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及答案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及答案

凤凰岛女孩都蝴蝶结

2011年7月自考试题:教育学以下为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真题:教育学的试题答案官方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 ) A.对象 B.特征 C.方法 D.任务 2.下列哪本教育学著作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的?( ) A.《教育漫话》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学记》 3.下列哪一种特征不属于现代教育的?( )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公共性 C.教育的宗教性 D.教育的科学性 4.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个现代学制称为(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5.少年期学生表现出“成人的身体,儿童的心理”的特征,说明了其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因此,杜威认为( ) A.教育无目的 B.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中 C.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外 D.教育不需要目的 7.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其实质就是强调美育的( )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附带功能 D.超美育功能 8.把课程理解为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 ) A.知识 B.经验 C.活动 D.体验 9.布鲁纳提出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强调的是( ) A.教师系统传授知识 B.学生从活动中学习 C.教师系统传授知识和学生从活动中学习 D.学生自学 10.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 A.发现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11.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较为详尽论述,从而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基本形式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 A.昆体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凯洛夫 12.下列哪一种观点是罗杰斯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提出来的?( ) A.治疗为中心 B.咨询为中心 C.当事人为中心 D.训练为中心 13.所谓“矮子里拔高个”、“水涨船高”,这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4.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损害赔偿责任 15.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在我国教育法体系中属于( )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教师 17.儿童个体发展 18.教科书 19.集体 20.学生申诉制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1.简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 22.简述智育的主要任务。 23.良好测验的标准有哪些? 24.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为必答题,26题和27题任选一题,两题均答者,以前一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试述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26.试述探究——研讨法的基本特点。 27.试述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的教学实施过程。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28. 一位教师上自然课,开始上课时,老师从演示台里拿出一支蜡烛和一盒火柴放在台面,然后问学生:“我将用火柴和蜡烛做些什么?”学生回答说:“你将用火柴把蜡烛点燃。”老师又说:“不错,但是当蜡烛被点燃时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发生变化?当蜡烛燃烧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些学生举手谈了他们的看法。老师趁机把蜡烛点燃,蜡开始下滴。老师问道:“蜡烛为什么会向下滴?如果我们试着把滴下的东西点燃,会出现什么情况?滴下的东西来自哪里?蜡烛燃烧时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学生解释说,滴下来的东西先被融化,然后又凝固起来。老师想要班里其他学生发表对这种解释的看法,便问道:“这种解释有什么证据吗?”几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后认为,这种滴下来的物质在融化与凝固的过程中仅仅是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老师趁机问道:“我们把这种变化叫什么变化?” 两个学生举手回答说,可能叫物理变化。老师接着又问:“燃烧的蜡烛发生什么变化?蜡烛为什么越来越短直到最后不得不换一枝新蜡烛?”学生思考着这些问题,最后终于明白蜡烛也在发生化学变化。 试分析以上这个案例教师主要运用了哪种教学原则?并结合案例分析运用这一原则应体现的基本要求。

