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句子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句子

发布时间: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句子

那么多文学著作,怎么可能要都背下来呢,不是背会,而是要看会。英美文学都是有框架的啊,相信老师上课的时候就是按照时间框架来讲的吧。要记住框架,对应时期有哪些文学家,这些文学家都著有哪些作品,哪部作品的主角、主要故事梗概,而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家分别属于什么学派。要背的总的来说是:多少世纪——什么时期(有部分概念要背)——有哪些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包括各自流派,这里也有许多概念要背)——对应哪些作品以及产生的影响英美文学一开始看会觉得量好多,有些枯燥,但耐心看下去还是有很多乐趣的。另外,和《英美国家社会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可以联系起来学

只要把书本学好了一般都能及格的

自考考的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不会深究太多,其实记得东西不算太多,你只要把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记牢,并且的大致了解作品内容,中心思想以及作家写作特色之类的就好。作家作品名是肯定要背下的,至于剩下部分,你看过一遍就会有个大体印象,答题时找准点,用自己的话表述,老师就会给分的。还有就是自考出题的重复率还算挺高的,你看看往年的题,也会很有帮助的加油吧~~

哈哈,我考过.一开始头痛,现在是喜欢.和上外的一位学生聊过这本教科书,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里面修饰作者文采的形容词很有使用性.我的外教老师说这本书的难度是属于"TOP"了.所以,如果真的想把英语学好,看熟这本书是绝对有意义的!书里的节选文章中,英国文艺复兴的几篇诗歌有点难,因为有很多的古英语单词,现在很多已经不用了,都成了废词,但还是要求能看懂大致意思的,但好在量不大(和现代英语生词比起来),所以要坚持看完哦.我有一些学习方法,是专门对付考试的,但如果是抱着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去看这本书,我建议最好花上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好好琢磨一下精选文章以及书中的精彩点评,而不是很功利去背诵:1.英美文学中有48位作者和他们将近100篇选读,你要把这48位作者和这些选读作品,一一对号,识记一下,这是最基本的 2.概括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你可以先独立地去认识每一位作家的特点,但不要忘记要总结,哪些作家的风格相似,但区别又在哪里?(历年考卷中都出现过这种题型,而且分值都很大) 3.每一位作者的代表作品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 4.每一段选读前都有一段小字是简述故事或总结概要的,要熟记(去年的考试里就有考过) 5.选读文章的最后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文字的注释,最好熟悉一下,因为往年的考题中也有涉及. 6.不要去做所谓的模拟考卷,根本就没有用!因为考试根本就不会出模拟里题.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句型

