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发布时间: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专业考试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中小学教育管理。

自考本科教育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接受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就业方向多为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工作。

考生报名本专业之前,需准备好身份证复印件2份,蓝底2寸相片4张(最好有电子版,报名时提交的相片就是最后本科毕业证的相片)

毕业证复印件一份(大专在读的暂时可以不提供,申请毕业的时候提供即可)。

自考本科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考科目根据所在地区及主考院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下为华南师范大学所开考的科目:

教育育管理考试科目: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成人高考专升本

报考条件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者

报名时间 成考报名时间一般在8月左右,届时,当地主管部门会下发报考通知、各高校招生计划、报名方式等。

报名方法 各位考生登录当地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网上报名。

考试时间 10月的第三个周末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自考本科的教育管理专业考试科目主要包括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和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预测与规划、教育管理心理学等。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①考完本专业考试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 ②完成该专业所规定的实践性环节课程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 ③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 ④办理本科毕业证书者,必须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 教育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有哪些 1.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接受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就业方向多为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教育管理岗位等。 2.现代教育研究出现了专门化趋势,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儿童教育学等方面研究纷纷涌现,同时也出现了综合的趋势,如“教育概论”与“教育原理”等课程的出现,发展前景很广阔。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主要到教育科学研究单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校从事科研、管理、教学等工作,以及到新闻出版部门做教育类的编辑工作。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重点笔记汇总

中国教育史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与人才培养和管理相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3)本课程学习的难点: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四川自考本科教育管理专业理论考试科目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54管理学原理、00261行政法学、00451教育经济学、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00457学前教育管理、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0442教育学(二)、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00449教育管理原理、00468德育原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00450教育评估和督导、00453教育法学、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2111教育心理学 自考课程复习安排 1、开考次数和命题单位 高等教育自考每年开设2-4次(各省市开考的次数由省级考办决定),考试时间分别为1月、4月、7月和10月。命题由全国考委统筹安排,分别采取全国统一命题、区域命题、省级命题三种办法。 2、从哪里找到试题和答案 试题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启用前属绝密材料,启用后仍然属于国家秘密。全国考办自2002年起不再公布答案,考生可以通过购买相关辅导书得到更多历年试题的解析。想要免费的历年真题和答案可以登录。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的备考指导栏目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登录网址()。 3、从哪里找专业计划 “专业考试计划”就是你选定的专业一共需要考哪些课程,大多数专业大概设置15-20余门课程不等。每个专业考试计划由各省市自考办确定,一般印制成《自考指南》手册的形式公布给考生,也可在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012年统考教育学大纲公布后,从试卷的结构分布和分值的分配中,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的都占100分左右,这两科也是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下面跨考针对2012年教育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外教育史这部分内容做个分析,以帮助大家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 中外教育史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分六大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和外国现代教育,但是各部分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而且相对庞杂,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全部背诵记忆下来或者容易混淆。 一、中外教育史各部分知识点解析 1、中国古代教育 此部分内容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繁多,而且多为背诵的内容,总共分为六大知识点,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大朝代的教育思想及体系的完善与变革,做了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沉淀,形成系统的框架。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打破思维定势,把知识点重新整理组合,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记忆。此部分内容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改革史串成三条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 2、中国近代教育 此部分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也相对较多,分为三大考点。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来梳理。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两大主线来分别把握,特别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这部分考试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作为主要考查内容。 3、中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主要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可按大纲顺序进行复习。其中现代教育史是考查的重点部分,论述题、简答题、选择题都曾考查过。考生们应对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要重视起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都有可能成为考查内容,所以复习的时候不容忽视。 4、外国古代教育 该部分从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西欧中世纪、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五部分呈现了古代外国教育的轮廓,考生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识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斯巴达、雅典教育的不同、宫廷学校与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该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来进行考查,因此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特别要注意古埃及和古印度教育的比较,古希腊教育中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不同时期罗马教育的比较等。同时建议将此部分的复习和中国古代教育放在一起,还可以进行将中外古代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对比复习。由于外国古代教育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更应重视。 5、外国近代教育 该部分内容很多,但是结构比较清楚。大纲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划分考试范围。此部分考点非常多且是大题容易考察的范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等部分都是简答和分析论述题考查的重镇,因此考生不仅要细致地看,而且还要多进行理解和对比,如果能将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现实教育问题一起进行思考是的,如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的现实可行性,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对当今的启示等等。总体来说,思想史是外国近代教育的重点内容。 6、外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主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欧美和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三部分内容圈定考查范围。主要内容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史的内容。第一节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要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始末,理解他们的意义。重点要准确记忆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实践,比如梅伊曼、蒙台梭利、葛雷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出简答题的;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里需要掌握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运动和教育法案,如英国的《1944 年教育法》、《雷沃休姆报告》、《1988 年教育改革法》;法国的《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美国的“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等;日本的《教育救语》、《大学令》;苏联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是复习的重点,容易出简答题,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和如今该国的教育现状联系。第三节重点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部分考查也是教育史得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做好整理分析工作。 二、中外教育史推荐参考书目 中外教育史部分可参考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李才栋、谭佛佑、张如珍、李淑华编《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张惠芬、金忠明主编《中国教育简史》,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主编《外国教育史》,以及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等。 总之,在复习中外教育史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善于重新分类整理相关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同时还需要适当做些练习题,充分利用经典教材,不要只拘泥于大纲中的知识点,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复习的效果会更佳!最后,跨考教育预祝2012年的考生都能圆梦,考上理想的大学。

