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杨森楠 桑隆康 胡德祥 韩书杰 周汉文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及成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试中心、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莫宣学 路风香 沈上越 朱勤文 侯增谦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秦岭及邻区三叠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四川地矿局川西北地质大队:殷鸿福 杨逢清 黄其胜 杨恒书 赖旭龙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 杨遵仪 吴顺宝 殷鸿福 张克信 徐桂荣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单文良 宋鸿林 付昭仁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河北张家口下双台--常峪口一带地质构造特征及金矿成矿预测 吴淦国 印纯清 侯光久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崇阳滑坡及盆地与邻区地质稳定性研究 叶俊林 黄定华 陈 英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冀北平原--承德一带太古庙地质及金矿找矿方向 谭应佳 王国灿 李舜贤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现代构造分析方法在中条山铜矿等矿区例尺成矿预测的应用 李德威 王显达 李先福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清江下游主期构造应力场研究 郭 颖 刘子忠 马曹章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 游振东 索书田 韩郁菁 钟增球 陈能松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阿里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第二地质大队:郭铁鹰 梁定益 张宜智 赵崇贺 薛君治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鄂尔多斯盆地边新桥--横山麒麟沟地区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成果总结报告 阮天健 费 琪 陈海军 董 勇 祁士华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中国及其邻区构造古地理和古生物古地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 刘本培 李思田 杨森楠 杨式溥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阿里古生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遵仪 聂泽同 何心一 殷鸿福 宋志敏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闽北建瓯--政和一带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冯志文 夏卫华 曾佐勋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南华北地区古生界储集性和成岩作用研究 余素玉 周 杰 管俊芳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东南鄂尔多斯盆地早中侏罗纪含煤岩系成因地层分析 夏文臣 雷建喜 张学预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新疆北山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特征 张旺生 方锡廉 朱云海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内蒙古四子庄旗白乃庙金矿区矿物学找矿标志研究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内蒙古103地质队:薛君治 张正敏 张 英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填压式土壤热释碳酸盐测定 陈静中 阮天健 陈海军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团麻断裂的南延趋势及未来中强震震中位置的研究 叶俊林 黄定华 陈英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华北地区及其北部褶皱带铜矿找矿远景(中条山胡篦型铜矿矿田控矿构造) 山西地质局214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傅昭仁 王定域 宋鸿林 重大成果奖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 1991 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张本仁 李泽九 陈德兴 谷晓明 郭五寅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化探资料稳健统计方法处理 胡以铿 阮天健 杨英华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广西壮族自治区石炭纪沉积相及某些重要矿产的关系 余素玉 何镜宇 邬金华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青海省阿尼玛卿造山带基础地质与冰川构造研究 纪克诚 何海之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三斗坪缓倾角结构面显微构造与组构的研究 金淑燕 姚家健 马长玲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中国南方(湘黔桂浙赣皖南)沉积历史和构造特征及有关矿产的成矿背景研究 然(2)等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87

L美食诱惑

江南大学比较好,专业学科比较全面,下面是江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各方面对比介绍:

一、师资力量:

1、江南大学:学校有教职员工3393人,其中专任教师2137人(含研究生导师1203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8%,博士学位人员比例9%。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有教职员工3225人,其中教师187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博士生导师310人,教授520人,副教授927人。

二、教学建设:

1、江南大学: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已建成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52门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三、科研成果:

1、江南大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江南大学、百度百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相关问答

中国地质武汉研究生

具体不太清楚,去官网看看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直属的设有研究生院、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她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于2022年。她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合并而成,2022年迁校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2022年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

ID换了又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考研

办学地点不一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办学地点在首都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办学地点在湖北省会武汉。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明显的区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所在的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是世界级超级城市,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发达、最集中……

袜子飞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考研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区别:1、办学地点不一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办学地点在首都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办学地点在湖北省会武汉。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明显的区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所在的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是世界级超级城市,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杨杨杨远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奖金

姓名谢忠泉出生年月2022年12月籍贯四川仁寿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创新管理学习与工作经历2022年4月至今,东京工业大学创新管理研究系博士研究生2022年10月至2022年3月,东京工业大学创新管理研究系研究生2022年10月至2022年8月,中国赴国预备学校学习日语2022……

sisley052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奖助

谷穗:女,汉族,2022年6月生,河南开封人,工学硕士,中员,助教。2022~2022,平顶山工学院,房屋建筑工程专业,专科学历;2022~2022,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专升本);2022~202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地质工程专业,工学硕士。07-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江城……

babycaro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