我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树枝结构。复习开始时面对的最大困惑是东西太多,无从下手,而且更糟是前背后忘记,忘得比背得快,简直是没天理,花下去的时间精力似乎打了水漂。当然要让每个作家都能象对Shakespeare一样一听就有个大概印象,没有充足广泛阅读量是无法做到的。既然太深一下子沉不到海底,我索性浮起来从面上抓,我的树枝结构应运而生。可以说书前的目录就是主树杆,每个时期是树枝,每个作家便是树叉,单是这样还是很抽像很难记,加上不同的"色彩形状的叶子",开始不用很多,节选作品,称号(e.g. the father of ..... or the Poet's Poet),相关术语(Whitman-free verse, Emerson-trascandentalism),正是这些"叶子"使树叉有其独特之处,成为记忆的载体。这样我一下子把英美文学浓缩成二张卡片,在回家上班路上忙里偷闲时看一下,记一下,背一下。嗨,各位,这真得很有效噢,在很短时间内,我可以做出60%的选择题了,并将茫然无序的思路理清。Though my tree is still in winter,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这也许可作为根基吧,但其巩固是在这棵树枝繁叶茂的过程中,基础巩固与细节化是相辅相承的。然后我准备了一份小册子,一页一位作家,每页再加上作家主要作品,风格,特点,作品情节,语言,人物描写,功献,第一或最后本作品,最成功作品,最....,通过你不断从课本中汲取,你的树会茁壮成长,并且由重点到细节,从记忆,熟悉,理解整个过程基本附合考纲要求,完美状态是直至差不多等于课本知识的涵盖量(这是共产主义状态,说实在的我没达到,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英美文学是综合学科,要通过或考好,是需要日常对英美历史背景熟悉,对大量著作的阅读,研究体会的。死记硬背真的只是应付考试的,原始而无意义手段,而且对来年的考题是没办法应付的噢!以下还有一些小窍门,希望有帮助:1.先复习美国文学,后英国文学;2.美国文学可先从现实主义阶段开始,英国文学可先从维多利亚阶段开始;3.去年考过题还会再考;4.诗中解释较多的话,找那些能反映主题的解释多背背;明年多半是课本没有的解释了,考你的对诗理解程度了,5。对各阶段时期特征多花功夫复习;6.明年的理解题,综合题,比较题必然多,例如:1.二个阶段思想,风格比较,举例说明;2.描述一个阶段思想,风格特点,举例说明;3.比较二个同一,不同阶段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举其作品说明;刁钻复杂的题人人都可猜,我并非想例出一点希奇古怪的题扰乱你们的思路。这次四月考试,我是充满信心拿高分,对每位作家或诗人我都仔细复习到了,但题目仍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我觉得不公平是题型已不是去年直白而水平的出题方式,是一种纵向综合题型。我想提醒明年要参加考试的同学,决不要把每个作家或时期独立复习,如果可能的话,在对每位作家或时期有一定熟悉的程度,作一点纵向的比较,不但能加深理解,对你们明年考试决对有帮助,不,是贡献。坦白的说,这次考试当天上午,我脑海种几次想到应看一下各个时期的异同点,这是我的薄弱环节,但我仍按常理将重点放在几位重要作家写作风格的复习上了。如果明年你是第一次考英美文学,那就别满足于对各位作家的了解,如果明年你又要参加考试,也许猜一点比今年更难的题目,才能应付自如。在英美文学上我真花很大功夫和精力(与其它的十几门课相比),开始时期我确实感到无从下手,复习得很慢很仔细但效率不高。我在这里介绍我的学习方法,只想给以后考试的同学一些提示吧!必竟是我亲身感受和经历的,希望大家能少走一些弯路。在我开始自己的树枝结构的复习方法后,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那是一种直接,明确,层次分明,直达中心的感觉,我不知谁是否有过同感--课本变薄--确实一种美妙感觉,那天起我便有信心通过英美文学。树枝结构如同将不同时期分成几格抽屉,复习每位作家时就象理衣服一样将它们各就其位,而每格抽屉与其中的衣服都有其共有的独特风格,(eg. English romantic period is an age of poetry, so there are 6 poets introduced here, and natue and freedom are main concerns of theirs)。 这样就不会象一开始,对每件衣服都细细打理,一旦回头发觉身后堆了一地衣服,仍然茫然不知所措。(我曾将英国文学前二个时期来回复习二遍,恼火是进度极慢而能熟记住的东西不多,后然发觉这二个时期是最次要两个阶段。)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先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原因之一,将头脑清醒比较有耐心的阶段留给重点。

