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和分值分布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和分值分布

发布时间: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和分值分布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学好组织行为学,需要有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组织学原理,以及一定的哲学、领导科学、决策学知识等。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将识记、理解、领会与分析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题中要体现既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测试分析能力的原则。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卷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大一些,次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节的分数为适中。单章考核分数不超过20%。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以第1、3、6、7、9、11、13、14、17章为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不低于60%。第5、8、10、15、16、18章为次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约为30%,其它章节均为一般考核考内容,分值比例不超过10%。《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已明确不列为考核内容的不作试卷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左右、“简单应用”占30%左右、“综合应用”占20%左右。 4.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的难度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层次,不同难度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容易”占20%左右,“中等偏易”占30%左右,“中等偏难”占30%左右,“难”占20%左右。 5.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flv|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美学 5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史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 3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律思想史 1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对外贸易 2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知识产权法 23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政治经济学 18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学概论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整合营销传播 2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战略管理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

组织行为学自考答案:1-10 CBDDB ABCAD 11-20 ABCBB BACAC 21-25 CBBBA26-30 BCDE ABC ABCDE ABDE ABCDE31.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3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33.群体转移: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在集体讨论、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群体转移致使群体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在少数情况下向保守转移。34.事业生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5.组织行为科学化:组织行为合理化的过程,即组织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发展和决策的能力并创造出更为和谐的组织环境和更高的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36.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首先要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录用,发挥最好的效益。其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一方面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安排合理的个性结构。再次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3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有:(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个外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2)群体成员资源,主要考虑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3)群体结构,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因素。(4)群体任务,包括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38.(1)独揽决策权,领导者做决策,下属执行决策;(2)单纯命令主义。领导者认为没有必要与下属讨论执行命令的理由,也没有商量或讨价还价的余地。(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领导者把管理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事小事一起抓,忙于事务。39.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内在条件需求和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伯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所缺乏的可以是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要素,也可以是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要素,个体缺乏这些东西的时候,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体向外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相关,而内部条件一定时,则对事物的动机型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40.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41.解决冲突的方法有:(1)问题解决:冲突双方直接会晤,通过坦率真诚的讨论来明确问题并解决问题。(2)目标升级: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该目标不经冲突双方的协作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3)资源开发:如果冲突是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的,那么对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产生双赢解决办法。(4)回避:逃避或抑制冲突。(5)缓和:通过强调冲突双主的共同利益而减弱它们之间的差异性。(6)折衷:冲突双主各自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7)官方命令:管理层运用正式权威解决冲突,然后向卷入冲突的各方传递它的希望。(8)改变人的因素: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造成冲突的态度和行为。(9)改变结构因素:通过工作再设计、工作调动、建立合作等方式改变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冲突双方的相互作用模式。激发冲突的方式:(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4)任命一名吹毛求疵或任命一名批评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组织行为学主要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们所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的学科,用来研究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和客观的规律,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指的是人类群体性活动的一种形式,与人类息息相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取得巨大成就,而这些都离不开人们,离不开组织。组织是由人们去组成,没有人谈不上组织,同时组织又由人们管理,有着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科学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要想成为一个组织,那么首要条件就是人了,人是构成组织的基本条件。人组织到一起,那么必须有共同的一个目标,目标才能让组织团结有方向。接着就是工作了,现代生活中,组织的存在都是有自身的目标和使命的,要完成使命,就需要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即工作。组织是个动态的组合过程,指组织工作或者组织活动,两个人以上的集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劳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组合配置的过程。组织也是相对静态的人的社会实体单位,把动态组合过程有效、合理配合固定下来,形成各种规章制度和责、权、利相结合的机构。组织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组织也是一投入一产出的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从而调节、适应发展变化的功能。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和社会技术系统相结合的系统。在一个企业中,涉及的管理内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但是也可以划分为两个系统的。如果是对物的管理,称之为人—物系统;如果是对人的管理,称之为人—人系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大多数是以企业中的人—人系统为重点的。在人—人系统中,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如: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沟通学、领导科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文化、人际关系心理学等等。其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人—物系统中,同样涉及许多学科,如财务学、会计学、统计运筹学、工程学、生产管理学、物资管理学、工程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及各种技术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为了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性之后再进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以掌握保持积极的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要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再采用系统的分析,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学和人类学,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和规律性,提高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方便管理统一组织。

