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初中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初中

发布时间: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初中

现代汉语的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语言的基本因素:语法,词汇,语音,三个核心要素,修辞,文字。

每年九月份的第三周~普通话推广周。

语法特点(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有区别意义的声调;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

方言的分布: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语音的基本概念:

①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元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辅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又叫子音),区别(★发音是否受阻,元音不受阻;声带是否震动;)。

②音节(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声母(22个包含零声母,辅音声母21个),韵母(39个:单韵母10个,复韵母13个,鼻韵母各8个),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

现代汉语知识点:

1、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

3、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4、语言从功能上看,分为三个方面 : 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知世界的工具、人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6、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7、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含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现代汉语知识点有如下:

1、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狭义的现代汉语仅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广义的现代汉语则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

2、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方言——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长期与共同语并存,接受其影响。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4、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6个音节。

5、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如普通话中“刊”(kān)可以划分出“k、ɑ、n”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

找到一份觉得还不错的知识点整理资料(黄伯荣、廖旭东版)摘录部分内容作为参考:《现代汉语》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简要介绍现代汉语概况,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介绍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概况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有所了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的性质:结构上——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功能上——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阶级性。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共同语和方言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共同语的形成基础和条件。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含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方言 (一)方言的成因 (二)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三)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划分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词的多功能性;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现代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第二节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一、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要任务是:“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 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此属教材以外的补充内容) 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从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略)全部内容详见百度文库:

现代汉语知识点有如下:

1、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狭义的现代汉语仅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广义的现代汉语则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

2、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方言——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长期与共同语并存,接受其影响。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4、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6个音节。

5、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如普通话中“刊”(kān)可以划分出“k、ɑ、n”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现代汉语知识点有:

1、定义。

现代汉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后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它不仅包括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而且包括汉语各方言。

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属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具体包括:

(1)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结构系统。

(2)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功能)。

(3)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思维功能)。

(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形式。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形式。

(1)口语。

口语是指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其特征是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一发即逝,难于流传久远。

(2)书面语。

书面语是指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其特征是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4、文学语言。

(1)含义。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指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

(2)与“文艺作品的语言”的关系。

①联系。

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指艺术文学表达手段的总体。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

②区别。

文学语言的内涵与功能比文艺作品的语言广泛得多。

(3)与书面语的关系。

①联系。

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书面语的产生与演进为先决条件。

②区别。

文学语言既有书面语形式,也有口语形式。文学语言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并且,文学语言不局限于书面语。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位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其次是语音,了解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弄清语音的音长、音高、音强、音色四要素,熟悉发音器官的构造,并掌握音节、声调等语音概念,分辨音素和音位、辅音元音和声母韵母的异同。再次了解文字,汉字的产生和特点,为了了解古今汉字的来龙去脉,就有必要了解史书上出现过的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草书及行书,造字法分为四大类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掌握已经整理过的汉字,包括掌握简化字,不用异体字,区别新旧字形,运用异形词中的规范词;掌握纠正写错字和读错字的有关知识和具体技能,使用规范汉字。词汇与词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语素是如何构成词的,词的各种类型。这些都是现代汉语知识。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中

现代汉语知识点有如下:

1、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狭义的现代汉语仅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广义的现代汉语则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

2、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方言——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长期与共同语并存,接受其影响。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4、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6个音节。

5、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如普通话中“刊”(kān)可以划分出“k、ɑ、n”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现代汉语知识点有:

1、定义。

现代汉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后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它不仅包括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而且包括汉语各方言。

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属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具体包括:

(1)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结构系统。

(2)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功能)。

(3)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思维功能)。

(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形式。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形式。

(1)口语。

口语是指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其特征是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一发即逝,难于流传久远。

(2)书面语。

书面语是指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其特征是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4、文学语言。

(1)含义。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指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

(2)与“文艺作品的语言”的关系。

①联系。

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指艺术文学表达手段的总体。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

②区别。

文学语言的内涵与功能比文艺作品的语言广泛得多。

(3)与书面语的关系。

①联系。

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书面语的产生与演进为先决条件。

②区别。

文学语言既有书面语形式,也有口语形式。文学语言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并且,文学语言不局限于书面语。