Chapter 3 The Modern Period Ⅰ。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世纪初期至中叶美国现代文学产生 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了解该时期主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意图、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Ⅱ。本章重点及难点 1. 美国现代文学的特征 2. 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 3. 名词解释:“迷惘的一代”,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 4. 选读作品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 Ⅲ。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现代时期美国文学概述 1. 识记: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 (2)移居国外的美国人 (3)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学说 (4)欧洲现代派艺术 B.战后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2. 领会: A.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文学 (1)诗歌:意象派诗人;象征主义 (2)小说;“迷恫的一代” (3)戏剧:表现主义 B.战后美国文学 (1)诗歌:“垮掉的一代”等 (2)小说:黑人小说、*人小说、实验小说(荒诞派 小说)等 (3)美国现代文学多元化的现象 C.美国现代文学写作手法的创新 3.应用 A.名词解释:“迷惘的一代”,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 B.“荒原”意识在美国20世纪文学中的反映 C.分析选读作品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 (二)美国现代时期的主要作家 A.埃兹拉。庞德 1.一般识记:庞德的生平和创作生涯 2.识记:庞德的诗歌 (1)短诗:《地铁站一瞥》 (2)长诗:《诗章》 3. 领会: (1)庞德与意象主义 (2)庞德与中国文化 (3)庞德的诗歌理论及艺术特色 4.应用:《地铁站一瞥》《盟约》《河商的妻子》:主题、意象、语言 B.罗伯特。弗洛斯特 1.一般识记:弗洛斯特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弗洛斯特的诗歌:田园诗;自然诗 3.领会: (1)弗洛斯特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弗洛斯特的诗论 4.应用: (1) 弗洛斯特的自然诗 (2)《摘苹果后》《未选择的路》《雪夜停马在林边》:主题、 象征与比喻、语言 C.尤金。奥尼尔 1.一般识记:奥尼尔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奥尼尔的戏剧 (1)早期作品:独幕剧;多幕剧《天外边》 (2)中期作品:《琼斯皇帝》《伟大之神布朗》《毛猿》 ——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力作 (3)后期作品:《直到夜晚的漫长一天》 一 自传体戏剧 剧 3.领会: (1)奥尼尔戏剧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2)奥尼尔戏剧的艺术特色 4.应用:选读《毛猿》第八场:主题结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 法、语言特色 D.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1.一般识记:菲兹杰拉德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 (1)菲兹杰拉德与“爵士时代” (2)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 中、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一个巨头》 3.领会: (1)《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2)菲兹杰拉德的小说艺术 4.应用:《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 E.欧内斯特。海明威 1.一般识记:海明威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海明威的主要作品 (1)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一涅克的故事 (2)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3.领会: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4.应用: (1)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硬汉”形象、“重压下的风 度”、“冰山”原则等 (2)《在我们的时代里》选篇: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 风格 F.威廉。福克纳 1.一般识记: 福克纳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 (l)福克纳的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老人》《熊》等;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 《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2)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 3.领会: (1)福克纳小说的艺术特色:“意识流”、“内心独白”、“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等 (2)福克纳的文体 (3)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 4.应用:《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

