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大全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大全

发布时间: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大全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诗人的职责不在于像历史学家那样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在于描写历史的真实;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这些事是可信的、是带有普遍性的。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艺术(诗)中不是在谋求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在谋求艺术的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在艺术世界中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重复,而是能表现出未来可能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补充: 境——竟,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用于精神领域始见于 《庄子》 ,《庄子》:“荣辱之境”(《逍遥游》)、“是非之境”(《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齐物论》)等。 补充: 西方 美学 上的“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 功利 距离的体会。“距离”论的提出者 瑞士 心理学家 布洛 (Edward Bullough,1880~1934)提出了一个“雾 海航 行”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在大海航行中突然遇到 大雾 ,这对大多数旅客来说,都是极不愉快的经验,伴随着人们的是焦虑、恐惧和紧张等等。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前的可能发生的危险等抛在一边,换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景象,周围的大雾迷迷原原,变成了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这不是很美吗?这里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即所谓在 观照 中“插入了距离”。布洛解释说: 距离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而是相当复杂的。它有否定的抑制的一面——割断事物的实用的方面以及我们对待事物的实践态度,它还有积极的一面——精心制作在距离的抑制作用所创造的新的基础上的经验。因此,这种对事物作有距离的观看,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正常的观看。通常,经验总是把同一方面向着我们,即具有最强的时间的 感染力 的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到我们的那些方面,我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同我们的自己的 接纳 印象的自我相分离的印象。事物颠倒过来,意外地观看通常未注意到的方面,这使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这就是 艺术 的启示。 所谓“艺术的启示”也就是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本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 补充: 《 论语 ·阳货》载 孔子 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从内核的层面,它论述了《诗》与 伦理 观念,尤其是“仁”、“礼”的关系;从功能的层面,它表述了《诗》的经世之用与进德之功;从阐释的层面,它点明了《诗》的阐释路径,因为有“可以”,就有一个“如何可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阐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诗论》,来讨论《诗》是如何“兴”、“观”、“群”、“怨”的,必要时也将应用传世文献中的孔子论《诗》材料。 “兴”,作为阐释学意义的“兴”其实就是“取譬”,而功能意义上的“感发志意”则是“取譬”于《诗》的结果,所以孔安国与 朱熹 的注无所谓谁对谁错,着眼点不同而已。从阐释的形态来看,古人的论说引《诗》基本上是取譬似的,古人引诗每每于结尾处缀以“此之谓也”之习语,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就点出了引《诗》作为譬性思维的取义特征。此外,“赋诗 断章 ”从赋诗者当下的情境看也是取譬似的。所以,以《诗》取譬是先秦人最主要的用《诗》形式。先秦人取譬用《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显性的,就是直接就诗句的字面义来取譬,比如《 论语·述而 》孔子引《小雅·小旻》之“不敢暴虎,不敢 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来批评子路只有血气之勇,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谋及谨慎。另一种模式是隐性的,也就是从字面不能直接申发出说诗者的含义,需要说诗者“引譬连类”予以发掘,最终突破语言的浅表视域,落到言语之外。就像子夏由孔子“绘事后素”申发出“礼后”那样。同样, 子贡 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悟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同样也受到孔子的称赞。 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取譬,都要 遵从 “类”的约束。在先秦时,“类”是一个 社会学 概念,然后被引进了 语言学 领域。“类”具有 宗法 性和同一性。一旦形之于思维,成为取譬的标准,“类”就有了伦理的和 逻辑 的双重特性。逻辑的标准可以利于思维间关系的构建,以保证取譬的成功。而且“类同”是“有以同”,这就使得取譬的范围可以很广,同一事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譬,同一事物也可以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取譬。如果说事物间的同一性是取譬的外在规定的话,则伦理性的标准就构成了取譬的内在 张力 ,从根本上规范了取譬的方向。子贡、子夏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因为他们的取譬是以宗法伦理、修身养德为归依的。有违于此就是“不类”,就像 《左传》 昭公元年,楚令尹歌 《大明》 之首章,俨然以王自取譬,赵孟就讥其“不类”;三家以《雍》彻,孔子也讽刺说:“‘相维辟公, 天子 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都属于取譬不类。 就传世文献来看,孔子论《诗》多为引诗,是“取譬”似的。《诗论》中也有这种取譬解诗形式,第6、7、21、22等简皆是。比如孔子说:“《鸤鸠》吾信之”。