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资格证百科 > 辽宁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真题

辽宁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真题

发布时间:

辽宁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真题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初中数学》真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5分)

正确答案:D.有理数集是有界集

2、……设a,b为非零向量,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5分)

正确答案:A.垂直于

3、……设f(x)为...,则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5分)

正确答案:D. f(x)在[a,b] 上可导

4、……若矩阵...则线性方程组...解的个数 (5分)

正确答案:B.1

5、……边长为4的正方体木块,各面均涂成红色...恰有两面为红色的概率是 (5分)

正确答案:A. 3/8

6、……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双曲柱面...的交为 (5分)

正确答案:B.两条平行直线

7、……下面不属于“尺规作图三大问题”的是 (5分)

正确答案:D.作一个正方形使之面积等于已知正方形面积的二倍

8、……下列函数不属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是 (5分)

正确答案:C.指数函数

请选择本题的作答情况: 得分不得分

二、简答题

9、……若ad-bc≠0,求 逆矩阵 (7分) 正确答案:【答案】

10、……求二次曲面 过点(1,2,5)的切平面的法向量 (7分) 正确答案:【答案】

11、……设...是R到R的函数,...是函数集合...证明D是V到V上既单又满的映射。(7分)

正确答案:答案暂无

12、……简述选择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依据。(7分)

正确答案:【参考答案】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一方面是教学客观的需要与实现,为目的而创造方法,另一方面是主观的选择和创造.选择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依据有:①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②符合教学目标和任务;③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④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⑤符合教师的特长;⑥符合教学的经验性. 另外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①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②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③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13、……简述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这一目标的理解。(7分)

正确答案:【参考答案】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得出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直接应用,它在图形证明和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学生对于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基本步骤和方法已经初步掌握,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义一般也在同一小结内进行了学习,这对于学生接下来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有一定的帮助.齐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定理.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定理的特点是: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表明数量关系.应用这个定理时,不一定同时用到两个结论,有时用到平行关系,有时用到倍分关系,做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三、解答题

14、……设f(x)是R上的可导函数,且f(x)>0. (1)求lnf(x)的导函数(4分)(2)已知... 且f(0)=1,求f(x)(6分)

正确答案:(1)

(2)

四、论述题

1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数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15分)

正确答案:【参考答案】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 A.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 B.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C.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D.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②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③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④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⑤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五、案例分析题

16、……在有理数运算的课程教学片断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问题:(1)请指出该生解题中的错误,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10分)(2)针对该生在解题中的错误,教师呈现如下两个例题...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正确答案:【参考答案】(1)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错把 -1-1/5算成了 -4/5,应该是-6/5 。出现这样的错误,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学习有理数,特别是负数时,没有完全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没能将正数负数和相反数这些概念联系起来。②学生对于符号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比如负号,除了当做减号进行运算外,还可以表示负号,相当于一个数的相反数。③由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负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掌握不扎实,在老师询问时出现了混淆混乱的情况。④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课讲解过程中,对学生的预设不足,针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没有进行更加细致和通俗的讲解。(2)例1是有理数的减法,第一步是利用有理数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转化为加法,第二步是同号有理数加法,取相同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加。题中是提取出了负号,放在括号外面,把-1和 -1/5的绝对值相加。 例2是有理数的减法,不过不同的是第二个数不同。第一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转化为加法,得到 -1+1/5。而这个式子需要利用有理数的加法,不同的是这个式子为两个异号的有理数相加,因为-1和1/5 绝对值不等,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即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即 -(1-1/5),从而得到结果。

六、教学设计题

17、……加权平均数可以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设计一个教学引入片断,体现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必要性(12分)(2)说明加权平均数的“权重”的含义(6分)(3)设计一道促进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题目,并说明具体的设计意图 (12分)

正确答案:【参考答案】(1)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则招聘启事:我公司招聘一名员工,平均工资2060元.李刚前去应聘,结果发现工资没有2060元,去找老板理论,老板给李刚看工资表:

引导学生思考:①招工启事中说月工资2060元是否欺应聘者? ②这个平均工资能否客观的反映工人的一般收入? ③若不能,你认为用什么工资反映普通工人的一般收入比较合适? (2)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表示总体中的各种成分所占比例:权数越大的数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常用权数来反映对应的数据的重要程度:权数越大的数据越重要. (3)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的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 (3)思考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不难得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质上是一样的,算术平均数可以看做权重相同的加权平均数.所以,算术平均数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算术平均数,而算术平均数的认识对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建议更多的着墨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上,淡化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总结归纳的知识感受会更深刻,更鲜活,因此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予以提升和完善.

