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湖北考研 > 武汉研究生肝癌成功了吗

武汉研究生肝癌成功了吗

最新回答

小雨点Mei
黎功,男,汉族,2022年4月出生,山东滨州人,中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武警总医院肿瘤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放治疗部主任,肝癌专家。
密果儿小雨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主要贡献:谢医师在市传染病医院工作时,每年下乡巡回医疗均治愈当地很多疑难杂症1984-2022年,在广东创办用中医治疗癌症的专科医院2022年底,在惠济医院肿瘤肝病门诊,专门用中草药治疗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化疗放疗或手术、化疗放疗失败的各种癌症病人,以及乙型肝炎、三阳患者转阴。通过近2022年的临床实践,已治愈各种晚期癌症病人1000余例,延长、改善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数万人。2022年,获得由武汉市宣传部、武汉癌症康复会命名的武汉地区首届“抗癌好医生”。同年参加世界中医药研究会首届年会,在会上宣读的《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医中药世纪》被评为一等奖。多年来苦心研究的“余氏东风汤”系列方剂,在治疗各类晚期癌症上取得可喜成效。被武汉地区、湖北地区以及级的新闻媒体专题、专访报导百余次。
恶狼追月
可以给你推荐的有二家医院: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同济医院普外科:2022年德国人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同济医院时即以外科为基础。而今普外科在国内乃至国际外科界均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国家重点学科。以院士裘法祖为代表的一批专家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该科专业划分齐全、重点突出、设施完善。诊治的疾病主要有:(1)肝脏外科:我院肝脏外科中心属国内最大的肝外中心之一,采用先进技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开展术中“B超”引导下肝段切除术、巨大肝癌切除和门静脉取癌栓术,大大提高了切除率,降低了手术亡率。5年生存率达40%左右,达国际先进水平。对中晚期肝癌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享誉国内。(2)胃肠外科。(3)胆胰外科。(4)腺甲状腺)外科(5)血管外科。 1)陈孝平: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 肝脏外科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外科客座教授,中华外科学分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肝脏外科学组组长、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 国际肝胆胰协会常务委员、外科学院院士。 2022年大学毕业,20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最早从事肝脏外科及肝移植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博士研究生。2022年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从事医疗工作,对普通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近二十年来,在我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院士、吴在德教授的指导下,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施行过各类手术一万多例,其中成功切除最大的肝血管瘤重达10余公斤,成功切除最大的肝癌重达0kg。手术后肝癌病人生存期最长者已达2022年。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手术成功率高,效果好。迄今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国家高等学校八年制规划教材《外科学》和七年制规划教材《外科学》,外科学大型经典参考书《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副主编。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各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及校院级课题10余项。 2022年提出了“采用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将自体的肝脏保留一部分,在腾出的相应空间移植部分肝脏”,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代末,首创在术中B超指导下施行肝切除术,该项技术通过了湖北省卫生厅主持的科研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在国内首先报道了肝段切除术,提出了肝脏无手术禁区的论断,于2022年在国内外最早有计划的施行巨大肝癌切除术,并首先提出肿瘤大小不是评估能否施行肝切除的唯一标准。“医用接触式Nd—YAG激光刀在实质性脏器手术中的应用”获202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2022年获湖北省卫生厅二等奖、湖北省人民科学技术二等奖。“肝外科手术的系列研究和技术改进”,2022年获中华医学会奖一等奖、202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基础及临床研究”,202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主要临床和研究方向为肝、胆和胰腺肿瘤的诊治、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肝移植。 2)龚建平:胃肠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自2022年代初期开始胃癌合理性治疗的临床研究,对胃癌病人实行规范化个体化的根治手术,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经湖北省卫生厅成果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进入21世纪,对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外科手术,龚建平教授运用肿瘤生物学原理,开展了肿瘤病人药敏试验,针对病人设计个体化化疗方案,实施特异敏感的术后化疗,使患者生存率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为减轻患者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龚建平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取得良好效果,并于2022年在全国提出消化道重建的自动化缝合概念。此外,紧密结合肿瘤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龚建平教授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分子机制入手,对肿瘤的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于2022年在中国提出了“外科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既丰富了外科学理论,又拓宽了外科学的研究领域。 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在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领导下,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全军肝胆外科专科中心、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全军重点研究所、军队“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拥有 660 张床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长期坚持医、教、研相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抗复发治疗,肿瘤的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复杂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肝胆疾病的内窥镜治疗,以及肝移植等方面均居国内外先进水平。不仅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还采取了微波方法、频方法、氩氦刀方法、激光光敏技术、肝内肿瘤酒精注疗法和经股动脉至肝动脉管加栓塞疗法等。现年门诊量7万多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 11000 多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 5 项,全国医药科技成果金杯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全军科技大会奖共 3 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33 项,军队医疗成果一、二、三等奖 11 项,上海市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8 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1 项,何梁何利基金奖 2 项,陈嘉庚医学奖 1 项。在研课题 37 个,获国内外各类科技基金资助 1650 万元。举办中德、中加肿瘤研讨会等国际会议 3 次,全国、全军会议 6 次。
李家子弟平平

