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劳动社会学考试大纲

自考劳动社会学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

自考劳动社会学考试大纲

应该可以免考的,不过可能要申请。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专升本学习资料,包括各大机构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各大专业课的学习资源,适合想自考的学生,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专升本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

提取码:2D72

人力资源管理自考本科必须要考的科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学 、现代公司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力资源统计学 、现代人员测评、人事管理学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毕业论文。选考科目为:英语(二)宏观劳动力配置、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劳动争议处理概论加考:劳动经济学 、劳动法、工资管理、劳动力市场学、人口与劳动资源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课程。自学考试的课程根据命题的组织和使用范围分为两类,即:统考课程,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由全国考办命题的课程;省考课程,指在本省市范围内使用由本省市考委组织命题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简介:通过专业学习,学生系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及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要想了解更多关于自考本科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师大教育。师大教育不仅有成人大专学历,而且有本科学历等学历证书、上班族必备职业证书,还是在职备考的最佳选择,证书高含金量,学信网可查。该校采用6R的教学方法,从笔试、面试、上岗能力等多方面培训综合性教师储备人才。 帮助学员实现学历提升,并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劳动社会学

3、组织行为学

4、社会保障学

5、现代公司管理

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7、人力资源统计学

8、现代人员测评

9、人事管理学

10、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

11、英语(二)

12毕业论文

13、宏观劳动力置

14、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

15、劳动争议处理概论

16、劳动经济学

17、劳动法

18、工资管理

19、劳动力市场学

20、人口与劳动资源

必考课程11门,共56学分;选考课程4门,共28学分;加考课程5门,共24学分;

扩展资料:

培养目标

1、养应用型人才。该学科充分结合物业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高校教师和课程设计专家的综合论证,做到了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符合实际岗位的需求,同时也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增添后劲,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2、养能力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砌和叠加,更重要的是技能和工具的掌握。通过系统地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农村社会学》(第三版),刘豪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高纲170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290农村社会学南京农业大学编(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为我省自考农村实验区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阐述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可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服务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流派以及农村的基本人地关系。第二部分是农村社会构成,主要介绍农村人口、婚姻家庭以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卫生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第三部分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历程和主要模式、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状况以及农村扶贫、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乡统筹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我国“三农”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重点掌握农村人口、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一门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了解不仅了解社会学的一般原理,而且必须掌握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和农村发展战略,结合农村社会实际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从而对农村社会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史略、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以及农村社会学所涉及的人地关系状况。(二)学习要求深入了解农村社会学概念和研究方法,领会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流派,熟悉农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主要理论以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什么是农村社会学(不作要求)2、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三个阶段、实地调查的概念及其适用性、问卷调查的环节、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3、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与要求(不作要求)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史略(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国外和中国的农村社会学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二)学习要求了解国内外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外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不同阶段段和历史事件,以及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深入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农村研究的主要成果。(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国外的农村社会学理解:农村社会学的起源2、中国农村社会学理解: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3、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理解: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的三次论战第三章 农村社会学理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和领域,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及方向。(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农村社会学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了解农村社会学的兴起,以及农村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争论及焦点,掌握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社会学研究理论的内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民、农业和农村识记:农业、农村和城镇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性、理解:农民概念的三个维度、农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狭义和广义农业的内涵、农业经营的形式、农村的类型。2、农村社会学的理论流派理解:小农的概念、马克思关于小农历史演变三个阶段的论述、小农理论三个研究传统的代表人物。3、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发展理解: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意见和理论的代表人物、“差序格局”理论。综合运用: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第四章 人地关系(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人地关系的主要概念、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历程,介绍了历史上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探讨了当今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和缓和农村人地关系的途径。(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农村人地关系概念的内容,掌握农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基本学说,深入领会中国人地关系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人地关系的概念及主要理论识记:人地关系的概念及不同层次的含义理解: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2、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理解:中国人口增长的特征、和平时期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变化运用:当今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缓和农村人地关系的途径第五章 农村人口(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农村人口的含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和人口结构的主要特点,探讨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人口的含义及属性,了解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状况,把握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的相关理论及途径。(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人口数量识记:农村人口的概念理解:社会学话语体系中的人口含义,人口的属性、中国农村人口地区分布2、农村人口结构识记:家庭人口规模的概念理解: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含义、职业结构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的含义3、中国农村人口素质识记:人口素质的概念、文化资本的概念理解:城乡教育差距的体现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文化资本理论第六章 农村婚姻与家庭(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婚姻和家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婚姻家庭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农村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并研究了中国农村婚姻家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农村婚姻观念、婚嫁方式和习俗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掌握农村家庭的类型和发展趋势。(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婚姻识记:婚姻的概念、婚姻观的概念、生育文化的概念理解: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与方式、农村传统的婚嫁习俗、农村社区生育文化的转变原因2、农村家庭识记:家庭的概念、家族的概念、宗族的概念、户的概念理解:家族主义、家庭类型、中国农村家庭类型的变化趋势3、农村家庭的嬗变识记:家庭网络的概念、家庭权威的概念理解:家庭功能的变化、亲子关系的变化、家庭文化的变化4、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与家庭建设综合运用:农村家庭建设的内容第七章 农村经济(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经济所制度的概念,阐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分析了农村主要经济组织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式。(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概念,把握“三农”问题的核心,理解国营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的特点,深入领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流转等问题及解决模式。(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经济概述识记: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理解:农村经济的概念、“三农”问题及其核心、2、农村经济制度理解: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制度安排上的特点3、国营农场理解:国营农场的特点4、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解:“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5、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记忆:土地流转的概念理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农业补贴的概念、世界范围内的农业补贴政策的起源、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变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未来发展的特点、土地流转的五大模式综合运用: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举措第八章 农村政治(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农村政治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和观点以及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了村民自治的特点及内涵,探讨了村民自治所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方案,以及农村维权的困境及解决途径。(二)学习要求了解村民自治的特点及意义,并且了解村民自治中的乱象及其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深入了解当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及维权的难点,从制度的角度把握保护农民权益的相关思路。(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 (不作要求)2、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不作要求)3、村民自治理解:村民自治的概念、村民自治的特征及内涵、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自治的历史意义、村民自治中乱象的表现综合运用:村民自治中乱象的治理对策及制度建设4、农民维权识记:农民维权的概念理解:农民维权的特点、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农民维权的困境综合运用:农民维权的制度安排及创新第九章 农村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村文化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中国农村信仰的特点,深入阐述了中国农村的宗族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文化的概念和一般特征,把握中国农村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变迁的主要规律。熟悉民间信仰的特点,把握中国农村宗族的主要结构和社会功能。(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文化概述识记:农村文化的概念、民间文化的概念、民俗的概念、农村文化变迁的概念理解:农村文化的特征、“小传统”的提出、民俗的内容和特征、民俗的分类、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综合运用: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目前城乡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2、民间信仰理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3、中国农村的宗族文化理解:家族的概念、宗族的概念、宗族的主要结构、传统宗族的社会功能第十章 农村卫生(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及现有的服务体系,阐述了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功能、特点和相关具体制度。(二)学习要求了解计划免疫、农村卫生等概念,熟悉卫生下乡活动的内容,熟练掌握农村主要健康保障制度及其内容和作用。