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美术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自考美术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发布时间:

自考美术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美术专业知识篇一:美术基础知识大全(附经典试题)

1.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点、线、面、体积、色彩、明暗等

2.写生过程:大体阶段,深入阶段,调整阶段

3.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

4.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5.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6.构图:

1艺术形象在空间位置的确定。

2空间大小的确定。

3自身各部分之间、主体形象与陪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4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5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力感。

6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和产生的美感

7.美术的主要种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等

8.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工具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基本手段,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受艺术形象。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9.中国画简称国画,一般指毛笔在宣纸或绢、帛上,用中国画颜料所画的水墨画,淡彩画,重彩画等,手法上主要用线条和墨色来进行创作。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题材上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 、焦墨法 、蕉墨法。笔法:勾 、皴 、点、染。特点:

1、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

2、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

3、将书、画、印三者融合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4,散点透视。

10.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六彩:黑、白、浓、淡、干、湿

11.水墨画:用笔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淡墨点、浓墨点交互使用,使墨“活”起来。

12.破墨法:是指先画好一种墨色,再用另一种不同的墨色覆盖、渗化。

13.竹子的画法:先画竹干、竹节、再画竹枝和竹叶。竹叶的画法:以中锋为主,落笔稳、提笔快。

14.版画:以“版”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版画的种类:凸版、凹版、平版、孔版、独幅版、玻璃版、拓片。版画术语:刀味、木味、刀法、阳刻、阴刻、主版、拓印。对中国传统版画的认识 :传统版画在中国有著悠久的历史;根据史料,古代版画可追溯到西汉,到了明代中期,民间木版画有了空前的发展。30年代初期,中国新兴版画兴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越的版画家。一九四九年以後,新兴版画迅速发展,专业版画家和业余版画作者遍布全国各阶层。这时期创作的版画除了木刻之外,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也取得新的发展;近年来又发展出儿童版画、农民版画、版画藏书票等,获得各界好评。

简述木刻的基本步骤

1绘制画稿

2刻出主体形

3刻出背景

4刻出细节。

简述多版套色版画刻制步骤

1绘制好色彩底稿

2刻绘黑版

3印制黑色版

4刻制各个色版

5分别印制彩色版

6完成稿。

15.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完成的绘画作品。两个基本特征:1画面大多具有通透的视觉感觉;2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基本技法:

1干画法和湿画法;

2水分的掌握 ;

3“留空”的方法。干画法的具体有层涂 、罩色 、接色 、枯笔 等方法。湿画法分为湿的重叠和接色。

16.雕塑:使用一定材料,通过雕刻、塑造手段制作的具有三维空间体积效果的艺术作品。分为圆雕和浮雕

17.艺术设计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把某种计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美术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根据设计所占据的空间状态,可分为: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根据设计的目的,又可以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

18.徒手画: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式。主要用于产品包装设计手稿、旅行笔记等,主要形式为:线、形、空间

19.美观的板报:对文字、图形等要素进行设计,编排。字体的设计: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楷书。刊头与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贺卡:是亲朋好友之间在喜庆节日里传递信息、联络感情、表示祝贺的一种信物。组成:图形、祝词。种类:节日卡、生日卡、谢师卡、友谊卡、公关卡、特种卡。版面编排的注意事项:一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清晰; 二富有情趣,体现一定风格;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四合理、新颖、有创意。贺卡的制作程序与手法?制作程序:一构思起稿,确定主题;二设想效果;三设计形式,安排图形文件; 四动手制作,选用材料,进行 描绘、配色、制作。常用手法:绘画法、摄影法、剪贴法、镂 刻法。

21.服装:展示服是指服装师设计的,代表最新的理念和思潮的服装,并利用音 乐、灯光、模特在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示。成衣是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普及的穿 着,例如工作服、运动服、休闲服和晚礼服等。造型上分为H形、A形、V形、X形。身材较瘦的人可以考虑用宽松的服装造型,即H形造型。身材较胖的人可以考虑长大些的上衣配上较合体的下装,即V形。身材匀称的人可以用合体的A形或X形,显出腰身。