2020下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2.归纳总结一般结论

组织学生根据上述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思考一般情况下根据二次函数图象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一般思路,以及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能否确定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轴的位置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般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函数图象与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可得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得到近似根);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可判断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轴公共点的个数。并列表表示其对应关系。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参考答案】

本节课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是在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何意义,感受用函数思想来解决方程问题。这也为后期学习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2.说一说你是如何突破本节课难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难点是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的探究过程。

课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时的学习思路,从而引导学生想到利用函数图象特征来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接着给出三个不同特征的二次函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函数图象,给出观察的要点——图象与轴的公共点个数、自变量为公共点横坐标时的函数值、对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等。列表总结,通过具体例子直观发现函数与方程的对应关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思考一般的二次函数与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间的联系,由函数图象如何判断方程的根,反过来能否由方程的根推知函数图象信息。

最后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与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间的一般结论。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以及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再结合学生小组探究、辅以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总结出知识。

2020下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承接近期所学的三视图,说明本节课练习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二)回顾旧知

回顾三视图的类型以及作图要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三)习题精讲

多媒体出示例题:画出图中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师带领学生画圆柱的三视图,以问题引导学生:

①主视图的轮廓由什么组成,分别对应圆柱的哪一部分?

②主视图矩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③左视图的轮廓由什么组成,分别对应圆柱的哪一部分?

④这个矩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⑤这个矩形和主视图的矩形有什么联系?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⑥俯视图的轮廓是什么样子,对应圆柱的哪一部分?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教师补充:在视图中加画点划线表示对称轴。

组织同桌合作画正三棱柱的三视图。注意提示正三棱柱的特征。

请一位学生板书,全班订正。

组织学生独立画球的三视图。

完成后教师简单订正。

再次强调三视图所反映的信息以及画三视图的注意事项。

(四)小结作业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辽宁试题

数学的学习是个很强的逻辑思维过程,既然讲出了函数的概念本质,就说明此老师对函数的理解很到位,课堂提问方面不足的话,一般是提问问题过少,引导不足。比如除了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现存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函数的一些基本特性,函数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映射、变量、域等。然后综合形成一个以学生自身概念为主的模糊的幼稚的浅显的函数概念,然后再将正统的定义告知学生,并提出正统定义与学生们定义的对比,最后再互动一些内容,提高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深化概念,再举些例子让学生分析即可。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2020下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及其简称(三边分别相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与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组合(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分别相等)。引题: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板书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思考——三个角分别相等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有没有特殊的全等判定条件?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共有五种,分别如下:

边边边(SS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以上三种判定属于初中数学九个基本事实。

利用“角边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推出第四种判定,

角角边(AAS)——两角及其中一角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五种方法仅适用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你是如何设计探究AAS判定定理的?

【参考答案】

AAS判定定理的探究分为猜想和证明两个环节。猜想环节,我设置一个学生活动:给定两角大小及一角对边的长度,让学生动手画符合条件的三角形。首先独立完成,然后四人一组,通过裁剪、重叠,学生发现组内的四个三角形全等;接着我任选几个小组,通过重叠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大家做出的三角形都全等。经过亲身经历,学生能够得到AAS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猜想。接下来才进行严谨的数学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ASA来证明AAS,渗透转化思想,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

我之所以在题本的基础之上补充动手操作的猜想环节,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先通过动手操作感性地认识AAS也许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有了经验支撑,再通过数学证明理性地认知AAS判定定理。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或认知流程。

2020下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2.归纳总结一般结论

组织学生根据上述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思考一般情况下根据二次函数图象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一般思路,以及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能否确定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轴的位置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般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函数图象与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可得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得到近似根);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可判断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轴公共点的个数。并列表表示其对应关系。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参考答案】

本节课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是在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何意义,感受用函数思想来解决方程问题。这也为后期学习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2.说一说你是如何突破本节课难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难点是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的探究过程。

课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时的学习思路,从而引导学生想到利用函数图象特征来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接着给出三个不同特征的二次函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函数图象,给出观察的要点——图象与轴的公共点个数、自变量为公共点横坐标时的函数值、对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等。列表总结,通过具体例子直观发现函数与方程的对应关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思考一般的二次函数与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间的联系,由函数图象如何判断方程的根,反过来能否由方程的根推知函数图象信息。

最后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与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间的一般结论。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以及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再结合学生小组探究、辅以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总结出知识。

辽宁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你好,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部分真题如下

选择题1-8    CDAACBDC

9.