组建时间:2022年
医疗简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长黄家驷。2022年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长。2022年恢复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长。现任所长陈颢珠、名誉所长石美鑫、副所长葛均波、赵强、舒先红。全所职工107名,其中正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名。研究所设有心内科(19病区、23病区、30病区、CCU)、心外科(31病区、32病区、ICU)、心导管室、心脏超声诊断室、心电图室、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心血管流行病统计室等临床和实验科室,拥有建筑面积达8442M2的十层心血管病大楼,总病床数220张,实验室面积约1200M2。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科研设施,有超低温冰箱、荧光显微镜、落地式高速离心机、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PCR仪、三维重建仪、超声消融仪、立式电泳仪、高压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30余件高级科研仪器设备。2022年起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2022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其心脏内科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系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研究,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液脂质的生化研究、X线造影诊断以及超声诊断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等;从分子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力衰竭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 心脏超声的研究,包括食道超声检查技术的应用、血管腔内超声, 多平面经食道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冠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消融;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诊断和电学治疗研究,以及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新型人造心脏瓣膜的研究及辅助循环的研究。 开展冠脉搭桥的手术、心脏移植术(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及人工主动脉带瓣移植术等。
曾分别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等市级以上课题50余项。目前正承担973“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十五攻关、“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近5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450余篇,获专利一项。
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77人、硕士77人,博士后4人,在学博士生22人、硕士生32人。
心研所受委托每年举办全国心内科,至今已为26期。
心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作为内科的分支学科成立于2022年,其奠基人是中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琪教授,也是首届心内科主任,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22年评为上海市卫生局的领先学科,2022年被列入“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2022年被确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被指定为中国临床药理基地。
心内科的总体医疗水平在华东地区领先,在中国名列前茅。自2022年代起先后在中国率先或较早进行了左右心导管检查、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体外电除颤复律、冠状动脉造影、永久起搏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经导管消融室速、经静脉安置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冠脉内激光溶栓、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等。
心外科
心外科建于2022年,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多个国内“第一”。率先在中究人工静立垂屏式心肺机和开展深低温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纠治术,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术和低温房间隔缺损缝补术等。2022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开展国产瓣膜研究。用同种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应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替换术,手术种类由单瓣发展到双瓣、三个瓣替换术。并开展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带瓣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转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复杂心脏病手术等。目前已广泛开展各种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动脉瘤、心脏肿瘤、马凡氏综合征和终末期心肌病等。其中以心脏移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微创心血管手术、瓣膜修复成形术、复杂冠心病外科治疗为特色,年手术量达2500多台,手术成功率高达98 %,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由王春生教授领衔的“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获得成功”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近来开展的微创心血管手术的应用包括:微创二尖瓣修复 /置换、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微创房缺修补、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微创迷宫手术治疗房颤,手术规模国内领先及疗效优良。
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成果奖。担任复旦大学心外科有关章节讲课和示教,并担任中国心胸外科的讲课任务,研究生班讲课。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讲课和手术,参加外院外宾学术会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 组建时间:2022年
医疗简史: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2022年设立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2022年正式成立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2022年改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开始分为病房和实验室两个部分。其后不断发展壮大,2022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2022年校合并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肝脏肿瘤学)以及上海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