22.招贴画通常分为社会公共招贴、商业招贴和艺术招贴,主要是通过联想、拟人、夸张等创作手法来传递主题思想。

23.剪纸的常见形式:阴剪:剪去轮廓线,或剪去形象以内的纸。阳剪:剪去形象轮廓线内外的纸,只留下造型的线。综合法:即阴剪阳剪结合法。

24.篆刻的表现形式分为(阴刻)(阳刻)。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一用水砂纸磨平印面,二构思好的印稿反写在石面上,三用刻刀,四用手指抹净粉末刻,五用刀刃或刀背处理边缘,六刻完后钤印完成。

25.标志是现代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特点是直观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标志可以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两大类。其表现形态一般采用图形、数字、文字或者三者结合的形式,设计上要求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标志设计标准制图方法有两种:一、比例标识法,二、方格标识法

26.环境标识是为了使人民的活动更方便,更安全,设计了一系列环境标识,用于指示和导向。主要包括:指示导向标识(如路标)、识别标识(如显示不同活动场所)、警示规则标识(如禁止吸烟)和装饰标识(美化环境)等。

27.图标设计常用的几种对比手法:长短对比、疏密对比、动静对比、高低对比。

28.卡通:是一种具有讽刺、嬉笑和幽默的绘画形式。

29.奇特的视觉图形包括正形和负形、影子的联想、同构图形、元素替代和错觉等创意手段

30.工业设计:是对工业化产品的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的艺术设计。

31.陶瓷:陶:一般采用陶土,1000度,无釉或低温釉。瓷:必须是瓷土1200度以上的高温釉。由陶到瓷的发展过程—夏至战国。原始瓷青瓷的成熟—汉代青瓷。五大名瓷: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黑陶以(龙山文化)为代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中也包括单彩和二彩。

32.四大石窟分别为麦积山石窟(甘肃)、云冈石窟(山西)、龙门石窟(河南)、敦煌石窟(甘肃)。东汉时新疆拜城开凿有克孜尔;甘肃敦煌开凿有敦煌莫高窟石窟;天水开凿有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开凿有云岗石窟;河南洛阳开凿有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整体设计最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是 (卢舍那大佛)。飞天壁画是莫高窟的标志。敦煌莫高窟有492个洞窟。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印度佛教和中国道教长期交流、相互融合的结果。飞天,又称香音神。

33.书法: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是一种凭借线条和形体结构来表现人的某种气质、品格、情操的艺术。 我国书法中汉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山寒食帖》常用幅式:横幅、中堂、扇面、斗方、手卷。

34.海报: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报道或介绍有关戏剧、电影、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报告会等方面消息的一种实用文体。基本结构:海报由图案、文字、色彩、构图、创意等部分组成。

35.油画棒是一种固体绘画颜料,它是在粉画的基础上加进一定比例的油和软蜡,经过加温、加压、冷却、定型而成。

36.连续纹样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许多相同大小、造型的单个形体连接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平接和粘合、立式插接结合、带式插接结合、 旋转结合、压插结合。二方连续纹样: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作有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带状形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37.拓印也称拓石,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

地涂在纸上,然后把纸掀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被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的,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

38.扎染:中国染缬艺术的形成条件早在周代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宋元《碎金》一书所载当时的染缬名目有檀缬、蜀缬、撮缬、锦缬、茧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斑9种。

39.文人画:自北宋起,主流于元、明、清,强调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40.木版年画产地:天津的(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

41.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徐冰)

42.司母戊方鼎 标志着我国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43.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从题材角度,美术角度,美术史和人物塑造角度,美术史和文化角度

44.殿试是在保和殿

45.描绘贵族妇女:张萱、周昉

46.现代绘画之父法国画家塞尚

47.仰韶文化类型的有马家窑、半坡、庙底沟

48.最早的敞肩拱桥是隋代的 安济桥(赵州桥)

