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

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自考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如下:

1、语文:主要考察考生的语文水平,包括汉字认读、阅读理解、语法概念、作文等。

2、教育学原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包括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法规等。

3、幼儿发展心理学:主要考察考生对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包括幼儿发展的规律、发展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等。

拓展:

1、教育类研究生专业。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学,体育教学,教育,教育学,汉语国际教育,体育,应用心理,学科教学(分学科),教育管理,运动训练,学前教育,教育法学,各类师范专业。

2、教育类本科专业。

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学,艺术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华文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特用作物教育,畜禽生产教育,水产养殖教育,应用生物教育,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机电技术教育,电气技术教育,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教育,食品工艺教育,建筑工程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笔记如下:

学前儿童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并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的锻炼,着重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首先,在体育活动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更快地发展起来。 最后,在体育活动中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前儿童的个性品质。

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录如下:

1、"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2、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3、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4、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5、我们先哲对我们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很精彩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为天下着想,也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事业着想。

6、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7、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8、于是,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认可了,爱是维系师生情的纽带。的确,一个积极热情,工作卓越的教师,总能将爱源源不断的注入学生心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激起他们的情感浪花,塑造高贵的灵魂。

9、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10、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基础教育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语文教育学引论 教材特点 1、内容广博,系统性强。 2、有些内容与语文新课标脱节,具有滞后性特点。 教学说明 1、教学立足于教材和教学大纲,适量补充语文新课标的内容。 2、对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做集中阐发,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第一章 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语文教育的产生和演进 一、语文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 商周时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代的高级学府“国学”还有诗书教育,诗,是古代的文艺教育;书,是古代的文字教育。 三、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演进 第二节 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 二、本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叶圣陶:“语文”一名,开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第三节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若不能理解和使用语言,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无法思维。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借助语言文化,可丰富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第四节 语文教育与现代化进程第二章 语文教育系统 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开放性 第二节 语文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 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言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构成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家庭语文教育的特点 1、继承性 2、基础性 社会语文教育的特点 1、广泛性 2、动态性 学校语文教育 学校语文教育,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及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的语文教育。 1、规范性 2、选择性 第三节 语文学科教育系统 语文学科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 第三章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它的确立,主要依据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发展状况。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特征 1、学科规定性 2、范围普遍性 3、阶段预期性 4、实施可行性 确立语文学科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 2、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系统 3、学生发展状况和语文教学实际 第二节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 一、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要素与结构 汉语言文字为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二、几种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介绍 1、美国学者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认为教育目标分属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以“三线合一”为基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序列的确解,应建立在语文学科教育的逻辑主线、个人言语发展的心理主线、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主线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三线合一的语文学科目标的主体序列。 第四章 语文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就是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1903年起开始设置的。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台湾、香港的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香港中文教育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 1、“唐文”时期 2、“汉文”时期 3、“中文”时期 4、“中国语文”时期第四章 语文学科课程的发展趋势 1、语文课程与学科内容同构 2、语文课程与时代需求共振 3、语文课程与国际效率接轨 4、语文课程与未来发展相适应 第五章 语文学科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材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序列,狭义的语文教材通常指语文教科书。 中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1、课文系统 2、助读系统 3、作业系统 4、知识系统 语文教材的功能: 1、凭借功能 2、示范功能 3、教育功能 4、发展功能 中学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分编型与综合型。 语文教材的使用要求: 1、语文教材的使用必须符合我国语文的整体性特点。 2、必须正确认识教材的特点。 3、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嬗变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经学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 文选教材: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亦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二、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1945年又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中等国文》是解放区语文教材的代表。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一、突破单一的编排体系 二、正确处理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大语文”和“小语文”的关系 2、正确处理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 3、正确处理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4、正确处理分编和合编的关系 5、正确处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 6、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第六章 语文教学过程和原则 第一节 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一、关于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等。 二、我国历史上有关语文教学过程的见解 传统学语文的程序:识字—读文—讲文—作文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过程: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课型 一、预习课型 二、讲读课型 三、讨论课型:是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它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研讨。可以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克服一言堂所造成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练习课型 五、参观课型 六、自读课型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语文教学原则:就是语文教学原则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而提出来的。它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本质联系,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文道统一的原则 一、古人对文道关系的认识: 文是文章的形式,道是文章的内容,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文道统一原则提出的依据: 1、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征决定。 2、是语文教育规律的反映。 3、是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决定的。 4、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能否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成败的大问题。 