《鸤鸠》属 《曹风》 ,《毛诗》以为是刺诗,而孔子则无所谓美刺,他只是取譬于“其仪一兮,心如结”,以说明君子当有均一之德。说“吾信之”不是别的,信“德”也。 “观”, 郑玄 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均是 从政 治角度切入的。但我认为如果将“观”作此理解,就与“群”、“怨”,至少与“怨”相包容了,这无疑会削减“兴观群怨”作为理论整体的表述广度。所以“观”至少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 厚薄 ,识风俗之盛衰;施用于个人,即为观人“ 情志 ”。而且主体是观人“情志”,因为即便是政治的兴衰也是通过个体的情志反映出来的。从传世文献及上博简《诗论》看,“观”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一种解《诗》模式,那种“吾于……见……”、“吾于……知……”、“吾以……得……”等句式就是“观”的视角所特有的 表达方式 。其次,从“观”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特别重视对 诗歌 中个体情感的把握,形成了以“情志”解《诗》的独特视角。《诗论》解诗,有好几处谈到“志”。比如,第8简其论《小旻》云:“《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也。”第19简“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也当为解某诗语,第26简论《蓼莪》:“《蓼莪》有孝志”,等等。如果说“志”偏向于理性,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则“情”就是 心理结构 中的“欲望”,是人本性的真实反映。《诗论》有好几处谈到了“情”,如第9简:“《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第10简其说《 燕燕 》:“《燕燕》之情”,第18简其说《杕杜》:“《杕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9简说《 木瓜 》:“《木瓜》其藏愿而未得 达也 ”,第25简说《兔爰》:“《有兔》不逢时”,等等。而政治的兴衰,民风的厚薄就寓于诗歌主人公的情感中。比如《诗论》说《兔爰》“不逢时”,何谓“不逢时”?《 说苑 ·敬慎篇》记孔子读《诗》至《正月》之六章,则感慨说:“不逢时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 关龙 逢,纣杀王子 比干 。故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所以孔子常说“天下无道则隐”,那么《诗论》以“不逢时”评《兔爰》不就是含有“天下无道”的意思吗?最后,“观”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以“观”解诗也就了多重视角。比如《 柏舟 》, 《孔丛子》 说“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而《诗论》评《柏舟》曰“闷”。“匹夫执志之不可移”有称赞的意味,而“闷”就有了讥讽意,何哉?因为君子 遁世 无闷,就像《孔丛子》论《考槃》那样。所以《柏舟》的主人公就只能当“匹夫”之谓。 总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用“观”的方法,从“情志”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对诗旨能有准确的把握,而且是多视角的。这是孔子重“情”的《诗》学思想在解诗中的反映,它使得孔子不仅比此前的解《诗》 高明 ,也比他以后的解《诗》者高明。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我认为均不确,“群”就是“别群”,也就是“君子”、“小人”之辨。辨别君子、小人关乎进德, 《论语》 一书,“君子”一词凡107见,“小人”凡23见,每每相较而言,可见孔子对“君子”、“小人”之辨的重视程度。就 《诗经》 而言,有许多诗篇言及“君子”之德,或“小人”之行,故有“君子之诗”,有“小人之诗”。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诗》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先秦时还可能比较流行,如 《孟子·告子下》 载高子论《小雅·小弁》为“小人之诗”。这种解诗方式也见诸《诗论》,如第25简“《肠肠》小人”,第27简“《仲氏》君子”就是。或曰,孔子曰《 诗三百 》“ 思无邪 ”,则于“小人之诗”,何以“无邪”?事实上校诸《诗论》可知,孔子并非对所有诗都是持赞成态度,有的也是批评的,如《柏舟》之“闷”,《墙有茨》之“慎密不知言”,还有第28简以“恶而不闵”评诗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集注》解释“思无邪”为:“凡《诗》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是有道理的。读“君子之诗”,知何以为君子;读“小人之诗”,知何以规避小人,故曰:“诗可以群”。 “怨”,孔安国、郑玄皆注:“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二者都将之归于政治,过于褊狭。《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忧国忧民之思,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诗论》第8简论《雨无正》、《节南山》曰“皆言上之衰,王公耻之”,怨刺的对象是 周天子 ;论《小弁》、《巧言》曰“皆言流人之害”,第9简论《祈父》曰“《祈父》之责,亦有以也”等,皆为刺当权者,概括起来,这些都可以称为“刺上政”。而第17简“《 扬之水 》其爱妇悡”,“悡”,《 说文 》注“恨”,又曰“怠”。但校之今本《诗经》的三首以《扬之水》名篇的诗都不相吻合,当为逸诗。诗写的是 怨妇 之“恨”,就不能归为“刺上政”。第29简“《涉溱》(即《郑风·褰裳》)其绝”是针对“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而言的,是“爱而不得”的绝 情诗 ,故曰“绝”。这种“怨”也是怨妇之“怨”,非以“刺上政”也。 孔子从“怨”的角度解《诗》也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情感的 张扬 ,正如他自己在述自己作 《春秋》 之意时说的那样:“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所以,以“怨”解诗,也是孔子重“情”《诗》学思想的阐释实践。 以上我们就《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重诂做了简单的论述。我们认为,《诗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孔子《诗》学思想中重“情”的一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孔子解《诗》的实例,让我们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认识落到了具体的实处。而且正确的评价孔子论《诗》、解《诗》重“情”,对于重新构建中国诗 学理论 史也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先秦只有“诗言志”,而“诗缘情”要到 西晋 时 陆机 《文赋》 出,才出现。那么既然孔子就有了“诗言情”的观念,那么,“诗言志”还会是先秦惟有的诗学观念吗?“诗缘情”还会是魏晋的新风尚吗?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