单调递增区间为[0,1][2,-oo],单调递减区间为(一o,0)利( 1,2);极大值为2,极小值为1。

因为f(z)=4a - 12'+8z=0,z =0或z = 2,f'(z)≥0推出[0,1]和[2,+oo )单调递增﹐由f'(z)<0推出,(一oo,0]和(1,2)单调递减,f(1)=2,f(0)= f(2)=1

10.

2x-3y-z+7=O

a +y— z=0

b:方向向里m=(1,1,—1);l2 :方向向里m2 =(2,1,1),设平面法向量为

2r+y+z=o ’

令y = 1则a = -',z= ,,推出n=(-,1,),又因为l在平面内,

所以点(1,2,3)也在平面内,带入得一(z一 1)+(-2)+,(z-3)=0,即2z - 3g 一 z+7=0

11.

(1)0.84     (2)4/7。

设该班级男生0.4人,女人0.6人,选中男生滑冰的概率为0.36 ,那人滑冰的概率0.48 ,

的概宏为∩84 0.48_4

则这名学生选修滑冰的概率为0.84,0.84”7

12.

参考解析: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两种方法:

①用曲线方程研究几何性质,例如通过椭圆方程研究x、y的取值范围,通径,焦半径取值范围等,能够解释椭圆标准方程a,b,c的几何意义,这种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典范。

②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性质,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从图形直观抽象几何性质的过程,提取出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建立离心率模型。

13.

(1)不等式左侧分别是(x,y)到(0,0) , (o,1),(1,0),(1,1)的距离,可以提升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x,y)到这四个点的距离之和,可以结合这四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进行分析,xy的范围对应第一象限边长为1的正方形范围,在这道题的解决过程中,增强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2020下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平行(2)》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请学生思考,若已知直线与平面平行,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出示如下图形,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看出,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所以它们只能平行或异面。

(三)课堂练习

求证: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平行,那么第三条直线也和它们平行。

请学生写成“已知”、“求证”的形式,并画出图形进行证明。

(四)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作业:思考——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相交,那么第三条直线和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

2.本节课是如何进行导入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通过复习的方式,即巩固了之前所学,也使得教材中“若已知直线与平面平行,则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一问题的提出显得更为合理。因此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

2022教师资格证材料题真题。

材料分析题

1.教学“比较分数大小”的内容,罗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大多数用了通分法和化小数法解题,但由于粗心,有几个做错了。罗老师在小鹏作业本上写“用化小数法,不错!再细心点就好了。少数的用了画图法和估算法,且都对了,小萌也是,但图画得不规范,罗老师在她的作业本上写:字迹清秀,页面整洁,如果饼图画得规范些就好了。还发现一个“特例”,数学成绩—直不理想的小涛,在比较分数45和213大小时,用了化同分子的方法,于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写:解法独特,希望不断闪烁智慧火花。第二天上课,罗老师分类点评并讲解。拿到作业本后小涛看到评语很高兴,并主动找老师。罗老师再次肯定了他勒于思考的品质。渐渐小涛对数学产生兴趣,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罗老l师的教育行为。(14分)

2.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写给于老师的信:小学一到三年级,老师眼里十足的差生,座位安排在角落,老师不提问,好学生不和我玩,只有淘气学生和我玩。四年级您成为了我的班主任,不时地将目光停留在我身上,虽然只是片刻,却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意。有一天我被叫到办公室,让我坐在椅子上,受I宠若惊,对我说升旗需要四个护旗手,看你个子高,很适合,要认真对待。顿时我心中一股暖流。升旗当天,师生万众瞩目,幸福感油然而生。我发誓不能再混日子,要好好回报您,于是我认真听课,您也不断鼓励我,与我父母联系,于是学习步入正轨。真心感谢您,护旗手经历给我温暖、自信,受益终身。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辽宁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题