49.“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霍去病墓前石刻》主体《马踏匈奴》

50.墨骨敷彩画法,明代后期,曾鲸

51.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和湘绣

52.泥人张:张长林

53.中国画散点透视法:高远、平远、深远

54.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

55.色环中, 150°—180°为强烈对比。60°以内,为柔和对比。

56.南朝谢赫六法:1气韵生动 2骨法用笔 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

57.西方艺术家画派:德拉克罗瓦是浪漫主义画家,列宾是现实主义画家,普桑是新古典主义画家,毕家索是立体主义画家,夏加尔是现实主义画家。马蒂斯是野兽主义代表画家

58.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59.常用的美术字体有行楷、隶书、魏碑以及姚体。

60.五种书体:篆书 、隶书 、行书 、楷书 和草书。

61. 审美效应三个阶段:共鸣 净化 领悟

62.黄金分割亦称黄金律、黄金比例。在一条线段上,按照最佳长短比例,将此线段分割为长段与短段,或按此最佳长短线段的比例构成一个矩形的最佳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例,即构成黄金分割。

63.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 教学姿态平等、 教材处理变式、教学流程清晰 、 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64.脸型:国 、甲 、由 、田 、申、风、用、目

65.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包含有奇形怪状、矫揉造作之意。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66.蛮族艺术:指西欧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北方蛮族入侵,经过几个世纪的动荡,最后确立封建制度之前这一段时间的艺术。

67.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刻画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驹、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68.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

69.顾恺之的绘画地位: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2明确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4糅合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的线描风格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70.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表现客观对象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形,而是把它作为“假托”,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特征,一切能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

71.成角透视就是景物纵深与视中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凡是与画面既不平行又不垂直的水平直线,都消失于视平线上的一点,

72.动态线是表现人体(或动物)在动作中所呈现出动态走向的趋势辅助线,一般动态线少而简练,具有高度概括性。

73.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 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

74.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75.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1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历史事件,表现某种哲理和社会问题,宣扬理想化的崇高境界2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3技巧上强调精确的素描关系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和庄重的风格、气魄。

76.从17世纪到19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经历了哪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1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2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3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77.包豪斯建筑思想1功能因素突出2格局变化丰富3材料对比明显

78.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1艺术类似自然、科学、政治形式,是一个自为的领域,只被自己的、仅是对于它自身的规律统治者。2抽象的绘画是通过心灵体验

美术专业知识篇二: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一)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

2、在(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青铜器中的(礼器 ),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4、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画像石)与(画像砖)。

5、《霍去病墓前石刻》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其主体雕刻是《马踏匈奴》。

6、六朝三大家指的是(顾恺之、陆探微 、张僧繇)。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隋代的 (安济桥(赵州桥)) 。

8、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和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

9、唐代画马的名家是(韩干)、画牛的名家是(韩滉 )。

10、“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画家(徐熙)和 (黄筌)的花鸟画风格。

11、宋代瓷器生产的五大名窑指的是(定 、哥 、汝、官 、钧)窑。

12、宋代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 四君子画)”。其后成为传统绘画中的独特门类。

13、元代肖像画家(王绎),驰名江浙一带,著《写像秘诀》一书。

14、把写意花鸟推向新阶段的两名主要画家是(陈淳 、徐渭 )。

15、明代后期,在肖像画的发展中,以(曾鲸)为代表的墨骨敷彩画法,在当时的文人中影响很大。

16、“扬州八怪”大致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如 (金农、高翔 、汪士慎)等。

17、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四大名绣是(苏绣、粤绣、蜀绣)和 (湘绣)。

18、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有(赵之谦)和(虚谷)。

19、天津泥人张被徐悲鸿成为“虽杨惠之不足过也”。其创始人是(张长林)。

20、奠定擦笔水彩画法,并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主要描写对象的是(郑曼陀)。

二、填空

1、“似与不似之间”是现代画家齐白石提出的绘画理论。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 焦点透视法。

3、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是指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它们分别位于甘肃省、山西省、河南省和甘肃省境内。

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是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瑞的一幅描绘京城及郊外汴河两岸人们生活和自然风光的风俗画,它采用以线描为主,略施淡彩的手法来表现的。

6、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的纯度、明度和色相 。

判别题:

1、“南宋四家”是指荆浩、董源、关同、巨然等四位山水画家。( × )

2、“三停五眼”表述的是如下图所示的人的五官比例位置。 ( × )

3、中国画从传统表现技法角度来分,可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画种。 ( × )