1.【考英语专八,人文常识要仔细看书吗 专八人文分数共十分,其中包括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国家概况(地理,比如美国的最长河流是密西西比等,国歌国旗,国家政治机构,党派(英美比较主要)等,其实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一般考得不深,只要记住它们的国歌国旗,地理状况,还有比如像英国女王,总督,总理这类的知识就行),还有英美文学史(作家作品,还有像桂冠诗人之类的诗人头衔,还有著名作家的时期,比如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等),还有就是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只要知道句法学、语法学、词素这些专业名词的含义,能够分辨就可以,还有就是一些关于语言学提出的理论),其实人文部分你做一下冲击波的题目,并且看看上面的知识点就行,不过由于东西比较多,要全记住比较困难,所以你尽量记吧,最主要的是比较有名的地方要记得住.至于翻译,这要靠基本功了,平时多动手练练,扩大词汇量,今年专八的英译中其中的词汇就比较有难度,如果词汇量不够的话很难翻.。 2.英语文学常识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的语法特征 比较can 和be able to 比较may和might 比较have to和must must表示推测 表示推测的用法 情态动词+have+过去分词 should和ought to had better表示最好 would rather表示"宁愿" will和would 情态动词的回答方式 带to的情态动词 比较need和dare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1)常见的否定句做法1.含有be动词的否定句:规则:在be动词后面+not,另外is not可缩写成isn't,are not可缩写成aren't,was可缩写成wasn't,were可缩写成weren't,但am not不可缩写。 2.含情态动词的否定句:规则:在情态动词后+not,必要时可缩写。3.带有行为动词的句子否定句做法:(1)单数第三人称做主语(he she it或代表单个人或物的第三人称名词):规则:要在行为动词前加上助动词doesn't,然后找动词恢复原形。 (2)其它人称作主语:规则:在行为动词前加don't,句子中行为动词的用原形。句型1.含be动词的基本结构:be的现在形式为am,is,are.(1)主语是I,用am.(2)主语是he,she,is,一个人名或一个称呼(也就是第三人称单数),用is.(3)主语是复数或是you,用are.(4)在有助动词,情态动词句子和祈使句中用be原形。2.动词have的基本句型:谓语动词have表示拥有某物,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当主语是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以及第三人称复数(they及其他复数名词并列主语等),用have,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he,she,it或单数名词),用has.(1)肯定句:主语+have/has+宾语+其他(2)一般疑问句:Do/Does+主语+have+宾语+其他?(3)肯定句:主语+don't/doesn't+have+宾语+其他3.There be结构:(1)there be的现在时是there is或there are,表示有。 存在形式的有,其后加上地点,就是“在某处有什么”。there is表示有的东西为单数,或不可数形式。 there are表示有的东西为复数。(2)some,any常用在there be句型中,some一般在肯定句中表示几个或一些,any一般在否定句或一般疑问句中使用。 (3)有的人或物是几种,以第一种的形式为准。(4)特殊疑问句为How much / many …?和What's …?4. 祈使句用来表示命令、请求或劝告的句子,称为祈使句,祈使句的否定式是在前面加Do not。 5. 感叹句感叹句就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感情的句子。由how或what+被强调的部分+其余的陈述部分。 6. 反义疑问句反义疑问句是问话的人对问的问题有一定的看法,需要答话的人给以证实,其结构一般为两部分,前边是陈述,后面是提问;如果前面是肯定形式,后面应是否定提问;而前边是否定形式;后面则是肯定提问。7. 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说话瞬间)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 结构为be(am / is / are)+动词的现在分词,现在分词的变化有三种,句式是:(1)肯定句:主语+am / is / are +v.ing(2)否定句:主语+am / is / are + not + v.ing(3)一般疑问句:Am / Is / Are + 主语+ v. ing8. 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目前存在的状态,也表示主语具备的特性和能力及客观真理。(1)当主语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复数时,肯定句:主语+动词原形+其他否定句:主语+don't +动词原形+其他一般疑问句:Do+主语+动词原形+其他?(2)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肯定句:主语+动词(单三)+其他否定句:主语+doesn't+动词+其他一般疑问句:Does +主语+动词+其他?(3)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有四种基本的变化规则。 (4)特殊疑问句的结构:特殊疑问词+助动词do / does +主语+动词原形+其他?祈使句及there be句型(一)祈使句1. 祈使句的特点及构成。(1)祈使句是提出请求、建议、命令、号召等的句子。 (2)祈使句的主语常常省略,句中的谓语动词放句首,或在谓语之前用please,please也可放在句末。(3)祈使句中的动词后面通常用一介词,构成固定搭配,在句中作谓语。 (4)祈使句中谓语用原形动词。2. 祈使句的级与包含意义(第一人称祈使句)例:(1)原级: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请打开你们的书。 有礼级:Would you 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请打开你们的书好吗?否定式:Would you please don't open the door ? 请你不要打开门好吗?(2)第一人称祈使句例:原级:Let's read the book . 让我们看书吧。否定式:Let's not read the book . 让我们别看书了。 3. 提供帮助的Let …在句中的使用例:Let me help you . 让我来帮助你吧。Let me carry the box . 让我来拿这个大盒子吧。 4. 祈使句的否定形式:直接在句首加上Don't。 例:Don't throw it like that . 不要像那样子扔它。 Please don't open this box . 请不要打开这个盒子(二)there be句型1. there be句型在句中的使用。肯定陈述句:(1)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 .(2)There are some hills in the picture .否定陈述句:(1)There isn't a picture on the wall .(2)There aren't any hills in the picture .疑问句及简略回答:(1)Is there a bird in that three ? Yes , there is . No , there isn't .(2)Are there any books on the table ? 2. 对there be句型的分析(1)there be句型表示“有”,there是引导词,be是谓语动词。 (2)。 3.几道关于英国常识的英语题目 1.record of a British census and land survey in 1085-1086 ordered by William the Conqueror威廉大帝下令进行的1085-1086年间的英国人口和土地普查记录。 2.usually refers to the British House of Lancaster and York between supporters of the dynasty to the throne of England the intermittent civil war.Plantage royal family are the two branches, is a descendant of King Edward III. Wars of the Roses is not the name used at the time, it's home from the selected two royal emblem, the red roses of Lancaster and York's white rose.1455年至1487年其间,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家族(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为了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史称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或蔷薇战争。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皇族的分支,为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 “玫瑰战争”一名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1。 In 55 B.C. Julius Caesar, then general of the Roman armies in Gaul, decided that it would be a good move to try a little summer invasion of Britiain. The Celts in Gaul had been receiving aid from their close relations in southern England. British Celts may even have fought with related tribes in Gaul against the Romans. In 43 A.D. Claudius became Emperor of Rome. Needing a public relations coup to secure his tenuous position he decided to revive the dream of expanding the Empire to the British Isles. The pretext was conveniently provided by Caratacus, king of the Catavellauni tribe. Caratacus invaded the territories of the Atrebates, whose king, Verica, fled to Rome and appealed for help. Claudius was quite happy to respond.Vespasian's 2nd Legion marched through Sussex and Hampshire, the lands of the Atrebates, who were friendly to Rome, meeting their first real opposition from the Durotriges tribe in Dorset. They overran the hill fort of Hod Hill, and in an unusual move, built their military camp in one corner of the enclosure, where it can be seen today. Then they pushed on to present day Exeter, capturing twenty hill forts in all.The Romans followed the formula in Britain that had been so successful elsewhere; rather than try to conquer with force, they established "client kingdoms" on the borders of territory they directly controlled. Basically this meant that certain Celtic tribes, in return for not being overrun, agreed to ally themselves to Rome. Treaties with tribes in the north and in East Anglia created buffers on the frontiers while the process of mopping up resistance continued.2.The Norman Conquest of 1066 is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events in British history. William the Conqueror confiscated almost all the land, and gave it to his Norman followers. He used a strong Norman government replaced the weakSaxon government. Thus, the feudal system pletely established in England.Ope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uropean continent, civilization and merce wereintroduced Norman - French culture, language, manners and architecture.Church closer connection with Rome, the Church and the secular court courtseparation.。 