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好学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好学

发布时间: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好学

自学中医入门知识的话,怎样做比较好呢?一是看一些基础的书籍,网上都有卖,二是看一些中医的有关视频,三是请教正在坐诊的中医医生,这样三者结合起来。

自学中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应该逐步积累知识并加以实践。

如果你是自学中医入门知识的话,可以去网上搜索相关中医入门知识的视频,也可以去中医馆里面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去实践。

很有用:学中医必背122条经典入门格言!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7.亢则害,承乃制。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26.通邪三法汗、吐、下。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好考吗

【导读】中医学一般意指我国汉人劳动者造就的中医药学主导的医药学,因此也称汉医。那么自考中医看什么书,看书顺序如何?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有关自考中医要看的书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自考中医,最开始是一定要读《周易》的,一定要通读,一时不理解可以先背下,可能你要问了医学院的中医学生为什么不要学《周易》,因为医学院的学生他们的中医不是传统中医,是中西结合的中医,医易不分家。2、《医学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3、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学习中医不但要念书,也要做作业,它是古往今来中医成材的相互工作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时间可循的。记诵下这种经典,是做为一个中医学学家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是为中医学常识奠定必需的基本。经典,即根源,中医学是一门远大深奥的大学问,学习中医是一条悠长的路面,只能静下静下心来锲而不舍,才可以在这路上走得远。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的

自学中医考证需要注意的要点具体如下:

一、非中医类专业取得执业证书的途径

1、国家为了发展中医,卫生部在2006年12月发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办法》。

2、师承与专长的区别:师承适宜零基础中医爱好者,要求高中以上学历;专长适宜有一技之长人群,要求有机构担保,25岁以上,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并有2名执业医师推荐。

二、自学中医的路径

1、临床实践路线

学习解剖,熟悉人体经络走向;认识中药,学习中药鉴定;学习正骨推拿,给自己和亲戚朋友针灸;熟悉中药的功能主治后,精通治疗普通疾病;学习四诊,在膏方里添加一些小的调理补益方剂。

2、学习临床的路径

先学习重要,再学习正骨推拿针灸,最后学习方剂。从容易到复杂,一步步地学习。

3、总结

中医师一门经验医学,是一门技术。就要找到它的核心东西:每个病的证型都要记牢,方剂加减要心中有数。最关键的的是一定要买正版书籍进行学习。

三、考证的次序安排

1、首先系统学习三年的药学有关知识,最好能拿到相关的中专毕业证等学历。

2、再拿到学历之后就可以考取执业中药师,并参加相关工作,向老中医学习。

3、在工作经验时间足够时,就可以考取健康管理师以及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在整体上对中医学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是首先要建立起正确的中医世界观,然后再有条理的逐步深入学习,慢慢积累,结合临床,反复实践,最终才会水到渠成。

中医学是一门“灵活”的学问,最大的精髓乃是要学会灵活运用。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治病救人,用药如用兵,更得需要随机应变,辩证论治才行。世间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学习中医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我个人更觉得,更像是人生的一次修行。一个人的修行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我们的心境是无限的,对中医的悟性也是无限的。无论是参悟万物之玄妙,还是只看透一花一叶,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幸福的。

注意事项: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多查阅资料,多向同仁前辈请教,谦虚并且恭维,有条件的要结合临床,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反复积累与感悟,才能有所更大收获。

中医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又可以用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离开了实践的源泉与检验,理论必然会成为干瘪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必定难成大器。

1、准备工作

学中医之人一定要备有中医的天赋。天赋来自本能,先天具来的素质,具来的这方面灵感与悟性。天生的爱好与兴趣发于内心。

2、启蒙阶段

虽然本身已经对中医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因为基础为零,所以最开始要从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先大体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另外中医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治疗人的医学。所以要想学习中医,我们就该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什么位置,长什么样,有什么用等,建议买一张张人体结构图挂在家里。这样方便学习。

3、入门阶段

启蒙后就要开始正式打基础了。这个阶段有点枯燥,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看现代白话文的著作,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是可以坚持下来的。这个阶段教材,我看的是《中医诊断学》,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4、升华阶段

这一阶段要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以及传统的医疗典籍,学习比较系统的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思考中医》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另外,在这一阶段,可以初步的接触一些草药,初识一些药性,对学习会很有帮助。

5、实践阶段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注意,千万要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自学中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应该逐步积累知识并加以实践。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考试

学习中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入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的第一步是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建议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医学的认识方法和治疗思路等。

2.学习中医药材:中药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学习中医需要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和使用方法等。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如中药的药性、归经、药用部位、用量等来深入了解中药。

3.学习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关键,需要学习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八纲辨证法、五脏六腑辨证法等。

