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

发布时间: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

报考时,一般来讲,不要先报考公共课。因为公共课一年考两次,即在四月份考,十月份也考。故您应把机会留给那些专业课(即非公共课),这样一旦当您本次专业课不及格时,而下次考试该课程又没有,这样,您就可以报考公共课来补上,而不会出现什么课程也不能报的尴尬局面。又同时加快了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进程 . 答案补充 自考无入学考试,有自学和助学两种学习方式,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课程结业考试(约16门左右).毕业发国家承认的自学考试大学毕业证书(由主考院校和省自考办盖章).教学一般与主考院校关系不大.自考助学单位一般都是私立的助学机构.自考不是全日制,最多全天上助学班的课.一般自己学直接到当地主管部门(自考办)报名即可.若你想学习省心,且能过得轻松点(有人帮你报名,有人辅导,有人给你复习资料等),参加当地助学班即可.当然要交不少学费.学习方式可选择全天上课,晚课等方式.自考学习需要时间和毅力.最短时间为二年以上. 自考难,成考容易多了. 一般选高校各系部主办或长期主办自考助学的单位的质量能有所保证. 答案补充 自考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是特别的难自考的考试内容很广,但并不深所以只要你把书上的内容看透了,过关不问题的我就是自考毕业的如果感觉自已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差,可以看看你们那里有没有自考的辅导班,有的话,可以参加学习下作用嘛不是太大,想过关主要是靠自己,辅导班只起辅助作用,不要抱太大希望在上面加油. 答案补充 以前修过的课程不需要修.... 答案补充 都一样,找工作无非集中方式:1,通过学校找,毕业证影响就不是很大。2,通过招聘大会,人才市场找:就是纯粹个人能力了。3自己出去找,看你运气了,国企对统招待遇好。民企对自考待遇高。 答案补充 说来说去,都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只能认命了... 答案补充 应该是要的,不过你也可以去问问自考主办方....

1.求微观经济学各知识点逻辑示图 这是偶一个考研资料……第一章 序论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古典学派 历史学家 反古典学派 社会主义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凯恩斯学派序论 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供需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Ed ,Es (注意:转嫁与Ed ,Es 的关系) Ed与总收益 应用题 Ed>1 P与TR成反比 (TR)的关系 Ed=1 P与TR无关 Ed<1 P与TR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相当缺乏弹性:|E|<0弹性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xy>0 交叉弹性 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EM>1 则为奢侈品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则为必需品劣质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d = Qs 蛛网理论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分析) 消费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MU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递减规律) 预算线:P1X1+P2X2=I效 消费者均衡用 序数效用分析 均衡条件:MU1 /P1= MU2/P2论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第四章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AP、MP 等产量曲线生产论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扩展线 规模报酬 递增:f(λ L, λ K )>λ θ θ =f(L, K ) 固定:f(λ L, λ K )=λ θ 不变:f(λ L, λ K ) MC AC与MC的关系 AC递增时,AC < MC成本论 AC最低时, AC = MC SMC呈U型的原因:边际报酬先↓后↑ MC与MPL的关系 AVC与APL的关系 无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 长期成本理论 LTC, LAC, LMC曲线的推导 LAC呈U形的原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特点:买卖双方人数众多,产品同质,可自由进出行业,信息完全畅通 例如:农产品市场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完 厂商的均衡条件:MR=SMC, MR=AR=P全 短期均衡竞 生产者剩余争 个别厂商:P≥AVC最低点的MC曲线市 供给曲线场 行业: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 厂商的均衡条件:MR=LMC=SMC= LAC=SAC, MR=AR=P 长期均衡 成本不变行业 行业的长期均衡 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第七章 完全垄断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 条件 需求曲线:右下方倾斜 AR=P1 ,MR,TR 收益曲线 MR=P(1- ) 短期均衡:MR= SMC完 完全垄断市场 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全 长期均衡:MR= SMC=LMC垄 差别定价:一级、二级、三级断 边际成本定价法:P=MC场 平均成本定价法:P=AC与 自然垄断和 *** 管制 双重定价法:类似价格歧视垄 资本回报率管制断 条件竟 右下方倾斜争 垄断竞争市场 需求曲线市 d需求曲线与D需求曲线场 短期均衡:MR= SMC 长期均衡:MR= LMC= SMC , AR=LAC=SAC第八章 寡头市场于博弈论分析基本考点:垄断市场的特征、古诺模型、斯威奇模型、合作模型——卡特尔模型、博弈论、市场类型和经济效率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理论 完全竞争厂商:VMP=W, MP*P=W 卖方垄断厂商:MRP=W, MR*MP=W 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买方垄断厂商:VMP=MFC生 一般表达式:MRP=MFC产 序数效用分析: =W要 要素供给原则 基数效用分析:- = 素 要素的供给与工资率 劳动供给曲线与工资率的决定价 地租、利息的决定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格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理 欧拉定理:Q= L * +K * 论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G =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般均衡论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 与 帕累托最优状态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 福利经济学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 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 社会福利函数与隔罗不可能性定理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兰格模型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基本考点:市场失灵的含义与成因,垄断与 *** 管制,外部性,公共物品,非对称信息, *** 的经济职能。 2.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顾名思义,微观经济学就是从微观的角度上研究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 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3.初入社会,应该具备哪些经济常识和素养 要有什么素养?这个问题太大 但是我知道怎么培养素养 这个并不困难。一般来说,看几本书便可: 微观经济学,企业的运作是如何的,你需要掌握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的发展与问题,如何治理,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亦十分重要 公共经济学, *** 的问题, *** 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 经济法,知道法律规范,对你的立足必不可少 这几本书的专业性比较强一点,但是很简单,零基础均可学习。在各大网站都有卖。至于谁写的就不推荐了,不打广告,最好卖外国人写的。 不要去市面上买什么人人都该懂点经济、天天学点经济学之类的。太浅显了。 另外就是多看新闻,特别是财经新闻,增长知识,了解财经知识,掌握世界经济局势。时间一长你懂的东西会越来越多的 4.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知识点是什么 我刚刚考了这方面内容,以下是老师划的重点和范围. 宏观经济学 1 GDP的定义 2 如何用支出法核算GDP,如何用收入法核算GDP 3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4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5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恒等于计划投资. 6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APC,MPC,APS,MPS 的含义及关系. 7 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消费理论的含义. 8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9 乘数论:投资乘数, *** 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 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的含义及具体公式. 10 为什么 *** 支出乘数的绝对值恒大于税收乘数的绝对值,为什么 *** 支出乘数的绝对值恒大于 *** 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11 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时,投资值得,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市场利率时,投资不值得. 12 IS-LM曲线:1 IS-LM的曲线具体公式 2 IS和LM曲线的移动和斜率 13 LM曲线的三个区域:1 凯恩斯区域 2 中间区域 3 古典区域,这三个区域各自的含义. 14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及IS-LM曲线的四个区域:1IS表示有超额产品需求 3 LM表示有超额货币需求. 16 挤占效应的含义及影响他的四个因素. 17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及他们如何使IS-LM曲线移动及他们的经济效应. 1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有那些. 19 菲利普斯曲线的所有相关内容. 20 失业的分类. 21 倾销的含义及特征 22 实际汇率下降,即本国货币升值,本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反之亦然. 宏观经济最主要的就这些了,还有一些名词解释,大部分都是书上的黑体字部分. 微观经济学 1 机会成本,外部性,激励的名词解释 2 绝对优胜与比较优势的不同 3 使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那些,需求定理的名词解释 4 图文解释天气炎热,台风发生分别对冰淇淋市场有什么影响. 5 各种弹性的慨念及计算.对于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提价与增收的关系. 6 什么叫价格上限,税收归宿的定义 7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8 什么叫无谓损失,图文解释税收如何影响福利 9 图文解释进出贸易中进口国的得失,关税的影响 10 科斯定理,什么是外部性内在化 11 排他性是指什么 12 税收的纵向平等和横向平等 13 什么叫沉没成本,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区别,成本曲线极其形状 14 垄断企业,自然垄断,安全竞争市场他们的短期和长期. 垄断者如何作出生产及定价的决策 15 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什么是囚徒困境及人们有时能合作的原因 16 垄断竞争企业短期的生产决策和长期的生产决策 17 劳动边际产量值及曲线 18 效率工资的定义 微观经济最主要的就这些了,以上的东西在书上都有具体的描述,反正我们考的就是这些,你把以上这些都弄懂了100分的卷子至少可以得80分, 5.微观经济学包含哪些方面 微观经济学包含了六个方面的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者行为理论;(4)收入分配理论;(5)—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的英文为“ macro”,它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大”。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如家 庭、厂商、行业,它看到的是“树木”。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它看到的是“森林”。宏观经济 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 能得到充分利用。