4.关于英国或英语的文化常识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 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 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 的个人名、昵称和姓氏介绍如下: I. 个人名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 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在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英语个人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 2. 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 3. 教名的不同异体。 4. 采用(小名)昵称。 5. 用构词技术制造新的教名,如倒序,合并。 6. 将母亲的娘家姓氏作为中间名。 英语民族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 John, David, Daniel, Michael, 常见的 女子名为:Jane, Mary, Elizabeth, Ann, Sarah, Catherine. II. 昵称 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常来表示亲切的称呼, 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 1. 保留首音节。如 Donald => Don, Timothy => Tim. 如果本名以元音开头, 则可派生出以'N'打头的昵称,如:Edward => Ned. 2. +ie 或 -y 如:Don => Donnie, Tim => Timmy. 3. 采用尾音节,如:Anthony => Tony, Beuben => Ben. 4. 由一个教名派生出两个昵称,如:Andrew => Andy & Drew. 5. 不规则派生法,如:William 的一个昵称是 Bill. III. 姓氏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 流行开来。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 1. 直接借用教名,如 Clinton. 2. 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 -son, -ing;前缀 M'-, Mc-, Mac-, Fitz- 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3. 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如 St.-, De-, Du=, La-, Le-. 4. 放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 Brook, Hill等。 5. 放映身份或职业的,如:Carter, Smith. 6. 放映个人特征的,如:Black, Longfellow. 7. 借用动植物名的,如 Bird, Rice. 8. 由双姓合并而来,如 Burne-Jones. 英语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常用的有:Smith, Miller, Johnson, Brown, Jones, Williams. IV. 几点说明 1. 较早产生的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 2. 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 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 Reagan。 3. 在姓名之前有时还要有人际称谓,如职务军衔之类。Dr., Prof., Pres. 可以 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 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 5.要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美文学应该怎么准备 呵呵,我跟楼主一样,也不是英语专业,是工科计算机专业的,英美文学这一块其实在统一考试的时候内容所占比例不大,只有很小一部分,当然要看你是准备考哪个学校和什么专业方向了,如果是英美文化研究方向,这个比例就很大的。一般的英语专业不会出现太多英美文化方面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在复试的时候出现的较多,很多学校在复试的时候基本都是考英美文化常识和口语。 要准备这部分,有几本参考书:《英国文学简史》(上、下册,外研社),《美国文学简史》(上、下册,外研社),《欧洲文化入门》(一册,外研社),此外还可以买一下世图社的文学常识模拟考试题,对你应该很有好处的,以上内容准备好可,去应付考试问题就不大了。 建议楼主初试前不用花太多功夫准备文化常识这一块,等初试过了,在春节后到复试前这段时间集中精力准备。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美学自考重点和教材分析,自考美学考试重点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是什么?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于此同时还发表了,即美学。2、日本的中江肇民用汉字“美学”来翻译Aesthetics,为汉语界所接受。3、审美理想包括:个体化的审美理想和群体化的审美理想。4、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美在理念”,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他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文体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5、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其美学著作有《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求真《实践理性批判》求善。6、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艺术为例,在《美学》里面具体说明了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8、《日出印象》直接描绘景物,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阵阵相因的灰褐色调,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9、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美在和谐。10、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其中包括实在美和相对美。自考本科中,美学有什么具体内容百度文库有这么一片美学的笔记,自己去看看就知道要学一些什么。美学笔记(自考本科)?url=QFIAhWZsTKO_c1bRt7CyIMh9uFmAtCtD5Se2NhwBkZQ6_Q8ECWib1WANi604SXHH0yHwJYaypoadm6YF6RPL_8AsRN54Kffywg8BG4C_gCW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 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 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 2) 中世纪, 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 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 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 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 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 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 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 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由上而下”:行而上,由抽象理论研究演绎到具体现象的研究方法。 8、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例:①“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②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老*欧米哀尔)的形象—化丑为美。 9、美学研究的对象:(名/简) 答: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0、美学为什么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二,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 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第四, 通过艺术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3)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在美学研究中都有用武之地。 1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说明,虽然有美的事物,但当审美主体处在异化的状况下无法欣赏美的东西,审美依赖主体的条件、心境。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来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第五,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 1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也就是人的本质相联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章 美 论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 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论:1) 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 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 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 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 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 片面性: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虽然认为是客观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总之,事物的客观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对象。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1、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的,精神的,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这种美的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2、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认为美是理念。 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的运动的发展的理念。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不变的,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 1、英国经验主义派休谟认为,因为外和的秩序和结构“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2、美国的马歇尔:美在于人的感官的快乐3、桑塔耶纳: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美感就是快感,美的本质和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贡献:首次发现了美、审美活动和艺术同人类被压抑的无意识的紧密联系。5、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认为“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他所说的“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五、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论述: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学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脱离具体生活的偏颇。 