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传播学自考本科考点重点

传播学自考本科考点重点

发布时间:

传播学自考本科考点重点

第二章1传播的三个源头1、基于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即俗称“三论”为主要工作的信息科学;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报道。2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从研究对象来看,新闻学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3)从研究内容看,新闻重要新闻事业自身功能和业务技术的研究; 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体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媒体对社会的效应,特别注重对作为“人”的受众的研究。)4)从研究方法看,新闻学单调,传播学全面系统化。新闻报道就是站在微观的角度,采用“直观分析法”即“经验性研究”; 传播学往往站在宏观的角度,表现出多角度研究的特点,方法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经验与实证相结合。34位先驱的重要贡献(写有观点的书籍)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27年出版了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35年,和人一起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拉斯威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始了内容分析方法; 他对政治传播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了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5W传播模式导致了对传播学确定效应的重视5W模式对应的五种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应分析(2)。 心理学家卢因库特鲁因是门卫理论的创立者,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传播学,研究“集体生活之路”。1947年发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括检查点“门区”和检查站在内的几个途径流动,是可以允许或禁止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门卫。场论,集体动力论。)3)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卡尔霍夫兰,1921年6月1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担任该校心理学科讲师、助理教授、教授。 既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和传播研究的优秀人物。编纂了《美国军人》系列,出版了全部4卷。 其中,第三部分《大众传播实验》(1949 )代表了霍夫兰等人的最初研究成果。哈弗朗还执笔出版了《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共5卷。 其中,哈夫朗、杰尼斯、凯利合著的《传播与劝服》(1953 )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是该丛书中的力作。(4)社会学家卢瑟菲保罗卢瑟菲是美籍华裔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做出了突出贡献。著作有《人民的选择》、《美国士兵—–述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 《社会研究的语言》、79000等。卢瑟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a将社会学实地调查方法扩大到传播学领域。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应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和同事们提出了“两阶段传播论”、“有限效应论”等著名观点。)5)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韦伯施拉姆( 1907–1988 ),美国传播学大师,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大师,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他一生写了三十部传播学著作,为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1982年,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翻译出版〔新华出版社〕。拉姆的主要贡献:其中之一,他建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基地,将传播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开设了硕士和博士课程1950年,世界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学部长1956年,他创办了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编辑传播学教材《大众传播学》(1949 )、《传播过程与效果》 ) 1956 )之二,他培养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广泛的传播学著作。055-79000(1956 ) 《报刊的四种理论》 ) 1964 )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 1982综述性着作)四个学派各有哪些特点,比较与缺陷)1)两个学派的由来与立场: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马克思主义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2)两种学派的差异与比较。(1)经验学派经验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研究过程应当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有关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辩的科学数据和资料。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立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型或“定理”。经验方法的缺陷: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比复杂,有时不能单纯用经验材料来观察、测量、量化、解释; 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和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前者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后者无法解释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的经验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面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历史和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以“纯粹客观”的态度研究社会现象,但这在现实中很难。)2)批判学派批判学派的特点) a、他们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b、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相结合,重点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批判学派在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的加拿大批判学家瑞士总结了两个学派的不同。 研究问题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同美国经验学派代表罗杰斯列举了两个一系列特征。 经验学派特征:批判学派特征:注重经验批判与定量思辨、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注重效果导向研究;注重控制和分析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1)传播学研究的引进;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四个时期;1 ) 20世纪50年代的中断期)3) 70年代后期( 80年代)引进兴盛期)4) 1985年以后)自主化本土化研究期) 2、传播学中国中文大学余也鲁大力倡导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学研究,即华夏传播研究。精神交往论:交往活动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决定精神生产与精神交流,而精神交流反过来又作用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二者的辩证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整体运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辩证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实际上是存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适应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始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与精神交流关系反映了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的特殊规律。)3)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时,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其演进过程中,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新闻学是一种有独立和批判精神的思想智力活动,新闻媒体是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公器。新闻的学科精神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于通过新闻工作促进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 传播学重在研究媒介与人的关系,传播活动的目的是要运用媒介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服务的最终目标不是广大的公众,而是各种利益集团。有人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总之,两者各有特点。

英语二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传播学概论 新闻学 新闻评论写作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新闻伦理法规 公共关系学 新闻事业管理 外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采访写作

