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答案

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答案

发布时间:

组织行为学自考真题答案

2021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 2020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一起来试试吧!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正确答案】

C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34.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0.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57.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 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 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 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 78.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flv|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美学 5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史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 3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律思想史 1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对外贸易 2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知识产权法 23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政治经济学 18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学概论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整合营销传播 2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战略管理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

组织行为学自考答案:1-10 CBDDB ABCAD 11-20 ABCBB BACAC 21-25 CBBBA26-30 BCDE ABC ABCDE ABDE ABCDE31.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3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33.群体转移: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在集体讨论、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群体转移致使群体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在少数情况下向保守转移。34.事业生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5.组织行为科学化:组织行为合理化的过程,即组织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发展和决策的能力并创造出更为和谐的组织环境和更高的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36.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首先要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录用,发挥最好的效益。其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一方面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安排合理的个性结构。再次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3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有:(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个外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2)群体成员资源,主要考虑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3)群体结构,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因素。(4)群体任务,包括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38.(1)独揽决策权,领导者做决策,下属执行决策;(2)单纯命令主义。领导者认为没有必要与下属讨论执行命令的理由,也没有商量或讨价还价的余地。(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领导者把管理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事小事一起抓,忙于事务。39.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内在条件需求和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伯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所缺乏的可以是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要素,也可以是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要素,个体缺乏这些东西的时候,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体向外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相关,而内部条件一定时,则对事物的动机型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40.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41.解决冲突的方法有:(1)问题解决:冲突双方直接会晤,通过坦率真诚的讨论来明确问题并解决问题。(2)目标升级: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该目标不经冲突双方的协作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3)资源开发:如果冲突是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的,那么对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产生双赢解决办法。(4)回避:逃避或抑制冲突。(5)缓和:通过强调冲突双主的共同利益而减弱它们之间的差异性。(6)折衷:冲突双主各自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7)官方命令:管理层运用正式权威解决冲突,然后向卷入冲突的各方传递它的希望。(8)改变人的因素: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造成冲突的态度和行为。(9)改变结构因素:通过工作再设计、工作调动、建立合作等方式改变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冲突双方的相互作用模式。激发冲突的方式:(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4)任命一名吹毛求疵或任命一名批评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答案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34.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0.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57.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 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 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 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 78.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020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 2019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起来试试吧!

解析

A. 关心胜负

B. 针对人

C. 阻碍沟通

D. 关心目标

本题考查冲突概述。建设性冲突的特点:关心目标、对事不对人、促进沟通。选项ABC属于破坏性冲突的特点。参见教材P143。

【 点击咨询>>  】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flv|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美学 5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史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 3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律思想史 1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对外贸易 2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知识产权法 23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政治经济学 18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学概论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整合营销传播 2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战略管理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

你可以看一下育路网!

组织行为学自考2020真题答案

国家有规定的,不允许官方公布 自考题目的答案,因为自考题目是题库里面随机抽取的。如果公布答案很有可能有些人搜集10年的考题,这样下去对应的几率会很高。虽然卷子可以拿到,但是答案也只有社会上的老师所做出来的,可能和标准答案不一样,因此很少有自考答案公布的。

2021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 2020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一起来试试吧!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正确答案】

C

2020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 2019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起来试试吧!

解析

A. 关心胜负

B. 针对人

C. 阻碍沟通

D. 关心目标

本题考查冲突概述。建设性冲突的特点:关心目标、对事不对人、促进沟通。选项ABC属于破坏性冲突的特点。参见教材P143。

【 点击咨询>>  】

你可以看一下育路网!