4.实践中医治疗技术:中医治疗技术是中医学的实践应用,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建议通过实践、实习、师徒传承等方式来学习中医治疗技术。

中医学自学考试怎么复习?1、看书要仔细,因为药学职称考试内容多而复杂,一不小心可能某个知识点就没注意而没复习到,所以在备考药学职称考试时,看书一定要仔细。2、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3、基础要打扎实,基础知识是重点,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复习。4、买指定的教学书,看教学大纲,把不考的知识点筛掉,并且熟悉题型。5、多做题,在百度文库上找找本科或者考研的习题集,以及知识点总结。自考中医学条件是什么?自考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成绩合格后由主考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大学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条件者由主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自考中医的条件首先是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专业的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其以上的资格证书,或者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又或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即可。自考中医学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于考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的能力及对常见急重症处理的初步能力;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学中医考证的方法如下:

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一年;

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

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

自学中医可以通过全日制教育或者师承的方法考中医执业资格证,在2023年,国家就公布有关规定取消了中医自考。2023年启动,期望获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的学员大多数只可以通过中医全日制教育或者师承、专长途径才有资格报名参与中医医师考试。

1、通过全日制教育直接取得参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机会;

2、接受过中医专业培训,具备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在中医行业领域工作学习至少5年以上,拥有《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及《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查合格证书》等有关证书或合同的考友可以取得参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机会;

3、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种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学校中未经评估的中医专业,在2023年10月31日前入学注册的非在职学生,毕业后获取学历并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要自学中医考证,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

这里推荐一下国医明师学社,该课程通俗易懂,从入门到进阶,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并通过实操模块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的理解。此外,该课程包含优质社群服务和课程永久观看,学生可以与其他学员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的书

自学的话,可以去方剂汇网站上跟着视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中药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等都有。

书籍的话,我给你分享个我的网盘资源,这个是网友从全网到处搜集整合出来的合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

中医是个热门的话题,现在很多人都想自己学习中医知识,为的是自己或者家人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至于被庸医所忽悠。可是对于既不是学医出身又没有师傅带的我们,要如何在这五花八门的中医书籍中去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料呢? 做为一个同样不是学医出身又没有师父的中医爱好者,现在就来分享一下我自己自学所选择的书籍吧。 做为一个毫无基础的人我建议大家先从最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开始,《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版本有很多,我接触过的就只有中医大学的教材第九版和第五版的,你们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之一来学习,我是两本书一起看的,两本书都有不足之处,不过用来做为入门级的书籍那是绰绰有余了。 接着就是《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两本经典书籍。《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是杏林界的四大经典,还有四小经典,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所推荐的最基础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这两本入门级的书,其实要是真正的用心学习的话这两本书都够大家学好长时间了,等到大家学透了基础的,后面想要学什么知识,自己都能够知道了

一定要先看【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是前面的医学理论部分,经络部分可以先不看)之后可以在图书馆或网上找一些中医方面或养生方面的书籍,多数是通俗易懂的,这样可以帮助你确立一下中医理念。看过几本后就可以看【黄帝内经】【伤寒论】在网上有相应的讲课视频,根据视频的顺序和进度来就行,在学习这两本书的同时,一定要不断地搜集一些中医书籍,养生书籍等不同的资料,在那些书上经常提及【伤寒】【内经】有关内容,可是帮助你加深理解和应用。以上都是我自学实践后后总结出来的,其实我是倒着学的,如果你真的喜欢中医,就像我当初那样,不管什么书,拿来看就是了,有不明白的就想办法找到更基础的书查明白,慢慢思路就出来了,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的学,哪怕你看的第一本书很难,最多借着这本书抓出一大堆资料和知识,这样不是更有意思。我的中医生涯是从【求医不如求己】和【易医妙用】开始的,【易医妙用】我到现在都没能整明白,这本书迫使我去看【易经】【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相关的时间医学】,张仲景的经方,【气功】.....这些书都只能理解一部分而已(可能资质有限),中医牵扯到的知识让我瞠目结舌。四诊法因没有师傅和实践机会,一直没法学,活到老学到老加油吧。

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中华医书集成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伤寒类书籍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内经类书籍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医学入门(上、下)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医家金鉴医方类聚(全十一册)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中医学解难中医学资料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吴中医集(全4集)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中国藏药(全3卷)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中药类书籍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医经六书(全3册)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历代本草精华丛书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名医名方录(全4册)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名家临证医著重刊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实用偏方秘方经典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平衡针灸(王文远)张山雷医集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当代药用植物典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御纂医宗金鉴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 索引序列
  •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好学
  •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好考吗
  •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的
  •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考试
  • 自考中医师怎样入门的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