你没去上课吗,说实话,自考就是靠自己,没重点就是全是重点

传播学自考重点

第二章1传播的三个源头1、基于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即俗称“三论”为主要工作的信息科学;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报道。2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从研究对象来看,新闻学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3)从研究内容看,新闻重要新闻事业自身功能和业务技术的研究; 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体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媒体对社会的效应,特别注重对作为“人”的受众的研究。)4)从研究方法看,新闻学单调,传播学全面系统化。新闻报道就是站在微观的角度,采用“直观分析法”即“经验性研究”; 传播学往往站在宏观的角度,表现出多角度研究的特点,方法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经验与实证相结合。34位先驱的重要贡献(写有观点的书籍)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27年出版了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35年,和人一起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拉斯威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始了内容分析方法; 他对政治传播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了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5W传播模式导致了对传播学确定效应的重视5W模式对应的五种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应分析(2)。 心理学家卢因库特鲁因是门卫理论的创立者,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传播学,研究“集体生活之路”。1947年发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括检查点“门区”和检查站在内的几个途径流动,是可以允许或禁止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门卫。场论,集体动力论。)3)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卡尔霍夫兰,1921年6月1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担任该校心理学科讲师、助理教授、教授。 既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和传播研究的优秀人物。编纂了《美国军人》系列,出版了全部4卷。 其中,第三部分《大众传播实验》(1949 )代表了霍夫兰等人的最初研究成果。哈弗朗还执笔出版了《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共5卷。 其中,哈夫朗、杰尼斯、凯利合著的《传播与劝服》(1953 )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是该丛书中的力作。(4)社会学家卢瑟菲保罗卢瑟菲是美籍华裔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做出了突出贡献。著作有《人民的选择》、《美国士兵—–述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 《社会研究的语言》、79000等。卢瑟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a将社会学实地调查方法扩大到传播学领域。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应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和同事们提出了“两阶段传播论”、“有限效应论”等著名观点。)5)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韦伯施拉姆( 1907–1988 ),美国传播学大师,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大师,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他一生写了三十部传播学著作,为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1982年,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翻译出版〔新华出版社〕。拉姆的主要贡献:其中之一,他建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基地,将传播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开设了硕士和博士课程1950年,世界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学部长1956年,他创办了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编辑传播学教材《大众传播学》(1949 )、《传播过程与效果》 ) 1956 )之二,他培养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广泛的传播学著作。055-79000(1956 ) 《报刊的四种理论》 ) 1964 )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 1982综述性着作)四个学派各有哪些特点,比较与缺陷)1)两个学派的由来与立场: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马克思主义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2)两种学派的差异与比较。(1)经验学派经验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研究过程应当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有关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辩的科学数据和资料。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立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型或“定理”。经验方法的缺陷: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比复杂,有时不能单纯用经验材料来观察、测量、量化、解释; 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和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前者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后者无法解释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的经验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面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历史和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以“纯粹客观”的态度研究社会现象,但这在现实中很难。)2)批判学派批判学派的特点) a、他们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b、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相结合,重点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批判学派在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的加拿大批判学家瑞士总结了两个学派的不同。 研究问题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同美国经验学派代表罗杰斯列举了两个一系列特征。 经验学派特征:批判学派特征:注重经验批判与定量思辨、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注重效果导向研究;注重控制和分析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1)传播学研究的引进;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四个时期;1 ) 20世纪50年代的中断期)3) 70年代后期( 80年代)引进兴盛期)4) 1985年以后)自主化本土化研究期) 2、传播学中国中文大学余也鲁大力倡导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学研究,即华夏传播研究。精神交往论:交往活动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决定精神生产与精神交流,而精神交流反过来又作用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二者的辩证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整体运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辩证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实际上是存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适应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始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与精神交流关系反映了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的特殊规律。)3)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时,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你可以到自考论坛上面看看,还有跟自考的战友讨论讨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相关自考专业的QQ群,跟里面的人讨论是很有成效的。一般情况都不会很难,概念性的东西,如传播的五要素,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施拉姆的贡献,一些受众理论,大众传播特点、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传播效果的研究……等等祝你好运~

你可以到自考论坛上面看看,还有跟自考的战友讨论讨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相关自考专业的QQ群,跟里面的人讨论是很有成效的。一般情况都不会很难,概念性的东西,如传播的五要素,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施拉姆的贡献,一些受众理论,大众传播特点、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传播效果的研究 等等。

