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传播学概论自考答案

传播学概论自考答案

发布时间:

传播学概论自考答案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计2算机应用四月6份考试<专e> 计1算机应用四月1份考试<本> 5。计5算机应用技术 4。计7算机网络原理 2。计4算机网络技术 5。计0算机系统结构 5。计5算机组成原理 7。操作系统 7。操作系统概论 1。离散数学 1。电子y技术基础<三o> 计2算机应用十l月5份<专q> 计1算机应用十c月6份<本> 7。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 5。数据结构 6。微型计1算机接口n技术 2。数据库系统原理 7。数据结构导论 7。软件工x程 5。数据库及a其应用 0。JAVA语言程序设计4<一g> 4。C++程序设计4 中8文5四月2份<专i> 中0文7四月8份<本> 6。现代汉语 4。美学 1。写作 4。古代文3学史<一q> 6。古代文8学作品选<一m> 1。现代文8学史 6。现代文6学作品选 4。中5国古代文3论选读 2。普通逻辑 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0。鲁迅研究 6。60世纪欧美文5学史 中1文4十v月6份<专x> 中1文2十m月5份<本> 8。古代汉语 0。语言学概论 6。文8学概论 1。古代文7学史<二r> 3。古代文2学作品选<二m> 5。外国文5学史 8。当代文6学作品选 5。红楼梦研究 6.外国文2学作品选 英语四月8份<专b> 英语本四月5份<本> 0。综合英语<一f> 1。英语词汇学 7。综合英语<二z> 5。英语翻译 6。英语阅读<一r> 5。英美文7学选读 5。英语国家概论 5。外刊2经贸知识选读 4。口v语 5。口p译 4。听力w 8。听力j 英语十u月4份<专e> 英语十z月7份<本> 0。综合英语<一n> 5。高级英语 4。综合英语<二w> 6。英语写作 3。英语阅读<二z> 6。语言学概论 6。英语写作基础 0。英语泛读<三s> 6。英语语法 2。口q译 2。口h语 8。听力z 5。听力i 0。外贸英语函电 法律四月6份<专m> 法律四月0份<本> 7。宪法学 8。劳动法 6。法理学 3。知识产权法 2。国际法 6。国际私法 0。刑事诉讼法 4。国际经济法概论 2。公6证律师制度 7。婚姻家庭法 5。保险法 1。税法 法律十u月7份<专r> 法律十i月5份<本> 2。中1国法制史 1。合同法 2。经济法概论 0。公7司法 2。行政法学 7。房地产法 7。民法 6。法律文7书4与j写作 8。民事诉讼法 1。环境与r资源保护法 6。刑法 0。金融法 7。票据法 3。外国法制史 行政管理四月1份<专t> 行政管理四月1份<本> 1。行政管理学 4。公3务员制度 2。现代管理学 6。当代中2国政治制度 6。市政学 8。社会学概论 5。法学概论 6。公6共政策 4。行政法与c行政诉讼法 4.企业管理概论 行政管理十f月3份<专w> 行政管理十p月6份<本> 1。公3文7写作与u处理 4。中5国行政史 3。管理心4理学 2。行政组织理论 2。政治学概论 7。领导科学 3。社会研究方0法 8。西方4政治制度 6。财务管理学 工w商管理四月8份<专t> 工n商管理四月5份<本> 2。管理学 2。金融理论与i实务 8。风1险管理 6。企业经营战略 1。管理科学 工g商管理十g月2份<专r> 工m商管理十c月0份<本> 6。国际企业管理 3。国际贸易理论与e实务 0。生产运作与r管理 5。企业管理咨询 8。财务管理学 会计1四月1份<专u> 会计4四月3份<本> 2。基础会计6学 2。金融理论与o实务 7。中6级财务会计5 4。资产评估 会计0十c月3份<专k> 会计4十p月3份<本> 4。成本会计2 8。高级财务会计4 3。管理会计7 4。财务报表分6析 3。国民经济统计3概论 3。政府与s事业单位会计8 1。审计0学 市场营销四月7份<专j> 市场营销四月4份<本> 7。市场调查与n预测 3。市场营销策划 1。谈判与n推销技巧 0。商品流通概论 5。消费心1理学 4。消费经济学 0。市场营销学 3。电子b商务 市场营销十h月1份<专d> 市场营销十f月8份<本> 6。应用文0写作 2。国际市场营销学 8。公6共关系学 4。国际商务谈判 8。广n告学<一p> 8。企业会计1学 1。管理系统中3计3算机应用 人o力a资源四月0份<专d> 人i力a资源管理十g月1份<专s> 3。创业教育 4。劳动经济学 5。企业劳动工d资管理 2。劳动就业概论 3。社会保障概论 3。经济法概论 1.人f力n资源管理<一k> 劳动与t社会保障四月2份(本) 劳动与b社会保障十j月4份(本) 1.劳动经济学 4.劳动关系学 8.公5共管理 2.劳动与n社会保障法 0.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g监督 0.社会保障国际比4较 公7共关系四月4份<专l> 公5共关系四月5份<本> 7。市场营销学 7。公4共关系案例 0。社会学概论 0。市场调查 6。现代管理学 5。现代企业管理<一x> 6。公6共关系策划 0。创新理论思维方6法 公4共关系十i月0份<专o> 公4共关系十i月4份<本> 4。公5共关系写作 8。公0共关系口k才k 1。公5关语言 2。人w际关系学 2。公1关心4理学 6。现代谈判学 6。公2关礼仪 6。危机传播管理 0。广n告学<二i> 4。现代媒体总论 0。传播学概论 0。广b告运作策略 4。企业文8化3 第二d类 新闻四月6份<专f> 新闻四月0份<本> 5。新闻学概论 4。新闻评论与z写作 7。编辑学 8。中0外新闻作品研究 2。中0国新闻事业史 1。广y播电视概论 4。企业形象设计5 新闻十b月8份<专p> 新闻十y月0份<本> 2。新闻采访与h写作 8。新闻摄影 1。广q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8。外国新闻事业史 7。新闻事业管理 日3语四月7份<专r> 日4语四月0份<本> 1。基础日1语<一o> 5。高级日5语<一e> 3。日0语阅读<一s> 6。日6语写作 2。商务日4语 8。日4本文7学选读 8。日7语语法 5。日7语听说 日4语十u月7份<专f> 日0语十d月3份<本> 4。基础日1语<二f> 6。高级日2语<二r> 7。日3语阅读<二o> 6。日0语翻译 5。日7语写作基础 0。日5语句法篇章法 7。日8本国概况 0。日7语听说 护理四月8份<本> 护理十m月1份<本> 7。护理学导论 2。护理教育导论 2。内8科护理学<二g> 3。护理学研究 5。预防医学<二u> 3。护理管理学 2。社区c护理 4。精神障碍护理学 4。急救护理学 0。外科护理学<二z> 6。儿b科护理学<二l> 0。妇产科护理学<二d> 1。医疗保险学 国际贸易四月4份<专f> 国际贸易四月4份<本> 7。国际贸易 4。国际商务英语 8。国际商法 8。外贸英语写作 3。国际技术贸易 3。国际经济合作 5。WTO与b国际经贸惯例 4。ERP<企业信息系统> 7。电子b商务 国际贸易十e月1份<专u> 国际贸易十o月6份<本> 7。国际金融 0。国际市场营销学 4。国际贸易实务 0。国际经济学 2。基础英语 2。国际运输与f保险 6。中1国对外贸易 5。制单结汇与a报关实务 电子q商务四月0份<专z> 电子q商务四月4份<本> 4。市场信息学 3。电子e商务与x金融 7。互3联网软件开q发与k应用 8。网络营销与t策划 5。