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答案汇总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答案汇总

发布时间: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汇总答案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现已发展为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省重点大学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2008自考00031心理学真题试题 格式:PDF大小:202.91KB 201604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62.04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文学概论》课程分A卷和B卷,考生可根据使用教材版本不同任选A卷或B卷,使用1989年版和1995年修订本教材的考生请选A卷,使用2000年第1版的考生,请选B卷,若两卷均答,以A卷作为评卷依据。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处于人类社会结构中的___________位置上,它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一样都属于___________. 2.导致作家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地说,一个是_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个是___________的作用。 3.文学发展的继承和革新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继承是___________,革新是___________. 4.依据作品所运用的语言的有韵或无韵,可将文学区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5.创作灵感的基本特点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6.对叙事文学而言,艺术构思中形象酝酿阶段的基本使命是:A、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B、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C、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 7.在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劳动说”的先期提出者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从语言的直观层次看,诗歌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9.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运用语言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作品完成后的感性形态。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5题为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项),6—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有二至五个正确项)。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给分〕 1.在我国文论,最先对诗歌中的作家作品风格进行类型研究的是( ) A. 曹丕 B.陆机 C.刘勰 D.钟嵘 2.“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3.依据不同的艺术手法各自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种( ) A.隐喻、夸张、排比、对偶 B.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C.讽刺、反语、婉转、荒诞 D.写实、浪漫、象征、魔幻 4.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是( ) A.经验主义 B.实证主义 C.唯理主义 D.感觉主义 5.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下列类别( ) A.情节剧与抒情剧 B.歌剧与话剧 C.独幕剧与多幕刷 D.悲剧与喜剧 (以下为多项选择题) 6.我国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诗的意境可区分为以下几类( ) A.雄浑之境 B.冲淡之境 C.有我之境 D.无我之境 E.古朴之境 7.文学作品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从创作角度看,相似的内容可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 B.从创作角度看,形式的高下优劣将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 C.从发展角度看,一种形式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从发展角度看,形式的变革可有力促进文学的快速发展 E.从欣赏角度看,形式最先为读者所感知并可以单独欣赏 8.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 ) A.以抽象的理性形式反映对象 B.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C.以冷静的客观态度说明对象 D.以浓烈的主观情思观照对象 E.以观念性的图式去图解对象 9.叙事类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性格整体,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 A.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 B.在哲理化的基础上,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C.在形象性的基础上,理念性与经验性的统一 D.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 E.在审美性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10.下列文学流派中属于西方现代主义范畴的是( ) A.自然主义 B.表现主义 C.象征主义 D.存在主义 E.超现实主义 11.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是( ) A.音乐性 B.形象性 C.说明性 D.含蓄性 E.情感性 12.文学创作的主导思维方式为什么是形象思维 它是由下列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 A.文学所表现的特殊对象内容 B.文学所运用的特殊方式手段 C.文学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材料 D.文学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E.文学所身处的意识形态地位 13.文学鉴赏之所以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其主要原因是( ) A.鉴赏的客体作品内蕴审美特质 B.鉴赏的客体作品具有思想倾向 C.读者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作品 D.读者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作品 E.读者以科学的精神去阐释作品 14.在我国文学,以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共同性来命名的文学流派有( ) A.边塞诗派 B.江西诗派 C.山水诗派 D.田园诗派 E.阳湖诗派 15.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可具体化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 A.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B.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C.作品组构的整体性 D.艺术表现的独创性 E.作品特色的民族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情节 2.审美享受 3.艺术构思 4.典型人物 5.“巫术说”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简要地阐明理由) 1.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局面,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造就的。 2.所谓文学的世界性,是指文学的民族性消亡后的全球大一统的文学。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怎样理解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特点及它的长处与短处。 2.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什么会具有时代性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同一民族、同一时代中,产生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文学批评是一种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 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由___________、意义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世界”层等四个层次构成。 2.文本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___________时,才能被称为美学对象。 3.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意境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是___________. 5.隐含的作者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___________得以存在的___________. 6.在抒情作品的创作中,抒情的途径一般有:一、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 7.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___________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___________. 8.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阅读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 9.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先锋小说家的无体裁写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 10.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论家曾把文文化阅读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5题为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项),6—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有二至五个正确项)。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给分〕 1.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由于叙述者的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这种叙述又被称作( ) A.游移焦点叙述B.多焦点叙述 C.无焦点叙述 D.反焦点叙述 2.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是( ) A.陆机 B.刘勰 C.叶燮 D.严羽 3.现代数码成像技术比古老的神话更善于制造的是( ) A.虚拟现实 B.生活真实 C.悲剧效果 D.喜剧效果 4.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 ) A.表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情感积累 D.生活阅历 5.直接运用巫术说来解释史前艺术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 泰勒 B.弗雷泽 C.苏珊 朗格 D.萨洛蒙 赖纳许 (以下为多项选择题) 6.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我们可以将创作动机区分为( ) A.主导动机 B.积极动机 C.非主导动机 D.消极动机 E.以上四项均对 7.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最突出体现新观念的特征的是文本的( ) A.拼贴 B.拼接 C.杂陈 D.并置 E.排列 8.以下属于审美的是( ) A.审丑 B.审崇高 C.审卑下 D.审悲 E.审喜 9.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观点及其变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体现在( )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B.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C.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D.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E.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10.文学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11.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有( ) A.杰姆逊 B.休姆 C.理查兹 D.兰索姆 E.热奈特 12.文学的文化意义包括( ) A.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 B.文学可以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C.文学可以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D.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状况 E.文学可以憧憬人类的未来 13.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本色化 E.表现性 1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所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 ) A.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B.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 C.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D.典型环境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E.典型人物对环境具有反作用 15.以下关于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情感则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B.情绪产生在情感之前 C.情绪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情感不仅有情境性而且有稳定性 D.情绪与情感相互依赖 E.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文学典型 2.原型意象 3.审美心理结构 4.文学思潮 5.语音层面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简要地阐明理由) 1.艺术想象就是艺术直觉。 2.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文学的电子传播的特征。 2.文学创作中对于语言的运用有哪些具体要求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区别。 2.根据你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请区别文学与科学文化。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29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 作家自己的主观条件 3.革新的前提和基础 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或称目的和方向) 4.韵文(或称文) 散文(或称笔) 5.突发性 直觉性 创新性 6.清晰起来 丰满起来 活跃起来 7.沃拉斯切克 毕歇尔 8.韵律之美 高度凝练 9.内容结构 表现手段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A 2.C 3.B 4.C 5.C 6.CD 7.ACE 8.BD 9.ADE 10.BCDE 11.ABDE 12.ABD 13.AC 14.ACD 1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指叙事文学作品中由人物的活动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人物性格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2.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他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使他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 3.指作家在感受、认识所汲取的生活材料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意图,运用典型化或意境化的方法建构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的心理活动。 4.指作家的审美力和生命力所创造的,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性三个层次互相交融所组成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的完满而有生气的性格整体。 5.在探索文艺起源问题上的一种理论观点,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和弗雷泽提出。他们认为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对。 文学的繁荣当然离不开作家的创作,但是,它并非作家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因为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所以,读者对文学的热情如何、需求如 何,将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激情与创作走向。即是说,只有作家与读者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并且相互合作,携手并进,才能造就文学的繁荣局面。 2.错。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社会属性。