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鲜为人知的是,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对于他来说,知识没有改变生活艰难的命运:重新回到了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管理员;微薄的工资承受不起他大胆地买一件新衣服;在那里扫地数年的妻子依旧数落他的无用……这是经营人生的失败、学历的尴尬还是“35岁退休”的职场就业歧视?7月28日,记者采访了从江苏常州回到河南汝州老家的滕振国及家人。□今报记者 路治欧/文图青春岁月在与贫穷搏斗中一晃而过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现实版。他们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的母亲田俭仍然记得儿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住着的12平方米小瓦房。那里只有一桌一凳一床一盏煤油灯,阴暗潮湿,还有高粱秆结成的顶棚。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3度参加高考,平时成绩优秀并被老师看好的他却接连失利。22岁的他,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之后几年,滕振国的主业是种地卖菜,兼干汝州火车站的临时工。其间,国内兴起自考热,他听取别人建议开始自考大专。1995年春节,27岁的他对学习改变前途已经没有多大希望,也希望卧床不起的父亲临终前能看到他成家。于是,他听取亲戚规劝,正月十六与亲戚介绍的一个女孩见面。一个月后两人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他揣着刚刚到手的大专毕业证在汝州市内找工作,没有结果。之后7年,他干过清洁工、搬运工、建筑工、保险推销员等,无一长久。“这样一晃就到了34岁。”滕振国说,“那些年我的想法就是卖菜、出去打零工赚钱。现在和以前的同学说起这些,我怨自己走了弯路,如果当时有人能指导一下,学一门技术比如厨师什么的,生活不至于如此难。”他生性老实腼腆、没有野心,改变命运的双手苍白无力,青春在为生存的奔波中一晃而过。学校打工决定用考研实现大学梦想2002年夏天,他的初中同学董遂强回乡探亲。困顿中的滕振国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钱。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主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不负责打扫卫生。哪位老师需要用多媒体,他负责去开。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其间,他把妻子冯俊梅接到学校,公司安排她做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滕振国很满意这样的工作,觉得“好像在梦里一样”。与他熟悉起来的艺术系老师吴锦川鼓励他趁着机会继续学习,正好迎合了滕振国压在心底的求学欲望。有一天,他告诉妻子:“我准备在这里把以前丢失的东西找回来。”滕振国很快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文秘自考本科。过了10门后,他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2005年,他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这一次,他英语考了56分,政治74分,均超过国家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只是专业课分数差一点,他未能如愿以偿。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于第二年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范进中举”他以为前途从此一片光明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38岁的他从一个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他很快成为“名人”。众星捧月之中,他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大转折,命运将从此改变。他说:“这是我好到顶点的一年。”江苏技术师院党委宣传部为他开了座谈会,听他谈过去、谈感受、谈理想。后勤公司领导专门开欢送会,还开车亲自送他到火车站。在故乡平顶山,他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一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滕振国当时觉得自己确实值得汝州人骄傲,“打工的出个研究生,是不简单,就是让人另眼相看”。春节去岳父母家拜年,岳母热情多了,还凑到他身边说:“评选杰出青年投票,我投了你,还向邻居和朋友拉票了。”数年没有联系的朋友现在都主动跟他联系起来,一些已经忘掉的同事也发来手机短信。“说起这些,感觉自己像范进中举了。”滕振国说。面对35岁门槛 41岁硕士一次次失望而归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41岁的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退一步,就是到中学教学也行。作为曾经的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厚着脸皮找到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李书记告诉他,现在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招录计划,一招录就可以报。不过,后来,李书记又说,他的年龄偏大,如果到时候有招录计划,经领导班子研究不让报名,还是没有办法。这使滕振国意识到此路不通,便开始自行找单位。他说:“郑州、洛阳、平顶山,我给不少学校投过简历,对方都没有兴趣。”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郑州和洛阳的几所学校,回复基本上都一致:“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他曾实习半年的汝州市技工学校也不要人,这是他曾经带着一身荣耀给学生作过报告的学校。滕振国说:“我报考公务员,人家不让报名。我在网上查了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参加条件,基本上都是35岁或者30岁以下。”他也曾经想去企业。他托关系找到位于汝州的天瑞集团,没去成。应聘神火集团,人家也嫌他年龄大……投出去的许多简历更是石沉大海。有人对2010年多数省直单位及省直垂直管理系统招考公务员计划进行统计后发现,几乎所有岗位均与35岁以上人员无缘。许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等岗位,要求硕士28周岁以下,博士32周岁以下。当越来越多的大龄研究生被拒之门外时,职场就业歧视的“35岁现象”正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有人开始呼吁立法反歧视。高龄硕士 就业艰难无奈再当管理员滕振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进行了联系。学校后勤服务公司领导对他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他无言以对。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少人还是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见到滕振国的时候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有的人说这句话是惊喜,有的人说这句话是瞧不起。“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在农田干活的情景何其相似。”滕振国说,“我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做我的第二故乡,压根没想到会再回来。”这一年里,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管图书馆的中央空调、报告厅和监控室,保证这些地方正常运行。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他曾经做过的教学楼管理员工作已经涨到1400元。这样说来,他的工资比3年前多,是工资普遍上涨的结果。人生如戏 挣扎如厮却仍只为了生存从考研到研究生毕业,他在重庆上学,妻子在江苏技术师院当清洁工,80多岁的母亲看管孙子在老家上学,一家四口三地分居。滕振国心里最不舒服的是,15岁的儿子马上升初三,但是,在老家没有人管,迷上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出去打工的兴趣似乎比上学更大一些。记者采访他时,他刚从常州回到老家,就是想办法解决孩子的事。带他去常州,夫妻俩的压力便加大不少,更重要的是两地教材不一样,这让他头疼。他很想在老家找个工作。滕振国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堵得慌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中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他的老婆埋怨他,不读研究生也不过如此,去读研究生白白耽误时间又少挣钱。面对老婆越来越多的埋怨,滕振国曾经说的“我只想读书,这是我对知识的信仰和崇敬”,已经被现实撞击得四分五裂。“考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毕业之时年近半百,谁会要我”。一个人的时候,滕振国会静静地站在学校的小河边,远望河上的小桥。考上研的时候,这里挂着大红横幅“热烈祝贺滕振国考上公费研究生”。“如果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去学一技之长……如果我大专学历拿到手就去沿海打工……如果……如果……”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①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②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 ③萤囊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④凿壁偷光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⑤童第周,字慰孙,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一个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扩展资料: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由 *** 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 1954年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经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主要成就: 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 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发起创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达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参考资料: 陈景润_百度百科。 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短小事例的很多啊,比如中国的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财富额:119亿美元 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穷困的少年,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财富创造神话。 其在世道低迷之时屡屡出手并赚得衣钵满归,资本市场叱吒风云收获丰厚的经典案例也被列入世界管理大师的商业教程。超人,在以1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时,也以浓缩了无数人财富缔造梦想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自己在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还有知识改变命运 小时候听爷爷说:“一花一世界”。后来才悟出老人们要说的道理:有花才有果,有果才有收获,有了收获才能有好的命运。 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冥冥之中,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命运?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三国时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 *** 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大家听说过犹太人的故事吗?犹太人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就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吃,为的就是告诉孩子们,看书就跟吃蜂蜜一样甜。 所以犹太人特别爱看书,曾经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犹太人一年要看三百多本书,他们从书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世界公认,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 当今社会最注重什么?人才!因为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我们就很难被社会认可,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没有“五•四”的启蒙,哪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新文化运动,何谈中华的崛起?鲁迅之言,犹在耳畔:“从学医的科学救国,到写作的文化救国,中国缺的是知识! “华北之大,竟然放不下一张课桌。”那时候,我们没有强盛的国力,没有装备精良的武器,但中华儿女有的是黄帝蚩尤的热血,有的是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骨气,从“五四”到“九一八”,从“反帝反封”到“抗日救国”,从抗战到解放全民族,中国正是在民众的觉醒中重生,在知识的感召下复生。 我们踏着父辈的思想前进,在思想的升华中走向文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我们的祖国正一步步走向昌盛;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冲上了云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上九天揽月!曾经历经千劫万难的中国,在知识的滋养下重焕生机。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是知识的人民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是知识给了我们这个民族以韧性,是人民用知识建设了中国,塑造了中国蒸蒸日上的今天;是知识赋予了我们伟大复兴的动力。知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 知识,是我们精神的需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你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知识已经化为了一股力量,让你无往不胜。 然而,知识从来不属于懒惰的人。 只有学习,我们的生命之树才能结满丰硕的果实;只有学习,我们才有力量向理想的目标靠近;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愧的人生。 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好逸恶劳者,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兼程的前行者;空谈和散漫决不会让你美梦成真,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只有学习知识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知识是石,敲出生命之火;知识是火,点燃命运之灯;知识是灯,照亮命运之路;知识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那么,今天的我们,在座的各位,赶紧行动起来,抓紧时间学习,用知识创造全新的自己,用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续写中华的辉煌吧!虽然是复制的但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两个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 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谁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知识改变命运 说起命运,我想起美国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她于 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 *** 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 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 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在大学期间,她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 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我们想想,要取得这些成就,她该付出多少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如果她稍一松懈,就难以坚持,不会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但是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克服了一切困难,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我又想起了陈景润,他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 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 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 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 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 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靠着坚苦卓绝的学习,,让世界为之震惊,如果他自暴自弃,甘于当一名学徒工,就不会有今天巨大的成就。 今天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在人们耳畔响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专题报道,他就是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 作为一名装卸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能进不了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凭着这样的信念,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几十个春秋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方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 求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搜狗问问 贺德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为了尊重文中主人公的意愿,文中所有的人均为化名。 大概是一九八四年吧,那年的高考,小邹仅差几分而未上录取线,那个年代,由于还没有提倡“教育产业化”,高校不收自费生(不过,就是有招自费生,小邹也读不起),小邹只得承认现实:落榜。小邹从小在农村长大,幼年时,他所在的大队(现在称“村”——笔者注)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给封闭的山村带去了外面的信息,他喜欢与知青们聊天拉呱,从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七十年代末,知青们都陆续返城后,他记住了一位知青朋友给他的一句临别赠言,“争取考上大学,能否考上大学,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他发愤念书,为了改变命运。可是,命运并不青睐于他,高考成绩不理想,他在哭过之后,就和父亲下田劳动了。 在这里不得不提小邹的班主任高老师。高老师是闽北山区一个公社(现在称“乡”) 的中学老师,在山区从教多年,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凭高老师对小邹的观察,他敏锐地感觉到小邹是个有潜力和前途的学生:学习勤奋,自强不息。此次高考未能考出好成绩可能与他在考场上临场发挥不佳有关,如果就这样放弃了追求,回到农村务农,那太可惜了。于是高老师专门走访了小邹家里,与小邹的父母讲明,愿意无偿让小邹到学校去“回炉”学习,就在他的班,由他亲自辅导,争取明天考上大学。就这样,小邹又一次到公社的中学,开始了人生关键的一次学习。 小邹在补习期间,吃住在高老师家里,白天上课,晚上,高老师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之后,就为小邹补习。高老师还有一个女儿,也在高老师那个班读高三。同样是白天上课,晚上与小邹一起在高老师指导下复习功课。久而久之,小邹与高老师的女儿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初恋)。高老师发现后,并不象其他家长那样,粗 *** 涉,或把小邹赶回去,而是非常坦率得把小邹和自己的女儿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你们俩谈恋爱,我不反对,但你们只有双双考上大学之后,我才会同意让你们结婚”。在老师的激励之下,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就互相勉励,用功学习。一年后,双双考上大学,小邹考上了厦门大学,高老师的女儿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皆大欢喜。 由于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不在一个大学学习,“恋爱”的感觉淡漠了。最后,他们就以兄妹相称。 小邹大学毕业那年,中国刚发生了一场“学运”,当时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未留在北京(全部离开北京),于是,小邹这个厦大的毕业生,就自然“补充”分配到了北京,在某大型国有企业当秘书,不久就调到报社当了记者。 后来,小邹在北京找了个北京姑娘谈恋爱,结婚前,小邹与他女朋友(北京姑娘)一起到他家乡(闽北一个偏僻的山乡)看望父母,在家里住了两天后,他女友便再也无法住下去了,嚷嚷着要回北京,原因很简单,农村的生活太艰苦,而且又脏,她实在无法适应……。他们便匆匆回到北京。结婚后,小邹的妻子(就是那个北京姑娘)对小邹讲,你父母在农村生活那么艰苦,应把他们接到北京来。于是,他们将小邹父母接到北京居住。而且还把小邹的弟弟也从闽北山区接到北京,现在小邹的弟弟也在北京工作了。 一个人读书,“出人头地”,全家都因此而“沾光”。知识改变命运啊! 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两个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有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名人的例子啊? 达芬奇,一个美术家兼知识分子以其艺术与科技成就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的人,以其博识赢得同时代人包括教皇在内的敬慕。 伊拉斯谟,同样因博识深思,半个世界的人都得关注他的言论。 牛顿,第一个因学术成就被英王加封为爵士的英国普通人。 马克思,不用介绍了。 诺贝尔、爱迪生等,因为发明专利而获得财富与声誉。 这些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阅读。] 但编者认为,在改变命运的诸因素中,知识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的,如性格因素就非常重要,知识如果能上升成为理论及思想,那么它首先改变的是自我,即精神世界的扩展与境界的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又没有啊?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良好的员工队伍,一个良好的员工队伍,来源于员工过硬的自身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就需要员工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过硬的技能。 我们公司发展到今天,就说明我们的员工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是一支有良好素质的队伍,是一支能够撑起中国矿业明天的队伍。 矿工,在某些人眼里,也许是五大三粗、一身蛮力的憨大形象。 然而今天的矿山人,具有岩石一样的性格、大山一样的朴实,是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无穷智慧的人。看,在那飞溅的焊花下,一条条笔直的焊缝,流淌着年轻焊工辛勤的汗水。 在那抢修现场,一道道的技术难题,显示出员工超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那联办矿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下了挖掘机上铲车,下了铲车上推土机,设备出了故障,又能拿出工具熟练地进行修理。 就是这些矿山人,他们用昨天的青春的音符,谱写了今天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有这么一个员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工亡,母亲改嫁,他随着爷爷奶奶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刻苦学习技术,很快就成为生产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有自己朴实的想法:现在正是自己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能够多掌握几项技能,以后就会有更大的生活空间。 他凭借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契而不舍的追求,永不言败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自费去郑州参加无线电培训班的学习,并买来了大量的有关书籍进行自学钻研。他成功了,他不但熟练地撑握了各种家用电器的维修技术,而且在理论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没有去从事第二职业,而是利用这种技术解决工作中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技术为矿山人提供无偿的服务。根据他的技术特点,单位对他的岗位进行了调整,使他在新的岗位上迸发着光和热。 他生活的更加充实了,在追求新的目标上更加自信了。 90年代初,有一个科室,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活泼好动,每日工作之余,不是在球场奔跑,就是打牌或喝酒。 年轻的科长上任后,看到这种情况,深感忧虑:长期下去,会把他们毁掉的。只有初中文化的科长,在长期的工作中,深感知识之重要。 因此,他就对在办公室的六个工作人员定下了“科规”,宣布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算:从即日起,六人全部参加成人法律自学考试,并定下了奖惩办法。从此后,办公室再也听不到喧闹声了,只有静谧的灯光到夜半。 六人中有三人都是初中或初中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啃起书本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学赶帮超的互助精神,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每次统考,有及格二门课程的,三门课程的,更有甚者,一次就及格了四门课程。 五年过去了,六人全部拿到了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六个人,目前有一个处级,三个科级,二个是现岗位上的管理人员。 宝剑利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汗水,付出的心血,最终在事业上得到了回报。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题及答案

