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医理论自学考试试题

中医理论自学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

中医理论自学考试试题

中医自考要考哪些科目? 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具体课程请查看报考院校简章。 自学考试中医学需要怎么复习 1、看书要仔细,因为药学职称考试内容多而复杂,一不小心可能某个知识点就没注意而没复习到,所以在备考药学职称考试时,看书一定要仔细。 2、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 3、基础要打扎实,基础知识是重点,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复习。 4、买指定的教学书,看教学大纲,把不考的知识点筛掉,并且熟悉题型。 5、多做题,在百度文库上找找本科或者考研的习题集,以及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一般要读几年 中医学基本修业年限:五年,含中医学专业长学制本科阶段,毕业授予医学学位。该专业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中医学人才。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独立本科段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10门。

扩展资料:

对统考专业而言,一般情况下,自学考试公共课每年至少安排两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年至少安排一次。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规律,每门课程的考试安排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由于安排考试的时间有限,在每个考试时间单元,重叠安排课程是不可避免的,请考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课程考试安排情况选报课程考试,科学地做好学习计划和应考准备。

自考的考籍近似于学籍。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在取得一门以上(含一门)课程合格证书后,所在市(县)考办即要为其建立考籍管理档案。已建立有考籍管理档案的考生就取得了考籍。

参考资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常见问题

中医自考在2002年就废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001)生理学(2899)病理学(2901邓小平理论概论(0002)中药学(一)(2974)正常人体解剖学(2921)医古文(一)(2976)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0003)中医诊断学(一)(2973)诊断学基础(2838)中医基础理论(一)(2972)中医妇科学(2939)中医内科学(一)(2977)中医儿科学(2941)针灸学(2942)西医内科学(3171)方剂学(一)(2975)

中医基础理论自学考试试题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 )。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 )。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 )、( )和( )。 40.过劳包括( )、( )、( )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则实,( )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 )、( )、( )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 45.精血同源 46.十二经筋 47.阳盛格阴 48.辨症求因 49.阴阳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 2.D 3.D 4.B 5.D 6.D 7.B 8.B 9.C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21.B 22.E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E 30.D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A.B.C.D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 37.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38.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39.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40.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1.邪气盛 精气夺 42.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43.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 50.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四大经典著作

这是我以前考中医理论的习题,你看看

中医自考在2002年就废了

中医基础理论自学考试题

这是我以前考中医理论的习题,你看看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 )。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 )。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 )、( )和( )。 40.过劳包括( )、( )、( )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则实,( )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 )、( )、( )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 45.精血同源 46.十二经筋 47.阳盛格阴 48.辨症求因 49.阴阳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 2.D 3.D 4.B 5.D 6.D 7.B 8.B 9.C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21.B 22.E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E 30.D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A.B.C.D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 37.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38.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39.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40.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1.邪气盛 精气夺 42.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43.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 50.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2017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备考题及答案

备考题一:

1.中医学是产生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古罗马 D埃及

B.古希腊 E印度

c 中国

2.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B)

A.《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

B.《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论》

c.《干金要方》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C)

A.《难经》 D·《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E.《中藏经》

c《黄帝内经》

4.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B)

A.《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B.《伤寒论》 E.《难经》

c.《小儿药证直诀》

5.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D)

A.《伤寒论》 D《难经》

B《金匮要略》 E.《脾胃论》

C《诸病源候论》

6.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E)

A.张景岳 D.陈无择

B.华佗 E.张仲景

c.钱乙

7.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C)

A.《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木草经》

B《黄市内经》 E.《中藏经》

c《诸病源侯论》

8.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王清任 D.陈无择

B.张仲景 E.巢元方

c.张介宾

9.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D.钱乙

B.陈无择 E.叶天士

C.张仲景

10.下列著名医家户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E)

A朱丹溪 D叶天士

B张从正 E.刘完素

C王清任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丹溪 D.吴鞠通

B.刘完素 E.薛生白

C.叶天士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李中梓 D.叶天士

B.李东垣 E. 刘完素

C.陈无择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王清任 D.张从正

B.吴又可 E.朱丹溪

c.李皋

14.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C)

A.朱丹溪 D.张仲景

B.李东垣E.李时珍

C.张景岳

15.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E)

A.吴鞠通 D吴又可

B.薛生白 E叶天士

c.王孟英

16.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B)

A.朱丹溪 D.叶天士

B. 吴鞠通 E. 李皋

c.吴又可

17.(较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

A.阴阳学说 D.唯物观

B. 五行学说 E.唯物辩证观

C 精气学说

18.(较易)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D)

A.血液 D.精气

B. 津液 E.水谷精微

c.胆汁

19.(较易)以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因素是:(E)

A.四时气候 D.情志因素

B. 昼夜晨昏 E. 以上都是

C.地区方域

2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D.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E.脏腑脏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21.确立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著作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2.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3.(中等)提出六经辨证和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是:(B)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4.成书于汉之前,系秦越人所著者为:(A)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5.成书于明代,系吴又可所著者为:(C)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6.成书于清代,系王清任所著者为:(D)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7.地区方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A)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8.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B)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9.昼夜层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D)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备考题二:

1.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 )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 气的根本属性是:(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 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 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 阴阳交感是指:(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D)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D)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E)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C)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B)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C)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 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反证 E.试探

25. “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D)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26.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B)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27.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34.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E)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35.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B)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36. 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C)

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理论自学考试

自学中医考证的方法如下:

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一年;

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

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

自学中医可以通过全日制教育或者师承的方法考中医执业资格证,在2023年,国家就公布有关规定取消了中医自考。2023年启动,期望获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的学员大多数只可以通过中医全日制教育或者师承、专长途径才有资格报名参与中医医师考试。

1、通过全日制教育直接取得参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机会;

2、接受过中医专业培训,具备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在中医行业领域工作学习至少5年以上,拥有《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及《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查合格证书》等有关证书或合同的考友可以取得参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机会;

3、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种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学校中未经评估的中医专业,在2023年10月31日前入学注册的非在职学生,毕业后获取学历并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学类自学考试科目有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12023中医学专业自考本科有哪些科目自考中医学本科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机化学(一)、中药学(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一)、方剂学(一)、医古文(一)、中药炮制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药炮制学(实践)、有机化学实验、中药化学(实践)、中药药剂学(实践)、中药药理学(实践)。22023中医学专业自考本科需要什么条件1、中医专业自学考试专业毕业可直接考本科。2、中医专业非自学考试专业毕业接受本专业本科阶段,必须参加本专业基础课程的两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内科学(1)。3、西医专业(西医)专业毕业考本科,必须考本科基础科的四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内科(一)、中药学(一)、方剂学(一)。4、其他各专业不能考本专业本科。3中医学专业自考本科考试科目怎么安排1、每次报考的课程不宜过多,可以参照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下半年的考试安排,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考试计划。2、自考科目里面的公共课,一般难度不会很大,建议考生报考科目时将难度较低的公共课与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相结合报名,复习时候难易搭配,能提高通过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3、有些专业是有实践考试的,这些实践考试必须到报考的大学进行,实践考试在相应课程考试合格后就可进行,所以要尽早报考。如果在全部课程考试后才进行,会拉长毕业时间。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今天我们的教务老师给同学来讲讲以下这些问题,如果你觉得还不错,可以收藏我们网站哦,我们专注于自学考试教材购买服务网哦,接下来一起来阅读下面的正文吧!2023年,国家终于恢复了中医自考,这是中国中医药行业的一件大喜讯。中医自考是一个全国性的考试,主要考查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旨在提高中医药行业的整体水平。一、什么是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是一项全国性的考试,由国家人事部主办,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二、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的意义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是为了提高中医药行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国际化。考试结果将为考生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也将为中国中医药行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三、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的考试形式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的考试形式主要有笔试和实践考试两种。笔试部分主要考查中医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为4小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实践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内容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针灸、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四、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的考试要求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的考试要求主要为:考生必须具备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并且熟悉中医诊断、治疗、针灸、外科、妇科、儿科等方面的知识;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操作中医药技术;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五、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的报名要求2023年国家恢复中医自考的报名要求为:考生必须具有中等以上学历;考生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中医药工作经验;考生必须提交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学历证书、工作证明等;考生必须通过国家认可的考试机构报名参加考试,并缴纳相关费用。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 )。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 )。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 )、( )和( )。 40.过劳包括( )、( )、( )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则实,( )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 )、( )、( )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 45.精血同源 46.十二经筋 47.阳盛格阴 48.辨症求因 49.阴阳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 2.D 3.D 4.B 5.D 6.D 7.B 8.B 9.C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21.B 22.E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E 30.D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A.B.C.D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 37.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38.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39.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40.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1.邪气盛 精气夺 42.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43.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 50.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本书是以“十一五”国家级、新世纪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蓝本,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命题及阅卷经验编写而成。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和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共有模拟试卷十套,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内容。适合于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执业中医师、中药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专升本以及研究生升学考试参考,也可供教师考试命题参考。本试卷集的特点是内容广泛,基本覆盖各版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题型丰富,符合目前该课程的命题原则;难易度适中,可以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针对性较强,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专升本、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研究生升学考试之参考。本试卷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全国知名中医药高等院校近百位教授、博导亲自执笔撰写并审定。

这是我以前考中医理论的习题,你看看

中医考研科目有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共300分),口腔医学和护理医学。

中医学考研考什么科目

中医考研:科目有: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共300分),口腔医学和护理医学。【各个学校自己命题,参见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

中医综合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30题,中医诊断学 30题,中药学 30题,方剂学 30题,中医内科学 35题,针灸学 25题。

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 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 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A型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B型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A、B、C、D是其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请从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X型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中医学考研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报名参加医学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 索引序列
  • 中医理论自学考试试题
  • 中医基础理论自学考试试题
  • 中医基础理论自学考试题
  • 中医理论自学考试
  • 自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