文学的世界性的涵义应作如下理解: 一是各民族的优秀文学越来越多的跨出国门,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人民所共享的精神财富。 二是各民族文学在相互间频繁地借鉴、吸收和交融汇合中,不断催生出带普遍性的新的艺术素质来。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特点是:它不像其他艺术形式的形象那样具有直观性。读者面对文学作品根本无法看到形象,读者只有在理解作品的语言的基础上,经过自己 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在脑子里浮现出相应的形象来。就是说,读者是通过理解语言符号间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 它的长处是:文学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性天地,读者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丰富它、充实它。 短处是:一部秀、最出色的文学作品,对于不懂作品所用以塑造形象的语言的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2.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时代性的原因是; 首先,文学反映的总是特定时代的生活内容,其与时代相关联的生活情景、审美意识 等不可能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其次,作家的心灵窗口会敏感地接纳时代的风云变幻,作家的社会责任性会促进他关注时代的社会问题,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反映它们。 再次,公众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也总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并且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反馈于文学创作。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产生文学风格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现实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生活是文学风格的客观基础,而现实和历史的社会生活不仅是五光十色、异常多样的,而且是变动不居、流动发展的。这样,具有多样性的现实与历史的社会生活,必然导致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不同的作家因其个性气质、生活实践、文化素养、艺术追求等因素的不同,会形成不同 的创作个性,同一作家其创作个性也会有所变化与发展。这样,多样性的创作个性,必然会使文学风格出现多样性。 第三、公众审美要求的多样性。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公众,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而公众因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年龄性别等的不同,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这样,多样性的审美要求反馈于文学创作,必然会产生出多样性的文学风格。 2.说文学批评是一种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的原因是: 第一、文学作品说到底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切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总是要提出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因此,批评就必须依据 正确的历史观和一定的社会生活为参照系,来分析、研究作品,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是说,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社会批评。 第二、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审美。文学所反映的生活,虽然融合着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因素,但其中的审美因 素却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因此,文学批评又不能不是美学批评,即依据一定的美学观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作出中肯的审美价值方面的评价。 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音层 图式外观层 意向性状态 2.对话关系 3.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4.象征性 5.讲述行为 一种意识 6.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7.感性形式 心理能力 8.审美和娱乐 求知与受教 批评与借鉴 9.多语体或杂语体小说 自反小说或元小说 10.品质阅读 价值阅读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C 2.B 3.A 4.B 5.D 6.AC 7.AD 8.ABCDE 9.ADE 10.BDE 11.BCD 12.ABCDE 13.ABCD 14.AC 1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3.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4.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倾向。 5.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 错。 首先,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都具有创造性。 其次,虽然二者具有共同点,但艺术想象不是艺术直觉,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而且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 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入手,终结于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2.对。 首先,语言中蕴含着语音、节奏、象征、形态等审美的因素,在文学中,通过作家对语言的这些“美的资源”的悉心开发和铸造,语言本身在意义表达中就会显示出它的独特的“美”来。因此,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资源。 其次,在文学中,语言当其成功地和富于个性地表达了意义时,它本身也会显示出独特的美来,语言美是文学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首先,电子传播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 其次,电子传播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 再次,电子传播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2.文学创作中对语言运用的具体要求有: (1)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2)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 (3)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独创性。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首先,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其次,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再次,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 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2.首先,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的视野。 其次,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 再次,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答案汇总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诗人的职责不在于像历史学家那样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在于描写历史的真实;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这些事是可信的、是带有普遍性的。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艺术(诗)中不是在谋求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在谋求艺术的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在艺术世界中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重复,而是能表现出未来可能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补充: 境——竟,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用于精神领域始见于 《庄子》 ,《庄子》:“荣辱之境”(《逍遥游》)、“是非之境”(《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齐物论》)等。 补充: 西方 美学 上的“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 功利 距离的体会。“距离”论的提出者 瑞士 心理学家 布洛 (Edward Bullough,1880~1934)提出了一个“雾 海航 行”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在大海航行中突然遇到 大雾 ,这对大多数旅客来说,都是极不愉快的经验,伴随着人们的是焦虑、恐惧和紧张等等。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前的可能发生的危险等抛在一边,换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景象,周围的大雾迷迷原原,变成了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这不是很美吗?这里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即所谓在 观照 中“插入了距离”。布洛解释说: 距离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而是相当复杂的。它有否定的抑制的一面——割断事物的实用的方面以及我们对待事物的实践态度,它还有积极的一面——精心制作在距离的抑制作用所创造的新的基础上的经验。因此,这种对事物作有距离的观看,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正常的观看。通常,经验总是把同一方面向着我们,即具有最强的时间的 感染力 的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到我们的那些方面,我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同我们的自己的 接纳 印象的自我相分离的印象。事物颠倒过来,意外地观看通常未注意到的方面,这使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这就是 艺术 的启示。 所谓“艺术的启示”也就是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本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 补充: 《 论语 ·阳货》载 孔子 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从内核的层面,它论述了《诗》与 伦理 观念,尤其是“仁”、“礼”的关系;从功能的层面,它表述了《诗》的经世之用与进德之功;从阐释的层面,它点明了《诗》的阐释路径,因为有“可以”,就有一个“如何可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阐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诗论》,来讨论《诗》是如何“兴”、“观”、“群”、“怨”的,必要时也将应用传世文献中的孔子论《诗》材料。 “兴”,作为阐释学意义的“兴”其实就是“取譬”,而功能意义上的“感发志意”则是“取譬”于《诗》的结果,所以孔安国与 朱熹 的注无所谓谁对谁错,着眼点不同而已。从阐释的形态来看,古人的论说引《诗》基本上是取譬似的,古人引诗每每于结尾处缀以“此之谓也”之习语,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就点出了引《诗》作为譬性思维的取义特征。此外,“赋诗 断章 ”从赋诗者当下的情境看也是取譬似的。所以,以《诗》取譬是先秦人最主要的用《诗》形式。先秦人取譬用《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显性的,就是直接就诗句的字面义来取譬,比如《 论语·述而 》孔子引《小雅·小旻》之“不敢暴虎,不敢 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来批评子路只有血气之勇,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谋及谨慎。另一种模式是隐性的,也就是从字面不能直接申发出说诗者的含义,需要说诗者“引譬连类”予以发掘,最终突破语言的浅表视域,落到言语之外。就像子夏由孔子“绘事后素”申发出“礼后”那样。同样, 子贡 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悟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同样也受到孔子的称赞。 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取譬,都要 遵从 “类”的约束。在先秦时,“类”是一个 社会学 概念,然后被引进了 语言学 领域。“类”具有 宗法 性和同一性。一旦形之于思维,成为取譬的标准,“类”就有了伦理的和 逻辑 的双重特性。逻辑的标准可以利于思维间关系的构建,以保证取譬的成功。而且“类同”是“有以同”,这就使得取譬的范围可以很广,同一事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譬,同一事物也可以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取譬。如果说事物间的同一性是取譬的外在规定的话,则伦理性的标准就构成了取譬的内在 张力 ,从根本上规范了取譬的方向。子贡、子夏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因为他们的取譬是以宗法伦理、修身养德为归依的。有违于此就是“不类”,就像 《左传》 昭公元年,楚令尹歌 《大明》 之首章,俨然以王自取譬,赵孟就讥其“不类”;三家以《雍》彻,孔子也讽刺说:“‘相维辟公, 天子 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都属于取譬不类。 就传世文献来看,孔子论《诗》多为引诗,是“取譬”似的。《诗论》中也有这种取譬解诗形式,第6、7、21、22等简皆是。比如孔子说:“《鸤鸠》吾信之”。《鸤鸠》属 《曹风》 ,《毛诗》以为是刺诗,而孔子则无所谓美刺,他只是取譬于“其仪一兮,心如结”,以说明君子当有均一之德。说“吾信之”不是别的,信“德”也。 “观”, 郑玄 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均是 从政 治角度切入的。但我认为如果将“观”作此理解,就与“群”、“怨”,至少与“怨”相包容了,这无疑会削减“兴观群怨”作为理论整体的表述广度。所以“观”至少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 厚薄 ,识风俗之盛衰;施用于个人,即为观人“ 情志 ”。而且主体是观人“情志”,因为即便是政治的兴衰也是通过个体的情志反映出来的。从传世文献及上博简《诗论》看,“观”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一种解《诗》模式,那种“吾于……见……”、“吾于……知……”、“吾以……得……”等句式就是“观”的视角所特有的 表达方式 。其次,从“观”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特别重视对 诗歌 中个体情感的把握,形成了以“情志”解《诗》的独特视角。《诗论》解诗,有好几处谈到“志”。比如,第8简其论《小旻》云:“《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也。”第19简“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也当为解某诗语,第26简论《蓼莪》:“《蓼莪》有孝志”,等等。如果说“志”偏向于理性,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则“情”就是 心理结构 中的“欲望”,是人本性的真实反映。《诗论》有好几处谈到了“情”,如第9简:“《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第10简其说《 燕燕 》:“《燕燕》之情”,第18简其说《杕杜》:“《杕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9简说《 木瓜 》:“《木瓜》其藏愿而未得 达也 ”,第25简说《兔爰》:“《有兔》不逢时”,等等。而政治的兴衰,民风的厚薄就寓于诗歌主人公的情感中。比如《诗论》说《兔爰》“不逢时”,何谓“不逢时”?《 说苑 ·敬慎篇》记孔子读《诗》至《正月》之六章,则感慨说:“不逢时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 关龙 逢,纣杀王子 比干 。故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所以孔子常说“天下无道则隐”,那么《诗论》以“不逢时”评《兔爰》不就是含有“天下无道”的意思吗?最后,“观”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以“观”解诗也就了多重视角。比如《 柏舟 》, 《孔丛子》 说“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而《诗论》评《柏舟》曰“闷”。“匹夫执志之不可移”有称赞的意味,而“闷”就有了讥讽意,何哉?因为君子 遁世 无闷,就像《孔丛子》论《考槃》那样。所以《柏舟》的主人公就只能当“匹夫”之谓。 总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用“观”的方法,从“情志”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对诗旨能有准确的把握,而且是多视角的。这是孔子重“情”的《诗》学思想在解诗中的反映,它使得孔子不仅比此前的解《诗》 高明 ,也比他以后的解《诗》者高明。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我认为均不确,“群”就是“别群”,也就是“君子”、“小人”之辨。辨别君子、小人关乎进德, 《论语》 一书,“君子”一词凡107见,“小人”凡23见,每每相较而言,可见孔子对“君子”、“小人”之辨的重视程度。就 《诗经》 而言,有许多诗篇言及“君子”之德,或“小人”之行,故有“君子之诗”,有“小人之诗”。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诗》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先秦时还可能比较流行,如 《孟子·告子下》 载高子论《小雅·小弁》为“小人之诗”。这种解诗方式也见诸《诗论》,如第25简“《肠肠》小人”,第27简“《仲氏》君子”就是。或曰,孔子曰《 诗三百 》“ 思无邪 ”,则于“小人之诗”,何以“无邪”?事实上校诸《诗论》可知,孔子并非对所有诗都是持赞成态度,有的也是批评的,如《柏舟》之“闷”,《墙有茨》之“慎密不知言”,还有第28简以“恶而不闵”评诗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集注》解释“思无邪”为:“凡《诗》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是有道理的。读“君子之诗”,知何以为君子;读“小人之诗”,知何以规避小人,故曰:“诗可以群”。 “怨”,孔安国、郑玄皆注:“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二者都将之归于政治,过于褊狭。《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忧国忧民之思,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诗论》第8简论《雨无正》、《节南山》曰“皆言上之衰,王公耻之”,怨刺的对象是 周天子 ;论《小弁》、《巧言》曰“皆言流人之害”,第9简论《祈父》曰“《祈父》之责,亦有以也”等,皆为刺当权者,概括起来,这些都可以称为“刺上政”。而第17简“《 扬之水 》其爱妇悡”,“悡”,《 说文 》注“恨”,又曰“怠”。但校之今本《诗经》的三首以《扬之水》名篇的诗都不相吻合,当为逸诗。诗写的是 怨妇 之“恨”,就不能归为“刺上政”。第29简“《涉溱》(即《郑风·褰裳》)其绝”是针对“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而言的,是“爱而不得”的绝 情诗 ,故曰“绝”。这种“怨”也是怨妇之“怨”,非以“刺上政”也。 孔子从“怨”的角度解《诗》也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情感的 张扬 ,正如他自己在述自己作 《春秋》 之意时说的那样:“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所以,以“怨”解诗,也是孔子重“情”《诗》学思想的阐释实践。 以上我们就《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重诂做了简单的论述。我们认为,《诗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孔子《诗》学思想中重“情”的一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孔子解《诗》的实例,让我们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认识落到了具体的实处。而且正确的评价孔子论《诗》、解《诗》重“情”,对于重新构建中国诗 学理论 史也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先秦只有“诗言志”,而“诗缘情”要到 西晋 时 陆机 《文赋》 出,才出现。那么既然孔子就有了“诗言情”的观念,那么,“诗言志”还会是先秦惟有的诗学观念吗?“诗缘情”还会是魏晋的新风尚吗?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 在古希腊时期,最早提出文艺“模仿自然”观点的理论家是()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赫拉克利特 2 .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A. 亚里士多德 B. 艾布拉姆斯 C. 苏姗·朗格 D. 英加登 3 . 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A. 萨丕尔 B. 王力 C. 伊格尔顿 D. 索绪尔 4 . 把典型形象称为读者的“熟悉的陌生人”的俄国文论家是() A. 托尔斯泰 B. 别林斯基 C. 杜勃罗留波夫 D. 车尔尼雪夫斯基 5 . 把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理论家是() A. 李贽 B. 叶昼 C. 金圣叹 D. 毛宗岗 6 .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A. 李贽 B. 叶昼 C. 金圣叹 D. 毛宗岗 7 . 从人物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文论家是() A. 巴特尔 B. 热奈特 C. 格雷马斯 D. 福斯特 8 . “艺术表现本身,乃是使某种尚不确定的情感明晰起来,而不是把内心原来的情感原封不动地呈示出来。 ” 作出这一论断的理论家是() A. 布洛克 B. 克罗齐 C. 科林伍德 D. 卡西尔 9 . 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 A. 普通性 B. 特殊性 C. 典型性 D. 独创性 10 . 在我国,从美学高度将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型的人是() A. 方苞 B. 姚鼐 C. 王夫之 D. 刘熙载 11 . 劳动说的提倡者是() A. 弗雷泽 B. 斯宾塞 C. 康德 D. 普列汉诺夫 12 . 人类历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 A. 摹仿说 B. 游戏说 C. 巫术说 D. 劳动说 13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段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论断出自()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14 .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购买者 D. 学习者 15 . 提出“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的西文批评流派是() A. 接受美学 B. 结构主义 C. 解构主义 D. 英美新批评派 16 . 提出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的人是() A. 恩格斯 B. 马克思 C. 列宁 D. 普列汉诺夫 17 . 存在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主潮是()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18 .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段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出自() A. 陆机的《文赋》 B. 曹丕的《典论·论文》 C. 钟嵘的《诗品序》 D. 刘勰的《文心雕龙》 19 . 西方历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表现主义 20 . 19世纪中期,社会形态逐步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步过渡到() A. 自然主义 B. 象征主义 C. 未来主义 D. 表现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阶段有( ) A. 类型说 B. 个性典型观 C. 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D.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E. “共名”说 22. 最常见的人物类型有( ) A. 扁平人物 B. 正面人物 C. 圆形人物 D. 典型人物 E. 性格人物 23. 西方的“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成的类别有( ) A. 叙事作品 B. 抒情作品 C. 戏剧作品 D. 电影作品 E. 电视作品 24. 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类的游戏本能有关的人有( ) A. 康德 B. 席勒 C. 斯宾塞 D. 黑格尔 E. 海德格尔 25. 巫术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 爱德华·泰勒 B. 弗雷泽 C. 萨洛蒙·赖纳许 D. 康德 E. 黑格尔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文学 27.典型环境 28.期待视野 29.共鸣 30.文学思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7分,共 28 分) 31.简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2.你怎样理解抒情作品的抒情原则? 33.简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34.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小题12分,第36小题10分,共 22 分) 35.结合文学实际论述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36.文学批评的意义有哪些?举例说明。

《文学概论》课程分A卷和B卷,考生可根据使用教材版本不同任选A卷或B卷,使用1989年版和1995年修订本教材的考生请选A卷,使用2000年第1版的考生,请选B卷,若两卷均答,以A卷作为评卷依据。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处于人类社会结构中的___________位置上,它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一样都属于___________. 2.导致作家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地说,一个是_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个是___________的作用。 3.文学发展的继承和革新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继承是___________,革新是___________. 4.依据作品所运用的语言的有韵或无韵,可将文学区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5.创作灵感的基本特点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6.对叙事文学而言,艺术构思中形象酝酿阶段的基本使命是:A、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B、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C、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 7.在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劳动说”的先期提出者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从语言的直观层次看,诗歌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9.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运用语言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作品完成后的感性形态。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5题为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项),6—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有二至五个正确项)。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给分〕 1.在我国文论,最先对诗歌中的作家作品风格进行类型研究的是( ) A. 曹丕 B.陆机 C.刘勰 D.钟嵘 2.“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3.依据不同的艺术手法各自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种( ) A.隐喻、夸张、排比、对偶 B.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C.讽刺、反语、婉转、荒诞 D.写实、浪漫、象征、魔幻 4.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是( ) A.经验主义 B.实证主义 C.唯理主义 D.感觉主义 5.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下列类别( ) A.情节剧与抒情剧 B.歌剧与话剧 C.独幕剧与多幕刷 D.悲剧与喜剧 (以下为多项选择题) 6.我国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诗的意境可区分为以下几类( ) A.雄浑之境 B.冲淡之境 C.有我之境 D.无我之境 E.古朴之境 7.文学作品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从创作角度看,相似的内容可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 B.从创作角度看,形式的高下优劣将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 C.从发展角度看,一种形式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从发展角度看,形式的变革可有力促进文学的快速发展 E.从欣赏角度看,形式最先为读者所感知并可以单独欣赏 8.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 ) A.以抽象的理性形式反映对象 B.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C.以冷静的客观态度说明对象 D.以浓烈的主观情思观照对象 E.以观念性的图式去图解对象 9.叙事类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性格整体,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 A.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 B.在哲理化的基础上,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C.在形象性的基础上,理念性与经验性的统一 D.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 E.在审美性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10.下列文学流派中属于西方现代主义范畴的是( ) A.自然主义 B.表现主义 C.象征主义 D.存在主义 E.超现实主义 11.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是( ) A.音乐性 B.形象性 C.说明性 D.含蓄性 E.情感性 12.文学创作的主导思维方式为什么是形象思维 它是由下列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 A.文学所表现的特殊对象内容 B.文学所运用的特殊方式手段 C.文学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材料 D.文学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E.文学所身处的意识形态地位 13.文学鉴赏之所以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其主要原因是( ) A.鉴赏的客体作品内蕴审美特质 B.鉴赏的客体作品具有思想倾向 C.读者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作品 D.读者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作品 E.读者以科学的精神去阐释作品 14.在我国文学,以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共同性来命名的文学流派有( ) A.边塞诗派 B.江西诗派 C.山水诗派 D.田园诗派 E.阳湖诗派 15.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可具体化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 A.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B.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C.作品组构的整体性 D.艺术表现的独创性 E.作品特色的民族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情节 2.审美享受 3.艺术构思 4.典型人物 5.“巫术说”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简要地阐明理由) 1.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局面,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造就的。 2.所谓文学的世界性,是指文学的民族性消亡后的全球大一统的文学。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怎样理解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特点及它的长处与短处。 2.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什么会具有时代性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同一民族、同一时代中,产生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文学批评是一种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 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由___________、意义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世界”层等四个层次构成。 2.文本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___________时,才能被称为美学对象。 3.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意境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是___________. 5.隐含的作者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___________得以存在的___________. 6.在抒情作品的创作中,抒情的途径一般有:一、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 7.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___________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___________. 8.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阅读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 9.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先锋小说家的无体裁写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 10.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论家曾把文文化阅读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5题为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项),6—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有二至五个正确项)。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给分〕 1.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由于叙述者的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这种叙述又被称作( ) A.游移焦点叙述B.多焦点叙述 C.无焦点叙述 D.反焦点叙述 2.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是( ) A.陆机 B.刘勰 C.叶燮 D.严羽 3.现代数码成像技术比古老的神话更善于制造的是( ) A.虚拟现实 B.生活真实 C.悲剧效果 D.喜剧效果 4.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 ) A.表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情感积累 D.生活阅历 5.直接运用巫术说来解释史前艺术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 泰勒 B.弗雷泽 C.苏珊 朗格 D.萨洛蒙 赖纳许 (以下为多项选择题) 6.