教育改变命运的例子:

陈景润,他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靠着坚苦卓绝的学习,,让世界为之震惊,如果他自暴自弃,甘于当一名学徒工,就不会有今天巨大的成就。

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作为一名装卸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能进不了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凭着这样的信念,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几十个春秋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方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他的团队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他的工友称他为“桥吊专家”。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许振超假如不苦学苦钻,而是认命,就不可能练就一身“绝活”,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假如不苦学苦钻,就摆弄不了科技含量极高的桥吊,更不可能成为“桥吊专家”,当上桥吊队长,掌控昂贵的桥吊设备;假如不苦学苦钻,没有高超的技艺,就不可能向世界装卸纪录挑战……从这些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奋的可贵,知识的力量,技能的重要。如今,许多老职工不无钦佩地说:“老许不容易,了不起!”从他的身上,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许振超创造出了“超人”的业绩,但他不是“超人”。他的求知的条件、环境,许许多多的人都具备,或者比他更好,然而相比之下却缺乏许振超那种不懈追求、超越自我的精神,缺乏那种渴求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毅力和勇气。“年龄大了,不好学”、“底子薄,不会学”、“条件差,不能学”、“文凭到手,不用学”,乃至“已经富了,不必学”等等观念和思想并不少见,总是说要好好学习,要钻研,可是总也落实不到行动上,这一段家里事忙,那一段又工作忙,总是没有时间,所以到现在依然一事无成,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凤凰岛女孩都蝴蝶结

