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总结

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总结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此书出的试题比较偏,书上的内容有些需要加以概括,以下是一本书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第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范围的经济学,我国现在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学。(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界中叶产生,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后又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因格斯创立闻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重大发展。第二节政经济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经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产生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人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要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作用。(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三)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生产要素的内容。第二节社会生产力(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考察社会生产力必须衡量生产力的状况,即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还需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四)分工与协作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性质和旧社会分工。简单协作与复杂协作。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社会生产关系(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第四节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背诵钱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人类社会经历的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第五节经济规律(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四)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一)生产向再生产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酅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在社会化生产的国民经济整体中,存在着复杂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制约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比例关系。(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内容和类。狭义的和广义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经济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特点是质量的变化。(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衡量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指标。(三)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经济增长速度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趋势。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一节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自经自足的劳动联系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形式的特点。(三)产品交换经济产品交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表式。产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第二节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交换产品的必要(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第三节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第四节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一)商品价值的形式形成商品价值的因素。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所构成。(二)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创造商品新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创造价会下的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工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第五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和价值都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这个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第六节货币的产生和职能(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商品价格。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第七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的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过程。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途径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力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本质。(二)资本的本质(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四)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工作日长度的确定。(二)树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额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原因。(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件工资。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第六节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特点,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在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听形式。(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袝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实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日益尖锐化。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顺序经历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必顺具备两个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万死一生中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必须不断运动。第二节资本的周转(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关系。(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转转速度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智囊产。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损耗和折旧。(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资本周转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年剩余价经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扩在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能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是一条客观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形成和影响。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条件。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具有重要作用。(二)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来源和形成的具体途径。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获得补偿。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的扣除面获得补偿。(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商业资本家通过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二)利息和利息率。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本质,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率的决定。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存在两种趋势的原因。(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并存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种趋势始终并存,交替占优势。(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垄断资产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第三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一)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历史的必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曲折历史过程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并存局面,使它们之间即存在矛盾与斗争,又要彼此和平共处。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途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二)我国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必要性和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科学性和重要意义。(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剥削必须消灭私有建立公有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私有制经济和剥削。(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第十三章所有制结构第一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具有必然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基础。(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五)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二节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一)公有制经济的内容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而且应当适当分离。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万分和集体万分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三节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必要性。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三)私营经济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四)外资独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五)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三资企业的重要作用。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原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二)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高低过分悬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生产的推动作用。(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有其特点。(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货币工资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庭承包分配方式。我国的工资制改革。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这种分配结构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的原因和意义。(三)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除按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C壑档Ct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1、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1)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 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第五章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ˊ)和剩余价值率(mˊ)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生活方式,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2)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并没有脱离价值。