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发布时间: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总结笔记

一定要做好考前准备,在报考前先参考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清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了解清楚专业课程、考试政策、报考和考试流程。那么武汉教育专业自考科目有哪些呢?

武汉教育专业自考科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外教育简史、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教育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英语(二)、认知心理、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育学导论、数学教育学、教育学(二)、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学校管理学。

自考复习先听视频教程再刷题

1、听视频课程

“基础精讲视频课程"依据教材章节及考试大纲归纳讲解知识点,基础系统的讲解,穿插基础练习题,讲练相结合。

“考前串讲视频课程"把核心考点梳理,点拨考试思路,高频考点和大题,重难点知识再巩固。

2、刷题——练习题库+历年真题

练习题库不仅有历年真题,如果你不知从何复习,不如就从刷题做起,每刷一遍都重点关注错题,通过反复刷题来逐步提升正确率。

自考专业查询

凭考生自学考试准考证号登录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考生入口—公开查询—专业查询;登录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登录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主页在公告栏内查询《自学考试专业计划简表》。

一、课程简介《中外教育简史》是教育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师范生初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史中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并通过知古识今,更好地认识我国今天的教育现状,增强教育的革新意识和能力。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外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识中外教育史上一批著名的教育家,了解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历史贡献,每个同学重点研究一到两位教育家的教育著作,掌握其主要思想观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与研究精神;通过课外的浏览泛读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形式,对中外教育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并能对某本教育著作或某个教育名家有独到的研究和心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三、课程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注意古为今用、以史鉴今。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注意运用已学习过的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中外教育史的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又要注意运用中外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丰富和印证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本课程讲授要求重点突出、要点明确。同时鼓励同学们预习自学。本课程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群居,你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社会公寓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4.原始社会教育方法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包括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 夏出现:序,校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为了加强对太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 太保,太傅,太师合成“三公” 少师,少傅,少保合成“三少”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你有了证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一,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教育的目的 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2.齐家治国    3.光耀门楣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1.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培养 2.初步的道德教育 ①孝悌 孝悌之道更是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也就成为学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②重俭    ③诚信    ④为善 三,文化知识教育 史游《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无名氏的《百家姓》 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字经》 古代家庭教育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培养。最常用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唐人李瀚《蒙求》 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黄帝内经》是古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提出了“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一,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1.提倡尽早施教    2.提倡威严有慈    3.重视语言教育    4.强调真才实学    5.重视风化熏陶 一,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小学》朱熹还亲自制定了儿童学规,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 1.重视蒙养教育 2.强调学“眼前事”养成行为习惯 3.在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 4.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讽”的教学方法 他提倡把知识,礼仪等的传授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同时把儿童的身体锻炼和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传授全面的教育,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   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奉命草拟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此学制虽经颁布,并未实施。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确定了更为详备的近代学制系统 《学校系统改革》“壬戌学制”才有美国的“633”学制,确定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体系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设蒙养院为学前教育机构 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机构有两种 1.日本式的  2.宗教式的 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思想的首倡者 《大同书》论述了儿童公育的方法。育儿之法和育幼之法以“开儿知识”为目的,旨在“养儿体,乐而魂”。 《大同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的约束,以及传统的封建家庭教育不合理的教养方法,对儿童的影响,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 蔡元培制定和颁布了“任子癸丑学制”将学堂更名为学校,蒙养院改称蒙养园,收未满六岁的儿童。 1928年10月,有陈鹤琴和胡叔异负责,着手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拟定工作。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方面内容。 一,私立民办幼稚园 1.厦门集美幼稚园有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 2.熊希龄在北京香山创办北京香山慈幼院 3.南京鼓楼幼稚园是陈鹤琴先生在1923年创办 4.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创立于1927年11月,陶行知主办,办园宗旨是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5.上海大同幼稚园,在1929年,周恩来 6.上海劳工幼儿团,是1934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建立 是没幼稚师范学校于1927年9月1日创立,他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 一,公立幼儿师范学校的诞生 1.1940年十10月,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_-----江西省立实验幼儿师范学校,校长是陈鹤琴 一,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学 陶行知,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具体做法如下 1.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    2.建设省钱的幼儿园    3.建设平民化的幼儿园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是创造教育首创者 1.解放儿童的头脑    2.解放儿童的双手    3.解放儿童的嘴巴    4.解放儿童的空间    5.解放儿童的时间    6.解放儿童的眼睛 一,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需要充分的营养    2.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    3.需要因材施教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稚教育师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和论述了“生活知教育”“社会级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基本观点。 毛泽东赞誉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张雪门提出行为课程概念 一,幼稚师范教育的实习和见习 张雪门认为,主要有四种实习基地,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教保园和小学。 