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专题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法学的概念: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法学学科。经济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2、关于经济法的产生:(1)属于早期经济法的有:a.美国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b.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c.德国1919年《煤炭经济法》(2)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由德国学者提出和归纳的经济法。(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法学较为全面的发端,是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的研究为标志。并且,德国成为经济法学的发祥地)二、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1、产生: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法律规范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促使经济法的产生,学术界对其开始重视。2、发展:(1)在不同法系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大陆法系(如德、日):对经济法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巨大成果。英美法系:在总体上虽没有经济法之名,但却有经济法之实,即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范”(2)经济法学不仅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在计划经济国家也曾经存在(3)经济法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1、经济法总论:(1)本体论(2)价值论(3)规范论(4)运行论(5)发生论(6)范畴论2、经济法分论:(1)宏观调控制度:a.财政法律制度b.税收法律制度c.金融法律制度d,计划法律制度(2)市场规制制度:a.反垄断法律制度b.反不正当竞争制度c.消费者保护制度d.特殊市场法律制度四、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1)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2)矛盾分析法:a.一分为二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3)因果关系分析法2、科学方法:(1)一般科学方法(比哲学方法低一个层次):a.逻辑方法b.经验方法c.横断学科方法(2)专门科学方法:a.经济分析方法b.政策分析方法c.社会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e.语义分析方法五、经济法学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用到哲学方法、一般和具体科学方法。第二章 经济法本体论一、经济法概念:1、经济法概念: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经济法概念的研究价值及其提炼方法:(1)研究价值:节约交流成本、增进理论自足、推进学派形成(2)提炼方法:“属+种差”3、经济法的具体调整范围:(1)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可以分别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合称为“调制关系”(2)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范法的产生: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市场失灵——产业失衡——结构失衡——总量失衡——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的产生: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行为规制——综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4提炼经济法概念的价值:(1)有助于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经济性和规制性,这是它与其他所有部门法的不同。 b.经济法概念可以涵盖日益打通的国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这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c.经济法不仅关乎个体利益,也关乎社会公益乃至国家利益。(2)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特征、宗旨等问题。二、经济法的特征:1、提炼经济法特征的理论准备:研究经济法的特征,应当先明确特征的提炼标准、认识基础和参照对象。2、经济法的特征:(1)经济性和规制性:A、经济性:a.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具有降低社会成本,增进总体收益,从而使主体行为及其结果更为“经济”的特性。b.表现:ⅰ、经济法高速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ⅱ、经济法要反映经济规律ⅲ、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ⅳ、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ⅴ、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B、规制性:指在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所具有的把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经济法的经济性与规制性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经济法宗旨和具体调整手段的密切联系。(2)现代性;体现:a.经济法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在现代社会经济法追求一种从资源配置到财富分配,从调整手段到调整目标的协调,这种追求是经济法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经济法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一种基本精神。b.经济法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主要体现为经济法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需要由新兴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其社会基础是:社会的多元发展使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受到重视,导致权利保护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社会中间层”的迅速发展。总之,这种背景与部门法是不同的,因此经济法具有依赖背景上的现代性。c.经济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ⅰ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与经济政策的联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是以往的传统部门法所没有的。ⅱ。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具有突出的“自足性”,即在它的制度构成中,既有实体法制度,又有程序法制度,从而在制度供给或运作上是自给自足的。ⅲ。制度运作上的现代性:经济法的制度运作主要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是司法领域,因而经济法领域的纠纷有许多并不是在司法机关解决的。三、经济法的地位:1、经济法的地位概念: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无自己位置、以及具体位阶如何的问题。其判断标准或核心是:经济法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及该法律部门在法律体系中位于哪个层次。2、经济法的地位:(1)从部门法的维度看: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整个法律体系有自己独立地位。它是我国7个部门法之一(2)从法域维度看:无论把经济法放入争论中的社会法法域,还是将其放入经过拓展的公法法域,经济法在上述法域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同时,一般不把它放入私法的法域(3)从与相邻近部门法的关系看:A、与宪法:从总体上说,两者是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关系从制度形成上说,宪法为经济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经济法的各类制度,不过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化B、与民法:联系:在法律调整上具有互补关系。两部门法只有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区别:性质不同:民法是私法而经济法不是调整对象不同:(此区别也适用于经济法与民法的特别法——商法之间的关系)C、与行政法联系:两者的执法主体在形式上都是行政机关两者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侧重于“纵向关系”区别: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而经济法主要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即“调制关系”宗旨、手段不同:行政法主要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因而要规范行政权,确保依法行政,保护人权。经济法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而要运用间接的调制手段、协调矛盾D、与社会法联系:都属于现代法,都具有突出的现代性和一定的政策性、社会性。区别:调整对象不同:社会法侧重解决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经济法侧重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问题。突出的特征不同:社会法的社会性更突出。经济法的经济性最为突出E、与诉讼法:关系较为密切,尤其在经济法制度的“可诉性”问题上表现突出 F、与刑法:联系:都属于公法、在一些保护私权的原理上具有一致性、经济法的规定还需与刑法的规定相衔接。区别:调整对象、调整手段不同四、经济法的体系:1、经济法体系概念: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2、经济法体系的构成:(1)基本构成:经济法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部分构成,即经济法体系的“二元结构”(2)对上述基本构成的进一步理解:经济法体系的“二元结构”同调整对象、调整手段、法律主体、调整领域的二元结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3)某些特殊规范的归属问题:监管规范、价格规范、反倾销与反补贴规范等规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其归属应当做具体分析(从总体上说,这些规范大都或主要属于市场规制法规范,但它们与宏观调控法规范的联系又非常密切)(4)经济法体系内部两类规范的交叉融合问题:a.经济法体系中的两大类规范所构成的“二元”并非截然孤立,而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b.人类实践表明:宏观调控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市场规制法的调整所确立的基本秩序,并同时为市场规制法所确保的市场秩序提供重要的外部环境。而市场规制法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宏观调控法所提供的相关保障,并恰与宏观调控法的调整相得益彰。c.在“二元”各自发展中,一些非典型性的宏观调控法规范和市场规制法规范,作为“二元结构”的“中间地带”,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使“二元”更加融为一体,从而为提炼经济法规范共通的法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三章 经济法价值论一、经济法的价值:1、经济法价值的确立:经济法的价值,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即经济法自身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另一类是“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即社会公众或研究者所认同的或所期望的经济法所具有的价值。2、对经济法的两类价值的解析:(1)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经济法的功用,主要是规范调制行为,保障有效调制。同时,经济法可以成为用以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工具,以及各类主体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方面保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些经济法的制度功用,就是经济法的内在价值。(2)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效率、公平和秩序,作为经济法调整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反映了经济法主体对经济法功用的外在评判,因而是经济法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 总之,对于两类不同层面价值的研究,可以形成一种内、外部结合,主、客观统一、功用与评判相联系的“二元价值论”。3、经济法价值体系的构成:由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与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组成,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层面,前者所处的层面是更为基本的。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因而是更高层次的。二、经济法的宗旨:1、经济法宗旨的概念:是经济法的调整所欲实现的目标,是经济法调整应当遵循的总体上的、根本性的意旨。2.经济法宗旨的基本位阶:在经济法价值之下,而在经济法原则之上。3.经济法宗旨的确立标准:(1)独特性标准:即经济法宗旨应体现经济法特色。(2)普遍性标准:即经济法宗旨应是普遍适用的,可覆盖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3)包容性标准:即经济法体系是开放的,能随经济法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4.经济法宗旨的确立方法:(1)矛盾分析法(2)系统分析法(3)语义分析法5.经济法宗旨的提炼与检验:(1)提炼:经济法的宗旨,包括:a.经济目标:通过对调制关系的调整,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持续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b.社会目标:保障社会公益与基本人权,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2)对宗旨提炼的检验:要按确定宗旨的三个标准即独特性、普遍性、包容性标准来进行基本检验。6.经济法宗旨中的重要目标:(1)稳定增长目标(首先是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密切相关)。(2)保障基本人权的目标。(3)保障社会公益的目标。(4)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经济法宗旨的最高目标)7.研究经济法宗旨的价值:(1)有利于深化价值论的研究,提高经济法理论的自足性。(2)对于经济法的法制建设,尤其对于经济法的立法和法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概念:指贯穿于经济法制建设各个环节的基本准则,是各类具体的经济法规则的本原性规则。2.确立标准:(1)高度标准:即它既要体现经济法的宗旨,又要高于经济法的具体规则,且具体规则不能与它相抵触。(2)普遍标准:即它应贯穿经济法各项制度的始终。(3)特色标准:即它是经济法所特有的。3.确立方法:(1)系统——网络分析方法(2)结构——行为——绩效方法4、经济法的三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1)调制法定原则:即调制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由法律来加以规定,只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特殊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法规来加以规定。在宏观调控法领域,该原则尤其要求“调控权法定”。在市场规制法领域,该原则主要体现为规制权、竞争权、消费者权的“法定”(2)调制适度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制行为必须符合规律,符合客观实际,要兼顾调控和规制的需要和可能,保障各类主体的基本权利,它包括调控制度和规制适度两个方面。前者要求调控权的行使、调控手段的选择、调控性规范的周期变易等都要适度。后者更强调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保护以及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3)调制绩效原则:经济法具有经济性特征,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是其主要目标,因而要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法具有突出的政策性,从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而也要考虑社会政策、社会公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法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追求,就是对调制绩效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贯穿于经济法的宗旨、原则及其具体规则之中,因而调制绩效原则也成为一种基本原则。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汇总图