4、《掷铁饼者》和《命运三女神》是希腊古典时期的作品。 ( √ )

选择题:

1、《梅杜萨之筏》是19世纪法国画家席里柯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的 ( C )

A.现实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2、立体派代表画家是 ( B )

A.马蒂斯 B.毕加索 C.达利 D.康定斯基 E.蒙德里安

3、唐寅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 C )

A.唐朝B.元朝 C.明朝 D.清朝 E.宋朝

4、研究儿童绘画可以发现不同年龄与智力的发展关系,一般认为3—5岁属于( D )

A.涂鸦期 B.写实期 c.主观感觉表现期 D.象征期

5、指出下面哪种刺锈是属于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 D )

A.广绣 B.京绣 C.瓯绣 D.粤绣 E.锦绣

简答题:

1、美术教师不仅要懂得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更要掌握好体现美术学科特点的教学原则,请写出五条主要原则?

答:

1、审美性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创造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囚材施教原则。

2、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分级目标要求,请分别写出三层次及其各分级目标要求?

答:

①认识目标它分为: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目标要求。

②技能目标它分为:练习和初步学会;级的目标要求。

③思想情感目标它分为:接受和初步具有二级的目标要求。

3、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占有多少比重,一般有哪些教学方式,最常用的是哪种方式?

答:

①占20%的比重;

②教学方式一般有:随堂欣赏、专题欣赏、现场欣赏。

③最常用的是随堂欣赏。

4、写出美术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并谈谈最后一个环节你是怎样做的?

答:

①备课、上课、作业评改、质量检测。

②关于质量检测这一环节可视不同教师,不同学校采用不同方式,但必须能反映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

分析题:

1、写生是绘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需要画者具备一定的造型技能技巧,但是,为什么还要提倡在小学中低年级就开设写生课?

要点;要有一定的分析:

A、学校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美术与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写生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等。

B、中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

C、写生教学的方式和要求上有何不同的分析。

以上要点可以不同方式进行文字组织,论述.

2、你是如何理解美术创新教学的,能否以《黑体美术字写法》教学为例,谈谈创新设想?

要点:

A、能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分析、“创新”含义,体现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趋势。

B、以《黑》教学为例,目的是如何在技能课教学中,体现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发现教师对教材驾驭和教学设计能力。

陕西自考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主考院校为西安美术学院,一共需要考18门课程(含选修课),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心理学、教育学(一)、美术技法理论、雕塑、美术鉴赏、中国画论、美育概论、美术教育学、工艺与设计、中国画、造型基础、色彩学、毕业创作。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主考学校:西南大学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版 王顺生、李 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版 卫兴华、赵家祥 北京大学出版社 3英语(二)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 99/98版 高 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术技法理论 《油画技法》 2001年版 马一丹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雕塑 《雕塑》 1999年版 陈 刚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2006年版 张道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7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辑要》 2005年版 周积寅 江苏美术出版社 8美育概论 《大学美育》 1997年版 仇春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9美术教育学 《美术及其教育》 1995年版 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 10工艺与设计 《室内环境与装饰》 2000年版 沈渝德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1中国画 《山水画述要》 2001年版 梅墨生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2造型基础 《造型基础》 2000年版 林建群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色彩学 《色彩构成》 2003年版 陈 瑛、孙 霖 武汉大学出版社 免试英语(二)需加考课程: 1设计概论 《设计概论》(第二版) 2006年版 李??巍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学 《美学》 2007年版 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平面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教程》 2006年版 李??巍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3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楼主请参考:

自考美术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笔记

自考应用型专业办学形式上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优势,依靠普通高校雄厚的师资、科学的管理、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校园氛围,实行全日制教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全部课程合格,政治思想鉴定合格者,由省自考委发给毕业证书,主考院校授予学士学位。

