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文学概论考试重点笔记

自考文学概论考试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

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那么厚的一本书,平时又忙,的确不便记忆,就我个人来说,完整地把教材阅读完成,其次对照每个知识点及下面的材料理解记忆,第三抓重点内容和章节进行强化,过关应该没问题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2、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5、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6、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7、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8、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9、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2、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3、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14、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15、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16、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解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有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17、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18、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19、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20、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华夏大地教育网为您解答: 您好,文学概论属于记忆性的课程,您可以结合教材后面所附大纲进行学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教材。 2、对照大纲,划出重点。 3、结合勾画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4、对重点内容强化记忆。 5、再次通读教材。 6、适当进行必要的真题练习及模拟试题练习。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复习,一般可以顺利以高分通过考试,自考唯一的捷径是扎实复习,预祝学友考试顺利。

自考文学概论考试重点笔记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那么厚的一本书,平时又忙,的确不便记忆,就我个人来说,完整地把教材阅读完成,其次对照每个知识点及下面的材料理解记忆,第三抓重点内容和章节进行强化,过关应该没问题

第一章 1,文章:《文心雕龙》《原道》如何出现的,如何形成的背景。 2,名解:文学四要素 p29-30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在这个基础上明确。为了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艺术产品本身,第二个是艺术家,第三个世界,第四个读者。作品是核心位置如果作品没有进入读者的视野中没有被读者所阅读,这个作品就是不存在的。没有被读者欣赏所消费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世界是每个时代的人,作家生活在英的时代时空当中,这个时代的生活现实人生对他构成刺激,提供感受,所以才能写出作品,一个作家不可能空中楼阁,不论是什么表达形式出现的,总是和现实人生有各种联系。 3,问题:历史上主要的文学观念(总纲性) p32 第二章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QQ秀秀出个性真自我 1,文章:《艺术作为手法》重点p57 作者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派代表。 什么是形式主义(背景知识)特点:关注语言,文学的语言。P68-69 2,名解:奇特化p71;意生言外p88;自动写作p87 奇特化:俄国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他的奇特化(一译"陌生化""反常化")的诗学原则。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 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势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 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的制作的方法,而"制作"成功的东西对艺术来说是无关重要的。比如,在现代汉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风变幻云朵的浮雕/修饰夜里发生的事情。我们的青春约会常在/功勋注定要在上午升起。这些诗句通过巧妙的动宾搭配方式,修饰性成分与被修饰性成分富于弹性的组合,主谓的不规则搭配,比喻与象征的新奇等手法,造就了诗歌语言的一种奇特化的效果。 更多内容参看

