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发布时间: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我考了三次才过,前两次只做了卷子,卷子上的内容都背下了,但是还是没考过,第三次,我认真的看了一遍书,再做卷子,还有买本习题书(大小和课本差不多),结合起来学习,总之,最后能做到:只要提到某处内容,就能大概知道在哪一章节里。此外,卷子背熟,考试时要做到,选择题尽量不扣分,名词解释基本会,后面简答和论述要心中有数,答不全也没关系,只要沾边都可以。所以经过一番努力,第三次考了80多分,总算过了。你也加油啊!!!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化”和“中国文化”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社会基础 第二章 儒家文化 第一节 礼的起源与意义 第二节 孔子和仁学 第三节 孟子和荀子的发挥 第四节 儒学的制度比 第五节 儒家的人格理想 第六节 儒家与现代社会 第三章 法家文化 第一节 先秦法家的变法 第二节 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 第三节 法家与秦汉政治 第四节 法家与传统文化 第四章 道家文化 第一节 老庄之道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士大夫精神人格 第三节 道家与中国艺术精神 第四节 道家思想的运用 第五节 道家与当代文明 第五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佛教概说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国 第三节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节 禅宗与现代生活 第六章 道教与神仙信仰 第一节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七章 中国近代文化这个是文化导论的内容。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结构 三、中国文化的特征 四、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 第一章富饶家园锦绣河山 一、中国疆域的渐次拓展 二、中国疆域的文化地理学特征 三、中国疆域特征的影响 第二章诸族团聚中华一家 一、“中华民族”释义 二、中华民族的起源 三、中华民族远祖的文化融合 四、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第三章农耕游牧社稷基业 一、两大基本经济类型 二、冲突与地垒 三、互补与融会 第四章宗法体制家国同构 一、女娲、神农与氏族社会 二、五帝与国家起源 三、西周宗法制度及其影响 四、贯穿千年的“家国同构”特征 五、充分发育的专制政体 六、专制政治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绘形象声经籍典册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结构规律与“六书” 三、汉字字体的演化 四、汉字的优长 五、不同质料的“书” 六、宏富的文化典籍 第六章智慧哲理思辨神灵 一、中国哲学之源——《周易》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与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 四、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五、道教的创立 六、援老入儒而趋于佛的魏晋玄学 七、“三教归一”的宋明理学 八、研讨科学、关注民生的清代实学 第七章教化百姓科举人才 一、虞庠之学与古代学校的萌生 二、官学与私学 三、民间特色的书院讲习 四、选举与科举 五、八股取士及科举制的衰败 第八章辞赋风骚诗文光彩 一、瑰丽的上古神话 二、古朴的先秦诗歌、散文 三、丰满厚重的汉赋这是文化概论的内容哦。现在知道了吧。完全两个概念

楼主不会是绵师的吧??? 全国高等教育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一、填空题人文特性尧舜禅让阿房宫赋范缜天工开物贸礼浪漫主义桃符梁漱溟二、判断题× √ × √ × × √ √ √ ×三、单选题BABDC DCBBA BCABC DDABC四、名词解释1.“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它的—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2.五服:中国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五服是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礼服,分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3.“周岁”礼:略。4.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5.“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提出的极富价值的学说。这种文化主张,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中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了“会通以求超胜”论、“民族大众文化”论中的合理因素。该观点认为,“在现在中国,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与谋旧文化之复活,同样都是死路一条。”五、简答题1、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2、简答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P135)过程:晋人借鉴古代玉玺和石刻经验发明了墨拓技术;隋朝出现真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唐懿宗咸通九年印刷的《金刚经》表明刊印技术已经达到纯熟;宋代后还出现铜版印刷术和彩色套印技术,活字印刷发明;元代继泥活字后出现铜、木等材料的活字,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出现;明代出现铅活字。影响:有利于节约用于印刷的人力、物力、财力;方便编排和修改;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极大的推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欧洲人采用活字印刷术,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使欧洲更快的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六、论述题1、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思维模式:(1)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2)直观思维: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3)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4)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特征:1、崇尚保守的古典主义;2、喜好以具体形式表达复杂多样性;3、形式具有其合性;4、具有现实主义倾向;5、尊重身份秩序;6、具有折衷融合倾向。2、简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但科举制的负面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文化的综合作用,愈益突出。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全国高等教育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一、单选题ABBBD BACBC BDBBC DDACA BDCAC二、多选题26.AB 27.ABD 28.ABCD 29.ABDE 30.BCD三、名词解释3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32.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3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34.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中国救荒史》邓云特内容包括:历代灾荒史寅之分析、灾荒之实况、灾情总述、远古传说及殷商时代……四、简答题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而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以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一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泾、渭等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37.什么是针灸学说?针灸学说就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施治。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38.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答:(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考试给人们上升的可能,于是读书做官的是一般读书人的理想,人生的得意失意维与科举。考试的内容又是以经学、史学、文学为主,使人们思维空间单一,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高度集权的政治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最高阶层,他们效忠皇帝,依附皇权,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在强制推行儒家思想下,士子们不能有自己思想的发挥,行文格式在明清时期也被限制为八股文。这些都是极端专制政治的需要。39.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1、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2、道家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对自然的尊崇和热爱一直诱导着后世艺术家对自然的密切关注。40.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答:汉语汉字虽然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和文字,但是并没有凌驾其他语言文字的特权。