1.西方经济学常识——飞利浦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率高时 2.我要做一个题目为共享经济的PPT 我现在学的是西方经济学 希望可 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一定是有需求的客户来到店家购买服务。 当然,如果这个办公地点有公用的会议室, 打印机,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 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 闲散物品;另一方面,共享需要有双方的信任关系才能达成,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 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牵扯到三 大主体,而只有弹性的租赁需求。3是中小企业的外地办事处,他时常抱怨辛辛苦苦一个月下来挣不了多少钱,大头都让机构拿走了。 共享经济下的教育行业,他们没有长期的租赁需求,或拥有带孩子的经验。一,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 传统社会,朋友之间借书 或共享一条信息,并不一定是整月或整年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务, 而更可能是在许多家庭有某些急切需求的时候提供服务,比如老婆出差自己没时间打扫家、滴滴出行、aribnb 的成功、发展与未来进行了深度解读、打印机等公共设备。事实上,某些办公楼的小空间,某个公 司的空闲空间同样可以提供这种服务。 4、医疗业 在中国,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面临着相似的情况,它们都是公立机构占据主导地位,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弱小成长得强大的,它们在初创时并没有特别大 的办公租赁需求。共享经济 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 LBS 应用、动态算法与定 价。 从狭义来讲,你可以提前查看心仪的理发师什么时候有时间,然 后预约。Uber 和 Airbnb 两只巨无霸独角兽的崛起让“共享经济”一词异常火热,作为共享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当然他们可能有过家政的相关培训经历,Uber 和 Airbnb 分别为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让人们看到了共享经济在未来的巨大潜力。 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并不只会在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发挥作用,利用人们业余时间和空间的特点,但移动互联网让这些成为了现实。传统的这些服务业。 2是自由职业 者或工作室工作者,并没有什么错。但共享经济下的个人服务业相对于传统个人服务业有两个无法比拟的优势。 2。对于服务需求方来说,更充分地利用时 间提供服务赚钱、问诊了,同时他们也可以不用依附于私立教育机构,而是成为自由职业者,为学生提供服务,这种服务给平台的佣金一定远远低于给私立教育机构的,人人都希望有针对个人的定制化医疗服务,而非到公立医院用一周时 间排队、挂号。 二是对于服务师傅来说,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传统雇 佣式的门店,必须服务于到店顾客,而如果今天一天生意冷清,那么 理发师就没什么事做,这些企业也许只需 要一个临时的办公地点,可以解决公立学校老师在业余时间赚取外快的需求(我很多当老师的同学在抱怨在学校干一年还不如寒暑假当几个月的家教 挣得多),并提供 会议室。当然当前医疗的矛盾很大部分是有限的公立医院资源与巨大的病人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共享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公立教育相对来说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但在公立教 育之外市场依然无限广大,公立学校老师利用寒暑假办班和遍地开花 的私立教育机构就是一个体现,它几乎可以渗透到各个行业。 具体列举几个将会渗透共享经济的行业:1、教育行业 在中国、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 有社会资源,而只是拥有空闲时间并想 赚点钱的人,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就可以惬意地做自己的事了,对于服务提供方来说可以解决两类人的问题,这一模式是大部分商业模式的特点。 共享经济的目的是共享,而提 高效率是它的核心精神。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需求信息的发布更加 即时和随处可为,需求的响应也变得迅速和精准,“共享经济 2.0”浪 潮来临。 共享经济、关系两大要素,一方面,信息或实物的共享要受制于空间的限制,只能仅限于个人所能触达的空间之内读了《共享经济 2.0》后,我从书中的娓娓道来的共享经济有了 一定的了解,可以解决拥有教师资质,但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工作的人的需求(我们都知道想进公立学校工作,有时候为支持一个外地项目,中小 企业必须驻扎外地办公,但如果不是稳定的项目,而许多病人也不需要再跑到医院去挂号。此外, 对于将共享经济模式完美诠释的 Uber。 本书不仅给“共享经济 2.0”给予了精确定义,并看清这一趋势,将其给个人、商业和社会带来的全方位颠覆性变革做了专业分析。 在共享经济下的家政服务人员与传统家 政服务相比、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共享经济对所在的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思路的转 变,会对其原有的经济模式形成冲击。 我有个高中同学一毕业就在北京的某个私立教育机构当地理老师。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概念早已有之,茶歇地点等空间会更受欢迎。 潘石屹最近推出了短租写字楼,而美国的 Wework 估值超过 50 亿美元,它们可以供租赁者按月甚至有些按周租赁办公空间。2000 年之后,随着互联网 web2.0 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社区 、BBS、论坛开始出现,用户在网络空间上开始向陌生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 但网络社区以匿名为主,社区上的。 3.西方经济学怎么复习啊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 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 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 这一点也尤其重要。 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当然还要有参考书,呵呵,我用的是 >第四版 正版 ,第三,五版也有,看你的情况了,当然还有相应的配套练习书,西方经济学辅导书网上也有卖的`` 其实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看,你会发现没有你自己想的那么难,最后祝你成功,大家加油啦``。 4.有趣的经济学小知识 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 *** 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 当 *** 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 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另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社会必须决定谁将吃鱼子酱而谁将吃土豆,谁将开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车而谁将坐公共汽车。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 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我们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 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 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 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 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 *** 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 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 *** 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 当 *** 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 *** 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 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 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费与伙食费可。 5.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教程 配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 西方经济学 第三版 高鸿业 编著 课程内容: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四节 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第六节 本教材的特点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三节 供给曲线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第八节 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九节 结束语 第三章 效用论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 预算线 第四节 消费者的均衡 第五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六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第八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九节 结束语 第四章 生产论 第一节 厂商 第二节 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五节 等成本线 第六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第七节 规模报酬 第八节 结束语 第五章 成本论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一节 垄断市场 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 第三节 寡头 第四节 寡头厂商之间的博弈:博弈论初步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八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第二节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第三节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第四节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五节 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六节 结束语 使用教材: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 作者:高鸿业 丛书名: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视频学习网有卖的 。 6.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 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每个人都以其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效用通常指个人利益,或者是从个人出发的自我实现。 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活动只表现为个人需要的单回路结构。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也称为X理论,认为被管理对象是由无组织的个人组成,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力求符合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个人收入。 行为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他主张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人把马斯洛描写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叫做“成就人”。马斯洛后来又补充了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现代管理理论中有两个著名的理论:经济人与社会人。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不愿承担责任等;而社会人的假设则认为人都是勤奋的。 人们可以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在人群中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经济人的假设,必然导致“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 而这正是一些小企业的管理方式——时刻监督,处处防范,惩罚严厉,常常喜欢“杀一儆百”。然而,按社会人假设,管理者应采取的是截然相反的管理方式——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满足职工的尊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让职工担负更多的责任,使他们发挥潜力,自我控制,以达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一体化。 虽然社会人假设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真正尊重人就会把人性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同时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是把员工当作“经济人”,员工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员工就会真的变成“经济人”,对工作不满,能少干就少干,并时刻酝酿离开这个“大棒”常现的地方。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亚当?斯密把市场形容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可以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化为共同的 社会福利的奇妙结果。 经济学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原理,讲的是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哈耶克则提出了“知识分工”,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哈耶克则提出了“自生秩序”。 萨谬尔森 在经济理论上的卓越贡献是对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年)提出,所有经济行为的研究都可以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最大化问题。 为此,1970年,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但是,给萨谬尔森带来国际声誉的却是一本普及性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 《经济学》出版于1948年。最初写作这本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进行综合,从而推动经济学的普及。 实际上,《经济学》出版后不仅成为美国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而且畅销世界各国。 7.西方经济学的知识:钻石作用很小却价格昂贵,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却 涉及到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边际效用= 0 的:生活必需品,如米.面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 >0 的:投资品,如预期能涨价的房地产 水属于第一者 而钻石属于第三者.物以稀为贵.空气比起水,对生命更重要,但是现在空气基本是免费的.钻石、黄金、高档汽车、等等奢侈品,对于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毫无用处.但是,拥有这些财富的人,并不会因为农民不需要这些东西,而对他们降价或者白给.在市场经济的现在,钻石、黄金等等物品,实际可以等同与货币.虽然它们的日常用途不大,但是有稳定货币的作用.因此,有其“昂贵的价格”.——这是我们现在经济社会的现象.如果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物质和文明相当充足,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那时,这些昂贵价格的东西,可能就失去了许多现在拥有的许多价值.。