第二,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第三,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六章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作用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利润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股份公司的作用 答: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答: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 (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具体说: 第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 第二,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第三,市场产品过剩问题严重,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第四,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者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第八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加快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趋势)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第二,垄断统治虽限制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三,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产生的垄断,本身具有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而已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所以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必要性 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在经济上它们依然未能完全独立,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它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 (2)造成这种差距、形成现在这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顽固地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极力维护有利于自已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就形成了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说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斗争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但历史终将向前发展,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12.发展中国家有何经济特征? 答: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情况虽然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如下一些经济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2)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现代经济成分和传统经济成分共存。 (3)从生产关系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4)经济发展的依附性。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在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发达国家。 13.新殖民主义的手段有哪些? 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它们的一些主要手段是: (1)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 (2)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技术方面的依附关系。 (3)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4)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 这些新殖民主义的做法,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剥削、掠夺和控制,造成了今日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4.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较缓和与隐蔽的方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赤**妁军事侵略就是证明。 (2)新殖民主义的一般手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行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抹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发达国家。 (3)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为什么垄断资本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答:垄断资本之所以在一定时候和一定情况下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其具体原因有两个: (1)为了维持垄断价格。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垄断价格难以维持时,就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2)避免无形损耗的损失。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有的机器设备发生无形损耗时,为了避免无形损耗所造成的损失,就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什么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技术进步的动因之所以减弱了,关键在于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取得高额垄断利润。 (1)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垄断生产和销售,规定垄断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从而减弱了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积极性。 3.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垄断制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因而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龙展,乃至迅速的发展。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第二,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第三,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4.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它的历史作用有二重性;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二,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趋势,并使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被掩盖和积累起来,由此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 (1)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 (2)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经济危机、财政危机、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并存和相互影响,社会生活的危机也在进一步加深。 (3)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同时又极力推行各种“福利政策”,借以缓和劳资矛盾。 5.怎样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答:(1)垄断资产阶级通过积极推行福利政策来缓解阶级矛盾。实际上,多项社会福利的支出,归根结底还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减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程度,却起到了蒙广大劳动人民的作用。 (2)垄断资产阶级还打着“资本民主化”和“人民资本主义”的旗号,发放小额股票,鼓励工人购买股票,以此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工人手中持有少量股票并不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也没有改变工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企业大权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大资本家把持。无论从全社会角度看,还是从企业内部看,垄断资产阶级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6.垄断的统治为什么会造成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答: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的根源在于垄断本身。 (1)垄断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必然导致经济危机更加深重,频繁爆发。 (2)垄断导致财政、货币危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降低失业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便采取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大大增加了政府开支,导致大量财政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又大量发行公债,增发纸币。其结果是引起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别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多数国家仍处于低增长、高失业的境地。 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有哪些形式? 答:(1)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来 (2)随着19世纪后期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从而促使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股份公司产生之后的又一次自我扬弃。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 (4)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联盟得到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继续进行自我调整。 8.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资产阶级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范围内调整这种生产关系,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总结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这是个自学网站: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 自学考试 - 道客巴巴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 所有权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3 产权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4 产权制度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6 制度创新 ①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不断演进。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1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2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和市场经济。3 使用价值 有用性,价值的载体,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没有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 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 价值 ①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①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②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③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任何人不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6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态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7 抽象劳动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8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9 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前者指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后者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价值。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的。)11 劳动生产率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12 价值规律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3 市场经济 ①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14 资源配置 ①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②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各有其特征,优缺点。二 简答题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④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①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②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③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4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4)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在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一再演变,目前经济和政治的整合研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潮流。那么你知道政治经济学都有哪些重点知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