组织行为学自考题型及分值分布

一般来说,专升本,英语是要考的,这是公共科目,然后就是两科有关专业的了。反正我的是这样子。我四川的。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学好组织行为学,需要有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组织学原理,以及一定的哲学、领导科学、决策学知识等。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将识记、理解、领会与分析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题中要体现既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测试分析能力的原则。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卷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大一些,次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节的分数为适中。单章考核分数不超过20%。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以第1、3、6、7、9、11、13、14、17章为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不低于60%。第5、8、10、15、16、18章为次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约为30%,其它章节均为一般考核考内容,分值比例不超过10%。《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已明确不列为考核内容的不作试卷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左右、“简单应用”占30%左右、“综合应用”占20%左右。 4.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的难度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层次,不同难度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容易”占20%左右,“中等偏易”占30%左右,“中等偏难”占30%左右,“难”占20%左右。 5.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我曾经考过,觉得名词解释是少不了的,如果你没有报班的话,我建议你找一些报班的同学复印下他们的资料,否则你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自考是考得非常细的。愿你考试成功。。

我刚考过风险管理的 10月份考的 风险管理的题型是选择 名词解释 简答 计算 政府政策是11年1月考的 我考的时候有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本人还没考过呢 就不清楚了。嘿嘿!!!希望你能在这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我这次也考呢 呵呵!!!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及分值分布

组织行为学自考答案:1-10 CBDDB ABCAD 11-20 ABCBB BACAC 21-25 CBBBA26-30 BCDE ABC ABCDE ABDE ABCDE31.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3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33.群体转移: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在集体讨论、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群体转移致使群体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在少数情况下向保守转移。34.事业生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5.组织行为科学化:组织行为合理化的过程,即组织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发展和决策的能力并创造出更为和谐的组织环境和更高的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36.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首先要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录用,发挥最好的效益。其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一方面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安排合理的个性结构。再次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3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有:(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个外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2)群体成员资源,主要考虑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3)群体结构,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因素。(4)群体任务,包括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38.(1)独揽决策权,领导者做决策,下属执行决策;(2)单纯命令主义。领导者认为没有必要与下属讨论执行命令的理由,也没有商量或讨价还价的余地。(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领导者把管理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事小事一起抓,忙于事务。39.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内在条件需求和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伯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所缺乏的可以是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要素,也可以是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要素,个体缺乏这些东西的时候,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体向外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相关,而内部条件一定时,则对事物的动机型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40.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41.解决冲突的方法有:(1)问题解决:冲突双方直接会晤,通过坦率真诚的讨论来明确问题并解决问题。(2)目标升级: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该目标不经冲突双方的协作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3)资源开发:如果冲突是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的,那么对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产生双赢解决办法。(4)回避:逃避或抑制冲突。(5)缓和:通过强调冲突双主的共同利益而减弱它们之间的差异性。(6)折衷:冲突双主各自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7)官方命令:管理层运用正式权威解决冲突,然后向卷入冲突的各方传递它的希望。(8)改变人的因素: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造成冲突的态度和行为。(9)改变结构因素:通过工作再设计、工作调动、建立合作等方式改变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冲突双方的相互作用模式。激发冲突的方式:(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4)任命一名吹毛求疵或任命一名批评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英语,数学肯定有的。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专升本学习资料,包括各大机构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各大专业课的学习资源,适合想自考的学生,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专升本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

提取码:2D72

行测135题共有100分,一般题型和分值分布如下:

2010~2018年全国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量为135道,与2012年保持一致。但常识部分减少5道,只有20道,言语理解40道,数量关系15道,资料分析20道,减少的五道题增加到判断推理部分的类比推理题型,类比推理题型一共10道,整个判断推理部分一共40道。题本一共41页,比2012年增加一页。

扩展资料:

行测考试注意事项

应试人员必须将试卷上的条形码揭下后贴到客观题答题卡指定的位置,然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或在答题卡其他区域作答的信息一律无效,未贴或不按照要求粘贴条形码的作答信息一律无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测分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测

国考行测科目的分值分布规则是不对外公开的而且不固定,行测分值分布规则随试题各模块实际难度的变化而变化。各模块分值不同,等到考试结束后,根据全体考生的实际作答水平决定。