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我们可以将创作动机区分为( ) A.主导动机 B.积极动机 C.非主导动机 D.消极动机 E.以上四项均对 7.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最突出体现新观念的特征的是文本的( ) A.拼贴 B.拼接 C.杂陈 D.并置 E.排列 8.以下属于审美的是( ) A.审丑 B.审崇高 C.审卑下 D.审悲 E.审喜 9.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观点及其变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体现在( )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B.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C.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D.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E.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10.文学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11.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有( ) A.杰姆逊 B.休姆 C.理查兹 D.兰索姆 E.热奈特 12.文学的文化意义包括( ) A.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 B.文学可以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C.文学可以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D.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状况 E.文学可以憧憬人类的未来 13.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本色化 E.表现性 1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所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 ) A.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B.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 C.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D.典型环境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E.典型人物对环境具有反作用 15.以下关于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情感则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B.情绪产生在情感之前 C.情绪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情感不仅有情境性而且有稳定性 D.情绪与情感相互依赖 E.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文学典型 2.原型意象 3.审美心理结构 4.文学思潮 5.语音层面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简要地阐明理由) 1.艺术想象就是艺术直觉。 2.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文学的电子传播的特征。 2.文学创作中对于语言的运用有哪些具体要求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区别。 2.根据你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请区别文学与科学文化。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29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 作家自己的主观条件 3.革新的前提和基础 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或称目的和方向) 4.韵文(或称文) 散文(或称笔) 5.突发性 直觉性 创新性 6.清晰起来 丰满起来 活跃起来 7.沃拉斯切克 毕歇尔 8.韵律之美 高度凝练 9.内容结构 表现手段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A 2.C 3.B 4.C 5.C 6.CD 7.ACE 8.BD 9.ADE 10.BCDE 11.ABDE 12.ABD 13.AC 14.ACD 1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指叙事文学作品中由人物的活动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人物性格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2.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他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使他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 3.指作家在感受、认识所汲取的生活材料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意图,运用典型化或意境化的方法建构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的心理活动。 4.指作家的审美力和生命力所创造的,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性三个层次互相交融所组成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的完满而有生气的性格整体。 5.在探索文艺起源问题上的一种理论观点,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和弗雷泽提出。他们认为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对。 文学的繁荣当然离不开作家的创作,但是,它并非作家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因为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所以,读者对文学的热情如何、需求如 何,将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激情与创作走向。即是说,只有作家与读者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并且相互合作,携手并进,才能造就文学的繁荣局面。 2.错。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社会属性。文学的世界性的涵义应作如下理解: 一是各民族的优秀文学越来越多的跨出国门,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人民所共享的精神财富。 二是各民族文学在相互间频繁地借鉴、吸收和交融汇合中,不断催生出带普遍性的新的艺术素质来。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特点是:它不像其他艺术形式的形象那样具有直观性。读者面对文学作品根本无法看到形象,读者只有在理解作品的语言的基础上,经过自己 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在脑子里浮现出相应的形象来。就是说,读者是通过理解语言符号间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 它的长处是:文学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性天地,读者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丰富它、充实它。 短处是:一部秀、最出色的文学作品,对于不懂作品所用以塑造形象的语言的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2.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时代性的原因是; 首先,文学反映的总是特定时代的生活内容,其与时代相关联的生活情景、审美意识 等不可能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其次,作家的心灵窗口会敏感地接纳时代的风云变幻,作家的社会责任性会促进他关注时代的社会问题,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反映它们。 再次,公众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也总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并且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反馈于文学创作。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产生文学风格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现实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生活是文学风格的客观基础,而现实和历史的社会生活不仅是五光十色、异常多样的,而且是变动不居、流动发展的。这样,具有多样性的现实与历史的社会生活,必然导致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不同的作家因其个性气质、生活实践、文化素养、艺术追求等因素的不同,会形成不同 的创作个性,同一作家其创作个性也会有所变化与发展。这样,多样性的创作个性,必然会使文学风格出现多样性。 第三、公众审美要求的多样性。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公众,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而公众因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年龄性别等的不同,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这样,多样性的审美要求反馈于文学创作,必然会产生出多样性的文学风格。 2.说文学批评是一种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的原因是: 第一、文学作品说到底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切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总是要提出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因此,批评就必须依据 正确的历史观和一定的社会生活为参照系,来分析、研究作品,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是说,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社会批评。 第二、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审美。文学所反映的生活,虽然融合着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因素,但其中的审美因 素却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因此,文学批评又不能不是美学批评,即依据一定的美学观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作出中肯的审美价值方面的评价。 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音层 图式外观层 意向性状态 2.对话关系 3.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4.象征性 5.讲述行为 一种意识 6.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7.感性形式 心理能力 8.审美和娱乐 求知与受教 批评与借鉴 9.多语体或杂语体小说 自反小说或元小说 10.品质阅读 价值阅读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C 2.B 3.A 4.B 5.D 6.AC 7.AD 8.ABCDE 9.ADE 10.BDE 11.BCD 12.ABCDE 13.ABCD 14.AC 1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3.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4.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倾向。 5.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 错。 首先,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都具有创造性。 其次,虽然二者具有共同点,但艺术想象不是艺术直觉,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而且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 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入手,终结于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2.对。 首先,语言中蕴含着语音、节奏、象征、形态等审美的因素,在文学中,通过作家对语言的这些“美的资源”的悉心开发和铸造,语言本身在意义表达中就会显示出它的独特的“美”来。因此,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资源。 其次,在文学中,语言当其成功地和富于个性地表达了意义时,它本身也会显示出独特的美来,语言美是文学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首先,电子传播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 其次,电子传播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 再次,电子传播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2.文学创作中对语言运用的具体要求有: (1)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2)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 (3)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独创性。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首先,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其次,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再次,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 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2.首先,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的视野。 其次,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 再次,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及答案汇总

《文学概论》课程分A卷和B卷,考生可根据使用教材版本不同任选A卷或B卷,使用1989年版和1995年修订本教材的考生请选A卷,使用2000年第1版的考生,请选B卷,若两卷均答,以A卷作为评卷依据。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处于人类社会结构中的___________位置上,它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一样都属于___________. 2.导致作家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地说,一个是_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个是___________的作用。 3.文学发展的继承和革新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继承是___________,革新是___________. 4.依据作品所运用的语言的有韵或无韵,可将文学区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5.创作灵感的基本特点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6.对叙事文学而言,艺术构思中形象酝酿阶段的基本使命是:A、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B、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C、使人物形象___________. 7.在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劳动说”的先期提出者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从语言的直观层次看,诗歌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9.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运用语言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作品完成后的感性形态。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5题为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项),6—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有二至五个正确项)。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给分〕 1.在我国文论,最先对诗歌中的作家作品风格进行类型研究的是( ) A. 曹丕 B.陆机 C.刘勰 D.钟嵘 2.“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3.依据不同的艺术手法各自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种( ) A.隐喻、夸张、排比、对偶 B.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C.讽刺、反语、婉转、荒诞 D.写实、浪漫、象征、魔幻 4.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是( ) A.经验主义 B.实证主义 C.唯理主义 D.感觉主义 5.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下列类别( ) A.情节剧与抒情剧 B.歌剧与话剧 C.独幕剧与多幕刷 D.悲剧与喜剧 (以下为多项选择题) 6.我国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诗的意境可区分为以下几类( ) A.雄浑之境 B.冲淡之境 C.有我之境 D.无我之境 E.古朴之境 7.文学作品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从创作角度看,相似的内容可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 B.从创作角度看,形式的高下优劣将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 C.从发展角度看,一种形式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从发展角度看,形式的变革可有力促进文学的快速发展 E.从欣赏角度看,形式最先为读者所感知并可以单独欣赏 8.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 ) A.以抽象的理性形式反映对象 B.