1、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2、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5、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6、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7、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8、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9、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2、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3、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14、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15、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16、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解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有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17、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18、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19、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20、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汇总

25.下列关于“地域方言”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地域方言随社群分化而形成

B.地域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变体

C.地域方言有独立的结构系统

D.语音差异是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

E.地域方言间的差异一定小于语言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

26.调位

27.语法意义

28.自源文字

29.语音合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人们无法从汉语普通话“桃’’和“花”的语音形式(táo和huā)推知这两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却可以在知道“桃”和“花”意义的基础上推知语言符号“桃花”的意义。请根据语言符号的性质对这种现象作出说明。

31.举例说明基本语汇的重要特点。

32.科学实验是如何发现思维可以先于语言而产生和脱离语言而存在的证据的?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汉语:[kau55](高) [kau51](告) [t ia 55 ](江) [t u55](周)

英语:[tr k](卡车) [sn u](雪) [faiv](五) [si ](唱)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

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5.结合实例说明非理性意义在词义构成中的地位以及非理性意义的类型。

36.举例说明双语现象的性质以及双语同语言转用的关系。

自考试题:文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情感阅读

C.价值阅读

D.兴趣阅读

3.“轮到你朗诵时你才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

A.语言结构

B.言语动作

C.言语产品

D.语言组织

4.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5.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6.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7.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8.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9.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10.“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

人是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11.语句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这样的修辞策略一般称为

A.反讽

B.隐喻

C.典故

D.悖论

12.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13.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D.悲壮的风格

14.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15.中国最早的诗论是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6.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7.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8.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

我上学期考过,但是学校不同,希望对你有用。问答题 典型,意境,意象的关系(分别回答含义,是谁提出的等等)名词解释:文学文本,陌生化,期待视野填空: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 () 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 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 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无我)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的是我以前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 、 、 。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 、 、 、 。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 。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 、 。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 、 、 。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 、 、 、 、 。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 。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 、 、 。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 ②细节真实 ③反映本质 ④排斥理想 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 ②自我表现 ③审美体验 ④情感宣泄 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①词语运用 ②体裁选择 ③结构安排 ④形象创造 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突发性 ②直觉性 ③迷狂性 ④情感性 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①反映对象 ②反映方式 ③作用特点 ④材料来源 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①自由诗 ②抒情诗 ③格律诗 ④叙事诗 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 ②对话欲望 ③思想正确 ④情感丰富 ⑤见仁见智 9.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①文学性 ②陌生化 ③本体论 ④细读法 ⑤主体论 10.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 ①主体心灵 ②作家经历 ③个性气质 ④读者反应 ⑤艺术天才 四、 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制约关系。 2.简述文学意蕴三个层面(历史、哲学、审美)的具体含义。 3.简述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其原因。 五、论述题(20分,要点阐述10分,举例论证10分) 通过对具体文学形象的分析,请描述一下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并指出该典型在文学史上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04年本科期末考试文学概论(b)答案要点 一、概念题 1.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 1.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5.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 14.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15.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话剧、歌剧、舞剧 18.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9.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20.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三、选择题 1.①②③ 2.①②③⑤ 3.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⑤ 6.①②③⑤ 7.②④⑤ 8.①②④ 9.①②③ 10.①②③⑤ 四、简答题 1.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政治影响:(1)制度、政策对于推动或扼杀文学的巨大作用;(2)特定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思想的深刻介入;(3)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对于文学的有力影响。道德影响:(1)道德观念是评价文学的基本尺度;(2)道德冲突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3)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矛盾。哲学影响:(1)哲学思潮深刻影响文学面貌;(2)哲学精神影响作家对生活的理解;(3)哲学意识表达是作品获得深刻性的条件之一。宗教影响:(1)思考彼岸影响文学思维层次;(2)想象方式启迪文学运思境界;(3)思维方式影响文学批评观念。 2.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所呈现的丰富意味,一般又可分出三个层面:(1)历史内容层:作为生活的折光、作为文化的积淀、作为诗意的表现;(2)哲学意味层:作者对人生真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作品中深藏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人生精义、读者所悟到的可喻不可说的生命的灵境;(3)审美意蕴层:感官的愉悦、体验的丰富、生命的激情。 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 五、论述题 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的美学特征首先在于其特征性,即外在形象的极其生动、独特,内在本质的及其丰富、深刻,既有总体性格特征,又有局部细节特征;典型的另一美学特征在于其艺术魅力,外在表现上是其强大的吸引力,内在实质则是其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所造成。伟大的文学典型通常都是在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这一个”。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自考语言学概论题型总结