网页设计4与o制作 1。互1联网数据库 8。电子e商务案例分3析 1。管理信息系统 0。商务交流 0。经济学<二m> 电子a商务十l月2份<专o> 电子s商务十d月3份<本> 1。计8算机与q网络技术基础 2。电子f商务安全导论 2。电子g商务英语 2。电子w商务与g现代物流 0。电子c商务概论 0。电子g商务网站设计8原理 3。国际贸易实务<三h> 7。网络经济与x企业管理 5。市场营销<三s> 1。商法<二w> 餐饮管理四月5份<专p> 餐饮管理四月7份<本> 6。餐饮管理与m实务 0。餐饮企业战略管理 3。餐饮市场与u营销 6。餐饮企业信息管理 1。现代厨房与s管理 7。餐饮企业财务管理 4。食品卫o生与j安全 2。餐饮企业人b力l资源管理 5。酒水1知识 8。餐饮经济学导论 8。烹饪原料学<二w> 6。食品营养学 3。宴会设计8 餐饮管理十r月7份<专v> 餐饮管理十y月2份<本> 5。餐饮业法规 7。餐饮美学 8。餐饮服务 4。中1国饮食文7化8 4。烹饪工g艺o学<二q> 6。国外饮食文4化2 金融管理四月4份<本> 金融管理十a月4份<本> 3。金融企业会计1 3。金融法 8。国际投资学 5。金融市场学 7。公7司财务 6。金融计5量分4析 6。上x市公6司案例分7析 3。金融风1险控制与j管理 商务管理四月7份<本> 商务管理十w月5份<本> 2。国际商务管理学 7。商业伦理导论 7。战略管理教程 4。政府政策与u经济学 4。组织行为7学<二c> 3。国际市场营销学<二i> 广y告四月3份<本> 广l告十i月5份<本> 8。中0外广j告史 4。广p播电视广e告 6。市场调研与u统计5 4。广m告法律法规 3。广t告策划与i创意 1。广k告媒体实务 7。广l告设计1实务 秘书4学四月3份<本> 秘书8学十d月3份<本> 8。中4国秘书3史 1。机关管理 2。文7书8学 2。中5国公1文2发展史 5。公3文2选读 3。秘书0参谋职能概论 8。中3外秘书3比5较 7。现代企业制度 6。秘书1文8化8学 6。申论 第三x类 企业管理四月0份 企业管理十w月0份 2。管理学基础 8。会计5基础 5。统计0基础 5。经济学基础 1。经济法概论 1。企业经营管理 4。人q力v资源管理 4。财务管理学 1。生产管理 2。公2文1写作与b处理 3。市场营销 2。创业教育 财务与t会计4四月4份 财务与w会计1十f月4份 0。财务会计8 6。成本会计8 5。财务分3析 5。管理会计3 机电四月2份 机电十v月1份 1。高等数学 7。机械设计4基础 2。农业机械 8。机械制图与z公4差 2。机械制造基础 7。农业机械运用与b管理 6。电气5控制技术 8。电工m与y电子b技术 1。自动检测技术 8。农村供电 6。电机电器维修 秘书5四月6份 秘书5十z月7份 1。管理学基础 8。现代汉语基础 0。中8国古代文0学基础 2。中7国现当代文3学基础 2。创业教育 5。公1文5写作与h处理 3。秘书2学概论 5。秘书2实务 第四类 物流管理四月3份(专y) 物流管理四月3份(本) 3.物流基础 8.物流企业管理 3.物流信息技术 1.供应链管理 0.物流数学 5.采购与l供应管理(二t) 7.物流企业会计8 0.物流案例与e实践(二g) 8.仓6储管理(二j) 1.运输管理(二b) 1.库存管理(二f) 8.物流管理软件操作 物流管理十m月1份(专a) 物流管理十g月0份(本) 0.物流英语 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国际物流导论 采购与n供应管理四月6份(专m) 采购与p供应管理四月1份(本) 7.国际物流 1.采购与z供应谈判 6.采购原理与c战略 7.采购环境 0.采购环境与e供应市场分1析 7.采购与d供应关系管理 5.采购过程与t合同管理 0.采购法务与o合同管理 3.采购绩效测量与o商业分0析 2.采购绩效管理 7.采购谈判与g供应商选择 2.采购战术与e运营 2.商业组织与m过程 采购与q供应管理十h月1份(专h) 采购与m供应管理十h月4份(本) 5.物流英语 8.采购与t供应链案例 2.人i力a资源管理<一p> 7.采购项目管理 0.运作管理 机电一b体化5四月5份(专w) 机电一k体化1四月1份(本) 6.机械制图<一o> 5.现代设计3方8法 7.机械设计8基础 8.模拟数字及o电力p电子c技术 6.微型计5算机原理与j接口u技术 5.计3算机软件基础<一t> 8.电子r技术基础(一z) 2.机电一j体化8系统设计2 机电一l体化0十b月3份(专k) 机电一l体化6十t月0份(本) 4.工n程力g学<一q> 6.工x程经济 2.数控技术及u应用 7.传感器与r检测技术 4.机械制造 4.机械工a程控制基础 3.电工p技术基础 4.工s业用微型计1算机 0.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u应用 4.自动控制系统及o应用 建筑工n程四月3份(专i) 建筑工n程四月7份(本) 4.土u木h工z程制图 4.计4算机基础与m程序设计4 6.建筑材料 5.工f程地质及t土y力y学 8.工k程力v学<二g> 1.结构力c学<二b> 6.结构力e学<一r> 3.钢结构 建筑工v程十y月7份(专n) 建筑工r程十m月2份(本) 1.建筑工t程定额与u预算 1.混凝土y结构设计1 6.工i程测量 3.建筑设备 5.房屋建筑学 1.建筑经济与k企业管理 2.混凝土t及p砌体结构 8.建筑结构试验 5.土v力f学及p地基基础 0.土o木x工l程概论 0.建筑施工o<一b> 5.流体力f学 2011-10-29 9:03:56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传播学概论自考真题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传播类型中,属于所有传播活动基础的是(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建成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布雷多克在5W传播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传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 ) A、理解 B、记忆 C、注意 D、动机 4、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是( ) A、随机抽样 B、非随机抽样 C、雪球抽样 D、定额抽样 5、被施拉姆比喻为“雷达功能”的传播功能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舆论监督功能 6、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有多种形态,其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是( ) A、自我控制 B、经济控制 C、政治控制 D、受众控制 7、《通讯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它的作者是( ) A、施拉姆 B、德福勒 C、申农 D、伯洛 8、人类在文字发明前运用了多种传播手段,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是( ) A、口头交流 B、结绳记事 C、利用图画传递信息 D、利用烽火传递信息 