中国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自考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学习现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西方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当代文化评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美学原理、逻辑学等课程。 自考报名条件 1、凡具有本省正式户籍的公民,不受年龄、职业、学历的限制,均可就近报名并参加考试。外省在我省工作学习的人员,也可就近报名参加考试。 2、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各类高等学校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申请报考本科段(独立本科段)。 3、考生专科(基础科段)、本科段(独立本科段)可同时兼报,但在领取本科毕业证书前必须先获取专科毕业证书。 4、实践性学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考核等,须按规定在本专业涉及实践课程理论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报考。 5、提倡在职人员按照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报考专业。对某些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如公安管理、医学类专业等)将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限制报考对象。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民间文学教材,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汉语言文学需要那些教科书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写作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美学。比较系统的阐述语言学的理论:语言学概论。全面的、系统的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深入研究的课程:文字学概论、训诂学。必设课程及学分:公共政治课、外语、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扩展资料: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与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为语文教育,其培养对象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等。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代文论、古典文献学、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外语言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参考资料链接:百度百科–汉语言文学如何自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是最古老的文学,又是群众性最大的文学。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几乎都起源于民间文学之中,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民间文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卓有成就的伟大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因此,我们不可小看中国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考试的科目之一,但由于该课程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院校被忽视而未列入教学科目,或有不少考生以前既没有接触过该课程,现又难以找到相关复习资料,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谈谈该课程的自学重点、自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等。要学好、考好该课程,当然首先要具备一本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即由段宝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一书。同时,最好参看由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文学概论》一书。另,南昌大学高等教育中文辅导中心出有考试辅导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应试能力训练》,该书完全配合指定教材而编写,从《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出发,覆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其中的知识点和要点,便于考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系统讲授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代表作品,其自学重点有: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分类,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故事的特点与分类,神话的定义,神话与宗教的区别,神话与传说的区别,寓言的定义,寓言的哲理性,童话的特点,童话的拟人化手法,笑话的阶级性,“歌”与“谣”的区别,民歌的各种体裁及其特点,谚语的特点,谜语的制作方法及其发展衍变史,歇后语的艺术特色,民间长诗的分类,民间曲艺的分类,曲艺与戏剧的区别,评书的特点,相声的特点,所谓“贯口”、“花韵”、“咕白”与“噱头”,民间戏曲与民间小戏各自的内容与特色,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原则与历史概况,研究民间文学的各种方法。主要作品: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中国民间四大传说,《阿诗玛》,《格萨尔王传》,《流沙河之歌》,《傣家人之歌》,《召树屯》,《娥并与桑洛》,《铁牛》,《玛纳斯》、《嗄这梅林》、山东快书《武松传》、扬州评话《武松》。重要人物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鲁迅的民间文学观,高尔基与民间文学,康朗英、康朗甩与民间抒情长诗,王少堂与评书,屈原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讲,要学好该课程,首先要端正对民间文学的态度,有人以它带有“民间”二字便视之为下里巴人、土老冒,无所可取的东西,就不知它是所有文学的源头,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源头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理解作品。如:在梁祝传说中,不同地方的传说有不同的结尾,江浙一带说梁祝两人化成了一对美丽的蝴蝶,四川人又说梁祝两人化成了比翼双飞之鸟,广东人则说梁祝两人化成了天边的一道彩虹。如何看待这同一故事的不同结局,这就需要应用民间文学知识,民间文学在流传方式上具有流传变异性,从而造成同一“母题”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异文”。同一梁祝故事在不同地域便有了不同的“说法”。再次,要善于用比较和举例的方法来区分概念、研究作品。如:比较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比较中外创世神话,比较神话与宗教,比较民歌与民谣,等等。而举例方法最适于用来理解抽象理论。如举例说明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平时学好了,考试时还善于发挥。考试前要熟悉教材,多做应试能力训练题。考试时先浏览一遍试卷,容易的先做难题后做。答题要条理清楚,思路开阔,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将它们融汇贯通。如,有一次考到分析《格萨尔王传》一作,有人只说明格萨尔王做了什么事,而忽略了该作作为一首典型的英雄史诗有何特色,它在民间长诗发展中有何作用。另,对答不出的题要冷静思考;不要想当然下笔。比如,有一次考到分析《铁牛》的思想内容,这是蒙古族老艺人毛一罕用“好力宝”赞歌形式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歌唱解放后火车初到草原时引起的巨大反响。不少考生平时不注意复习,到考试时想当然“铁牛”理解为“拖拉机”,说该诗是歌唱拖拉机用于农村耕地的好处。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自考中取得好成绩,离不开平时的“磨刀”“擦枪”,如能做到熟悉教材、掌握重点,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定将顺利通过考试。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你可以报一个专业的机构,他会提供给你所有的教材不用你费心找教材,我是在智岛启航报的资格证保过,提供教材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一、 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四种类型)

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如 《牛郎织女》《 田螺姑娘 》 《老虎外婆》

②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如元代卢韶 《日记故事》 、明代萧汉冲 《龙文鞭影》 、 清代程允升《幼学琼林》

③经过专门编纂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   ,主要是诗歌作品   如 《千家诗》《神童诗》

④古典文学中适合儿童特点、 事实上也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   如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 《水浒》武松打虎 、《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等

三、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

作家在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创作的供儿童阅读的作品

四、 儿童读物

广义:包括了儿童读物

狭义:除儿童文学读物以外的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版物

五、 “ 儿童文学 ” 和 “ 儿童读物 ” 联系与区别

共性: 成年人为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创作 、 改编 、 出版的精神产品

区别: 两者性质不同,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是一种有机的 、 整体性的审美构成,而不只是传达知识内容的形象化手段。儿童读物并不具备独立的 、完整性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结论: 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是两个内涵和范围都不相同的概念

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收者

六、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

① 成人读者是儿童文学艺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儿童读者文学阅读过程的引导人和帮助者