第四章 词汇一、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丰富与否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力。个人的词汇量则往往取决于他的学识、阅历。词汇量等于信息量。 二、词汇单位 语素、词和词的构成、固定短语 三、语素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现代汉语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还有多音节的(一般是外来词,如“奥林匹克”) 2、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 3、语素的分类 (1)按音节: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按语素的构词能力,可以分为三种 A、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自由语素 B、半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组成词,只能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半自由语素 C、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叫不自由语素 注: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完全由外语音译过来的,无论多少个字,都是一个语素。 语素: 1  成词语素 2 不成词语素: (1)不定位语素(词根,如——农,农——) (2)定位语素 (词缀: 前缀如老——, 第—— ; 后缀如——子,——儿) 注: 词缀也是一个语素 四、词 1、定义:词是由语素充当,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词的构成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1)单纯词 A、单音节的:如天,江 B、多音节的: a、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含双声词(参差,仿佛,伶俐) 叠韵词(烂漫,逍遥,哆嗦) 其他(鹦鹉,芙蓉,玛瑙) b、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由不成词语素相叠而构成。如猩猩,潺潺,依依 c、音译外来词:如葡萄,歇斯底里 d、拟声词/象声词,如“哗啦,叮当,滴答” 翻译外来词的四种方式: 音译,如苏打,巧克力 半音译半意译,如冰淇淋,米老鼠 音译后加汉语语素,如拉力赛,沙丁鱼 字母外来词,如MTV,CD (2)合成词 A、复合式:至少要有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分五种类型: a、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如途径、国家 b、偏正型: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如火红 c、补充型: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提高,车辆 d、动宾型: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司机、注意 e、主谓型:前一次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又叫陈述式。如地震,日食,民主 B、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构成。如姐姐,仅仅,刚刚 C、附加式: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a、词缀+词根:老虎,阿姨 b、词根+词缀:刀子,来头,鸟儿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如红通通(的) 五、短语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它表示一定的意义,它也是造句的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割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即扩展),而词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例如:骑兵是词,骑马是词组。       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 六、固定短语 1、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与之相对的是自由短语,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需要的临时组合,即一般短语。 2、固定短语包括专有名词(企事业单位名称,书名,杂志名等)和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熟语结构上比较固定,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 七、词义 1、词义的定义:词是词的内容。词包含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词的意义方面即词义。 2、词义的性质 (1)词义的概括性: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词义为了准确地表明这个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2)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楚,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 (3)词义的民族性: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表示事物可以不同。 3、词义的构成 (1)理性义: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概念义。理性义的作用就在于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 (2)色彩义(附属义) A、感情色彩 a、褒义词 b、贬义词。 c、中性词。 d、有一些词造成短语或句子之后,整个语句可以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B、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C、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务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这些词除了理性意义外,还使人有某种生动具体的感觉,即所谓形象感。 4、词义的分解 (1)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 A、义项的分类:按地位分为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和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基本义不等于词的原始意义。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B、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和多义词(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C、同音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 (2)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A、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把同组中的共同特征叫共同义素,把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 B、义素分析步骤 a、要明确分析的对象。义素分析一般总是在一些相关的词(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只有相关的词才可以比较,才更容易选择经济适用的义素。 b、根据所选定的词,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中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关的义素。 c、义素确定之后,还需要采取种种方法进行表达。一般要对义素进行概括分类,两项对立的义素可归并成一个,用“十”“一”号进行区分,义素本身标以[ ],可以用二分法,多分。 C、义素分析的运用 a、掌握,解释,理解词义 b、突出地显示词义间的异同及联系 c、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 八、语义的聚合——语义场 1、语义场的定义:语义场又称词汇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义场中可以有种种词义上的差异 2、语义场的层次: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层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例如:人(上位词),男人,女人(下位词)。上位词必有下位词,下位词也可以由自己的下位词。上一层次的称作母场,下一层次的称做子场。语义场的各项,也可以没有共同的上位词,例如父亲和母亲。有些词可以兼属不同的语义场,主要由义项不同所致 3、语义场的种类:(按关系不同) (1)类属义场:其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在汉语中类属语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例如“锅碗瓢盆”可以代表一切厨具;其划分依据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 (2)顺序义场: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循环义场” (3)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得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 (4)方位过程也可以作为关系,组成某些关系义场。如“东边,西边”,甲在乙的A——〉乙在甲的B (5)行为动作的过程:买——卖 九、同义义场 1、同义义场的定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作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所指相同并不一定构成同义词 2、同义义场的分类 (1)等义词       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所指对象完全相同,如:斧子——斧头 (2)近义词 A、意义大同小异,或者意义相同但附属色彩、用法、功能等不同的一组词,是近义词。 这种词,应用时不能任意相互替换,若换用,就会发生语义上的、色彩上的一定变化。 