临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又相继开展了肝癌术后复发的手术再切除、冷冻、微波、超声介入、以及生物治疗等特色项目。自2022年开始以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研究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治疗研究,探索肝癌术后复发的综合防治方案,进一步延长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改善预后。已积累近4000例肝癌诊疗经验,最早开展小肝癌诊治、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5年生存率达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生存超过5年有368例,生存2022年以上有112例,生存最长已达2022年1例,居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所实验室下设无菌动物模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治疗实验室。拥有超速离心机、毛细管电泳仪、DNA合成仪、多肽合成仪、液闪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先后承担“六五”至“九五”的国家科技攻关、中华医学基金以及重点学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科技进步奖,以及癌症研究所金牌等。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恶性肿瘤项目中的1个子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大项目、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的子课题各两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等项目,并参与“863高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人,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42人、硕士38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学博士生31人、硕士生15人。受委托每年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肝癌诊疗进展。
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发性肝癌》(Pmary Liver Cancer)在Spnger出版发行,主编中文版《原发性肝癌》(第1、2版)以及《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图书类三等奖)。应邀在十余本国际著名专著撰文。牵头主办四届大型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和多届全国肝癌会议。汤钊猷教授曾代表我国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并作为特邀演讲出席上百次国际会议。2022年学科带头人汤钊猷教授作为全国14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获邓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
科室现状:肝癌研究所有肝肿瘤外科、内科以及实验室组成。拥有近百张专科病床以及面积900平方米设备精良的实验室。以外科治疗为主,内外科、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综合治疗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现有医技等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现任所长:著名肝癌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
肝肿瘤科
2022年成立中山医院肿瘤小组。2022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形式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2022年经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2022年10月肝癌研究室扩编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科是以原发性肝癌为主攻方向,是内外科紧密结合的临床科室。肝肿瘤外科每年进行肝手术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生存率40~50%、手术亡率1-3%,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癌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0~70%。尤其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以及肝门区肝癌的外科诊疗方面具有特色。开展的肝移植术在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胆汁淤滞性疾病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肝肿瘤内科早年开展普查以及肝动脉造影,提高小肝癌检出率。随后开展化疗、免疫、中药等综合治疗。肝肿瘤内科的重点是肝肿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后复发转移防治,开展放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局部治疗(内局部注、门静脉化疗、频毁损治疗等)、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
普外科
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在许多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中国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了诸如黄家驷、崔之义、冯友贤、吴肇光、孟承伟、王承棓、吴肇汉等国内外著名的外科学家。普外科在国内开展了许多重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肠系膜下腔静脉吻合术等。主要医治病种: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胆囊、胆管癌;门脉高压;甲状腺癌;转移性癌。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房肿块切除术;剖腹探查术;腹股沟钭疝高位结扎修补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腺癌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DIXON手术;MILE'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改良腺癌根治术;WHIPPLE'手术;肝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腺癌扩大根治术;结肠全切除术。
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重症监护和外科营养、胆道胰腺疾病的综合治疗、胃肠外科研究、胃肠动力研究、内镜外科。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着10余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组建时间:2022年
医疗简史:2022年中山医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儒任主任,历时近二十年。临床上主要以创伤骨科为主。在2022年代后期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2022年在国内首先进行椎间盘造影。202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2022年成功进行了上臂断臂再植手术。2022年,与华山医院协作,成功进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术。2022年完成上海第一例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成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在上海首次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2022年率先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2022年率先作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始作膝关节镜检查,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22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科技成果奖。2022年,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院士调来中山医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每年举办全国显微外科与讨论会。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2022年在上海地区最先推广AO概念和AO技术。主要收治脊柱、关节、创伤、骨与软组织肿瘤,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周围神经损伤,手部疾病以及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创伤内固定技术、骨肿瘤、周围神经损伤、关节镜与椎间盘镜、胸腰段的侧前方减压、股骨头缺血性坏、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应用T型锯椎管成形术”等。
建有骨关节肿瘤治疗中心和关节镜中心以及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 2022年度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就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还承担“973”子课题、多项科研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先后获得与上海市的多项科技成果奖。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病床64张,共有医师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年手术量达1500多台,年门诊数量50000余人次。

