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

公共关系协会等公共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营利的(群众性)社团组织

厄,我也是十月自考,但是我不考公共关系,只有领导科学的重点,你看看吧。领导科学第一章 绪论1、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并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2、与奴隶社会、小生产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也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干。3、科学领导的特点:专家式领导,专家集团式领导等应运而生并逐渐普遍化。4、领导科学就是专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的学问。5、领导活动的过程包括几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6、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矛盾,以及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的矛盾。7、领导科学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①综合性。②应用性。③社会历史性。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1、领导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自然属性: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3、社会属性: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4、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者领导的自然属性。5、领导认识的特征:原则性、超前性、综合性、创造性、系统性。6、领导实践的特征:依附性、目标性、组织性、协调性、超脱性。7、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8、领导的综合影响力的内容及其构成是权力、品德、知识和才能。9、权力是领导综合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10、社会主义的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11、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12、阶级社会中领导的本质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统治者、剥削者、压迫者、奴役者。13、在社会主义社会力,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14、领导者的特征:拥有职权、负有责任、提供服务、富于创新、多重角色。15、社会主义领导的责任的内容:①政治责任 ②工作责任 ③法律责任。16、领导者的责任包括:指导性的服务、管理性的服务、事务性的服务。17、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其在领导活动中就发挥主导作用:①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③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18、被领导者的本质是指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19、被领导者的特征:服从性、受动性、对象性、源泉性、不担任职务或担任较低职务。20、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作用:①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②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③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21、什么样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①要服从领导 ②要支持领导 ③要监督领导。22、正确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23、在社会主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他们的关系主要是:①相互信任的关系。②相互促进的关系。③相互支持的关系。④相互转化的关系。⑤相互监督的关系。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1、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2、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3、领导的一般职能:①引导②指挥③组织④协调⑤监督⑥教育4、引导:①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 ②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引导的中心环节 ③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5、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6、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①决策 ②用人 ③思想政治工作7、领导的总原则,是指在我国实际情况中那些传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它包括:①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②事实求是原则 ③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群众路线原则8、群众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①正确认识人民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②正确认识无产阶级领导者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公扑的本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观点;③以群众的利益为准则,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9、领导的基本原则:①统一领导原则②分层领导原则③系统整体原则④权责一致原则⑤民主公平原则⑥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⑦“相结合”原则10、“相结合”原则:①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③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第四章 领导观念1、服务观念应是领导诸观念的核心。2、区分观念的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优良与腐败,而是以实践为标准。3、现代领导的新观念:①依法治国观念②战略观念4、领导者应怎样树立战列观念呢?:①要重视对战略依据的研究②要善于提出战略思想③要明确地选择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④要大力抓好战略实施。5、现代领导者还要树立新的时空观念:①要求充分认识时间是无比宝贵,学会珍惜时间,努力做到分秒必争,使时间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②要善于抓住时机。③要重视讲求效率。第五章 领导与决策1、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针对性、目标性、实施性、选择性、优化性。2、狭义的决策概念专指决策者对行动方案的最终选择、既通常所说的最终“拍板”3、古代的决策,通常来说属于经验决策的方式。主要特点:其一,这种决策反方式一般说来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做出决策。其二,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4、科学决策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所进行的决策活动。5、决策的模式:①理性决策的模式②渐进决策的模式③综合决策的模式6、理性决策模式强调决策必须严格地依照科学程序进行。7、综合决策的模式认为,当社会环境没有剧烈变化,原有的政策无需要大变动时,就应更多地利用渐进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8、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原有的政策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时,则应更多地利用理性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9、科学决策的原则:①客观原则②信息原则③预测原则④程序原则⑤可行原则⑥选优原则⑦“外脑”原则10、科学决策的基本标准:①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②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③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④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11、客观原则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12、信息是决策的基础。13科学的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科学的决策必然要求科学的预测。14、通常来说决策的基本程序:①明确方向,确立目标 ②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③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④实施方案,完善决策。15、对决策方案的某个局部的补充纠正,是一般的决策修正,而追踪决策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调整,是一次新的政策。16、追踪决策特别要注意:①回溯分析②非零起点③双重优化④心理效应17、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要职责:①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 ②组织决策方案的制定 ③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 ④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18、对领导抉择的基本要求:①时效性②系统性③民主性④合法性⑤灵活性。19、在决策过程中智囊团的作用:①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②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对其详细地分析论证。③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④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20、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式“多谋”与“善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取代。第六章 领导与选才用人1、人才的特点:①创造性 ②历史进步性 ③社会性 ④专业性 ⑤相对性。2、现代人才总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人才,这就是所谓人才的专业性。3、所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4、人才选拔原则:①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②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③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④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5、人才选拔原则告诉我们在考察识别人才时,必须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6、人才选拨制度:选举制、考选制、荐选制7、选举制是通过群众投票表决选拨人的一种制度8、所谓考选制,是通过公开考试,根据成绩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9、荐选制,也可称为推荐选拨制,是通过推荐的办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10、人才使用原则:①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②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④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⑤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 ⑥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⑦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 ⑧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第七章 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1、思想政治工作室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到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2、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唯一正确的方针。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①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②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 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④表杨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⑤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⑥言传语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⑦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 ⑧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4、说理教育法的特点:领导者应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道理上信服自己。5、情感交流法:①要关怀、体贴、信任。②要经常交心交谈,多与群众交朋友。6、个别引导法:①因人施教 ②因时施教 ③因地施教7、榜样示范法:①要培养和树立榜样 ②要宣传榜样,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向榜样学习③通过榜样的现金事迹报告会等具体形式,达到最佳效果。8、自我教育法主要特点:自觉性、内省性第八章 领导体制1、领导权限的划分是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2、领导体制的特征:①时代性②规范性③系统性④阶级性3、领导组织结构:①直线型领导结构②职能型领导结构③混合型领导结构④矩阵型领导结构4、混合型领导结构当代普遍使用的一种领导结构模式5、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①决策中心②咨询系统③执行系统④监督系统⑤信息反馈系统。6、集权制的优缺点:优点:在于能够统一意志,集中力量,统一政令,指挥灵活,便于协调;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计谋长远,利于重点建设。缺点: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不易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得处理问题,不易提高效率,容易束缚下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致下级惟命是从,消极等待;弄不好容易导致官僚主义、个人专断等弊病,影响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7、如何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理论上说,就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8、实际运作要坚持:①可能损失原则②责任范围原则③决策范围原则④监督考核原则⑤业务性原则⑥地域规模原则。9、我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①人民的主人地位②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③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与管理第九章 领导者的素质1、领导者素质的特点:①综合性②动态性③层次性2、高层领导者的职责是确定大政方针,中层领导者主要是具体执行政策,基础领导者主义是执行管理指令。3、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的首要条件。4、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②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5、能力的素质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6、领导者具备的能力:①预测和决断的能力②组织指挥能力③交际协调能力④应变创新能力7、勤政为民,是领导干部道德的价值核心8、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点:①整体性②相关性③适应性④稳定性⑤目的性9、领导集体素质的合理结构:①梯形的年龄结构②协调的气质结构③合理的知识结构④互补的智能结构10、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①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②改革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③开发人力资源,搞好后被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重要源泉。第十章领导方法1、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基本领导方法就是群众路线的方法。2、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表现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两方面。3、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中心环节4、抓中心环节和“牵牛鼻子”方法,都是抓主要矛盾的方法5、“弹钢琴”就具有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意思6、毛泽东说的“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者的两条主要职责7、安排工作顺序和时间的方法:①领导者要集中精力抓大事。②要加强工作的计划安排。③要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④要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8、现代领导方式总的趋向是人本主义和民主主义9、取决领导方式的条件,首先应看组织的性质、任务;其次要看组织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素质条件;再次就是看该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其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素质条件,往往起到组要的作用第十一章 领导艺术1、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修养,包括领导者的经验、学识、智慧、才能,是领导艺术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对领导条件、方法、方式运用的巧妙并富有创造性,是领导艺术的核心;领导风格和艺术形象,是前两者结合的结果,是领导艺术的外在形态2、领导艺术的特征:经验性和非模式化。如直观性、实践性、动态性、多样性、创造性,都可用经验性概括3、直接现实性的知识,是感性的、经验性的认识,所以可概括为经验性。而灵活性、综合性、非常规化等,都显示了领导艺术的非模式化特征4、领导者的权力可从两方面看,一是组织法定权,二是个人影响权。5、要相宜授权:A、授权的技巧:①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②明确权责,适度授权 ③授权留责,监督控制B、授权的类型:①刚性授权 ②柔性授权 ③惰性授权6、待人的艺术:①待人的基本态度是以诚待人,尊重对方,切忌虚伪。②对待上级、下级和同级应有的态度。③掌握谈判的艺术④领导者与广大群众的会见⑤要慎重对待许诺第十二章 领导作风1、 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导作风的实质,应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体现2、 领导作风是领导者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领导者素质修养则是领导作风的内在基础3、 领导者改进领导作风应从改善其素质修养做起。4、 社会主义领导者作风的基本要求:领导者作风,首先应当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应是理论与实践、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应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反映;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体现。5、领导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6、领导的工作作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作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勇于负责、机敏果断的作风。严于律已,为人表率的作风。7、改进领导作风的途径和方法(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二)投身实践,接受监督(三)从严要求,从我做起(四)健全制度,严肃纪律第十三章 领导效能考评1、 领导效能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领导活动优劣的综合尺度。2、 领导效能的基本要素:①领导能力②领导效率③领导效益3、 领导效能的基本内容:①时间效能②用人效能③决策办事效能④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4、 要使领导效能考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得进行,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总原则5、 坚持贡献为主的原则可以是考评具有客观性6、 领导效能考评的方法:①目标考评法②群众评议法③定量分析法④比较考评法⑤模拟考评法7、 定量分析法评价的方面:①时间效能方面②用人效能方面③办事效能方面④整体贡献效能方面。

