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

发布时间: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

自学考试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独立本科段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10门。 学科和课程: 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自考现场报名 1、新生携带身份证、(军人凭军人证或团以上单位证明)(未满18岁凭户口本)到所在地的市、县自学考试办公室(报名站)办理现场确认报名手续。 2、同时携带2B铅笔或蓝黑色钢笔签字笔(填涂机读报名卡用)、并交一寸同底免冠照片若干张(大约4-5张)。 3、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进行缴费,得到打印的考试通知单,通知单上有考试日期、考场和座位号。 4、在考办规定的时间领取新制作出的准考证。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中医自考要考哪些科目? 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具体课程请查看报考院校简章。 自学考试中医学需要怎么复习 1、看书要仔细,因为药学职称考试内容多而复杂,一不小心可能某个知识点就没注意而没复习到,所以在备考药学职称考试时,看书一定要仔细。 2、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 3、基础要打扎实,基础知识是重点,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复习。 4、买指定的教学书,看教学大纲,把不考的知识点筛掉,并且熟悉题型。 5、多做题,在百度文库上找找本科或者考研的习题集,以及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一般要读几年 中医学基本修业年限:五年,含中医学专业长学制本科阶段,毕业授予医学学位。该专业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中医学人才。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科目二

自学考试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独立本科段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10门。

学科和课程:

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业务培养要求:

① 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方药理论及中医药学的现代应用技术;具备熟练、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掌握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知识和中医康复知识;了解中医药学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③运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具备对急危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④ 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具备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具备自主获取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

如果出身社会了,还想读书,那么你就必须会接触到自考了,所以想自考的宝宝们,可就要认真的看看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001)生理学(2899)病理学(2901邓小平理论概论(0002)中药学(一)(2974)正常人体解剖学(2921)医古文(一)(2976)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0003)中医诊断学(一)(2973)诊断学基础(2838)中医基础理论(一)(2972)中医妇科学(2939)中医内科学(一)(2977)中医儿科学(2941)针灸学(2942)西医内科学(3171)方剂学(一)(2975)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目: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药理学、针灸学。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一类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一)具有规定学历的学生1、具有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学校中未经评估的中医专业,在2002年10月31日前入学注册的非在职学生,毕业后取得学历并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3、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可以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4、临床类别医师,取得省级考试,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道或参加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和中医临床主要课程的,可以参加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资格考试;5、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生产实习和一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以及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考试;6、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二)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1、 外籍人员;(1)取得我国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并在提供外籍人员在中国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习满一年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参加考试;(2)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同我国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 台港澳居民:(1)台湾居民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和外籍人员条件一样;(2)取得内地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院不间断实习满一年并经考核合格。或得香港和澳门合法行医权并在香港和澳门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港澳居民,可以申请参加考试;(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同内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香港居民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并取得香港合法行医权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不间断实习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或在香港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澳门居民取得澳门科技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并取得澳门合法行医权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不间断实习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或在澳门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一)报名时间:2009年全国医师资格报名时间:(1)网上报名时间:2009年2月20日~3月22日,具体事宜可咨询报名所在地考点办公室。(2)现场报名时间:2009年3月23日~4月15日,具体以考点通知为准。2009年医师资格考试现场报名时间汇总(二)考试时间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一般在6-7月份,医师资格医学综合笔试考试时间一般在9-10月份。2009年医师资格考试时间:一、实践技能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时间为2009年7月1日-7月15日。二、医学综合笔试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日期 时间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9月12(星期六) 上午9:00—11:30 第一单元 下午14:00—16:30 第二单元 9月13(星期六) 上午9:00—11:30 第三单元 下午14:00—16:30 第四单元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试题

一、 A1 型题

(1) 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功效的药物是:

A延胡索

B丹皮

C赤芍

D乳香

E姜黄

答案 D

(2) 因热灼营血而致血瘀时,运用活血祛瘀药应配伍:

A补阴药

B清热凉血药

C清热解毒药

D清虚热药

E行气和营药

答案 B

(3) 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的药物是:

A三七

B川芎

C茜草

D鸡血藤

E桃仁

答案 B

(4) 既能活血止痛,又能化瘀止血,还可解蛇虫毒的药物是:

A五灵脂

B鸡血藤

C川芎

D四季青

E地锦草

答案 A

(5) 近年来常用于肝脾肿大及冠心病,对缩小肝脾及缓解心绞痛有一定作用的药物是:

A川芎

B五味子

C丹参

D垂盆草

E虎杖

答案 C

(6) 常用于经产诸证及小便不利、水肿、疮痈肿毒、皮肤痒疹等证的'药物是: A川芎

B红花

C益母草

D当归

E石韦

答案 C

(7) 既能活血,又能补血,且有舒筋活络之功的药物是:

A川芎

B龙眼肉

C鸡血藤

D女贞子

E血竭

答案 C

(8) 常用于痛经、症瘕、关节疼痛以及热郁血滞所致斑疹色暗的药物是:

A紫草

B大青叶

C红花

D五灵脂

E牛膝

答案 C

(9) 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之功,而长于治肢臂痹痛的药物是:

A桂枝

B丁香

C姜黄

D三棱

E莪术

答案 C

(10) 增强延胡索止痛作用的最佳制法是:

A生用

B酒炒

C醋炒

D蜜炙

E 盐水制

答案 C

(11) 郁金不但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之功,还能:

A利水通淋清心除烦

B通经络止痹痛礌

C强筋健骨

D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E消胂排脓

答案 D

(12) 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的药物是:

A没药

B党参

C乳香

D延胡索

E莪术

答案 D

(13) 常与茵陈、山栀等配伍,以增强利胆退黄作用的药物是:

A生地

B泽泻

C郁金

D姜黄

E川芎

答案 C

(14) 为了增强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常与川芎配伍的对药是:

A党参

B黄芪

C当归

D生地

E香附

答案 C

(15) 活血祛瘀药不宜用于:

A表寒证

B血虚证

C血崩证

D气虚证

E阴虚证

答案 C

(16) 为了增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常配合:

A温里药

B解表药

C理气药

D补气药

E补血药

答案 C

(17) 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又能化瘀止血的药物是:

A川芎

B丹参

C三七

D延胡索

E茜草

答案 C

(18) 根据前人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治疗痹证时宜选用:

A乳香

B茜草

C雄黄

D藜芦

E金樱子

答案 A

(19) 跌扑骨折、瘀阻肿痛等症,最适宜的药物是:

A泽兰

B五灵脂

C自然铜

D鸡血藤

E丹参

答案 C

(20) 既能用于血滞经闭,又能用于肺痈、肠痈及肠燥便秘的药物是:

A芒硝

B芦根

C玄参

D桃仁

E瓜蒌仁

答案 D

(21) 外受风寒而致血瘀,在用活血祛瘀药时,当选用:

A温里祛寒药

B清热凉血药

C祛风湿药

D行气药

E补虚药

答案 A

(22) 既能活血定痛、清热利湿,又能化痰止咳解毒的药物是:

A益母草

B丹皮

C玄参

D虎杖

E紫菀

答案 D

(23) 延胡索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适用于:

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腰背部

E身体各部位

答案 E

(24) 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消积的药物是:

A枳实

B香橼

C薤白

D三棱

E莪术

答案 E

(25) 丹参不但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之功,而且还能:

A行气止痛

B养血安神

C安胎

D补脾益肺

E化湿和胃

答案 B

(26) 活血化瘀药在应用时最常配伍的药物是:

A. 温里药

B. 祛风药

C. 清热药

D. 理气药

E. 泻下药

答案 D

(27) 具有既能活血、行气,又能祛风止痛功效的药物为:

A. 郁金

B. 姜黄

C. 川芎

D. 乳香

E. 没药

答案 C

(28)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为:

A. 川芎

B. 延胡索

C. 郁金

D. 乳香

E. 丹参

答案 B

(29) 五灵脂的功效为:

A.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B.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C. 活血止痛,凉血止血

D.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E. 活血止痛,解郁调经

答案 B

(30) 红花用治妇科疾患,下列何证除外:

A. 血瘀经闭

B. 血瘀痛经

C. 产后瘀滞腹痛

D. 血热崩漏

E. 少腹症积

答案 D

(31) 益母草最宜于的水肿是:

A. 风水证

B. 脾虚水肿

C. 肾虚水肿

D. 水瘀互阻水肿

E. 寒湿水肿

答案 D

(32) 既能活血,又能补血的药物为:

A. 丹参

B. 鸡血藤

C. 益母草

D. 牛膝

E. 红花

答案 B

(33) 马钱子须炮制后入药,其炮制的目的为:

A 提高药效

B.改变药性

C.减缓毒性

D.便于贮藏

E.利于制剂

答案 C

中药学

A1型题

1.与海藻相反的药物是:

A.藜芦 B.昆布

C.大枣 D.甘草

E.细辛

2.车前子与旋覆花入汤剂的用法是:

A.久煎 B.先煎

C.布包煎 D.另行溶化

E.另煎

3.下列哪组药物具有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

A.防风、独活、荆芥 B.藁本、紫苏、防风

C.防风、羌活、藁本 D.白芷、紫苏、桂枝

E.羌活、香薷、桂枝

4.治疗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应选用的药物是:

A.防风 B.香薷

C.细辛 D.紫苏

E.白芷

5.栀子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除烦,泻火解毒,利尿 B.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C.泻火解毒,利尿 D.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E.清热解毒,除烦止渴,消肿止痛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1)该题考察的是中药学-第一章总论-第四节中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的知识点。(2)“十八反”的内容:“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D对),诸参辛芍叛藜芦。”故本题选D。

2.【答案】 C 。解析::(1)该题考察的是中药学-第一章总论-第五节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煎煮方法的知识点。(2)①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C对)、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②久煎、先煎多见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部分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或者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生石膏、龙骨、磁石、附子等(A错、B错)。④另行溶化类似烊化,多见于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饴糖、蜂蜜、鹿角胶等(D错)。⑤另煎多见于某些贵重药,如麝香、牛黄、羚羊角等(E错)。故本题选C。

3.【答案】 C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药学-第二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藁本共同功效的知识点。(2)①防风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羌活可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故而,三者均具有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C对)。②独活具有祛风湿、止痛和解表的功效,但荆芥具有解表祛风、透疹消疮和止血的功效而不能胜湿止痛(A错)。③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和解鱼蟹毒的功效;白芷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和助阳化气的功效;香薷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B错、D错、E错)。故本题选C。

4.【答案】 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药学-第二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紫苏临床应用的知识点。(2)①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的功效,治疗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D对),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证。②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治疗外感表证,风疹瘙痒,破伤风等证(A错)。③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治疗风寒感冒,阴暑等证(B错)。④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治疗风寒感冒,肺寒咳喘等证(C错)。⑤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治疗风寒感冒,带下证等(E错)。故本题选D。

5.【答案】 B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药学-第三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栀子功效的知识点。(2)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B对)。其他除D为黄芩功效之外,均为干扰选项。故本题选B。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难吗

有一定难度,自学考试不设补考,可参加本课程下一轮次的考试。自考属于国家级考试,有专门的部门负责。

自学考试管理部门对课程考试及格率不进行控制,只是组织命题专家根据课程自学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并依据指定的学习教材,参照一般高校的水平来组织命题。

扩展资料:

自学考试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总学分不低于125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分数);

独立本科段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10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分数)。

考生的学习方式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可以完全自学,也可以选择参加社会助学,接受指导和帮助。

自考助学的方式主要有:全日制助学班、短期的业余助学班、广播电视教学、互联网授课答疑、提供音像文字等多媒体辅导资料等。

自学考试公共课每年至少安排两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年至少安排一次。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规律,每门课程的考试安排基本保持相对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教育考试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否控制及格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教育考试网-常见问题