这个命题的内涵在于: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把美既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人的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 ①生活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有美也有丑,不能说凡是生活都美,从而不能简单说美是生活。 ②“美是生活”的讲法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 ③ 他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因此,他虽然正确的从客观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入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生理学相混杂的境地。 (3)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六、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七、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英国的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人的审美感受的获得同人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关。(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2、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时间距离有关。(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2、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蔡仪出版过一本《新美学》,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朱光潜是怎么区别“物”和“物的形象”的含义的: “物”指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积极性:正确的指出了“物的形象”和外在的客观事物不能划等号 缺点:没有把“物的形象”看成是劳动的产物,而认为是一种生产实践。 3、美的可定义性问题: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答:试图彻底否定对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可能性,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美的总是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而需要做专门的探讨,因此,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要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坚持多层次和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新的探索。) 4、美的观念: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论述:你认为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怎样理解美是一个开发性的系统?) 我认为美的观念上应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开放性的系统。 第一、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探索美。 第二、应当把美既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的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就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认识到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 总之,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在美的观念上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5、马克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审美感觉的来源,人类审美感觉只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全部历史。 6、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 人是“世界的美”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 美是自由的形象4) 美在创造中 第三章 美感论 1、 美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3、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4、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1)接近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映。例“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 (2)相似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例:霜叶红于二月花 (3)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5、论述:举实例说明对比联想的特征。 (1)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举例 例1:陶渊明诗中有“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从万物的“有托”联想到孤立的“无依”,这一“无依”就显得格外触目,各位深切,显示当时诗人个人处境。 例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门大院内灯红酒绿,院外冻死穷人的对比,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弊端。 例3:唐代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描写古代一个商人的妻子,商人丈夫与弄潮儿形成对比联想,商人丈夫离别无讯与定时守信的弄潮儿的尖锐对比,揭示了怨妇对丈夫的情谊和怨恨。 (3)以上例子说明,通过对比联想,对立的景物或现象可以交错呈现或结合一体,可以使人对现实生活是的对比关系得到更鲜明更深刻的感受。 6、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各感官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领域。这是一种辅助的心理功能。(简单说,就是指不同感觉之间的汇通。) 例:“红杏枝头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相互汇通,是通感现象。 7、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个性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但是个性要独立,要自由,而社会却要规范,要限制,这二者的矛盾怎样解决呢?要通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活动来解决。 (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审美总是不离具体的形象,但要由具体的感性的感知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不仅与具明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例钱钟书“如水中盐,蜜中花”。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自觉性与非自觉性关系(或试述美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①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或意识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人的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能力、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而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和和客体的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和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而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②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说明人通过长期社会实践,积累了审美欣赏能力,形成感受美的感官,所以才能够悠然心会,是一种瞬间的审美感受,一种直觉,这是自觉性:“妙处难与君说”,但美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述,无法用清晰、明确的意识来整理清楚,是非自觉的。 例2,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尤其是最后两句,“真意”指诗人在庐山的怀抱里流连忘返,获得的瞬间的审美感受,这种瞬间的感受来自于诗人长期淡泊的生活而来,这是他审美自觉性的表现:“欲辩已忘言”,要辩解,说明却已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明显的表现了非自觉性。 ③这一实例表明,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1、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18世纪英国思想家博克。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3、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但悲不等于哭、悲哀、悲惨。 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1) 命运悲剧:索福克斯《奥狄浦斯王》,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 (2) 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新古典主义《哈姆雷特》。 (3) 社会悲剧:8、19世纪出现,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玩偶之家》。 (4) 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 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 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 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3) 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由低级到高级。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 5、生命的机械化:法国学者柏格森1900年《笑》一书中提出来的,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作为这种创造的推动力的,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生之冲动”。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机构化,阻碍生命的前进。生命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6、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论述:谈谈你对喜剧看法 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笑是喜剧性最显著的特征。喜剧性的笑有3个特征: (1) 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 (2) 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 笑要有共鸣,笑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面产生的。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 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再次, 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 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