公关关系协会属于属于公共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

嘻,我也考国际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它融现代管理学、传播学、经营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科学为一体,具有综合性与理论性的特点。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府机构、工商企业以及各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因而又具有应用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注定了学习这门科学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考生既必须对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定的把握,在自己的脑中建立起本学科的基本体系,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同时还必须注意和实际结合,加强理解。也就是说,不能干巴巴地死记硬背几个概念或几个定义,而是将这些概念和定义尽可能地和实际公共工作相联系,这对学好公共关系学将大有稗益。而现在考生所使用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同别的同类教材比,它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和简明性,但由于结合实践阐述较少,因而容易让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而且有些概念性的东西不太好记忆。有很多考生就反映:“打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都不会”。根据这种情,考生务必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通读全书,先泛读,后精读;二是能读一些相关学科的书,以帮助消化、理解;三是有条件的尽量跟着老师听听课;四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为了让考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各章重点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理解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①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系;②公共关系是以优化公众环境、树立组织形象为任务的一种传播沟通职能;③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的学科,是现代传播学和经营管理学的交叉。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①公共关系的概念,解决“公共关系是什么”;②公共关系的历史,从历史角度揭示“公共关系是怎么来的”;③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组织),从主体角度了解“公共关系由谁来做,有何作用”;④公共关系对象,从客体角度了解“公共关系对谁做”;⑤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纵向角度把握“公共关系如何进行”;⑤ 公共关系媒介,从技术的角度了解“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进行”;①公共关系实务,从业务角度了解“公共关系主要做什么”;②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 ③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 第二节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研究角度有:管理学角度、经营学角度、传播学角度。 第三节 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①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②公共关系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③公共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④公共关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⑤公共关系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定义根据下定义的思维角度的方法,公共关系定义分为两类:功能式和概括式。功能式定义是从“做什么”、“有何用”的角度;概括式定义是从“是什么”的角度。 在概括式定义中,有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派:①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活动或功能),代表人物是美国卡特利普、森特;②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代表人物英国杰夫金斯;③公共关系是一种艺术与科学;④公共关系是一种公益性、社会性的活动。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理解这一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①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与职能;②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③公共关系是传播沟通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分支概念和范畴 一、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实务)。 公共关系观念1.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公众环境的情形和状况。 2.公共关系活动(实务)是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来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的一系列公关工作。 3.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二、组织、公众、传播是公关三要素。组织是公关活动的主体,公众是公关活动的客体,传播是公共关系的过程、方式、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三、关系、舆论、形象 1.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交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它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特殊形态,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关系。 2.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等等所形成的意见、看法的公开表达。舆论是无形的关系,舆论好意味着公共关系好。 3.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评价。 四、公共关系概念的核心涵义是双向传播与沟通。 第三节 相关的学科概念和实践范畴一、与公共关系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属社会心理学范畴,主要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从个体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它与公共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人群关系:这一概念属于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范畴,主要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人群关系与公共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若干实践范畴1.交际:交际是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它是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之一,但不是的,也不是最重要的。 2.宣传: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公共关系需要利用宣传手段,但它更注重双向交流。 3.广告: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在特定情况下,公共关系也要利用广告手段,但公关更注重运用新闻等比较客观的传播方式。 4.营销:营销是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市场推销和交易活动。以营销的角度看,公共关系也是一种促销手段,但它不直接促销产品。 5.新闻代理:新闻代理是指通过媒介进行报刊宣传,“以吸引公众注意力和建立知名度的一种公关宣传活动。早期的公共关系是从新闻代理活动中延伸出来的。 6.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众利益、社区事务相关的活动。 7.论题处理:主要指公关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对组织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并施加影响,帮助组织制定应变的对策和措施。 8.开发:开发是指社会福利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发展会员、筹措经费的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公关。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一、公共关系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孕育阶段、职业化阶段和学科化阶段三个时期。 1.孕育阶段的公共关系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且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 2.职业化阶段,主要是美国“报刊宣传活动”和“清垃圾运动”的促进,使得公共关系得以作为一种职业诞生。在“报刊宣传运动”中出现过一个公共关系的反面人物巴纳姆。 艾维•;李是开创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者。他于190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具有公关公司性质的公司。他在处理美国无烟煤业罢工期间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原则宣言》,阐明他的公关思想:公众必须被告知。 3.学科化阶段的旗手是爱德华•;伯尼斯,1923年,他发表公共关系第一个里程碑的著作-《公众舆论的形成》,此后他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他的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把公共关系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剥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他被尊称为“公共关系学之父”。 二、公共关系传入我国首先是在60年代传到香港和台湾,90年代传到大陆。1987年在北京成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公共关系在我国得到正式的确认。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一、文化条件-由理性转向人性 二、政治条件-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三、经济条件-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四、技术条件-大众传播超越个人传播 第三节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 一、研究国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先决条件: 1.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2.中国经济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3.中国管理体制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二、尽管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道路坎坷,但公共关系会在中国蓬勃发展却是势在必然。这是历为:①现代化建设需要公关: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公关;③体制改革需要公关。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功能和组织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信息功能: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关运用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帮助组织对复杂的公众环境及其变化保持敏感性。具体地说要注意: 1.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 2.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 二、咨询功能:公关在组织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咨询、建议、参谋的作用。具体地说: 1.为确定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4.从公共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三、宣传功能:公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具体地表现为: 1.创造舆论,告知公众; 2.强化舆论,扩大影响; 3.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四、协调功能:公共关系运用各种协调、沟通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广交朋友、减少摩擦,为组织生存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1.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在聚力; 2.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服务功能:公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来支持组织。具体地: 1.在组织内部为业务和职能部门服务; 2.在组织外部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内设公关职能部门1.公关机构在组织的性质是传播性、沟通性;地位是“边缘”和“中介”。 2.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模式有: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 3.组织内公关部门的特点:①了解内增;②便于协调;③效率较高;④成本较低;⑤不够客观公正。 二、专业公关公司1.专业公关公司主要有综合性和专业化两大类。 2.专业公关公司的特点:①较为客观公正;②技术全面,专业性强;③较灵活,适应性强;④不了解内情;⑤动作成本较高。 三、公共关系协会等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 一、公关人员的基本条件: 1.性格:开朗、坚韧、容忍、随和。 2.知识:既博又有专长。 3.创造力。 4.有一定的经验。 5.有一定的能力,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二、公关人员必须具有公正、正派、对社会负责、真实、保密等职业道德。 三、全员PR管理:全员PR管理,即通过对全员的公关教育和培训,增强全员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组织浓厚的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要想做到全员PR管理,必须做到: 1.领导的公关意识; 2.全员的公关配合; 3.浓郁的公关氛围。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这一概念特指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和,即与公关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它具有群体性、共同性、多样性、变化性、相关性的特点。 二、公众分析的方法及意义: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同一类型的组织有不同类型的公众;同一类型的公众又有不同标准的分类。具体分类标准详见教材。 公众分类为公关调查研究和组织形象评估确定范围;为制定公共关系政策、设计公共关系方案明确目标和方向;为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打下基础;为科学评审公关工作效果提供依据。 第二节 公众心理分析 一、知觉与公众行为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人们的知觉往往与客观世界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1.知觉具有选择性;2.知觉具有偏见。 二、价值观与公众行为价值观是人们对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等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公众的价值观多种多样,一定要注意沟通的艺术性。 