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培训 > 职业培训双导师制

职业培训双导师制

发布时间:

职业培训双导师制

就是两个导师,专硕需要校外实习,所以除了校内导师还有企业导师。有的学校对校外导师有一些职称上的要求,需要遴选一下。

双导师制”的含义就是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实施导师制,在大三时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15人,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一次,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人,每两周指导一次,每月平均辅导时间不少于两天,时间与方式也由导师和学生约定。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校内导师与一个或几个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校内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还要承担学生与校外导师联系的工作。导师的选聘校内导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选聘时强调师德与专业水平。要求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及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校外导师从实务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中(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选聘,大部分校外导师都是作为学院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会计师、财务科长(处长)及一部分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师(以会计专业硕士为例)。学校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风,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指导初期,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对专业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除了对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进行指导外,校内导师还应就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随着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与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指导教师还应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校内导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写作进行指导。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介绍会计制度与法规的最新变化,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双导师制度是指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学校的专职教师,另外还为其配备一个实务界的导师。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深入了解实务界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增强他们在求职时的竞争力。单导师主要就是给学生配备一个学校的专职教师。

就是指有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的意思。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以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而校外导师则以培养技能、指导实践为主。

双元制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培训

“双元制”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高度融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此项改革,作为浙江省首批开展“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学校,已先后在绍兴、宁波、嘉兴开班,累计培训数百名企业员工,成效显著。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谈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校企合作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学员和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将在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 1.吸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专业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为本专业提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 教学计划 的开发工作,如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确定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为学生参加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以及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创造条件,从源头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2.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校企双方要通力合作,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一主体构建课程体系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局面,优化课程体系,开展基础课和实践课两个系统的建设,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合作开发“1+1(企业+学校)”课程,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要求的统一性,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片面的“职业人”。 3.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师资。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各专业要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短期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从行业部门、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实践。要改变靠教师讲授“技能”,靠教室传递“技能”的局面,由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多元的职场教育;由重课堂理论学习向重实践过程转变,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行培养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素质也由知识型、封闭型、单一型向能力型、开放型、综合型转变,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能掌握岗位群的知识与能力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师,做到“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4.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条件 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为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条件,高职专业在建设实训室充分考虑到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措施: 第一,校企双方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现有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教学需要,本着综合规划、重在使用的原则,更新、补充和改造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和基础设施。 第二,加强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将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放在企业实际环境进行,加强生产性实训。 第三,实验实训条件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并举,重视内涵建设,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实训程序、实训质量标准和监控都要与企业实际契合。 5.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和实施教学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均需派出相关参与教学的事实,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自主学习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校企双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和员工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和教学组织实施五大领域展开合作,还可以在人才培养评价、技术研发和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元制”校企合作实践 我校于2007年上半年与多家企业进行了交流及合作,其中多个专业与区域内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1.合作企业概况 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绍兴古越龙山、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行业内龙头企业,企业所使用设备在行业都具有一定的领先水平,和这些企业合作,能让专业学生、教师能够真正接触到先进技术在企业应用状况。 2.合作模式 (1)“双元制”培训 为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双元制”大专班教学,首批各招一个班40名学员,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开展教学和培训,这对专业教师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充分发挥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又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一个学习过程。再为企业员工尽心培训的同时,每年又安排专业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订单式培养 与绍兴黄酒集团古越龙山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展订单班教学,首批订单培养班共招生30余名学生,深受企业欢迎,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很多学生在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下被企业预订。采用订单式培养为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和企业环境,有利于其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企业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人才。 (3)技术服务和师资培养 通过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邀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措施,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兼结合的高层次双师素质教学团队。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科研攻关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让企业在为学校人才培养付出的同时,也因此提高了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校企“双赢”局面。 (4)学生顶岗实习 开展“企业实习职业指导系列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企业和学院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核,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缩短首岗适应时间。 四、经验总结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办学层面的模式,还是人才培养层面的模式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是所有有志于高职教育改革的专家、教师值得努力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揭育通.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 [3]陈燕飞.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研究[J].交流与探讨,2010,(1).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摘 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地利用了企业与学校两个教学场所,由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学生从理论到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两个学习场所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三)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 由于受训者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受训者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四)由两类教师负责教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类教师,即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五)两种指导文件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 《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尤其要使受训者在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内具有一种熟练的从业能力,即所谓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制定、实施和这一段计划的能力。 《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这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学习内容的安排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模块式教学的特点。 (六)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另外开设的“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均围绕“专业理论”课进行教学,不讲纯数学、纯化学、纯物理,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七)两种考试制度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外,还可获得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八)两条渠道的经费来源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企业与学校开展定向培养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可以企业联合实行定向培养机制,这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不会浪费教育资源,培养出不适应企业需要的员工。 (三)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联合建立培训机构 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是为中专、大专或职业高中学生开设的职业教育德国留学项目,通过德国莱茵公益教育中心(简称GRB)中国艾瑞双元制(简称Aery),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到德国,对学生进行双元制职业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

