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本科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总结

自考本科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总结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如下:

考试知识点1: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考试知识点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条件

(1)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

(2)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

(3)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必须对劳动立法、劳动守法和执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考试知识点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2)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原则;

(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知识点4: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的特点;

(3)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

(4)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的特定的劳动行为;

(5)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

劳动社会学对劳动社会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内容:①劳动者。包括工业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②劳动者行为。即劳动者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社会行为,如择业、就业、生产、管理、怠工、罢工,等等。③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如主雇关系、劳资关系、师徒关系、同事或工友关系,等等。④劳动组织。包括工业劳动组织、服务业劳动组织等。⑤劳动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劳动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奖惩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各种岗位责任制等。⑥劳动社会过程。指劳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如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协作、顺应、同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等。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主要有 一、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①初期劳动法的特点; ②国际劳工公约; ③国际劳工建议书。 二、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①劳动法的特征; ②劳动关系; ③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种类:列举式方法、区别式方法; ④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空间适用、时间适用、对人的适用。 三、劳动法的地位与体系 ①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②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③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⑤确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标准。 四、劳动法律关系 ①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②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③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的统—性、对应性; ⑤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概念; ⑥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关系; ⑦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含义; ⑧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变更; ⑨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消灭。 五、劳动合同 ①劳动合同的订立的程序; ②劳动合同的效力; ③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④劳动合同成立于劳动合同生效的区别; ⑤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 六、集团协商与集团合同 ①集团协商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②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与保护; ③集团协商的内容; ④集体协商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⑤集团合同的效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本科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总结

劳动社会学(sociology of work)它是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 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劳动社会 又称产业社会。它是劳动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要素 的综合体。劳动社会有其特殊的地位——角色结构,如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等;与 职业活动相适应的特殊文化,如企业文化等;特定的产业界限,包括工业、服务业中的 一切劳动者与劳动组织,而把农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组织排除在外。从社会学的观点来 看,农业劳动者居住在乡村社会,以家庭为活动中心,在乡村社会中,家庭组织与劳动组 织经常合而为一,劳动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难分难解,尚无可能将 农业劳动组织、农业劳动者业缘关系单独分离出来。唐海在《中国劳动问题》(1927)一 书中曾使用过“劳动社会”的概念。日本社会学家万成博、杉政孝主编的《产业社会学 》(1967)也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产业社会”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劳动社会学从普通社会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社会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1959年被法国一家社会 学杂志用作刊名,促进了这一名称的流传。劳动社会学的前史,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劳动社会问题的研究。为这门学科做 出过奠基性贡献的学者有K.马克思和F.恩格斯,德国的M.韦伯,法国的□.迪尔凯姆,美国 的T.B.凡勃伦、F.W.泰勒和G.E.梅奥等。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 级状况》(1845)、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1893)、韦伯的《经济与社会》(1921~1 922)、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1899)、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梅奥的《 工业社会中人的问题》(1939)和《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1945)等,是劳动社会学研 究的重要文献。劳动社会学在西欧、美国和日本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在大多数欧美国家,这门学科 往往与“工业社会学”、“企业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等名称混用。比较有影响的 著作有美国社会学家W.E.穆尔的《劳资关系与社会秩序》(1946)、D.C.米勒与W.H.福 姆的《工业社会学》(1951)、E.V.施奈德的《工业社会学,工业及其群体中的社会关系 》(1957)、T.卡普洛的《职业社会学》(1954)、联邦德国R.达伦多夫的《工业—经营社 会学》(1956)、法国G.弗里德曼与P.纳维尔60年初主编的《劳动社会学文集》、日本万 成博、杉政孝主编的《产业社会学》(1967)。 70、80年代,苏联、东欧也相继出版了一批劳动社会学著作,影响较大的有:民主 德国R.施托伯格的《劳动社会学》(1978)、苏联瓦·彼·马赫纳雷洛夫的《劳动社会学 》、南斯拉夫M.马尔科维奇的《劳动社会学》(1981)。对劳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在中国早已开始。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李剑华的《劳动 问题与劳动法》(1928),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1929)等一系列专门著作。80年代以 来,中国劳动社会学研究又逐步活跃起来。1984年,出版了赵履宽、王子平合著的《劳 动社会学概论》。 研究内容 劳动社会学对劳动社会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内容:①劳动者。包括工业 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②劳动者行为。即劳动者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社会行为,如择 业、就业、生产、管理、怠工、罢工,等等。③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 的社会关系,如主雇关系、劳资关系、师徒关系、同事或工友关系,等等。④劳动组织 。包括工业劳动组织、服务业劳动组织等。⑤劳动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为保证劳动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主要包括劳动就 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奖惩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各种岗位责任制等。⑥劳动社 会过程。指劳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如劳动者之 间的竞争、协作、顺应、同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劳动社会学与普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存在具体与一般的关系 。普通社会学研究一般社会人,研究各类人的一般社会行为;劳动社会学则把人当作劳 动者来研究,只研究劳动者行为。普通社会学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血缘、地缘 、业缘等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研究一般社会组织、一般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劳 动社会学只研究劳动关系,研究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以及劳动社会过程。劳动社会学与经济学,尤其是与劳动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 济学都研究劳动者行为、劳动组织、劳动制度,但两者观察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劳 动社会学把人当作劳动者来研究,关心的是劳动行为的社会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 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于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应用劳动社会学的知识,有助于获得劳动社会的最佳运行效果。 劳动经济学则把人当作劳动力来研究,侧重于劳动行为的经济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 劳动力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劳动力配置与流动的规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 产率之间的关系等;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可以指导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获得最 大的价值产出。功能 劳动社会学的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劳动社会中的权力—地位结构,把握劳动领 域中的人际关系,发现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发展与变迁的规律。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劳动 管理的科学性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认识与处理经常发生的一系列劳动社会问题 ,如劳资纠纷问题、女工问题、白领犯罪问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专业共设置10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毛泽东思想概论(2);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3、英语(二)(14);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1);5、劳动和社会保障法(8);6、劳动经济学(8);7、人力资源管理(一)(6);8、劳动关系学(8);9、社会保障国际比较(8);10、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6)。