如果某一模块难度偏大,正确率低于其他模块,那么该模块的实际分值比例就高;同理,难度偏低的模块,其实际分值比例自然也偏低。

扩展资料:

行测题型: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多种题目类型,试题将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在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以下是部分常用题型介绍。

言语理解

每道题给出一段语言文字,要求报考者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或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答案。

数量关系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判断推理

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

资料分析

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测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测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和分值

跟专升本不一样。可以到你要报读的学校网站看一看,里面有联想电话,可以打电话了解。

组织行为学自考考试重点: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应用: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du们在对他人形成印zhi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相反,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 2、 投射现象: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制别人也有。 3、 晕轮效应:当某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后,他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 4、 社会刻板印象:类别化的产物,是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玻璃天花板) 5、 制约现象:是我们常常会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 6、 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 应用:企业形象设计;招聘面试;绩效期望;绩效评价;成就归因;印象管理及其识别 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讨好技巧、做恰当的自我表露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 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依从、认同、内化) 2、 认知不协调理论(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改变或否定一方、同时改变双方的强度、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3、 平衡理论(人际关系的平衡因素、费力最小原则) 影响因素: 1、 态度改变情境模型(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情境) 2、 态度改变的具体影响因素(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沟通背景) 改变方法: 1、 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 2、 参照群体引导(目标管理) 3、 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过度理论) 4、 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5、 逆反心理的避免与利用(禁果逆反=潘格拉效应 希望)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三、内容型与过程性激励理论 内容型: 1、 Maslow需求理论:1、生理、2安全、3、友爱、4、尊重、5、自我实现 2、 Mcclelland成就激励理论:1、权力、2、成就、3、亲和 3、 Weiner归因理论:可控因素:能力、努力;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 4、 Alderfer的ERG理论:1、生存需要(物质安全和基本生理需要)2、归属需要(社会和人际安全需要)3、发展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 5、 Herzberg双因素论:保健因素(外因);激励因素(内因) 过程型: Vroom期望理论; Adams公平理论; Skinner强化理论 四、人际吸引的条件 1、 距离 2、熟悉 3、个人特征(才能、外貌吸引力、个性品质) 4、相似与互补 综合性人际关系改善技术:PAC技术、敏感性训练、角色扮演 五、领导理论: 1、 特质:1、天资2、主动性3、洞察力、4、自信心5、与下级关系6、决断能力7、成熟度8、性别 9、职业成就的需要10、自我实现的需要11、指挥他人的需要12、金钱的需要13、工作稳定性的需要 2、行为风格:1、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 2、参与式与指令式领导 民主与专制的对比 3、双维理论:结构与关怀、员工导向与生产导向、关心人与关心生产 3、权变:1、费德勒模型:领导和被领导、任务明确程序化、领导权力与各方面参与度 2、情境领导理论:领导与职工的关系行为、工作行为, 低、高 3、路径----目标理论:指令型、参与型、支持型、成就型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一、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标准化原理) 4、采用鼓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两者都有益,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努力; 6、把计划职能(管理职能)同执行职能(实际操作)分开; 7、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 8、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二、简述企业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1、职能分析和职位设计; 2、部门化和部门设计; 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分析以及设计; 4、决策系统的设计; 5、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 6、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 7、控制系统的设计; 8、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划。 三、简述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和管理五要素理论? 答:(一)、经营六职能: 1、技术活动; 2、商业活动; 3、财务活动; 4、安全活动; 5、会计活动; 6、管理活动。 (二)、管理五要素: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协调; 5、控制。 四、组织结构的要素有哪些? 