试讲题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勾股定理等\x0d\x0a\x0d\x0a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初等几何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若a、b、c都是正整数,(a,b,c)叫做勾股数组。\x0d\x0a\x0d\x0a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1)概念:当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x0d\x0a(2)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x0d\x0a①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原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化成相等或相反数的形式;\x0d\x0a②再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变形后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定要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切忌只乘以一边,然后若未知数系数相等则用减法,若未知数系数互为相反数,则用加法);\x0d\x0a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x0d\x0a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x0d\x0a⑤用“{”联立两个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组的解;\x0d\x0a⑥最后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正确(代入原方程组中进行检验,方程是否满足左边=右边).\x0d\x0a\x0d\x0a面试流程\x0d\x0a(一)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件,按时到达测试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x0d\x0a(二)抽题:根据考点安排,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抽取一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道试题,系统打印备课纸及试题清单。\x0d\x0a(三)备课:考生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备课20分钟。\x0d\x0a(四)回答规定问题:考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x0d\x0a(五)试讲(模拟上课):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时间10分钟。\x0d\x0a(六)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x0d\x0a(七)评分:考官组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系统提交评分。

2020下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承接近期所学的三视图,说明本节课练习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二)回顾旧知

回顾三视图的类型以及作图要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三)习题精讲

多媒体出示例题:画出图中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师带领学生画圆柱的三视图,以问题引导学生:

①主视图的轮廓由什么组成,分别对应圆柱的哪一部分?

②主视图矩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③左视图的轮廓由什么组成,分别对应圆柱的哪一部分?

④这个矩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⑤这个矩形和主视图的矩形有什么联系?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⑥俯视图的轮廓是什么样子,对应圆柱的哪一部分?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教师补充:在视图中加画点划线表示对称轴。

组织同桌合作画正三棱柱的三视图。注意提示正三棱柱的特征。

请一位学生板书,全班订正。

组织学生独立画球的三视图。

完成后教师简单订正。

再次强调三视图所反映的信息以及画三视图的注意事项。

(四)小结作业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示范:第一步、先问两个问题,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答题真题1、 “每个学生都是我的骄傲 "谈谈你的看法2、你是班主任 家长询问外出郊游的事情 你有什么建议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试讲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真题: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答题5分钟,试讲10分钟,答辩5分钟。备课时间为10分钟。

辽宁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如果想参加2017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的真题可以在编辑成书的复习资料上看到一部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真题合集。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中学综合素质》——来源于:育萃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于生源存在差异,某中学将学生按入学成绩高低,分为快慢班,该学校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因材施教

B.正确,有利于资源配置

C.错误,不利于教育公平

D.错误,不利于均衡发展

2.为了改变学生从课本中找“标准答案”的习惯,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同事马老师对刘老师说:“你这样会使学生思维太发散,也浪费时间,将来考试肯定会吃亏的,我从不这样做!”下列选择中正确的是()。

A.马老师的说法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B.刘老师的做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C.马老师的说法欠妥,不利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D.刘老师的做法欠妥,不利于保证正常教学进度

3.进入初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中考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石老师的做法()。

A.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B.正确,是提高班级声誉的有利措施

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吴老师把可从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提炼为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并发表系列论文,这表明吴老师具有()。

A.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

B.良好的可从管理能力

C.良好的课堂开发能力

D.良好的校本研修能力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有些方面向农村倾斜,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

B.课程标准向农村倾斜

C.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

D.学校建设向农村倾斜

6.某初级中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权责令该校退还所收费用的是()。

A.教育行政机关

B.纪检部门

C.公安机关

D.物价部门

7.某高中教师孙某旷工给学校教学工作造成一定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可依法()。

A.给予孙某行政处分

B.给予孙某行政处罚

C.取消孙某教师资格

D.给予孙某罚款处理

8.母亲杨某外出打工,将15岁的儿子小强留下长期单独居住。杨某的做法()。

A.合法,可以改善小强的物质生活条件

B.合法,可以提高小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C.不合法,不得让不满16周岁者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D.不合法,不得让不满18周岁者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9.某初中教师李某上课前发现部分学生未完成家庭作业,要求这部分学生完成后再进教师听课。李某的做法(  )。

A.合法,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

B.合法,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职责

C.不合法,侵犯了学生受教育权

D.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

10.高一学生小峰的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小峰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权对小峰父母给予训诫的是()。

A.教育行政部门

B.公安机关

C.学校

D.人民法院

11.16岁的学生王某放学途中不慎将同学孙某眼部戳伤,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于该事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是()。

A.学校

B.班主任

C.王某本人

D.王某的监护人

12.中学生程某经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张某让其缴纳“违纪金”充作班费,班主任张某的做法()。