3、同义词的差别 (1)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A、意义的轻重:即±[程度重],如“轻视——蔑视” B、范围的大小:即±[范围大],如“边疆——边境” C、个体与集体的不同:即±[集合],如“信件)——信” D、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换——交流” (2)色彩方面的差别: A、感情色彩不同,即±[褒义],如“成果——结果——后果” B、语体色彩不同,即±[书面语],如“父亲——爸爸” (3)词性方面的差异:如“深刻——深入 注: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从语境中去考察,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替换的可能性 4、同义词的作用 (1)恰当选用同义词能使语言表意精确严密 (2)同义词前后换用,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3)同义词连用可以使语意丰富、明朗,增强语势 (4)从音韵上选择同义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十、反义义场 1、反义义场的定义: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两个词必须是同一意义范畴的 2、反义义场的类型: (1)互补反义义场:(A=-B,B=-A,-B=A,-A=B)两者之间不容许有第三者存在,如生、死 (2)极性反义义场: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它意义存在的可能。如白,黑 3、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厚、薄 4、反义词的作用 (1)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 (2)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富于感染力 (3)反义词对举,使叙述简练明确 (4)在构词上可以形成仿词或用反义语素形成词语 十一、语境: 1、定义:指语言的环境,一般分为两类: 2、分类 (1)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得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2)情景语境(社会现实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 (3)语境和词义 A、根据语境理解词义,“因文定义”,而不要“望文生义” B、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C、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D、语境增加临时性的意义 E、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十二、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特点:有很大的灵活性,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2、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1)古语词:文言词(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 古语词的表达作用: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受到一定题旨情境的制约,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 (2)方言词 (3)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中借来的词,在语音上,要把外来的音节结构改造成汉语的音节结构;在语法上,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原有的形态标志就一律取消。外来词的意义也要受汉语词义的制约,往往要发生变化 类型:音译外来词、音义兼意译外来词、音译加意译外来词、字母外来词 3、行业语、隐语 (1)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词汇,或者叫“专有词语” (2)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十三、熟语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一般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熟语虽然不是词、内部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但它们具有格式和构成成分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现成性等特点,作用和功能相当于词,是词的等价物,是结构上大于词的整体性的造句部件,一般也被人们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因此,熟语也是词汇性单位,是词汇成分的一种 十四、成语 1、成语的定义: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成语的构造也有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五种 2、成语的特点 (1)长期习用,结构定型,具有凝固性 (2)意义具有整体性、确定性,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表义凝练 (3)使用上和色彩上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和书面语色彩 十五、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穿小鞋,下马威,天晓得。意义是整体化了的。 十六、歇后语 1、歇后语指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2、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喻义,一是谐音 (1)喻义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2)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现象 十七、词汇的发展变化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3、词义的演变:途径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来源于网上资源)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四章 词汇一、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丰富与否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力。个人的词汇量则往往取决于他的学识、阅历。词汇量等于信息量。 二、词汇单位 语素、词和词的构成、固定短语 三、语素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现代汉语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还有多音节的(一般是外来词,如“奥林匹克”) 2、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 3、语素的分类 (1)按音节: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按语素的构词能力,可以分为三种 A、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自由语素 B、半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组成词,只能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半自由语素 C、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叫不自由语素 注: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完全由外语音译过来的,无论多少个字,都是一个语素。 语素: 1  成词语素 2 不成词语素: (1)不定位语素(词根,如——农,农——) (2)定位语素 (词缀: 前缀如老——, 第—— ; 后缀如——子,——儿) 注: 词缀也是一个语素 四、词 1、定义:词是由语素充当,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词的构成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1)单纯词 A、单音节的:如天,江 B、多音节的: a、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含双声词(参差,仿佛,伶俐) 叠韵词(烂漫,逍遥,哆嗦) 其他(鹦鹉,芙蓉,玛瑙) b、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由不成词语素相叠而构成。如猩猩,潺潺,依依 c、音译外来词:如葡萄,歇斯底里 d、拟声词/象声词,如“哗啦,叮当,滴答” 翻译外来词的四种方式: 音译,如苏打,巧克力 半音译半意译,如冰淇淋,米老鼠 音译后加汉语语素,如拉力赛,沙丁鱼 字母外来词,如MTV,CD (2)合成词 A、复合式:至少要有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分五种类型: a、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如途径、国家 b、偏正型: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如火红 c、补充型: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提高,车辆 d、动宾型: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司机、注意 e、主谓型:前一次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又叫陈述式。如地震,日食,民主 B、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构成。如姐姐,仅仅,刚刚 C、附加式: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a、词缀+词根:老虎,阿姨 b、词根+词缀:刀子,来头,鸟儿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如红通通(的) 五、短语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它表示一定的意义,它也是造句的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割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即扩展),而词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例如:骑兵是词,骑马是词组。       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 六、固定短语 1、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与之相对的是自由短语,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需要的临时组合,即一般短语。 2、固定短语包括专有名词(企事业单位名称,书名,杂志名等)和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熟语结构上比较固定,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 七、词义 1、词义的定义:词是词的内容。词包含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词的意义方面即词义。 2、词义的性质 (1)词义的概括性: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词义为了准确地表明这个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2)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楚,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 (3)词义的民族性: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表示事物可以不同。 