洋葱吵大肠
硒是生物必需的微量营养要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癌症亡率与硒水平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国外报道,3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表明,谷物、土壤中的硒含量与胃、肠道、肺、腺、泌器官、颊咽等部位肿瘤及淋巴瘤、白血病的亡率呈负相关关系。2022年文献报道了对世界范围内27个国家和地区的硒水平与肠癌、腺癌、巢癌、前列腺癌、白血病、肺癌、胰腺癌发病率皆呈负相关,但胃癌、肝癌例外。

  于树玉领导科室人员结合国情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她亲赴现场通过8个省24个地区的调查,发现居民血硒水平与中国三大高发肿瘤——胃癌、食管癌、肝癌皆呈负相关性。中国是世界上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由于其发病急、恶性程度大、病程短,有“癌中之王”之称。因此,于树玉重点研究肝癌与硒的关系。她通过对流行病学、动物试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肝癌发生、发展与体内必需微量营养素硒的关系,并在肝癌高发区开展预防试验,探索切实可行的预防肝癌的途径,这在国际上是首创。

  流行病学研究。江苏省启东市(县)是我国肝癌高发区,于树玉与启东肝癌研究所协作在该地进行了流行病研究,结果证明:依地理区划的不同地区,肝癌亡率与当地粮硒、居民血硒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7),提示适当增加硒摄人量有对抗肝癌的潜在作用。

  动物实验。启东地区人和鸭子肝癌发病率皆高,其致癌因素可能相似。为探索硒能否阻断自然环境中的致癌因素,他们在启东肝癌高发区寅阳乡自然环境中进行了为期四年的鸭子试验。在这四年试验期间,于树玉率领生化室人员分期分批,不顾寒暑赴现场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饲料中加入1ppm的亚硒酸钠使鸭肝的癌前病变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较对照组下降77%,提示硒可拮抗自然环境中的致癌因素,对预防乙型肝炎、肝癌皆有作用。为期两年的大鼠试验还证明,在饮水中加入适当的亚硒酸钠可使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发生率由7%(对照组)降至5%(试验组)。在致癌不同阶段补充硒都有降低肝癌发生率的效果。证明硒对癌变起始、促进过程都有拮抗作用。提示任何时候给人群补硒都有好处。另外,用体内移植肝癌细胞,试验表明20天可使小鼠全部亡,但给硒组却有90%小鼠存活。在存活的小鼠中有一半未长肿瘤,以后再给这些小鼠移植肝癌细胞,仍不长肿瘤。提示硒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并有提高机体免疫作用。这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得到证实。

  基础理论研究。生化实验证明硒可抑制癌细胞内DNA及蛋白质合成;生物能学研究发现硒有选择性的影响肝癌亚细胞器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限制其氧化磷酸化产生ATP,抑制线粒体结合的己糖激酶从而使有氧酵解明显下降,证明硒阻断能量供应是其抑制肝癌增殖机制之一。在相同条件下,硒对正常肝无上述作用。在对肝癌细胞膜流动性及与膜偶联的信息传递调整作用研究中,表明肝癌细胞质膜流动性及Na+/K+泵活力皆大于正常肝,而cAMP下降,cP上升,cAMP/cP比值为正常肝的1/10,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I型(与增殖相关)增高,Ⅱ型(与分化相关)下降,而给荷瘤小鼠硒后,可使上述指标向正常。硒能使肝癌细胞与增殖相关的门冬氨酸甲酰转移酶(ACTas)下降,与分化有关的组织特异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PS1)上升,两酶活性随给硒天数呈反向协同变化。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表明硒可使肝癌细胞的癌基因c-myc基因表达下降。用酶切及分子杂交技术显示,硒对染色质的构象有影响,能使c-myc基因在核小体梯度上分布由低聚核小体移向高寡聚核小体,即向不利于转录的方向转变。此外,硒使CPS1基因分布由高寡聚核小体移向低聚核小体,即利于转录,此结果说明肝癌细胞在硒诱导下,基因染色质构象及表达皆趋向正常肝细胞。在细胞学水平上的研究证实了硒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分化,使其向正常:指数下降,生长速度减缓,饱和密度下降,接触抑制及贴壁能力增强,使致癌力下降。在人肝癌细胞株与人肝胚胎细胞混合培养中,硒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对生长快的正常胚胎肝细胞无影响。这种有选择性地作用提示适量补充硒对正常细胞无副作用。

