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汇总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汇总

发布时间: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汇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俄滴神哪~楼上那位仁兄还真是搞笑啊~~呵呵呵~~~1. 气体的性质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2理想气体混合物1.3真实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1.4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1.5对比参数、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2. 热力学基础2.1热力学基本概念2.2热力学第一定律2.3恒容热、恒压热、焓2.4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2.5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单纯状态变化(等温、等压、等容、绝热、节流膨胀)过程中的应用2.6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变化(可逆相变、不可逆相变)过程中的应用2.7 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2.8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含及由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2.9盖斯定律及其应用2.10卡诺循环2.11熵、热力学第二定律及自发性的判断2.12单纯pVT变化熵变的计算2.13相变过程熵变的计算2.14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2.15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及其函数変计算2.16热力学函数关系式3.化学平衡3.1偏摩尔量和化学势3.2气体组分的化学势3.3化学平衡条件与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3.4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3.5多项反应的化学平衡3.6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3.7温度、压力、浓度、惰性组分等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3.8逸度与逸度因子3.9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及压力对真实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3.10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4.相平衡4.1相律4.2单组分两相平衡时温度与压力的关系4.3水的相图4.3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4.4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及稀溶液的依数性4.5活度及活度因子4.6液态多组分系统中各组分的化学势4.7杠杆规则4.8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4.9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4.10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 - 液平衡相图4.11简单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4.12生成稳定化合物与不稳定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4.13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系统液-固平街相图4.14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4.15三组分系统液-液平衡相图5.统计热力学基础5.1独立子系统、相依子系统、离域子系统5.2粒子各种运动形式的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5.3能级分布分布与状态分布5.4微态数及系统的总微态数5.5等几率原理、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5.6玻耳兹曼分布5.7粒子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及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5.8系统的热力学能与配分函数的关系5.9系统的摩尔定容热容与配分函数的关系5.10系统的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5.11其它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5.12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6.电化学6.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6.2离子的迁移数6.3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6.4电导测定在电解质解离度及解离常数、难溶盐溶解度计算中的应用6.5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因子6.6离子强度、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6.7可逆电池及其表达式6.8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6.9可逆电池热力学6.10电动势的产生6.11电极电视机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6.12电极的种类及电动势计算6.13电动势测定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难溶盐溶度积及溶液pH的确定)6.14电化学反应速率与电流密度 6.15分解电压与析出电势6.16极化作用与超电势6.17超电势测定与计划曲线6.18电解时的电极反应6.19电化学腐蚀与防护7.界面现象与胶体7.1界面张力与表面积不是吉布斯函数7.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与弯曲液面的蒸汽压7.3溶液的表面吸附与吉布斯吸附等温式7.4表面活性剂及种类7.5气固表面上的吸附与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7.6液-固界面现象与液-液界面现象7.7胶团的结构、胶体的性质及稳定性8.化学动力学8.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的表示及测定8.2速率方程与数率常数8.3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8.4速率方程的确定8.5典型复合反应的动力学特征8.6复合反应动力学处理的近似方法8.7链反应动力学8.8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8.9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8.10溶液反应、催化反应及光化反动力学二、考试要求1. 气体的性质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组成的表示、分压定律、分容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了解实际气体的液化,临界性质。了解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2. 热力学基础理解系统、环境、平衡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等基本概念。掌握状态函数及可逆过程的意义和特点。明确功和热与过程有关及其传递方向以正、负号表示。明确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函数、亥姆霍兹函数、标准生成焓、标准熵及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的定义。掌握熵的统计意义。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表述、数学表达式及意义。掌握用熵、吉布斯函数、亥姆霍兹函数判别过程变化的方向及限度的方法。掌握在物质的PVT变化、相变化及化学变化过程中热、功和各种状态函数变化值的计算。能熟练运用热容、标准生成焓、标准燃烧焓、标准熵、相变热、蒸气压等热热力学数据及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进行一系列计算。了解卡诺循环的意义。理解并会用热力学基本方程。了解麦克斯韦关系式的推导。3. 化学平衡理解偏摩尔量及化学势概念。明确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了解等温方程和等压方程的推导,并掌握其应用。会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能判断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了解同时平衡及处理方法。了解逸度和逸度因子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了解实际气体化学平衡。4.相平衡理解相、组分数、自由度及相律的意义并会应用相律。理解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和稀溶液的依数性,并掌握其有关计算。了解液相多组分系统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了解活度和活度因子的概念及活度的简单计算。掌握水的相图、克拉佩龙方程和克拉佩龙-克劳休斯方程,并会用这两个方程进行有关计算。以二组分气-液相平衡的P-X图、T-X图及简单共熔物的二组分液-固系统相平衡图为重点掌握相图的绘制及其应用。能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了解三组分系统液-液相图的绘制。5. 统计热力学基础了解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掌握统计热力学的基本术语。理解玻尔兹曼分布的意义并会用玻尔兹曼公式于有关计算。明确配分函数的意义及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掌握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热力学函数与粒子配分函数的关系。掌握用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及焓函数计算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方法。6. 电化学理解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及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掌握电导率计算、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理解离子强度、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因子的概念。了解离子氛的概念,会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理解电解质的活度及活度因子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并会使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明确可逆电池的含义,掌握电池表达方法。明确温度对电动势的影响,掌握电池电动势E的测定在计算电池反应的△rGm、△rHm、△rSm、平衡常数、电解质溶液活度及溶液pH方面的应用。掌握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明确分解电压和析出电势的含义。了解极化及其产生原因,明确超电势的概念。了解浓差超电势和活化超电势的概念,掌握明确电解时的电反应。7.界面现象与胶体明确液体表面张力和比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理解润湿、接触角、附加压力、弯曲液面蒸汽压等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掌握拉普拉斯方程和开尔文公式的应用及杨氏方程和毛细现象的有关计算。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剂结构特性、分类及其应用。理解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并会应用。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理解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掌握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了解胶体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掌握胶团的结构,了解溶胶稳定性特点及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能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8. 化学动力学理解反应速率、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的定义,明确基元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等基本概念,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掌握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和特征,并能够由实验数据确定简单反应的级数,建立速率方程。理解典型复合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特征及其动力学处理方法。会用定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选取控制步骤法等复合反应动力学处理中的近似方法。了解链反应的特点及爆炸的原因。明确温度、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阿仑尼乌斯经验式中各项的含义,熟练运用理解阿仑尼乌斯经验式计算Ea、A、k等物理量。掌握催化作用的特点。对溶液反应、酶催化反应、气-固相催化反应、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有一般的了解。ps:以上为某校物化考研大纲。虽说是考研,但都较基本,值得参考一下。推荐书目:1《物理化学》(第二版),王光信、刘澄凡、张积树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2《物理化学》(第四版),天大物化教研室编,高教出版社,2006。