爱迪生在火车上努力学习最终改变了命运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励志故事:知识改变命运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 儿童故事频道 与你分享! 那根本不是北京,连县城都不如,在北京站至郑州站的绿皮车上,一想起被丢在身后的儿子——人又瘦又小,第一次离开老家,住在破烂不堪的大杂院里,张美兰忍不住流了一路的泪,她不敢说话,怕一张口就哭出声来。 2001年,熊华锋18岁,第一次从河南驻马店去北京求学,不过,他没有考上北京的任何一所大学,只是坚定地认为自己不该待在郑州,北京才是他的“舞台”。到北京去,总会有办法学习的!撕掉二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刹那,母亲张美兰的心也被撕得粉碎。 去北京 2001年9月开学前一个月,熊华锋还在河南老家驻马店汝南县三桥乡赖夹道村为前路犯愁。高考成绩出来了,他没考上目标中的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只被第二志愿郑州一所二本学院录取了。 母亲张美兰开始也对录取结果不满意,毕竟儿子从小就是村里学习的,全家人对他报的希望很大。但二本也是大学,张美兰想想,先上几年再说。 熊华锋的父亲一直在内蒙打工,哥哥初中没毕业就退学在家,母亲一直当家作主。之前她给儿子“许了电影”,还是高高兴兴在村里放了一场电影“还愿”,全村人都知道她家里那个会念书的孩子要去郑州上大学了。 但熊华锋却突然提出,他还是想上北京去学习。 “啥?没考上还去北京干啥?” “郑州那个大学不是我的理想,北京才是我该去的地方。” 知道熊华锋的牛脾气,张美兰做好了跟他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咱先去郑州念,然后再考研究生?” “四年又三年,花那么多时间,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 “那你就再复读一年?” “复读浪费时间,再读一年还不知道结果怎样。” 眼看拗不过他,张美兰气得慌。 大学开学的日子到了,新被褥、学费也准备好了。夜里,吃过晚饭,母子三人在平房过道里乘凉。熊华锋说:“妈,我已经下了决心了,您就依我吧。”两人大吵起来,熊华锋撕碎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张美兰扇了他两巴掌,还来不及后悔,儿子就“嗖”地起身,撒腿往家门外跑。 张美兰和村里人找了半宿,根本不见人影。秋天的玉米地又密又黑,熊华锋也害怕,他穿进去后又跑到旁边一条沟里趴着。过了很久,他听到母亲在附近哭着大喊“你要去北京就去北京吧,都依你还不行吗?”才流着眼泪爬了出来。 张美兰没有上过学,但一生好强,勤奋劳作,还努力识了些字,两个儿子读书成才是她的心愿。大儿子初中没毕业就不读了,小儿子熊华锋也很叛逆,但幸亏头脑聪明,也一直很好学。 儿子撕碎录取通知书以后,她的心也碎了。但她还是送他到了北京,不放心他一个人出远门。 听说北京的大学集中在海淀区,熊华锋先在海淀区功德寺新村一带的城中村租了一间隔间住下。“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像收破烂的大杂院,哪里像是在北京啊。”回老家的路上,张美兰哭了一路。 熊华锋虽然忐忑,但北京是他自己要来的,他还有些兴奋。学习,从哪里开始呢? 高考填报志愿时熊华锋报的是计算机系。在老家的网吧里,他第一次看人家用计算机,屏幕上的光标怎么一下子就从那移到这了?喏,对方只把鼠标轻轻一碰,光标就动了。 大杂院隔壁住的年轻人于志胜,大家叫他阿胜,阿胜告诉他,可以自考。阿胜比熊华锋大两岁,黑龙江人,比他来得早些。两人后来一起合租、搬家,做“室友”两年多。但自考要学很多“没用”的东西,浪费时间,熊华锋揣着父母的辛苦钱,只想缩短学习时间,尽快学些“真本领”。 熊华锋还听人说,北京的很多大学里可以旁听,海淀大学城有不少这样的“旁听族”。 第一次跟别人去北大旁听了一次,熊华锋心砰砰直跳,自己竟然真的来到了北京,亲耳听着曾经心中神一样的北大的老师讲课,这么容易就实现了,没有想象中的重重障碍。 北京来对了!熊华锋很振奋。 一起旁听的人后来再没有出现过,但是熊华锋坚持了下来,他决定系统旁听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和信息管理系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 每天一早,熊华锋从菜场一块钱买回5个馒头,然后到理科教室抄墙上贴出的课表,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自此,他也成了一名北大的“学生”。 “没有抱怨的权利” 2002年第一次回家过年之后,熊华锋突然觉得压力巨大。亲戚朋友们听说他去北京“上大学”了,无不打听他的情况。 从小就很要强的熊华锋不等别人来问,就先自己拍胸脯:“北京好得很!我在那边学得很好!” “保证”之后,自己的头顶却乌云密布。学了半年以后,熊华锋发现自己根本学不通,刚来时那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被迷茫和焦虑淹没了。 2002年,熊华锋和阿胜一起搬到北大博雅塔背后的大杂院,两人合租一间15平米的单间,两张床、两张桌子,随处可见的书堆,门口则乱放着电炉子和炊具,摆着几瓶小罐头瓶装的自制腌蒜苔。在这里,熊华锋度过了最艰辛甚至煎熬的一年半,不是因为物质艰苦,而是因为彷徨茫然。 租住的院子是北京老式四合院改建的大杂院,房东老太住着大屋,院内其他三面搭建了五六间小屋,住着考研、自考的学生、在中关村工作的上班族,还有一家打印店。人人都沉默而忙碌。熊华锋只能逼着自己,每天起早贪黑穿过门口那条狭长黢黑的小巷子,到教室去,到图书馆去,听课、看书,听不懂也要听,看不懂也要看。 合租的阿胜已经放弃了刚来北京时想要学点什么的想法,开始尝试找工作,做各种兼职,甚至想过开一家院子里那样的打印店。阿胜也曾经成绩优秀,考上了一所一本大学,因为所学专业非自己所爱,又沉迷于网络游戏,读了一年就被退学。年轻气盛的他索性来了北京,想学计算机。“那时候很多社会上的学校打广告,说到北京可以学什么学什么,来了以后才知道是人的。”阿胜考虑过自考,但最终放弃了。 最迷茫的时候,熊华锋也开始跟着阿胜干,万一学不下去了,只好找找别的出路。学习之余,熊华锋跟阿胜一起上街发传单,到街头推销小收音机,到房产公司做业务员。发传单,反而亏了押金;推销小收音机,走向陌生人简直是煎熬。一对母女看他可怜,专门停下来听他讲,他反而紧张得说不下去。最后两人竟亏了600块钱。这些尝试让熊华锋更加挫败,也让他去除了杂念,破釜沉舟,华山一条路,必须继续学下去。“在长达一年半时间里,我一直处于巨大的焦灼和压力之中,苦于没有人指引,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勤奋。” 压力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急躁。熊华锋作为“旁听生”,学得稀里糊涂,不好意思去向北大的老师和学生请教,只好自己到书本里去“抠”。 他常带一个小板凳,到北大图书馆,到海淀图书城,找个角落,抱十几本书堆在面前,“但实际上根本看不完那么多,就是心急。” 那时海淀图书城被计算机方面的书占领,中关村高速崛起,许多聪明的年轻人在这里寻找机遇,想要一展宏图。而熊华锋仍在彷徨中坚持。 每天夜里回到出租屋里,熊华锋继续在自己买来的二手电脑上学习开发工具,按照书上的示例,一步一步尝试做一些播放器、象棋之类的小软件,一直到深夜一两点。 来北京一年多,熊华锋只吃馒头,偶尔吃西红柿刀削面算作改善生活。身边的同龄人吃麦当劳、去KTV、看电影,这些都与他是两个世界。 “我没有学分和学历,没有享受或抱怨的权利,只有明确的目标:学会开发软件,能找到一份工作。” 云开雾散 2003年上半年,经过近两年的煎熬和坚持,熊华锋突然发现自己“通了”,看不懂的程序能看懂了,想要实现的工具也能尝试着实现。自己在北大教室里听的理论、书堆里泡出来的知识开始累积、融会,最终立了起来,“后来我才明白,学东西可能必须经过那个积累的过程。” 在北大教室的角落里,熊华锋是那个从来不会被点到名的人。但“旁听”了几年之后也渐渐有了熟人,坐在一起的学生有时候还会问他一些问题,他发现自己可以解答,很是高兴。他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创业后,会有正牌北大毕业的学生来公司应聘。 豁然开朗之后,熊华锋进步飞速,头顶的乌云一散而去,久违的自信也回来了。 闲暇时间,他也和阿胜及朋友们一起到附近的北京101中学打篮球、*逛了十几次圆明园和颐和园。他们都是来北京追求“理想”的年轻人,盘踞在大学周围的“边缘人”。 2003年下半年一天,一堆人在一起吃饭,阿胜一个朋友告诉熊华锋,自己准备去面试一家计算机企业,问他要不要一起去?当时,熊华锋还没想过找工作的事,毕竟自己才“大三”,不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同他一起去了。 第一轮面试20个人,展示和介绍自己的程序作品。熊华锋展示的是自己开发的“监控器”,一个可以监控到聊天记录的系统。最终,他和另外一人一起进入第二轮面试,阿胜的朋友没有进去。 这家公司是一家台湾企业的北京分公司,面试官是老板本人,一个30岁的台湾男人。面试时间是上午10点,熊华锋8点就到了,在大厅里等了一个多小时,坐在附近的一个公司程序员甚至还向他讨教了一个问题。九点半时,老板手头忙完了,看了看时间,说,小伙子,要不先过来聊一聊吧。 在自我介绍时,熊华锋老实“交代”自己并没有学历和文凭,见对方竟然并不介意,有了信心的他又讲述了自己来北京求学、旁听的经历和自己对技术的追求和热情,并表示对薪资待遇没有任何要求。“当时我想,只要能给我一份工作,认可我,让我通过自己想做的事情自食其力,就算给200块我也愿意。” 没过多久,熊华锋拿到了Offer。接到通知电话的瞬间,熊华锋简直不敢相信,好久以来,他第一次感到那么开心,“就是觉得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以前,北京给他的印象是冷酷,特别是秋冬,但此时此刻的一切,他蜗居的小屋,吃过的蒜苔罐头,成堆的书山都变得可爱起来。 那时阿胜已经到望京找了份工作,两人约在一起喝了个酩酊大醉。“他喝多了先是会说个不停,然后倒头就睡。”如今在河北燕郊做快递生意的阿胜回忆起往昔,有些黯然,“那时候不管多辛苦,熊华锋都坚持去听课,他一直在学习,而我放弃了,这之后我们的差距越拉越大。” 接到电话的张美兰也不敢相信儿子能找到工作,自己当保姆时一个月最多才400块钱,他能挣2000块钱?要知道,母亲曾经伤透了心,对孩子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 更纯粹的“知识改变命运” 2004年,张美兰又一次来到北京,看了看儿子工作的情况,熊华锋的台湾老板还专门到他的出租屋去拜访,送了他第一瓶威士忌。张美兰知道自己不是做梦,儿子真找到工作了,而且一个月真有2000块钱工资。 进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熊华锋就注意到,曾经问过自己问题的那个程序员已经不在了。他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这一行,没有过硬的技术,迟早都会被淘汰。 第一个星期,台湾老板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他没有做出来,于是向老板申请铺盖,第二周起住公司,夜以继日,最终开发出了老板想要的东西。此后他一直劲头十足,技术不断提高,工资也每个月上涨1000块。2004年下半年,熊华锋的工资已经涨到8000块一个月。在当年,这已经是绝对的白领级工资。 从找到第一份工作后起的8个月内,他两度跳槽,北京到深圳,深圳到上海,升任创业初期的51。com网络社区技术总监,工资涨到12000块一个月,春风得意。 母亲张美兰也很高兴,但她心里老觉得不踏实,一来是觉得儿子到底没个文凭,二来觉得挣再多钱也是给人家打工,不如当老师、进国企、当公务员那样,拿国家给发的工资来得安心。 熊华锋从来没想过这些,从他在老家撕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就断了这条路。 2005年,已经小有成绩的熊华锋做出了另一个让母亲张美兰“气得半死”的决定,他决定辞去上海高薪的工作,重返北京,创办自己的公司,希望从自身经历出发,开发出一套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和帮助学生自学的教育平台。 创业却颇为不易,“当时我们想把所有北京中学里的课程录下来让学生免费看,但后来发现进入北京的学校很难,当时的家长也把计算机等同于网络游戏,对网络印象很差。”项目中止,熊华锋只好又去做其他事情。 2012年,已经创业三次的熊华峰再次拾起了最初的梦想:对原有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进行创新。在北京,他一直没有买房,这一次,他把自己赚来的几百万投入到创业中去。 现在,他在望京租了一套别墅运转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职员还有北大毕业的高材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看到的老师讲课。老师公开自己的上课内容,谁教得好教得不好不再只以考试结果论英雄。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喜欢的老师,组合自己的课程。这将是很大的变革。” 对熊华峰而言,技术进步会让“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变得更加纯粹,他想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学习的人们,就像帮助曾经的自己。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答案