答:组织结构的要素:在组织结构设计时,就组织内部而言,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或者主要方面。 概括的讲,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些关键因素: 1、部门划分;2、工作专门化;3、管理跨度;4、指挥链;5、集权和分权;6、正规化;7、职位界定;8、职位描述。 五、简述管理跨度及其影响因素? 答:管理跨度(管理幅度、控制跨度)——一个上级直接监管的下级人员的数量。由于管理者受自身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能有效管理的下属是有限的。 一位管理者的管理跨度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的能力——管理者能力强,管理跨度大;反之要小一些。 2、被管理者的水平——被管理者能力强,素质高,管理跨度可以大一些。 3、工作性质——工作复杂多变,需要的监管工作量大,管理跨度小一些。 4、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渠道畅通、准确,管理跨度可以大些。 5、监管手段——监管手段先进,管理跨度可以大一些。 6、管理层次的高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主要承担重大的、复杂的策略性问题的决策,管理跨度应小一些;反之,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应大一些。 六、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分为那几种类型? 答:按照业务经营部门职责权限的大小以及业务经营部门与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直线型、参谋型、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多维型、网络型。 七、简述职能型结构? 答:职能型结构——当参谋部门有权向直线型经理直接下达指令时所形成的组织结构,也被称为职能制结构。参谋部门能够对直线型经理下达指令这样一种关系被称为职能关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分工,以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于是产生了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但是,由于职能制存在多头领导的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八、简述事业部型结构?(2004) 答:事业部型——在总部下面设立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一种分权制的组织,为规模巨大的企业所采用。 该类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是: 1、按照产品、地区或者市场划分事业部; 2、事业部相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3、总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有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和监管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九、简述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防止疲劳的方法? 答:(一)引起疲劳的原因: 1、作业强度大小; 2、作业速度; 3、作业持续时间的长短; 4、环境条件; 5、作业时刻;(夜班、白班) 6、操作者身体素质; 7、劳动态度。 (二)防止疲劳的方法(措施): 1、建立健全保护劳动能力的贵证制度,保证劳动者合理的作业负荷,避免长期差负荷工作。 2、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使劳动者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3、合理组织工作地,减少并尽可能消除多余重复劳动,使操作活动安全方便。 4、改进操作方法,科学地选择作业速度和作业姿势,尽可能做到省时、省力。 5、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使工作保持良好的节奏。 6、在紧张活动之后,人体各运动部位注意及时放松。 7、团结互助、心情舒畅的气氛,能够转移和减轻身体的疲劳。 十、简述伦西斯-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组织理论? 答:利克特在1950——1970年期间曾长期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对企业的组织理论等进行过较多的研究,这种研究被称为:密歇根研究。 利克特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4种制度的组织理论(4种领导方式类型):专权的命令式、温和的命令式、协商式、参与式。 前三种制度可以统称为权力主义组织方式,只有第四种才是效率高的组织方式。 利克特认为,对人的激励形式有经济激励、安全激励、自我激励、创造激励。 ★★★十一、论述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案例)! 答:正式群体——根据目标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织决定成立的群体。如:企业中的车间、班组。 正式群体的类型: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交叉功能型群体、自我管理型群体。 非正式群体——自然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立的群体。 1、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大家共同关心的目标而走到一起所组成的群体。 2、友谊型群体——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地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工作之外形成的)。Eg:年龄相近、支持某个球队、政治观点相同、一起驱车上班。 3、传统关系型群体——建立在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上的群体。Eg:亲戚、老乡、同学、战友。 4、压力组合型群体——因外部驱动力或压力作用而形成的群体。 案例:冷静观察和思考,真正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提高素质,来增强自身的威信;抓住时机,同下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要时,请求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权威人员进行协调。 十二、简述群体发展的5阶段模型? 答:该理论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5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即:形成阶段、振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十三、论述宝尔斯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 答:他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实验室进行了试验,这是社会科学家首次以系统的方式对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进行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 罗伯特-宝尔斯的主要贡献: 1、提出了12种人类行为类型;(群体功能理论) 2、提出了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内部沟通和群体的组织与维持,同时指出了群体的行为过程将要经过4大阶段:定位、评价、控制、成员角色具体化。 