传播学概论自考重点

自考是不上课的啦~~··我考了一次,没考过,郁闷啊 ! 加油! 不要泄气!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你没去上课吗,说实话,自考就是靠自己,没重点就是全是重点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传播学自考重点归纳

以下都是《传播学教程》的重点,希望你学业有成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P81 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 (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 (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 (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 (三)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 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 (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 (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 (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 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 二、利益禾逵刖�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种饕�绞絇132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 (二)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 (三) 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两种含义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 (二) 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三) “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 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 (一) 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 (二)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 (三) 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 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一)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 (三)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 (二)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 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 (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 (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一)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 (二) “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 (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麦库姆斯和肖的观点P2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三个特点P214-215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P216 韦弗的三类公众议题(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P216 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P217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意义: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重要作用、使人们注意大众传播过程的背后控制问题P217-218 问题:只强调“形成”而不涉及“反映”、不能绝对化P218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三个要点:P221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 “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 “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与人的行为关系密切的三种现实(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P224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格伯纳“培养”理论的内容P226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 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文化指标研究的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P228-229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一) 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蒂奇诺的“知沟”扩大三个原因P231 (二) “上限效果”假说:“上限效果”假说的内容P231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 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2-233;缩小社会“信息沟”乃至“知沟”的两个对策P234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一) 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 (二)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 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 第十四章 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传播现的三个原因P257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西欧:塔尔德的模范理论P258、西默尔的传播网络理论P259 美国:杜威:对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点P259、哭利:《社会组织》的“传播”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我的概念P259、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传播”的定义P259-260、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P260、李普曼:“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P260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一) 拉斯韦尔:传播三项基本功能与5W模式P261 (二) 卢因:把关人研究P261 (三)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P262 (四)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的贡献P262 (五) 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单位、编写教材、出版论著)P263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一)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传播模式)P265 (二)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的运用P266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一)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局限P267 (二)美国经验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主义的社会观P2668 (三)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14个重大成果P26669-270 三、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一)批判学派的由来极其立场: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不同)P271-272 (二)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派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伯马斯批判理论P275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

这是传播学大纲《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专升本综合卷共计 300 分。 考试科目涉及《传播学》和《广告学》。考生在掌握下列指定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章节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将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加以联系和融合,要注意联系新闻报道和广告实际案例进行评析。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与制约因素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论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 ------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二、传播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三、 70 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和评价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 “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 “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三、考试题型 • 填空: 27% • 多项选择题: 13% • 名词解释: 13% • 简答: 20% • 综合分析题: 27% 参考用书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版

传播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本专业培养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中从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等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各大媒体、新媒体公司、各组织单位的信息传播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理论修养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信息传播人才。

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但是由于叙述需要,有些章节有重复之处,也有一些有联系的理论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有时候随手画画联系图。 第七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 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 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 第九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 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惊醒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 第十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参考课后习题。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受众即市场”,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注意名词解释。 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罗,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 *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自助餐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 *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 第十一章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 *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 (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 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 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 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 第十二章 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 *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其实沉默的螺旋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进,第三个是讲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记得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222面的第7行“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 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一个是223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 第二个就是224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 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 *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的概念。分清楚”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极其三者关系。 *培养理论的起源时间、提出人物、背景实验、着眼点,和前两个理论一样老生常谈。但是这样的东西都跟硬件一样,问到这个理论的问题,除了背景实验有可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你分析,其余的都是名词解释啊,简答论述必不可少的答题点了。 *对于培养理论的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在226面的第二段对“培养分析”做了个解释,我认为这个是培养理论的概念的第一点——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偏差的影响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然后本页倒数第二段提到的“共识”问题就是这个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再次,在227面第二段讲到前两点的关系并提出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才是第三个要点。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培养理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要知道270面最下面一段说了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哦,所以,多么希奇啊!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 *除了“老生常谈”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1提出、2观点、3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 *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总的来说,第十二章的四个小节都是重点,而非要比较的话,前两个小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意外绝对会考。 第十四章 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 第二个小标题“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 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 卢因——把关人(161面);霍夫兰——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集大成者”就好。 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 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 若要宏观的理解“经验学派”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 *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 *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经验性方法”,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反对”、“强调”、“主张”。 *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 *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 *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 宏观的理解“批判学派”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 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 *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 *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 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文化研究”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前面几张我个人认为不太重要,只要看看就行