  硒干预人肝癌发生的现场试验。在上述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在江苏省启东市高发人群中进行了三项干预肝癌发生的现场试验,收到了显著效果。其一,在肝癌高发区13万人中进行肝癌预防试验。试验组供食硒强化食盐(含15ppm的硒酸钠),对照组供食普通食盐,历经2022年追随给硒组肝癌发病率逐年下降,与对照组比较,下降了46%。值得提出的是在试验期间1987 年,在启东市发生肝炎流行,发现给硒区肝炎发病率较未给硒区少9%,表明硒对人的肝炎也有预防作用。其二,用富硒酵母干预乙型肝炎患者(澳抗阳性)发生肝癌的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HBsAg+)是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其肝癌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204倍。选择HBsAg+者226例为试验对象。试验组113例每日口服富硒酵母片(含200微克硒),连服4年无肝癌发生,而对照组(服普通酵母片)4年中发生7例肝癌。其三,用富硒酵母片在肝癌高发家族中进行试验。肝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肝癌高发家族中肝癌发生率比无家族史者高76倍。因此肝癌患者家系成员是肝癌高危者。在肝癌高发家族一级亲属3849例进行干预试验,试验组每日口服含200微克硒的硒酵母片,对照组口服普通酵母片。连续两年的观察(1986~2022年),服富硒酵母片组肝癌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60%。在各组试验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当停止供食硒后,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这是由于硒是一种营养素,体内硒水平的维持依赖于从体外摄取,于树玉建议,从长远看,供食含15ppm的亚硒酸钠试验的方法经济、方便、安全,群众乐于接受,尤其适用于癌症高发低硒地区。

  除了肝癌外,于树玉还带领研究生在实验室对硒作用与肺癌、白血病的机制在基因水平上进行了研究,表明硒使癌细胞的癌基因c-myc表达下调,抑癌基因Rb表达上调,非磷酸化Rb 蛋白增高,磷酸化Rb-蛋白减少,从而癌细胞增殖减缓。当硒与维甲酸联合作用时,效果更显著,为指导化学预防癌症方法提供了新线索。

  于树玉还与江苏扬中县卫生防疫站协作,在扬中县二十余万人中,进行了为期五年食盐加硒干预试验,结果显示4年总癌亡率下降12%,胃癌亡率下降18%,对主要呼吸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和高血压、心脏病及急性心肌梗塞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于树玉是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微量元素硒的预防作用”的负责人,研究成果曾获年医药卫生科学进步奖及2022年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授予的科劳斯施瓦茨奖。

相关问答

武汉肝癌研究生

汤钊猷202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教授。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2022年代末从事肝癌研究,特别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方面成就显著。最早对小肝癌进行了研究,使小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到60~70%,获202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的病人,其……

阿tin逐梦游

武汉研究生肝癌

黎功,男,汉族,2022年4月出生,山东滨州人,中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武警总医院肿瘤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放治疗部主任,肝癌专家。中文名黎功国籍中国汉族政治面貌中员专业擅长黎功从事肿瘤诊治和放治疗近2022年,经手治疗了各类恶性肿瘤病人数千例,在肿瘤放化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放……

Sunny彩妆半永久

武汉研究生肝癌进展

硒是生物必需的微量营养要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癌症亡率与硒水平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国外报道,3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表明,谷物、土壤中的硒含量与胃、肠道、肺、腺、泌器官、颊咽等部位肿瘤及淋巴瘤、白血病的亡率呈负相关关系。2022年文献报道了对世界范围内27个国家和地区的硒水平与肠癌、腺癌、巢癌、前列腺……

冬冻咚洞

武汉硕士研究生肝癌

黎功,男,汉族,2022年4月出生,山东滨州人,中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武警总医院肿瘤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放治疗部主任,肝癌专家。硕导里面当然数肿瘤医院的副院长李强教授了李强教授简介姓名:李强职称:主任医师所属科室:肝胆肿瘤科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资历:教授业务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抗癌协会……

三月蛐蛐

武汉研究生肝癌新消息

汤钊猷202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教授。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2022年代末从事肝癌研究,特别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方面成就显著。最早对小肝癌进行了研究,使小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到60~70%,获202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的病人,其……

超级无敌暴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