三、正确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 第一,要全面认识文道统一的含义。三个意思:即一篇文章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二、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计划安排。 第三、在听说读写中努力贯彻文道统一。 第四、要克服一种错误认识。 (二)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 (三)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四)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第七章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第一节 语文基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是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语文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三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和方法 一、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做到“精要、好懂、有用”。 (二)整体把握,“知行”结合。 第八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阅读教学的作用 1、从阅读中吸取知识 2、在阅读中掌握方法 3、在阅读中开发智力 4、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5、产生审美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认读能力的培养 专家认为,中学阶段应掌握3500—4000个汉字,并提倡自然积累。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评价鉴赏能力的培养 评价鉴赏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是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是也是爱憎分明的。 四、阅读技能的培养 1、朗读 2、默读 3、精读 4、略读 第三节 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1、认识作用 2、借鉴作用 3、思想教育作用第九章 作文教学 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作文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品; 2、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3、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4、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程序: 命题—指导—批改—讲评 国际上通行的作文教学程序: 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 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第一阶段: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 第三阶段: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 作文讲评 1、讲评的要求 (1)文道统一,综合评价;(2)突出重点,讲求实际; (3)正面教育,热情恳切 2、讲评的方式 (1)综合讲评; (2)专题讲评; (3)佳作讲评; (4)对比讲评 第三节 作文指导的方式方法 情境作文: 也称情景作文、情境型想象作文。就是在作文训练时,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一种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训练的方式。 第四节 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搜集材料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作文能力等。 一、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审题就是正确分析题目的含义,根据题目明确作文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体裁以及人称等。 1、明确体裁;2、明确题材; 3、明确中心;4、明确人称;5、看清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培养 1、要使做人和作文相结合 2、以小见大 3、多角度立意 三、选材能力的培养 1、要围绕主题 2、要典型 3、要真实 4、要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 五、修改文章能力的培养第十章 听话教学 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把“听话”和“说话”并称为“口语交际”。 第二节 中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听话能力的构成 1、辨音识义的能力 2、记忆整合的能力 3、理解语义的能力 4、评判话语的能力 中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 (一)听话心理素质的培养 1、听话正确态度的培养(谦虚积极) 2、听话良好习惯的培养(专心耐心) (二)听话专门能力的培养 1 辨音识义能力的培养;2 记忆整合能力的培养;3 理解语义能力的培养;4 评判话语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听话训练的方式方法 完整的听话训练是: (说者)输出—(听者)输入—(听者)输出的方式。 第十一章 说话教学 第二节 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构成 (一)思维阶段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 (二)转换阶段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三)表达阶段运用语音、语体的能力 三、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说话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说话的方式 1、朗读和背诵 2、复述 3、答问 4、课堂讨论第十二章 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第二节 语文学科教育中智力开发的主要因素 语文能力的思维品质 1、思维敏捷性; 2、思维深刻性; 3、思维灵活性; 4、思维独创性; 5、思维批判性。 语文学习元认知: 是人们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1、情感过程; 2、意志过程; 3、个性意识倾向; 4、气质; 5、性格 第三节 语文学科教育中开发智力的途径 一、开发观察力 (观察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开发记忆力 三、开发思维力 四、开发想象力 五、组织维持注意力 第十三章 语文学科德育 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除“文”外,都属于品德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 一、情与理的结合。 二、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 三、德育内容的非系统性。 四、明朗性和隐蔽性。 五、积极的内容和消极的内容同时存在。 第三节 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熏染 (二)课外阅读活动 (三)语文课外活动 (四)语文教师的影响 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方法 情感激发法:诉诸情感是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情感激发法,是以某种情感作为刺激,使学生被感染,进而发生相应情感变化的方法。第十四章 语文学科美育 语文学科美育: 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第一节 语文学科美育的特点 一、协调性 二、效应性 三、诱导性 四、功利性 第二节 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想象力 三、培养直觉思维力 四、培养美好的情操 五、全面发展个性 第三节 语文学科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美育 二、开拓视野,积累审美经验 三、传授初步的美学理论知识 第十五章 课外语文教育 课外语文教育:是指与传统的课堂语文教学相平行、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语文教育活动。 二、课外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是:脱离实际。 课外语文教育的作用 1、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2、开拓语文社会实践的新领域 3、促进语文教育整体改革 第二节 课外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课外语文教育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 第三节 家庭及社会语文教育 家庭语文教育的形式主要有: 一、身教; 二、言教。 第四节 课外语文教育的组织和指导 指导原则: 1、独立自主原则; 2、个性化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与课堂教学与各科课外活动协调,不使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则; 5、加强指导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六章 语文教育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叶圣陶 第一节 语文教育方法概述 语文教育方法: 是指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使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切实掌握语文知识和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第三节 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5、讨论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一般由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也可由学而是口头或书面提出希望讨论的问题,教师加以归纳集中,再交学生讨论。 点拨式教学法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障碍和心理障碍,“画龙点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排除学习障碍,达到教学目标。第十七章 语文教育媒体 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中三个不可缺少的实体要素。 传统教学媒体: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教科书+多媒体+网络 第十八章 语文教育测量和评价 第一节 语文考试的历史沿革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典 语文考试的类型 (一)根据测试的属性分类 (二)根据教育评价所参照的标准 (三)根据考试的编制方法或标准化程度分类 (四)根据教学过程的阶段或评价的目的分类:诊断性、形成性和综合性评价 (五)根据考试的目的、用途分类 语文考试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评价功能 (三)诊断、反馈功能 (四)激励功能 (五)预测功能 第四节 语文考试评价及改革方向 192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 考试评价的质量指标 我们通常对考试数量质量的评价称为定量评价,对考试非数量资料的评价称为定性评价。 1、难度; 2、区分度; 3、效度; 4、信度 第十九章 语文教育对象 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应该是语文自学方法的指导。 第一节 语文教育对象概述 语文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差异和智力水平的差异等, 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 第二节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对语文学习材料有所接触但范例领悟不足 (二)对语文知识有所了解但图式建构不全 (三)语文能力有所培养但层次不高 (四)语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所调动但潜力发掘不够 第三节 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要使中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使他们端正语文学习态度。 第二十章 语文教育工作者 第一节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素养 一、品德素养 二、智能素养 能力素养: 1、对各种语文教育影响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2、对语文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 教学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布置与批改、讲评作业 四、课外辅导答疑 五、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363396463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改等内容。