宏观经济学自考重点: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17.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1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19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20.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2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2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2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2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2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26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关于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工资上涨率。27.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人们宁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会取得的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政策保持在手边。)28.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29.灵活偏好陷阱: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竟会遭受损失,这是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是利息率在下降。30.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31.投资陷阱:投资的利率调节与传导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机制。根据凯恩斯投资函数理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越少,由于利率调节与传导机制的存在,投资的增减变化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经济学名词解释: Okun’s law 奥肯法则 由奥肯发现的周期波动中的GDP和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这一法则指出,当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较早估计的比率是 3:1)。 Oligopoly 寡头 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行业为少数几个供给者所支配。 Open economy 开放经济 一种经济体系,它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和资本的国际贸易活动(即进日和出口人而一个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则是没有进出口的经济。 Open-economy multiplier 开放经济乘数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漏出的收人既流向储蓄也流向进口。因此,投资或政府支出的开放经济乘数由下式可求:开放经济乘数式中MPS—边际储蓄倾向,MPm—边际进口倾向。 Open-market operations 公开市场业务 为影响银行准备金、货币供给和利率,中央银行所进行的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买入证券时,中央银行所支付出去的货币,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扩大。而卖出证券时,货币供给就被减缩。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经济品的次优(next-best)使用(或机会)价值,或曰所牺牲掉的可供选择的其他用途的价值。比如说,用来开采一吨煤的投入,其可供选择的最佳使用是生产10蒲式耳的小麦。那么一吨煤的机会成本就是10蒲式耳的小麦。这些小麦能被生产出来但实际上却没有生产。机会成本对于评价非市场性商品诸如环境卫生和安全等十分有用。 Ordinal utility 序数效用 需求理论所用的一种无标度(dimensionless)的效用衡量方法。序数效用可以表明个人在A与B中更偏好A,但不能表明他究竟偏好多少。也即,任何两组商品都可以相对排序,但绝对差异无法衡量。这与基数效用(有标度的效用)概念不同,基数效用有时用于风险行为分析。基数效用的一个例子是:我们说某物质在100克时比它在50克时热两倍。 Other things constant 其他因素不变 一个短语,有时写为“ceteris paribus。表示:被观察的那个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依旧或固定不变。例如,一个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如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会下降。 Outputs 产出 用于消费或进一步加工生产的各种有用的商品和服务。 P Paradox of thrift 节约体论 一个最早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原则。即一个社会增加其储蓄的企图,可能导致其实际储蓄数量的减少。 Paradox of value 价值悖论 这样一种悖论:许多生活必需品(如水)的“市场”价值很低,而许多奢侈品(如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市场价格很高。这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Pareto efficiency(or 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 见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 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 一种分析方法。在某些因素不变(如忽略收入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分析各种变量对单个市场的影响。 Partnership 合伙制 两人或多人共同经营的非公司形式的企业,不像公司那样只承担有限的责任。 Patent 专利 一种赋予发明者的排他性权利,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如美国为20年)控制其发明的使用权。专利造成暂时垄断,作为对发明活动的酬报。像其他知识产权一样,专利是促进个人或小企业进行发明的一种手段。 Payoff table 支付矩阵 博弈论中,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多个参与人的策略和支付的矩阵。不同参与人的利润或效用就是支付。 Payoffs 支付 见支付矩阵(payoff table)。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 参见完全竞争(competition, perfect)。 Personal income 个人收入 衡量税收抵扣前收入的一个指标,确切地说,等于可支配个人收入加上净税收。 Personal saving 个人储蓄 收人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换言之,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 Personal savings rate 个人储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由A·W·菲利普斯首先提出的一种几何图形,显示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在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向下倾斜的“替代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只在短期中成立。在长期中,通常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而且对应于最低可持续失业水平。 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 政策无效性定理 一个定理,认为在理性预期、价格工资灵活的情况下,被预期到的政府货币或财政政策实际上不能影响实际产出或失业。 Portfolio theory 投资组合理论 一种经济投资理论,讨论理性投资者如何将自己的资本分配在不同的金融资产中——也就是说,他们怎样将其资本“组合”成一种最佳搭配状态。 Positive economics 实证经济学 参见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normative vs. positive economics)。 Post hoc fallacy 后此谬误 来自拉丁语“post hoe,ergo propter hoc”,意为在这个之后发生,所以是因为这个”。如果这样推理:“因为A先于B,所以A引起B”,那么,就会发生这种谬误。 Potential GDP 潜在GDP 高就业的GDP,或更精确地说,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可以达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的GDP。现今一般认为:它是那个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等价物。 Potential output 潜在产出 与潜在GDP(potential GDP)同义。 Poverty 贫困 今天,美国政府将“贫困线”定义为可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收入水平。 PPF 见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resent value(of an asset) (资产的)现值 在一段时间内能带来一系列收入的资产的当前价值。估价这一系列的收人需要将每一部分收入折现。折现是用折现率(也即一种利率)对未来的收入加以折算。 Price-elastic demand 有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有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超过1的情况。这时,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另外,有弹性的需求意味着:当价格下降时,由于需求量增加得非常之大,以至于总收益(价格*数量)会上升(参见非价格弹性的需求)。 Price-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弹性系数(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p)等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具体计算百分比时,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数,分母取新老价格的平均数,不计负号。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非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给的价格弹性 在概念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相似,只不过它衡量的是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更精确地说,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供给弹性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最为有用。 Price flexibility 价格灵活性 “拍卖”市场上(如许多原料商品和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在这些场合,价格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立即作出反应。(对照管理价格) Price index 价格指数 表示在给定的时段里,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在计算平均数时,不同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根据其经济重要性作加权处理。(例如在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加权的依据就是每种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 Price-inelastic demand 无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无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下降时,总收益下降;当价格上升时总收益上升。无价格弹性的需求的一个极端是完全无价格弹性的需求,这意味着当价格上升或下降时,需求量完全没有变化。(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vate goods 私人品 见公共品(public goods)。 Producer price index 生产者价格指数 大量批发销售的商品(如钢、小麦以及石油)的价格指数。 Product, average 平均产品 见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产品差别 类似商品之间存在着的使它们不至于成为完全替代品的因素。如,因位置差别使得在不同地点出售的同型号的汽油成为不完全的替代品。具有产品差别的企业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不是完全竞争情况下的那种水平的需求曲线。 Product,marginal 边际产品 见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Production function 生产函数 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或数学函数)。它用于某个企业,或作为总生产函数用于整体经济。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种几何图形,显示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商品的各种组合。通常简化地选择两种商品:大炮和黄油。PPF外部的点(其右上部)的产品组合不可能得到,而PPF内部的点则缺乏效率,因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或者是因为资源使用不当,或者是所用的生产技术已经过时。 Productivity 生产率 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是劳动生产率)。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生产率就增长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深化。 Productivity growth 生产率增长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生产率增长的速率。例如,如果劳动生产率指数1990年为100,而1991年为101.7,则1990年到1991年生产率增长为每年1.7%。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net 净资本生产率 参见收益率(rate of return)。 Productivity slowdown 生产率减速 大约在1973年左右,美国发生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急剧滑坡。 Profit 利润 (l)在会计学中,是指所售商品的总收人减去合理确定的成本(参见收益表)。(2)在经济理论中,是指总收入与生产这些商品所用资源的全部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Profit-and-loss statement 损益表报告书 参见收益表。 Progressive, proportional, and regressive taxes 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累进税对富人征税较重,累退税正好相反。更精确地说,一种税,如果对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即税收除以收人)较高,它就是累进税。如果收入越高的人平均税率越低,就是累退税。如果对各种收入水平的平均税率都相同,就是比例税。 Property rights 产权 产权定义为个人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买卖、使用资本品和其他财产的能力。 Proportional tax 比例税 参见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Proprietorship individual 个人业主制企业 由私人所有并经营的企业。 Protectionism 保护主义 一国所采用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内产业,防止进口品竞争的各种政策(最普通的是对进口征收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 Public choice 公共选择 也称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 theory)。研究政府作出选择和指导经济的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部。这一理论有不同于市场理论之处,它强调政治家的“选票最大化”行为这个因素,而这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形成对比。 Public debt 公共债务 见政府债务(government debt)。 Public good 公共品 指这样一种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例如,一项根除天花的保健措施对所有人都起了保护作用,而决不只是那些付钱接种疫苗的人。而私人品,如面包,如果被一个人消费,就不可能被另外的人消费。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片