中国美术史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理论课。本课综合采用教师授课、多媒体、讨论、专题研究、主题发言等教学方法,以期突破传统仅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同时密切关注并结合教育心理学最新成果,力求以最新颖、最科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的课堂语境中,实现学科知识的增长与研究能力的提高。我国的美术是由各族人民共创造的,对历史上少数民族美术和民间美术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中国美术史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国内外本学科研究进展情况,不断吸收新成果,搜集,整理和补充新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习中国美术的源头,发展与演变美术样式深层理解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技法,工具材料,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本课程讲授以史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明中国美术的发展,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美术活动的成就及局限性,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绘画为主线,兼及雕塑,建筑,工艺等;绘画史方面要求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倾向、重要流派、代表画家、作品、画论作较系统的介绍。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光辉成就。认识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历程及规律,了解中国美术历史前到近现代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美术遗存、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把握传统艺术形式语言在美术历史进程中的演进和流变,从而使学生以本民族艺术传统为依托,在较高的文化层面和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中进行专业研究和艺术创作。

美术教育大家从字面上应该都不难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美术每个人从小就在接触,都是最熟悉统称的“画画”。因为很多人其实后面都选择了艺考,学习了美术,但我们知道真正在这条路上成功的人是少部分,但选择了也会坚持,俗话说: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美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美术教师必备的职业和技能,能够较好地适应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胜任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为宗旨,兼顾培养从事与美术专业相关工作的实用性、应用性人才。所以自考学习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美术教育的考试是非常简单的,只有三门统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二)、教育心理学。应该美术教育在自考中是最快毕业也是最简单的,所以想当老师、想有一种才艺、想最短时间拿毕业证这个专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哦!心动不如行动

您好,我为您回答"自考美术教育专业有哪些考试科目"

自考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笔记

重点解析

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

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7.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引言

我国动画以及动画设计来自于国外,它的作品在各个领域中很好的展示出它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应用了美学原理。最初,我国的动画设计是来自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开始的动画设计主要在于影片的内容,而不是很注重它的美学设计应用。如今,动画设计非常的注重美学设计。美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传播的,只有多元的媒介才能保证美的发展,动画片媒介的这种绘画的特性是一种特别的传达美的方式,正是它这种本身不具有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失误形象的特别之处,为美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美学运用于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题材、意境、画面、人物造型、色彩等,这些东西的设计前提其实就是如何给人美的感受。

1.动画影视内容中的美学体现

动画中的主要内容在于它的题材新颖、以及观众的爱好程度等。题材内容的选择绝取决于它的美学色彩、画质清晰等问题。动画中的美学设计主要是涉及到动画中的幻想空间,这样才能够把动画的内容中的题材得以完美的应用。题材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动画艺术是赋予生命的艺术,它让原本由线条、块面、色彩等构成的无生命的虚构角色,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加工,展现给观众一个拥有鲜明个性、行动灵活、表情夸张、语言生动的真实的血肉之躯。通俗地说,虚拟动画角色就是动画艺术中的演员,它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按照戏剧结构的安排用专业的表演为观众演绎出一个虽然虚幻却真情实感、撼动人心的世界。

2.动画设计中的视觉美学体现

2.1 画面中的美学

画面中的美学往往是要结合媒体内容而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动画影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完美的结合。视觉效果佳,也代表着美学应用的非常的好,它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在于画质的体现程度。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动画设计的视觉美学语言从属性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动"的内容,这是指它作为一种"活动影像",能够表现在连续时空中的动作和状态。其中包括"动"的规律、"动"的技巧、性格、趣味等等,需要通过时间的展示向观众传达角色要表现的情绪。另一部分是"画",这是指它的绘画性或人工制作,区别于一般"实拍"的影视图像。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2.2 造型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造型主要是体现在它的设计,也体现在美学的应用,它的审美效果在于对动画影视设计的效果程度。动画人物的塑造也体现出了动画人物性格的完美结合,它通过人物故事的情节展现出美学中的造型艺术美。角色的体现在动画中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它的艺术价值很体现出动画的个性艺术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千与千寻》中的主角千寻的设计可谓就是准确到位、深入人心。这个角色的设计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纯真善良,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千寻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孩子,她简单、纯朴、自然,用她善良的本性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个形象的设计可谓是非常成功的。

2.3 色彩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色彩跟美学息息相关,色彩的体现也体现出动画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色彩的设计美,是当代社会动画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习惯往往会把颜色当着一种生活的重要内容,好的色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无论是什么角色,以及什么动画的内容,都离不开色彩美的展现。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综上所述,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动画作品就是将文字媒介转移到了影像媒介之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想要传达的内容贯穿进去,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高度探索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新的娱乐体验和美感。