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一关是受众的( ) A、选择性暴露 B、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10、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 ) A、“皮下注射论” B、“使用与满足论” C、“有限效果论” D、“沉默的螺旋论” 11、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公共事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来自( )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奇斯曼 B、哈贝马斯 C、加纳姆 D、菲尔索夫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麦奎尔 C、拉斯韦尔 D、麦克卢汉 14、在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不速之客”的要素是( ) A、媒介 B、讯息 C、噪音 D、信宿 15、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波特 16、大众传播大量的内容属于( )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7、与受众的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 A、见贤思齐 B、见仁见智 C、爱屋及乌 D、择善而从 18、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 A、强大的 B、有限的 C、微弱的 D、中性的 19、大众传播学赖以形成的基础学科是( ) A、新闻学 B、传播学 C、广告学 D、公共关系学 20、内容分析所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将直接影响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个最小单位是( ) A、内容分析题材 B、内容分析单元 C、内容分析体例 D、内容分析主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Communication除了译为汉语“传播”外,还可以译为( ) A、交流 B、沟通 C、通讯 D、过程 E、解读 22、传播模式有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之分,下述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有( ) A、德弗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E、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3、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有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它们是( ) A、监督舆论 B、麻醉精神 C、授予地位 D、重申社会准则 E、消遣娱乐 24、柯日布斯基等学者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语言的若干特征,它们是( ) A、语言是发展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动态的 E、语言是静态的 25、受众的主要特征有( ) A、广泛 B、分散 C、混杂 D、被动 E、隐匿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6、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为______。 27、传播学的三大分支是人际传播学、______和大众传播学。 28、在传播模式中,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_机能,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29、在抽样调查中,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______。 30、皮亚杰把儿童的谈话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的,一种是社交性的。 31、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通常被称为______。 32、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______的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33、西方传播学界通常把德国人______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并印出《圣经》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 34、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之所以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原因在于受众______的千差万别。 35、数字化技术把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可感信号,通过______转换成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以处理的信号。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大众传播 37、丹斯模式 38、文化传递功能 39、教育性信息 40、社会关系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设计问卷应遵循哪些原则? 42、简述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43、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44、“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着眼于什么问题?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45、罗杰斯认为传播学传统学派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47、“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各自有哪些利与弊?请举例论述。