3、词义的构成 (1)理性义: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概念义。理性义的作用就在于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 (2)色彩义(附属义) A、感情色彩 a、褒义词 b、贬义词。 c、中性词。 d、有一些词造成短语或句子之后,整个语句可以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B、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C、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务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这些词除了理性意义外,还使人有某种生动具体的感觉,即所谓形象感。 4、词义的分解 (1)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 A、义项的分类:按地位分为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和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基本义不等于词的原始意义。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B、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和多义词(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C、同音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 (2)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A、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把同组中的共同特征叫共同义素,把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 B、义素分析步骤 a、要明确分析的对象。义素分析一般总是在一些相关的词(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只有相关的词才可以比较,才更容易选择经济适用的义素。 b、根据所选定的词,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中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关的义素。 c、义素确定之后,还需要采取种种方法进行表达。一般要对义素进行概括分类,两项对立的义素可归并成一个,用“十”“一”号进行区分,义素本身标以[ ],可以用二分法,多分。 C、义素分析的运用 a、掌握,解释,理解词义 b、突出地显示词义间的异同及联系 c、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 八、语义的聚合——语义场 1、语义场的定义:语义场又称词汇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义场中可以有种种词义上的差异 2、语义场的层次: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层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例如:人(上位词),男人,女人(下位词)。上位词必有下位词,下位词也可以由自己的下位词。上一层次的称作母场,下一层次的称做子场。语义场的各项,也可以没有共同的上位词,例如父亲和母亲。有些词可以兼属不同的语义场,主要由义项不同所致 3、语义场的种类:(按关系不同) (1)类属义场:其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在汉语中类属语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例如“锅碗瓢盆”可以代表一切厨具;其划分依据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 (2)顺序义场: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循环义场” (3)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得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 (4)方位过程也可以作为关系,组成某些关系义场。如“东边,西边”,甲在乙的A——〉乙在甲的B (5)行为动作的过程:买——卖 九、同义义场 1、同义义场的定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作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所指相同并不一定构成同义词 2、同义义场的分类 (1)等义词       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所指对象完全相同,如:斧子——斧头 (2)近义词 A、意义大同小异,或者意义相同但附属色彩、用法、功能等不同的一组词,是近义词。 这种词,应用时不能任意相互替换,若换用,就会发生语义上的、色彩上的一定变化。 3、同义词的差别 (1)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A、意义的轻重:即±[程度重],如“轻视——蔑视” B、范围的大小:即±[范围大],如“边疆——边境” C、个体与集体的不同:即±[集合],如“信件)——信” D、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换——交流” (2)色彩方面的差别: A、感情色彩不同,即±[褒义],如“成果——结果——后果” B、语体色彩不同,即±[书面语],如“父亲——爸爸” (3)词性方面的差异:如“深刻——深入 注: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从语境中去考察,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替换的可能性 4、同义词的作用 (1)恰当选用同义词能使语言表意精确严密 (2)同义词前后换用,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3)同义词连用可以使语意丰富、明朗,增强语势 (4)从音韵上选择同义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十、反义义场 1、反义义场的定义: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两个词必须是同一意义范畴的 2、反义义场的类型: (1)互补反义义场:(A=-B,B=-A,-B=A,-A=B)两者之间不容许有第三者存在,如生、死 (2)极性反义义场: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它意义存在的可能。如白,黑 3、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厚、薄 4、反义词的作用 (1)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 (2)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富于感染力 (3)反义词对举,使叙述简练明确 (4)在构词上可以形成仿词或用反义语素形成词语 十一、语境: 1、定义:指语言的环境,一般分为两类: 2、分类 (1)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得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2)情景语境(社会现实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 (3)语境和词义 A、根据语境理解词义,“因文定义”,而不要“望文生义” B、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C、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D、语境增加临时性的意义 E、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十二、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特点:有很大的灵活性,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2、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1)古语词:文言词(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 古语词的表达作用: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受到一定题旨情境的制约,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 (2)方言词 (3)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中借来的词,在语音上,要把外来的音节结构改造成汉语的音节结构;在语法上,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原有的形态标志就一律取消。外来词的意义也要受汉语词义的制约,往往要发生变化 类型:音译外来词、音义兼意译外来词、音译加意译外来词、字母外来词 3、行业语、隐语 (1)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词汇,或者叫“专有词语” (2)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十三、熟语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一般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熟语虽然不是词、内部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但它们具有格式和构成成分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现成性等特点,作用和功能相当于词,是词的等价物,是结构上大于词的整体性的造句部件,一般也被人们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因此,熟语也是词汇性单位,是词汇成分的一种 十四、成语 1、成语的定义: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成语的构造也有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五种 2、成语的特点 (1)长期习用,结构定型,具有凝固性 (2)意义具有整体性、确定性,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表义凝练 (3)使用上和色彩上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和书面语色彩 十五、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穿小鞋,下马威,天晓得。意义是整体化了的。 十六、歇后语 1、歇后语指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2、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喻义,一是谐音 (1)喻义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2)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现象 十七、词汇的发展变化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3、词义的演变:途径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来源于网上资源)