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教育内容、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途径。

1、教育学概论一般考的是教育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同时还要考教育基本规律、发展、起源以及本质等相关内容。

2、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等。

4、教育目的主要考国内外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考试内容主要为我国教育内容和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主要考的内容有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

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主要考试内容有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基本情况。

2、学习心理考试内容有学习概论、学习动机、技能的形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等。

3、品德心理考试内容有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心理成分、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4、教学心理考试内容有课堂教学概述、人际交往。差异心理考试内容有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三、教育法规,考试内容有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以上就是专业基础知识考试的一些内容,所有考生都要对这些内容加以了解并熟悉,在复习的时候区分重点和难点,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做到临场不乱。

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自考重点如下:

第一章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1.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是清末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2.学前教育政策的含义

3.学前教育政策的特点:目的性、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

4.教育法规的含义

第二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1.《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2.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艺术领域教师如何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给予适当指导

4.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第四章 幼儿园管理条例

1.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化倾向

2.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师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分考核合格

3.慢性传染病和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

4.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五章 幼儿园工作规程

1.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并符合《幼儿园规程》相关规定

2.《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每一年体检一次

3.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1.《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集中反映在总则里,贯穿在整个《纲要》的各部分,它包括:终身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三个理念

2.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3.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4.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求来确定

5.托幼机构要保证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全日制儿童每日不少于2小时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1.《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2.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理念: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3.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第八章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办法

1.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是由教育督导团组织进行

2.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对象是人民政府

3.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首先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第九章 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1.托幼机构应当贯彻(保教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2.新设立的托幼机构,在招生前应当取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符合本《规范》的卫生评价报告

3.儿童入园所时,托幼机构应当检查(儿童入园健康检查表)、“0--6岁儿童保健手册”、“预防接种证”

第十章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

1.每日早餐、午餐、晚餐热量分配比例为30%、40%和30%

2.儿童活动室、卧室应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10-15分钟

第十二章 儿童权利公约

1.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四项权力

以上就是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自考重点,在这里,推荐使用上学吧找答案APP,里面包含大量自考全真模拟试卷与历年真题卷,而且还可以在线找答案,非常适合备考刷题!

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

1、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2、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

答: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3、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保让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托幼机构教育的作用: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4、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5、简述时代呼唤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由课程教材的踏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功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终身学习者。

6、教师与幼儿之间除了基本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扮演着那些其他角色。

答: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养护者;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

自考幼儿园教育基础重点笔记整理

自考学前教育史的知识点整理:

1、19世纪60年代,我国产生了近代新式学校,

2、1904年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按此学制,学前教育实行蒙养院制度。

3、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工业需要,教育出现三种不同性质学校: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新学校。

4、梁启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强调儿童教育意义,出自《论幼学》。

5、梁启超,《论女学》,批评了“妇人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观念。

6、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标志封建时代旧教育在形式上结束,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形成。

7、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

8、__蒙养院____是中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所确定的学前教育的名称。

9、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10、《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11、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12、育婴堂,创于宋代。

13、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14、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15、我国幼儿教育始于1903年成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

以下是小葵为大家整理的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第四部分的知识

1.HighScope课程提出的幼儿主动学习五要素

(1)材料

(2)操作

(3)选择

(4)幼儿的语言表达

(5)成人的支持

2.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实施要以活动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活动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构建自我的认知结构。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离开了活动,幼儿园课程实施就变成了记忆的机械训练。(定义)