3.动画设计的意境美学

动画设计离不开美学塑造的意境,动画也离不开抒情作品的分析与体现。动画设计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还在于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上述都是体现出动画内容的价值以及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动画创作者创造虚拟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现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动画,可以使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获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复苏人类的原始记忆,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美学自考知识重点:

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的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的呈现出的审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功利、伦理、认识的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的意义而表现出来的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活动中被具有独特性质的个体深深吸引,而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会、咀嚼,进而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寓教于乐: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将美育看作娱乐和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要具有艺术魅力,以感动给人以教益。

5、审美直观: 直观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它是指不需要概念推理能够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直观分为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通过主体感觉器官不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是指通过直觉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

6、美感欣赏活动:指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提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

7、费希纳:倡导“自上而下”研究美学的方法,实验学家命运悲剧。

自考美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笔记

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如下:

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个人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显现,具有强烈社会。

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呈现出审美主体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利、伦理、认识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意义而表现出来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4、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2)特性: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不自觉。

(3)分类: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代表人物:柏拉图,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

6、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7、审美需要的特征

(1)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高级的精神追求: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8、审美理想的概念: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9、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它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

10、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重点解析

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

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7.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引言

我国动画以及动画设计来自于国外,它的作品在各个领域中很好的展示出它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应用了美学原理。最初,我国的动画设计是来自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开始的动画设计主要在于影片的内容,而不是很注重它的美学设计应用。如今,动画设计非常的注重美学设计。美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传播的,只有多元的媒介才能保证美的发展,动画片媒介的这种绘画的特性是一种特别的传达美的方式,正是它这种本身不具有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失误形象的特别之处,为美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美学运用于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题材、意境、画面、人物造型、色彩等,这些东西的设计前提其实就是如何给人美的感受。

1.动画影视内容中的美学体现

动画中的主要内容在于它的题材新颖、以及观众的爱好程度等。题材内容的选择绝取决于它的美学色彩、画质清晰等问题。动画中的美学设计主要是涉及到动画中的幻想空间,这样才能够把动画的内容中的题材得以完美的应用。题材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动画艺术是赋予生命的艺术,它让原本由线条、块面、色彩等构成的无生命的虚构角色,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加工,展现给观众一个拥有鲜明个性、行动灵活、表情夸张、语言生动的真实的血肉之躯。通俗地说,虚拟动画角色就是动画艺术中的演员,它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按照戏剧结构的安排用专业的表演为观众演绎出一个虽然虚幻却真情实感、撼动人心的世界。

2.动画设计中的视觉美学体现

2.1 画面中的美学

画面中的美学往往是要结合媒体内容而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动画影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完美的结合。视觉效果佳,也代表着美学应用的非常的好,它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在于画质的体现程度。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动画设计的视觉美学语言从属性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动"的内容,这是指它作为一种"活动影像",能够表现在连续时空中的动作和状态。其中包括"动"的规律、"动"的技巧、性格、趣味等等,需要通过时间的展示向观众传达角色要表现的情绪。另一部分是"画",这是指它的绘画性或人工制作,区别于一般"实拍"的影视图像。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2.2 造型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造型主要是体现在它的设计,也体现在美学的应用,它的审美效果在于对动画影视设计的效果程度。动画人物的塑造也体现出了动画人物性格的完美结合,它通过人物故事的情节展现出美学中的造型艺术美。角色的体现在动画中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它的艺术价值很体现出动画的个性艺术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千与千寻》中的主角千寻的设计可谓就是准确到位、深入人心。这个角色的设计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纯真善良,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千寻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孩子,她简单、纯朴、自然,用她善良的本性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个形象的设计可谓是非常成功的。

2.3 色彩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色彩跟美学息息相关,色彩的体现也体现出动画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色彩的设计美,是当代社会动画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习惯往往会把颜色当着一种生活的重要内容,好的色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无论是什么角色,以及什么动画的内容,都离不开色彩美的展现。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综上所述,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动画作品就是将文字媒介转移到了影像媒介之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想要传达的内容贯穿进去,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高度探索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新的娱乐体验和美感。