自考经济学本科,必考科目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语(二) 文化基础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经济思想史 专业课、西方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选考科目有: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国际金融、世界市场行情、公共政策。 不考外语的必须考上述“选考科目”,但是不考外语的无法申请学位。

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2.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指将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即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外国价格水平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3.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4.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5.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6.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所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7.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也译为“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8.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吃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10.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指厂商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而支付给工人的比市场出清工资高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工数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可以解释尽管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因为尽管削减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总额,但它还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经济学专业考试必考科目有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

以及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会计统计与核算

经济学专业其主干学科有经济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扩展资料:

经济学专业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知识。

1、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3、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4、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5、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6、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学专业

在人口问题上的几个基本观点(一)人口增长并不是低生活水平、严重的不平等的基本原因;一种极端观点:把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弊病都归因于人口的过快增长。批驳一:欠发达才是真正的问题,发展应当是唯一的目的。批驳二:世界资源流失和环境破坏也许是人们必须更为关心的问题。(二)迅速的人口增长确实强化了欠发达问题,使得发展的前景更为遥远。例证:人口——贫困周期理论(恶性循环);人口增长既是欠发达的原因又是欠发达的结果!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七个方面)1、强化了欠发达问题,使得发展的前景更为遥远。2、限制了经济增长;3、使贫困与不平等问题加剧;4、限制了教育的发展;5、健康受到影响;6、粮食短缺;7、环境恶化。结论:人口的过度增长已经给经济发展、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人口政策1、要重视人口问题;——计划生育政策。2、不仅重视人口变量本身,而且必须处理欠发达背后的社会和经济条件;3、提高妇女地位。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表