你需要什么科目的?我帮你找下

八闽教育在线

你好,如果你是想在网上查看自考往年的真题,你可以登录或者下载往年真题。相信对于你的自考备考以及复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你可以登录这个网站去看历年真题,自考会计专业的真题也有,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满意请采纳。

传播学概论自考答案解析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2.沉默螺旋理论中的舆论观(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意见气候: 问答: 1.“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及其新近的发展与不足: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不足: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概念: 1.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问答: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概念: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3.信息沟 问答: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作一个转变,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第五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概念:编码与释码理论(题3) 问答: 1.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以效果而论,①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②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③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①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②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③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3.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释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非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①双向性。 ②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③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④国界的消失。 5.9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面临着哪些新课题?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足之处 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实施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和数据处理的受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1988年实施《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是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传播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本专业培养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中从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等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各大媒体、新媒体公司、各组织单位的信息传播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理论修养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信息传播人才。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自考高等数学一答题技巧1、排除法,排出错误选项要知道数学考试的选择题是作为得分的重要题型,如果对于不确定答案的时候,首先就要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然后再通过筛除一些较易判定的的、不合题意的结论,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结论中求得正确的答案。2、代入选项通过对试题的观察、分析、确定,将各选择支逐个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或适当选取特殊值进行检验、或采取其他验证手段,以判断选择支正误的方法。3、简化难题,由已知推算答案有些选择题是由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判断题改编而成的。这类题型可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公理、定理、法则,通过准确的运算、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确定选择支的方法。4、转化角度考虑考试题型有些选择题,用常规方法直接求解比较困难,若根据答案中所提供的信息,选择某些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或选择某些特殊值进行计算,或将字母参数换成具体数值代入,把一般形式变为特殊形式,再进行判断往往十分简单。5、还可以画示意图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椐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作法、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象的特征,得出结论。技巧方法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20年08月自考08725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52.34KB 2019年0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44.99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传播学概论真题答案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云南民族大学不是双一流。云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昆明市,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8月1日,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5年10月自考06936建筑法规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194.06KB 2019年0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44.99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黑龙江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黑龙江大学简介: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80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坚持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全力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为A类,哲学学科评为B+类,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评为B类,化学学科评为B-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2个学科评为C+类,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学科评为C类,数学、生态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6个学科评为C-类,学科发展速度和整体实力居于省属高校前列。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A类高校,外国语言文学获批黑龙江省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此外,学校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跨入重点大学行列。211工程介绍:211工程(Project 211或者211 Project)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2003年8月25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了《“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2016年0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211学校名单:军事系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地区: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地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华中地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东北地区: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北地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太原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地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福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大学。985工程介绍:985工程(Project 985),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共9所(即:九校联盟),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批建设的“985工程”高校总计39所。2016年0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985学校名单:全国985大学共有39所,其中一期名单共有34所大学,二期名单共有5所大学。第一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第二期: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985大学985、211大学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20年10月自考11750国际商务金融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09.14KB 2016年0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54.89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2020年自考传播学概论答案