这个老师都会讲解的↖↗↘ ↙

都是哪个版本的

自考药物化学重点章节汇总

去年刚学过药物化学这门课。个人觉得药物化学的重点除了一楼所述,需要重点掌握各种代表性药物的结构,药理作用原理和特点外,应该注意一大类药物的结构骨架,以及为改进或改变药效而做的结构修饰方法。这样有助于药物体系的建立和从本质上抓住药物核心,为药物研究和新药开发做好准备。此外,由于药物化学与药理学,药物合成反应,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因此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翻书,有助于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

药物化学的重点:药物的名称、结构、理化性质和构效系。强调药物作用的化学本质、注重药物体内的代谢引发的化学变化,了解药物的发展史和新药的开发。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的发病与粘膜局部损伤和保护机制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损伤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菌)增强或保护因素(粘液/HCO3-屏障和粘膜修复)减弱,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当今的治疗主要着眼于减少胃酸和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第二十六章抗溃疡药

第一节组胺H2受体拮抗剂

结构分类:(词干XX替丁)

1.咪唑类西咪替丁

2.呋喃类雷尼替丁

3.噻唑类法莫替丁

4.哌啶甲苯类(罗沙替丁)

1.西咪替丁

咪唑类

第一个

与雌激素受体有亲和力,长期用有副作用

2.雷尼替丁

呋喃类

雷尼替丁

化学名:N’-甲基- N-[2-[[[ 5- [(二甲氨基)甲基]-2– 呋喃基]甲基]硫代]乙基]–2 –硝基 - 1,1 –乙烯二胺盐酸盐

性质:

① 有异臭、易溶于水、极易潮解

② 临床用反式体,顺式体无效

③ 作用比西咪替丁强

3.法莫替丁

噻唑类

作用强于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构效关系:

①碱性芳杂环,咪唑,呋喃、噻唑引入碱性基团活性高

②平面极性的基团,同常具胍、脒基等,极性强

③易曲挠的链或芳环系统,长度为组胺的2倍

第二节质子泵抑制剂

H +/K+-ATP酶,称为质子泵。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治疗消化道溃疡

1.奥美拉唑

化学名:(R,S)5–甲氧基-2–[[(4–甲氧基- 3,5 – 二甲基- 2–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H -苯并咪唑

①结构三部分:苯并咪唑、吡啶、亚磺酰基

质子泵抑制剂的活性分子要求

②两性,弱酸性(N上H),弱碱性(吡啶)

③水溶液不稳定,对酸碱不稳定,低温避光保存

肠溶衣的胶囊制剂

④手性中心(亚砜基S),R和S 活性一致,代谢选择性不同

⑤ S(-)异构体称为埃索美拉唑,体内清除率低

⑥ 是前药

进入胃细胞后在H离子作用下,重排形成活性物

2.埃索美拉唑

是奥美拉唑的S -(-)异构体

3.兰索拉唑

吡啶环4位引入含氟烷氧基

4.泮妥拉唑

苯并咪唑的5位引入 二氟甲氧基

5.雷贝拉唑

苯并咪唑环上没有取代基

吡啶环4位引入 甲氧丙氧基

第一个可逆的质子泵抑制剂

第三节其他抗溃疡药

1.硫糖铝

①蔗糖硫酸酯的碱式铝盐,胃粘膜保护剂

②具有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胆汁酸的作用,促进前列腺素E的合成

2.枸橼酸铋钾

三价铋的复合物,无固定结构

形成坚固的氧化铋胶体沉淀,成为保护性薄膜

3.哌仑西平

结构特点:

苯并二氮卓酮

哌嗪和吡啶环

抗胆碱能药物,抑制胃酸分泌

对近视眼有一定预防作用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总结

物理公式、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物理量 单位 公式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质量 m 千克 kg m=ρv温度 t 摄氏度 °C速度 v 米/秒 m/s v=s/t密度 p 千克/米3 kg/m3 ρ=m/v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压强 P Pa 帕斯卡(帕) P=F/S功 W J焦耳(焦) W=Fs功率: P 瓦特(瓦) w P=W/t电流: I 安培(安) A I=U/R电压: U 伏特(伏) V U=IR电阻: R 欧姆(欧) R=U/I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比热: c 焦/(千克°C) J/(kg°C)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初中物理公式汇编【力 学 部 分】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ρ=m/V4、压强:p=F/S5、液体压强:p=ρgh6、浮力:(1)、F浮=F’-F (压力差)(2)、F浮=G-F (视重力)(3)、F浮=G (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8、理想斜面:F/G=h/L9、理想滑轮:F=G/n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12、功率:P=W/t=FV13、功的原理:W手=W机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热 学 部 分】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电 学 部 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7定值电阻:(1)、I1/I2=U1/U2(2)、P1/P2=I12/I22(3)、P1/P2=U12/U228电功:(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2R=U2/R (纯电阻公式)【常 用 物 理 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2、声速:V=340m/s (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6、水的密度:ρ=1.0×103kg/m37、水的凝固点:0℃8、水的沸点:100℃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15、家庭电路电压:220V16、单位换算:(1)、1m/s=3.6km/h(2)、1g/cm3 =103kg/m3(3)、1kw?h=3.6×106J重力G (N) G=mg m:质量g:9.8N/kg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合力F合(N) F合=F1+F2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方向相反: 浮力F浮(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动滑轮 F= G物+G轮压强p(Pa) P= F/S热量Q(J) Q=cm△t机械功W(J) W=Fs功率P(w) P=W/t机械效率 η= ×100%液体压强p(Pa) P=ρgh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q:热值物体漂浮或悬浮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定滑轮 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S=2 h 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 F=(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W:功 t:时间F:压力 S:受力面积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合力F合(N) 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定滑轮 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动滑轮 F= (G物+G轮)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 F=(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功W(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用功W有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 η= ×100%功率P(w) P=W/t W:功 t:时间压强p(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液体压强p(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热量Q(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串联电路: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串联电路:电阻R(Ω) R=R1+R2+……并联电路: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并联电路:电压U(V) U=U1=U2=……并联电路电阻R(Ω) R= 1/R1+ 1/R2+……欧姆定律 I= U/R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电流定义式 I=Q/t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电功W(J)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真空中的光速