组织行为学自考2021真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自考答案:1-10 CBDDB ABCAD 11-20 ABCBB BACAC 21-25 CBBBA26-30 BCDE ABC ABCDE ABDE ABCDE31.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3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33.群体转移: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在集体讨论、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群体转移致使群体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在少数情况下向保守转移。34.事业生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5.组织行为科学化:组织行为合理化的过程,即组织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发展和决策的能力并创造出更为和谐的组织环境和更高的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36.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首先要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录用,发挥最好的效益。其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一方面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安排合理的个性结构。再次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3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有:(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个外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2)群体成员资源,主要考虑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3)群体结构,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因素。(4)群体任务,包括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38.(1)独揽决策权,领导者做决策,下属执行决策;(2)单纯命令主义。领导者认为没有必要与下属讨论执行命令的理由,也没有商量或讨价还价的余地。(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领导者把管理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事小事一起抓,忙于事务。39.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内在条件需求和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伯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所缺乏的可以是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要素,也可以是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要素,个体缺乏这些东西的时候,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体向外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相关,而内部条件一定时,则对事物的动机型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40.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41.解决冲突的方法有:(1)问题解决:冲突双方直接会晤,通过坦率真诚的讨论来明确问题并解决问题。(2)目标升级: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该目标不经冲突双方的协作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3)资源开发:如果冲突是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的,那么对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产生双赢解决办法。(4)回避:逃避或抑制冲突。(5)缓和:通过强调冲突双主的共同利益而减弱它们之间的差异性。(6)折衷:冲突双主各自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7)官方命令:管理层运用正式权威解决冲突,然后向卷入冲突的各方传递它的希望。(8)改变人的因素: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造成冲突的态度和行为。(9)改变结构因素:通过工作再设计、工作调动、建立合作等方式改变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冲突双方的相互作用模式。激发冲突的方式:(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4)任命一名吹毛求疵或任命一名批评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flv|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美学 5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史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 3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律思想史 1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对外贸易 2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知识产权法 23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政治经济学 18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学概论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整合营销传播 2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战略管理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34.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0.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57.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 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 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 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 78.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沟通速度最慢的是在不同类型的沟通网络中,信息传播速度最慢的网络模式是()在不同类型的沟通网络中,信息传播速度最慢的网络模式是()。A.轮式 B.Y式 C.环式 D.全渠道式 正确答案D 打开微信小程序查看答案解析,正确答案为什么是它为自己加油2022-10-07沟通速度最慢的是-题目搜索选择题 根据莱维特(K.Levitt)的研究结论,下列沟通方式中,信息传递速度最快的是( );信息传递速度最慢的是( )A.轴型沟通B.Y型沟通C.链型沟通D.圆形沟通答案AC夸克搜题查看更多拍照搜题,秒出解答高效学习一键搜索精准匹配题目讲解去试试其他人还搜了浏览器下载速度慢怎么办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迅雷下载速度慢怎么办速度最慢的动物传导速度最慢的是速度越快时间越慢最简单的解释世界上说话语速最慢的人是谁?百度知道回答:5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因为有很多人可能思路比较清晰,而且他口头表达也是非常好的,所以他可能就是表达比较慢。百度知道2020-09-03在所有的沟通模式中,解决问题速度最慢,但工作变化弹性最大的沟通模式是()A.链型 B.全通道型 C.环型 D.Y型试题答案_出自麦能网系统上西...在所有的沟通模式中,解决问题速度最慢,但工作变化弹性最大的沟通模式是()A.链型 B.全通道型 C.环型 D.Y型答案是:答案;C,出自麦能网系统上西财经大学沟通管理商丘人才网东财《组织行为学》在线作业二(随机)0027 解决问题速度最慢的沟通网络是-金锄头文库1、组织行为学1 单选题1 解决问题速度最慢的沟通网络是:C A 轮式B 全通道式C 环式D 链式2 矩阵制的组织结构是除了()的部门化的组合形式:D A 功能性部门化B 区域性部门化C 产品性部门化D ...金锄头2019-07-31单项选择题:以下那种沟通类型的沟通速度比较慢()A.链型 B.轮型 C.星型 D.Y型_题库网以下那种沟通类型的沟通速度比较慢()。A 链型B 轮型C 星型D Y型题库网2017-11-13单项选择题:解决问题速度最慢的沟通网络是:()A.轮式 B.全通道式 C.环式 D.链式_题库网更新时间:2020-02-08 07:22:30来源:题型:单项选择题解决问题速度最慢的沟通网络是:()A 轮式B 全通道式C 环式D 链式题库网语言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_百度知道回答:1瓶颈期比较慢百度知道2021-01-14以下那种沟通类型的沟通速度比较慢()简答题试题答案以下那种沟通类型的沟通速度比较慢()。A.链型 B.轮型 C.星型 D.Y型 简答题官方参考答案(由简答题聘请的专业题库老师提供的解答)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更多“以下那种沟通类型的沟通速度比较慢()...简答题2022-01-06在下列沟通网络中,信息传播速度最慢的是()考生网点击查看答案 进入题库做题 4、[填空题]在沟通的方式中,员工之间的交流是 点击查看答案 进入题库做题 5、[主观题]【简答题】简述管理高产期团队的方法。点击查看答案 进入题库做题自考生网相关搜索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速度沟通正式沟通网络速度最慢的是有问题及时沟通并以最快速度解决存取速度最慢的是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时候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速度快哪种情况下烟气蔓延速度最慢沟通的内容和方法包括速度烟气蔓延速度最慢是哪一种蔓延

组织行为学自考真题2021答案

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动机

原题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B)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情绪

出自2021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

组织行为学学士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式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021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 2020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一起来试试吧!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正确答案】

C

沟通速度最慢的是如下,黑非洲的语速相对较慢!在非洲通行的语言--除英语、法语、和阿拉伯语以外--主要有豪萨语、萨瓦黑利语等;听非洲人说话好像有一字一顿的感觉,而且感觉他们慢吞吞的,并不着急(虽然黑人跑步很快)!

你好,组织行为学,真题和答案,我们整理过,组织发展定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上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总和。试题真题和答案,放在了豆丁网汇德教育中,你可以去查找,我本人这儿也有喔,祝好运

  • 索引序列
  • 组织行为学自考真题答案
  • 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答案
  • 组织行为学自考2020真题答案
  • 组织行为学自考2021真题答案
  • 组织行为学自考真题2021答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