3、他发现了一个规律:群体中单个成员的行为可以分为四大类(a.在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b.任务相关行为、c.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为、d.社会情感方面的否定行为),四类行为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所发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指出了“角色区别”是群体中的一个一般特征。 十四、简述领导者职能和管理者职能? 答:领导者职能——为使群体高效运作,领导者或者其他人必须完成的群体维持活动和与任务相关的活动,是各类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及工作内容在理论上的概括。 管理者职能——在管理活动中所应当作的事情。一般认为,管理者职能有4项:计划、组织、指挥(领导)、控制。 十五、简述领导者的一般职能? 答:1、完成任务职能:分配任务、安排工作、配备人员等活动,其目标是为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2、群体维持职能:协调内部冲突、确保群体对成员的尊重等活动,其目标是维系群体的良好关系和高昂的士气。 十六、简述管理的4项职能? 答:1、计划职能:确立企业目标及实现企业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活动,是管理过程的起点。 2、组织职能: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要素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和配置的活动。 3、指挥职能:管理者或管理机构,通过下达各种信息(命令、工作意见),来调度和引导下级实现计划的活动。 4、控制职能:纠正偏差、保证目标实现的活动。 十七、简述根据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应当采用的领导类型? 答:1、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 2、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 3、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 4、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 ☆赫塞—布兰查德模型(情景领导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该理论1966年首先由美国的科曼提出,其后由美国的赫塞&布兰查德加以发展。 2、基本观点:领导者的风格应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来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 3、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是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下属的成熟度3个因素决定的。随着下属成熟度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了领导的生命周期:“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根据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应采用的领导类型有: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十八、简述领导风格的基本类型? 答:领导风格——在指导和影响下属的过程中,领导者所欣赏的各种行为模式。采用什么样的领导风格,受到领导者个人因素、被领导者的素质、情景因素的影响。 根据领导的两种职能(完成任务职能、群体维持职能),有两种基本的领导风格: 1、任务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领导者密切监督员工以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完成任务被置于员工成长和员工满意感之上。 2、员工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领导者把重点放在激励而不是控制下属上。他们寻求与员工建立友好、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通常允许员工参与对其有利害关系问题的决策过程。 当然,以上两种领导风格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对于大多数领导者而言,两种风格都具备一些,只不过他们对任务或员工常常各有不同的侧重。 十九、简述领导风格的具体类型? 答:1、独裁型领导风格——决策权基本集中在最高领导者的一种领导类型。(属于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方式) 适用于:规模较小、下属素质较差的企业。 2、民主型领导风格——除了少数重大问题由领导者做出决策外,一般的决策均由下属做出的一种领导类型。(高工作、高关系) 适用于:规模较大、部门较多、下属的素质较高的企业。 3、参与型领导风格——民主型领导风格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大多数决策是在同下属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把人际关系的协调放到首位。(高关系、低工作) 适用于:员工凝聚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企业。 4、放任型领导风格——决策权基本授予下属,领导者主要负责指导、协调、激励职能的一种领导类型。(低工作、低关系) 适用于:高科技、需要创造性工作的部门、下属素质较高的单位。 二十、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 答:1、“归因”带来的盲目推断。 a.“刻板印象”——将群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来推断该类群体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如:认为某地区的人是庸俗的,Marry是该地区的人,就推断Marry是庸俗的) b.“晕轮效应”——当假设某个人有某一种行为特征时,将推断某人必然具有其他的行为特征。(如:男性招聘人员会认为一个求职秘书职位的相貌入时的女性自然擅长打字、速记;认为口才好的求职者必然高智商和勤勉——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2、投影带来的沟通困难。(将自己的特点看成其他人特点的一种倾向,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3、沟通焦虑——在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沟通中,感到过分紧张和焦虑。 4、缺乏了解。 5、个性差异。 6、群体成员资格差异。 7、语言理解不同。 8、忽略非语言提示。 9、语法不够准确。 10、缺少沟通机会。 11、认知差异(最常见)。 12、认识上的偏见。 二十一、简述沟通链条上存在的沟通障碍?(了解) 答:1、沉长的命令传递引起沟通困难; 2、地理位置引起的沟通困难; 3、组织关系不明确带来的困难; 4、部门之间不合作带来的沟通困难; 5、建立部门王国是另一个妨碍沟通的原因; 6、场景与背景也将影响着沟通; 7、信息过载给沟通带来的困难。 二十二、简述在企业中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了解) 答:物质障碍、代码障碍、心理障碍、利益障碍、超载障碍、程序障碍、技能障碍、机制障碍。 