陈鹤琴《家庭教育》 针对幼儿园发展提出了15条主张 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2.幼稚园要和家庭合作3.凡是儿童能学的而又应该学的,我们都应教他们4.幼稚园的课程应该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5.课程设置应该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6.课程首先应该考虑到小儿童的健康7.幼儿园应特别注意音乐8.幼稚园应有充分适应的设备10.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11.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12.幼稚园应多采用小团体式的教学法13.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以随时考察儿童的成绩 陈鹤琴指出,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五指活动包括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 一,“活教育”理论 1.“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张宗麟,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男性幼稚园教师 张宗麟提出幼稚园课程概念,他认为幼稚园课程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1.以儿童活动分类2.以学科分类 幼稚园课程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学习者本身2.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 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即《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幼稚园”为“幼儿园”。 1952年7月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归程》规定:师范学校得附属幼儿师范科,师范速成班,短期师资训练班等,同时还规定“应设附属小学或幼儿园为实习场所”。 由于政府对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视和制定了切合实际需要的多种政策,是正规幼儿师范学校与各种培训相结合的手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造就了一批中等和高级的幼儿教育的生力军。 1996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该规程确定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教师资格,应该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 一,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培养幼儿的宗教意识,并不是为了继承传统或是振兴民族。 古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 1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2.佛教的幼儿教育 一,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培养军人 斯巴达教育的总特征为单纯的军事体育训练和性格训练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性格坚强,英勇善战的军人。 一,雅典的幼儿教育 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并且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一,古希腊的幼儿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公元前387年,他创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优婚优育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首次论述“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教育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译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在教育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英国的学前教育 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怀尔德斯平1820年怀尔德斯平在伦敦斯平脱地区开设了一所幼儿学校 怀尔德斯平提出了“开发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五个方面1.激发好奇心2.通过感觉教学3.从已知到未知4.让孩子们独立思考5.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 怀尔德斯平还设计了“游戏场”“阶梯教室”“旋转秋千”“教学柱”“置换价”等教具 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1.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存在着两种并立的制度:一种是原来以收容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另一种是以中上层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2.幼儿园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福禄贝尔精神渗透到幼儿学校中,如开始减少读,写,算训练的时间,从而增加游戏的时间,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 一,法国的学前教育 奥柏尔林的“编制学校”1770年创设的 法国的幼教机构开始向双轨制方向发展 最早将福禄贝尔幼儿园引进法国的是别劳夫人,他是福禄贝尔的得力助手 1881年,法国通过《费里教育法》,这个法令中确立了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化”三条原则。同年8月,将托儿所等要叫机构统一改称“母育学校”并将其并入公共教育系统。1881年的教育法令基本上确立了法国的近代幼儿教育制度。“母育学校”作为法国统一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一,德国的学前教育 巴乌利勒保育所 福禄贝尔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幼儿园”。创制出一套称作“恩物”的教学用品 一,俄国的学前教育 别茨考伊无“莫斯科教养院” 1866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杂志——《幼儿园》。 乌申斯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乌申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人事教育的对象》 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2教学论思想 一,美国的学前教育 1855年,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茨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瓦特镇创办了一所幼儿园,德语幼儿园 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是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创立的,他是美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因此,它被美国人尊为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 1873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建立,这实际上是在一所公立小学里附设的幼儿园,创立者是当时的圣路易斯市教育局长威廉•哈里斯。 一,日本学前教育 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国立幼儿园是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1893年,民族人士赤泽钟美夫妇在新泻市创立了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托儿所,专门为看管平民的子女而开设的 1899年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这是日本政府制定的第一个有关幼儿园的综合而详细的法规 除了中村正值外,日本的关信三,饭岛半十狼等在传播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是他提出的教育主导原则,这原则贯穿于夸美纽斯整个教学思想之中 在《大教学论》中构筑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男女儿童四级单轨学制 论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正确的准备应该是1.在儿童接近入学的时候,父母,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应当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消除儿童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唤起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2.要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换起儿童学习的兴趣。3.激发儿童对于未来教师的信任感和爱戴。 洛克《教育漫话》洛克受培根思想的影响,反对“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 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要“归于自然”《爱弥尔》 卢梭指出,人要接受的教育有三个,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3、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进而使人弃旧图新,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 也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最明确的概述,朱熹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八条目”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教育目的的一整套完整程序,其中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

外国教育史:

1、苏格拉底教学法:是苏格拉底提出并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问答法”。他在教学生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结论。他的这种问答式教学法也被称为“产婆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影响很广。

2、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这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他们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 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 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3、要素主义教育:现代教育思潮的一种,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和科南特。主要观点是: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等。