高一化学重点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 基本程序: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三、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四、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 物质的量n(mol)= N/N(A)2. 物质的量n(mol)= m/M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五、 胶体: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2. 胶体性质:① 丁达尔现象② 聚沉③ 电泳④ 布朗运动3. 胶体提纯:渗析六、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4.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七、 氧化还原反应1.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2.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八、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2.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九、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① N2+O2放电===2NO② 2NO+O2=2NO2③ 3NO2+H2O=2HNO3+NO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3. 氨的实验室制法: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② 装置:与制O2相同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④ 检验方法: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4.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5.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6.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7.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8.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9.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10.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HCl↑十、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2.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3.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4.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5.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6.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7.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8.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9. 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10. 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十一、 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2.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3.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4.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5.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① 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② 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③ 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④ 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十二、 Cl-、Br-、I-离子鉴别:1.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2.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十三、 常见物质俗名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⑩明矾:KAl(SO4)2•12H2O十四、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2.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3.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4.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5.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6.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7.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8.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十五、 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1.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4.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5.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 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绪论0.1 物理化学——一门无处不在的学科0.2 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及方法0.3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1.物理量的表示2.对数中的物理量 3.量值计算第一章 气体的pVT关系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五章 化学平衡第六章 相平衡附录物理化学 第五版 上册

物理化学自考重点章节

绪论0.1 物理化学——一门无处不在的学科0.2 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及方法0.3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1.物理量的表示2.对数中的物理量 3.量值计算第一章 气体的pVT关系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五章 化学平衡第六章 相平衡附录物理化学 第五版 上册