在复习时,从内容上来说,尽量选择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来复习。这样,不仅完成课文的的复习任务,而且可以有助于自己形成迁移的能力。另外,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量要适当,要注意语文、数学等学科之间的交错进行,尽量不要针对一门学科集中较长时间进行复习,否则容易引起疲劳,复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导读】在自考热门专业中,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很多考生的第一选择,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呢?一方面是就业比较好,还有很大原因是考试通过率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科目,有的考生甚至考了很多次也不能通过,那就是语言学概论,那么语言学概论考试题型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真的属于一些基础的,定义性的问题的考查。只要你认真记下来,完全不成问题的。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多看教材,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都看完,之后就是做题巩固,来提高正确率。

2、多项选择题

不得不提一下真题的重要性了,新建一个word文档,把真题所有的选择题复制过去,注意这里的复制是不包括选项的,而是把正确的选项直接放回原题里,用颜色标明,突出,这样既能方便翻阅的时候查看,也能方便记忆。

3、名词解释题

这类背诵的题目真的靠记忆了。把真题里出现过的名词解释拿一个小本本记下来,翻看教材加深理解,并背诵。一点点的积累,利用每天一点时间,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背上几个,等到考试那天,基本也就掌握了常见的那几个了。

4、分析题

分析题主要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考查你所学的知识,看你能不能用复习到的内容去分析题目中的一些观点和运用到的方法。

5、简答题

简答题的复习方法可以跟名词解释题一起用,因为这两类都是实实在在的教材的内容,你背了就能写出来,没背就只能胡扯了。

6、论述题

这个跟简答题不同的一点在于这个要结合题目进行分析,才能拿到完整的分数。听上去蛮难的,但是大家也不要着急,一般这种题目你练多了,你就知道答题思路是什么样的了,一定要多积累,多练习,熟能生巧。

以上就是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题型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一个黄金法则要告诉你们,记住,这种偏文科类的题目,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无论你会不会写,或者你背了但是一上考场就忘记了,也要把你能写的都写上去。毕竟你写了说不定会答对,没写老师想给你分数都给不了。更多自学考试考场注意事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你可以去书店买一考通和真题试卷。不贵,基本上考题全部在里面,只要把那些题目搞定了就没任何问题了。

解释题: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2、词的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3、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4、音素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5、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6、语言联盟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在同一地区或者毗邻地区互相影响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现象。7、语言联盟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在同一地区或者毗邻地区互相影响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现象。8、单纯词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9、词的派生意义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10、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变体。11、组合关系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12、语言的融合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13、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具有的某种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 14、非音质音位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音高等单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15、音位变体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16、语法范畴是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类别。 17、语流音变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18、复辅音同一音节里处在同一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19、词根语素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20、复元音音节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组合起来构成的音。21、语法意义:语文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22、语素语言符号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23、语言的混合在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几种不同的自然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与原来那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语言混合包括“洋泾浜”和“克里奥尔”两种形式。24、地域方言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25、形态是词与词组合时词的形式上嫩生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简答题1、(1)语音当地化;(2)词汇数量少;(3) 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受当地语法规则的影响;(4)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语;(5) 只用于特殊场合(商业交往),不作母语或第一语言,变体很多。2、发音体的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共鸣器或共鸣状态的不同。3、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4、(1)渐变性;(2)不平衡性。5、(1)音位是能够区别语音形式的语音单位;(2) 音位总是就一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3) 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要注意与音素的区别)。6、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词根语素、词缀语素、词尾语素。词根语素是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缀语素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词尾语素是加在词干后面,改变词的形式而不构成新词的语素。7、(1)受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2)受同一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3)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社会的使用习惯,(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8、1)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2)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3)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达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还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4)语法范畴是发展变化的。9、(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A.语言是说话、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B.言语具有个人因素,语言更具社会因素。C.语言相对封闭,而言语则相对开放。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从哲学意义上讲,语言和言语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必须遵循语言规则。10、(1)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文字有利于共同语的规范和语言的统一。(3)有时候文字要影响人们的读音。11、(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12、词的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 词的中心意义: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词的派生意义: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13、(1)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文字有利于共同语的规范和语言的统一。(3)有时候文字要影响人们的读音。14、⑴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⑵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⑶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 15、三、论述题3、(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2) 据“反切”考察古音。(3) 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4) 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4、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自考语言学概论题型总结汇总