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发展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制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比如:为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扩大民族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实行双语教学;建立民族语言的电台电视台、翻译机构等。五、论述题41.简述社区文化活动的历史价值?P150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社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42.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封国制、宗法制、“家天下”、“亲亲尊尊”等。解析: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是以家族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伦理道德借助于“法”这一形式来体现并加以强制实施。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则是“德”。“以德配天”、“明德慎行”、“亲亲尊尊”、“为国以礼”、“隆礼重法”、“为政以德,一准乎礼”等诸如此类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程之始终。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应可认为“法”是载体,“德”是内容。

有一份试卷,但没有答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5版)复习资料 - 道客巴巴

我没有。我自考好多年了,并且这门课我当时也不需要考。

每张都有,一般重点都放在后面几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6.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 A.生 B.旦 C.净 D.末 E.丑 7.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 A.健舞 B.软舞 C.字舞 D.花舞 E.马舞 8.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 A.诗言志 B.尚意追求 C.中和之美 D.尊崇自然 E.乐以教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2.简述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3.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1000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C 3.A 4.B 5.D 6.C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CDE 2.ABD 3.BC 4.ABCDE 5.ACDE 6.ABCE 7.AB 8.BC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3.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4.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北方民族大举的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2.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立法指导;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3.(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如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等。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各基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其特点有: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严格考试 ,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2.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主要的观念有: (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 ) A.《论语》 B.《易》 C.《荀子》 D.《礼记》 2.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3.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 A.人文环境 B.地理环境 C.生活环境 D.自然环境 4.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 A.西周 B.东周 C.汉朝 D.明朝 5.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两宋 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 A.黄帝 B.高车部 C.鲁班 D.伏羲 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唐朝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 A.郑国子产《刑书》 B.魏国李悝《法经》 C.《秦律》 D.汉《九章律》 10.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孔子 1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 ) A.《论语》 B.《孟子》 C.《礼记·大学》 D.《荀子·劝学》 12.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达到( ) A.24个 B.20个 C.16个 D.12个 13.在近代否定汉字的主潮中,明确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学者是( ) A.章炳麟 B.吴稚晖 C.鲁迅 D.钱玄同 14.“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贺麟和冯友兰 B.梁赖溟和熊十力 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 15.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宗法制 B.监察制度 C.科举制度 D.法律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文化成就表现在( ) A.土地的开垦 B.水利的兴修 C.运河的开凿 D.沙漠的治理 17.秦朝统一王朝政治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其下有“三公”,即( ) A.丞相 B.太尉 C.尚书 D.御史大夫 18.下列选项中,体现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的有( ) A.文化的动荡与混乱 B.民族大融合的“汉化”与“胡化” C.南方的开发与新的经济文化区的出现 D.三教鼎立互相激荡 19.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瑰宝中,孙思邈编写的医学著作有( ) A.《针炙甲乙经》 B.《千金要方》 C.《千金翼方》 D.《伤寒杂病论》 20.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 ) 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 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 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 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 21.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有( )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唯一性 2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 ) A.仁爱孝梯 B.谦和礼让 C.重义轻利 D.真诚有信 23.下列哪些方言属于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 A.北方话 B.南方话 C.客家话 D.吴语 24.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 ) A.识字教学 B.写字教学 C.句子训练 D.作文训练 25.下列选项中,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 ) A.对联 B.字谜 C.预言 D.姓名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广义文化 27.新石器时代 28.摊丁入亩 29.宗法制 30.语言崇拜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共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31.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上层文化精华的荟萃。( ) 32.夏是我国第一个皇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 ) 33.科举制是由宰相主持,以分科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 34.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 35.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圆圈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表观形态。(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37.简述清朝时期文学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8.简述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四种模式。 39.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40.简述20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论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42.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考点