现代汉语知识点有如下:

1、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狭义的现代汉语仅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广义的现代汉语则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

2、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方言——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长期与共同语并存,接受其影响。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4、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6个音节。

5、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如普通话中“刊”(kān)可以划分出“k、ɑ、n”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现代汉语知识点:

1、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

3、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4、语言从功能上看,分为三个方面 : 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知世界的工具、人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6、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7、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含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知识点总结

常用词 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A、追击 B、赶跑、驱逐 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A、北极星B、的地位C、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 F、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 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 D、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头等大事 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 E、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 B、规律、道理 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 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 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 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 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杂然相许” 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 注意: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1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先”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B、带头,做出表率。C、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D、表示时间,在……之前。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F、名词,祖先、先辈。 “後”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要用法有:1、动词。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状语。如成语“先斩后奏”。3、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4、表时间,在……之后。5、名词,后代。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个别书以“后”代“後”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B、赞许、称道,读yu(四声)。C、参预,读yu(四声)。D、在其中,读yu(四声)。E、介词,跟,同。F、连词,和。 22、解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解,知晓。 23、读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徒”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达”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适”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适“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适“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如下:

《老子二章》

《郑伯克段于焉》

《子产说范宣子轻弊》

《冯媛客孟尝君》

《田单列传》

汉语言文学自考不好考。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 索引序列
  •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初中
  •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
  •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中
  • 自考现代汉语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知识点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