3.动画设计的意境美学

动画设计离不开美学塑造的意境,动画也离不开抒情作品的分析与体现。动画设计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还在于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上述都是体现出动画内容的价值以及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动画创作者创造虚拟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现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动画,可以使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获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复苏人类的原始记忆,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自考美学知识点重点笔记总结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方法古典美学概论及探索研究历史美的模式和本质审美关系美感论没得形态论艺术美论美育论美学未来中国的美学发端以及发展

美学考核知识点: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识记:1、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2、美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领会: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2、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领会:领会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识记: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2、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领会:领会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识记: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领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美论第一节 美的问题的性质识记:美的问题的性质。领会: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第二节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识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领会:1、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的核心内涵。2、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论断的历史贡献和局限。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的价值和缺陷。4、 马克思主义美论的逻辑起点。简单运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1、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综合运用:1、“愉快说”、“移情说”、“距离说”的理论有效性及其局限。第三节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识记: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学说。第一节 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识记:1、“人是‘世界的美’”。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美是自由的形象”。 4、“美在创造中”。领会:1、人的本质属性的主要逻辑层面。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原因。3、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的必要性。4、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现何种变革。5、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简单运用:1、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求解方式的基本原因。2、举例说明美的形式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次。综合运用:1、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2、立足于人生相和创造相求解美的本质。第三章 美感论第一节 美感的产生识记:1、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2、美感诞生的前提、基础和历程。2、 美感诞生的逻辑因素。第二节 美感的生理基础识记:1、西方一些著名学者对感觉器官的作用的分析。领会:1、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简单运用:1、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2、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第三节 美感的心理功能识记:1、感受和直觉的作用、特征。2、情感。领会:1、想象和联想。简单运用:1、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心理功能的关系。2、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对客观世界的转化途径。1、 通感的性质、作用与形成原因,并能结合具体诗文加以分析。第四节 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识记:1、审美欣赏与日常品味的联系和区别。综合运用:1、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2、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第二节 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识记:1、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理解:1、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第一节 崇高识记:1、在西方美学史上,朗吉诺斯、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对崇高的看法。领会:1、崇高的本质及特征。简单运用:1、谈谈崇高范畴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二节 优美识记:1、优美的本质。综合运用:1、能结合自然和艺术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优美的表现及其特征。第二节 悲剧性识记:1、西方悲剧形态及其观念的历史变迁。领会:1、悲剧性的本质。综合运用:1、能结合具体的悲剧性作品或现象,说明悲剧性的效果第四节 喜剧性识记:1、霍布斯、康德、斯宾塞、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对喜剧产生原因的看法。领会:1、喜剧性的本质。简单运用:1、举例说明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第五节 丑识记:1、丑的美学意义。2、丑的历史发展。领会:1、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简单运用:1、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第五章 艺术论(一)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品识记:1、八种流行的艺术定义。领会: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简单运用:1、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领会:1、艺术品四个结构层次的内涵、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简单运用:1、能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其四个结构层次。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识记:1、意象的定义、主要类型。2、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的过程。简单运用:1、以艺术品为例,说明意象的结构及生成。综合运用:1、对艺术意象的四个基本特征,能举例说明。第四节 意境识记:1、意境的内涵。2、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领会: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简单运用: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意境的存在形态。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识记:1、艺术的多元化功能。2、审美功能在艺术的功能中的核心地位。简单运用: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审美功能在艺术作品中的首要地位。第六章 艺术论(二)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识记:1、艺术存在的三种方式。2、了解作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品的三个基本特征。领会:1、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综合运用:1、能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原因。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领会:1、理解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2、理解意象的孕育、创造、生成过程。综合运用:1、能举例说明意象物态化和生产过程。第三节 艺术的天才与创造力识记:1、了解艺术天才、灵感等范畴及其特征。领会:1、理解艺术的敏感及其特征。简单运用:1、能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第四节 艺术创造的操作与技巧识记:1、了解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领会:1、理解艺术操作在意象生产中的作用。简单运用:1、能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识记:1、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和过程。2、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领会:1、理解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综合运用:1、能举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的。第七章 美育第一节 西方美育思想史述评识记:1、了解西方美育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2、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席勒、马克思等人的美育观。第二节 美育及其特点识记:1、美育的基本性质。领会:1、理解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与联系。2、能结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说明美育的主要特点。第三节 美育的目的和作用识记:1、美育的目的。2、美育的作用。第四节 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识记:1、美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简单运用: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美育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第五节 美育的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识记:1、自然美对人的审美教育作用。2、社会美对人的感化作用。简单运用: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艺术美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重点解析