(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1)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2)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3)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4)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1.企业及其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股票和股票价格(1)企业: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2)股东: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3)居民: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

(2)目标和措施: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科技: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

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1)作用: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2)表现: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

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1)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②方法: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③意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②方式: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③危害: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③增加农业投入。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工业的主导作用

(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要着重发展建筑业、机械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2)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优化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7.劳动合同制度

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2)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重点笔记总结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C壑档Ct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1、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1)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 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第五章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ˊ)和剩余价值率(mˊ)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生活方式,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2)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并没有脱离价值。第二,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第三,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六章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作用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利润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股份公司的作用 答: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答: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 (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具体说: 第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 第二,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第三,市场产品过剩问题严重,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第四,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者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第八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加快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趋势)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第二,垄断统治虽限制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三,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产生的垄断,本身具有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而已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所以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必要性 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生活与消费】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及其类型、信用工具与外汇【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理财的选择【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与分配、财政与税收【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政治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1.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 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3.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 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4.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答: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5.货币是作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答:①货币萌发于最早的偶然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③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b.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7.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①G-W-G‘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无论是G-W,还是W-G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 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8.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产M.劳动者以其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到新产品中,同时,他的抽象劳动则凝结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制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9.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答: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10.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特征。 答: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③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有资本的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预付资本的大小。 1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继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③产业资本运动要不断进行,必须作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相结合。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 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14.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答: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I部类生产比第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③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1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①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包括生产商品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C+V之所以独立为生产成本,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 ②生产成本范畴产生后剩余价值不再是可变资本的增殖,而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一个增加额,即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并进而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 ③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和内容,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政治经济学黑体字第一章1. 劳动:劳动力的支出。2. 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3. 劳动资料: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4. 生产过程: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5.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6. 生产力标志着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7.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8. 当人们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9.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 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12.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3.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二章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 物的有用性是物的使用价值。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4.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6. 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10.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11.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12. 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13. 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14.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16.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17.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1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9.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上价格价值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20. 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称为市场调节。它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商品经济的表现。21. 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的经济。22.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产业部门,所以称为第一产业。23. 工业是第二产业。24. 服务性产业统称为第三产业。25. 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实物形式存在,纯粹的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26. 创新的精神产品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第三章1.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5.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6. 把剩余价值看做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得剩余劳动。7. 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8. 不必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9.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10.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11.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12.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13. 计时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以一定时间来做计算单位。14. 计件工资: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15. 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第四章1. 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是资本的循环。2. 资本的循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叫做资本周转。3.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4.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6.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第五章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3.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利润称为超额利润。4.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资本总额的比率。5.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即平均利润。6. 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叫做生产价格。7.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是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8. 利息是凭借货币所有权对企业利润的分割。9.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金融资本。10. 资本主义的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11.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是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12. 