3.贯彻活动性原则的三个要求

(1)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是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

(2)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是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操作、摆弄、 探索 等,积极地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事物的关系,形成较为抽象的认识的过程。

(3)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4.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针对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定义)

指导不是直接告知或包办代替,而是以幼儿为主体,辅助其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5.贯彻针对性原则的三个要求

(1)教师应允许并重视幼儿的表达和表现。

(2)教师应有观察和评估幼儿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根据对幼儿观察评估的结果,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

自考幼儿园教育基础重点笔记

以下是小葵为大家整理的第三章 幼儿园组织与制度管理 的知识

1.组织:是指为了有效的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而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其与各项任务,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2.幼儿园组织机构的含义:按幼儿教育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互相合作的层级、部门和个人所构成的系统。作为一种实体组织,它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而构建起来的体系与机构。

3.幼儿园组织机构的要素:

(1)组织的共同目标

(2)纵向的等级

(3)横向的部门

(4)明确的活动规则

4.设置幼儿园组织机构的目的:

(1)促进幼儿园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幼儿园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整体功能

(3)方便家长和相关部门与幼儿园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4)推动教职工个体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5)塑造幼儿园的组织文化

5.设置幼儿园组织机构的依据:

(1)法规和政策依据

(2)事实依据

(3)理论依据

6.幼儿园机构的设置: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

7.设置幼儿园组织机构的原则:

(1)设岗要实,用人要精

(2)分工协作,形成整体

(3)全责对等,相对稳定

(4)统一指挥,从容调度

8.幼儿园正式组织:是根据幼儿园的目标和章程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他是实现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载体,是组织成员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直接的 社会 群体。

9.幼儿园非正式组织:是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相投,爱好兴趣相近,在交往过程中结下比一般同事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的特别的小团体。

10.良好幼儿园组织的形成和培养:

(1)确定幼儿园组织的发展目标

(2)制定幼儿园组织的规章制度

(3)建立幼儿园的核心队伍

(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5)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11.幼儿园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幼儿园整体工作目标,要求全园职工甚至幼儿及其家长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幼儿园各部门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矩。

12.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意义(作用)

(1)有指向作用

(2)有制约作用

(3)有协调作用

(4)可以保护职工和幼儿的合法权益

(5)可以调动和保持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3.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内容:

(1)针对人,确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职工的行为规范

(2)针对部门,制定各部门的工作要求

(3)针对事务,制定各类活动的行动准则和质量要求

(4)针对财务,制定严格的常规制度

(5)对各类活动协调管理的规定。

14.幼儿园规章制度的类型:

(1)岗位责任制

(2)全园性制度

(3)部门性规章制度

(4)考核与奖罚制度

15.规章制度:通常是指一定的 社会 组织以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用于规范组织的各项工作及组织成员行为的各项规则,章程,和制度的总称。

16.岗位责任制:是通过明确的规定,使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明晰化,并将他落实到具体负责人的一种制度。岗位责任制是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的核心。

17.制定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2)有法必依

(3)以人为本

(4)完整简洁

(5)科学可行

(6)相对稳定

18.贯彻执行幼儿园规章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宣传讲解,使职工熟悉制度

(2)园长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3)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5)将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相结合

以下是小葵为大家整理的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第四部分的知识

1.HighScope课程提出的幼儿主动学习五要素

(1)材料

(2)操作

(3)选择

(4)幼儿的语言表达

(5)成人的支持

2.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实施要以活动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活动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构建自我的认知结构。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离开了活动,幼儿园课程实施就变成了记忆的机械训练。(定义)

3.贯彻活动性原则的三个要求

(1)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是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

(2)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是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操作、摆弄、 探索 等,积极地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事物的关系,形成较为抽象的认识的过程。

(3)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4.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针对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定义)

指导不是直接告知或包办代替,而是以幼儿为主体,辅助其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5.贯彻针对性原则的三个要求

(1)教师应允许并重视幼儿的表达和表现。

(2)教师应有观察和评估幼儿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根据对幼儿观察评估的结果,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

自考学前教育史的知识点整理:

1、19世纪60年代,我国产生了近代新式学校,

2、1904年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按此学制,学前教育实行蒙养院制度。

3、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工业需要,教育出现三种不同性质学校: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新学校。

4、梁启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强调儿童教育意义,出自《论幼学》。

5、梁启超,《论女学》,批评了“妇人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观念。

6、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标志封建时代旧教育在形式上结束,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形成。

7、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

8、__蒙养院____是中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所确定的学前教育的名称。

9、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10、《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11、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12、育婴堂,创于宋代。

13、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14、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15、我国幼儿教育始于1903年成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

  • 索引序列
  • 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 基础教育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 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
  • 自考幼儿园教育基础重点笔记整理
  • 自考幼儿园教育基础重点笔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