三、态度与公众行为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态度比较持久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态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影响公众的态度包括影响公众的认知倾向、情感倾向、意图倾向。 四、需要与公众行为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关于需要理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为有代表性。 五、性格、气质与公众行为性格是人待人接物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气质是人较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 六、兴趣、能力与公众行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特别爱好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倾向。能力是人们从事、完成工作的本领。它们是人采取行为的又一推动力。 七、从众心理与公众行为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众心理的产生有一定的必备条件。 八、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朝相反的方向探索。要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就要注意信息量要适度。 第三节 目标公众分析举要 一、内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其沟通目的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其意义有:1.组织需要通过自身成员的认可来增强内聚力;2、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关来增强外张力。 二、社区公众社区公众是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搞好社区关系的目的是争取社区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具体意义有:1.社区关系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环境;2.社区关系直接影响公众形象。 三、顾客公众顾客公众是指购买、使用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目的是促使顾客对组织及其产品形成良好的印象和评价,增加组织对市场的吸引力。具体意义有:1.良好的顾客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直接的利益;2.良好的顾客关系体现企业组织正确的经营观念和行为。 四、媒介公众媒介公众是指新闻传扬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建立媒介公众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新闻界对本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并通过新闻界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具体说来,意义有:1.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2.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五、政府公众政府公众是指政府各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政府保持良好沟通的目的,是争取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具体意义有:1.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2.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能够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管理环境。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1.增强公关工作的系统性; 。提高公关工作的可控性; 3.加强公关工作的预测性; 4.促进公关工作的成熟性。 二、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1.四步工作法2.六步工作法三、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有: 1.环境因素系列; 2.主体因素系列; 3.传播技术因素系统; 第二节 公共关系调整-形象分析公关调整的目的是找到自我形象和实际形象之间的差距,为公关策划明确目标。 一、自我形象是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形象。自我期望形象调查应包括主客观调查。 二、实际形象分析实际形象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公众辨认与分析;2.组织形象地位测量;3.组织形象要素分析。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应掌握。 三、形象差距分析:将组织的实际形象与自我形象作比较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 一、组织形象的构成:1.产品形象;2.服务形象;3.人员形象;4.环境形象;5.文化形象;6.标识形象;7.其他方面。 二、形象设计的特性与原则: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3.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 三、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力要求;2.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3.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 四、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 (一)制定公关计划方案的原则:1.实用性与可行性;2.重点性与平衡性;3.弹性与灵活性;4.连续性与衔接性;5.创新性与独特性。 (二)公关预算的编制方法:1.按销售量抽成法;2.目标作业法。 第四节 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一、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1.联系目标原则;2.适应对象原则;3.区别内容原则;4.合乎经济原则。 二、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按业务类型可以分为:宣传型公关、交际型公关、服务型公关、社会活动型公关、征询型公关。公共关系的行为方式有:建设型公关、维系型公关、防御型公关、进攻型公关、矫正型公关。 第五节 公共关系检测-形象评估公共关系检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公关形象效果检测;2.公关年度工作报告;3.公关社会效益评价;4.新闻舆论分析报告;5.公关广告效果检查。 第七章 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和方式第一节 语言交流方式一、语言交流方式的特点有直接性、随时性、双向性、反馈性、情感性、主观性。 二、演讲与报告(报告属于演讲的一种) (一)演讲传播的优势:1.有较强的劝服效果;2.有效的信息交流;3.表现力强;4.有助于提高声望;5.直接宣传组织的观点;6.直接提供权威性材料。 (二)演讲的技巧:1.做好准备;2.选择优秀的演讲者;3.注意演讲艺术。 三、会议和会谈(会谈属于会议的一种) 举行会议的注意事项:1、召开会议的现实需要;2.明确会议特定目标和主题;3.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4.积极引导会议的顺利进行;5.若有必要,可策划与会议配套的宣传活动。 四、谈判:谈判必经的六个阶段是:导入阶段、概说阶段、明示阶段、交锋阶段、妥协阶段、协议阶段。 第二节 文字传播一、文字传播的特点:记录性、扩散性、渗透性、准确性。 二、报纸与杂志传播的优缺点: (一)优点:1.广泛性;2.自由度;3.深度;4.保存性;5.成本低。 (二)缺点:1.不够迅速、及时;2.受读者文化水平和理解力的限制。 三、其他文字传媒部分(略)。 第三节 电子传媒一、电子传播特点:时效性、远播性、生动性、技术性。 二、广播和电视 (一)广播的优缺点:优势有:1.传播面广;2.传播迅速;3.感染力强;4.多种功能。弱点:1.信息储存性差;2.观众对内容的选择性差;3.信息注意率不够。 (二)电视的优缺点:优势:1.最直观、最易于人的接受;2.具有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对事件的纪实性;3.传播迅速、范围广、观众多;4、娱乐性强。弱点:1.信息储存成本较高;2.不够灵活、随意;3.各种成本都较高。 三、其他电子传媒(略)。 第四节 图象和标识图像和标识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符号。它包括两类:其一是图像;其二是标识系列,主要有:商标品牌、徽记、门面、包装、代表色等。 第五节 非语文传播符号非语文传播符号主要是身势语和表情语,它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第八章 公共关系活动实务第一节 调查研究公关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民意测验、公众代表座谈会、资料分析等。 一、民意测验民意测验的基本步骤:l.确定调查目标和公众对象;2.抽样;3.设计调查问卷表;4.整理资料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要求考生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和一些关键性问题。 二、公众代表座谈会公众代表座谈会的一般程序是:1.确定座谈会议题;2.选择与会代表并印发通知;3.举行座谈会;4.整理情况并写出情况汇报。 三、资料分析(略) 第二节 新闻传播组织进行新闻传播通常使用三种方式:撰写新闻稿,送交新闻单位发表;策划新闻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三种方式并可以运用。 第三节 公共关系广告一、公关广告是推销组织形象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广告。 二、公关广告的类型主要有:形象广告、公益广告、观念广告、响应广告。 第四节 主办活动一、庆典活动;庆典活动要抓好以下环节:1.全局考虑与整体策划;2.组织和培训人员;3.物质准备。 二、展览活动:展览活动的主要工作有:1.认真设计布展;2.做好宣传;3.搞好接待。 三、赞助活动:赞助的原则是:1.传播目标明确;2.考虑受资助的声誉和影响;3.考虑本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第五节 处理危机使组织面临危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组织自身行为不当、突发事件、失实报道。 一、处理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危机的原则是:调整自身行为,重新塑造形象。 二、处理突发事件引起危机的原则是:树立公众利益至上的观点。 三、处理失实报道引起危机的原则是:既要澄清事实真相,又要避免伤了和气。 第六节 公关礼仪主办各类活动主要要注意的礼仪有:1.准时;2.尊重老人和妇女;3.迎送;4.介绍。 第九章 公共关系部门实务第一节 企业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提高对外的竞争力。 一、内部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办好企业公共关系内刊; 2.完善合理化建议制度; 3.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传媒,多角度沟通; 4.重视非正式沟通; 5.培养企业文化。 二、对外传播,提高市场竟争力时必须注意: 1.公共关系是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2.运用宣传和外交艺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第二节 政府公共关系实务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完善公众传播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方面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了解民意,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政务活动公开,争取公众的了解; 3.拓宽社会沟通渠道,吸引公众参政议政。 二、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言必信,行必果,讲求信誉; 3.加强廉政建设,纠正不正之风。

公共关系协会等公共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这些组织的参与者主要是群众。

自学考试中,文科类专业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对于考试科目《公共关系学》来说,考生们就要学会立足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和知识点的记忆。自考《公共关系学》科目考点笔记之公共关系协会公共关系协会是公共关系的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行业性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是公共关系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于1955年。随着公共关系的发展,公共关系协会也在我国各地广泛出现,1986年11月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1)联络会员。(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和声誉。(3)专业培训。(4)普及知识。

这篇《2014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共关系的最基本的功能,包括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沟通协调、提供服务。 一、收集信息 公共关系首先要履行收集信息、监测环境的功能,即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运用各种调查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信息、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一)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 公共关系首先要注意与本组织的形象评价有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公众对组织的政策、产品、行为等方面的印象、看法和态度。 1.产品形象信息 产品形象是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产品形象从产品的各方面体现出来,它包括产品的质量、性能、品种、款式、价格、包装等,其中产品质量是影响组织形象的关键因素。产品是组织与消费公众之间发生关系的最根本原因,产品形象与社会组织生存命运直接相关,因此,公共关系必须优先注意这一方面信息的采集。 2.组织形象信息 组织的整体形象,还反映在公众对组织其他的要素的评价。这些要素主要包括: 其一,公众对组织机构的评价。组织内部及外部公众在与组织发生联系后,自然会对组织管理机构有一定的看法。例如,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运转是否灵活;办事效率是否高等。 其二,公众对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公众对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有:经营方针是否正确;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市场预测是否准确;用人是否得当等。公众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反映出他们对组织的信心。 其三,公众对组织人员素质的评价。对组织各类人员的评价内容包括基本素质、工作能力、观念意识、人际关系、服务态度等。 其四,公众对组织服务素质的评价。包括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技术、服务设施、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效率、服务态度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对客户的服务承诺及承诺的兑现。 (二)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 公共关系需要为组织监测社会变化趋势,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时尚潮流、民俗民情、舆论热点等各方面的情报动态,分析其对组织的各种直接或潜在的影响,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使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 公共关系所收集的信息具有宏观性和社会性,这一点对组织实现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辅助决策 公共关系部门是一个“智囊机构”,它在组织管理中起着“参谋”的作用。 (一)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决策的第一步是确立决策的目标。公共关系的咨询作用首先表现在为制定目标提供咨询建议。这种咨询的角度不同于技术、财务、人事、销售等专业角度,而是一种相对超脱、相对客观的角度,即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去评价决策目标的社会制约因素和社会影响效果,努力使组织的决策目标与公众利益和环境因素相容。 (二)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作用还表现在为决策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提供各种社会信息,完善各种公众咨询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广泛的外源信息和及时的内源信息,并根据决策目的将各种信息整理、归类、分析、概括,提供给管理层或各个专业部门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 (三)协助拟订和选择决策方案 公共关系的咨询作用又表现在运用公共关系手段为决策者评价、选择和实施有关的决策方案,特别关注决策方案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统一和协调,敦促决策者重视决策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同时,调动公共关系手段,广泛征询各类公众对象的意见,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四)评价决策效果 公共关系的咨询作用也表现在分析、评价决策实施的公众影响和社会后果,以及这种后果对决策目标的制约作用。运用公众网络和公共关系渠道,对付诸实施的决策方案进行追踪和反馈,使组织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反馈的情况来调整决策目标,完善决策方案。 公共关系参与辅助决策的主要意义是让公众利益贯穿于组织决策过程的始终,以避免组织决策只顾自身利益的片面性。公共关系辅助决策的这一功能是组织其他管理活动所不可取代的。 三、传播推广 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要履行传播推广的功能,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创造舆论,告知公众(在企业建立之初) 公共关系的传播推广功能首先在于“告知公众”,即向公众说明和解释组织的有关政策、行为和产品,争取公众的了解和理解,促进公众的认同与接受。“告知公众”,形成舆论,是公共关系传播最基本的功能。 (二)强化舆论,扩大影响(企业已经建立一段时间后) 运用现代媒介加强公众对组织的印象,深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提高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及其产品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是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任务。当一个组织及其产品有了基本的公众印象及良好的评价之后,还需要注意坚持不懈地做宣传推广,不断维持、完善已经享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良好的舆论趋势,进而强化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三)引导舆论,控制形象(企业遇到危机时) 公共关系传播推广的功能还在于调节组织的信息流量和流向,引导公众舆论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并根据舆论反馈适当调整组织的行为,控制组织的形象。 传播推广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其关键环节。 