(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健康问题理解:计划免疫的概念2、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识记:农村卫生的概念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理解:卫生下乡的概念、卫生下乡活动的内容4、农村健康保障制度识记: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概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概念理解:健康保障制度的最初创建、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功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和救助方法、妇幼(母婴)保健保偿责任制的性质第十一章 农村工业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工业化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分析了农村工业化的意义,介绍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历程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并对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现有模式及其不同特点进行了总结,对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二)学习要求了解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掌握主要农村工业化理论的基本学说,深入领会毛泽东农村工业化的观点,熟悉我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分类及不同特点。(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工业化概述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农村工业化的具体含义、“原始工业化”理论的创立人、农村工业化的意义综合运用:毛泽东农村工业化的观点2、我国农村工业化历程与特征(不作要求)3、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模式理解:经济模式问题的提出、农村工业化的不同发展模式、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三大模式及其特点、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启动或发展方式第十二章 农村城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及具体机制,分析了农村城镇化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世界各国城镇化历程的总结分析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并且对加强小城镇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二)学习要求了解城镇化的特点及其机制,把握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熟悉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和原动力,理解小城镇和小城镇建设的内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城镇化概述识记: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农村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的机制的概念、农村城镇化的机制综合运用: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2、农村城镇化历程理解:城镇化的原动力、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对贫民窟的定义3、小城镇建设理解: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建设的概念、最早关注小城镇问题的是社会学家、生态文明的概念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分层(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社会分层及其标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分层历史演变的原因、现状及其主要规律,探讨了农民工阶层的特点及发展。(二)学习要求领会马克思主要的社会分层标准,熟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阶层的划分、农民分化的原因,理解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及决定机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社会分层概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标准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的历史演变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的主要原因、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阶层划分、农村社会分层变迁的特征及其机制、3、农民工阶层理解:“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的类型、农民工的特征综合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第十四章 农村社会流动(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和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分析了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及启示,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对当前农村社会流动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二)学习要求了解影响农村社会流动的因素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熟悉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现状及其规律,把握“民工潮”意义和 “民工荒”的原因。(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社会流动概述识记:社会流动的概念理解:用现代观点系统研究社会流动的第一部著作、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2、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与现状理解:改革开放后三种意义上的农村社会流动、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原因、目前制约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近年来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3、农村社会流动中的几个问题综合运用:“民工潮”的意义、导致“民工荒”的原因第十五章 农村扶贫(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贫困的概念和标准以及有关贫困的主要社会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并结合中国农村扶贫实践探讨了农村扶贫的中国经验。(二)学习要求了解贫困的内涵及判断标准,熟悉与贫困相关的社会学观点,理解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和原因,深入把握中国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及取得的经验。(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贫困概述识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理解: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线、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的概念、“三M”理论的假设、“贫困文化”概念的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对贫困的论述和观点、贫困环境论的主要观点2、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及原因理解:国家划定特困区的标准、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结构特点、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3、中国农村的扶贫实践识记:开发扶贫的概念、非政府组织扶贫的概念、小额贷款的概念理解:救济扶贫的概念、中国的农村扶贫战略的三种类型、“贫困文化”的概念、参与式扶贫的概念、中国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综合运用:中国农村扶贫的经验第十六章 农村社会保障(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模式,介绍了中国农村社会求助的原则、措施和制度,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特点,并阐述了农村优抚安置的方式和资金渠道。(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及现有模式、熟悉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和措施,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原则,把握农村优抚安置的制度安排。(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社会保障概述识记:社会保障的概念、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理解:“社会保障”一词的正式采纳、中国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2、农村社会救助识记:农村社会福利的概念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农村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按照社会救助的不同形式划分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五保”的内涵、“五保”供养方式的种类、紧急生活救助的概念、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识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概念综合运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4、农村优抚安置理解:农村优抚安置的概念、安置的三种方式、优抚安置的资金的三个来源渠道第十七章 城乡统筹(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城乡统筹的概念和本质,介绍了城乡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及相关理论,分析了城乡统筹的主要发展模式,探讨了中国城乡统筹的发展途径。(二)学习要求了解城乡统筹的概念,把握城乡统筹的关键和本质,熟悉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把握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深入领会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城乡统筹概述识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理解:城乡统筹的概念以及关键和本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概念2、城乡统筹的背景和现有模式理解:人类历史上城乡关系的三个阶段,二元结构论的提出者、刘易斯拐点的概念、核心边缘理论的阐述者、新兴古典城镇化理论的代表、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3、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理解:土地问题的核心、县域经济的特点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个能力层次的含义是:1、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2、理解: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3、综合应用: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农村社会学》(第三版),刘豪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三)自学方法的指导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经济活动中的各项重要法律制度,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思考教材中复习思考题中的问题,以帮助考生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避免与考试大纲脱节。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考生参加考试时只允许携带钢笔、签字笔、圆珠笔、橡皮等文具用品,不允许携带书籍及其他参考资料。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40%,领会占40%,综合应用占20%。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请作者确定好本课程所适用的题型,并注意留有余地。附录 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如:一项完整的问卷调查一般包括的四个环节为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和A.回收问卷B.数据核对C.统计分析D.归纳总结二、名词解释如:城镇化三、填空题如:作为一种职业概念,农民是指以 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四、简答题如:简述农业生产的特性。五、论述题如:试述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劳动社会学00294自考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自考本科必须要考的科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学 、现代公司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力资源统计学 、现代人员测评、人事管理学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毕业论文。选考科目为:英语(二)宏观劳动力配置、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劳动争议处理概论加考:劳动经济学 、劳动法、工资管理、劳动力市场学、人口与劳动资源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课程。自学考试的课程根据命题的组织和使用范围分为两类,即:统考课程,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由全国考办命题的课程;省考课程,指在本省市范围内使用由本省市考委组织命题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简介:通过专业学习,学生系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及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要想了解更多关于自考本科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师大教育。师大教育不仅有成人大专学历,而且有本科学历等学历证书、上班族必备职业证书,还是在职备考的最佳选择,证书高含金量,学信网可查。该校采用6R的教学方法,从笔试、面试、上岗能力等多方面培训综合性教师储备人才。 帮助学员实现学历提升,并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劳动社会学