北师大语言学概论串讲笔记总体把握:比例:绪论总论25%绪论: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方法和分类、回顾和小结、作用和意义。总论:从宏观的角度介绍语言的本质和发展,语言的本质主要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内部的大致结构等三方面阐述的。语言的发展主要掌握发展的原因、规律特点、发展过程及结果。题型:解词、填空、选择、结合例子简答或论述。语音25%-30%掌握了生理属性(发音器官的三大部位)、物理属性(语音四要素)后,要全力掌握语音物质外壳的各种结构单位,即音素、音位、音节和语流。音位集中体现了语音的社会属性,是全章的重点,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原则是每次必考的问题。英语和汉语的元音与辅音音素。把汉语的元音与辅音的描写方法尽量记熟。题型:解词、选择、填空、综合运用。语义25%语义的定义、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区别。语言意义的重点在词汇意义(词义)上,如词义的性质特点特别是对词义的义素分析及词义的聚合类——语义场。义素分析重点对亲属词及近义词的分析。言语意义主要是研究语义与语境的关系如语境对语义的影响、语义在语境中变化的模式。语义变化的原因、途径、结果。词汇15%—20%词汇的重点在语素(词素)和词及词组的定义和区别、语素的分类(词根、词缀和词尾)、词的构词法及词的结构类型(语音构词、语义构词和语法构词以及合根法、附加法和减缩法)。词汇的分类和固定词组等。语法20%要结合外语和汉语的例子进行。对词的分类范畴要注意分类标准。句法的内部意义有显性意义和隐形意义。显性意义主要指陈述、修饰、支配、平行、补充等关系和主谓、偏正、动宾、联合、后补等结构。分析层次性的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尤其是对歧义句的分析。结合层次分析的树形图、句式转换的规则。文字5%文字的性质、作用、起源、发展、类别及改革与创制交叉语言学不考一、绪论名词:语言学、语言学概论、历史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个别语言学、组合关系、聚合关系、普通语言学、微观语言学、宏观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文学、语言、言语、思维、符号、渐变性、参差性、语言的分化、语言的整化、语言的融合知识点:1、印度、希腊与罗马、中国,被认为是语文学的三个源头。2、印度学者巴尼尼在整理、注释梵语诗歌集《吠陀》时,写出了杰出的《梵语语法》。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3、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4、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5、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扑、格里木(即格林)、俄国的奥斯托克夫奠定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6、索绪尔被称作“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学生编辑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集中体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如,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等等。该书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7、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又分三派:a、布拉格学派,被称为功能派。b、哥本哈根学派,被称为“符号派”。c、美国学派,被称为描写派。8、转换生成法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但也暴露了脱离社会语境,*作手续繁琐等缺点。9、交叉性、边缘性是新时期语言学的最大特点。10、语言是交际工具,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两方面去观察。语言的起源有神话、模声说、感叹说、契约说、手势说。集体劳动的交际,是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决定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消亡,唯一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语言的消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消亡;一种是假性消亡。11、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不少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字;第二类是旗语、灯光语、电报码••••••;第三类是身势语。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更不能和语言相比。12、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人类语言具有社会性、单位明晰性、任意性、能产性、传授性。动物只是能模仿,具备初级思维的能力,能通人性,但它们仍然学不会人类的语言。实验也表明动物不能掌握人类的语言。13、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14、要知道语言符号的特点,最好从语言的最基本的、能独立使用的单位——词入手。人类语言的每一个词都是一个音义结合符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词进行观察:(一)对词的本身进行相对静态的分析;(二)对词与词的组合进行相对动态的分析。15、语言中存在着一些象声词和感叹词,这些词不是绝对任意的。第一,这些词的数量很少。第二,这些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又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表示,说到底还是任意的。16、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17、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具有不同结构单位的小系统组成的符号大系统。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还表现在语言符号的层级性和组合关系和聚合的关系上。18、组合关系是一种现实在场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一种联想的、无顺序、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19、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可以作为一个纲,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单位都可在这个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语言的组合与聚合关系是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制约。这两种关系对我们的言语活动也有重要指导意义。20、语言符号的层级性两层三级。底层是一套音位的聚合类,上层是语素以及语素组合成的词,词组合成的句子三级。21、言语的交际过程: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译码五个阶段。22、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他把人们日常用语中最常用的句子——陈述句分为表述句和施为句两种。表述句指“有所述之言”,目的在于陈述;施为句指“有所为之言”,目的在于实施行为。并进一步划分出三种言语行为:a.说话行为b.施事行为c.取效行为23、言语的会话原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24、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了下述礼貌原则来补充会话原则: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25、言语交际的三要素:自身的因素、对方的因素以及双方所处的语境因素。26、语言是个既稳定又发展的体系。人类社会是语言稳定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语言之所以能够呈现稳固状态,主要是由语言的基础——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的稳固决定的。当社会需要语言系统稳固时,语言符号的强制不变性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得语言能够稳固。语言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是由于语言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斗争所造成。汉语的语音系统曾经过简——繁——简的变化过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起主要的作用是语言能够发展。27、语言的发展规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别语言发展规律,一类叫普遍语言发展规律。28、语音变化较慢,最慢是语法。29、方言和亲属语言就是语言分化的结果。30、确定某种语言方言的区分标准:考虑语言结构的标准,考虑社会历史文化的标准,有无共同的标准语的书面形式,有无共同的民族心理,有无共同的汇合方向。31、汉藏语系一般认为包括汉语和侗泰、苗瑶语、藏缅语三个语族。32、共同语、民族交际语、国际交际语是语言整化的结果。33、世界语不是自然的国际交际语。简答: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区别和联系)?2、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运用:言语的会话原则二、语音名词:语音、音素、国际音标、舌面元音、舌尖元音、鼻化元音、音位、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典型变体、一般变体、非音质音位、调位、重位、时位、音位体系、音节、语流、同化、异化、弱化、增音、句重位、音位区别特征知识点:1、语音的生理特性分为三大部分:动力器官(肺和气管)、发音器官(喉头内的声带,此外还有喉头的几块软骨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以及连接它们的肌肉)、共鸣调节器官(口腔、鼻腔和咽腔,其中口腔最重要)2、语音和其它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要素。音强重要3、语音中元音属于乐音,清辅音属于噪音、浊辅音属于混合音。4、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看,乐音中元音的音质是由于元音的共振峰决定的。浊辅音有乐音成分。5、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造成语音音质的不同的原因有a.发音体不同b.发音方法不同c.共振腔的形状不同。6、音素可以分成两大类:元音音素与辅音音素。主要区别在于:看声门以上的发音器官有无阻碍;看气流的强弱;看发音器官的各部分是均衡紧张还是部分紧张;看声带振动与否。7、国际音标可以分为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两种。8、每个元音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原因的特性是由共鸣器的形状(主要是口腔的形状)的不同决定的。根据口腔里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可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两大类。