传播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本专业培养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中从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等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各大媒体、新媒体公司、各组织单位的信息传播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理论修养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信息传播人才。

全国2012年4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传播类型中,属于所有传播活动基础的是(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建成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布雷多克在5W传播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传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 ) A、理解 B、记忆 C、注意 D、动机 4、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是( ) A、随机抽样 B、非随机抽样 C、雪球抽样 D、定额抽样 5、被施拉姆比喻为“雷达功能”的传播功能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舆论监督功能 6、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有多种形态,其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是( ) A、自我控制 B、经济控制 C、政治控制 D、受众控制 7、《通讯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它的作者是( ) A、施拉姆 B、德福勒 C、申农 D、伯洛 8、人类在文字发明前运用了多种传播手段,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是( ) A、口头交流 B、结绳记事 C、利用图画传递信息 D、利用烽火传递信息 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一关是受众的( ) A、选择性暴露 B、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10、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 ) A、“皮下注射论” B、“使用与满足论” C、“有限效果论” D、“沉默的螺旋论” 11、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公共事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来自( )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奇斯曼 B、哈贝马斯 C、加纳姆 D、菲尔索夫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麦奎尔 C、拉斯韦尔 D、麦克卢汉 14、在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不速之客”的要素是( ) A、媒介 B、讯息 C、噪音 D、信宿 15、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波特 16、大众传播大量的内容属于( )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7、与受众的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 A、见贤思齐 B、见仁见智 C、爱屋及乌 D、择善而从 18、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 A、强大的 B、有限的 C、微弱的 D、中性的 19、大众传播学赖以形成的基础学科是( ) A、新闻学 B、传播学 C、广告学 D、公共关系学 20、内容分析所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将直接影响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个最小单位是( ) A、内容分析题材 B、内容分析单元 C、内容分析体例 D、内容分析主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Communication除了译为汉语“传播”外,还可以译为( ) A、交流 B、沟通 C、通讯 D、过程 E、解读 22、传播模式有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之分,下述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有( ) A、德弗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E、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3、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有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它们是( ) A、监督舆论 B、麻醉精神 C、授予地位 D、重申社会准则 E、消遣娱乐 24、柯日布斯基等学者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语言的若干特征,它们是( ) A、语言是发展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动态的 E、语言是静态的 25、受众的主要特征有( ) A、广泛 B、分散 C、混杂 D、被动 E、隐匿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6、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为______。 27、传播学的三大分支是人际传播学、______和大众传播学。 28、在传播模式中,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_机能,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29、在抽样调查中,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______。 30、皮亚杰把儿童的谈话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的,一种是社交性的。 31、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通常被称为______。 32、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______的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33、西方传播学界通常把德国人______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并印出《圣经》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 34、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之所以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原因在于受众______的千差万别。 35、数字化技术把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可感信号,通过______转换成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以处理的信号。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大众传播 37、丹斯模式 38、文化传递功能 39、教育性信息 40、社会关系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设计问卷应遵循哪些原则? 42、简述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43、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44、“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着眼于什么问题?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45、罗杰斯认为传播学传统学派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47、“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各自有哪些利与弊?请举例论述。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派。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介生态学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 索引序列
  • 传播学概论自考答案
  • 传播学概论自考真题答案
  • 传播学概论自考答案解析
  • 自考传播学概论真题答案
  • 2020年自考传播学概论答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