② 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也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七、儿童读者的特殊性

①生理层面②心理层面③文化层面

八、儿童读者的多样性

儿童读者的多样性表现在 年龄 、性别、智能、心理个性、文化等诸多方面 。其中 年龄因素所导致的儿童读者的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九、 儿童年龄的特点

幼儿期( 3-6 岁) ,身心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开始学习运用清楚的 连贯性语言 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带有明显的 具体性和直观性的形象思维

童年期( 7-12 岁) ,开始掌握 书面语言 ,其思维发展则表现为,在形象思维仍占重要位置的同时, 抽象思维 能力得以初步形成,自我意识也得到较明显的发展

少年期( 13-15 岁) , 半儿童半成人心理

幼儿文学是适应学龄前有人的文学接受特点而创作的文学 。幼儿文学常通过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来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和一些简单的道理;幼儿文学也常常具有突出的游戏化倾向,这是一种充满美学意味的文学化游戏

十、 儿童文学的具体形态,主要特点

幼儿文学( 3-6 岁)①形象直观 ;②语言的音乐美 、 色彩美;③以游戏为主

童年文学( 7-12 岁)①故事性强 ;②主题思想浅显;③艺术手法增强

少年文学( 13-15 岁)①深刻性;②艺术性

十一、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其主要表现在纯真 、 稚拙 、 欢愉 、 变幻 、 朴素这几个方面。

纯真: 例 李其美的 《鸟树》 ,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把死了的小鸟埋在地里,插上一根葡萄枝条,他们认为会长成大树,会开出鸟花,会结出鸟果,鸟果熟了,会跳出很多小鸟。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想象正是儿童心灵纯真的自然流露,也构成了作品纯真之美的内在质素。

稚拙: 稚拙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它主要表现在 ①内容方面 ,如 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中,一个男孩捡走了小女孩的一只大拖鞋,还说等他将来有了孩子的时候,他可以把它当摇篮使。这种生命初始和成长阶段中的 稚拙情态,是儿童文学稚拙美的主要内容。②形式方面, 如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 中的叙述语言:“ ….. 后来乔乔的鼻子常常要掉下来,后来乔乔说话的时候一不小心,乔乔的鼻子就 ‘ 各笃 ’ 掉下来,乔乔上火车的时候,乔乔的鼻子就掉下来了 ….. ”在这里,鼻子掉下来的情态由于语言不断重复的叙述组合方式,产生了一种幼儿搬稚拙的口语形式风格。

欢愉: 儿童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洋溢着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如 木子的童话《长腿七和矮腿八》 中,作者巧妙额运用夸张和变形手法,设置了长腿七和矮腿八这样两个浑身透着喜剧味儿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对比和互动,使故事处于极不协调的滑稽状态。这种喜剧手法,造成趣味性和幽默效果,构成一种轻松,清新的欢愉之美。

变幻: 儿童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和神奇意味。这样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如 郑渊洁《杰克和贝塔历险记》 中,两只可爱的小老鼠当上了勇敢的飞行员和坦克员,作者时而让飞在空中飞机和开在地上的坦克展开惊心动魄的大战,时而又让他们联合起来,制服猫王国的国王。作品所塑造的滑稽有趣而又神奇勇敢的形象和上天入地的情节运动,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刺激的审美心理,充分展示了儿童文学的变幻之美。

质朴: 质朴美就是本色的自然 、 淳朴之美。儿童文学的质朴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 、 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童文学创造者质朴的人格品质。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质朴既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洁 、朴素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心理内含的朴素。因此,质朴拒接雕琢、矫饰和华媚,并成为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特质。