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C.以冷静的客观态度说明对象 D.以浓烈的主观情思观照对象 E.以观念性的图式去图解对象 9.叙事类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性格整体,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 A.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 B.在哲理化的基础上,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C.在形象性的基础上,理念性与经验性的统一 D.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 E.在审美性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10.下列文学流派中属于西方现代主义范畴的是( ) A.自然主义 B.表现主义 C.象征主义 D.存在主义 E.超现实主义 11.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是( ) A.音乐性 B.形象性 C.说明性 D.含蓄性 E.情感性 12.文学创作的主导思维方式为什么是形象思维 它是由下列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 A.文学所表现的特殊对象内容 B.文学所运用的特殊方式手段 C.文学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材料 D.文学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E.文学所身处的意识形态地位 13.文学鉴赏之所以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其主要原因是( ) A.鉴赏的客体作品内蕴审美特质 B.鉴赏的客体作品具有思想倾向 C.读者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作品 D.读者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作品 E.读者以科学的精神去阐释作品 14.在我国文学,以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共同性来命名的文学流派有( ) A.边塞诗派 B.江西诗派 C.山水诗派 D.田园诗派 E.阳湖诗派 15.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可具体化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 A.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B.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C.作品组构的整体性 D.艺术表现的独创性 E.作品特色的民族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情节 2.审美享受 3.艺术构思 4.典型人物 5.“巫术说”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简要地阐明理由) 1.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局面,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造就的。 2.所谓文学的世界性,是指文学的民族性消亡后的全球大一统的文学。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怎样理解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特点及它的长处与短处。 2.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什么会具有时代性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同一民族、同一时代中,产生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文学批评是一种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 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由___________、意义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世界”层等四个层次构成。 2.文本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___________时,才能被称为美学对象。 3.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意境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是___________. 5.隐含的作者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___________得以存在的___________. 6.在抒情作品的创作中,抒情的途径一般有:一、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 7.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___________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___________. 8.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阅读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 9.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先锋小说家的无体裁写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 10.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论家曾把文文化阅读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5题为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项),6—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有二至五个正确项)。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给分〕 1.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由于叙述者的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这种叙述又被称作( ) A.游移焦点叙述B.多焦点叙述 C.无焦点叙述 D.反焦点叙述 2.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是( ) A.陆机 B.刘勰 C.叶燮 D.严羽 3.现代数码成像技术比古老的神话更善于制造的是( ) A.虚拟现实 B.生活真实 C.悲剧效果 D.喜剧效果 4.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 ) A.表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情感积累 D.生活阅历 5.直接运用巫术说来解释史前艺术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 泰勒 B.弗雷泽 C.苏珊 朗格 D.萨洛蒙 赖纳许 (以下为多项选择题) 6.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我们可以将创作动机区分为( ) A.主导动机 B.积极动机 C.非主导动机 D.消极动机 E.以上四项均对 7.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最突出体现新观念的特征的是文本的( ) A.拼贴 B.拼接 C.杂陈 D.并置 E.排列 8.以下属于审美的是( ) A.审丑 B.审崇高 C.审卑下 D.审悲 E.审喜 9.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观点及其变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体现在( )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B.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C.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D.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E.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10.文学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11.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有( ) A.杰姆逊 B.休姆 C.理查兹 D.兰索姆 E.热奈特 12.文学的文化意义包括( ) A.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 B.文学可以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C.文学可以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D.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状况 E.文学可以憧憬人类的未来 13.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本色化 E.表现性 1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所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 ) A.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B.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 C.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D.典型环境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E.典型人物对环境具有反作用 15.以下关于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情感则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B.情绪产生在情感之前 C.情绪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情感不仅有情境性而且有稳定性 D.情绪与情感相互依赖 E.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文学典型 2.原型意象 3.审美心理结构 4.文学思潮 5.语音层面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简要地阐明理由) 1.艺术想象就是艺术直觉。 2.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文学的电子传播的特征。 2.文学创作中对于语言的运用有哪些具体要求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区别。 2.根据你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请区别文学与科学文化。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29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 作家自己的主观条件 3.革新的前提和基础 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或称目的和方向) 4.韵文(或称文) 散文(或称笔) 5.突发性 直觉性 创新性 6.清晰起来 丰满起来 活跃起来 7.沃拉斯切克 毕歇尔 8.韵律之美 高度凝练 9.内容结构 表现手段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A 2.C 3.B 4.C 5.C 6.CD 7.ACE 8.BD 9.ADE 10.BCDE 11.ABDE 12.ABD 13.AC 14.ACD 1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指叙事文学作品中由人物的活动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人物性格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2.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他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使他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 3.指作家在感受、认识所汲取的生活材料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意图,运用典型化或意境化的方法建构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的心理活动。 4.指作家的审美力和生命力所创造的,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性三个层次互相交融所组成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的完满而有生气的性格整体。 5.在探索文艺起源问题上的一种理论观点,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和弗雷泽提出。他们认为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对。 文学的繁荣当然离不开作家的创作,但是,它并非作家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因为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所以,读者对文学的热情如何、需求如 何,将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激情与创作走向。即是说,只有作家与读者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并且相互合作,携手并进,才能造就文学的繁荣局面。 2.错。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社会属性。文学的世界性的涵义应作如下理解: 一是各民族的优秀文学越来越多的跨出国门,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人民所共享的精神财富。 二是各民族文学在相互间频繁地借鉴、吸收和交融汇合中,不断催生出带普遍性的新的艺术素质来。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特点是:它不像其他艺术形式的形象那样具有直观性。读者面对文学作品根本无法看到形象,读者只有在理解作品的语言的基础上,经过自己 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在脑子里浮现出相应的形象来。就是说,读者是通过理解语言符号间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 它的长处是:文学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性天地,读者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丰富它、充实它。 短处是:一部秀、最出色的文学作品,对于不懂作品所用以塑造形象的语言的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2.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时代性的原因是; 首先,文学反映的总是特定时代的生活内容,其与时代相关联的生活情景、审美意识 等不可能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其次,作家的心灵窗口会敏感地接纳时代的风云变幻,作家的社会责任性会促进他关注时代的社会问题,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反映它们。 再次,公众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也总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并且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反馈于文学创作。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产生文学风格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现实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生活是文学风格的客观基础,而现实和历史的社会生活不仅是五光十色、异常多样的,而且是变动不居、流动发展的。这样,具有多样性的现实与历史的社会生活,必然导致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不同的作家因其个性气质、生活实践、文化素养、艺术追求等因素的不同,会形成不同 的创作个性,同一作家其创作个性也会有所变化与发展。这样,多样性的创作个性,必然会使文学风格出现多样性。 第三、公众审美要求的多样性。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公众,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而公众因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年龄性别等的不同,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这样,多样性的审美要求反馈于文学创作,必然会产生出多样性的文学风格。 2.说文学批评是一种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的原因是: 第一、文学作品说到底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切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总是要提出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因此,批评就必须依据 正确的历史观和一定的社会生活为参照系,来分析、研究作品,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是说,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社会批评。 第二、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审美。文学所反映的生活,虽然融合着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因素,但其中的审美因 素却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因此,文学批评又不能不是美学批评,即依据一定的美学观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作出中肯的审美价值方面的评价。 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音层 图式外观层 意向性状态 2.对话关系 3.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4.象征性 5.讲述行为 一种意识 6.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7.感性形式 心理能力 8.审美和娱乐 求知与受教 批评与借鉴 9.多语体或杂语体小说 自反小说或元小说 10.品质阅读 价值阅读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C 2.B 3.A 4.B 5.D 6.AC 7.AD 8.ABCDE 9.ADE 10.BDE 11.BCD 12.ABCDE 13.ABCD 14.AC 1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3.