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是有难度的,需要考生完成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的考试,并且需要全国课程都考试合格之后才能申请毕业。这些课程不仅仅包括基础公共课程,还有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课程。

自考难度怎么样

自学考试难度是因人而异的,自考考试周期长,各专业考试课程设置不一样,对于每个人的难度来说是不同的。考生想减轻考试难度可以选择考试课程较少的专业,例如,会计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专业。

自学考试还是要看考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如果考生的学习基础较巩固,而且离开学校时间不久,日常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多,那么自学考试对于此类考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自考相对高考来说就是不难的。自考科目,只要做好日常的练习与必要的复习,通过其实并不难。但是自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需要两年半时间,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缓解焦躁情绪。

工作后不会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了,这可能会导致无法在临近考试时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建议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

自考难,这其实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①考试本身:自考是自学考试,没有老师系统性的教学,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学确实很难。(所以针对毕业困难、在职考生,建议报课,跟班学习!)选择专业前,同学们需要确认一下你报考专业的科目数量,专业科目数量因为专业、省份及院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考的专业科目数量在报名之前我们可以按一般在11-13科之间,还可能存在加考的情况。科目越少,越能尽快毕业。②考生本身:自考通过率低,是由于自考需要考生费很大的精力去自主学习,。大部分人都仅仅有三分钟的热情,当初报名时候觉得自己一定能认真学习,在自学中收获知识,然而经历了工作、家庭生活的种种外在因素的困扰,就会丧失最初的动力。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自考“宽进严出”的性质导致,很多人自考途中选择弃考,能坚持下来,学进去,大部分考生基本能保证成绩合格。

自考中西医结合专业科目一

中医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英语(二)、数理统计、中药药理学、中成药学、中成药学实践、中药化学、中药化学实践、药事管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分析实践、医药市场营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国医药史、中医诊断学(一)等。自学考试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独立本科段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10门。对统考专业而言,一般情况下,自学考试公共课每年至少安排两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年至少安排一次。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规律,每门课程的考试安排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由于安排考试的时间有限,在每个考试时间单元,重叠安排课程是不可避免的,请考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课程考试安排情况选报课程考试,科学地做好学习计划和应考准备。自考的考籍近似于学籍。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在取得一门以上(含一门)课程合格证书后,所在市(县)考办即要为其建立考籍管理档案。已建立有考籍管理档案的考生就取得了考籍。

自学考试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独立本科段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10门。

学科和课程:

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业务培养要求:

① 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方药理论及中医药学的现代应用技术;具备熟练、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掌握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知识和中医康复知识;了解中医药学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③运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具备对急危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④ 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具备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具备自主获取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

中国已经取消自考好几年啦中医,哎。今年好像中医药改革,不知道能不能有机会。期待吧。

部分地区自学考试有中医学的部分专业。通过自考相关文件可知,自考医学教育专业分为医学类、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三种。自2002年起就已经停止招收自考医学类专业。

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的考生可以继续参加自考本科考试,但是有明确规定报考自考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必须是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证的在职人员。也就是说没有相关职业资格的考生也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

/iknow-pic.cdn.bcebos.com/1b4c510fd9f9d72a2507d9f6da2a2834359bbbf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1b4c510fd9f9d72a2507d9f6da2a2834359bbbf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b4c510fd9f9d72a2507d9f6da2a2834359bbbfe"/>

扩展资料:

中医学

中医也称为汉医,发展历史由来已久,中医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总的来说它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也不断得到丰富,甚至有许多学校开设了中医学的专业。

专业代码:100501K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修学年限:五年制

一级学科:医学

/wap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C%BB%E5%AD%A6%E4%B8%93%E4%B8%9A/2641556?page=2&st=1"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中医学专业">百度百科-中医学专业

  • 索引序列
  •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
  •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科目二
  •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试题
  • 中西医结合自考科目一难吗
  • 自考中西医结合专业科目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