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资格证百科 > 初中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初中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发布时间:

初中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需要《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数学知识与能力》等3科方面的教材。

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

1、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科;

2、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

3、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4、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扩展资料

考取教师资格证对学历的要求:

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本科教师)或者大学本科毕业(专科教师)及以上学历;

6、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

是试讲说课吗?还是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山香网校有的,可以学习了解一下

初中数学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简介:初中数学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初中数学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简介:初中数学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您好,汇师教育为您解答:你要的资料汇师教育官网都有你可以到里面下载,也可以叫我们的客服给你提供!

《新19上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完)》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新19上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完)|补充课程-真题示范|补充课程-学科练兵|补充课程-结构化练兵|补充课程-教材梳理|班级群资料|7.结构化真题示范|6.大班练习|5.真题示范|4.试讲理论|3.结构化理论|2.礼仪指导|1.导学说明课|课表.png|导学说明20190419(更新).pdf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一、 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二、 研读教材的结果1、以前认识的数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需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京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呈现的顺序及方式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负数、利用温度统计图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温度计上不同刻度的位置顺序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利用海拔知识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关系的量,通过知识窗的介绍让学生负数的发展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需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需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通过描述性定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转化,来认识新知识,使知识网络得以完善。三、 通过研读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如: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元表示。(2)如果向东走10.5米,用+10.5米表示;那么向西走10.5米用( )米表示。(3)球队胜利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 )场表示。(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 )度表示。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小游戏,作用未需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词。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把这种事件转化为词组,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 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认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巧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90?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利用小人左右运动使学生感悟到数轴越往右边数越大,反之越往左边数就越小,而“0”是它们的分界点。在读数、观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区分了正、负数,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网络得到了扩展。5、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四、 结束语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教师资格证中学资料分享

高中是每个学生必须发力的阶段,看着教学视频学习,效果很突出。

《【2】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百度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2】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8.教材梳理|7.结构化真题解析|6.结构化经典100题详细示范|5.时政串讲|4.陪练|3.结构化理论|2.真题示范|1.试讲理论|0.礼仪指导|结构化真题示范100题题本+解析.pdf|资格证面试礼仪指导.pdf|2018.11.30礼仪指导.mp4|2018.11.30 礼仪指导 凌风 (笔记) .pdf|初中数学-试讲理论2.mp4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链接: 提取码:Sm0b

您好,汇师教育为您解答:你要的资料汇师教育官网都有你可以到里面下载,也可以叫我们的客服给你提供!

中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是试讲说课吗?还是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一、 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二、 研读教材的结果1、以前认识的数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需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京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呈现的顺序及方式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负数、利用温度统计图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温度计上不同刻度的位置顺序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利用海拔知识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关系的量,通过知识窗的介绍让学生负数的发展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需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需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通过描述性定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转化,来认识新知识,使知识网络得以完善。三、 通过研读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如: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元表示。(2)如果向东走10.5米,用+10.5米表示;那么向西走10.5米用( )米表示。(3)球队胜利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 )场表示。(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 )度表示。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小游戏,作用未需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词。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把这种事件转化为词组,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 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认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巧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90?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利用小人左右运动使学生感悟到数轴越往右边数越大,反之越往左边数就越小,而“0”是它们的分界点。在读数、观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区分了正、负数,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网络得到了扩展。5、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四、 结束语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您好,汇师教育为您解答:你要的资料汇师教育官网都有你可以到里面下载,也可以叫我们的客服给你提供!

其实多做几套中考题就可以了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分享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4.暂无。

5.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由水电离c(H+)=1×10-13,Na+、Cl-,NO3-、S2-

B. c(H+)/ c(OH-)= 1×1014,Ca2+、ClO-、NO3-、K+

C. pH=11,CO32-、Na+、AlO2-、NO3-

D.中性溶液,Fe3+、K+、Cl-、SO32-

6.在Fe2O3和CuO混合物ag,与足量CO反应,生成金属4.16g,产生的CO2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9g沉淀,则a为( )。

A.4g B.5.6g C.6.4g D.8.0g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为6.02×1023

C.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可利用Kc判断反应达到的限度

D.一定温度、压力下,可利用△G来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8.恒容密闭容器,1:1加入碳和水蒸气生成水煤气,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变化一定能判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是( )。

A.逆反应速率减小 B.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D.反应物气体体积分数增大

9.暂无

10.X、Y、Z、W为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Y和W的质子数之和为25,则( )。

A.原子半径:Z>X>W

B.Z能形成碱性氧化物

C.氢化物的稳定性:Z>W>Y

D.W的某种氧化物有漂白性

1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主学习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B.接受学习没有价值

C.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D.合作学习就是主动学习

13.在质量守恒定律当中,下列是属于情意目标的是( )。

A.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B.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C.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D.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14.在化学平衡当中,我们常用“等、动、定、变”,用这四个字来去表示化学平衡特征。它当中体现的化学学科的思想有( )。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③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相统一;④结构与性质相统一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在教学设计当中,需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不包括的是( )。

A.知识基础 B.学习方法 C.教学策略 D.学习动机

1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体现了我们的化学教学当中,不能只注重( )。

A.化学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培养学生品德

17.暂无。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重视发展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努力开展实验,鼓励多做实验

B.在初中阶段,教学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选择3到4个典型实验

C.鼓励开展家庭实验和微型实验

D.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教育

19.在化学教学当中,化学教学思想当中( )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A.科学思维相统一

B.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统一

C.发展实验探究和启迪思维相关的

D.掌握能力和发展双基

20.暂无。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在课标中,课程目标化学是发展学生能力,右图为溶解度曲线图(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图60摄氏度60g)(1)从右图中你能能获取哪些信息?