德国双元制教师职业培训

双元制是一种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制,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地方的培训。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德国双元制留学模式详细情况吧。

结合实际生产

针对性强。“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针对性强。

广泛参与性

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双元制”该模式针对性强,能力强,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在培养德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质量产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双元大学教育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对自身、高校和学生实现双赢。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为自己赢得了后备人才。根据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一项统计,大约80%的学生最终留在了签约职业培训的公司工作。许多学生在职业培训的后期已经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毕业后可以立即投入工作,节省了较长的适应阶段,熟悉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有利于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

在双元大学课程模式下,学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并在3~4年内获得了大学文凭和职业培训文凭

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双元课程设计。"双元制"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理论课涵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度适中,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都是按学期细分的。无论哪个学期的课程,总是从泛到精,从浅到深。课程的选择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行业专家综合安排的,更注重直接的专业经验。高等教育毕业设计由企业和大学教授共同提出,围绕企业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直接转向产学研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普通高等教育无法解决。“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就业与学校教育的距离。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注重理论学习,这是一个学科体系,而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它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有严格的法律基础

联邦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必须取得许可证。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根据各州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具体情况,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等职业教育有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有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州和地区也有相应的机构,包括企业和员工的代表。

双元制是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双元制”它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培训多少人;二是技能培训,考试也注重技能。

行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联邦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会议的地位,这是一个基于法律的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会议的成员。“双元制”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会议由企业、员工、教师代表组成的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项,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

在“双元制”在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企业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等60%-70%的课程;职业学校开设30%-40%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学场所,教学形式和内容是不同的。例如,企业遵循的法律基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遵循各州制定的学校教育法。企业执行的教学文件是职业培训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是各州制定的教学计划框架。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与技能相关的能力培养,职业学校是理论与普通文化课。企业使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编制的技能模块。职业学校使用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但教材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企业的现实,接近职业现实。企业教育者为实训教师,由企业聘用,经过职业培训,有2至5年的教学经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无犯罪前科。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生,通过录用考试,无犯罪前科。在企业中,学生是学徒,并与企业签订合同,合同由行会管理,企业每月向行会支付1万元MK费用。在学校里,他们是学生。在企业中,由行会组织技能考试;在学校,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后,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学校颁发结业证书。企业学生的学习费用由企业承担,学校学习费用由州政府支付。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王强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及特征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成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二是教学计划。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培训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章程培训,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均有各自的培训条例。(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由联邦统一的私法规定,培训企业主与企业学徒之间的培训关系由职业培训合同进行调整;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等,由各州的公法规定。(5)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德国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6)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中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表现在:①学生入学前,先要找到培训企业,获得职业培训位置,并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②职业学校开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是重点,为企业的技能培训提供理论基础,占总课时的60%。③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每周~4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1~天在职业学校上课,共12课时。④在双元制中,企业培训指导多于职业学校教师。据统计,1984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有170,200名,而企业培训指导为479,182名,占职教师资总数的。⑤学生结业时不进行毕业考试即可获取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但必须参加由企业联合会举办的企业技能训练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企业职业培训章程所规定的技能和知识及职业学校开设的有关学科。毕业生只有同时持有企业职业培训的结业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方可升入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二、中国职业教学体系的特征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