四、协调沟通 公共关系是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沟通机制,即运用各种协调、沟通的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发展关系、广交朋友,减少摩擦、化解敌意、调解冲突,成为组织运作的润滑剂、缓冲器,成为组织与各类公众交往的桥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一)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 公共关系要重视内部协调、沟通的任务,即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的各种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横向联络,分享信息。包括管理阶层与全体员工的关系,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使组织在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基础上保持和谐状态,以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公共关系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内求团结是外求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公共关系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内部人事气氛。 (二)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对外交往方面,公共关系承担着组织的外交部的繁重任务,要运用各种交际手段和沟通方式,热情地迎来送往,积极地对外联络,为组织开拓关系,广交朋友,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减少各种社会障碍,增加各种有利的机会,创造和谐的公众环境。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组织从自身利益出发,首先要处理好各类直接的业务来往关系,诸如顾客和用户关系,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关系,产品的销售网络关系,运输部门的关系,银行信贷及投资人关系等,以保证组织日常人、财、物与技术的经营运转。其次,要妥善处理好组织与各种权力制约部门之间的关系,如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像工商管理局、税务局、商检局、环保局、公共关系局、公安局、司法部门以及海关;等等,还有目前体制下存在的各业务主管部门。再次,还要主动建立和发展各种非业务性的社会关系,如社区关系、新闻界关系、社会名流关系、社会团体关系;等等。尽可能扩大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广结善缘。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和社会各个方面保持友好的交往,联络感情,发展友谊;有了矛盾时主动进行协调咨商,妥善处理,化解冲突。通过争取公众的好感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人和”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关系在组织中要发挥“外交部”的功能。 协调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社会组织的形象主要是在不断协调沟通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五、提供服务 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的管理地位和日常业务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质。 公共关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衡量。公共关系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支持性、辅助性的服务使组织内部运转得更加顺畅、协调,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和谐、良好。 (一)在组织内部为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服务 公共关系在组织内部不直接参与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也不直接生产和推销产品,而是运用各类传播与沟通手段为各个部门服务,协助处理那些需要各方面介入和配合的纷繁事务,执行那些需要宏观协调和控制的边缘性职能,提供信息性、事务性的辅助和支持,使各个职能部间的配合更加融洽,使组织的专业职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二)在组织外部提供社会服务 以良好的服务行为去树立信誉,争取人心,这是组织在外部提供社会服务需要做到的。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经营管理功能,是组织中社会性、公众性、服务性的一个工作部门。它不仅使用语言、文字,而且运用“行动”这种传播力的手段为组织树立形象。“服务”就是一种的“公共关系行为”,是一个组织树立形象的实际行动。比如,企业组织为消费者提供各种良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为社区提供各种公益性、环保性的服务;为发展社会的文化、教育、科学、艺术、体育等事业提供必要的赞助和服务,等等,使社会公众从企业的服务行为中感受到企业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并产生对企业的尊敬和好感,使企业组织及产品的形象深入人心。 公共关系作为组织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有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组织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公共关系的功能对一个现代组织而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当然,这里介绍的仅仅是公共关系组织中最基本的功能。公共关系的功能在不同的组织中还会有不同的特点,在一个组织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或发展。公共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会延伸出一些新的功能,实现公共关系职能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多元化的。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汇总

自学考试中,文科类专业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对于考试科目《公共关系学》来说,考生们就要学会立足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和知识点的记忆。自考《公共关系学》科目考点笔记之公共关系协会公共关系协会是公共关系的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行业性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是公共关系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于1955年。随着公共关系的发展,公共关系协会也在我国各地广泛出现,1986年11月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1)联络会员。(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和声誉。(3)专业培训。(4)普及知识。

公关关系协会属于属于公共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它融现代管理学、传播学、经营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科学为一体,具有综合性与理论性的特点。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府机构、工商企业以及各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因而又具有应用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注定了学习这门科学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考生既必须对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定的把握,在自己的脑中建立起本学科的基本体系,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同时还必须注意和实际结合,加强理解。也就是说,不能干巴巴地死记硬背几个概念或几个定义,而是将这些概念和定义尽可能地和实际公共工作相联系,这对学好公共关系学将大有稗益。而现在考生所使用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同别的同类教材比,它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和简明性,但由于结合实践阐述较少,因而容易让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而且有些概念性的东西不太好记忆。有很多考生就反映:“打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都不会”。根据这种情,考生务必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通读全书,先泛读,后精读;二是能读一些相关学科的书,以帮助消化、理解;三是有条件的尽量跟着老师听听课;四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为了让考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各章重点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理解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①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系;②公共关系是以优化公众环境、树立组织形象为任务的一种传播沟通职能;③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的学科,是现代传播学和经营管理学的交叉。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①公共关系的概念,解决“公共关系是什么”;②公共关系的历史,从历史角度揭示“公共关系是怎么来的”;③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组织),从主体角度了解“公共关系由谁来做,有何作用”;④公共关系对象,从客体角度了解“公共关系对谁做”;⑤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纵向角度把握“公共关系如何进行”;⑤ 公共关系媒介,从技术的角度了解“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进行”;①公共关系实务,从业务角度了解“公共关系主要做什么”;②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 ③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 第二节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研究角度有:管理学角度、经营学角度、传播学角度。 第三节 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①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②公共关系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③公共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④公共关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⑤公共关系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定义根据下定义的思维角度的方法,公共关系定义分为两类:功能式和概括式。功能式定义是从“做什么”、“有何用”的角度;概括式定义是从“是什么”的角度。 在概括式定义中,有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派:①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活动或功能),代表人物是美国卡特利普、森特;②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代表人物英国杰夫金斯;③公共关系是一种艺术与科学;④公共关系是一种公益性、社会性的活动。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理解这一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①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与职能;②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③公共关系是传播沟通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分支概念和范畴 一、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实务)。 公共关系观念1.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公众环境的情形和状况。 2.公共关系活动(实务)是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来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的一系列公关工作。 3.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二、组织、公众、传播是公关三要素。组织是公关活动的主体,公众是公关活动的客体,传播是公共关系的过程、方式、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三、关系、舆论、形象 1.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交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它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特殊形态,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关系。 2.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等等所形成的意见、看法的公开表达。舆论是无形的关系,舆论好意味着公共关系好。 3.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评价。 四、公共关系概念的核心涵义是双向传播与沟通。 第三节 相关的学科概念和实践范畴一、与公共关系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属社会心理学范畴,主要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从个体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它与公共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人群关系:这一概念属于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范畴,主要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人群关系与公共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若干实践范畴1.交际:交际是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它是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之一,但不是的,也不是最重要的。 2.宣传: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公共关系需要利用宣传手段,但它更注重双向交流。 3.广告: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在特定情况下,公共关系也要利用广告手段,但公关更注重运用新闻等比较客观的传播方式。 4.营销:营销是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市场推销和交易活动。以营销的角度看,公共关系也是一种促销手段,但它不直接促销产品。 5.新闻代理:新闻代理是指通过媒介进行报刊宣传,“以吸引公众注意力和建立知名度的一种公关宣传活动。早期的公共关系是从新闻代理活动中延伸出来的。 6.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众利益、社区事务相关的活动。 7.论题处理:主要指公关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对组织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并施加影响,帮助组织制定应变的对策和措施。 8.开发:开发是指社会福利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发展会员、筹措经费的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公关。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一、公共关系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孕育阶段、职业化阶段和学科化阶段三个时期。 1.孕育阶段的公共关系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且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 2.职业化阶段,主要是美国“报刊宣传活动”和“清垃圾运动”的促进,使得公共关系得以作为一种职业诞生。在“报刊宣传运动”中出现过一个公共关系的反面人物巴纳姆。 艾维•;李是开创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者。他于190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具有公关公司性质的公司。他在处理美国无烟煤业罢工期间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原则宣言》,阐明他的公关思想:公众必须被告知。 3.学科化阶段的旗手是爱德华•;伯尼斯,1923年,他发表公共关系第一个里程碑的著作-《公众舆论的形成》,此后他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他的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把公共关系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剥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他被尊称为“公共关系学之父”。 二、公共关系传入我国首先是在60年代传到香港和台湾,90年代传到大陆。1987年在北京成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公共关系在我国得到正式的确认。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一、文化条件-由理性转向人性 二、政治条件-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三、经济条件-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四、技术条件-大众传播超越个人传播 第三节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 一、研究国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先决条件: 1.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2.中国经济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3.中国管理体制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二、尽管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道路坎坷,但公共关系会在中国蓬勃发展却是势在必然。这是历为:①现代化建设需要公关: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公关;③体制改革需要公关。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功能和组织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信息功能: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关运用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帮助组织对复杂的公众环境及其变化保持敏感性。具体地说要注意: 1.