主要你自己的功底,有人讲学习语文难。其实不然,我认为语文比其他的好学的多。因为我们接触的比较多,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在复习的时候不用死记硬背只要理解就行了!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5版)复习资料 - 道客巴巴

楼主不会是绵师的吧??? 全国高等教育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一、填空题人文特性尧舜禅让阿房宫赋范缜天工开物贸礼浪漫主义桃符梁漱溟二、判断题× √ × √ × × √ √ √ ×三、单选题BABDC DCBBA BCABC DDABC四、名词解释1.“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它的—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2.五服:中国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五服是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礼服,分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3.“周岁”礼:略。4.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5.“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提出的极富价值的学说。这种文化主张,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中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了“会通以求超胜”论、“民族大众文化”论中的合理因素。该观点认为,“在现在中国,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与谋旧文化之复活,同样都是死路一条。”五、简答题1、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2、简答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P135)过程:晋人借鉴古代玉玺和石刻经验发明了墨拓技术;隋朝出现真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唐懿宗咸通九年印刷的《金刚经》表明刊印技术已经达到纯熟;宋代后还出现铜版印刷术和彩色套印技术,活字印刷发明;元代继泥活字后出现铜、木等材料的活字,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出现;明代出现铅活字。影响:有利于节约用于印刷的人力、物力、财力;方便编排和修改;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极大的推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欧洲人采用活字印刷术,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使欧洲更快的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六、论述题1、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思维模式:(1)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2)直观思维: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3)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4)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特征:1、崇尚保守的古典主义;2、喜好以具体形式表达复杂多样性;3、形式具有其合性;4、具有现实主义倾向;5、尊重身份秩序;6、具有折衷融合倾向。2、简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但科举制的负面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文化的综合作用,愈益突出。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全国高等教育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一、单选题ABBBD BACBC BDBBC DDACA BDCAC二、多选题26.AB 27.ABD 28.ABCD 29.ABDE 30.BCD三、名词解释3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32.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3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34.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中国救荒史》邓云特内容包括:历代灾荒史寅之分析、灾荒之实况、灾情总述、远古传说及殷商时代……四、简答题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而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以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一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泾、渭等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37.什么是针灸学说?针灸学说就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施治。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38.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答:(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考试给人们上升的可能,于是读书做官的是一般读书人的理想,人生的得意失意维与科举。考试的内容又是以经学、史学、文学为主,使人们思维空间单一,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高度集权的政治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最高阶层,他们效忠皇帝,依附皇权,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在强制推行儒家思想下,士子们不能有自己思想的发挥,行文格式在明清时期也被限制为八股文。这些都是极端专制政治的需要。39.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1、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2、道家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对自然的尊崇和热爱一直诱导着后世艺术家对自然的密切关注。40.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答:汉语汉字虽然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和文字,但是并没有凌驾其他语言文字的特权。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发展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制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比如:为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扩大民族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实行双语教学;建立民族语言的电台电视台、翻译机构等。五、论述题41.简述社区文化活动的历史价值?P150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社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42.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封国制、宗法制、“家天下”、“亲亲尊尊”等。解析: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是以家族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伦理道德借助于“法”这一形式来体现并加以强制实施。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则是“德”。“以德配天”、“明德慎行”、“亲亲尊尊”、“为国以礼”、“隆礼重法”、“为政以德,一准乎礼”等诸如此类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程之始终。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应可认为“法”是载体,“德”是内容。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2.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就是“______________”,这是把天下交给贤人的远古的帝位的传递方式。3.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______________》中描述了秦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情景。4.《神灭论》的作者是南北朝时候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______________。5.明朝有两部著名的农书,分别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宋应星的《______________》。6.贸易古称“______________”,原指交易、专卖。7.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以______________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8.《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______________手法的运用。9.对联是由古代的“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10.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文化界开始出现“现代新儒学”思潮,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熊十力。