由于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二形态。13.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勒索到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14.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15. 土地价格等于“资本化的地租”。第六章1.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2.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 资本累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4. 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累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5.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6.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大。7. 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8.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9. 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10.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1.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简答题总结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吗?判断: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3.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只有支付了价值才能得到使用价值。4.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作用在于使两种价值相等的商品能够相互交换,由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货币不会在流通中改变价值。货币作为资本,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5.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确定的劳动日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以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必要劳动时间中工人的劳动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因此,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或者说相对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看,必须提高必要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就会使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使必要劳动减少,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例关系改变,相对剩余价值增加。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VS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要以工作日已经延长到必要劳动以上为前提,并以此为起点,变革劳动的技术过程和劳动组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7. 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实现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不能使商品价值增殖。——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能创造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8. 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关系:其一,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唯此,才能使资本不断地依次更替。其二,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必须顺利地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否则,循环就会发生中断。其三,产业资本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互为条件。没有并存性,不会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也就不能在循环中保持并存性。9. 为什么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在同一工业部门或同一工种中,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往往是同时并存的,这说明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计件工资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不论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度已时间为基础。所不同的是计时工资劳动由劳动的时间来计量,计件工资则由一定时间内劳动所凝结成的产品的数量来计量1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能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进行买卖的过程,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11. 剩余劳动率和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率升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要劳动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劳动率表现为两个价值的比率, 即:剩余价值/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12. 利润率VS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利润率=m/(c+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m’= m/v,剩余价值率体现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13.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变化: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显然: 资本运动涉及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4.生产资本循环相对于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且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生产资本的循环避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它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又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15.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从对象看,资本循环主要是用货币资本来表现,而资本周转主要用生产资本来表现。——从内容看,资本循环重点在于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的资本的形态变化。而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以及如何加快周转速度。——从资本量看,资本循环研究一笔预付资本怎样投资和收回,只研究一次运动中的资本量,而资本周转是研究单个资本企业的总预付资本量的运动。1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产生于生产资本的不同周转,周转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固定资本周转一次,而流动资本可周转多次。——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收回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收回期限较短。——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而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态上更新。17. 注意区别两组概念:——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形成(或者剥削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来区分的,其中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区分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首要的就是生产资本的组成,也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配合关系。18. 年剩余价值率(M’)与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年剩余价值率是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则是一个生产过程获取的剩余价值与同期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别: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但如果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年剩余价值率也会出现不一致。两者在成因上的差别:预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差别。19.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两者本来是同一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都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价值。但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之后,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20.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原因利润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因为:——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采取了成本价格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好像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因此,生于价值也好像是由资本产生的。2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关系:马克思:“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原因是,资本家唯一而且首先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从理论上分析,是先有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然后再按利润率取得利润。22.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剩余价值率。其他条件既定,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正相关。——资本有机构成。可变资本占比越大,剩余价值就越多,利润率越高。——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23.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关系: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发生了偏离,进而使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成本价格发生了偏离。但是,只要从全社会总和的角度来考察,就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总量相等,成本价格总和和生产要素价值总和相等。因而,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可见,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24. 生息资本生息资本:也称为借贷资本,是基于资本运行过程中正常组成部分对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而形成的。因此,生息资本或借贷资本是指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生息资本的形成,是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结果,这种经济关系是以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意志行为表现出来的,表现为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对立。生息资本的基本特征:生息资本是和一般商品资本不同的特殊资本,即所有权资本。在普通商品买卖中,让渡的是商品所有权,发生的是等价交换;但在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贷出方向借入方让渡的是货币资本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到期需要连本带息收回。25. 两种级差地租的区别和联系:——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等量资本投在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但前者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土地上有不等生产率的结果,后者则是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形成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的一种转化形式,而且这种超额利润形成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但是,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形式却表现出差异。在级差地租Ⅰ情况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级差地租Ⅱ情况下,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不同的结果,事先很难确定。因此,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被限制在狭小且不稳定的界限内。26.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本质相同:都是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实质都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形成不同:绝对地租是由于农业资本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大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并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转化为地租的;而级差地租是由于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使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产生差额,并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而形成的。——两者均与土地所有权有关,在绝对地租场合是土地私有权直接产生地租。但在级差地租场合,土地私有权不直接产生地租,而是把超额利润从农业资本家手里转到土地所有者手里的原因。——范围有差别,绝对地租是任何等级的土地都要支付的,而级差地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支付的。一般来说,最坏的土地不交级差地租,严格说来最坏土地不支付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还是要支付的。比较项目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原因 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量 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条件 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 农业比工业的有机构成更低取得原因 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源泉 剩余价值27. 为什么说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来的规模再重复进行,因此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原有规模的再生产,但不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更大规模生产。——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从而可以添购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这样在此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更大规模上生产。