9、汉语拼音的十二个元音的表述:P55下一、飞、叶、下、吾、颇、忙、鱼、鹅、大、的、摁10、音位和音素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第一,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音素就像人类共有的制造语音外表的原材料,*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从中取走不同的音素组成自己的语言或方音的音位系统。第二,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第三,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第四、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则要具体分析。11、音位可分为两种类型: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12、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对立原则(替换法、非对立原则是归并音位的第一原则)、互补原则、相似原则13、P65几个元音出现的位置重要14、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实际上是一束区别的特征的集合。这些区别特征的核心是二元对立,斜线的左边用“+”,右边用“-”。15、雅柯布逊从世界语言中概括出音位的区别特征,乔姆斯基把区别特征发展到30多对。16、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一对或几对语音特征的对立。17、音节紧张的顶点叫音峰;音节紧张的最低点,即音节的交界处脚音谷。18、音节的构成方式有:领音、起音+领音、领音+首音、起音+领音+收音四种。19、常见的语流音变形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20、语调重要的是句调问题。21、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例子有:浊音清化、新音位的出现、旧音位的消失、22、“平分阴阳”是分化,而“浊上归去”和“入派三声”则是合并。23、语音历史演变是有规律的,但语言规律又是有条件的。第一,是语音条件。即语音演变要说到演变音本身或其它相邻音的音质与非音质的限制。第二,是时间条件。即语音演变规律只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作用。第三,是地域条件。即语音演变只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运用:P83练习5三、语义语义、义项、义素、语义场、语境、语言意义、言语意义、预设知识点:1、语义三角:词义、语音、客观事物之间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2、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对立统一3、语言意义可以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大类4、词汇意义的类型,分四小类:概念义、感情义、风格义和搭配义5、词义主要以下几个特点:主观性、概括性(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民族性、模糊性6、词义的民族特点,首先体现在音义关系上,还体现在词的感情义的差别上。7、语法意义:范畴义、关系义、功能义8、义素分析的总的原则就是:二元对立9、义素分析程序的第一步是要确定比较的范围,第二步是通过对比。10、语义场的类型: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联想义场。11、语境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作用:是语言意义更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定的含义;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12、语境中的语义组合语义的组合不仅要受到语言线性规律制约,更要受到语义搭配的选择限制规律的制约。13、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具体义、虚化义、反义、转义14、言语意义划分为四种类型:上下文义、言外之意、共现义、主题义15、语义演变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语言单位内部的矛盾。16、语义演变的途径:核心的义项叫基本义,引申的意义叫引申义。此义引申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比喻和借代17、语义演变的结果:语义所指概念的扩大、缩小和转移。18、语义的转移主要有两种类型:通过比喻或借代等途径而产生的转移;语言单位感情义的转移。四、词汇词汇、词、固定词组、语素、词根、词缀、词尾、基本词汇知识点:1、词汇单位有两种,一种是词,一种是固定词组。2、词和非词的界限:一个是词和语素的界限,一个是词和词组(即短语)的界限。语素是语言中不可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而词使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和短语的界限在于:是不是“最小单位”。词可以独立运用。短语也可以独立运用,但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3、只有能进行成功的扩展的单位才是词组,否则是词。这三个条件是:第一,扩展后语言单位的意义基本不变;第二,扩展后组合关系不变;第三,一次扩展后,还可以继续扩展。4、语素的分类,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可以把语素分为三种:词根、词缀和词尾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词缀是指附着在词根之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附加性作用。词尾,词的结构可分为词干和词尾两部分,词干由词根或词根加后缀构成,词尾是附加在词根或后缀之后只表达语法意义的语素。5、词的结构类型,根据词干的构成情况,可把词分为单纯词、复合词和派生词。6、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了解一下7、新词的产生主要是通过造词、旧词新用、借词等方式产生的。五、语法名词语法、语法学、词组、句子、语法范畴、词形范畴、词类范畴知识点1、语法的特点:抽象性、递归性、稳定性、民族性和地方性2、词形范畴:性、数、格、体、时、态、式、人称、级3、语法手段,也叫语法方式,一般包括内部曲折法、附加法、重叠法、异根法、重音法、词序、虚词、语调、冠词、前置词和后置词、助动词等,除了词序和语调外,大都可归入词法的范围。4、形态一般指词法范围的语法形式。狭义的形态指的是构形法,也叫构形形态,即用义格词的词形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广义形态不但指构形法(构形形态),而且兼指狭义构词法也叫构词形态,即在词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创造新词的方法。汉语没有或少有狭义的形态。3、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显性意义:只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句法关系通常可以分为陈述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平行关系、补充关系。分别形成五种结构模式: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后补结构。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等。显性意义与隐形意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4、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显性形式、隐性形式5、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转换分析法(为重点)6、用转换方法分析歧义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找出歧义句的两种句式(可以理解为找出两个深层结构),并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止一种)b.分别指出显性意义的句法关系和句法结构。c.运用*作规程(移位、插入、删减)分别把两种句式一步一步转换为原句。(可以理解为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d.指出其施受关系,即隐性意义。10、P159-160例子11、篇章的粘连性六、文字名词:文字、表音文字、借源文字知识点:1、文字有形、音、义三个要素2、文字的发明,打破了语言的时空局限性。文字是人类所发明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对文字有决定性作用。3、表意文字是通过象征性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语素的意义。4、除汉字外,比较古老的表意文字还有古埃及的圣体字、美索不达米亚苏末楔形文字、古代克里特(米诺)文字和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5、标记语言声音的文字叫做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可分为音位文字与音节文字两种。英、法、德、意、西班牙、俄、阿拉伯等文字都是音位文字。6、现今世界上用得较多的是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伯字母。7、今天使用斯拉夫字母的有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和蒙古等。8、朝鲜使用谚文字母,日本是假名。9、文字改革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文字体系内部字符的改动或调整;一种是整个文字体系的改变;还有一种是文字制度的改革,指由表意文字改为表音文字。《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导言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第一章 言语的社会功能本章须明确两个大的要点: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主要名词概念:语言、社会、社会现象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总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一方面,语言同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语言应该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且许多语言中还有方言,这说明语言决不是自然现象。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4.语言没有阶级性: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一般掌握: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有,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有差别的,这从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差异方面可以看出来。不同的语言之间很少有意义、功能、色彩等都完全对应等同的词语。……下面网站还有语言学概论的复习笔记课件等,可以去看看。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用。