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文化的两个层次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2.我国古代燕齐地区盛行神仙崇拜,这与其海洋环境有关。()3.分封制是从夏商时代就开始实施的。()4.“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儒家经典。()5.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方式就是坐商经营。()6.我国古代的算术、代数和几何都是很发达的。()7.道教所信奉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8.世界上的文字分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9.中国古代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10.宋代朱熹的学说曾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A.文化事象 B.文化现象C.文化思潮 D.文化内涵2.国别文化是以()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A.国家 B.民族C.地域 D.层次3.中国的地势地形()。A.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西高东低,呈波浪状分布 D.向东南倾斜,呈波浪状分布4.到元明清时,我国出现了()的局面。A.政治中心在南方,经济中心在北方 B.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C.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南方 D.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5.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A.仁者,人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无为而无不为 D.修身,治国,平天下6.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朝代是()。A.秦代 B.两汉C.魏晋 D.隋唐7.“道统”的思想是()提出的。A.孟子 B.董仲舒C.韩愈 D.白居易8.车的发明者是()。A.神农氏 B.轩辕氏C.伏羲氏 D.有巢氏9.下列不属于营业习俗的有()。A.敬财神 B.广告C.唱市经销 D.坐商经营10.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的工具。A.时间 B.长度C.重量 D.体积11.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而将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A.周文王 B.秦王赢政C.汉武帝 D.汉高祖12.地神祭祀包括大地祭祀、()、山川祭祀等。A.人鬼祭祀 B.日月星辰祭祀C.社稷祭祀 D.人神祭祀13.“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提出的。A.张载 B.朱熹C.陆九渊 D.程颢1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说的。A.孔子 B.孟子C.庄子 D.老子15.《牡丹亭》是()的作品。A.元朝的关汉卿 B.元朝的王实甫C.明朝的汤显祖 D.清朝的孔尚任16.“金达莱”这词是从()借来的。A.越南语 B.蒙古语C.维吾尔语 D.朝鲜语17.李清照《声声慢》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的是()修辞方式。A.对偶 B.顶真C.回文 D.复叠18.骈体文的全盛时代在()。A.南北朝 B.东汉C.隋唐 D.宋明19.欧洲的耶稣会士初到中国是在()。A.元朝 B.明朝C.清朝初年 D.清朝末年20.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A.天台宗 B.净土宗C.禅宗 D.华严宗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天下”观念2.“五服”3.“周岁”礼4.避讳5.“综合创新论”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著作。2.简答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2.简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A.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B.后天物质的创造C.先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D.后天修养与精神2.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 )A.文化政策 B.文化传统C.文化思潮 D.文化观念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4.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 )A.“四渠通漕” B.“通漕四渠”C.“渠漕四通” D.“渠通四漕”5.在植树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绩,据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约为( )A.7亿棵 B.8亿棵C.9亿棵 D.10亿棵6.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游地区7.夏文化的特点是( )A.尚忠 B.尚孝C.尚义 D.尚礼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9.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10.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 )A.“龙抬头” B.“桃花水”C.“打春牛” D.“唱春官”11.旧时铁匠行所崇拜的祖师是( )A.鲁班 B.老君李耳C.灶君 D.嫘祖12.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 )A.明代中后期 B.清代初期C.清代中期 D.晚清时期1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 )A.神农 B.陶弘景C.孙思邈 D.李时珍14.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 )A.夏代 B.周代C.商代 D.秦代15.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16.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 )A.冠、婚、丧、祭、乡 B.冠、婚、射、朝、聘C.祭、凶、宾、军、家 D.吉、凶、宾、军、嘉17.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A.周代周公 B.春秋孔子C.西汉董仲舒 D.宋代张载18.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 )A.陶弘景 B.张鲁C.张道陵 D.葛洪19.“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 )A.仁爱孝悌 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 D.真诚有信20.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诚意C.诚意、正心、修身 D.齐家、治国、平天下21.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代表作是( )A.《步辇图》 B.《清明上河图》C.《天王送子图》 D.《簪花仕女图》22.《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 )A.场合 B.对象C.时机 D.分寸23.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 )A.西周 B.西汉C.秦代 D.唐代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 )A.佛教的传入 B.伊斯兰教的传入C.基督教的传入 D.犹太教的传入25.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C.80年代 D.90年代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下列属于文化观念的有( )A.人生观 B.审美观C.建安风骨 D.隋唐佛学E.宋明理学2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A.齐国的管仲 B.魏国的李悝C.郑国的子产 D.秦国的商鞅E.赵国的赵鞅28.反映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的有( )A.“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朝赏暮戮,忽罪忽赦。”C.“天下一家,何非君土。” D.“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E.“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9.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有( )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 B.布局上左右对称C.外观的多样性 D.强烈的人文性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30.下列属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的有( )A.对联 B.字谜C.预言 D.姓名E.敬惜字纸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国别文化32.《中国救荒史》33.清谈34.家庭35.天神祭祀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37.什么是针灸学说?38.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39.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40.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42.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考试重点