绪论“关于儿童文学的新分类”结束了,今天开始阅读第六章“韵语儿童文学”,分两个部分: 第一节儿童     一、儿歌的定义及分类 儿歌就是指民间流传的或文人拟作的供儿童吟唱的歌谣。儿歌的最简洁的定义是“儿童歌谣”。从吟唱着的角度划分,儿歌则有“母歌”和“儿戏”两类。从作者的角度划分,分为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两类。 民间儿歌,就是流传于民间儿童的口头上的歌谣。民间儿歌从发生来讲,也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它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这些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创作儿歌是成人作家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儿歌,从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创作儿歌远远晚于民间儿歌。 与民间儿歌相比,创作儿歌主要有两点不同: 第一,与民间儿歌因集体创作而形成的类型化不同,创作儿歌是个人的创作,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内容和形式都折射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趣味;第二,民间儿歌往往流传年代久远,所反映的生活有的已经成为历史,而创作儿歌因为是新的创作,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所表现的生活更为儿童锁熟悉。     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进化的道路,作品的新旧不能成为判断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 二、儿歌的价值 认识儿歌的价值需要具有真正的艺术眼光。儿歌其实是沉甸甸的,看似浅显的儿歌其实蕴含着厚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儿歌在幼儿的精神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歌的韵语也有着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价值。 幼儿一开始是用耳朵而不是用头脑来学习语言的,凭借声音了解语言的含义,声音对他的作用远远大于语言意义对他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大人的儿语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儿歌韵语就是儿语发展到极致的一个结果,在幼儿阶段,儿歌的这种韵语对他们的语言学习非常重要。经过儿歌韵语的浇灌,幼儿心里的语言的幼芽会飞速的破土成长。 作为民间文学,儿歌还具有记载、保存民俗的功能和价值。 三、儿歌的艺术特质 1.趣味性 从产生来看,儿歌是人类感受到生命和谐和愉悦时所发出的心声;从接受来看,儿童吟唱儿歌,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趣味性必然成为儿歌的重要特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内容上的趣味性和语言形式上的趣味性 2.浅易性 从幼儿的接受形式上看,不管是传统儿歌还是创作儿歌,那是口头文学。儿歌是供儿童吟唱的,而不是供儿童阅读的。因此,它在内容上必须是浅显的,适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语言程度。 儿歌所表现的问题都明确而单一,一首儿歌一般只说明一个意思,不宜表达多重意思,让儿童抓不住中心。 儿歌的浅显性还表现在易记易唱上。 3.音乐性 音乐性是儿歌的生命,儿歌的音乐性体现在语言所具有的优美节奏上。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节奏是对比因素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结果。儿歌的语音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诗律学上所说的音尺。在儿歌中,音尺必须对应整齐,否则不能产生完美和谐的节奏。儿歌更是讲究音尺的排列变化。 儿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押韵上。 四、儿歌的十种特殊形式 1.摇篮曲2.游戏歌3.数数歌4.绕口令5.连锁调 6.问答调7.谜语歌8.颠倒歌9.时序歌10.字头歌 第二节儿童诗 一、儿童诗的成立 探讨儿童诗的成立需要建立一个历史的维度。儿童诗的创作是从教育的目的开始的。 艾塞克·瓦茨博士是第一个儿童诗的诗人,他创作的《圣歌》非常受欢迎;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之歌》是儿童诗的先驱。之后又影响力的诗人是安·泰勒和珍·泰勒姐妹。 18世纪的儿童文学的教训主义色彩也涂抹在儿童诗的创作之上。到了19世纪,两个奇异的天才——爱德华·科尔和刘易斯·卡洛尔的荒诞诗出现,彻底颠覆了儿童诗的教训性,给孩子们带来了笑声和解放。 19世纪以来的儿童诗创作的主要两个立场,即歌咏儿童的立场和抒发儿童心声的立场。 属于外源型、后发的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存在着时间上的错位,在儿童诗的创作方面,当中国还处于歌咏儿童这一阶段时,西方的儿童诗创作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进入了抒发儿童心声的阶段。 英国小说家、诗人斯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是19世纪最为重要的儿童诗集。 英国作家A.A.米尔恩为20世纪留下两本畅销的儿童诗的经典《我们小的时候》和《我们六岁了》。 儿童诗的创作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汤森在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儿童诗创作时说:“近年来的一般趋势是由‘诗意’走向通俗,由花园走向街头,且诗人不再以成人对儿童说话的口吻写作,而是直接以孩童的口气对他们说话。” 二、儿童诗的艺术特质 儿童诗不是成人诗的边角料、半成品,儿童诗首先是一首好诗,然后才能成为一首儿童诗。 1.儿童诗的“独白” 儿童诗是自由诗的一种,虽然很多儿童诗依然讲究节奏、有韵律、会押韵,但是与儿歌相比,儿童诗的音乐性明显减弱。