重点解析

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

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7.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引言

我国动画以及动画设计来自于国外,它的作品在各个领域中很好的展示出它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应用了美学原理。最初,我国的动画设计是来自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开始的动画设计主要在于影片的内容,而不是很注重它的美学设计应用。如今,动画设计非常的注重美学设计。美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传播的,只有多元的媒介才能保证美的发展,动画片媒介的这种绘画的特性是一种特别的传达美的方式,正是它这种本身不具有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失误形象的特别之处,为美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美学运用于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题材、意境、画面、人物造型、色彩等,这些东西的设计前提其实就是如何给人美的感受。

1.动画影视内容中的美学体现

动画中的主要内容在于它的题材新颖、以及观众的爱好程度等。题材内容的选择绝取决于它的美学色彩、画质清晰等问题。动画中的美学设计主要是涉及到动画中的幻想空间,这样才能够把动画的内容中的题材得以完美的应用。题材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动画艺术是赋予生命的艺术,它让原本由线条、块面、色彩等构成的无生命的虚构角色,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加工,展现给观众一个拥有鲜明个性、行动灵活、表情夸张、语言生动的真实的血肉之躯。通俗地说,虚拟动画角色就是动画艺术中的演员,它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按照戏剧结构的安排用专业的表演为观众演绎出一个虽然虚幻却真情实感、撼动人心的世界。

2.动画设计中的视觉美学体现

2.1 画面中的美学

画面中的美学往往是要结合媒体内容而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动画影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完美的结合。视觉效果佳,也代表着美学应用的非常的好,它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在于画质的体现程度。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动画设计的视觉美学语言从属性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动"的内容,这是指它作为一种"活动影像",能够表现在连续时空中的动作和状态。其中包括"动"的规律、"动"的技巧、性格、趣味等等,需要通过时间的展示向观众传达角色要表现的情绪。另一部分是"画",这是指它的绘画性或人工制作,区别于一般"实拍"的影视图像。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2.2 造型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造型主要是体现在它的设计,也体现在美学的应用,它的审美效果在于对动画影视设计的效果程度。动画人物的塑造也体现出了动画人物性格的完美结合,它通过人物故事的情节展现出美学中的造型艺术美。角色的体现在动画中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它的艺术价值很体现出动画的个性艺术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千与千寻》中的主角千寻的设计可谓就是准确到位、深入人心。这个角色的设计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纯真善良,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千寻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孩子,她简单、纯朴、自然,用她善良的本性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个形象的设计可谓是非常成功的。