3、组织行为学

4、社会保障学

5、现代公司管理

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7、人力资源统计学

8、现代人员测评

9、人事管理学

10、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

11、英语(二)

12毕业论文

13、宏观劳动力置

14、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

15、劳动争议处理概论

16、劳动经济学

17、劳动法

18、工资管理

19、劳动力市场学

20、人口与劳动资源

必考课程11门,共56学分;选考课程4门,共28学分;加考课程5门,共24学分;

扩展资料:

培养目标

1、养应用型人才。该学科充分结合物业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高校教师和课程设计专家的综合论证,做到了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符合实际岗位的需求,同时也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增添后劲,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2、养能力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砌和叠加,更重要的是技能和工具的掌握。通过系统地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科目: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0015 英语(二)4.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5.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 6.00107 现代管理学 7.00152 组织行为学 8.00182 公共关系学 9.00261 行政法学 10.03325 劳动关系学 11.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13.06091 薪酬管理 14.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5.18948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考核

主考学校办学专业开考课程考试时间安排:大考是没有这些的了,只有小考的才有,大考的7月份只有公共课7月9号上午:11466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00164 劳动经济学11366 人口与劳动资源7月9号下午:07484 社会保障学11467 人力资源统计学11469 宏观劳动力配置11365 劳动力市场学7月10号上午: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63 现代人员测评11470 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00167 劳动法7月10号下午:00015 英语(二)00294 劳动社会学11465 现代公司管理11471 劳动争议处理概论06183 工资管理00152 组织行为学

劳动社会学自考大纲哪里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的学习,绩效管理,薪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招聘与配置,人力资源规划,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百度地图