从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来说,自由诗是从“歌”向“散文”进行过渡的一种中间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韵律性在弱化,但是,思维性和意义性在强化。 儿童这种口头言语是代表“对话”,但儿童诗这种书面言语是代表“独白”。独白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可以从容不迫地和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精心组织。独白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加复杂的形式,而且属于晚些时候的历史复杂产物。 作为“独白”的儿童诗的言语则有很多说不出的东西,意义常常含于言外。“诗言志歌咏言”儿童诗不像儿歌是即兴的吟唱,而是深思的结果。由于儿童的“独白”的性质,它既可以朗诵,也适宜于默读。 2.儿童诗的“意象” 儿童的形象是生动的,同时又是直接而具体的,儿歌的形象常常是对印象的白描,是一种客观的形象或情景。 儿童诗却可以“意在象外”,儿童诗的形象往往是一种意象。 3.儿童诗的“个我” 儿童诗和儿歌的读者的年龄阶段不同,儿歌的读者是学龄前的儿童,儿童诗的读者为小学和初中的少年儿童。作为观照儿童精神世界、帮助儿童心灵成长的文学,儿童诗必然要参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建构。儿童诗所应对的年龄,还包含着寻找、建设“自我”的时期,儿童诗自然会以表现“个我”为己任。 4.儿童诗的修辞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情欲信   词欲巧”一说,意大利的薄伽丘也说,不管诗的冲动多么深入地激荡了诗人的心灵,如果缺乏表达思想所必需的某些手段,如语法和修辞的一些规则,那么还是很难完成值得赞赏的作品。 儿童诗是诗,所以四喜对于儿童诗也是必需的手段。不过,儿童诗所使用的修辞当与成人诗歌有所区别。比如,象征、通感、矛盾修饰等修辞手法在儿童诗中很少用。儿童诗运用的修辞是比喻和拟人。儿童诗中也有图像诗着一类别。 儿童诗如果为修辞而修辞,就沦为技术主义。对诗歌的表现力来说,自然的想象、自然的感情是最为根本性的东西。而儿童诗恰恰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情世界,有了独特的理解生活的方式,才使自己的修辞成为诗歌王国独具价值的存在。 5.儿童诗的童趣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充满童趣的艺术。在而同时这里,童趣表现的尤为集中和突出。这是儿童诗区别于成人诗的重要一点,是儿童诗十分核心的艺术质地。 童趣是儿童诗的重要美学特质。 儿童诗的童趣有两个层面的因素:第一个层面是诗人所表现的儿童生活中特有的情趣,第二个层面是诗人的富于童趣的看取生活的眼光和富于童趣的诗歌表现。 童趣常常蕴藏在孩子们特有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之中。 三、儿童诗的种类 儿童诗的分类与成人诗歌对比,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 在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一般都是儿童自己,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将自己化身为儿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尤其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给儿童的抒情诗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就是朗诵诗。由于是专门为儿童朗诵之用而创作,其音韵和节奏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叙事诗是表现一定的事件、情节的诗歌。与抒情诗比,叙事诗在感情的宣泄方面,是低调和内敛的。 给儿童的叙事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一种是童话诗。它是诗和童话相融合的产物;一种是寓言诗,也是两种文体相结合的产物。儿童诗还可以分为图像诗、文字诗、荒诞诗和讽刺诗。

一、现代性 首先,儿童与儿童文学都是历史的概念;其次,古代民间文学并不就是儿童文学。它要经过现代转化。 二、故事性 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读者,都是凭借故事来体认生活的。儿童的故事性思维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三、幻想性 儿童文学是“幻想”文学。不仅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幻想I文学,而且更是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的精神特质。 四、成长性 儿童文学是关怀儿童“成长”的文学。 五、趣味性 1.引人入胜的惊异故事 2.生动有起趣的人物性格 3.事件的完满解决 4.语体上的简洁、明快和富于行动性 5.形式上的创意性 六、朴素性 儿童文学是“朴素”的文学,它是一种简化的艺术形式。

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不知道为什么发不了附件,只好用这种方式了。。。这样还发不下。。。要不你给我个邮箱 我发附件给你。。。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第三章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第四章基本概念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 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 索引序列
  • 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 自考文学概论考试重点笔记
  • 中国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 儿童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 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