二十三、简述发送者和接收者存在的障碍? 答:1、发送者方面存在的障碍:信息过滤、管理风格、信息适应性。 2、接收者方面存在的障碍:选择性知觉、情绪、缺乏兴趣、缺少倾听的能力。 二十四、简述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网络及其类型? 答:1、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权力系统,并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 图:正式的小群体沟通网络及有效性指标: 指标链式网络(严格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轮式网络(把领导者作为所有群体沟通的核心)全渠道式网络(允许所有的群体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 速度中快快 精确性高高中 领导者的出现中高无 成员的满意度中低高 2、非正式沟通网络——常常称为小道消息的传播,它可以自由的向任何方向运动,并跳过权力等级,在促进任务完成的同时,非正式沟通满足了群体成员的社会需要。 小道消息的传播形势:单线传言链、闲谈传言链、随机传言链、积聚传言链。 二十五、简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双因素理论”是赫兹伯格1966年在《工作与人性》一书中首创的“激励因素(满意)—保健因素(不满意)理论”。 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 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激励因素以工作为核心,激励因素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由于在工作时能得到满足,所以在工作时就可能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二十六、简述强化理论? 答:1、“强化理论”由哈佛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 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对个人工作环境的专门设计,并对业绩好的加以赞扬,而对业绩差的加以惩罚,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2、强化理论是一种行为主义观点,它认为强化塑造行为,同目标设置理论相对立: 目标设置理论是一种认知观点,它假设一个人的目的指引他的行为。 强化理论认为,通过外部的强化可以塑造行为。 3、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把行为看成是由环境引起的; B.认为不必关心人们的内部认知活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 C.行为结束之后如果能马上跟随一个反应,则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 二十七、简述强化行为的方法? 答:1、积极强化——当一种反映伴随着愉快的事件时的一种情形。 2、消极强化——当一种反映伴随着中止或逃离不愉快事件时的一种情形。 3、惩罚——为了减少不良行为而导致的不愉快情境。 4、忽视——消除任何能够维持行为的强化物的情形。当行为不被强化时,便可能倾向于逐渐消失。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二十八、简述决策的过程? 答:决策不是瞬息之间的行为,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判断过程。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找出问题、查证原因、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执行决策、分析执行结果。 二十九、简述群体决策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优缺点? 答:群体决策——由群体的多数成员而不是个人实行的决策行为,又称集体决策。 (组织中的许多决策,尤其是对组织的活动和人事有极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多是由群体来完成的,这些群体包括:委员会、工作队、审查组、研究小组等) (一)群体决策过程包括: 1、诊断和确定问题; 2、寻找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 3、分析、比较、做出决策。 (二)群体决策成功的影响因素: 1、个人的控制支配。 2、小群体意识——不合理的过分追求群体内部一致性的现象和倾向,是群体凝聚力增强后可能带来的一种不良后果。 3、极化现象(极端型转移)。 (三)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1、优点——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方案、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由于群体决策有多人参加,集中了多人的知识、经验、信息,因而往往有较高的正确性;群体决策能提高群体成员对决策成败的责任感,并便于贯彻执行。 2、缺点——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在决策的速度和创造性方面,则不如个人决策;在风险方面,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和责任不清。 (了解)三种决策类型: 1、确定型决策——各种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 2、风险型决策——决策者对未来的情况虽然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在已知事件发生概率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在决策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各种方案的结果又是未知的,只能靠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而做出的决策。 三十、简述改善群体决策的措施? 答:1、群体领导人要防止迫使部属接受自己偏爱的方案,要欢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支持和保护持异议者表达他的意见和见解。 2、在把问题交付群体进行决策讨论时,领导人不要在一开始就表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3、除了有保密的必要外,要尽可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或者邀请群体外的专家来参加讨论。 4、如果需要,群体领导人可以事先指定一位成员,在讨论时,专门提出与众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以便促使大家进一步深思熟虑,把问题考虑的更加全面。 5、当对重大问题作决策时,不要匆忙做出决策,而要设法创造一个让大家再一次深思熟虑的“第二次机会”,以便使最后做出的决策更加完善。 三十一、简述压力产生的原因?(工作原因、组织原因、其他原因) 答:(一)工作上的压力: 1、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的兴趣与能力; 2、工作环境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3、角色模糊; 4、工作岗位因素; 5、人际关系因素; 6、挫折因素。 (二)组织上的原因: 1、组织的管理方式; 2、组织结构因素; 3、组织的领导作风; 4、组织的运行周期(初创、成长、成熟、衰退)。 (三)其他因素(非工作因素): 1、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个人因素——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经济开支;个性特点(生理条件、动机冲突、心理偏见、心理矛盾、目标期望) 三十二、简述压力缓和剂和其影响的因素? 答:压力缓和剂——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即:受到压力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影响压力缓和剂的因素有:顽强的性格、对压力的知觉判断、生理条件、过去的经验与学习。 (了解)压力的后果:生理症状(血压升高、头痛、易患心脏病); 心理症状(不安、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 行为症状(攻击、退化、固执、冷漠)。 三十三、简述缓解压力的途径(措施)? 答:(一)员工个人减轻压力的途径: 1、科学管理时间; 2、加强体育锻炼; 3、进行放松训练; 4、扩大社交网络。 (二)组织方面减轻压力的途径: 1、加强人事遴选和工作安排; 2、设置可行的目标; 3、重新设计工作; 4、提高员工的参与决策水平; 5、加强组织沟通; 6、为员工增加身心健康项目(方案); 7、改善人际关系; 8、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9、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 三十四、简述处理冲突的方法? 答:1、第三者裁决; 2、妥协; 3、拖延; 4、和平共处; 5、压制冲突; 6、转移目标; 7、教育; 8、重组群体。 三十五、简述变革的动机? 答:1、劳动力性质的变化; 2、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经济冲击; 4、竞争的加剧。 三十六、简述变革过程的构成要素? 答:1、确认问题; 2、识别原因; 3、形成变革动机; 4、进行变革; 5、管理变革过渡阶段; 6、支持和评价变革。 三十七、简述变革的类型&变革的方式?(了解) 答:1、变革的类型——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工作环境变革、人员变革。 2、变革的方式——改良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计划式变革(理想)。 三十九、简述变革的阻力? 答:1、个人方面的阻力:习惯性、安全性、利益性、不确定性、信息选择性、认识模糊性。 2、组织方面的阻力:相关部门的阻力、群体惯性、对部门利益的威胁、对权力关系的威胁。 变革阻力的表现形式:直接和公开的阻力、潜在或延后的阻力。 ★四十、风险型决策方法的应用: 例题:某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拟扩大生产能力,有如下3个方案: 1、对现有工厂进行改造;2、新建工厂;3、合同转包。其决策收益见“表1”。 要求:根据期望值标准对以上方案进行选择。 表1 市场状态高需求中需求低需求无需求 概率方案0.50.30.10.1 1、改造5025-25-45 2、新建7030-40-80 3、转包3015-10-10 解: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分别计算三种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最大的为最优方案。计算公式: 不同方案的期望值=∑不同自然状态的概率×该状态下的收益值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0.5×50+0.3×25+0.1×(-25)+0.1×(-45)=25.5(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32(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17.5(万元) 比较可以知道,方案2的收益期望值最高,故第二方案为最优方案。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学好组织行为学,需要有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组织学原理,以及一定的哲学、领导科学、决策学知识等。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将识记、理解、领会与分析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题中要体现既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测试分析能力的原则。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卷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大一些,次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节的分数为适中。单章考核分数不超过20%。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以第1、3、6、7、9、11、13、14、17章为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不低于60%。第5、8、10、15、16、18章为次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约为30%,其它章节均为一般考核考内容,分值比例不超过10%。《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已明确不列为考核内容的不作试卷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左右、“简单应用”占30%左右、“综合应用”占20%左右。 4.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的难度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层次,不同难度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容易”占20%左右,“中等偏易”占30%左右,“中等偏难”占30%左右,“难”占20%左右。 5.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组织行为学自考分值分布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北京大学|组织行为学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flv|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美学 5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史 7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制史 3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法律思想史 16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中国对外贸易 24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知识产权法 23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政治经济学 18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学概论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证券投资 3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整合营销传播 20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战略管理 31讲 北京大学视频教程 .flv