本专业共设置10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毛泽东思想概论(2);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3、英语(二)(14);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1);5、劳动和社会保障法(8);6、劳动经济学(8);7、人力资源管理(一)(6);8、劳动关系学(8);9、社会保障国际比较(8);10、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6)。但是2010年4月和7月开考的课程里还有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学概论等未出现的科目。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劳动社会又称产业社会。它是劳动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要素的综合体。劳动社会学对劳动社会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内容:①劳动者。包括工业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②劳动者行为。即劳动者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社会行为,如择业、就业、生产、管理、怠工、罢工,等等。③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如主雇关系、劳资关系、师徒关系、同事或工友关系,等等。④劳动组织。包括工业劳动组织、服务业劳动组织等。⑤劳动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劳动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奖惩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各种岗位责任制等。⑥劳动社会过程。指劳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如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协作、顺应、同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劳动社会中的权力—地位结构,把握劳动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发现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发展与变迁的规律。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劳动管理的科学性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认识与处理经常发生的一系列劳动社会问题,如劳资纠纷问题、女工问题、白领犯罪问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社会学与普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存在具体与一般的关系。普通社会学研究一般社会人,研究各类人的一般社会行为;劳动社会学则把人当做劳动者来研究,只研究劳动者行为。普通社会学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研究一般社会组织、一般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劳动社会学只研究劳动关系,研究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以及劳动社会过程。劳动社会学与经济学,尤其是与劳动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都研究劳动者行为、劳动组织、劳动制度,但两者观察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劳动社会学把人当作劳动者来研究,关心的是劳动行为的社会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应用劳动社会学的知识,有助于获得劳动社会的最佳运行效果。劳动经济学则把人当作劳动力来研究,侧重于劳动行为的经济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劳动力配置与流动的规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可以指导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产出。