相信不少同学在选择自考专业的时候,都做足了功课,了解到自考的几大热门专业,其中一个就是汉语言文学。说起来汉语言文学是很多自考生的第一选择,原因就在于这个专业通过率很高。可是报考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的!语言学概论考了四次都没过是怎么回事?今天老师整理了一些学长学姐的秘籍给大家,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01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真的属于一些基础的,定义性的问题的考查。只要你认真记下来,完全不成问题的。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多看教材,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都看完,之后就是做题巩固,来提高正确率。02多项选择题不得不提一下真题的重要性了,新建一个word文档,把真题所有的选择题复制过去,注意这里的复制是不包括选项的,而是把正确的选项直接放回原题里,用颜色标明,突出,这样既能方便翻阅的时候查看,也能方便记忆。03名词解释题这类背诵的题目真的靠记忆了。把真题里出现过的名词解释拿一个小本本记下来,翻看教材加深理解,并背诵。一点点的积累,利用每天一点时间,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背上几个,等到考试那天,基本也就掌握了常见的那几个了。04分析题分析题主要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考查你所学的知识,看你能不能用复习到的内容去分析题目中的一些观点和运用到的方法。05简答题简答题的复习方法可以跟名词解释题一起用,因为这两类都是实实在在的教材的内容,你背了就能写出来,没背就只能胡扯了。06论述题这个跟简答题不同的一点在于这个要结合题目进行分析,才能拿到完整的分数。听上去蛮难的,但是大家也不要着急,一般这种题目你练多了,你就知道答题思路是什么样的了,一定要多积累,多练习,熟能生巧。最后还有一个黄金法则要告诉你们,记住,这种偏文科类的题目,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无论你会不会写,或者你背了但是一上考场就忘记了,也要把你能写的都写上去。毕竟你写了说不定会答对,没写老师想给你分数都给不了。