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4.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倾向。 5.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 四、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 错。 首先,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都具有创造性。 其次,虽然二者具有共同点,但艺术想象不是艺术直觉,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而且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 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入手,终结于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2.对。 首先,语言中蕴含着语音、节奏、象征、形态等审美的因素,在文学中,通过作家对语言的这些“美的资源”的悉心开发和铸造,语言本身在意义表达中就会显示出它的独特的“美”来。因此,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资源。 其次,在文学中,语言当其成功地和富于个性地表达了意义时,它本身也会显示出独特的美来,语言美是文学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首先,电子传播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 其次,电子传播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 再次,电子传播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2.文学创作中对语言运用的具体要求有: (1)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2)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 (3)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独创性。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首先,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其次,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再次,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 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2.首先,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的视野。 其次,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 再次,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诗人的职责不在于像历史学家那样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在于描写历史的真实;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这些事是可信的、是带有普遍性的。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艺术(诗)中不是在谋求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在谋求艺术的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在艺术世界中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重复,而是能表现出未来可能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补充: 境——竟,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用于精神领域始见于 《庄子》 ,《庄子》:“荣辱之境”(《逍遥游》)、“是非之境”(《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齐物论》)等。 补充: 西方 美学 上的“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 功利 距离的体会。“距离”论的提出者 瑞士 心理学家 布洛 (Edward Bullough,1880~1934)提出了一个“雾 海航 行”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在大海航行中突然遇到 大雾 ,这对大多数旅客来说,都是极不愉快的经验,伴随着人们的是焦虑、恐惧和紧张等等。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前的可能发生的危险等抛在一边,换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景象,周围的大雾迷迷原原,变成了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这不是很美吗?这里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即所谓在 观照 中“插入了距离”。布洛解释说: 距离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而是相当复杂的。它有否定的抑制的一面——割断事物的实用的方面以及我们对待事物的实践态度,它还有积极的一面——精心制作在距离的抑制作用所创造的新的基础上的经验。因此,这种对事物作有距离的观看,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正常的观看。通常,经验总是把同一方面向着我们,即具有最强的时间的 感染力 的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到我们的那些方面,我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同我们的自己的 接纳 印象的自我相分离的印象。事物颠倒过来,意外地观看通常未注意到的方面,这使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这就是 艺术 的启示。 所谓“艺术的启示”也就是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本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 补充: 《 论语 ·阳货》载 孔子 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从内核的层面,它论述了《诗》与 伦理 观念,尤其是“仁”、“礼”的关系;从功能的层面,它表述了《诗》的经世之用与进德之功;从阐释的层面,它点明了《诗》的阐释路径,因为有“可以”,就有一个“如何可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阐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诗论》,来讨论《诗》是如何“兴”、“观”、“群”、“怨”的,必要时也将应用传世文献中的孔子论《诗》材料。 “兴”,作为阐释学意义的“兴”其实就是“取譬”,而功能意义上的“感发志意”则是“取譬”于《诗》的结果,所以孔安国与 朱熹 的注无所谓谁对谁错,着眼点不同而已。从阐释的形态来看,古人的论说引《诗》基本上是取譬似的,古人引诗每每于结尾处缀以“此之谓也”之习语,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就点出了引《诗》作为譬性思维的取义特征。此外,“赋诗 断章 ”从赋诗者当下的情境看也是取譬似的。所以,以《诗》取譬是先秦人最主要的用《诗》形式。先秦人取譬用《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显性的,就是直接就诗句的字面义来取譬,比如《 论语·述而 》孔子引《小雅·小旻》之“不敢暴虎,不敢 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来批评子路只有血气之勇,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谋及谨慎。另一种模式是隐性的,也就是从字面不能直接申发出说诗者的含义,需要说诗者“引譬连类”予以发掘,最终突破语言的浅表视域,落到言语之外。就像子夏由孔子“绘事后素”申发出“礼后”那样。同样, 子贡 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悟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同样也受到孔子的称赞。 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取譬,都要 遵从 “类”的约束。在先秦时,“类”是一个 社会学 概念,然后被引进了 语言学 领域。“类”具有 宗法 性和同一性。一旦形之于思维,成为取譬的标准,“类”就有了伦理的和 逻辑 的双重特性。逻辑的标准可以利于思维间关系的构建,以保证取譬的成功。而且“类同”是“有以同”,这就使得取譬的范围可以很广,同一事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譬,同一事物也可以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取譬。如果说事物间的同一性是取譬的外在规定的话,则伦理性的标准就构成了取譬的内在 张力 ,从根本上规范了取譬的方向。子贡、子夏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因为他们的取譬是以宗法伦理、修身养德为归依的。有违于此就是“不类”,就像 《左传》 昭公元年,楚令尹歌 《大明》 之首章,俨然以王自取譬,赵孟就讥其“不类”;三家以《雍》彻,孔子也讽刺说:“‘相维辟公, 天子 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都属于取譬不类。 就传世文献来看,孔子论《诗》多为引诗,是“取譬”似的。《诗论》中也有这种取譬解诗形式,第6、7、21、22等简皆是。比如孔子说:“《鸤鸠》吾信之”。《鸤鸠》属 《曹风》 ,《毛诗》以为是刺诗,而孔子则无所谓美刺,他只是取譬于“其仪一兮,心如结”,以说明君子当有均一之德。说“吾信之”不是别的,信“德”也。 “观”, 郑玄 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均是 从政 治角度切入的。但我认为如果将“观”作此理解,就与“群”、“怨”,至少与“怨”相包容了,这无疑会削减“兴观群怨”作为理论整体的表述广度。所以“观”至少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 厚薄 ,识风俗之盛衰;施用于个人,即为观人“ 情志 ”。而且主体是观人“情志”,因为即便是政治的兴衰也是通过个体的情志反映出来的。从传世文献及上博简《诗论》看,“观”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一种解《诗》模式,那种“吾于……见……”、“吾于……知……”、“吾以……得……”等句式就是“观”的视角所特有的 表达方式 。其次,从“观”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特别重视对 诗歌 中个体情感的把握,形成了以“情志”解《诗》的独特视角。《诗论》解诗,有好几处谈到“志”。比如,第8简其论《小旻》云:“《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也。”第19简“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也当为解某诗语,第26简论《蓼莪》:“《蓼莪》有孝志”,等等。如果说“志”偏向于理性,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则“情”就是 心理结构 中的“欲望”,是人本性的真实反映。《诗论》有好几处谈到了“情”,如第9简:“《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第10简其说《 燕燕 》:“《燕燕》之情”,第18简其说《杕杜》:“《杕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9简说《 木瓜 》:“《木瓜》其藏愿而未得 达也 ”,第25简说《兔爰》:“《有兔》不逢时”,等等。而政治的兴衰,民风的厚薄就寓于诗歌主人公的情感中。比如《诗论》说《兔爰》“不逢时”,何谓“不逢时”?《 说苑 ·敬慎篇》记孔子读《诗》至《正月》之六章,则感慨说:“不逢时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 关龙 逢,纣杀王子 比干 。故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所以孔子常说“天下无道则隐”,那么《诗论》以“不逢时”评《兔爰》不就是含有“天下无道”的意思吗?最后,“观”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以“观”解诗也就了多重视角。比如《 柏舟 》, 《孔丛子》 说“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而《诗论》评《柏舟》曰“闷”。“匹夫执志之不可移”有称赞的意味,而“闷”就有了讥讽意,何哉?因为君子 遁世 无闷,就像《孔丛子》论《考槃》那样。所以《柏舟》的主人公就只能当“匹夫”之谓。 总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用“观”的方法,从“情志”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对诗旨能有准确的把握,而且是多视角的。这是孔子重“情”的《诗》学思想在解诗中的反映,它使得孔子不仅比此前的解《诗》 高明 ,也比他以后的解《诗》者高明。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我认为均不确,“群”就是“别群”,也就是“君子”、“小人”之辨。辨别君子、小人关乎进德, 《论语》 一书,“君子”一词凡107见,“小人”凡23见,每每相较而言,可见孔子对“君子”、“小人”之辨的重视程度。就 《诗经》 而言,有许多诗篇言及“君子”之德,或“小人”之行,故有“君子之诗”,有“小人之诗”。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诗》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先秦时还可能比较流行,如 《孟子·告子下》 载高子论《小雅·小弁》为“小人之诗”。这种解诗方式也见诸《诗论》,如第25简“《肠肠》小人”,第27简“《仲氏》君子”就是。或曰,孔子曰《 诗三百 》“ 思无邪 ”,则于“小人之诗”,何以“无邪”?事实上校诸《诗论》可知,孔子并非对所有诗都是持赞成态度,有的也是批评的,如《柏舟》之“闷”,《墙有茨》之“慎密不知言”,还有第28简以“恶而不闵”评诗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集注》解释“思无邪”为:“凡《诗》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是有道理的。读“君子之诗”,知何以为君子;读“小人之诗”,知何以规避小人,故曰:“诗可以群”。 “怨”,孔安国、郑玄皆注:“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二者都将之归于政治,过于褊狭。《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忧国忧民之思,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诗论》第8简论《雨无正》、《节南山》曰“皆言上之衰,王公耻之”,怨刺的对象是 周天子 ;论《小弁》、《巧言》曰“皆言流人之害”,第9简论《祈父》曰“《祈父》之责,亦有以也”等,皆为刺当权者,概括起来,这些都可以称为“刺上政”。而第17简“《 扬之水 》其爱妇悡”,“悡”,《 说文 》注“恨”,又曰“怠”。但校之今本《诗经》的三首以《扬之水》名篇的诗都不相吻合,当为逸诗。诗写的是 怨妇 之“恨”,就不能归为“刺上政”。第29简“《涉溱》(即《郑风·褰裳》)其绝”是针对“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而言的,是“爱而不得”的绝 情诗 ,故曰“绝”。这种“怨”也是怨妇之“怨”,非以“刺上政”也。 孔子从“怨”的角度解《诗》也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情感的 张扬 ,正如他自己在述自己作 《春秋》 之意时说的那样:“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所以,以“怨”解诗,也是孔子重“情”《诗》学思想的阐释实践。 以上我们就《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重诂做了简单的论述。我们认为,《诗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孔子《诗》学思想中重“情”的一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孔子解《诗》的实例,让我们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认识落到了具体的实处。而且正确的评价孔子论《诗》、解《诗》重“情”,对于重新构建中国诗 学理论 史也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先秦只有“诗言志”,而“诗缘情”要到 西晋 时 陆机 《文赋》 出,才出现。那么既然孔子就有了“诗言情”的观念,那么,“诗言志”还会是先秦惟有的诗学观念吗?“诗缘情”还会是魏晋的新风尚吗?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 在古希腊时期,最早提出文艺“模仿自然”观点的理论家是()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赫拉克利特 2 .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A. 亚里士多德 B. 艾布拉姆斯 C. 苏姗·朗格 D. 英加登 3 . 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A. 萨丕尔 B. 王力 C. 伊格尔顿 D. 索绪尔 4 . 把典型形象称为读者的“熟悉的陌生人”的俄国文论家是() A. 托尔斯泰 B. 别林斯基 C. 杜勃罗留波夫 D. 车尔尼雪夫斯基 5 . 把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理论家是() A. 李贽 B. 叶昼 C. 金圣叹 D. 毛宗岗 6 .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A. 李贽 B. 叶昼 C. 金圣叹 D. 毛宗岗 7 . 从人物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文论家是() A. 巴特尔 B. 热奈特 C. 格雷马斯 D. 福斯特 8 . “艺术表现本身,乃是使某种尚不确定的情感明晰起来,而不是把内心原来的情感原封不动地呈示出来。 ” 作出这一论断的理论家是() A. 布洛克 B. 克罗齐 C. 科林伍德 D. 卡西尔 9 . 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 A. 普通性 B. 特殊性 C. 典型性 D. 独创性 10 . 在我国,从美学高度将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型的人是() A. 方苞 B. 姚鼐 C. 王夫之 D. 刘熙载 11 . 劳动说的提倡者是() A. 弗雷泽 B. 斯宾塞 C. 康德 D. 普列汉诺夫 12 . 人类历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 A. 摹仿说 B. 游戏说 C. 巫术说 D. 劳动说 13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段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论断出自()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14 .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购买者 D. 学习者 15 . 提出“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的西文批评流派是() A. 接受美学 B. 结构主义 C. 解构主义 D. 英美新批评派 16 . 提出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的人是() A. 恩格斯 B. 马克思 C. 列宁 D. 普列汉诺夫 17 . 存在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主潮是()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18 .