凤凰岛女孩都蝴蝶结

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鲜为人知的是,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对于他来说,知识没有改变生活艰难的命运:重新回到了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管理员;微薄的工资承受不起他大胆地买一件新衣服;在那里扫地数年的妻子依旧数落他的无用……这是经营人生的失败、学历的尴尬还是“35岁退休”的职场就业歧视?7月28日,记者采访了从江苏常州回到河南汝州老家的滕振国及家人。□今报记者 路治欧/文图青春岁月在与贫穷搏斗中一晃而过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现实版。他们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的母亲田俭仍然记得儿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住着的12平方米小瓦房。那里只有一桌一凳一床一盏煤油灯,阴暗潮湿,还有高粱秆结成的顶棚。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3度参加高考,平时成绩优秀并被老师看好的他却接连失利。22岁的他,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之后几年,滕振国的主业是种地卖菜,兼干汝州火车站的临时工。其间,国内兴起自考热,他听取别人建议开始自考大专。1995年春节,27岁的他对学习改变前途已经没有多大希望,也希望卧床不起的父亲临终前能看到他成家。于是,他听取亲戚规劝,正月十六与亲戚介绍的一个女孩见面。一个月后两人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他揣着刚刚到手的大专毕业证在汝州市内找工作,没有结果。之后7年,他干过清洁工、搬运工、建筑工、保险推销员等,无一长久。“这样一晃就到了34岁。”滕振国说,“那些年我的想法就是卖菜、出去打零工赚钱。现在和以前的同学说起这些,我怨自己走了弯路,如果当时有人能指导一下,学一门技术比如厨师什么的,生活不至于如此难。”他生性老实腼腆、没有野心,改变命运的双手苍白无力,青春在为生存的奔波中一晃而过。学校打工决定用考研实现大学梦想2002年夏天,他的初中同学董遂强回乡探亲。困顿中的滕振国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钱。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主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不负责打扫卫生。哪位老师需要用多媒体,他负责去开。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其间,他把妻子冯俊梅接到学校,公司安排她做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滕振国很满意这样的工作,觉得“好像在梦里一样”。与他熟悉起来的艺术系老师吴锦川鼓励他趁着机会继续学习,正好迎合了滕振国压在心底的求学欲望。有一天,他告诉妻子:“我准备在这里把以前丢失的东西找回来。”滕振国很快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文秘自考本科。过了10门后,他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2005年,他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这一次,他英语考了56分,政治74分,均超过国家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只是专业课分数差一点,他未能如愿以偿。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于第二年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范进中举”他以为前途从此一片光明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38岁的他从一个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他很快成为“名人”。众星捧月之中,他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大转折,命运将从此改变。他说:“这是我好到顶点的一年。”江苏技术师院党委宣传部为他开了座谈会,听他谈过去、谈感受、谈理想。后勤公司领导专门开欢送会,还开车亲自送他到火车站。在故乡平顶山,他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一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滕振国当时觉得自己确实值得汝州人骄傲,“打工的出个研究生,是不简单,就是让人另眼相看”。春节去岳父母家拜年,岳母热情多了,还凑到他身边说:“评选杰出青年投票,我投了你,还向邻居和朋友拉票了。”数年没有联系的朋友现在都主动跟他联系起来,一些已经忘掉的同事也发来手机短信。“说起这些,感觉自己像范进中举了。”滕振国说。面对35岁门槛 41岁硕士一次次失望而归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41岁的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退一步,就是到中学教学也行。作为曾经的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厚着脸皮找到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李书记告诉他,现在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招录计划,一招录就可以报。不过,后来,李书记又说,他的年龄偏大,如果到时候有招录计划,经领导班子研究不让报名,还是没有办法。这使滕振国意识到此路不通,便开始自行找单位。他说:“郑州、洛阳、平顶山,我给不少学校投过简历,对方都没有兴趣。”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郑州和洛阳的几所学校,回复基本上都一致:“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他曾实习半年的汝州市技工学校也不要人,这是他曾经带着一身荣耀给学生作过报告的学校。滕振国说:“我报考公务员,人家不让报名。我在网上查了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参加条件,基本上都是35岁或者30岁以下。”他也曾经想去企业。他托关系找到位于汝州的天瑞集团,没去成。应聘神火集团,人家也嫌他年龄大……投出去的许多简历更是石沉大海。有人对2010年多数省直单位及省直垂直管理系统招考公务员计划进行统计后发现,几乎所有岗位均与35岁以上人员无缘。许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等岗位,要求硕士28周岁以下,博士32周岁以下。当越来越多的大龄研究生被拒之门外时,职场就业歧视的“35岁现象”正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有人开始呼吁立法反歧视。高龄硕士 就业艰难无奈再当管理员滕振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进行了联系。学校后勤服务公司领导对他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他无言以对。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少人还是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见到滕振国的时候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有的人说这句话是惊喜,有的人说这句话是瞧不起。“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在农田干活的情景何其相似。”滕振国说,“我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做我的第二故乡,压根没想到会再回来。”这一年里,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管图书馆的中央空调、报告厅和监控室,保证这些地方正常运行。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他曾经做过的教学楼管理员工作已经涨到1400元。这样说来,他的工资比3年前多,是工资普遍上涨的结果。人生如戏 挣扎如厮却仍只为了生存从考研到研究生毕业,他在重庆上学,妻子在江苏技术师院当清洁工,80多岁的母亲看管孙子在老家上学,一家四口三地分居。滕振国心里最不舒服的是,15岁的儿子马上升初三,但是,在老家没有人管,迷上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出去打工的兴趣似乎比上学更大一些。记者采访他时,他刚从常州回到老家,就是想办法解决孩子的事。带他去常州,夫妻俩的压力便加大不少,更重要的是两地教材不一样,这让他头疼。他很想在老家找个工作。滕振国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堵得慌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中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他的老婆埋怨他,不读研究生也不过如此,去读研究生白白耽误时间又少挣钱。面对老婆越来越多的埋怨,滕振国曾经说的“我只想读书,这是我对知识的信仰和崇敬”,已经被现实撞击得四分五裂。“考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毕业之时年近半百,谁会要我”。一个人的时候,滕振国会静静地站在学校的小河边,远望河上的小桥。考上研的时候,这里挂着大红横幅“热烈祝贺滕振国考上公费研究生”。“如果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去学一技之长……如果我大专学历拿到手就去沿海打工……如果……如果……”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2013年4月  你懂de