你可以在百度一下“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与答案”,在百度文库中一般会有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般若学 B.涅盘学C.禅宗 D.密宗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 B.地缘C.亲亲 D.同门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C.户籍制度 D.宗法制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A.《刑书》 B.《法经》C.《秦律》 D.《汤刑》5."以物比德"属于(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6.佛教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葛洪C.释迦牟尼 D.孔子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三纲 B.五常C.五伦 D.十教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24个 B.25个C.26个 D.27个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炎帝 B.黄帝C.仓颉 D.孔子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D.天地神祗 E.祖先神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A.孝廉 B.茂才 C.秀才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D.清明 E.端午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6.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A.生 B.旦 C.净D.末 E.丑7.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A.健舞 B.软舞 C.字舞D.花舞 E.马舞8.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A.诗言志 B.尚意追求 C.中和之美D.尊崇自然 E.乐以教化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2.《神灭论》3.本草之学4.中体西用论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2.简述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对法律制度的影响。3.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参考答案课程代码:10007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 2.C 3.A 4.B 5.D6.C 7.A 8.A 9.C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CDE 2.ABD 3.BC 4.ABCDE 5.ACDE6.ABCE 7.AB 8.BCD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2.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3.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4.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1)北方民族大举的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2.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立法指导;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3.(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如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等。(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各基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其特点有: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严格考试 ,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2.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主要的观念有:(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如《诗经》。(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3)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 )A.《论语》 B.《易》C.《荀子》 D.《礼记》2.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A.大西洋 B.印度洋C.太平洋 D.北冰洋3.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A.人文环境 B.地理环境C.生活环境 D.自然环境4.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A.西周 B.东周C.汉朝 D.明朝5.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 D.隋唐两宋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A.黄帝 B.高车部C.鲁班 D.伏羲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A.西周 B.战国C.秦朝 D.唐朝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A.郑国子产《刑书》 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 D.汉《九章律》10.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A.老子 B.庄子C.墨子 D.孔子1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 )A.《论语》 B.《孟子》C.《礼记·大学》 D.《荀子·劝学》12.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达到( )A.24个 B.20个C.16个 D.12个13.在近代否定汉字的主潮中,明确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学者是( )A.章炳麟 B.吴稚晖C.鲁迅 D.钱玄同14.“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贺麟和冯友兰 B.梁赖溟和熊十力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15.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宗法制 B.监察制度C.科举制度 D.法律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文化成就表现在( )A.土地的开垦 B.水利的兴修C.运河的开凿 D.沙漠的治理17.秦朝统一王朝政治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其下有“三公”,即( )A.丞相 B.太尉C.尚书 D.御史大夫18.下列选项中,体现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的有( )A.文化的动荡与混乱B.民族大融合的“汉化”与“胡化”C.南方的开发与新的经济文化区的出现D.三教鼎立互相激荡19.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瑰宝中,孙思邈编写的医学著作有( )A.《针炙甲乙经》 B.《千金要方》C.《千金翼方》 D.《伤寒杂病论》20.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 )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21.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有( )A.等差性 B.调和性C.规范性 D.唯一性2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 )A.仁爱孝梯 B.谦和礼让C.重义轻利 D.真诚有信23.下列哪些方言属于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A.北方话 B.南方话C.客家话 D.吴语24.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 )A.识字教学 B.写字教学C.句子训练 D.作文训练25.下列选项中,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 )A.对联 B.字谜C.预言 D.姓名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广义文化27.新石器时代28.摊丁入亩29.宗法制30.语言崇拜四、判断改错题(本大共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31.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上层文化精华的荟萃。( )32.夏是我国第一个皇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 )33.科举制是由宰相主持,以分科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34.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35.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圆圈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表观形态。(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37.简述清朝时期文学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8.简述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四种模式。39.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40.简述20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论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42.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另外还有:

楼主不会是绵师的吧??? 全国高等教育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一、填空题人文特性尧舜禅让阿房宫赋范缜天工开物贸礼浪漫主义桃符梁漱溟二、判断题× √ × √ × × √ √ √ ×三、单选题BABDC DCBBA BCABC DDABC四、名词解释1.“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它的—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2.五服:中国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五服是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礼服,分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3.“周岁”礼:略。4.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5.“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提出的极富价值的学说。这种文化主张,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中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了“会通以求超胜”论、“民族大众文化”论中的合理因素。该观点认为,“在现在中国,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与谋旧文化之复活,同样都是死路一条。”五、简答题1、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2、简答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P135)过程:晋人借鉴古代玉玺和石刻经验发明了墨拓技术;隋朝出现真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唐懿宗咸通九年印刷的《金刚经》表明刊印技术已经达到纯熟;宋代后还出现铜版印刷术和彩色套印技术,活字印刷发明;元代继泥活字后出现铜、木等材料的活字,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出现;明代出现铅活字。影响:有利于节约用于印刷的人力、物力、财力;方便编排和修改;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极大的推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欧洲人采用活字印刷术,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使欧洲更快的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六、论述题1、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思维模式:(1)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2)直观思维: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3)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4)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特征:1、崇尚保守的古典主义;2、喜好以具体形式表达复杂多样性;3、形式具有其合性;4、具有现实主义倾向;5、尊重身份秩序;6、具有折衷融合倾向。2、简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但科举制的负面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文化的综合作用,愈益突出。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全国高等教育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一、单选题ABBBD BACBC BDBBC DDACA BDCAC二、多选题26.AB 27.ABD 28.ABCD 29.ABDE 30.BCD三、名词解释3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32.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3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34.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中国救荒史》邓云特内容包括:历代灾荒史寅之分析、灾荒之实况、灾情总述、远古传说及殷商时代……四、简答题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而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以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一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泾、渭等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37.什么是针灸学说?针灸学说就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施治。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38.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答:(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考试给人们上升的可能,于是读书做官的是一般读书人的理想,人生的得意失意维与科举。考试的内容又是以经学、史学、文学为主,使人们思维空间单一,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高度集权的政治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最高阶层,他们效忠皇帝,依附皇权,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在强制推行儒家思想下,士子们不能有自己思想的发挥,行文格式在明清时期也被限制为八股文。这些都是极端专制政治的需要。39.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1、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2、道家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对自然的尊崇和热爱一直诱导着后世艺术家对自然的密切关注。40.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答:汉语汉字虽然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和文字,但是并没有凌驾其他语言文字的特权。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发展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制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比如:为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扩大民族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实行双语教学;建立民族语言的电台电视台、翻译机构等。五、论述题41.简述社区文化活动的历史价值?P150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社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42.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封国制、宗法制、“家天下”、“亲亲尊尊”等。解析: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是以家族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伦理道德借助于“法”这一形式来体现并加以强制实施。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则是“德”。“以德配天”、“明德慎行”、“亲亲尊尊”、“为国以礼”、“隆礼重法”、“为政以德,一准乎礼”等诸如此类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程之始终。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应可认为“法”是载体,“德”是内容。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2.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就是“______________”,这是把天下交给贤人的远古的帝位的传递方式。3.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______________》中描述了秦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情景。4.《神灭论》的作者是南北朝时候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______________。5.明朝有两部著名的农书,分别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宋应星的《______________》。6.贸易古称“______________”,原指交易、专卖。7.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以______________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8.《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______________手法的运用。9.对联是由古代的“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10.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文化界开始出现“现代新儒学”思潮,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熊十力。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文化的两个层次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2.我国古代燕齐地区盛行神仙崇拜,这与其海洋环境有关。()3.分封制是从夏商时代就开始实施的。()4.“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儒家经典。