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专题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法学的概念: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法学学科。经济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2、关于经济法的产生:(1)属于早期经济法的有:a.美国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b.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c.德国1919年《煤炭经济法》(2)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由德国学者提出和归纳的经济法。(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法学较为全面的发端,是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的研究为标志。并且,德国成为经济法学的发祥地)二、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1、产生: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法律规范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促使经济法的产生,学术界对其开始重视。2、发展:(1)在不同法系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大陆法系(如德、日):对经济法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巨大成果。英美法系:在总体上虽没有经济法之名,但却有经济法之实,即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范”(2)经济法学不仅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在计划经济国家也曾经存在(3)经济法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1、经济法总论:(1)本体论(2)价值论(3)规范论(4)运行论(5)发生论(6)范畴论2、经济法分论:(1)宏观调控制度:a.财政法律制度b.税收法律制度c.金融法律制度d,计划法律制度(2)市场规制制度:a.反垄断法律制度b.反不正当竞争制度c.消费者保护制度d.特殊市场法律制度四、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1)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2)矛盾分析法:a.一分为二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3)因果关系分析法2、科学方法:(1)一般科学方法(比哲学方法低一个层次):a.逻辑方法b.经验方法c.横断学科方法(2)专门科学方法:a.经济分析方法b.政策分析方法c.社会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e.语义分析方法五、经济法学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用到哲学方法、一般和具体科学方法。第二章 经济法本体论一、经济法概念:1、经济法概念: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经济法概念的研究价值及其提炼方法:(1)研究价值:节约交流成本、增进理论自足、推进学派形成(2)提炼方法:“属+种差”3、经济法的具体调整范围:(1)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可以分别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合称为“调制关系”(2)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范法的产生: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市场失灵——产业失衡——结构失衡——总量失衡——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的产生: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行为规制——综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4提炼经济法概念的价值:(1)有助于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经济性和规制性,这是它与其他所有部门法的不同。 b.经济法概念可以涵盖日益打通的国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这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c.经济法不仅关乎个体利益,也关乎社会公益乃至国家利益。(2)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特征、宗旨等问题。二、经济法的特征:1、提炼经济法特征的理论准备:研究经济法的特征,应当先明确特征的提炼标准、认识基础和参照对象。2、经济法的特征:(1)经济性和规制性:A、经济性:a.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具有降低社会成本,增进总体收益,从而使主体行为及其结果更为“经济”的特性。b.表现:ⅰ、经济法高速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ⅱ、经济法要反映经济规律ⅲ、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ⅳ、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ⅴ、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B、规制性:指在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所具有的把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经济法的经济性与规制性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经济法宗旨和具体调整手段的密切联系。(2)现代性;体现:a.经济法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在现代社会经济法追求一种从资源配置到财富分配,从调整手段到调整目标的协调,这种追求是经济法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经济法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一种基本精神。b.经济法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主要体现为经济法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需要由新兴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其社会基础是:社会的多元发展使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受到重视,导致权利保护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社会中间层”的迅速发展。总之,这种背景与部门法是不同的,因此经济法具有依赖背景上的现代性。c.经济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ⅰ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与经济政策的联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是以往的传统部门法所没有的。ⅱ。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具有突出的“自足性”,即在它的制度构成中,既有实体法制度,又有程序法制度,从而在制度供给或运作上是自给自足的。ⅲ。制度运作上的现代性:经济法的制度运作主要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是司法领域,因而经济法领域的纠纷有许多并不是在司法机关解决的。三、经济法的地位:1、经济法的地位概念: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无自己位置、以及具体位阶如何的问题。其判断标准或核心是:经济法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及该法律部门在法律体系中位于哪个层次。2、经济法的地位:(1)从部门法的维度看: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整个法律体系有自己独立地位。它是我国7个部门法之一(2)从法域维度看:无论把经济法放入争论中的社会法法域,还是将其放入经过拓展的公法法域,经济法在上述法域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同时,一般不把它放入私法的法域(3)从与相邻近部门法的关系看:A、与宪法:从总体上说,两者是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关系从制度形成上说,宪法为经济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经济法的各类制度,不过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化B、与民法:联系:在法律调整上具有互补关系。两部门法只有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区别:性质不同:民法是私法而经济法不是调整对象不同:(此区别也适用于经济法与民法的特别法——商法之间的关系)C、与行政法联系:两者的执法主体在形式上都是行政机关两者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侧重于“纵向关系”区别: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而经济法主要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即“调制关系”宗旨、手段不同:行政法主要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因而要规范行政权,确保依法行政,保护人权。经济法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而要运用间接的调制手段、协调矛盾D、与社会法联系:都属于现代法,都具有突出的现代性和一定的政策性、社会性。区别:调整对象不同:社会法侧重解决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经济法侧重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问题。突出的特征不同:社会法的社会性更突出。经济法的经济性最为突出E、与诉讼法:关系较为密切,尤其在经济法制度的“可诉性”问题上表现突出 F、与刑法:联系:都属于公法、在一些保护私权的原理上具有一致性、经济法的规定还需与刑法的规定相衔接。区别:调整对象、调整手段不同四、经济法的体系:1、经济法体系概念: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2、经济法体系的构成:(1)基本构成:经济法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部分构成,即经济法体系的“二元结构”(2)对上述基本构成的进一步理解:经济法体系的“二元结构”同调整对象、调整手段、法律主体、调整领域的二元结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3)某些特殊规范的归属问题:监管规范、价格规范、反倾销与反补贴规范等规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其归属应当做具体分析(从总体上说,这些规范大都或主要属于市场规制法规范,但它们与宏观调控法规范的联系又非常密切)(4)经济法体系内部两类规范的交叉融合问题:a.经济法体系中的两大类规范所构成的“二元”并非截然孤立,而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b.人类实践表明:宏观调控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市场规制法的调整所确立的基本秩序,并同时为市场规制法所确保的市场秩序提供重要的外部环境。而市场规制法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宏观调控法所提供的相关保障,并恰与宏观调控法的调整相得益彰。c.在“二元”各自发展中,一些非典型性的宏观调控法规范和市场规制法规范,作为“二元结构”的“中间地带”,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使“二元”更加融为一体,从而为提炼经济法规范共通的法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三章 经济法价值论一、经济法的价值:1、经济法价值的确立:经济法的价值,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即经济法自身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另一类是“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即社会公众或研究者所认同的或所期望的经济法所具有的价值。2、对经济法的两类价值的解析:(1)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经济法的功用,主要是规范调制行为,保障有效调制。同时,经济法可以成为用以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工具,以及各类主体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方面保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些经济法的制度功用,就是经济法的内在价值。(2)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效率、公平和秩序,作为经济法调整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反映了经济法主体对经济法功用的外在评判,因而是经济法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 总之,对于两类不同层面价值的研究,可以形成一种内、外部结合,主、客观统一、功用与评判相联系的“二元价值论”。3、经济法价值体系的构成:由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与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组成,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层面,前者所处的层面是更为基本的。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因而是更高层次的。二、经济法的宗旨:1、经济法宗旨的概念:是经济法的调整所欲实现的目标,是经济法调整应当遵循的总体上的、根本性的意旨。2.经济法宗旨的基本位阶:在经济法价值之下,而在经济法原则之上。3.经济法宗旨的确立标准:(1)独特性标准:即经济法宗旨应体现经济法特色。(2)普遍性标准:即经济法宗旨应是普遍适用的,可覆盖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3)包容性标准:即经济法体系是开放的,能随经济法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4.经济法宗旨的确立方法:(1)矛盾分析法(2)系统分析法(3)语义分析法5.经济法宗旨的提炼与检验:(1)提炼:经济法的宗旨,包括:a.经济目标:通过对调制关系的调整,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持续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b.社会目标:保障社会公益与基本人权,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2)对宗旨提炼的检验:要按确定宗旨的三个标准即独特性、普遍性、包容性标准来进行基本检验。6.经济法宗旨中的重要目标:(1)稳定增长目标(首先是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密切相关)。(2)保障基本人权的目标。(3)保障社会公益的目标。(4)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经济法宗旨的最高目标)7.研究经济法宗旨的价值:(1)有利于深化价值论的研究,提高经济法理论的自足性。(2)对于经济法的法制建设,尤其对于经济法的立法和法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概念:指贯穿于经济法制建设各个环节的基本准则,是各类具体的经济法规则的本原性规则。2.确立标准:(1)高度标准:即它既要体现经济法的宗旨,又要高于经济法的具体规则,且具体规则不能与它相抵触。(2)普遍标准:即它应贯穿经济法各项制度的始终。(3)特色标准:即它是经济法所特有的。3.确立方法:(1)系统——网络分析方法(2)结构——行为——绩效方法4、经济法的三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1)调制法定原则:即调制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由法律来加以规定,只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特殊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法规来加以规定。在宏观调控法领域,该原则尤其要求“调控权法定”。在市场规制法领域,该原则主要体现为规制权、竞争权、消费者权的“法定”(2)调制适度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制行为必须符合规律,符合客观实际,要兼顾调控和规制的需要和可能,保障各类主体的基本权利,它包括调控制度和规制适度两个方面。前者要求调控权的行使、调控手段的选择、调控性规范的周期变易等都要适度。后者更强调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保护以及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3)调制绩效原则:经济法具有经济性特征,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是其主要目标,因而要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法具有突出的政策性,从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而也要考虑社会政策、社会公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法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追求,就是对调制绩效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贯穿于经济法的宗旨、原则及其具体规则之中,因而调制绩效原则也成为一种基本原则。