摘 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地利用了企业与学校两个教学场所,由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学生从理论到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两个学习场所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三)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 由于受训者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受训者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四)由两类教师负责教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类教师,即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五)两种指导文件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 《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尤其要使受训者在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内具有一种熟练的从业能力,即所谓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制定、实施和这一段计划的能力。 《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这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学习内容的安排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模块式教学的特点。 (六)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另外开设的“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均围绕“专业理论”课进行教学,不讲纯数学、纯化学、纯物理,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七)两种考试制度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外,还可获得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八)两条渠道的经费来源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企业与学校开展定向培养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可以企业联合实行定向培养机制,这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不会浪费教育资源,培养出不适应企业需要的员工。 (三)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联合建立培训机构 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职业培训双元制

双元制是一种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制,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地方的培训。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德国双元制留学模式详细情况吧。

结合实际生产

针对性强。“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针对性强。

广泛参与性

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双元制”该模式针对性强,能力强,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在培养德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质量产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双元大学教育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对自身、高校和学生实现双赢。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为自己赢得了后备人才。根据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一项统计,大约80%的学生最终留在了签约职业培训的公司工作。许多学生在职业培训的后期已经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毕业后可以立即投入工作,节省了较长的适应阶段,熟悉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有利于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

在双元大学课程模式下,学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并在3~4年内获得了大学文凭和职业培训文凭

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双元课程设计。"双元制"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理论课涵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度适中,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都是按学期细分的。无论哪个学期的课程,总是从泛到精,从浅到深。课程的选择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行业专家综合安排的,更注重直接的专业经验。高等教育毕业设计由企业和大学教授共同提出,围绕企业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直接转向产学研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普通高等教育无法解决。“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就业与学校教育的距离。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注重理论学习,这是一个学科体系,而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它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有严格的法律基础

联邦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必须取得许可证。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根据各州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具体情况,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等职业教育有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有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州和地区也有相应的机构,包括企业和员工的代表。

双元制是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双元制”它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培训多少人;二是技能培训,考试也注重技能。

行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联邦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会议的地位,这是一个基于法律的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会议的成员。“双元制”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会议由企业、员工、教师代表组成的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项,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

在“双元制”在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企业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等60%-70%的课程;职业学校开设30%-40%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学场所,教学形式和内容是不同的。例如,企业遵循的法律基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遵循各州制定的学校教育法。企业执行的教学文件是职业培训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是各州制定的教学计划框架。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与技能相关的能力培养,职业学校是理论与普通文化课。企业使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编制的技能模块。职业学校使用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但教材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企业的现实,接近职业现实。企业教育者为实训教师,由企业聘用,经过职业培训,有2至5年的教学经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无犯罪前科。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生,通过录用考试,无犯罪前科。在企业中,学生是学徒,并与企业签订合同,合同由行会管理,企业每月向行会支付1万元MK费用。在学校里,他们是学生。在企业中,由行会组织技能考试;在学校,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后,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学校颁发结业证书。企业学生的学习费用由企业承担,学校学习费用由州政府支付。

摘 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地利用了企业与学校两个教学场所,由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学生从理论到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两个学习场所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三)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 由于受训者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受训者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四)由两类教师负责教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类教师,即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五)两种指导文件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 《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尤其要使受训者在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内具有一种熟练的从业能力,即所谓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制定、实施和这一段计划的能力。 《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这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学习内容的安排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模块式教学的特点。 (六)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另外开设的“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均围绕“专业理论”课进行教学,不讲纯数学、纯化学、纯物理,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七)两种考试制度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外,还可获得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八)两条渠道的经费来源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企业与学校开展定向培养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可以企业联合实行定向培养机制,这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不会浪费教育资源,培养出不适应企业需要的员工。 (三)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联合建立培训机构 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双轨制职业培训

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两者的师资、设备、升学的机会都有很大的差别。

双轨制教育是指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的双制度教育。只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型社会青年。

德国职业教育系列之一 |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

来源: 德国手工业行会HWK职教平台

提到德国职业教育许多人就会讲起“双元制”,但事实上,“双元制”并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全部:据统计,2017年,全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数为490,267人,而接受所谓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也有225,590人之多。“双元制”的“双元”,主要意思是指学习者学习发生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同时,学习者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受雇于企业的员工,他们与企业签订由行业协会提供的教育合同,并在行业协会进行登记,可以选择“培训职业”(training occupations)进行学习。