在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一再演变,目前经济和政治的整合研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潮流。那么你知道政治经济学都有哪些重点知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

(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1)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2)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3)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4)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1.企业及其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股票和股票价格(1)企业: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2)股东: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3)居民: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

(2)目标和措施: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科技: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

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1)作用: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2)表现: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

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1)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②方法: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③意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②方式: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③危害: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③增加农业投入。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工业的主导作用

(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要着重发展建筑业、机械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2)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优化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7.劳动合同制度

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2)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3、商品和价值

4、货币与信用

5、资本和资本运动

6、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7、社会再生产

8、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9、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0、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1、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12、当代西方资本主义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6、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17、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18、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9、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0、当前热点经济问题

1 解释下列经济范畴

2简答题

3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第4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涛  第8版

在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一再演变,目前经济和政治的整合研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潮流。那么你知道政治经济学都有哪些重点知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

(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1)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2)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3)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4)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1.企业及其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股票和股票价格(1)企业: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2)股东: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3)居民: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

(2)目标和措施: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科技: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

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1)作用: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2)表现: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

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1)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②方法: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③意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②方式: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③危害: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③增加农业投入。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工业的主导作用

(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要着重发展建筑业、机械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2)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优化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7.劳动合同制度

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2)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导论:1. 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试述经济规律的特点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b经济规律不是永恒的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4.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一切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第一篇: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第一章:商品1.商品经济——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 **试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1)两者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资源配置的方式2)两者又有联系a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b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根据c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a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例关系c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试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两者既对立有统一1)两者是统一的;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缺一不成为商品2)两者又是对立的;a商品生产者为你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要让渡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b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要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量成正比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具体形式各不相同的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单纯的人们脑力或体力支出的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它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2)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3)它是马克思其他一系列经济理论的基础第二章:货币**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2)流通手段——货币具有媒介商品交换的职能3)支付手段——货币具有延期支付的职能4)贮藏手段——货币具有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5)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代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第三章: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来进行2.价值规律的作用a它能够自发的配置社会资源b它能自发的刺激生产力发展c它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主要有:a价值b供求。4.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二篇:资本的生产过程第四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作为货币的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什么区别a流通的方式不同:货币的流通W-G-W(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G-W-G`(货币-商品-货币)b流通的起点不同.终点不同c流通媒介不同d流通交换顺序不同,e流通的目的不同:货币流通是为了取得另一种使用价值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资本的流通则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1. 资本总公式 G-W-G`2.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资本增值与价值规律要求等价的矛盾;3.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劳动者有人生自由b劳动者无生产资料;5.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a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出卖前它就应该存在,但那时,劳动并不存在,所以劳动就不是商品。b如果劳动力的是商品,那么劳动这个商品的价值就应该由劳动来决定,这是毫无意义的同一反复,所以劳动不是商品。c如果劳动是商品,或者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资本增值规律,所以劳动不是商品。7.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价值形成或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了一点,而延长了价值形式过程。)**试述资本的本质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体现了资本家与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4)资本是一种运动8.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划分依据——根据资本中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b划分内容——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的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部分的叫做可变资本c划分的目的——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是工人劳动创造的9.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a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率先提高劳动生产力所获得的其商品的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它为多数劳动资本家所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它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c资本家是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来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和基础3)两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所以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起不同作用。第五章:资本积累a再生产——指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b简单再生产——指规模不变的生产c扩大再生产——指规模扩大了的再生产(a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b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或资本积累的本质是什么?1)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内在动力),为了适应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外在动力)2)资本家利用无偿获得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不变资本的节省4)预付资本的大小;**资本的结构1)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2)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v。资本积累必然会导致资本的邮寄过程不断提高**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1)随着资本积累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则会日益的减少,2)随着资本积累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会不断提高,从而会不断加大劳动力的供应量。**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说必须的1)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周期的要求,1.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级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一级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为什么说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2)资本积累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剧,随着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资本积累是社会财富的积累,所以,随着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私有制也会不断发展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加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要求,从而必将被社会主义说取代第三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第六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在循环流动中要经历哪些阶段?