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重点内容总结

本专业共设置10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毛泽东思想概论(2);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3、英语(二)(14);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1);5、劳动和社会保障法(8);6、劳动经济学(8);7、人力资源管理(一)(6);8、劳动关系学(8);9、社会保障国际比较(8);10、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6)。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主要有 一、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①初期劳动法的特点; ②国际劳工公约; ③国际劳工建议书。 二、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①劳动法的特征; ②劳动关系; ③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种类:列举式方法、区别式方法; ④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空间适用、时间适用、对人的适用。 三、劳动法的地位与体系 ①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②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③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⑤确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标准。 四、劳动法律关系 ①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②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③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的统—性、对应性; ⑤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概念; ⑥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关系; ⑦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含义; ⑧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变更; ⑨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消灭。 五、劳动合同 ①劳动合同的订立的程序; ②劳动合同的效力; ③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④劳动合同成立于劳动合同生效的区别; ⑤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 六、集团协商与集团合同 ①集团协商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②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与保护; ③集团协商的内容; ④集体协商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⑤集团合同的效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简述 劳动法 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 社会保险 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 劳动关系 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 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 劳动争议 ,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 诉讼 程序。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汇总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主要有 一、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①初期劳动法的特点; ②国际劳工公约; ③国际劳工建议书。 二、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①劳动法的特征; ②劳动关系; ③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种类:列举式方法、区别式方法; ④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空间适用、时间适用、对人的适用。 三、劳动法的地位与体系 ①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②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③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⑤确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标准。 四、劳动法律关系 ①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②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③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的统—性、对应性; ⑤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概念; ⑥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关系; ⑦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含义; ⑧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变更; ⑨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消灭。 五、劳动合同 ①劳动合同的订立的程序; ②劳动合同的效力; ③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④劳动合同成立于劳动合同生效的区别; ⑤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 六、集团协商与集团合同 ①集团协商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②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与保护; ③集团协商的内容; ④集体协商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⑤集团合同的效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对劳动社会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内容:①劳动者。包括工业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②劳动者行为。即劳动者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社会行为,如择业、就业、生产、管理、怠工、罢工,等等。③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如主雇关系、劳资关系、师徒关系、同事或工友关系,等等。④劳动组织。包括工业劳动组织、服务业劳动组织等。⑤劳动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劳动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奖惩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各种岗位责任制等。⑥劳动社会过程。指劳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如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协作、顺应、同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等。

简述 劳动法 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 社会保险 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 劳动关系 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 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 劳动争议 ,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 诉讼 程序。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总结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什么? 快车教育,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可以参加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那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好不好?下面让快车教育我为各位看官总结一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要课程、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情况吧!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课程: 1、专业基础课: 《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法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普通逻辑学》、《伦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救助学》、《社会福利学》、《社会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专业限选课: 《市场营销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概论》、《社会问题概论》、《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货币银行学》、《社会保障工作实务》、《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人口学》、《西方经济学流派》、《财政学》、《组织行为学》、《劳动社会学》、《社会项目评估》、《科学技术概论》、《审计学》、《政府经济学》、《财务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 3、专业任选课: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心理咨询与教育》、《社会学教学论》、《问卷设计与抽样调查》、《社区概论》、《社区管理》、《经济社会学》、《人才测评方法与技术》、《演讲与口才》、《企业文化概论》、《城市科学概论》、《民族学概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 二、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以上是关于大学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什么的分析情况,更多高考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分析资讯敬请关注快车教育职业规划频道。 ;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主要有 一、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①初期劳动法的特点; ②国际劳工公约; ③国际劳工建议书。 二、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①劳动法的特征; ②劳动关系; ③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种类:列举式方法、区别式方法; ④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空间适用、时间适用、对人的适用。 三、劳动法的地位与体系 ①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②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③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⑤确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标准。 四、劳动法律关系 ①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②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③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④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的统—性、对应性; ⑤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概念; ⑥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关系; ⑦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含义; ⑧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变更; ⑨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消灭。 五、劳动合同 ①劳动合同的订立的程序; ②劳动合同的效力; ③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④劳动合同成立于劳动合同生效的区别; ⑤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 六、集团协商与集团合同 ①集团协商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②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与保护; ③集团协商的内容; ④集体协商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⑤集团合同的效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如下:

考试知识点1: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考试知识点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条件

(1)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

(2)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

(3)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必须对劳动立法、劳动守法和执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考试知识点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2)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原则;

(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知识点4: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的特点;

(3)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

(4)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的特定的劳动行为;

(5)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

  • 索引序列
  •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总结
  • 自考本科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总结
  • 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重点内容总结
  •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内容汇总
  •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