“双元制”在德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根植于德国社会,德国社会各界的强烈责任感彰显出“双元制”的重要特色。从“双元制”产生的过程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当时手工作坊的企业主主动找到政府,要求政府举办学校,教授给学生知识以提高其产品质量。开始的时候只有手工业相关从业者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中,后来工业、经贸类专业也加入了进来。另一方面,有些职业的培养是不适合在“双元制”中培养的,比如健康护理、服务类的相关职业。目前,德国的328种“培训职业”中,已分别列出了其职业资格的培养是否属于“双元制”。

根据职业的不同,“双元制”的培训时间在2年至3年半之间。培训也可以在非全日制的基础上完成,除了必须完成强制性全日制教育的证明外,在参加双元培训之前,不再需要其他的学习要求。学徒从雇主那里得到培训津贴,也就是说,他们在学徒期间是有报酬的。学徒学习结束要参加行业协会的考试,获取相关证书,用以证明他具备了国家承认的职业的从业能力。

德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

德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一般叫“XXX职业学校中心”,其下设有若干种“学校”,这种“学校”有点类似于我国职业学校中不同类型的班级。具体而言,“职业学校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校”。

第一,职业学校。专门与企业合作进行“双元制”人才培养,考取行业协会(IHK或HWK)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职业专业学校。这种学校专门做不适合进行“双元制”人才培养的专业。当然,职业专业学校的学生也需要到企业去实习,但他们去企业的时间较短,身份只是学校的学生。此外,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遇到经济危机或相关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企业不愿意开展“双元制”合作,就会启动“职业专业学校”代替“职业学校”的“双元制”进行人才培养,这体现出公办教育的公益属性。职业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是不颁发毕业文凭的,只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职业文理中学。职业文理中学为在职业教育轨道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升入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和机会。职业文理中学毕业的学生升入普通高等教育受到大学的欢迎,他们已有专业背景。第四,专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11-12年级)如果想要继续深造,想做工程师,要继续在学校学习1-2年,以报考应用科技大学,以便获取本科或更高的文凭。第五,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参加工作1-2年,根据企业或个人发展需要,到专业学校脱产学习2年,获得对应本科学历证书(相当于本科毕业),以后可以做培训师。这类学校是收费的,由企业或个人负担。第六,职业教育基础年。“职业教育基础年”和第七种“职业教育准备年”这两类可以看作是职业教育的过渡体系。学生想接受某企业的“双元制”教育,但如果企业当年没有空缺,学生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一年,等第二年企业“双元制”教育有了位置再接受“双元制”教育,这一年的学习企业是认可的,“双元制”学习时可以减少一年时间。或者,学生不太确定自己对某一职业的某个方向是不是喜欢或适合,他也可以进入“职业教育基础年”学习一年,然后再确定方向。还有一种可能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企业不愿意接受,那么他可以在“职业教育基础年”学习一年,打打基础,这个经费由政府支出。第七,职业教育准备年。学生中学毕业后,如果成绩不好,必须进入“职业教育准备年”学习一种简单职业才能到社会上去或接受常规职业教育,具有义务教育(强迫教育)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没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之分,职业教育只面向职业资格进行培养(与精益生产和管理理念一致),只有入学时对中学毕业年级的要求。德国把我们国内所谓“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划为高等教育体系之内,其高等教育包括: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硕士、博士,本科生较少)、应用科技大学(主要提供本科和硕士层次,培养创新型工程师)以及职业学院(本科层次,主要培养现场工程师)。

德国“三位一体”的体系保障一是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三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德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德国人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第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最主要的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第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实行独立于政府和行业以外的自主经营,依照ISO和DIN等标准对企业产品和制造流程进行检测,并为合格者颁发认证证书。这样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提升了“德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索引序列
  • 职业培训双导师制
  • 双元制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培训
  • 德国双元制教师职业培训
  • 职业培训双元制
  • 双轨制职业培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