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 2.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 二、咨询功能:公关在组织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咨询、建议、参谋的作用。具体地说: 1.为确定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4.从公共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三、宣传功能:公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具体地表现为: 1.创造舆论,告知公众; 2.强化舆论,扩大影响; 3.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四、协调功能:公共关系运用各种协调、沟通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广交朋友、减少摩擦,为组织生存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1.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在聚力; 2.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服务功能:公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来支持组织。具体地: 1.在组织内部为业务和职能部门服务; 2.在组织外部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内设公关职能部门1.公关机构在组织的性质是传播性、沟通性;地位是“边缘”和“中介”。 2.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模式有: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 3.组织内公关部门的特点:①了解内增;②便于协调;③效率较高;④成本较低;⑤不够客观公正。 二、专业公关公司1.专业公关公司主要有综合性和专业化两大类。 2.专业公关公司的特点:①较为客观公正;②技术全面,专业性强;③较灵活,适应性强;④不了解内情;⑤动作成本较高。 三、公共关系协会等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 一、公关人员的基本条件: 1.性格:开朗、坚韧、容忍、随和。 2.知识:既博又有专长。 3.创造力。 4.有一定的经验。 5.有一定的能力,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二、公关人员必须具有公正、正派、对社会负责、真实、保密等职业道德。 三、全员PR管理:全员PR管理,即通过对全员的公关教育和培训,增强全员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组织浓厚的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要想做到全员PR管理,必须做到: 1.领导的公关意识; 2.全员的公关配合; 3.浓郁的公关氛围。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这一概念特指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和,即与公关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它具有群体性、共同性、多样性、变化性、相关性的特点。 二、公众分析的方法及意义: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同一类型的组织有不同类型的公众;同一类型的公众又有不同标准的分类。具体分类标准详见教材。 公众分类为公关调查研究和组织形象评估确定范围;为制定公共关系政策、设计公共关系方案明确目标和方向;为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打下基础;为科学评审公关工作效果提供依据。 第二节 公众心理分析 一、知觉与公众行为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人们的知觉往往与客观世界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1.知觉具有选择性;2.知觉具有偏见。 二、价值观与公众行为价值观是人们对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等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公众的价值观多种多样,一定要注意沟通的艺术性。 三、态度与公众行为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态度比较持久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态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影响公众的态度包括影响公众的认知倾向、情感倾向、意图倾向。 四、需要与公众行为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关于需要理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为有代表性。 五、性格、气质与公众行为性格是人待人接物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气质是人较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 六、兴趣、能力与公众行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特别爱好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倾向。能力是人们从事、完成工作的本领。它们是人采取行为的又一推动力。 七、从众心理与公众行为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众心理的产生有一定的必备条件。 八、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朝相反的方向探索。要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就要注意信息量要适度。 第三节 目标公众分析举要 一、内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其沟通目的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其意义有:1.组织需要通过自身成员的认可来增强内聚力;2、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关来增强外张力。 二、社区公众社区公众是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搞好社区关系的目的是争取社区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具体意义有:1.社区关系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环境;2.社区关系直接影响公众形象。 三、顾客公众顾客公众是指购买、使用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目的是促使顾客对组织及其产品形成良好的印象和评价,增加组织对市场的吸引力。具体意义有:1.良好的顾客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直接的利益;2.良好的顾客关系体现企业组织正确的经营观念和行为。 四、媒介公众媒介公众是指新闻传扬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建立媒介公众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新闻界对本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并通过新闻界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具体说来,意义有:1.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2.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五、政府公众政府公众是指政府各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政府保持良好沟通的目的,是争取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具体意义有:1.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2.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能够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管理环境。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1.增强公关工作的系统性; 。提高公关工作的可控性; 3.加强公关工作的预测性; 4.促进公关工作的成熟性。 二、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1.四步工作法2.六步工作法三、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有: 1.环境因素系列; 2.主体因素系列; 3.传播技术因素系统; 第二节 公共关系调整-形象分析公关调整的目的是找到自我形象和实际形象之间的差距,为公关策划明确目标。 一、自我形象是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形象。自我期望形象调查应包括主客观调查。 二、实际形象分析实际形象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公众辨认与分析;2.组织形象地位测量;3.组织形象要素分析。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应掌握。 三、形象差距分析:将组织的实际形象与自我形象作比较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 一、组织形象的构成:1.产品形象;2.服务形象;3.人员形象;4.环境形象;5.文化形象;6.标识形象;7.其他方面。 二、形象设计的特性与原则: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3.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 三、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力要求;2.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3.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 四、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 (一)制定公关计划方案的原则:1.实用性与可行性;2.重点性与平衡性;3.弹性与灵活性;4.连续性与衔接性;5.创新性与独特性。 (二)公关预算的编制方法:1.按销售量抽成法;2.目标作业法。 第四节 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一、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1.联系目标原则;2.适应对象原则;3.区别内容原则;4.合乎经济原则。 二、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按业务类型可以分为:宣传型公关、交际型公关、服务型公关、社会活动型公关、征询型公关。公共关系的行为方式有:建设型公关、维系型公关、防御型公关、进攻型公关、矫正型公关。 第五节 公共关系检测-形象评估公共关系检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公关形象效果检测;2.公关年度工作报告;3.公关社会效益评价;4.新闻舆论分析报告;5.公关广告效果检查。 第七章 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和方式第一节 语言交流方式一、语言交流方式的特点有直接性、随时性、双向性、反馈性、情感性、主观性。 二、演讲与报告(报告属于演讲的一种) (一)演讲传播的优势:1.有较强的劝服效果;2.有效的信息交流;3.表现力强;4.有助于提高声望;5.直接宣传组织的观点;6.直接提供权威性材料。 (二)演讲的技巧:1.做好准备;2.选择优秀的演讲者;3.注意演讲艺术。 三、会议和会谈(会谈属于会议的一种) 举行会议的注意事项:1、召开会议的现实需要;2.明确会议特定目标和主题;3.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4.积极引导会议的顺利进行;5.若有必要,可策划与会议配套的宣传活动。 四、谈判:谈判必经的六个阶段是:导入阶段、概说阶段、明示阶段、交锋阶段、妥协阶段、协议阶段。 第二节 文字传播一、文字传播的特点:记录性、扩散性、渗透性、准确性。 二、报纸与杂志传播的优缺点: (一)优点:1.广泛性;2.自由度;3.深度;4.保存性;5.成本低。 (二)缺点:1.不够迅速、及时;2.受读者文化水平和理解力的限制。 三、其他文字传媒部分(略)。 第三节 电子传媒一、电子传播特点:时效性、远播性、生动性、技术性。 二、广播和电视 (一)广播的优缺点:优势有:1.传播面广;2.传播迅速;3.感染力强;4.多种功能。弱点:1.信息储存性差;2.观众对内容的选择性差;3.信息注意率不够。 (二)电视的优缺点:优势:1.最直观、最易于人的接受;2.具有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对事件的纪实性;3.传播迅速、范围广、观众多;4、娱乐性强。弱点:1.信息储存成本较高;2.不够灵活、随意;3.各种成本都较高。 三、其他电子传媒(略)。 第四节 图象和标识图像和标识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符号。它包括两类:其一是图像;其二是标识系列,主要有:商标品牌、徽记、门面、包装、代表色等。 第五节 非语文传播符号非语文传播符号主要是身势语和表情语,它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第八章 公共关系活动实务第一节 调查研究公关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民意测验、公众代表座谈会、资料分析等。 一、民意测验民意测验的基本步骤:l.确定调查目标和公众对象;2.抽样;3.设计调查问卷表;4.整理资料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要求考生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和一些关键性问题。 二、公众代表座谈会公众代表座谈会的一般程序是:1.确定座谈会议题;2.选择与会代表并印发通知;3.举行座谈会;4.整理情况并写出情况汇报。 三、资料分析(略) 第二节 新闻传播组织进行新闻传播通常使用三种方式:撰写新闻稿,送交新闻单位发表;策划新闻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三种方式并可以运用。 第三节 公共关系广告一、公关广告是推销组织形象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广告。 二、公关广告的类型主要有:形象广告、公益广告、观念广告、响应广告。 第四节 主办活动一、庆典活动;庆典活动要抓好以下环节:1.全局考虑与整体策划;2.组织和培训人员;3.物质准备。 二、展览活动:展览活动的主要工作有:1.认真设计布展;2.做好宣传;3.搞好接待。 三、赞助活动:赞助的原则是:1.传播目标明确;2.考虑受资助的声誉和影响;3.考虑本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第五节 处理危机使组织面临危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组织自身行为不当、突发事件、失实报道。 一、处理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危机的原则是:调整自身行为,重新塑造形象。 二、处理突发事件引起危机的原则是:树立公众利益至上的观点。 三、处理失实报道引起危机的原则是:既要澄清事实真相,又要避免伤了和气。 第六节 公关礼仪主办各类活动主要要注意的礼仪有:1.准时;2.尊重老人和妇女;3.迎送;4.介绍。 第九章 公共关系部门实务第一节 企业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提高对外的竞争力。 一、内部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办好企业公共关系内刊; 2.完善合理化建议制度; 3.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传媒,多角度沟通; 4.重视非正式沟通; 5.培养企业文化。 二、对外传播,提高市场竟争力时必须注意: 1.公共关系是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2.运用宣传和外交艺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第二节 政府公共关系实务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完善公众传播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方面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了解民意,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政务活动公开,争取公众的了解; 3.拓宽社会沟通渠道,吸引公众参政议政。 二、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言必信,行必果,讲求信誉; 3.加强廉政建设,纠正不正之风。

公共关系协会等公共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营利的(群众性)社团组织

公共关系自考本科重点笔记总结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1.增强公关工作的系统性;2.提高公关工作的可控性;3.加强公关工作的预测性;4.促进公关工作的成熟性。 二、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1.四步工作法 2.六步工作法 三、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有: 1.环境因素系列; 2.主体因素系列; 3.传播技术因素系统; 第二节 公共关系调整——形象分析 公关调整的目的是找到自我形象和实际形象之间的差距,为公关策划明确目标。 一、自我形象是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形象。自我期望形象调查应包括主客观调查。 二、实际形象分析 实际形象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公众辨认与分析;2.组织形象地位测量;3.组织形象要素分析。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应掌握。 三、形象差距分析:将组织的实际形象与自我形象作比较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 一、组织形象的构成:1.产品形象;2.服务形象;3.人员形象;4.环境形象;5.文化形象;6.标识形象;7.其他方面。 二、形象设计的特性与原则: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3.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 三、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力要求;2.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3.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 四、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 (一)制定公关计划方案的原则:1.实用性与可行性;2.重点性与平衡性;3.弹性与灵活性;4.连续性与衔接性;5.创新性与独特性。 (二)公关预算的编制方法:1.按销售量抽成法;2.目标作业法。 第四节 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 一、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1.联系目标原则;2.适应对象原则;3.区别内容原则;4.合乎经济原则。 二、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按业务类型可以分为:宣传型公关、交际型公关、服务型公关、社会活动型公关、征询型公关。公共关系的行为方式有:建设型公关、维系型公关、防御型公关、进攻型公关、矫正型公关。 第五节 公共关系检测——形象评估 公共关系检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公关形象效果检测;2.公关年度工作报告;3.公关社会效益评价;4.新闻舆论分析报告;5.公关广告效果检查。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不管是否从事这行业,学习《公共关系学》十分必要,其是一门研究各种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协调关系、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广结良缘、促进事业成功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新闻学、广告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在总结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一个组织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协调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一切都需要公共关系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属于基础理论部分。