①真实的

可信的

要考试的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①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②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 ③萤囊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④凿壁偷光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⑤童第周,字慰孙,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一个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扩展资料: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由 *** 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 1954年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经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主要成就: 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 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发起创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达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参考资料: 陈景润_百度百科。 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短小事例的很多啊,比如中国的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财富额:119亿美元 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穷困的少年,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财富创造神话。 其在世道低迷之时屡屡出手并赚得衣钵满归,资本市场叱吒风云收获丰厚的经典案例也被列入世界管理大师的商业教程。超人,在以1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时,也以浓缩了无数人财富缔造梦想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自己在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还有知识改变命运 小时候听爷爷说:“一花一世界”。后来才悟出老人们要说的道理:有花才有果,有果才有收获,有了收获才能有好的命运。 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冥冥之中,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命运?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三国时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 *** 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大家听说过犹太人的故事吗?犹太人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就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吃,为的就是告诉孩子们,看书就跟吃蜂蜜一样甜。 所以犹太人特别爱看书,曾经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犹太人一年要看三百多本书,他们从书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世界公认,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 当今社会最注重什么?人才!因为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我们就很难被社会认可,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没有“五•四”的启蒙,哪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新文化运动,何谈中华的崛起?鲁迅之言,犹在耳畔:“从学医的科学救国,到写作的文化救国,中国缺的是知识! “华北之大,竟然放不下一张课桌。”那时候,我们没有强盛的国力,没有装备精良的武器,但中华儿女有的是黄帝蚩尤的热血,有的是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骨气,从“五四”到“九一八”,从“反帝反封”到“抗日救国”,从抗战到解放全民族,中国正是在民众的觉醒中重生,在知识的感召下复生。 我们踏着父辈的思想前进,在思想的升华中走向文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我们的祖国正一步步走向昌盛;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冲上了云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上九天揽月!曾经历经千劫万难的中国,在知识的滋养下重焕生机。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是知识的人民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是知识给了我们这个民族以韧性,是人民用知识建设了中国,塑造了中国蒸蒸日上的今天;是知识赋予了我们伟大复兴的动力。知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 知识,是我们精神的需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你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知识已经化为了一股力量,让你无往不胜。 然而,知识从来不属于懒惰的人。 只有学习,我们的生命之树才能结满丰硕的果实;只有学习,我们才有力量向理想的目标靠近;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愧的人生。 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好逸恶劳者,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兼程的前行者;空谈和散漫决不会让你美梦成真,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只有学习知识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知识是石,敲出生命之火;知识是火,点燃命运之灯;知识是灯,照亮命运之路;知识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那么,今天的我们,在座的各位,赶紧行动起来,抓紧时间学习,用知识创造全新的自己,用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续写中华的辉煌吧!虽然是复制的但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两个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 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谁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知识改变命运 说起命运,我想起美国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她于 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 *** 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 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 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在大学期间,她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 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我们想想,要取得这些成就,她该付出多少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如果她稍一松懈,就难以坚持,不会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但是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克服了一切困难,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我又想起了陈景润,他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 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 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 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 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 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靠着坚苦卓绝的学习,,让世界为之震惊,如果他自暴自弃,甘于当一名学徒工,就不会有今天巨大的成就。 今天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在人们耳畔响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专题报道,他就是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 作为一名装卸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能进不了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凭着这样的信念,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几十个春秋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方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 求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搜狗问问 贺德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为了尊重文中主人公的意愿,文中所有的人均为化名。 大概是一九八四年吧,那年的高考,小邹仅差几分而未上录取线,那个年代,由于还没有提倡“教育产业化”,高校不收自费生(不过,就是有招自费生,小邹也读不起),小邹只得承认现实:落榜。小邹从小在农村长大,幼年时,他所在的大队(现在称“村”——笔者注)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给封闭的山村带去了外面的信息,他喜欢与知青们聊天拉呱,从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七十年代末,知青们都陆续返城后,他记住了一位知青朋友给他的一句临别赠言,“争取考上大学,能否考上大学,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他发愤念书,为了改变命运。可是,命运并不青睐于他,高考成绩不理想,他在哭过之后,就和父亲下田劳动了。 在这里不得不提小邹的班主任高老师。高老师是闽北山区一个公社(现在称“乡”) 的中学老师,在山区从教多年,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凭高老师对小邹的观察,他敏锐地感觉到小邹是个有潜力和前途的学生:学习勤奋,自强不息。此次高考未能考出好成绩可能与他在考场上临场发挥不佳有关,如果就这样放弃了追求,回到农村务农,那太可惜了。于是高老师专门走访了小邹家里,与小邹的父母讲明,愿意无偿让小邹到学校去“回炉”学习,就在他的班,由他亲自辅导,争取明天考上大学。就这样,小邹又一次到公社的中学,开始了人生关键的一次学习。 小邹在补习期间,吃住在高老师家里,白天上课,晚上,高老师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之后,就为小邹补习。高老师还有一个女儿,也在高老师那个班读高三。同样是白天上课,晚上与小邹一起在高老师指导下复习功课。久而久之,小邹与高老师的女儿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初恋)。高老师发现后,并不象其他家长那样,粗 *** 涉,或把小邹赶回去,而是非常坦率得把小邹和自己的女儿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你们俩谈恋爱,我不反对,但你们只有双双考上大学之后,我才会同意让你们结婚”。在老师的激励之下,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就互相勉励,用功学习。一年后,双双考上大学,小邹考上了厦门大学,高老师的女儿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皆大欢喜。 由于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不在一个大学学习,“恋爱”的感觉淡漠了。最后,他们就以兄妹相称。 小邹大学毕业那年,中国刚发生了一场“学运”,当时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未留在北京(全部离开北京),于是,小邹这个厦大的毕业生,就自然“补充”分配到了北京,在某大型国有企业当秘书,不久就调到报社当了记者。 后来,小邹在北京找了个北京姑娘谈恋爱,结婚前,小邹与他女朋友(北京姑娘)一起到他家乡(闽北一个偏僻的山乡)看望父母,在家里住了两天后,他女友便再也无法住下去了,嚷嚷着要回北京,原因很简单,农村的生活太艰苦,而且又脏,她实在无法适应……。他们便匆匆回到北京。结婚后,小邹的妻子(就是那个北京姑娘)对小邹讲,你父母在农村生活那么艰苦,应把他们接到北京来。于是,他们将小邹父母接到北京居住。而且还把小邹的弟弟也从闽北山区接到北京,现在小邹的弟弟也在北京工作了。 一个人读书,“出人头地”,全家都因此而“沾光”。知识改变命运啊! 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两个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有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名人的例子啊? 达芬奇,一个美术家兼知识分子以其艺术与科技成就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的人,以其博识赢得同时代人包括教皇在内的敬慕。 伊拉斯谟,同样因博识深思,半个世界的人都得关注他的言论。 牛顿,第一个因学术成就被英王加封为爵士的英国普通人。 马克思,不用介绍了。 诺贝尔、爱迪生等,因为发明专利而获得财富与声誉。 这些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阅读。] 但编者认为,在改变命运的诸因素中,知识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的,如性格因素就非常重要,知识如果能上升成为理论及思想,那么它首先改变的是自我,即精神世界的扩展与境界的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又没有啊?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良好的员工队伍,一个良好的员工队伍,来源于员工过硬的自身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就需要员工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过硬的技能。 我们公司发展到今天,就说明我们的员工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是一支有良好素质的队伍,是一支能够撑起中国矿业明天的队伍。 矿工,在某些人眼里,也许是五大三粗、一身蛮力的憨大形象。 然而今天的矿山人,具有岩石一样的性格、大山一样的朴实,是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无穷智慧的人。看,在那飞溅的焊花下,一条条笔直的焊缝,流淌着年轻焊工辛勤的汗水。 在那抢修现场,一道道的技术难题,显示出员工超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那联办矿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下了挖掘机上铲车,下了铲车上推土机,设备出了故障,又能拿出工具熟练地进行修理。 就是这些矿山人,他们用昨天的青春的音符,谱写了今天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有这么一个员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工亡,母亲改嫁,他随着爷爷奶奶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刻苦学习技术,很快就成为生产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有自己朴实的想法:现在正是自己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能够多掌握几项技能,以后就会有更大的生活空间。 他凭借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契而不舍的追求,永不言败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自费去郑州参加无线电培训班的学习,并买来了大量的有关书籍进行自学钻研。他成功了,他不但熟练地撑握了各种家用电器的维修技术,而且在理论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没有去从事第二职业,而是利用这种技术解决工作中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技术为矿山人提供无偿的服务。根据他的技术特点,单位对他的岗位进行了调整,使他在新的岗位上迸发着光和热。 他生活的更加充实了,在追求新的目标上更加自信了。 90年代初,有一个科室,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活泼好动,每日工作之余,不是在球场奔跑,就是打牌或喝酒。 年轻的科长上任后,看到这种情况,深感忧虑:长期下去,会把他们毁掉的。只有初中文化的科长,在长期的工作中,深感知识之重要。 因此,他就对在办公室的六个工作人员定下了“科规”,宣布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算:从即日起,六人全部参加成人法律自学考试,并定下了奖惩办法。从此后,办公室再也听不到喧闹声了,只有静谧的灯光到夜半。 六人中有三人都是初中或初中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啃起书本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学赶帮超的互助精神,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每次统考,有及格二门课程的,三门课程的,更有甚者,一次就及格了四门课程。 五年过去了,六人全部拿到了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六个人,目前有一个处级,三个科级,二个是现岗位上的管理人员。 宝剑利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汗水,付出的心血,最终在事业上得到了回报。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题答案