您好,必须背。必须要死记硬背,别无二法。背完一行就让别人考考你吧。然后整体打乱着考。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导读】在自考热门专业中,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很多考生的第一选择,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呢?一方面是就业比较好,还有很大原因是考试通过率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科目,有的考生甚至考了很多次也不能通过,那就是语言学概论,那么语言学概论考试题型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真的属于一些基础的,定义性的问题的考查。只要你认真记下来,完全不成问题的。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多看教材,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都看完,之后就是做题巩固,来提高正确率。

2、多项选择题

不得不提一下真题的重要性了,新建一个word文档,把真题所有的选择题复制过去,注意这里的复制是不包括选项的,而是把正确的选项直接放回原题里,用颜色标明,突出,这样既能方便翻阅的时候查看,也能方便记忆。

3、名词解释题

这类背诵的题目真的靠记忆了。把真题里出现过的名词解释拿一个小本本记下来,翻看教材加深理解,并背诵。一点点的积累,利用每天一点时间,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背上几个,等到考试那天,基本也就掌握了常见的那几个了。

4、分析题

分析题主要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考查你所学的知识,看你能不能用复习到的内容去分析题目中的一些观点和运用到的方法。

5、简答题

简答题的复习方法可以跟名词解释题一起用,因为这两类都是实实在在的教材的内容,你背了就能写出来,没背就只能胡扯了。

6、论述题

这个跟简答题不同的一点在于这个要结合题目进行分析,才能拿到完整的分数。听上去蛮难的,但是大家也不要着急,一般这种题目你练多了,你就知道答题思路是什么样的了,一定要多积累,多练习,熟能生巧。

以上就是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题型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一个黄金法则要告诉你们,记住,这种偏文科类的题目,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无论你会不会写,或者你背了但是一上考场就忘记了,也要把你能写的都写上去。毕竟你写了说不定会答对,没写老师想给你分数都给不了。更多自学考试考场注意事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 索引序列
  •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大全
  •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
  • 自考文学概论题型总结汇总
  • 自考语言学概论题型总结
  • 自考语言学概论题型总结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