报考时,一般来讲,不要先报考公共课。因为公共课一年考两次,即在四月份考,十月份也考。故您应把机会留给那些专业课(即非公共课),这样一旦当您本次专业课不及格时,而下次考试该课程又没有,这样,您就可以报考公共课来补上,而不会出现什么课程也不能报的尴尬局面。又同时加快了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进程 . 答案补充 自考无入学考试,有自学和助学两种学习方式,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课程结业考试(约16门左右).毕业发国家承认的自学考试大学毕业证书(由主考院校和省自考办盖章).教学一般与主考院校关系不大.自考助学单位一般都是私立的助学机构.自考不是全日制,最多全天上助学班的课.一般自己学直接到当地主管部门(自考办)报名即可.若你想学习省心,且能过得轻松点(有人帮你报名,有人辅导,有人给你复习资料等),参加当地助学班即可.当然要交不少学费.学习方式可选择全天上课,晚课等方式.自考学习需要时间和毅力.最短时间为二年以上. 自考难,成考容易多了. 一般选高校各系部主办或长期主办自考助学的单位的质量能有所保证. 答案补充 自考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是特别的难自考的考试内容很广,但并不深所以只要你把书上的内容看透了,过关不问题的我就是自考毕业的如果感觉自已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差,可以看看你们那里有没有自考的辅导班,有的话,可以参加学习下作用嘛不是太大,想过关主要是靠自己,辅导班只起辅助作用,不要抱太大希望在上面加油. 答案补充 以前修过的课程不需要修.... 答案补充 都一样,找工作无非集中方式:1,通过学校找,毕业证影响就不是很大。2,通过招聘大会,人才市场找:就是纯粹个人能力了。3自己出去找,看你运气了,国企对统招待遇好。民企对自考待遇高。 答案补充 说来说去,都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只能认命了... 答案补充 应该是要的,不过你也可以去问问自考主办方....

宏观经济学自考重点: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17.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1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19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20.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2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2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2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2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2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26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关于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工资上涨率。27.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人们宁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会取得的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政策保持在手边。)28.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29.灵活偏好陷阱: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竟会遭受损失,这是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是利息率在下降。30.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31.投资陷阱:投资的利率调节与传导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机制。根据凯恩斯投资函数理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越少,由于利率调节与传导机制的存在,投资的增减变化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解