讲授公共关系概念,公共关系发展历史,公关关系的职责和功能。第二部分,第四章至第十章。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重点部分,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此部分内容。这部分讲授的是公共关系的三要素:组织、公众、传播。具体来说:第四章讲组织又分为两部分,一讲“单位”,二讲“个人”。第五,六章讲授公众,即公共关系的对象。其中,公众分析的方法,七种目标公众的分析是本部分的重点。第六章讲授公众心理分析,第七、八、九、十章讲授公共关系传播。这部分实际应用价值最大,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有关理论知识,成功地处理相关公关案例。具体来说:第七章,重点讲授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每一步讲一节。第八章,重点讲授公共关系五种传播的模式,讲授六种传播媒介的传播优点,与劣势。第九、十章,讲授8种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技能技巧。其中以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处理危机,公关广告为重点。第三部分,讲授企业,政府如何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技能技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组织如何与公众进行双向传播与沟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掌握一定的公关理论,公关技能技巧,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对职场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2):这学期开了《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以前还不怎么了解公共关系,以为就是拉关系,吃喝玩乐,送礼什么的。其实不然,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是公对公的关系,它谋求的是组织的利益,通过大众传媒提高组织的美誉度,并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也为公众谋求利益。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是我明白公共关系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指企业为搞好与公众的关系而采用的策略和技术。但公共关系与广告、人员推销等是有区别的:后者是直接的促销手段,而前者的直接目的是改善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公众舆论。这是一种间接的促销手段。《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协调关系、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广结良缘、促进事业成功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新闻学、广告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在总结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一个组织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协调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一切都需要公共关系理论的指导。公共关系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社会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古埃及、巴比伦、波斯和中国等国家。当时的统治者虽然更多的是依靠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暴力工具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但舆论手段的运用在处理与民众的关系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当时的统治方式的反映。虽然“公共关系”这个名词几千年前根本没有出现,但在当时,它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却已有之。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是公共关系从业者的工作场域。资讯是他的工具;传播是他的策略;说服是他的目的。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将自己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方法。它是一套行动,被设计用来建立和维持组织的正面形象。因此,它着重于组织所指定的大众的态度和考量上,这些大众包括它的顾客,员工和股东。一位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组织和它特定的对象之间,发展双向的传播管道,这个传播过程的信息包含组织每日运作的每一件重要事务。所传播的资讯可以是关于如何选定行销方向,是动机行销或判断行销,或者是有关争议的,灾难的,好的消息等等。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里,上至政府、总统、军队、警方,下至企业、事业、个体户,都在研究公共关系这门高深但又非常通俗的不可或缺的学问,因为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润滑剂”与“催化剂”,它可以使各种关系得到沟通和改善,使事业获得成功;它是取得信息与参与决策的钥匙,是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它还是为人处事的一门学问。作为现代的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这种形势下,所有的组织都被现代经济、现代政治、现代文化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现代社会的任何组织都不能离开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而独立地生活下去。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融洽,从某种意义上讲,离开公共关系是寸步难行的。在明确了他的作用外更重要是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一,《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特征为外延大、内含少。所谓“外延大”是指:公共关系学广泛借助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历史学、民俗学、礼仪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所以专业基础理论范围广泛。例如: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对组织的结构和性质的分析需要社会学的知识。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调查公众心理时就要用心理学的常识。公共关系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为了提高传播质量,必须研究传播学的理论。公共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管理职能,因此公关操作需要运用许多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公共关系写作需要较高的语言和逻辑能力;公关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关交际过程中要熟悉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礼仪习惯等等。相比较而言,公共关系自身的专业理论则并不很多,主要包括公共关系定义、历史、职责与功能、组织与人员、工作程序等几个部分,内容不多,而且也不很复杂。第二,《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强调创新性,照搬照抄前人使用过的经验,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经验来丰富公共关系。新的经验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我们都是大学生了,在我们的身边就会有许多组织与公众进行沟通的生动经验。其二,注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新鲜案例。每个组织进行公关活动,都会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他们的构思、设计、实施都有一些巧妙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列宁说:“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中的丰富经验将会推动理论不断发展。在明确了他的作用和掌握了他的基本特点外更重要是注意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是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为此,公共关系工作、尤其是企业的公共关系工作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必须制定基本的步骤,遵循一定的程序。虽说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形式千差万别,而且是一项不停歇的事业,但公共关系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第一步是公共关系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社会环境、公众及组织自身的形象。调查方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第二步是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战略设计主要指组织整体形象的设计,包括形象设计的原则与步骤。公共关系活动的战术安排指具体策划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活动。包括选择公众、公关模式、公关策略、编制预算、确定时间等方面的内容。第三步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实施,公关活动以传播为主,首先要善于选择传播渠道,使公关活动能够对准目标公众。其次是选择传播内容,以便提高公关活动的传播效果。最后是了解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传播障碍,并掌握排除障碍的技巧。第四步是公共关系评估,包括评估公关效果的意义、内容及其方法。在公共关系工作程序中,以上四个阶段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是因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制定计划的依据;没有计划的制定就没有信息传播的内容;没有效果评估就不可能掌握公关工作的具体成效,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公关工作以上是我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学习心得,我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只要自己有一个信念,敢于突破自己,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定会掌握好知识,并灵活运用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兰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哪条行动路线?前景如何?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2、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拉斯韦尔、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伊斯顿、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对公共政策所下的定义。 3、公共政策的含义。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政策与决策的不同:政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决策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政策为决策和决定提供一定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构成和结构 1、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义:即: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3、政府过程的含义:即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逻辑顺序。也就是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113页 4、G.A.阿尔蒙德的政府过程逻辑顺序: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6、美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的横向结构的特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114 横向结构形式 美国最为典型,有: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美国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政党政策不是公共政策;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美国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7、美国总统决策的主要类型: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立法;防务政策。115 8、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审查、*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117 10、中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的横向结构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2)政策过程具有两大特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118 (3)政策横向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4)不存在司法决策。 1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形式——公报和讲话; (2)间接形式——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 12、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宪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共5种。 13、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共5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是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规。 14、国家结构的含义: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式的、稳定的关系。128 15、单一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被划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基本层级。128 16、联邦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被划分为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个层级。129 人大的四项职能: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7、中国和美国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比较: 中国— (1)中国是单一制、基本政策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中国地方政府一般由省、市、县、乡四级构成,各级地方政策都必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关系; (3)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在单一制的框架内仍然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4)中央政策具有宏观性,地方政策具有中观性,基层政策具有微观性。 美国— (1)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政策和州政策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2)州与地方关系具有单一制性质,州政策与地方政策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3)广泛实行地方自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基层政策。134 18、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 (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战略、策略、战术。137 (3)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 (4)其他按照内容的分类:(共11种)143 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 内容构成 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确定政策与不确定政策、风险性政策与竞争性政策。 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积极性政策与消极性政策; 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能动性政策与被动性政策; 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政策。 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是指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19、公共政策的结构: (1)含义——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上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及各要素间互动的相对稳定方式,是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程序。147 (2)类型——塔形结构:链形结构;圈形结构;网状结构;矩阵结构;群落结构。 20、研究政策结构的必要性;合理的政策结构对于任何单项政策实现理想的政策目标、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标准:结构的有序化(政策协调分布、相辅相成,有利于发挥政策的整体效果);有效的分级控制(环环相扣、层层衔接,政策运行机制运转自如);严格的组合秩序(配套运作;弥补缺口;统筹安排,严格管理)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1、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2、近代社会以来公共政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公共政策形成中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 (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现代政策科学的始作俑者是:拉斯韦尔。 3、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七个):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是公共政策的两个本质性规定);普遍性;目标取向(公共政策的灵魂);稳定性与变动性;预见性。155 5、政策与理论的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159 6、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161 7、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