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段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出自() A. 陆机的《文赋》 B. 曹丕的《典论·论文》 C. 钟嵘的《诗品序》 D. 刘勰的《文心雕龙》 19 . 西方历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表现主义 20 . 19世纪中期,社会形态逐步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步过渡到() A. 自然主义 B. 象征主义 C. 未来主义 D. 表现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阶段有( ) A. 类型说 B. 个性典型观 C. 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D.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E. “共名”说 22. 最常见的人物类型有( ) A. 扁平人物 B. 正面人物 C. 圆形人物 D. 典型人物 E. 性格人物 23. 西方的“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成的类别有( ) A. 叙事作品 B. 抒情作品 C. 戏剧作品 D. 电影作品 E. 电视作品 24. 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类的游戏本能有关的人有( ) A. 康德 B. 席勒 C. 斯宾塞 D. 黑格尔 E. 海德格尔 25. 巫术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 爱德华·泰勒 B. 弗雷泽 C. 萨洛蒙·赖纳许 D. 康德 E. 黑格尔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文学 27.典型环境 28.期待视野 29.共鸣 30.文学思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7分,共 28 分) 31.简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2.你怎样理解抒情作品的抒情原则? 33.简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34.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小题12分,第36小题10分,共 22 分) 35.结合文学实际论述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36.文学批评的意义有哪些?举例说明。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汇总及答案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诗人的职责不在于像历史学家那样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在于描写历史的真实;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这些事是可信的、是带有普遍性的。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艺术(诗)中不是在谋求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在谋求艺术的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在艺术世界中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重复,而是能表现出未来可能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补充: 境——竟,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用于精神领域始见于 《庄子》 ,《庄子》:“荣辱之境”(《逍遥游》)、“是非之境”(《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齐物论》)等。 补充: 西方 美学 上的“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 功利 距离的体会。“距离”论的提出者 瑞士 心理学家 布洛 (Edward Bullough,1880~1934)提出了一个“雾 海航 行”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在大海航行中突然遇到 大雾 ,这对大多数旅客来说,都是极不愉快的经验,伴随着人们的是焦虑、恐惧和紧张等等。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前的可能发生的危险等抛在一边,换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景象,周围的大雾迷迷原原,变成了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这不是很美吗?这里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即所谓在 观照 中“插入了距离”。布洛解释说: 距离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而是相当复杂的。它有否定的抑制的一面——割断事物的实用的方面以及我们对待事物的实践态度,它还有积极的一面——精心制作在距离的抑制作用所创造的新的基础上的经验。因此,这种对事物作有距离的观看,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正常的观看。通常,经验总是把同一方面向着我们,即具有最强的时间的 感染力 的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到我们的那些方面,我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同我们的自己的 接纳 印象的自我相分离的印象。事物颠倒过来,意外地观看通常未注意到的方面,这使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这就是 艺术 的启示。 所谓“艺术的启示”也就是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本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 补充: 《 论语 ·阳货》载 孔子 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从内核的层面,它论述了《诗》与 伦理 观念,尤其是“仁”、“礼”的关系;从功能的层面,它表述了《诗》的经世之用与进德之功;从阐释的层面,它点明了《诗》的阐释路径,因为有“可以”,就有一个“如何可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阐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诗论》,来讨论《诗》是如何“兴”、“观”、“群”、“怨”的,必要时也将应用传世文献中的孔子论《诗》材料。 “兴”,作为阐释学意义的“兴”其实就是“取譬”,而功能意义上的“感发志意”则是“取譬”于《诗》的结果,所以孔安国与 朱熹 的注无所谓谁对谁错,着眼点不同而已。从阐释的形态来看,古人的论说引《诗》基本上是取譬似的,古人引诗每每于结尾处缀以“此之谓也”之习语,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就点出了引《诗》作为譬性思维的取义特征。此外,“赋诗 断章 ”从赋诗者当下的情境看也是取譬似的。所以,以《诗》取譬是先秦人最主要的用《诗》形式。先秦人取譬用《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显性的,就是直接就诗句的字面义来取譬,比如《 论语·述而 》孔子引《小雅·小旻》之“不敢暴虎,不敢 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来批评子路只有血气之勇,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谋及谨慎。另一种模式是隐性的,也就是从字面不能直接申发出说诗者的含义,需要说诗者“引譬连类”予以发掘,最终突破语言的浅表视域,落到言语之外。就像子夏由孔子“绘事后素”申发出“礼后”那样。同样, 子贡 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悟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同样也受到孔子的称赞。 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取譬,都要 遵从 “类”的约束。在先秦时,“类”是一个 社会学 概念,然后被引进了 语言学 领域。“类”具有 宗法 性和同一性。一旦形之于思维,成为取譬的标准,“类”就有了伦理的和 逻辑 的双重特性。逻辑的标准可以利于思维间关系的构建,以保证取譬的成功。而且“类同”是“有以同”,这就使得取譬的范围可以很广,同一事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譬,同一事物也可以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取譬。如果说事物间的同一性是取譬的外在规定的话,则伦理性的标准就构成了取譬的内在 张力 ,从根本上规范了取譬的方向。子贡、子夏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因为他们的取譬是以宗法伦理、修身养德为归依的。有违于此就是“不类”,就像 《左传》 昭公元年,楚令尹歌 《大明》 之首章,俨然以王自取譬,赵孟就讥其“不类”;三家以《雍》彻,孔子也讽刺说:“‘相维辟公, 天子 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都属于取譬不类。 就传世文献来看,孔子论《诗》多为引诗,是“取譬”似的。《诗论》中也有这种取譬解诗形式,第6、7、21、22等简皆是。比如孔子说:“《鸤鸠》吾信之”。《鸤鸠》属 《曹风》 ,《毛诗》以为是刺诗,而孔子则无所谓美刺,他只是取譬于“其仪一兮,心如结”,以说明君子当有均一之德。说“吾信之”不是别的,信“德”也。 “观”, 郑玄 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均是 从政 治角度切入的。但我认为如果将“观”作此理解,就与“群”、“怨”,至少与“怨”相包容了,这无疑会削减“兴观群怨”作为理论整体的表述广度。所以“观”至少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 厚薄 ,识风俗之盛衰;施用于个人,即为观人“ 情志 ”。而且主体是观人“情志”,因为即便是政治的兴衰也是通过个体的情志反映出来的。从传世文献及上博简《诗论》看,“观”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一种解《诗》模式,那种“吾于……见……”、“吾于……知……”、“吾以……得……”等句式就是“观”的视角所特有的 表达方式 。其次,从“观”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特别重视对 诗歌 中个体情感的把握,形成了以“情志”解《诗》的独特视角。《诗论》解诗,有好几处谈到“志”。比如,第8简其论《小旻》云:“《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也。”第19简“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也当为解某诗语,第26简论《蓼莪》:“《蓼莪》有孝志”,等等。如果说“志”偏向于理性,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则“情”就是 心理结构 中的“欲望”,是人本性的真实反映。《诗论》有好几处谈到了“情”,如第9简:“《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第10简其说《 燕燕 》:“《燕燕》之情”,第18简其说《杕杜》:“《杕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9简说《 木瓜 》:“《木瓜》其藏愿而未得 达也 ”,第25简说《兔爰》:“《有兔》不逢时”,等等。而政治的兴衰,民风的厚薄就寓于诗歌主人公的情感中。比如《诗论》说《兔爰》“不逢时”,何谓“不逢时”?《 说苑 ·敬慎篇》记孔子读《诗》至《正月》之六章,则感慨说:“不逢时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 关龙 逢,纣杀王子 比干 。故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所以孔子常说“天下无道则隐”,那么《诗论》以“不逢时”评《兔爰》不就是含有“天下无道”的意思吗?最后,“观”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以“观”解诗也就了多重视角。比如《 柏舟 》, 《孔丛子》 说“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而《诗论》评《柏舟》曰“闷”。“匹夫执志之不可移”有称赞的意味,而“闷”就有了讥讽意,何哉?因为君子 遁世 无闷,就像《孔丛子》论《考槃》那样。所以《柏舟》的主人公就只能当“匹夫”之谓。 总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用“观”的方法,从“情志”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对诗旨能有准确的把握,而且是多视角的。这是孔子重“情”的《诗》学思想在解诗中的反映,它使得孔子不仅比此前的解《诗》 高明 ,也比他以后的解《诗》者高明。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我认为均不确,“群”就是“别群”,也就是“君子”、“小人”之辨。辨别君子、小人关乎进德, 《论语》 一书,“君子”一词凡107见,“小人”凡23见,每每相较而言,可见孔子对“君子”、“小人”之辨的重视程度。就 《诗经》 而言,有许多诗篇言及“君子”之德,或“小人”之行,故有“君子之诗”,有“小人之诗”。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诗》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先秦时还可能比较流行,如 《孟子·告子下》 载高子论《小雅·小弁》为“小人之诗”。这种解诗方式也见诸《诗论》,如第25简“《肠肠》小人”,第27简“《仲氏》君子”就是。或曰,孔子曰《 诗三百 》“ 思无邪 ”,则于“小人之诗”,何以“无邪”?事实上校诸《诗论》可知,孔子并非对所有诗都是持赞成态度,有的也是批评的,如《柏舟》之“闷”,《墙有茨》之“慎密不知言”,还有第28简以“恶而不闵”评诗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集注》解释“思无邪”为:“凡《诗》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是有道理的。读“君子之诗”,知何以为君子;读“小人之诗”,知何以规避小人,故曰:“诗可以群”。 “怨”,孔安国、郑玄皆注:“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二者都将之归于政治,过于褊狭。《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忧国忧民之思,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诗论》第8简论《雨无正》、《节南山》曰“皆言上之衰,王公耻之”,怨刺的对象是 周天子 ;论《小弁》、《巧言》曰“皆言流人之害”,第9简论《祈父》曰“《祈父》之责,亦有以也”等,皆为刺当权者,概括起来,这些都可以称为“刺上政”。而第17简“《 扬之水 》其爱妇悡”,“悡”,《 说文 》注“恨”,又曰“怠”。但校之今本《诗经》的三首以《扬之水》名篇的诗都不相吻合,当为逸诗。诗写的是 怨妇 之“恨”,就不能归为“刺上政”。第29简“《涉溱》(即《郑风·褰裳》)其绝”是针对“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而言的,是“爱而不得”的绝 情诗 ,故曰“绝”。这种“怨”也是怨妇之“怨”,非以“刺上政”也。 孔子从“怨”的角度解《诗》也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情感的 张扬 ,正如他自己在述自己作 《春秋》 之意时说的那样:“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所以,以“怨”解诗,也是孔子重“情”《诗》学思想的阐释实践。 以上我们就《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重诂做了简单的论述。我们认为,《诗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孔子《诗》学思想中重“情”的一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孔子解《诗》的实例,让我们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认识落到了具体的实处。而且正确的评价孔子论《诗》、解《诗》重“情”,对于重新构建中国诗 学理论 史也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先秦只有“诗言志”,而“诗缘情”要到 西晋 时 陆机 《文赋》 出,才出现。那么既然孔子就有了“诗言情”的观念,那么,“诗言志”还会是先秦惟有的诗学观念吗?“诗缘情”还会是魏晋的新风尚吗?

1、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 文学接受论。2、关于文学起源这个争辩已久的文艺学根本问题,文艺史上有几种主要看法:摹仿说、游戏说、情感论、巫术论、精神说、劳动说等。西方文艺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摹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4、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由于艺术真实是一种思维活动,带有主观色彩,反应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真实,因而艺术真实必须高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自然生活的真实体现 是为艺术提供素材的参照物 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7、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三、1、一个人的样子,表达出他的品行;一个人的品行,在他的话中体现出来;一个的语言,就是他品格的体现。言语来原于其内在的样子,如果其品行不是他原来的样子,那就可以通过他的言谈来找到其本质的形象2、“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一个“闹”字,境界就全都表现了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用了一个“弄”字,境界就全都表现出来了。4、这靠平时经验的积累,不能一挥而就。当然还要极其熟练的快速写生功夫来配合,才能奏效。东坡心识其所以然,而手不能然者,就是没有上述这两项基本功。5、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6、人只有在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之后,心中才会有伤痕,非常深的伤痕。这宝贵的东西,就是你说的有价值的东西。悲剧源于矛盾的不可调和,其中参杂着无奈与绝望。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看完一部悲剧,心里总会这么想“如果不是那样就好了”或者“如果再早一点或者再晚一点就好了”这样明明无法挽回但是却非常想挽回的想法。所以,悲剧才能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说个笑话、看个喜剧电影。过段时间你肯定想不起来内容了。但是看了悲剧的电影就不一样。他在人们心里所留下的烙印是非常深的。比如现在,好多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对电影里的情节记忆犹新。因为那是不会轻易被抹去的。7、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8、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江海边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艺术也是如此’精神是主宰内心的,情志和气质却掌握着它的关键;外物是由耳目去接触的艺术却能使它表达无遗。要是表达功能活跃,那末事物的形貌就可充分描绘;如果情志气质受阻,那末精神就焕散了。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武汉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上建立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业务主管部门是湖北省教育厅。