02487传递与分离 一、课程的性质及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传递与分离”是化学工程分支学科之一。它包含《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分离过程》,着重阐述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实质和规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强度量分布和传递通量。阐述了常用的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过程特点,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讨论了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本课程是化工过程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为先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达到如下二个基本目的。第一,深入了解和掌握传递过程和传质分离过程的现象、机理和数学模型。第二,初步具备能运用所学的传递及分离理沦知识对化学工程的生产、实验、研究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对常见的传离与分离设备进行有关的设计计算,为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化工传递过程”部分要求能掌握:粘性流体的动基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以下简称三传)的微分衡算方程;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简化、求解,并对所求结果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讨论。在“化工分离过程”部分要求掌握:常用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过程特点,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着重掌握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的分析及简捷算方法;了解新型分离技术。 通过自学,切实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求解方法以及基本计算方法。 二、课程考核目标 (知识要点、内容难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篇 传递过程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一)知识要点 1、传递过程的研究对象 2、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 3、传递过程的名词和三传定义 (二)考核要求 1、分子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2、涡流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3、传递通量的表述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 (一)知识要点 1、连续方程的建立(微分质量方程) 2、微分动量方程的建立 3、方程的简化、特例和在其他坐标系下的方程 (二)内容难点 1、方程建立的思路、依据、步骤和推导 2、连续性方程的两种表达式的形式与物理意义 (三)考核要求 1、根据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特定条件建立简单的微分质量方程(推导) 2、根据所给条件对连续性方程进行简化 3、随体导教的正确表达、各项的物理意义的说明 4、认识并理解其他坐标系下的连续方程 5、总衡算方程不作要求 第三章 运动方程的应用 (奈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应用) (一)知识要点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稳定、层流状态下,沿平板、圆管流动时的应用—求解速度分布 2、流线定义、特点及流线方程 3、流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4、势(位)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二)内容难点 1、方程的简化 2、简化后方程的求解 (三)考核要求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直角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正确使用和简化过程 2、速度分布和应力分布的计算 3、流线、流函数、位函数的概念、使用条件、对应方程和方程的应用 第四章 边界层流动 (一)知识要点 1、速度边界层定义、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和分离 2、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3、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准数方程、量级分析和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2、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三)考核要求 l、边界层的概念及定义 2、掌握边界层分离条件和分离后果 3、沿平板流动时,层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流量的求取 第五章 湍 流 (一)知识要点 l、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 2、瞬时量、脉动量和时均量 3、湍流运动方程 4、混合长及动量涡团传递理论 5、通用速度方程 6、粗糙管中的湍流 (二)内容难点 1、湍流的表征 2、用均时量表征瞬时量的思想及表述方法 3、湍流公式的推导 (三)考核要求 1、湍流概念 瞬时值的表达;混合长概念及表达;光滑管和粗糙管概念;水力光滑、半粗糙及完全粗糙概念 2、通用速度分布方程的熟练使用 包括:计算层流内层、缓冲层、核心层内的速度分布和各层层厚计算 3、光滑管和粗糙管的阻力计算 4、沿平板湍流计算 第六章 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一)知识要点 1、传热的三种方式及机理 2、能量微分方程的推导 (二)考核要求 l、熟悉不同坐标系下的能量方程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对能量方程进行简化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简单情况下的能量衡量方程 第七章热传导 (一)知识要点 l、热传导的基本微分方程 2、一维稳态热传导 3、不稳态热传导 4、速算图及多维热传导(New mare法则) (二)内容难点 l、毕涡特数Bi(Biot Number)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三类边界条件的分类、识别、互相转换关系 3、解析解的推导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解 4、各坐标系下的速算图的运用及图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三)考核要求 1、熟悉基本热传导的微分方程 2、集总热容法的判别和正确运用 3、无限大物体不稳态导热的计算 4、对薄平板双向或单向不稳态导热要求会用速算图求解 5、上述的运用、计算、求解要求求出具体的温度随时间、地点的分布规律:求出热量通量(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J/m2.s)和传热速率(J/S) 6、扩展表面的导热和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解不作要求 第八章 对流传热 (一)知识要点 l、对流传热机理及对流传热系数的定义 2、温度边界层概念 3、层流下沿板热量传递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湍流传热的类似律(类比解) (二)内容难点 l、精确解的推导思路 2、近似解的推导过程 3、类比解的思想 (三)考核要求 l、温度边界层的概念 2、努赛尔准数(Nu)定义、物理意义及与Bi数的区别 3、层流、湍流沿平板稳态流动时的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通量和传热速率的计算 4、类比解,尤其是要掌握Jh因子类似法,会用阻力系数f(或(Cd)求取对流传热系数 5、冷凝和沸腾传热不在本课程要求范围 第九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一)知识要点 l、分子扩散传质与对流传质的概念与机理 2、浓度、速度与通量的定义 3、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质量基准、摩尔基准两种基准下的浓度、速度、通量的表达式 2、同种基准和不同基准下浓度、速度和通量的互相转换关系 (三)考核要求 l、不同坐标系下的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识别 2、上述方程在特定条件下的简化 3、双组分混合物扩散传质时,总通量、扩散通量,组元传质量的表达式;各项对流传质贡献;通量之间的关系,通量与对应速度的关系,不同基准之间的转换方法。 