传播学自考重点总结

重点就是宏观效果理论、符号理论、批判学派

第二章1传播的三个源头1、基于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即俗称“三论”为主要工作的信息科学;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报道。2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从研究对象来看,新闻学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3)从研究内容看,新闻重要新闻事业自身功能和业务技术的研究; 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体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媒体对社会的效应,特别注重对作为“人”的受众的研究。)4)从研究方法看,新闻学单调,传播学全面系统化。新闻报道就是站在微观的角度,采用“直观分析法”即“经验性研究”; 传播学往往站在宏观的角度,表现出多角度研究的特点,方法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经验与实证相结合。34位先驱的重要贡献(写有观点的书籍)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27年出版了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35年,和人一起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拉斯威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始了内容分析方法; 他对政治传播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了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5W传播模式导致了对传播学确定效应的重视5W模式对应的五种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应分析(2)。 心理学家卢因库特鲁因是门卫理论的创立者,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传播学,研究“集体生活之路”。1947年发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括检查点“门区”和检查站在内的几个途径流动,是可以允许或禁止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门卫。场论,集体动力论。)3)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卡尔霍夫兰,1921年6月1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担任该校心理学科讲师、助理教授、教授。 既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和传播研究的优秀人物。编纂了《美国军人》系列,出版了全部4卷。 其中,第三部分《大众传播实验》(1949 )代表了霍夫兰等人的最初研究成果。哈弗朗还执笔出版了《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共5卷。 其中,哈夫朗、杰尼斯、凯利合著的《传播与劝服》(1953 )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是该丛书中的力作。(4)社会学家卢瑟菲保罗卢瑟菲是美籍华裔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做出了突出贡献。著作有《人民的选择》、《美国士兵—–述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 《社会研究的语言》、79000等。卢瑟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a将社会学实地调查方法扩大到传播学领域。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应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和同事们提出了“两阶段传播论”、“有限效应论”等著名观点。)5)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韦伯施拉姆( 1907–1988 ),美国传播学大师,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大师,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他一生写了三十部传播学著作,为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1982年,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翻译出版〔新华出版社〕。拉姆的主要贡献:其中之一,他建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基地,将传播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开设了硕士和博士课程1950年,世界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学部长1956年,他创办了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编辑传播学教材《大众传播学》(1949 )、《传播过程与效果》 ) 1956 )之二,他培养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广泛的传播学著作。055-79000(1956 ) 《报刊的四种理论》 ) 1964 )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 1982综述性着作)四个学派各有哪些特点,比较与缺陷)1)两个学派的由来与立场: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马克思主义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2)两种学派的差异与比较。(1)经验学派经验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研究过程应当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有关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辩的科学数据和资料。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立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型或“定理”。经验方法的缺陷: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比复杂,有时不能单纯用经验材料来观察、测量、量化、解释; 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和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前者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后者无法解释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的经验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面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历史和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以“纯粹客观”的态度研究社会现象,但这在现实中很难。)2)批判学派批判学派的特点) a、他们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b、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相结合,重点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批判学派在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的加拿大批判学家瑞士总结了两个学派的不同。 研究问题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同美国经验学派代表罗杰斯列举了两个一系列特征。 经验学派特征:批判学派特征:注重经验批判与定量思辨、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注重效果导向研究;注重控制和分析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1)传播学研究的引进;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四个时期;1 ) 20世纪50年代的中断期)3) 70年代后期( 80年代)引进兴盛期)4) 1985年以后)自主化本土化研究期) 2、传播学中国中文大学余也鲁大力倡导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学研究,即华夏传播研究。精神交往论:交往活动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决定精神生产与精神交流,而精神交流反过来又作用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二者的辩证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整体运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辩证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实际上是存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适应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始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与精神交流关系反映了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流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的特殊规律。)3)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时,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我上学期学的这本书~我们考的知沟理论,电视人,镜中我,米徳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媒体规范功能~还有一些不太记得了~大约是沉默的螺旋、大众传播的功能之类的我们画的重点是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九章第一节,第十章“适用于满足”,十一章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只能给你这些信息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啊~~~祝你取得还成绩~!!!我的大众传播可是A哦!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 索引序列
  • 传播学自考本科考点重点
  • 传播学自考重点
  • 传播学概论自考重点
  • 传播学自考重点归纳
  • 传播学自考重点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