学校坐落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官湖畔,学校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学校全日制办学规模13600人左右,坚持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贴近行业,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学院。学校开设有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动画、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软件工程、财务管理、休闲体育、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机器人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经济与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翻译、审计学、运动康复、商务经济学、零售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艺术、马业科学、经济统计学、休闲体育(马术运动与管理方向)、物流管理(中德合作办学)等34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另有烹调工艺与营养、社会体育等专科专业。率先在全国开办了赛马专业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基层教学组织、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7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项,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8项。近年来,22项成果分获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本科大学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4年04月自考00677服装材料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146.29KB 201810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142.55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文学概论真题答案汇总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诗人的职责不在于像历史学家那样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在于描写历史的真实;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这些事是可信的、是带有普遍性的。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艺术(诗)中不是在谋求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在谋求艺术的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在艺术世界中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重复,而是能表现出未来可能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补充: 境——竟,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用于精神领域始见于 《庄子》 ,《庄子》:“荣辱之境”(《逍遥游》)、“是非之境”(《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齐物论》)等。 补充: 西方 美学 上的“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 功利 距离的体会。“距离”论的提出者 瑞士 心理学家 布洛 (Edward Bullough,1880~1934)提出了一个“雾 海航 行”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在大海航行中突然遇到 大雾 ,这对大多数旅客来说,都是极不愉快的经验,伴随着人们的是焦虑、恐惧和紧张等等。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前的可能发生的危险等抛在一边,换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景象,周围的大雾迷迷原原,变成了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这不是很美吗?这里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即所谓在 观照 中“插入了距离”。布洛解释说: 距离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而是相当复杂的。它有否定的抑制的一面——割断事物的实用的方面以及我们对待事物的实践态度,它还有积极的一面——精心制作在距离的抑制作用所创造的新的基础上的经验。因此,这种对事物作有距离的观看,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正常的观看。通常,经验总是把同一方面向着我们,即具有最强的时间的 感染力 的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到我们的那些方面,我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同我们的自己的 接纳 印象的自我相分离的印象。事物颠倒过来,意外地观看通常未注意到的方面,这使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这就是 艺术 的启示。 所谓“艺术的启示”也就是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本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 补充: 《 论语 ·阳货》载 孔子 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从内核的层面,它论述了《诗》与 伦理 观念,尤其是“仁”、“礼”的关系;从功能的层面,它表述了《诗》的经世之用与进德之功;从阐释的层面,它点明了《诗》的阐释路径,因为有“可以”,就有一个“如何可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阐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诗论》,来讨论《诗》是如何“兴”、“观”、“群”、“怨”的,必要时也将应用传世文献中的孔子论《诗》材料。 “兴”,作为阐释学意义的“兴”其实就是“取譬”,而功能意义上的“感发志意”则是“取譬”于《诗》的结果,所以孔安国与 朱熹 的注无所谓谁对谁错,着眼点不同而已。从阐释的形态来看,古人的论说引《诗》基本上是取譬似的,古人引诗每每于结尾处缀以“此之谓也”之习语,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就点出了引《诗》作为譬性思维的取义特征。此外,“赋诗 断章 ”从赋诗者当下的情境看也是取譬似的。所以,以《诗》取譬是先秦人最主要的用《诗》形式。先秦人取譬用《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显性的,就是直接就诗句的字面义来取譬,比如《 论语·述而 》孔子引《小雅·小旻》之“不敢暴虎,不敢 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来批评子路只有血气之勇,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谋及谨慎。另一种模式是隐性的,也就是从字面不能直接申发出说诗者的含义,需要说诗者“引譬连类”予以发掘,最终突破语言的浅表视域,落到言语之外。就像子夏由孔子“绘事后素”申发出“礼后”那样。同样, 子贡 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悟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同样也受到孔子的称赞。 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取譬,都要 遵从 “类”的约束。在先秦时,“类”是一个 社会学 概念,然后被引进了 语言学 领域。“类”具有 宗法 性和同一性。一旦形之于思维,成为取譬的标准,“类”就有了伦理的和 逻辑 的双重特性。逻辑的标准可以利于思维间关系的构建,以保证取譬的成功。而且“类同”是“有以同”,这就使得取譬的范围可以很广,同一事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譬,同一事物也可以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取譬。如果说事物间的同一性是取譬的外在规定的话,则伦理性的标准就构成了取譬的内在 张力 ,从根本上规范了取譬的方向。子贡、子夏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因为他们的取譬是以宗法伦理、修身养德为归依的。有违于此就是“不类”,就像 《左传》 昭公元年,楚令尹歌 《大明》 之首章,俨然以王自取譬,赵孟就讥其“不类”;三家以《雍》彻,孔子也讽刺说:“‘相维辟公, 天子 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都属于取譬不类。 就传世文献来看,孔子论《诗》多为引诗,是“取譬”似的。《诗论》中也有这种取譬解诗形式,第6、7、21、22等简皆是。比如孔子说:“《鸤鸠》吾信之”。《鸤鸠》属 《曹风》 ,《毛诗》以为是刺诗,而孔子则无所谓美刺,他只是取譬于“其仪一兮,心如结”,以说明君子当有均一之德。说“吾信之”不是别的,信“德”也。 “观”, 郑玄 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均是 从政 治角度切入的。但我认为如果将“观”作此理解,就与“群”、“怨”,至少与“怨”相包容了,这无疑会削减“兴观群怨”作为理论整体的表述广度。所以“观”至少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 厚薄 ,识风俗之盛衰;施用于个人,即为观人“ 情志 ”。而且主体是观人“情志”,因为即便是政治的兴衰也是通过个体的情志反映出来的。从传世文献及上博简《诗论》看,“观”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一种解《诗》模式,那种“吾于……见……”、“吾于……知……”、“吾以……得……”等句式就是“观”的视角所特有的 表达方式 。其次,从“观”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特别重视对 诗歌 中个体情感的把握,形成了以“情志”解《诗》的独特视角。《诗论》解诗,有好几处谈到“志”。比如,第8简其论《小旻》云:“《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也。”第19简“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也当为解某诗语,第26简论《蓼莪》:“《蓼莪》有孝志”,等等。如果说“志”偏向于理性,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则“情”就是 心理结构 中的“欲望”,是人本性的真实反映。《诗论》有好几处谈到了“情”,如第9简:“《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第10简其说《 燕燕 》:“《燕燕》之情”,第18简其说《杕杜》:“《杕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9简说《 木瓜 》:“《木瓜》其藏愿而未得 达也 ”,第25简说《兔爰》:“《有兔》不逢时”,等等。而政治的兴衰,民风的厚薄就寓于诗歌主人公的情感中。比如《诗论》说《兔爰》“不逢时”,何谓“不逢时”?《 说苑 ·敬慎篇》记孔子读《诗》至《正月》之六章,则感慨说:“不逢时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 关龙 逢,纣杀王子 比干 。故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所以孔子常说“天下无道则隐”,那么《诗论》以“不逢时”评《兔爰》不就是含有“天下无道”的意思吗?最后,“观”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以“观”解诗也就了多重视角。比如《 柏舟 》, 《孔丛子》 说“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而《诗论》评《柏舟》曰“闷”。“匹夫执志之不可移”有称赞的意味,而“闷”就有了讥讽意,何哉?因为君子 遁世 无闷,就像《孔丛子》论《考槃》那样。所以《柏舟》的主人公就只能当“匹夫”之谓。 总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用“观”的方法,从“情志”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对诗旨能有准确的把握,而且是多视角的。这是孔子重“情”的《诗》学思想在解诗中的反映,它使得孔子不仅比此前的解《诗》 高明 ,也比他以后的解《诗》者高明。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我认为均不确,“群”就是“别群”,也就是“君子”、“小人”之辨。辨别君子、小人关乎进德, 《论语》 一书,“君子”一词凡107见,“小人”凡23见,每每相较而言,可见孔子对“君子”、“小人”之辨的重视程度。就 《诗经》 而言,有许多诗篇言及“君子”之德,或“小人”之行,故有“君子之诗”,有“小人之诗”。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诗》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先秦时还可能比较流行,如 《孟子·告子下》 载高子论《小雅·小弁》为“小人之诗”。这种解诗方式也见诸《诗论》,如第25简“《肠肠》小人”,第27简“《仲氏》君子”就是。或曰,孔子曰《 诗三百 》“ 思无邪 ”,则于“小人之诗”,何以“无邪”?事实上校诸《诗论》可知,孔子并非对所有诗都是持赞成态度,有的也是批评的,如《柏舟》之“闷”,《墙有茨》之“慎密不知言”,还有第28简以“恶而不闵”评诗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集注》解释“思无邪”为:“凡《诗》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是有道理的。读“君子之诗”,知何以为君子;读“小人之诗”,知何以规避小人,故曰:“诗可以群”。 “怨”,孔安国、郑玄皆注:“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二者都将之归于政治,过于褊狭。《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忧国忧民之思,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诗论》第8简论《雨无正》、《节南山》曰“皆言上之衰,王公耻之”,怨刺的对象是 周天子 ;论《小弁》、《巧言》曰“皆言流人之害”,第9简论《祈父》曰“《祈父》之责,亦有以也”等,皆为刺当权者,概括起来,这些都可以称为“刺上政”。而第17简“《 扬之水 》其爱妇悡”,“悡”,《 说文 》注“恨”,又曰“怠”。但校之今本《诗经》的三首以《扬之水》名篇的诗都不相吻合,当为逸诗。诗写的是 怨妇 之“恨”,就不能归为“刺上政”。第29简“《涉溱》(即《郑风·褰裳》)其绝”是针对“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而言的,是“爱而不得”的绝 情诗 ,故曰“绝”。这种“怨”也是怨妇之“怨”,非以“刺上政”也。 孔子从“怨”的角度解《诗》也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情感的 张扬 ,正如他自己在述自己作 《春秋》 之意时说的那样:“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所以,以“怨”解诗,也是孔子重“情”《诗》学思想的阐释实践。 以上我们就《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重诂做了简单的论述。我们认为,《诗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孔子《诗》学思想中重“情”的一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孔子解《诗》的实例,让我们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认识落到了具体的实处。而且正确的评价孔子论《诗》、解《诗》重“情”,对于重新构建中国诗 学理论 史也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先秦只有“诗言志”,而“诗缘情”要到 西晋 时 陆机 《文赋》 出,才出现。那么既然孔子就有了“诗言情”的观念,那么,“诗言志”还会是先秦惟有的诗学观念吗?“诗缘情”还会是魏晋的新风尚吗?

1、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 文学接受论。2、关于文学起源这个争辩已久的文艺学根本问题,文艺史上有几种主要看法:摹仿说、游戏说、情感论、巫术论、精神说、劳动说等。西方文艺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摹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4、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由于艺术真实是一种思维活动,带有主观色彩,反应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真实,因而艺术真实必须高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自然生活的真实体现 是为艺术提供素材的参照物 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7、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三、1、一个人的样子,表达出他的品行;一个人的品行,在他的话中体现出来;一个的语言,就是他品格的体现。言语来原于其内在的样子,如果其品行不是他原来的样子,那就可以通过他的言谈来找到其本质的形象2、“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一个“闹”字,境界就全都表现了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用了一个“弄”字,境界就全都表现出来了。4、这靠平时经验的积累,不能一挥而就。当然还要极其熟练的快速写生功夫来配合,才能奏效。东坡心识其所以然,而手不能然者,就是没有上述这两项基本功。5、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6、人只有在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之后,心中才会有伤痕,非常深的伤痕。这宝贵的东西,就是你说的有价值的东西。悲剧源于矛盾的不可调和,其中参杂着无奈与绝望。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看完一部悲剧,心里总会这么想“如果不是那样就好了”或者“如果再早一点或者再晚一点就好了”这样明明无法挽回但是却非常想挽回的想法。所以,悲剧才能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说个笑话、看个喜剧电影。过段时间你肯定想不起来内容了。但是看了悲剧的电影就不一样。他在人们心里所留下的烙印是非常深的。比如现在,好多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对电影里的情节记忆犹新。因为那是不会轻易被抹去的。7、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8、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江海边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艺术也是如此’精神是主宰内心的,情志和气质却掌握着它的关键;外物是由耳目去接触的艺术却能使它表达无遗。要是表达功能活跃,那末事物的形貌就可充分描绘;如果情志气质受阻,那末精神就焕散了。

买最新的教辅,后面附有真题。看完教辅过关就差不多了

你考完之后给你

  • 索引序列
  •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汇总答案
  •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答案汇总
  •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及答案汇总
  • 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汇总及答案
  • 自考文学概论真题答案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