自学考试中,文科类专业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对于考试科目《公共关系学》来说,考生们就要学会立足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和知识点的记忆。自考《公共关系学》科目考点笔记之公共关系协会公共关系协会是公共关系的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行业性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是公共关系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于1955年。随着公共关系的发展,公共关系协会也在我国各地广泛出现,1986年11月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1)联络会员。(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和声誉。(3)专业培训。(4)普及知识。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它融现代管理学、传播学、经营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科学为一体,具有综合性与理论性的特点。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府机构、工商企业以及各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因而又具有应用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注定了学习这门科学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考生既必须对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定的把握,在自己的脑中建立起本学科的基本体系,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同时还必须注意和实际结合,加强理解。也就是说,不能干巴巴地死记硬背几个概念或几个定义,而是将这些概念和定义尽可能地和实际公共工作相联系,这对学好公共关系学将大有稗益。而现在考生所使用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同别的同类教材比,它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和简明性,但由于结合实践阐述较少,因而容易让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而且有些概念性的东西不太好记忆。有很多考生就反映:“打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都不会”。根据这种情,考生务必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通读全书,先泛读,后精读;二是能读一些相关学科的书,以帮助消化、理解;三是有条件的尽量跟着老师听听课;四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为了让考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各章重点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理解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①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系;②公共关系是以优化公众环境、树立组织形象为任务的一种传播沟通职能;③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的学科,是现代传播学和经营管理学的交叉。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①公共关系的概念,解决“公共关系是什么”;②公共关系的历史,从历史角度揭示“公共关系是怎么来的”;③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组织),从主体角度了解“公共关系由谁来做,有何作用”;④公共关系对象,从客体角度了解“公共关系对谁做”;⑤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纵向角度把握“公共关系如何进行”;⑤ 公共关系媒介,从技术的角度了解“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进行”;①公共关系实务,从业务角度了解“公共关系主要做什么”;②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 ③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 第二节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研究角度有:管理学角度、经营学角度、传播学角度。 第三节 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①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②公共关系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③公共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④公共关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⑤公共关系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定义根据下定义的思维角度的方法,公共关系定义分为两类:功能式和概括式。功能式定义是从“做什么”、“有何用”的角度;概括式定义是从“是什么”的角度。 在概括式定义中,有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派:①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活动或功能),代表人物是美国卡特利普、森特;②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代表人物英国杰夫金斯;③公共关系是一种艺术与科学;④公共关系是一种公益性、社会性的活动。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理解这一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①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与职能;②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③公共关系是传播沟通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分支概念和范畴 一、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实务)。 公共关系观念1.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公众环境的情形和状况。 2.公共关系活动(实务)是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来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的一系列公关工作。 3.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二、组织、公众、传播是公关三要素。组织是公关活动的主体,公众是公关活动的客体,传播是公共关系的过程、方式、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三、关系、舆论、形象 1.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交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它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特殊形态,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关系。 2.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等等所形成的意见、看法的公开表达。舆论是无形的关系,舆论好意味着公共关系好。 3.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评价。 四、公共关系概念的核心涵义是双向传播与沟通。 第三节 相关的学科概念和实践范畴一、与公共关系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属社会心理学范畴,主要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从个体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它与公共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人群关系:这一概念属于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范畴,主要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人群关系与公共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若干实践范畴1.交际:交际是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它是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之一,但不是的,也不是最重要的。 2.宣传: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公共关系需要利用宣传手段,但它更注重双向交流。 3.广告: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在特定情况下,公共关系也要利用广告手段,但公关更注重运用新闻等比较客观的传播方式。 4.营销:营销是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市场推销和交易活动。以营销的角度看,公共关系也是一种促销手段,但它不直接促销产品。 5.新闻代理:新闻代理是指通过媒介进行报刊宣传,“以吸引公众注意力和建立知名度的一种公关宣传活动。早期的公共关系是从新闻代理活动中延伸出来的。 6.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众利益、社区事务相关的活动。 7.论题处理:主要指公关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对组织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并施加影响,帮助组织制定应变的对策和措施。 8.开发:开发是指社会福利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发展会员、筹措经费的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公关。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一、公共关系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孕育阶段、职业化阶段和学科化阶段三个时期。 1.孕育阶段的公共关系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且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 2.职业化阶段,主要是美国“报刊宣传活动”和“清垃圾运动”的促进,使得公共关系得以作为一种职业诞生。在“报刊宣传运动”中出现过一个公共关系的反面人物巴纳姆。 艾维•;李是开创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者。他于190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具有公关公司性质的公司。他在处理美国无烟煤业罢工期间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原则宣言》,阐明他的公关思想:公众必须被告知。 3.学科化阶段的旗手是爱德华•;伯尼斯,1923年,他发表公共关系第一个里程碑的著作-《公众舆论的形成》,此后他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他的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把公共关系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剥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他被尊称为“公共关系学之父”。 二、公共关系传入我国首先是在60年代传到香港和台湾,90年代传到大陆。1987年在北京成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公共关系在我国得到正式的确认。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一、文化条件-由理性转向人性 二、政治条件-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三、经济条件-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四、技术条件-大众传播超越个人传播 第三节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 一、研究国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先决条件: 1.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2.中国经济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3.中国管理体制与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二、尽管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道路坎坷,但公共关系会在中国蓬勃发展却是势在必然。这是历为:①现代化建设需要公关: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公关;③体制改革需要公关。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功能和组织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信息功能: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关运用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帮助组织对复杂的公众环境及其变化保持敏感性。具体地说要注意: 1.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 2.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 二、咨询功能:公关在组织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咨询、建议、参谋的作用。具体地说: 1.为确定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4.从公共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三、宣传功能:公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具体地表现为: 1.创造舆论,告知公众; 2.强化舆论,扩大影响; 3.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四、协调功能:公共关系运用各种协调、沟通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广交朋友、减少摩擦,为组织生存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1.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在聚力; 2.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服务功能:公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来支持组织。具体地: 1.在组织内部为业务和职能部门服务; 2.在组织外部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内设公关职能部门1.公关机构在组织的性质是传播性、沟通性;地位是“边缘”和“中介”。 2.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模式有: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 3.组织内公关部门的特点:①了解内增;②便于协调;③效率较高;④成本较低;⑤不够客观公正。 二、专业公关公司1.专业公关公司主要有综合性和专业化两大类。 2.专业公关公司的特点:①较为客观公正;②技术全面,专业性强;③较灵活,适应性强;④不了解内情;⑤动作成本较高。 三、公共关系协会等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 一、公关人员的基本条件: 1.性格:开朗、坚韧、容忍、随和。 2.知识:既博又有专长。 3.创造力。 4.有一定的经验。 5.有一定的能力,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二、公关人员必须具有公正、正派、对社会负责、真实、保密等职业道德。 三、全员PR管理:全员PR管理,即通过对全员的公关教育和培训,增强全员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组织浓厚的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要想做到全员PR管理,必须做到: 1.领导的公关意识; 2.全员的公关配合; 3.浓郁的公关氛围。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这一概念特指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和,即与公关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它具有群体性、共同性、多样性、变化性、相关性的特点。 二、公众分析的方法及意义: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同一类型的组织有不同类型的公众;同一类型的公众又有不同标准的分类。具体分类标准详见教材。 公众分类为公关调查研究和组织形象评估确定范围;为制定公共关系政策、设计公共关系方案明确目标和方向;为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打下基础;为科学评审公关工作效果提供依据。 第二节 公众心理分析 一、知觉与公众行为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人们的知觉往往与客观世界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1.知觉具有选择性;2.知觉具有偏见。 二、价值观与公众行为价值观是人们对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等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公众的价值观多种多样,一定要注意沟通的艺术性。 三、态度与公众行为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态度比较持久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态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影响公众的态度包括影响公众的认知倾向、情感倾向、意图倾向。 四、需要与公众行为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关于需要理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为有代表性。 五、性格、气质与公众行为性格是人待人接物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气质是人较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 六、兴趣、能力与公众行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特别爱好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倾向。能力是人们从事、完成工作的本领。它们是人采取行为的又一推动力。 七、从众心理与公众行为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众心理的产生有一定的必备条件。 八、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朝相反的方向探索。要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就要注意信息量要适度。 