2012年4月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网络版)一、单项选择题1.管理的主体是(B)A.战略 B.管理者 C.员工 D.信息2.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D)A.经济人, B.自我实现人 C.复杂人 D.社会人3.在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中,从根本上支配企业及职工行为倾向的企业文化是指(B)A.表层 B.深层 C.中层 D.高层4.计划工作的核心是(A)A.决策 B.制定目标 C.拟定方案 D.配置资源5.目标管理适合于管理(A)A.管理者 B.一般员工 C.组织 D.工作6.能够找到最优方案的决策属于(B)A.满意决策 B.理性决策C.有限理性决策 D.合理决策7.下列哪一项因素不利于企业实现组织的分权(D)A.组织规模很大 B.活动具有一定的分散性C.高层对低层的决策控制程度低 D.企业内部政策具有统一性8.对于规模较小、任务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B)A.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B.直线型的组织结构形式C.事业部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D.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形式9.现代大公司广为采用的组织形式是(D)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10.面向过程的组织变革,主要是打破(B)A.部门界限 B.职能堡垒 C.纵向层次 D.沟通障碍11.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A.组织设计上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B.管理部门选聘干部上没有找到合适人选C.组织设计忽视了对干部的特点与能力要求D.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到责权对应的原则12.让管理者全面了解组织的不同工作,得到不同经验,有助于培养管理人员的方法是(B)A.理论培训 B.职务轮换 C.提升 D.辅导13.控制工作的实质是(C)A.纠正偏差 B.衡量成效 C.信息反馈 D.拟定标准14.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这种预算是(A)A.零基预算 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 D.运营预算15.面向供应市场,支持产品和服务的协同设计、协同供应、供方与组织的协同计划的信息系统是指(D)A.人力资源 B.物流 C.客户关系管理D.财务二、多项选择题16.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CDE)A.比较法 B.因果分析法 C.系统方法D.唯物辩证法 E.理论联系实际方法17.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有(ABCD)A.有战略 B.扁平的组织结构 C.员工活性化D.信息分享 E.集权18.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ABCDE)A.个人特征 B.组织结构 C.组织文化D.道德问题的强度 E.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19.预算的种类包括(BCD)A.销售预算 B.运营预算 C.投资预算 D.财务预算 E.生产预算20.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是(ABCD)A.目的性 B.主导性 C.普遍性 D.经济性 E.固定性21.管理的二重性指的是管理的(BD)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多学科性22.根据麦格雷戈的X理论的观点,进行管理要实施(ADE)A.严格的控制 B.激励和诱导 C.松弛的组织D.强制方式 E.严密的组织2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ABC)A.因事择人 B.因材器使 C.人事动态平衡D.改变航道 E.灵活原则24.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共同点有(ADE)A.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 B.反馈“信息”所包含内容相同C.均有两个控制标准 D.均有两个前提条件E.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相同25.目前国外常用的明确职务的方法有(ACE)A.比较法 B.考核法 C.职务系数法 D.工效系数法 E.时距判定法三、名词解释题26.许诺原理答: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27.彼得原理答:彼得原理——是指如果一个管理者在其职位上有成就,那么正是这成就导致他提到更高的职位,直到这人终于“被提升过头”。28.沟通答;沟遇——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效果的过程。29.强化答: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四、简答题30.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31.简述主管人员选聘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答:(1)选聘的条件要适当。(2)主持选聘的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具有伯乐式的慧眼。(3)注意侯选人的潜在能力。(4)正确对待文凭与水平的关系。(5)敢于启用年轻人。32.简述领导工作的作用。答:(1)有效、协调地实现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33.简述有效激励的要求。答:(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五、论述题34.论述组织如何做好团队工作。答:(1)团队概念。(2)团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所谓好处。(3)团队的建设、领导和发展技巧。35.董事会是委员会管理的形式之一,目前很多公司都采用这一形式。请说董事会的主要职能,并针对其中一项职能举例说明。答:(1)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有:①受托管理,②决策企业公司的目标,③挑选总经理,④核实计划与检查成果,⑤批准预算,⑥维持公司长期稳定,⑦决定利润分配,⑧通过有见解的咨询来检查计划与经营情况。