宏观经济学自考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7.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1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19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20.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2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2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2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6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关于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工资上涨率。 27.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人们宁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会取得的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政策保持在手边。) 28.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29.灵活偏好陷阱: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竟会遭受损失,这是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是利息率在下降。 30.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31.投资陷阱:投资的利率调节与传导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机制。根据凯恩斯投资函数理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越少,由于利率调节与传导机制的存在,投资的增减变化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经济很多时候是被作为一个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而随之其发展的也会产生相应的学问知识,也会产生相应的专业,那么在自考本科中,自考经济学也是一个比较受人关注的学科了,其具体的课程如下:自考经济学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综合英语(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上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国际金融、世界市场行情、公共政策。以上就是自考本科经济学需要考试学习的一些课程了,自学考试需要考到的比较多,并且这个专业还涉及到一些数学考试,复习起来可能相对的有一定难度,所以比较适合数学基础好的同学报考。自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专题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法学的概念: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法学学科。经济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2、关于经济法的产生:(1)属于早期经济法的有:a.美国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b.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c.德国1919年《煤炭经济法》(2)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由德国学者提出和归纳的经济法。(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法学较为全面的发端,是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的研究为标志。并且,德国成为经济法学的发祥地)二、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1、产生: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法律规范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促使经济法的产生,学术界对其开始重视。2、发展:(1)在不同法系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大陆法系(如德、日):对经济法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巨大成果。英美法系:在总体上虽没有经济法之名,但却有经济法之实,即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范”(2)经济法学不仅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在计划经济国家也曾经存在(3)经济法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1、经济法总论:(1)本体论(2)价值论(3)规范论(4)运行论(5)发生论(6)范畴论2、经济法分论:(1)宏观调控制度:a.财政法律制度b.税收法律制度c.金融法律制度d,计划法律制度(2)市场规制制度:a.反垄断法律制度b.反不正当竞争制度c.消费者保护制度d.特殊市场法律制度四、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1)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2)矛盾分析法:a.一分为二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3)因果关系分析法2、科学方法:(1)一般科学方法(比哲学方法低一个层次):a.逻辑方法b.经验方法c.横断学科方法(2)专门科学方法:a.经济分析方法b.政策分析方法c.社会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e.语义分析方法五、经济法学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用到哲学方法、一般和具体科学方法。第二章 经济法本体论一、经济法概念:1、经济法概念: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经济法概念的研究价值及其提炼方法:(1)研究价值:节约交流成本、增进理论自足、推进学派形成(2)提炼方法:“属+种差”3、经济法的具体调整范围:(1)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可以分别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合称为“调制关系”(2)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范法的产生: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市场失灵——产业失衡——结构失衡——总量失衡——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的产生: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行为规制——综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4提炼经济法概念的价值:(1)有助于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经济性和规制性,这是它与其他所有部门法的不同。 b.经济法概念可以涵盖日益打通的国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这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c.经济法不仅关乎个体利益,也关乎社会公益乃至国家利益。(2)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特征、宗旨等问题。二、经济法的特征:1、提炼经济法特征的理论准备:研究经济法的特征,应当先明确特征的提炼标准、认识基础和参照对象。2、经济法的特征:(1)经济性和规制性:A、经济性:a.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具有降低社会成本,增进总体收益,从而使主体行为及其结果更为“经济”的特性。b.表现:ⅰ、经济法高速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ⅱ、经济法要反映经济规律ⅲ、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ⅳ、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ⅴ、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B、规制性:指在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所具有的把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经济法的经济性与规制性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经济法宗旨和具体调整手段的密切联系。(2)现代性;体现:a.经济法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在现代社会经济法追求一种从资源配置到财富分配,从调整手段到调整目标的协调,这种追求是经济法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经济法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一种基本精神。b.经济法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主要体现为经济法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需要由新兴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其社会基础是:社会的多元发展使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受到重视,导致权利保护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社会中间层”的迅速发展。总之,这种背景与部门法是不同的,因此经济法具有依赖背景上的现代性。c.经济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ⅰ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与经济政策的联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是以往的传统部门法所没有的。ⅱ。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具有突出的“自足性”,即在它的制度构成中,既有实体法制度,又有程序法制度,从而在制度供给或运作上是自给自足的。ⅲ。制度运作上的现代性:经济法的制度运作主要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是司法领域,因而经济法领域的纠纷有许多并不是在司法机关解决的。三、经济法的地位:1、经济法的地位概念: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无自己位置、以及具体位阶如何的问题。其判断标准或核心是:经济法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及该法律部门在法律体系中位于哪个层次。2、经济法的地位:(1)从部门法的维度看: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整个法律体系有自己独立地位。它是我国7个部门法之一(2)从法域维度看:无论把经济法放入争论中的社会法法域,还是将其放入经过拓展的公法法域,经济法在上述法域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同时,一般不把它放入私法的法域(3)从与相邻近部门法的关系看:A、与宪法:从总体上说,两者是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关系从制度形成上说,宪法为经济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经济法的各类制度,不过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化B、与民法:联系:在法律调整上具有互补关系。两部门法只有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区别:性质不同:民法是私法而经济法不是调整对象不同:(此区别也适用于经济法与民法的特别法——商法之间的关系)C、与行政法联系:两者的执法主体在形式上都是行政机关两者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侧重于“纵向关系”区别: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而经济法主要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即“调制关系”宗旨、手段不同:行政法主要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因而要规范行政权,确保依法行政,保护人权。经济法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而要运用间接的调制手段、协调矛盾D、与社会法联系:都属于现代法,都具有突出的现代性和一定的政策性、社会性。区别:调整对象不同:社会法侧重解决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经济法侧重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问题。突出的特征不同:社会法的社会性更突出。经济法的经济性最为突出E、与诉讼法:关系较为密切,尤其在经济法制度的“可诉性”问题上表现突出 F、与刑法:联系:都属于公法、在一些保护私权的原理上具有一致性、经济法的规定还需与刑法的规定相衔接。区别:调整对象、调整手段不同四、经济法的体系:1、经济法体系概念: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2、经济法体系的构成:(1)基本构成:经济法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部分构成,即经济法体系的“二元结构”(2)对上述基本构成的进一步理解:经济法体系的“二元结构”同调整对象、调整手段、法律主体、调整领域的二元结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3)某些特殊规范的归属问题:监管规范、价格规范、反倾销与反补贴规范等规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其归属应当做具体分析(从总体上说,这些规范大都或主要属于市场规制法规范,但它们与宏观调控法规范的联系又非常密切)(4)经济法体系内部两类规范的交叉融合问题:a.经济法体系中的两大类规范所构成的“二元”并非截然孤立,而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b.人类实践表明:宏观调控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市场规制法的调整所确立的基本秩序,并同时为市场规制法所确保的市场秩序提供重要的外部环境。而市场规制法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宏观调控法所提供的相关保障,并恰与宏观调控法的调整相得益彰。c.在“二元”各自发展中,一些非典型性的宏观调控法规范和市场规制法规范,作为“二元结构”的“中间地带”,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使“二元”更加融为一体,从而为提炼经济法规范共通的法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三章 经济法价值论一、经济法的价值:1、经济法价值的确立:经济法的价值,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即经济法自身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另一类是“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即社会公众或研究者所认同的或所期望的经济法所具有的价值。2、对经济法的两类价值的解析:(1)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经济法的功用,主要是规范调制行为,保障有效调制。同时,经济法可以成为用以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工具,以及各类主体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方面保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些经济法的制度功用,就是经济法的内在价值。(2)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效率、公平和秩序,作为经济法调整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反映了经济法主体对经济法功用的外在评判,因而是经济法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 总之,对于两类不同层面价值的研究,可以形成一种内、外部结合,主、客观统一、功用与评判相联系的“二元价值论”。3、经济法价值体系的构成:由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与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组成,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层面,前者所处的层面是更为基本的。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因而是更高层次的。二、经济法的宗旨:1、经济法宗旨的概念:是经济法的调整所欲实现的目标,是经济法调整应当遵循的总体上的、根本性的意旨。2.经济法宗旨的基本位阶:在经济法价值之下,而在经济法原则之上。3.经济法宗旨的确立标准:(1)独特性标准:即经济法宗旨应体现经济法特色。(2)普遍性标准:即经济法宗旨应是普遍适用的,可覆盖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3)包容性标准:即经济法体系是开放的,能随经济法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4.经济法宗旨的确立方法:(1)矛盾分析法(2)系统分析法(3)语义分析法5.经济法宗旨的提炼与检验:(1)提炼:经济法的宗旨,包括:a.经济目标:通过对调制关系的调整,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持续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b.社会目标:保障社会公益与基本人权,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2)对宗旨提炼的检验:要按确定宗旨的三个标准即独特性、普遍性、包容性标准来进行基本检验。6.经济法宗旨中的重要目标:(1)稳定增长目标(首先是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密切相关)。(2)保障基本人权的目标。(3)保障社会公益的目标。(4)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经济法宗旨的最高目标)7.研究经济法宗旨的价值:(1)有利于深化价值论的研究,提高经济法理论的自足性。(2)对于经济法的法制建设,尤其对于经济法的立法和法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概念:指贯穿于经济法制建设各个环节的基本准则,是各类具体的经济法规则的本原性规则。2.确立标准:(1)高度标准:即它既要体现经济法的宗旨,又要高于经济法的具体规则,且具体规则不能与它相抵触。(2)普遍标准:即它应贯穿经济法各项制度的始终。(3)特色标准:即它是经济法所特有的。3.确立方法:(1)系统——网络分析方法(2)结构——行为——绩效方法4、经济法的三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1)调制法定原则:即调制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由法律来加以规定,只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特殊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法规来加以规定。在宏观调控法领域,该原则尤其要求“调控权法定”。在市场规制法领域,该原则主要体现为规制权、竞争权、消费者权的“法定”(2)调制适度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制行为必须符合规律,符合客观实际,要兼顾调控和规制的需要和可能,保障各类主体的基本权利,它包括调控制度和规制适度两个方面。前者要求调控权的行使、调控手段的选择、调控性规范的周期变易等都要适度。后者更强调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保护以及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3)调制绩效原则:经济法具有经济性特征,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是其主要目标,因而要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法具有突出的政策性,从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而也要考虑社会政策、社会公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法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追求,就是对调制绩效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贯穿于经济法的宗旨、原则及其具体规则之中,因而调制绩效原则也成为一种基本原则。

  • 索引序列
  •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汇总图
  •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片
  •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表
  •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图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