第十章 分子传质 (一)知识要点 1、气相、液相和固相分子扩散系数的表达式 2、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稳态扩散传质(NB=0) 3、等摩尔反向稳态扩散传质(NA=NB) 4、在静止介质(或固定介质)中不稳定扩散 (二)内容难点 1、平板、圆柱内一维稳态扩散 2、不稳态扩散传质的分析解、图解及相平衡关系 (三)考核要点 1、分子扩散系数的计算 2、一维稳态扩散(NB=0,NA=NB)时,浓度分布和传质通量的计算 3、一维不稳态扩散,半无限大物体中的不稳态扩散(用公式求解)。 4、多组分混合物扩散不作本课程的要求 第十一章 对流传质 (一)知识要点 l、浓度边界层的概念与温度、速度边界层的区别 2、对流传质系数定义 3、沿平板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沿圆管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5、湍流传质的类比解 6、沿平板湍流传质的近似解 7、相际传质理论 (二)内容难点 l、各个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及彼此转换关系 2、精确解的求解过程 3、uys≠0对对流传递系数的影响 (三)考核要点 l、浓度边界层、温度边界层、速度边界层的对比讨论 2、浓度边界层对传质的影响 3、对流传质系数的求取和传质速率方程 4、沿板层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5、沿板湍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6、湍流传质的类比解,着重掌握J因子法 7、相际传质理论的概念,物理意义与模型的计算。模型指:双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 8、对流传质系数关联式,有壁面速度影响的传质不作要求 第二篇 分离过程 第十二章 分离过程绪论 (一)知识要点 1、分离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二)考核要点 1、平衡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2、速率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第十三章 单级平衡过程 本章着重阐述分离传质基础—相平衡。相平衡是用于阐述混合物分离原理、传质推动力和进行设计计算的依据和关键。 (一)知识要点 l、汽液平衡和溶液平衡条件 2、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3、多组分的泡点温度、压力和露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4、闪蒸过程的计算 (二)内容难点 l、热力学中所学的状态方程的回顾与掌握 2、有关活度、活度系数定义和计算 (三)考核要点 l、名词与定义 结合化工热力学,回顾、熟悉有关与相平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术语;泡点、露点及闪蒸的概念;理想与非理想溶液定义及表达,理想与非理想气体定义及表达 2、由状态方程求取相平衡常数 3、由活度系数法求取相平衡常数及其各种简化形式 4、泡点、露点的温度和压力计算 5、程序设计不做要求 第十四章 多组分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在化工生产实际中,遇到更多的是含有多组分或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问题,而不是化工原理中所涉及的双组分或单组分体系,这就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本章的学习将有助于对各种实际分离过程的深入理解,是本篇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一)知识要点 1、设计变量 2、多组分精馏过程的分析 3、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等特殊精馏的分析 4、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分析 5、萃取分离过程的分析 (二)内容难点 l、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2、萃取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溶剂浓度分布 3、共沸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析、温度分析 4、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布、温度分布 (三)考核要点 由于是多组分级分离,增强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对过程的定性分析的了解,有助于对各种分离过程的理解,这也是设计和强化操作的所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为此要求掌握: l、基本概念。在回顾复习化工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设计变量、固定设计变量,可调设计变量;关键组分,非重(轻)关键组分,最小回流比,最小理论板数,共沸物,共沸精馏,萃取剂,萃取精馏,正偏差,负偏差,均相,非均相,化学吸收类型,增强因子等 2、掌握简单的单元设计变量和装置设计变量计算 3、简捷计算法,简捷计算常用于设计的初级阶段,是对操作进行粗略分析的常用算法,本章要求掌握的简捷算法。 用于多组分精馏设计的有: ①芬斯克(Fenske)法 ②恩德吾德(Underwood)法 ③吉利兰(Gilliland)法 用于共沸精馏的有: ④二元非均相共沸精馏的图解法 用于萃取精馏的有: ⑤萃取精馏的简化计算法,集团法 用于吸收的有: ⑥多组分吸收的吸收因子法 通过以上简捷算法,要求能够进行塔内的物料衡算,计算理论和实际塔板数,回流比,进、出口气、液量及组成的计算 4、判别化学吸收的类型,识别四种反应类型的化学吸收的浓度分布图。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反应级数的增强因子表达式 5、化学吸收的塔设备计算 6、多组分级分离的严格计算不做要求 第十五章 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本章内容所涉及的是传质设备问题,重点讨论影响气液或溶液传质设备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因素。确定效率的经验方法和机理模型,以及传质设备的选型问题。 (一)知识要点 l、影响传质设备处理能力的各种因素 2、影响传质设备处理效率的各种因素 3、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几种表示方法 4、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估算方法 5、传质设备的选型 (二)考核要点 l、影响处理能力、效率的因素分析 2、各传质效率的物理意义与求算方法 3、传质设备的选择原则 4、萃取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不做考核要求 第十六章 其它分离技术和分离过程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的过程。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除对常规分离手段加以改进和强化外,还不断开发出新的分离方法和技术。本章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并日趋成熟的新分离技术。 (一)知识要点 1、膜分离技术 2、吸附分离技术 3、反应精馏技术 (二)内容难点 1、对各种分离过程的选择 (三)考核要求 1、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的分类、推动力、传质机理、截留物、透过物 2、膜分离的基本术语。如渗透通量、分离效率(截留率),通量衰减系数,对除膜,非对称膜,复合膜,浓差极化、膜污染等 3、所用膜材料和膜组体的形式 4、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气膜和液膜分离的传质基本机理 5、吸附分离原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 1、《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涛,张国亮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 参考书: ①王运东,骆广生,刘谦.《传递过程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沙庆云.《传递原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化工分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 参考书: ①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二)自学方法的指导 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内容,注意掌握传递过程和分离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和解题方法,注意在运用上下功夫。