教育学考研中对外国教育史的部分大家也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复习,不过相对国内教育史来说,外国教育史还是比较轻松明快的,通过仔细品味,就能发现外国教育史其实也就是不折不扣的一部唯美的文化教育史。在复习的具体步骤上,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拆分整理。1、外国古代教育该部分从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西欧中世纪、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五部分呈现了古代外国教育的轮廓,考生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识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斯巴达、雅典教育的不同、宫廷学校与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该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来进行考查,因此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特别要注意古埃及和古印度教育的比较,古希腊教育中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不同时期罗马教育的比较等。同时建议将此部分的复习和中国古代教育放在一起,还可以进行将中外古代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对比复习。由于外国古代教育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更应重视。2、外国近代教育该部分内容很多,但是结构比较清楚。大纲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划分考试范围。此部分考点非常多且是大题容易考察的范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等部分都是简答和分析论述题考查的重镇,因此考生不仅要细致地看,而且还要多进行理解和对比,如果能将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现实教育问题一起进行思考是最好的,如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的现实可行性,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对当今的启示等等。总体来说,思想史是外国近代教育的重点内容。3、外国现代教育该部分主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欧美和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三部分内容圈定考查范围。主要内容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史的内容。第一节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要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始末,理解他们的意义。重点要准确记忆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实践,比如梅伊曼、蒙台梭利、葛雷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出简答题的;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里需要掌握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运动和教育法案,如英国的《1944 年教育法》、《雷沃休姆报告》、《1988 年教育改革法》;法国的《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美国的“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等;日本的《教育救语》、《大学令》;苏联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是复习的重点,容易出简答题,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和如今该国的教育现状联系。第三节重点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部分考查也是教育史得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做好整理分析工作。总而言之,在复习外国教育史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善于重新分类整理相关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同时还需要适当做些练习题,充分利用经典教材,不要只拘泥于大纲中的知识点,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复习的效果会更佳。本文来源:猎考考研 网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中外教育简史重点总结笔记

中外教育史简史考试用<百度文库>查答案

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基础的书籍,购买一些网络课程来学习,要学会抓住重点整理笔记;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才能够完成专升本学习。

中外教育史简史考试用“2021年10月自考00464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来查答案

度娘,啥都能在度娘搜得到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与人才培养和管理相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3)本课程学习的难点: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 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 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 教育与社会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 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论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深造自得”的教学 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 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私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 “尊德性”与“道问学”、 学问思辨行;《学记》: 学制与学年、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 鸿都门学; 郡国学。 3、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学校教学和管理制 度严格;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宋代“兴文教”政策; “苏湖教法”;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 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 目的; 论“大学”与“小学”; “朱子读 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 “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习行”的教学方法。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的课 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 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 “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 “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确定教育宗旨; 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职业教育思潮; 勤 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5、1922 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特点;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新学 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实 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 上海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外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 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学园;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吕克昂; 灵魂论; 自由教育。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 2、维多里诺; 3、伊拉斯谟; 4、莫尔; 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 ·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 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 年教育法》;《 1988 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 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实科中学;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与魏 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学制; 初级学院运动;《国 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 生计教育; 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 和《学校教育法》;20 世 纪 70-80 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论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 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 恩物; 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 科学教育论; 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 大意义。 (九)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 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进步教育运动历程; 昆西教学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 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 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论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终身教育思潮; 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其中必考科目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和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法学、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教育预测与规划、毕业论文;选考科目是英语(二)、班级管理学、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财政学、高等教育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管理;驾考科目是教育学(二)、心理学、现代管理学、普通逻辑;其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考核,不计入学分。

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 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 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 教育与社会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 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论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深造自得”的教学 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 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私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 “尊德性”与“道问学”、 学问思辨行;《学记》: 学制与学年、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 鸿都门学; 郡国学。 3、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学校教学和管理制 度严格;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宋代“兴文教”政策; “苏湖教法”;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 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 目的; 论“大学”与“小学”; “朱子读 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 “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习行”的教学方法。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的课 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 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 “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 “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确定教育宗旨; 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职业教育思潮; 勤 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5、1922 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特点;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新学 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实 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 上海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外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 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学园;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吕克昂; 灵魂论; 自由教育。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 2、维多里诺; 3、伊拉斯谟; 4、莫尔; 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 ·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 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 年教育法》;《 1988 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 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实科中学;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与魏 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学制; 初级学院运动;《国 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 生计教育; 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 和《学校教育法》;20 世 纪 70-80 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论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 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 恩物; 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 科学教育论; 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 大意义。 (九)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 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进步教育运动历程; 昆西教学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 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 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论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终身教育思潮; 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史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与人才培养和管理相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3)本课程学习的难点: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 索引序列
  •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总结笔记
  •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自考中外教育简史重点总结笔记
  •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笔记重点总结
  •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