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

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7.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引言

我国动画以及动画设计来自于国外,它的作品在各个领域中很好的展示出它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应用了美学原理。最初,我国的动画设计是来自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开始的动画设计主要在于影片的内容,而不是很注重它的美学设计应用。如今,动画设计非常的注重美学设计。美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传播的,只有多元的媒介才能保证美的发展,动画片媒介的这种绘画的特性是一种特别的传达美的方式,正是它这种本身不具有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失误形象的特别之处,为美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美学运用于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题材、意境、画面、人物造型、色彩等,这些东西的设计前提其实就是如何给人美的感受。

1.动画影视内容中的美学体现

动画中的主要内容在于它的题材新颖、以及观众的爱好程度等。题材内容的选择绝取决于它的美学色彩、画质清晰等问题。动画中的美学设计主要是涉及到动画中的幻想空间,这样才能够把动画的内容中的题材得以完美的应用。题材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动画艺术是赋予生命的艺术,它让原本由线条、块面、色彩等构成的无生命的虚构角色,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加工,展现给观众一个拥有鲜明个性、行动灵活、表情夸张、语言生动的真实的血肉之躯。通俗地说,虚拟动画角色就是动画艺术中的演员,它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按照戏剧结构的安排用专业的表演为观众演绎出一个虽然虚幻却真情实感、撼动人心的世界。

2.动画设计中的视觉美学体现

2.1 画面中的美学

画面中的美学往往是要结合媒体内容而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动画影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完美的结合。视觉效果佳,也代表着美学应用的非常的好,它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在于画质的体现程度。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动画设计的视觉美学语言从属性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动"的内容,这是指它作为一种"活动影像",能够表现在连续时空中的动作和状态。其中包括"动"的规律、"动"的技巧、性格、趣味等等,需要通过时间的展示向观众传达角色要表现的情绪。另一部分是"画",这是指它的绘画性或人工制作,区别于一般"实拍"的影视图像。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2.2 造型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造型主要是体现在它的设计,也体现在美学的应用,它的审美效果在于对动画影视设计的效果程度。动画人物的塑造也体现出了动画人物性格的完美结合,它通过人物故事的情节展现出美学中的造型艺术美。角色的体现在动画中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它的艺术价值很体现出动画的个性艺术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千与千寻》中的主角千寻的设计可谓就是准确到位、深入人心。这个角色的设计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纯真善良,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千寻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孩子,她简单、纯朴、自然,用她善良的本性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个形象的设计可谓是非常成功的。

2.3 色彩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色彩跟美学息息相关,色彩的体现也体现出动画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色彩的设计美,是当代社会动画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习惯往往会把颜色当着一种生活的重要内容,好的色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无论是什么角色,以及什么动画的内容,都离不开色彩美的展现。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综上所述,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动画作品就是将文字媒介转移到了影像媒介之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想要传达的内容贯穿进去,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高度探索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新的娱乐体验和美感。

3.动画设计的意境美学

动画设计离不开美学塑造的意境,动画也离不开抒情作品的分析与体现。动画设计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还在于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上述都是体现出动画内容的价值以及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动画创作者创造虚拟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现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动画,可以使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获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复苏人类的原始记忆,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如下:

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个人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显现,具有强烈社会。

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呈现出审美主体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利、伦理、认识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意义而表现出来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4、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2)特性: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不自觉。

(3)分类: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代表人物:柏拉图,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

6、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7、审美需要的特征

(1)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高级的精神追求: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8、审美理想的概念: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9、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它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

10、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 索引序列
  • 自考美术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 自考美术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笔记
  • 自考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笔记
  • 自考美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笔记
  • 自考美学知识点重点笔记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