()5.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方式就是坐商经营。()6.我国古代的算术、代数和几何都是很发达的。()7.道教所信奉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8.世界上的文字分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9.中国古代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10.宋代朱熹的学说曾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A.文化事象 B.文化现象C.文化思潮 D.文化内涵2.国别文化是以()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A.国家 B.民族C.地域 D.层次3.中国的地势地形()。A.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西高东低,呈波浪状分布 D.向东南倾斜,呈波浪状分布4.到元明清时,我国出现了()的局面。A.政治中心在南方,经济中心在北方 B.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C.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南方 D.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5.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A.仁者,人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无为而无不为 D.修身,治国,平天下6.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朝代是()。A.秦代 B.两汉C.魏晋 D.隋唐7.“道统”的思想是()提出的。A.孟子 B.董仲舒C.韩愈 D.白居易8.车的发明者是()。A.神农氏 B.轩辕氏C.伏羲氏 D.有巢氏9.下列不属于营业习俗的有()。A.敬财神 B.广告C.唱市经销 D.坐商经营10.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的工具。A.时间 B.长度C.重量 D.体积11.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而将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A.周文王 B.秦王赢政C.汉武帝 D.汉高祖12.地神祭祀包括大地祭祀、()、山川祭祀等。A.人鬼祭祀 B.日月星辰祭祀C.社稷祭祀 D.人神祭祀13.“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提出的。A.张载 B.朱熹C.陆九渊 D.程颢1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说的。A.孔子 B.孟子C.庄子 D.老子15.《牡丹亭》是()的作品。A.元朝的关汉卿 B.元朝的王实甫C.明朝的汤显祖 D.清朝的孔尚任16.“金达莱”这词是从()借来的。A.越南语 B.蒙古语C.维吾尔语 D.朝鲜语17.李清照《声声慢》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的是()修辞方式。A.对偶 B.顶真C.回文 D.复叠18.骈体文的全盛时代在()。A.南北朝 B.东汉C.隋唐 D.宋明19.欧洲的耶稣会士初到中国是在()。A.元朝 B.明朝C.清朝初年 D.清朝末年20.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A.天台宗 B.净土宗C.禅宗 D.华严宗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天下”观念2.“五服”3.“周岁”礼4.避讳5.“综合创新论”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著作。2.简答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2.简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A.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B.后天物质的创造C.先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D.后天修养与精神2.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 )A.文化政策 B.文化传统C.文化思潮 D.文化观念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4.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 )A.“四渠通漕” B.“通漕四渠”C.“渠漕四通” D.“渠通四漕”5.在植树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绩,据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约为( )A.7亿棵 B.8亿棵C.9亿棵 D.10亿棵6.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游地区7.夏文化的特点是( )A.尚忠 B.尚孝C.尚义 D.尚礼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9.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10.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 )A.“龙抬头” B.“桃花水”C.“打春牛” D.“唱春官”11.旧时铁匠行所崇拜的祖师是( )A.鲁班 B.老君李耳C.灶君 D.嫘祖12.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 )A.明代中后期 B.清代初期C.清代中期 D.晚清时期1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 )A.神农 B.陶弘景C.孙思邈 D.李时珍14.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 )A.夏代 B.周代C.商代 D.秦代15.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16.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 )A.冠、婚、丧、祭、乡 B.冠、婚、射、朝、聘C.祭、凶、宾、军、家 D.吉、凶、宾、军、嘉17.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A.周代周公 B.春秋孔子C.西汉董仲舒 D.宋代张载18.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 )A.陶弘景 B.张鲁C.张道陵 D.葛洪19.“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 )A.仁爱孝悌 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 D.真诚有信20.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诚意C.诚意、正心、修身 D.齐家、治国、平天下21.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代表作是( )A.《步辇图》 B.《清明上河图》C.《天王送子图》 D.《簪花仕女图》22.《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 )A.场合 B.对象C.时机 D.分寸23.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 )A.西周 B.西汉C.秦代 D.唐代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 )A.佛教的传入 B.伊斯兰教的传入C.基督教的传入 D.犹太教的传入25.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C.80年代 D.90年代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下列属于文化观念的有( )A.人生观 B.审美观C.建安风骨 D.隋唐佛学E.宋明理学2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A.齐国的管仲 B.魏国的李悝C.郑国的子产 D.秦国的商鞅E.赵国的赵鞅28.反映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的有( )A.“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朝赏暮戮,忽罪忽赦。”C.“天下一家,何非君土。” D.“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E.“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9.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有( )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 B.布局上左右对称C.外观的多样性 D.强烈的人文性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30.下列属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的有( )A.对联 B.字谜C.预言 D.姓名E.敬惜字纸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国别文化32.《中国救荒史》33.清谈34.家庭35.天神祭祀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37.什么是针灸学说?38.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39.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40.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42.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我没有。我自考好多年了,并且这门课我当时也不需要考。

关键是做题,根据题目找相关章节,我就是这样考的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5版)复习资料 - 道客巴巴

认真看一遍书,配合着书做练习题。中国文化概论还是和历史书籍有点相似,多看两遍书就可以了。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考点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考试重点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