(2)请简述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图表用的优点。

22.材料:化学概念学习可以有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包括三个阶段。

(1)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简述概念形成策略的应用。

(2)简述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的主要内容。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这个选项应该选什么?

(2)学生为什么会选错?请逐个分析。

(3)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与技能?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学生在物理中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老师让他们回忆了一下,有3个同学说,一个同学说可能是花香,另外一个是扩散,第三个是两个铅块放在一起久了,会融在一起;老师带领他们做了3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烧杯的水中加入氨水;实验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氨水、再加入酚酞;实验3:用一个大的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烧杯中放放浓氨水,另外一个烧杯中放酚酞溶液。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大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变色,另外一个不变色?老师建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

(1)分子和原子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2)老师做三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老师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

(3)老师用到了什么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材料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材料二、

材料三、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溶质和溶剂。

(1)实验9-5和实验9-6的教学作用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各个类型的试题都会有,建议看看历年真题。

也有有的。《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写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4)能理解铝三角相互间的关系,并能书写出相互转化关系式。(5)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转应用实验探究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2)通过课上的思考与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团队合作精神。并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Al(OH)3的制备【难点】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迁移导入。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有自行车、铝锅、飞机、船舶、糖果包装袋、门窗等。创造铝在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景,诱发学生对含铝物质性质的探讨。【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铝是活泼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却处处离不开铝。到底是铝家族中的什么物质如此神通广大了?今天我们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是两种——氢氧化铝和氧化铝的性质,来解开这神秘之纱。【板书】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1)氧化铝物理性质【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氧化铝,学生做溶解实验,教师播放由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如耐火坩埚、耐火管,以及滚珠轴承等材料的图片。【教师】通过大家的实验和观察,你们得到了氧化铝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氧化铝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高,很坚固。【板书】一、氧化铝【板书】1.物理性质:氧化铝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高,很坚固。(2)氧化铝化学性质【教师】铝是活泼金属,那铝制品为什么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了?【学生】生成稳定的氧化铝【教师】是因为铝制品表面被空气氧化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的金属铝根其他物质的进一步反应。使铝能够是在空气中长期稳定存在。这层氧化膜真的无法破坏吗?你们又知道哪些物质能够腐蚀这层氧化膜呢?【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铝单质的性质,推测出氧化铝可能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氧化铝的性质。【教师】现提供的仪器、药品有:试管、胶头滴管、钥匙、HCl溶液、NaOH溶液、氧化铝粉末。【学生实验】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汇报。现象:氧化铝既可以溶于酸,又可以溶于碱。【教师】请根据铝分别与HCl溶液、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氧化铝分别与HCl溶液、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概念生成】上述实验说明氧化铝既是酸性氧化物又是碱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1)氢氧化铝的制备【教师】展示胃舒平图片,它能缓解因胃酸过多而出现胃痛,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阅读其说明书【教师】大家都看到了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怎么制备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教师】现提供的仪器、药品有:试管、胶头滴管、Al2(SO4)3溶液、NaOH溶液、氨水。【学生讨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教师】根据我们前面学得复分解反应,的确都可以得到,我们现在用实验来验证【学生实验】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汇报,(1)一开始有白色沉淀,随着NaOH溶液滴加过量,沉淀消失。(2)一开始有白色沉淀,随着氨水过量,沉淀不溶解。【教师】为什么第(1)组最终不能生成Al(OH)3而第(2)组的可以?【学生讨论】Al(OH)3能溶于NaOH溶液不溶于氨水【教师】哪么我们采用哪种方法制备Al(OH)3?【学生】可以通过铝盐溶液和弱碱反应来制备Al(OH)3,而不用强碱,因为Al(OH)3能溶解于强碱。【板书】二、氢氧化铝(2)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现在我们一起来看Al(OH)3具有哪些性质?将上面沉淀分成两份,一份加入稀盐酸,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现象、记录,试写出反应方程式【教师】分别写出Al(OH)3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教师】根据前面我们知道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而Al(OH)3既能和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因此它是两性氢氧化物。【教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胃舒平为什么能缓解胃痛?【学生】Al(OH)3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中的一种,它呈碱性但碱性又不强,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但却可以与酸反应,起到中和过多胃酸的作用。此外,由于Al(OH)3难溶于水且是一种胶状物质,所以可以保护溃疡面且效力持久。【教师】补充:Al(OH)3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氧化铝和水。一般情况下,难溶性碱如Fe(OH)3、Cu(OH)2等都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物和水。【板书】②不稳定性:2 Al(OH)3 Al2O3+3H2O(实验室制备氧化铝)【呈现新闻】1998年江西特大洪水,全省有90个县遭受洪涝灾害,水体大部分被污染,但是灾情过后,群众很快就有干净卫生的水喝。这其中的幕后功臣是谁呢?【学生】阅读资料卡片找出答案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互滴时,其现象有何不同?你能否画出生成的沉淀与滴加溶液间量的图像关系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若是偏铝酸盐溶液和盐酸互滴时现象又会如何呢?2. 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思考回答,生生互评,巩固新知。第四环节: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学习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掌握了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同时了解了Al(OH)3 用途。得出了铝和含铝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作业】 一、 P62 3、6、8,二、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查阅铝土矿制备铝资料,下节课来进行汇报实验原理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③T<24℃时,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①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②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

22.【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

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 索引序列
  • 初中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 教师资格证中学资料分享
  • 中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分享
  •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