第一章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1、劳动法的产生:(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法规 "劳工法规"主要内容就是强迫劳工接受雇主苛刻的劳动条件,如允许延长工时、禁止提高工人工资等。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2)十九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 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劳动法的产生,是大工业时期"人类理性"的体现。(2)劳动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3)劳动法的产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为协调劳雇双方利益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而颁布某些改善劳工条件的法律。3、当代各国劳动法的发展:(1)世界各国普遍颁布适合本国特点的劳动法律、法规(2)劳动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3)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4)当代各国劳动法加强了责任条款及处理劳动纠纷的机构(5)各国劳动法一般均规定了各项最低劳动标准(6)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对各国劳动法的影响4、中国劳动立法概述:(1)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动和领导的劳动立法运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2年发出《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劳动立法大纲》、《劳动法案大纲》。包括劳动者有集会结社权、同盟罢工权等内容,是中国最早的劳动法律文件。(2)北洋政府时期的《暂行工厂规则》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公布《暂行工厂规则》,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劳动立法。(3)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 1931年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实施劳动法的决议案》;1941年公布《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1948年全国劳动大会决议中提出"关于解放区职工运动的任务"。(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劳动立法1949年到1966年,是我国劳动法的建立和形成时期。1966年到1976年,是我国劳动立法的停滞时期。1976年以后至今,是我国劳动立法的恢复和大发展时期。(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保障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这一法律的颁布是中国劳动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为建立公正、平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5、初期劳动法的特点;(1)初期的劳动立法,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2)初期的劳动立法,适用范围很小。(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某些劳动条件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6、现阶段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新发展;(1)基本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律体系。(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3)初步建立了最低劳动标准。(4)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法定的多层次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5)逐步普遍实行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制度。(6)不断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法。7、国际劳动立法;(1)狭义的国际劳动立法,一般主要指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广义上可以包括联合国或区域性的公约和协定,还包括国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2)国际劳动立法的开端A、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巴黎成立。B、 1906年国际劳动立法会议讨论通过《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的公约》和《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的公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劳工公约。(3)国际劳工组织A、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主管劳动劳工方面的事务。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执行机构)、国际劳工局(常设秘书处)。 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原则:各国代表团必须由政府、雇主、工人三方代表组成,参加国际劳工的各种组织和会议。B、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任务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国际劳工公约和劳工建议书是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形式,因此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劳工建议书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国际劳工公约和劳工建议书的主要依据,二次大战之前是《国际劳动宪章》的9项原则;二次大战之后是1944年通过的《费城宣言》中的原则。C、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是创始会员国,1944年成为国际劳工组织常任理事国。1983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并陆续批准了23个国际劳工公约,其中重新承认旧中国批准的公约有14个,新批准的公约有9个。

有自考劳动社会学的精讲串讲以及历年真题 网盘Hhilaryhappy

以劳为开头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劳动法 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3 劳动就业概论 4 劳动经济学 5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6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7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 8 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案例分析 9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 10 劳动关系学 11 劳教学基础理论

自考本科劳动社会学考纲

第一章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1、劳动法的产生:(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法规 "劳工法规"主要内容就是强迫劳工接受雇主苛刻的劳动条件,如允许延长工时、禁止提高工人工资等。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2)十九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 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劳动法的产生,是大工业时期"人类理性"的体现。(2)劳动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3)劳动法的产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为协调劳雇双方利益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而颁布某些改善劳工条件的法律。3、当代各国劳动法的发展:(1)世界各国普遍颁布适合本国特点的劳动法律、法规(2)劳动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3)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4)当代各国劳动法加强了责任条款及处理劳动纠纷的机构(5)各国劳动法一般均规定了各项最低劳动标准(6)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对各国劳动法的影响4、中国劳动立法概述:(1)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动和领导的劳动立法运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2年发出《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劳动立法大纲》、《劳动法案大纲》。包括劳动者有集会结社权、同盟罢工权等内容,是中国最早的劳动法律文件。(2)北洋政府时期的《暂行工厂规则》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公布《暂行工厂规则》,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劳动立法。(3)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 1931年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实施劳动法的决议案》;1941年公布《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1948年全国劳动大会决议中提出"关于解放区职工运动的任务"。(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劳动立法1949年到1966年,是我国劳动法的建立和形成时期。1966年到1976年,是我国劳动立法的停滞时期。1976年以后至今,是我国劳动立法的恢复和大发展时期。(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保障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这一法律的颁布是中国劳动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为建立公正、平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5、初期劳动法的特点;(1)初期的劳动立法,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2)初期的劳动立法,适用范围很小。(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某些劳动条件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6、现阶段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新发展;(1)基本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律体系。(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3)初步建立了最低劳动标准。(4)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法定的多层次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5)逐步普遍实行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制度。(6)不断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法。7、国际劳动立法;(1)狭义的国际劳动立法,一般主要指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广义上可以包括联合国或区域性的公约和协定,还包括国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2)国际劳动立法的开端A、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巴黎成立。B、 1906年国际劳动立法会议讨论通过《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的公约》和《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的公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劳工公约。(3)国际劳工组织A、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主管劳动劳工方面的事务。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执行机构)、国际劳工局(常设秘书处)。 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原则:各国代表团必须由政府、雇主、工人三方代表组成,参加国际劳工的各种组织和会议。B、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任务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国际劳工公约和劳工建议书是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形式,因此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劳工建议书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国际劳工公约和劳工建议书的主要依据,二次大战之前是《国际劳动宪章》的9项原则;二次大战之后是1944年通过的《费城宣言》中的原则。C、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是创始会员国,1944年成为国际劳工组织常任理事国。1983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并陆续批准了23个国际劳工公约,其中重新承认旧中国批准的公约有14个,新批准的公约有9个。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科目: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0015 英语(二)4.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5.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 6.00107 现代管理学 7.00152 组织行为学 8.00182 公共关系学 9.00261 行政法学 10.03325 劳动关系学 11.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13.06091 薪酬管理 14.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5.18948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考核