组织行为学自考答案:1-10 CBDDB ABCAD 11-20 ABCBB BACAC 21-25 CBBBA26-30 BCDE ABC ABCDE ABDE ABCDE31.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3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33.群体转移: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在集体讨论、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群体转移致使群体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在少数情况下向保守转移。34.事业生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5.组织行为科学化:组织行为合理化的过程,即组织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发展和决策的能力并创造出更为和谐的组织环境和更高的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36.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首先要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录用,发挥最好的效益。其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一方面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安排合理的个性结构。再次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3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有:(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个外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2)群体成员资源,主要考虑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3)群体结构,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因素。(4)群体任务,包括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38.(1)独揽决策权,领导者做决策,下属执行决策;(2)单纯命令主义。领导者认为没有必要与下属讨论执行命令的理由,也没有商量或讨价还价的余地。(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领导者把管理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事小事一起抓,忙于事务。39.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内在条件需求和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伯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所缺乏的可以是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要素,也可以是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要素,个体缺乏这些东西的时候,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体向外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相关,而内部条件一定时,则对事物的动机型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40.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41.解决冲突的方法有:(1)问题解决:冲突双方直接会晤,通过坦率真诚的讨论来明确问题并解决问题。(2)目标升级: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该目标不经冲突双方的协作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3)资源开发:如果冲突是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的,那么对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产生双赢解决办法。(4)回避:逃避或抑制冲突。(5)缓和:通过强调冲突双主的共同利益而减弱它们之间的差异性。(6)折衷:冲突双主各自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7)官方命令:管理层运用正式权威解决冲突,然后向卷入冲突的各方传递它的希望。(8)改变人的因素: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造成冲突的态度和行为。(9)改变结构因素:通过工作再设计、工作调动、建立合作等方式改变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冲突双方的相互作用模式。激发冲突的方式:(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4)任命一名吹毛求疵或任命一名批评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自考理论课成绩如何算?自考成绩100分为满分,60分及格。自考毕业论文是分段进行评价的,分为优、良、及格等。如果要申请学士学位,自考成绩平均分要达到65分,论文良好以上。自考过程性考核成绩如何算?1.考生不参加过程性考核。不参加过程性考核的考生,只需要参加每年4月和10月的自考,考试成绩占100%。考试各科成绩需要达到60分,即考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很多考生基础不好,对于一些有难度的科目,经常只考了40、50几分,需要等到下次再考,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2.考生参加过程性考核。参加过程性考核的考生,自考成绩等于过程性考核分加4月和10月自考成绩乘以70%,也就是说,4和10月自考成绩最少只要达到43分即可通过。对于基础不好的考生或是课程比较难时,选择过程性考核就变得相对简单、容易很多,大大提高了考生的通过率。自考考试计划: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开考专业,一般应在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中选择确定。专业考试计划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学历层次与规格、考试课程与学分、实践性环节学习考核要求、主要课程说明、指定或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其他必要的说明等。专业考试计划实行课程学分制。专科专业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同类专业水平相一致。各专业总学分数不得低于70学分;开考课程不得少于15门,其中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得少于14门。本科专业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同类专业的水平一致。本科可分为两段,即基础科段和本科段。基础科段可直接与本科相衔接。本科累计总学分数(不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分数)不得低于125学分,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得少于20门;其中基础科段的学分数不得低于70学分,理论考试课程一般不得少于12门。自考免试科目成绩怎么算?免试科目不计分,成绩单成绩栏注明免试科目,不计入总分或平均分。具有国家学历及以上(含大专)的各类高等院校和自学考试毕业生(及退学、休学人员)报考自学考试,按有关规定申请免试其已经学习并考试合格的相关课程。免试需要的材料:1、毕业学校或自学考试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2.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最后一学年)可提供学校教务处证明(原件1份)。3.原毕业学校的学籍卡复印件,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红章);或在本人人事档案中复印学籍卡,并加盖本人人事关系主管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公章(红章)。4.学籍卡应包含课程、学分、学时、考试类型、考试成绩等内容。每学期的。学籍卡如有变更记录,应在原毕业学校复印件上的更正处加盖公章(红章)并由经办人签字。5.自考毕业生只需提供毕业生登记表中分数栏的复印件即可。注:由于各地自考政策不同,提交材料略有不同。考生可以提前咨询当地自考办。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学好组织行为学,需要有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组织学原理,以及一定的哲学、领导科学、决策学知识等。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将识记、理解、领会与分析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题中要体现既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测试分析能力的原则。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卷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大一些,次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节的分数为适中。单章考核分数不超过20%。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以第1、3、6、7、9、11、13、14、17章为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不低于60%。第5、8、10、15、16、18章为次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约为30%,其它章节均为一般考核考内容,分值比例不超过10%。《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已明确不列为考核内容的不作试卷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左右、“简单应用”占30%左右、“综合应用”占20%左右。 4.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的难度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层次,不同难度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容易”占20%左右,“中等偏易”占30%左右,“中等偏难”占30%左右,“难”占20%左右。 5.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 索引序列
  •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和分值分布
  • 组织行为学自考题型及分值分布
  •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及分值分布
  • 自考组织行为学题型和分值
  • 组织行为学自考分值分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