A.合法,教师有惩戒学生的权利

B.合法,教师有管理班级的权利

C.不合法,教师没有罚款的权利

D.不合法,学校才有罚款的权利

13.某校实施了“师徒制”,经验丰富的吴老师对新入职的蒋老师进行帮助时,要做到()。

A.尊重同行,等蒋老师请教时才进行帮助

B.主动指导,和蒋老师商讨并确定教学方案

C.推门听课,发现不妥之处及时在课堂上纠正

D.充分信任,让蒋老师独自探索并积累教学经验

14.晚自习时,高老师发现班上的一位男生在给一位女生递纸条。高老师走上前去对他们说:“你们在干嘛?是不是在递情书啊?现在可不是谈恋爱的时候啊,考上大学后再谈吧。”高老师的声音不大但同学们都听到了,这两位同学顿时羞红了脸。关于高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明察秋毫,及时引导学生

B.有亲和力,巧妙杜绝早恋

C.方法粗暴,侵犯学生隐私

D.工作武断,伤害学生自尊

15.图1是丰子恺的漫画《某种教师》,该教师的做法()。

A.正确,维护了知识的权威性

B.正确,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

C.不正确,违背了勤恳执教的师德要求

D.不正确,违背了探索创新的师德要求

17.下列历史故事,与曹操有关的是()。

A.破釜沉舟

B.望梅止渴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

18.17世纪西方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东印度公司”,其中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最为人熟知。下列国家中,也建立“东印度公司”的是()。

A.德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葡萄牙

19.1979年为纪念某位德国化学家诞辰150周年发行了邮票(图2),该化学家提出了苯的分子结构理论。这位化学家是()。

A.凯库勒

B.拉瓦锡

C.法拉第

D.诺贝尔

20.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中,山梨酸钾、苯甲酸钠是()。

A.着色剂

B.增味剂

C.甜味剂

D.防腐剂

21.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江雪》,其作者是()。

A.王维

B.韩愈

C.柳宗元

D.李商隐

22.下列名句中,不是出自屈原《离骚》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悼良会之永诀兮,哀一逝而异乡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3.西安市历史悠久,其建制在各朝各代中曾有不同名称。下列选项中,不是其历史名称的是()。

A.镐京

B.西京

C.临安

D.长安

24.古人有称名、称字、称官职、称籍贯以及称谥号等习惯。有些诗文中称岳飞为“岳武穆”,“武穆”是()。

A.籍贯

B.表字

C.谥号

D.官职

25.巴赫是17世纪杰出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其创作广泛吸取16世纪以来意大利、法国等国音乐的成功经验,成就很高,对后世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他的国籍是()。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俄国

26.在Excel中,数据筛选是广泛使用的统计工具。下列有关其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将满足条件的记录显示,而删除不满足条件的数据

B.将满足条件的记录显示,而隐藏不满足条件的数据

C.将不满足条件的记录显示,而删除满足条件的数据

D.将不满足条件的记录显示,而隐藏满足条件的数据

27.关于PowerPoint设计模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限定了模板类型,办事不受限定

B.既限定了模板类型,也限定了版式

C.既不限定模板类型,也不限定版式

D.不限定模板类型,但限定了其版式

28.下列选项中,与“重庆一直辖市”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A.法国-法兰西

B.华盛顿-纽约

C.英国-联合国

D.北京市-首都

29.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2+5+7→144935”“3+5+6→184830”“4+4+9→367236”的规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7+6+4→285224

B.7+6+4→284270

C.7+6+4→422452

D.7+6+4→422824

二、材料分析题

30.材料:

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他常常说:“美术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有一次,在和学生聊天时,李老师听说学生家里都有不少闲置的废旧衣物,弃之可惜,留之占地。于是,李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有的学生将旧衣服改成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物裁剪成布条、布块,制作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饰品……学生们给旧衣物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

在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意境配画等,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李老师的美术课成了学生追捧的热门课,他个人也被称为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明星老师”之一。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32.材料: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闲置。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假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著名演员在一次表演课上,对即将成为职业演员的学员们说:“上山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们曾经风光过;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他们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爬上来。”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述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③T<24℃时,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①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②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

22.【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

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百度云盘下载:

  • 索引序列
  • 辽宁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真题
  •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辽宁试题
  • 辽宁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 辽宁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题
  • 辽宁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