答案一:(1)该案例突出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表现在:该老师在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答案二:(1)该案例突出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数学原则.表现往: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兼颐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相结合。(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①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②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 ③萤囊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④凿壁偷光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⑤童第周,字慰孙,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一个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扩展资料: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由 *** 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 1954年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经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主要成就: 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 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发起创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达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参考资料: 陈景润_百度百科。 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短小事例的很多啊,比如中国的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财富额:119亿美元 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穷困的少年,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财富创造神话。 其在世道低迷之时屡屡出手并赚得衣钵满归,资本市场叱吒风云收获丰厚的经典案例也被列入世界管理大师的商业教程。超人,在以1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时,也以浓缩了无数人财富缔造梦想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自己在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还有知识改变命运 小时候听爷爷说:“一花一世界”。后来才悟出老人们要说的道理:有花才有果,有果才有收获,有了收获才能有好的命运。 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冥冥之中,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命运?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三国时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 *** 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大家听说过犹太人的故事吗?犹太人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就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吃,为的就是告诉孩子们,看书就跟吃蜂蜜一样甜。 所以犹太人特别爱看书,曾经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犹太人一年要看三百多本书,他们从书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世界公认,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 当今社会最注重什么?人才!因为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我们就很难被社会认可,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没有“五•四”的启蒙,哪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新文化运动,何谈中华的崛起?鲁迅之言,犹在耳畔:“从学医的科学救国,到写作的文化救国,中国缺的是知识! “华北之大,竟然放不下一张课桌。”那时候,我们没有强盛的国力,没有装备精良的武器,但中华儿女有的是黄帝蚩尤的热血,有的是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骨气,从“五四”到“九一八”,从“反帝反封”到“抗日救国”,从抗战到解放全民族,中国正是在民众的觉醒中重生,在知识的感召下复生。 我们踏着父辈的思想前进,在思想的升华中走向文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我们的祖国正一步步走向昌盛;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冲上了云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上九天揽月!曾经历经千劫万难的中国,在知识的滋养下重焕生机。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是知识的人民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是知识给了我们这个民族以韧性,是人民用知识建设了中国,塑造了中国蒸蒸日上的今天;是知识赋予了我们伟大复兴的动力。知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 知识,是我们精神的需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你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知识已经化为了一股力量,让你无往不胜。 然而,知识从来不属于懒惰的人。 只有学习,我们的生命之树才能结满丰硕的果实;只有学习,我们才有力量向理想的目标靠近;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愧的人生。 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好逸恶劳者,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兼程的前行者;空谈和散漫决不会让你美梦成真,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只有学习知识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知识是石,敲出生命之火;知识是火,点燃命运之灯;知识是灯,照亮命运之路;知识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那么,今天的我们,在座的各位,赶紧行动起来,抓紧时间学习,用知识创造全新的自己,用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续写中华的辉煌吧!虽然是复制的但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两个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 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谁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知识改变命运 说起命运,我想起美国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她于 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 *** 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 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 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在大学期间,她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 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我们想想,要取得这些成就,她该付出多少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如果她稍一松懈,就难以坚持,不会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但是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克服了一切困难,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我又想起了陈景润,他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 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 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 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 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 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靠着坚苦卓绝的学习,,让世界为之震惊,如果他自暴自弃,甘于当一名学徒工,就不会有今天巨大的成就。 今天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在人们耳畔响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专题报道,他就是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 作为一名装卸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能进不了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凭着这样的信念,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几十个春秋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方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 求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搜狗问问 贺德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为了尊重文中主人公的意愿,文中所有的人均为化名。 大概是一九八四年吧,那年的高考,小邹仅差几分而未上录取线,那个年代,由于还没有提倡“教育产业化”,高校不收自费生(不过,就是有招自费生,小邹也读不起),小邹只得承认现实:落榜。小邹从小在农村长大,幼年时,他所在的大队(现在称“村”——笔者注)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给封闭的山村带去了外面的信息,他喜欢与知青们聊天拉呱,从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七十年代末,知青们都陆续返城后,他记住了一位知青朋友给他的一句临别赠言,“争取考上大学,能否考上大学,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他发愤念书,为了改变命运。可是,命运并不青睐于他,高考成绩不理想,他在哭过之后,就和父亲下田劳动了。 在这里不得不提小邹的班主任高老师。高老师是闽北山区一个公社(现在称“乡”) 的中学老师,在山区从教多年,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凭高老师对小邹的观察,他敏锐地感觉到小邹是个有潜力和前途的学生:学习勤奋,自强不息。此次高考未能考出好成绩可能与他在考场上临场发挥不佳有关,如果就这样放弃了追求,回到农村务农,那太可惜了。于是高老师专门走访了小邹家里,与小邹的父母讲明,愿意无偿让小邹到学校去“回炉”学习,就在他的班,由他亲自辅导,争取明天考上大学。就这样,小邹又一次到公社的中学,开始了人生关键的一次学习。 小邹在补习期间,吃住在高老师家里,白天上课,晚上,高老师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之后,就为小邹补习。高老师还有一个女儿,也在高老师那个班读高三。同样是白天上课,晚上与小邹一起在高老师指导下复习功课。久而久之,小邹与高老师的女儿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初恋)。高老师发现后,并不象其他家长那样,粗 *** 涉,或把小邹赶回去,而是非常坦率得把小邹和自己的女儿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你们俩谈恋爱,我不反对,但你们只有双双考上大学之后,我才会同意让你们结婚”。在老师的激励之下,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就互相勉励,用功学习。一年后,双双考上大学,小邹考上了厦门大学,高老师的女儿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皆大欢喜。 由于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不在一个大学学习,“恋爱”的感觉淡漠了。最后,他们就以兄妹相称。 小邹大学毕业那年,中国刚发生了一场“学运”,当时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未留在北京(全部离开北京),于是,小邹这个厦大的毕业生,就自然“补充”分配到了北京,在某大型国有企业当秘书,不久就调到报社当了记者。 后来,小邹在北京找了个北京姑娘谈恋爱,结婚前,小邹与他女朋友(北京姑娘)一起到他家乡(闽北一个偏僻的山乡)看望父母,在家里住了两天后,他女友便再也无法住下去了,嚷嚷着要回北京,原因很简单,农村的生活太艰苦,而且又脏,她实在无法适应……。他们便匆匆回到北京。结婚后,小邹的妻子(就是那个北京姑娘)对小邹讲,你父母在农村生活那么艰苦,应把他们接到北京来。于是,他们将小邹父母接到北京居住。而且还把小邹的弟弟也从闽北山区接到北京,现在小邹的弟弟也在北京工作了。 一个人读书,“出人头地”,全家都因此而“沾光”。知识改变命运啊! 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两个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有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名人的例子啊? 达芬奇,一个美术家兼知识分子以其艺术与科技成就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的人,以其博识赢得同时代人包括教皇在内的敬慕。 伊拉斯谟,同样因博识深思,半个世界的人都得关注他的言论。 牛顿,第一个因学术成就被英王加封为爵士的英国普通人。 马克思,不用介绍了。 诺贝尔、爱迪生等,因为发明专利而获得财富与声誉。 这些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阅读。] 但编者认为,在改变命运的诸因素中,知识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的,如性格因素就非常重要,知识如果能上升成为理论及思想,那么它首先改变的是自我,即精神世界的扩展与境界的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又没有啊?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良好的员工队伍,一个良好的员工队伍,来源于员工过硬的自身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就需要员工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过硬的技能。 我们公司发展到今天,就说明我们的员工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是一支有良好素质的队伍,是一支能够撑起中国矿业明天的队伍。 矿工,在某些人眼里,也许是五大三粗、一身蛮力的憨大形象。 然而今天的矿山人,具有岩石一样的性格、大山一样的朴实,是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无穷智慧的人。看,在那飞溅的焊花下,一条条笔直的焊缝,流淌着年轻焊工辛勤的汗水。 在那抢修现场,一道道的技术难题,显示出员工超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那联办矿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下了挖掘机上铲车,下了铲车上推土机,设备出了故障,又能拿出工具熟练地进行修理。 就是这些矿山人,他们用昨天的青春的音符,谱写了今天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有这么一个员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工亡,母亲改嫁,他随着爷爷奶奶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刻苦学习技术,很快就成为生产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有自己朴实的想法:现在正是自己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能够多掌握几项技能,以后就会有更大的生活空间。 他凭借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契而不舍的追求,永不言败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自费去郑州参加无线电培训班的学习,并买来了大量的有关书籍进行自学钻研。他成功了,他不但熟练地撑握了各种家用电器的维修技术,而且在理论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没有去从事第二职业,而是利用这种技术解决工作中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技术为矿山人提供无偿的服务。根据他的技术特点,单位对他的岗位进行了调整,使他在新的岗位上迸发着光和热。 他生活的更加充实了,在追求新的目标上更加自信了。 90年代初,有一个科室,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活泼好动,每日工作之余,不是在球场奔跑,就是打牌或喝酒。 年轻的科长上任后,看到这种情况,深感忧虑:长期下去,会把他们毁掉的。只有初中文化的科长,在长期的工作中,深感知识之重要。 因此,他就对在办公室的六个工作人员定下了“科规”,宣布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算:从即日起,六人全部参加成人法律自学考试,并定下了奖惩办法。从此后,办公室再也听不到喧闹声了,只有静谧的灯光到夜半。 六人中有三人都是初中或初中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啃起书本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学赶帮超的互助精神,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每次统考,有及格二门课程的,三门课程的,更有甚者,一次就及格了四门课程。 五年过去了,六人全部拿到了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六个人,目前有一个处级,三个科级,二个是现岗位上的管理人员。 宝剑利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汗水,付出的心血,最终在事业上得到了回报。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

我最近在微信上看了一篇文章,网页链接是写在线职业教育的,文章标题是《在线职业教育改变了什么?五个普通人命运逆转的故事》。文章里五个主人公,有经历家暴的新手妈妈通过自考走出阴霾、失业被人瞧不起的中年男人重拾生活信心、纺织厂女工成功转型高级白领、还有曾经的初中生找到一份中产阶级的工作。感觉很受鼓舞,也仿佛看到了一线光。

分享给你,希望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1、林肯

美国前总统林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而他的父亲是个鞋匠。由于他的家庭环境太贫穷,迫于生活,父亲没有办法供他读书,他连一年级也没有毕业。

他每天跟着父亲一起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林肯自幼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由于没有钱买书,所以他每天东奔西跑,向富裕的人家借书来看。

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总是抱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常读书读到深夜也不肯上床睡觉。

林肯不断地读书,不断吸收书中的精华,最后成为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2、苏洵

苏洵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小的时候贪玩,他不好好学习。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才发奋努力学习,抓紧一切的时间看书。

有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家人给他送去粽子和白糖,一会家里人来的时候,他白糖没有动,粽子吃完了,他居然是将砚台当成了白糖,闹了笑话。

苏洵凭着自己的苦学精神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家。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1、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第16任总统。林肯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任期间主导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

1834年8月,林肯作为辉格党人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1856年,林肯退出辉格党,参加新成立的共和党。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签署了《宅地法》、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北方获得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864年11月8日,林肯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次日与世长辞,年仅56岁,是第一位遭遇刺杀的美国总统。

2、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肯

百度百科——苏洵

贝多芬,邓亚平,朱元章

1.骆润法,男,36岁,绍兴市人,肢残,靠两个小板凳挪动行走。初中毕业四处找工作无着落,以一台旧打字机打字谋生。1990年自学电脑,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眼睛劳累出血,险些失明。1995年创办电脑培训中心。几年来,由2部电脑8平方米场地发展至250余部电脑700平方米场地,每年培训学员2000多人,至今已培训近2万名,赢得了各方赞誉。多次被评为市级教育先进个人,获市、区级“五好经营户”、“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富裕后,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前后共捐资各类公益事业4万元。他千里迢迢将1万元捐款送到武汉抗洪前线,武汉三镇深为震动。 2.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学习文化知识,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3.郭学强1982年从山东农村走进大连港工作时,做梦也想不到自己20年后会成为大连港北方设备修配厂的副厂长。过去连火车都没见过的郭学强是通过自学机械维修成长为大连港列车段的火车维修专家,并成为全国自学成才模范先进。 4.李嘉诚,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2年,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 索引序列
  •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及答案
  •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题及答案
  •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答案
  •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题答案
  • 自考改变命运的案例真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