自考中外教育简史重点笔记汇总

一、课程简介《中外教育简史》是教育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师范生初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史中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并通过知古识今,更好地认识我国今天的教育现状,增强教育的革新意识和能力。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外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识中外教育史上一批著名的教育家,了解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历史贡献,每个同学重点研究一到两位教育家的教育著作,掌握其主要思想观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与研究精神;通过课外的浏览泛读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形式,对中外教育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并能对某本教育著作或某个教育名家有独到的研究和心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三、课程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注意古为今用、以史鉴今。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注意运用已学习过的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中外教育史的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又要注意运用中外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丰富和印证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本课程讲授要求重点突出、要点明确。同时鼓励同学们预习自学。本课程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中小学教育管理自考重点有: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评价模式和方法、课程的基本结构,我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教育管理注意:

指定班上某个顽皮的孩子为纪律委员,并采用轮值制度。这样的孩子会通过调皮捣蛋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也能让大家迅速安静下来,肯定他的表现并给他一个头衔是最好的办法。

当课堂气氛调动起来难以收住时,老师作出暂停的手势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并在课堂上多次示范,重复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形成习惯,下次看到这个手势就会主动安静下来。

中小学教育管理自考重点有: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评价模式和方法、课程的基本结构,我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即将来临变化

面对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垄断不断在加剧,国家将出台教育体系大整顿,首先是教育培训机构大量调整和取缔,禁止贷款和政策扶持在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

其次加强学校管理,不让学生参与校外培训机构。这样有利于我国农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逐步减少,多余的教育培训老师要不面临淘汰,要不将会赶到乡下支教或者技术学校任教。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与人才培养和管理相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3)本课程学习的难点: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 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 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 教育与社会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 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论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深造自得”的教学 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 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私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 “尊德性”与“道问学”、 学问思辨行;《学记》: 学制与学年、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 鸿都门学; 郡国学。 3、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学校教学和管理制 度严格;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宋代“兴文教”政策; “苏湖教法”;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 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 目的; 论“大学”与“小学”; “朱子读 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 “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习行”的教学方法。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的课 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 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 “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 “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确定教育宗旨; 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职业教育思潮; 勤 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5、1922 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特点;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新学 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实 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 上海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外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 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学园;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吕克昂; 灵魂论; 自由教育。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 2、维多里诺; 3、伊拉斯谟; 4、莫尔; 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 ·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 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 年教育法》;《 1988 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 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实科中学;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与魏 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学制; 初级学院运动;《国 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 生计教育; 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 和《学校教育法》;20 世 纪 70-80 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论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 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 恩物; 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 科学教育论; 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 大意义。 (九)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 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进步教育运动历程; 昆西教学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 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 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论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终身教育思潮; 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 索引序列
  •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重点笔记汇总
  • 自考中外教育简史重点笔记汇总
  • 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笔记重点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