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和各自的特点要注意归纳,做到举一反三。注意传质分离过程的特性及传质分离操作的强化手段和分离设备的优化计算。 l、本门课程分为两篇四部分内容 第一篇分为三部分 (1)动量传递 建立动量传递方程组,介绍方程组礁层流、湍流中的应用。其应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流体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及流量计算。介绍边界层概念和方程,湍流概念和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传递过程的基础,务必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加以掌握。 (2)热量传递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了热量传递方程组,接着在稳态、非稳态热传导和稳态层流、湍流传热领域展开讨论。主要解决在定解条件下固体、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局部热量通量和总热流率。稳态导热中要掌握一维导热例子(直角坐标和柱坐标)。在非稳态导热中注意对毕渥特数(Bi)的判别,掌握集总热容法(Bi<0.1),和无限大物体导热的高斯误差函数法,其它情况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对沿板的精确解、近似解所导出的公式会正确使用,如利用公式求解温度分布、边界层层厚及热流通量。类比解主要是用在湍流传递中,其思想是利用较易得到的摩擦阻力系数类推得出湍流传热系数和湍流传质系数或是用对流传热系数类推出对流传质系数,类比解注意对J因数类似法的掌握运用。 (3)质量传递在上述部分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与化工生产最为密切的质量传递,它是传递与分离过程间的桥梁。在这部分中建立了组元的质量传递方程,用于解决浓度分布问题,介绍了传质方式和原理,介绍了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在层流、湍流下传质系数的求解公式。这部分内容在方程的建立,求解思路和所用的数学解法与(1)(2)部分雷同,学习时可注意借鉴上述知识。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注意全篇的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如每一部分开始都是建立各自的微分方程。三传的层流解、湍流解、类比解、图解等都可加以归纳。进行对比找出一些共性的规律。 第二篇为独立一部分 (4)分离过程 该部分在(1)、(2)、(3)部分基础上,结合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知识,讨论工业应用最广泛的精馏、吸收和萃取操作,同时对已获得工业应用目具有良好运用前景的膜分离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也做了简单介绍,这部分着重强调对基本概念、过程的选择、特性分析、设备计算的掌握。从分离工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各种分离方法的特征。强调将工程和工艺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篇的重点章节是十三、十四章。 2、学习时结合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和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定义。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广、概念多、所用数学手段多、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造成自学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应当一个部分一个章节的学习、理解,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学习过程还要不断的小结、回顾,切忌囫囵吞枣。 3、学用结合 学习本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几个概念、公式,要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应用分为二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做题加深理解。本课所涉及的原理、公式解等要通过大量做题才能加强理解,加深印象。所以首先要将教材中有关例题务必看懂。看例题时先弄清该例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需要什么概念、方程和解题方法,要先试做再与例题解对照(做到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还要从教材和参考书选择部分习题独立完成。通过这些例题和习题的练习(加强理解,应用的第二方面是初步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研究和处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开发问题,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实验研究中的建模问题。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帮助同学切实抓住各章考核要点,学握知识点,理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兼顾一般内容。 (2)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课程中的基本方程的建立,微分方程在各定解条件下的运用,各个图解的正确使用应注意辅导。适当复习高等数学知识,但又要避免陷入纯数学的推导,强调对各模型、方程的物理实质理解,强调对使用条件的掌握。 (3)通过例题讲解、作业分析和课堂讨加深同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分四个阶段分别举行复习、答疑、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帮助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 (四)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随意扩大或缩小考试适当突出考核要点,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0%,难占15%。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难度的命题。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分为基本概念题和计算题。概念题(70%)又分为: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30%)。

:院校自考以及辅导自考、社会自考都属于自考,所谓部分院校所称的全日制,只是学习形式上的表述,不会改变自考学历性质。自考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国家承认学历,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主考院校。如果不是特定委托开考专业,个人建议到自考办报名即可。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

恩? 有这个专业吗?我怎么没有听说过啊

有化学专业,没物理。化学专业考试科目:英语,计算机,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专业课的考试科目每年可能会有变化。不知道难不难,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就算难大家也都是一样的。

根据考生的需要,教务老师搜集整理了湖北自考02051物理化学(二)课程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以供考生查看。课程代码:02051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二)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物理化学》(第五版),科学出版社,董元彦、路福绥、唐树戈、郑新生主编,2015。点击下载:湖北自考02051物理化学(二)课程考试大纲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903是物理化学第一章气体不考。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物理化学第一章气体考的概率极低,第二章、第三章热力学定理是重点,所有题型都会考到。

  • 索引序列
  •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汇总
  • 自考药物化学重点章节汇总
  •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总结
  • 物理化学自考重点章节
  • 自考物理化学重点章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