有自考劳动社会学的精讲串讲以及历年真题 网盘Hhilaryhappy

自考难一点,而且麻烦,不如读成教,花费也不多

劳动社会学自考本科提纲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科目: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0015 英语(二)4.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5.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 6.00107 现代管理学 7.00152 组织行为学 8.00182 公共关系学 9.00261 行政法学 10.03325 劳动关系学 11.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13.06091 薪酬管理 14.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5.18948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考核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学、现代公司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统计学、现代人员测评、人事管理学、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毕业论文、英语(二)、宏观劳动力配置、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劳动争议处理概论、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工资管理、劳动力市场学、人口与劳动资源。 自考报名条件 1、凡具有本省正式户籍的公民,不受年龄、职业、学历的限制,均可就近报名并参加考试。外省在我省工作学习的人员,也可就近报名参加考试。 2、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各类高等学校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申请报考本科段(独立本科段)。 3、考生专科(基础科段)、本科段(独立本科段)可同时兼报,但在领取本科毕业证书前必须先获取专科毕业证书。 4、实践性学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考核等,须按规定在本专业涉及实践课程理论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报考。 5、提倡在职人员按照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报考专业。对某些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如公安管理、医学类专业等)将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限制报考对象。 自考网上报名流程 1、登录各地自考网上报名网站(新生需注册并填写相关资料,老生根据自己之前的账号进行登陆)。 2、到自考办网站规定的指定银行办理一张缴费用银行卡。 3、办理银行卡后的新生,和有银行卡的老考生按照报名网站规定的报名流程完成网上报名。 4、网上报名成功后的新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到自考办指定的地点进行摄像制作准考证。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试题答案见第12页。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劳动社会学

3、组织行为学

4、社会保障学

5、现代公司管理

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7、人力资源统计学

8、现代人员测评

9、人事管理学

10、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

11、英语(二)

12毕业论文

13、宏观劳动力置

14、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

15、劳动争议处理概论

16、劳动经济学

17、劳动法

18、工资管理

19、劳动力市场学

20、人口与劳动资源

必考课程11门,共56学分;选考课程4门,共28学分;加考课程5门,共24学分;

扩展资料:

培养目标

1、养应用型人才。该学科充分结合物业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高校教师和课程设计专家的综合论证,做到了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符合实际岗位的需求,同时也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增添后劲,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2、养能力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砌和叠加,更重要的是技能和工具的掌握。通过系统地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 索引序列
  • 自考劳动社会学考试大纲
  • 劳动社会学00294自考大纲
  • 劳动社会学自考大纲哪里看
  • 自考本科劳动社会学考纲
  • 劳动社会学自考本科提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