第三节 目标公众分析举要 一、内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其沟通目的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其意义有:1.组织需要通过自身成员的认可来增强内聚力;2、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关来增强外张力。 二、社区公众社区公众是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搞好社区关系的目的是争取社区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具体意义有:1.社区关系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环境;2.社区关系直接影响公众形象。 三、顾客公众顾客公众是指购买、使用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目的是促使顾客对组织及其产品形成良好的印象和评价,增加组织对市场的吸引力。具体意义有:1.良好的顾客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直接的利益;2.良好的顾客关系体现企业组织正确的经营观念和行为。 四、媒介公众媒介公众是指新闻传扬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建立媒介公众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新闻界对本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并通过新闻界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具体说来,意义有:1.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2.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五、政府公众政府公众是指政府各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政府保持良好沟通的目的,是争取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具体意义有:1.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2.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能够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管理环境。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1.增强公关工作的系统性; 。提高公关工作的可控性; 3.加强公关工作的预测性; 4.促进公关工作的成熟性。 二、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1.四步工作法2.六步工作法三、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有: 1.环境因素系列; 2.主体因素系列; 3.传播技术因素系统; 第二节 公共关系调整-形象分析公关调整的目的是找到自我形象和实际形象之间的差距,为公关策划明确目标。 一、自我形象是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形象。自我期望形象调查应包括主客观调查。 二、实际形象分析实际形象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公众辨认与分析;2.组织形象地位测量;3.组织形象要素分析。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应掌握。 三、形象差距分析:将组织的实际形象与自我形象作比较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 一、组织形象的构成:1.产品形象;2.服务形象;3.人员形象;4.环境形象;5.文化形象;6.标识形象;7.其他方面。 二、形象设计的特性与原则: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3.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 三、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力要求;2.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3.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 四、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 (一)制定公关计划方案的原则:1.实用性与可行性;2.重点性与平衡性;3.弹性与灵活性;4.连续性与衔接性;5.创新性与独特性。 (二)公关预算的编制方法:1.按销售量抽成法;2.目标作业法。 第四节 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一、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1.联系目标原则;2.适应对象原则;3.区别内容原则;4.合乎经济原则。 二、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按业务类型可以分为:宣传型公关、交际型公关、服务型公关、社会活动型公关、征询型公关。公共关系的行为方式有:建设型公关、维系型公关、防御型公关、进攻型公关、矫正型公关。 第五节 公共关系检测-形象评估公共关系检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公关形象效果检测;2.公关年度工作报告;3.公关社会效益评价;4.新闻舆论分析报告;5.公关广告效果检查。 第七章 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和方式第一节 语言交流方式一、语言交流方式的特点有直接性、随时性、双向性、反馈性、情感性、主观性。 二、演讲与报告(报告属于演讲的一种) (一)演讲传播的优势:1.有较强的劝服效果;2.有效的信息交流;3.表现力强;4.有助于提高声望;5.直接宣传组织的观点;6.直接提供权威性材料。 (二)演讲的技巧:1.做好准备;2.选择优秀的演讲者;3.注意演讲艺术。 三、会议和会谈(会谈属于会议的一种) 举行会议的注意事项:1、召开会议的现实需要;2.明确会议特定目标和主题;3.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4.积极引导会议的顺利进行;5.若有必要,可策划与会议配套的宣传活动。 四、谈判:谈判必经的六个阶段是:导入阶段、概说阶段、明示阶段、交锋阶段、妥协阶段、协议阶段。 第二节 文字传播一、文字传播的特点:记录性、扩散性、渗透性、准确性。 二、报纸与杂志传播的优缺点: (一)优点:1.广泛性;2.自由度;3.深度;4.保存性;5.成本低。 (二)缺点:1.不够迅速、及时;2.受读者文化水平和理解力的限制。 三、其他文字传媒部分(略)。 第三节 电子传媒一、电子传播特点:时效性、远播性、生动性、技术性。 二、广播和电视 (一)广播的优缺点:优势有:1.传播面广;2.传播迅速;3.感染力强;4.多种功能。弱点:1.信息储存性差;2.观众对内容的选择性差;3.信息注意率不够。 (二)电视的优缺点:优势:1.最直观、最易于人的接受;2.具有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对事件的纪实性;3.传播迅速、范围广、观众多;4、娱乐性强。弱点:1.信息储存成本较高;2.不够灵活、随意;3.各种成本都较高。 三、其他电子传媒(略)。 第四节 图象和标识图像和标识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符号。它包括两类:其一是图像;其二是标识系列,主要有:商标品牌、徽记、门面、包装、代表色等。 第五节 非语文传播符号非语文传播符号主要是身势语和表情语,它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第八章 公共关系活动实务第一节 调查研究公关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民意测验、公众代表座谈会、资料分析等。 一、民意测验民意测验的基本步骤:l.确定调查目标和公众对象;2.抽样;3.设计调查问卷表;4.整理资料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要求考生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和一些关键性问题。 二、公众代表座谈会公众代表座谈会的一般程序是:1.确定座谈会议题;2.选择与会代表并印发通知;3.举行座谈会;4.整理情况并写出情况汇报。 三、资料分析(略) 第二节 新闻传播组织进行新闻传播通常使用三种方式:撰写新闻稿,送交新闻单位发表;策划新闻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三种方式并可以运用。 第三节 公共关系广告一、公关广告是推销组织形象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广告。 二、公关广告的类型主要有:形象广告、公益广告、观念广告、响应广告。 第四节 主办活动一、庆典活动;庆典活动要抓好以下环节:1.全局考虑与整体策划;2.组织和培训人员;3.物质准备。 二、展览活动:展览活动的主要工作有:1.认真设计布展;2.做好宣传;3.搞好接待。 三、赞助活动:赞助的原则是:1.传播目标明确;2.考虑受资助的声誉和影响;3.考虑本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第五节 处理危机使组织面临危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组织自身行为不当、突发事件、失实报道。 一、处理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危机的原则是:调整自身行为,重新塑造形象。 二、处理突发事件引起危机的原则是:树立公众利益至上的观点。 三、处理失实报道引起危机的原则是:既要澄清事实真相,又要避免伤了和气。 第六节 公关礼仪主办各类活动主要要注意的礼仪有:1.准时;2.尊重老人和妇女;3.迎送;4.介绍。 第九章 公共关系部门实务第一节 企业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提高对外的竞争力。 一、内部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办好企业公共关系内刊; 2.完善合理化建议制度; 3.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传媒,多角度沟通; 4.重视非正式沟通; 5.培养企业文化。 二、对外传播,提高市场竟争力时必须注意: 1.公共关系是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2.运用宣传和外交艺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第二节 政府公共关系实务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完善公众传播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方面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了解民意,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政务活动公开,争取公众的了解; 3.拓宽社会沟通渠道,吸引公众参政议政。 二、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言必信,行必果,讲求信誉; 3.加强廉政建设,纠正不正之风。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兰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哪条行动路线?前景如何?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2、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拉斯韦尔、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伊斯顿、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对公共政策所下的定义。 3、公共政策的含义。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政策与决策的不同:政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决策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政策为决策和决定提供一定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构成和结构 1、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义:即: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3、政府过程的含义:即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逻辑顺序。也就是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113页 4、G.A.阿尔蒙德的政府过程逻辑顺序: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6、美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的横向结构的特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114 横向结构形式 美国最为典型,有: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美国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政党政策不是公共政策;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美国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7、美国总统决策的主要类型: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立法;防务政策。115 8、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审查、*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117 10、中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的横向结构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2)政策过程具有两大特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118 (3)政策横向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4)不存在司法决策。 1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形式——公报和讲话; (2)间接形式——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 12、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宪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共5种。 13、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共5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是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规。 14、国家结构的含义: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式的、稳定的关系。128 15、单一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被划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基本层级。128 16、联邦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被划分为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个层级。129 人大的四项职能: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7、中国和美国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比较: 中国— (1)中国是单一制、基本政策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中国地方政府一般由省、市、县、乡四级构成,各级地方政策都必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关系; (3)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在单一制的框架内仍然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4)中央政策具有宏观性,地方政策具有中观性,基层政策具有微观性。 美国— (1)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政策和州政策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2)州与地方关系具有单一制性质,州政策与地方政策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3)广泛实行地方自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基层政策。134 18、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 (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战略、策略、战术。137 (3)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 (4)其他按照内容的分类:(共11种)143 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 内容构成 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确定政策与不确定政策、风险性政策与竞争性政策。 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积极性政策与消极性政策; 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能动性政策与被动性政策; 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政策。 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是指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19、公共政策的结构: (1)含义——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上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及各要素间互动的相对稳定方式,是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程序。147 (2)类型——塔形结构:链形结构;圈形结构;网状结构;矩阵结构;群落结构。 20、研究政策结构的必要性;合理的政策结构对于任何单项政策实现理想的政策目标、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标准:结构的有序化(政策协调分布、相辅相成,有利于发挥政策的整体效果);有效的分级控制(环环相扣、层层衔接,政策运行机制运转自如);严格的组合秩序(配套运作;弥补缺口;统筹安排,严格管理)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1、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2、近代社会以来公共政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公共政策形成中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 (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现代政策科学的始作俑者是:拉斯韦尔。 3、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七个):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是公共政策的两个本质性规定);普遍性;目标取向(公共政策的灵魂);稳定性与变动性;预见性。155 5、政策与理论的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159 6、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161 7、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公共关系协会等公共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这些组织的参与者主要是群众。

  • 索引序列
  •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
  • 公共关系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汇总
  • 公共关系自考本科重点笔记总结
  •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