相应的要采取哪些职能形式?1)购买阶段:G——W(流通领域),在此阶段中产业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2)生产阶段:W—P—W’,在此阶段中资本采取生产资本职能,即创造价值或剩余价值。3)售卖阶段W’—G’,在此阶段中产业资本采取商品资本职能,即实现价值或剩余价值。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最终实现了货币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即G—W—P—W’—G’**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a货币资本循环即G—W—P—W’—G’ b生产资本循环即P—W’—G’ G—W—P c商品资本循环即W’—G’ G—W P—W’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从理论上看,产业资本的三中循环形式各有特点,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动特征,所以,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考察,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资本运动的过程和本质。2)从实际看,要实现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必须:a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b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要相继转化2.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3.周转时间——资本循环一次所花费的时间,包括:1)生产时间:a劳动时间b劳动中断时间2)流通时间:a购买时间b售买时间4.周转次数(n)——在一定的时期内资本循环的次数5.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a划分依据:根据资本中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b划分的内容:用于购买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料的资本是固定资本;用于购买生产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资本,以及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流动资本c划分的目的:为了揭示资本中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影响。6.固定资本的损耗a有形损耗——由于使用或自然力作用使固定资本损失b无形损失——由于技术进步或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固定资本价值损失**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1)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3)周转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预付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即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总额)/预付总资本量8.资本周转速度余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即M=m’n资本周转速度余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即M’=m’n第七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及其周期性1社会总资本——社会中所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运动的总和2社会总产品——社会中所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的全部产品3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包括cvm)**研究个别资本运动与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有什么本质区别?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可以不考虑个人消费的问题而研究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则要考虑这一问题**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及在实物上得到补偿b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c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什么是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1)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社会生产两大部略的原理是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2)社会总产品从实物上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略,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可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I(v+m)=IIc (基本实现条件) 2)I(c+v+m)=Ic=IIc 3)II(c+v+m)=I(v+m)+II(v+m)5.社会总资本扩大打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前提条件 1)I(v+m)>IIc 2)II(c+m-m/x)>I(v+m/x)基本实现条件1)I(v+△v+m/x)=II(c+△c)2)I(c+v+m)=I(c+△c)+II(c+△c)3)II(c+v+m)=I(v+△v+m/x)+II(v+△v+m/x)6.怎样正确理解和运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2)随着资本积累,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忙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孤立增长。两大部类之间仍然要保持比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这一原理,要充分重视消费资料的生产,尤其要重视农业的生产,以满足我国众多人口的需求。7.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过程的矛盾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产生的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矛盾的阶段性)**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1)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2)固定资本的更新又是资本主义陷入更深层次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8.试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特征不如战前明显2)战后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不如战前严重3)战后经济危机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并存4)战后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第四篇: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第八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1.成本价格K=C+V——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利润——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会掩饰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a 利润的含义(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b利润被看作是全部资产的产物是由资本带来的。这样就抹杀了工人劳动与增值的关系,从而也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注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二者在数量上是一致的,W=K+M=>W=K+P=>P=M2.剩余价值和利润是同一价值体的不同存在形式,剩余价值是市场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利润率P`=P/(C+V)——-反映了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试述剩余价值率 的区别1)本质关系不同:利润率反映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2)在量上也不同:利润率总是小雨剩余价值率m`=m/p`(p/(c+v))**影响利润率的因素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的节省**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a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周转速度不同,所以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高低也不同;b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必然通过资本转移相互开展激烈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c平均利润是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 d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就已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但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则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剩余价值的来源完全看不见,这样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注意;从长期的趋势看,平均利润率是趋于下降的4.生存价值 成本+平均利润=c+v+p(平均)**为什么说生产价格是价值转化形式,a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b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c从全社会看,生产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试述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a理论意义:这一理论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并使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b革命意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工人,不仅要受到本部门资本家剥削,而且还要受到其他生产部门资本家的剥削,从而表明了与工人阶级对立的不是个别资本家,而是整个资产阶级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斗争,也不是个别人的利益冲突,而是两个阶级的对抗,所以工人阶级要求得到自身解放,就必须联合起来去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第九章: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的结果2商品资本职能独立为商业资本必须:a要有专门的商品b要有独自的资本3试述资本主义商业的作用a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节省投在流通领域的资本,从而可以增加利润总量b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可以增加利润总量4.商业利润的实现途径 商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购进商品,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所获得的差额5.商业利源润的来源 来自于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6.商业例如的本质——商业利润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阶级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7.商业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第十章: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1.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2.借贷资本的来源 来自于资本运动中闲置的货币资本a固定资本的折旧费b流动资本中暂时闲置的部分c积累基金**试述借贷资本的特征a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具有商品的形式b它是一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资本c它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G-G` 3.利息 **试述利息的本质a利息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b利息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阶级,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c利息在零和平均利润之间波动 4.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反映了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a平均利润率的高低b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为什么说从长期的趋势看,平均利息是趋于下降的a从长期趋势看,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b借贷资本有借大于求的发展趋势 **试述资本主义信用及其特点信用是以偿还为目的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包括:a商业信用——是在商品买卖中以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所产生的信用,特点:它是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的规模和范围要受商品实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b银行信用——它是银行资本家想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所产生的信用,特点:.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信用的借贷对象是在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是银行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银行信用的运动同产业资本的运动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背道而驰**资本主义银行资本的来源a银行的自有资本b借贷资本c消费基金**资本主义银行的职能a债务的职能(负债职能)b债权人的职能(资产业务)**银行的作用: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充当信用流通工具 银行利润的实现途径——存贷利差银行利润来源——来自于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银行利润的本质:它体现了银行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阶级,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银行利润在数量上应相当于平均利润5.股份公司——它是资本主义通过发行股票合资经营的企业,在经营上它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所有制形式上,它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的质变**股票的价格是怎样决定?a股票价格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即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股息收入的货币资本b股票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股息的高低和利息率的高低,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c股票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影响股票供求关系的因素有很多:经济形势、政治形势、人们的心理因素等等..6.虚拟资本——以股票或债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

  • 索引序列
  • 政治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总结
  • 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重点笔记总结
  • 政治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 政治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