2.3 色彩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色彩跟美学息息相关,色彩的体现也体现出动画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色彩的设计美,是当代社会动画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习惯往往会把颜色当着一种生活的重要内容,好的色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无论是什么角色,以及什么动画的内容,都离不开色彩美的展现。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综上所述,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动画作品就是将文字媒介转移到了影像媒介之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想要传达的内容贯穿进去,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高度探索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新的娱乐体验和美感。

3.动画设计的意境美学

动画设计离不开美学塑造的意境,动画也离不开抒情作品的分析与体现。动画设计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还在于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上述都是体现出动画内容的价值以及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动画创作者创造虚拟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现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动画,可以使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获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复苏人类的原始记忆,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

只要把书本学好了一般都能及格的

(一)关于考核知识点的调整 考核知识点中的各章概述内容仍为考核内容;对知识点中的作家只保留对如下主要作家的考核。 英国文学: Chapter 1 III. William Shakespeare John Milton Chapter 2 III. Daniel Defoe IV. Jonathan Swift V. Henry Fielding Chapter 3 I. William Blake II. William Wordsworth V. Percy Bysshe Shelley VII. Jane Austen Chapter 4 I. Charles Dickens II. Charlotte Bronte VI. Thomas Hardy Chapter 5 I. George Bernard Shaw IV. T. S. Eliot V. D. H. Lawrence 美国文学: Chapter 1 III. Nathaniel Hawthorne IV. Walt Whitman V. Herman Melville Chapter 2 I. Mark Twain II. Henry James III. Emily Dickinson IV. Theodore Dreiser Chapter 3 II. Robert Lee Frost IV. F. Scott Fitzgerald V. Ernest Hemingway VI. William Faulkner (二)关于考核要求的调整 考核要求中每章概述内容不作调整:“该时期的重要作家”只包含对考核知识点中保留的重要作家的相关内容的考核。

我将当年自学《英美文学选读》时记的关于乔叟的笔记的一部分发给你看看,里面有介绍: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Geoffrey Chaucer:①出身农民家庭,过的是贵族生活。一方面用贵族式的理想眼光看待生活,一方面又不失以现实的态度来思考。一生与各种人打交道,博览群书,观察敏锐。②他向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意大利作家Petrarch and Boccaccio学习,这表明文艺复兴在英国开始了萌芽。Chaucer强调人权,尤其是追求今世幸福的权力,反对神权和禁欲主义。盛赞人类的智慧、机敏和对生活的热爱,揭露罪恶,针砭时弊,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预示一个新时期的到来。③其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一幅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画卷。发掘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主题,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冲突及其在物质利益上的矛盾。如:新兴的资产阶级夫人The Wife of Bath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④代表作The Canterbury Tales:一群从London去Canterbury朝圣的香客在路上为解闷而轮流讲故事,共24个短篇。塑造了一系列来自社会各阶层生动的人物形象。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重点笔记

自考考的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不会深究太多,其实记得东西不算太多,你只要把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记牢,并且的大致了解作品内容,中心思想以及作家写作特色之类的就好。作家作品名是肯定要背下的,至于剩下部分,你看过一遍就会有个大体印象,答题时找准点,用自己的话表述,老师就会给分的。还有就是自考出题的重复率还算挺高的,你看看往年的题,也会很有帮助的加油吧~~

下篇:美国文学 第一章美国浪漫主义时期 一、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概述 Ⅰ。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19世纪初期至中叶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待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同时代和后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了解该时期主要作家的文学创作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刻画、语言风格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并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Ⅱ。本章重点及难点: 1.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2.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 3.分析讨论选读作品 Ⅲ。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概述 (1)“识记”内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 (2)“领会”内容: 美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 a.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b.美国本土文学的崛起及其待证 (3)“应用”内容:清教主义、超验主义、象征主义、自由诗等名词的解释 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A.华盛顿。欧文 1.一般识记:欧文的生平及创作主涯 2.识记:《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3.领会:欧文的创作领域、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4.应用:选读《瑞普。凡。温可尔》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B.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1.一般识记:爱默生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 3.领会: (1)爱默生的散文:《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等 (2)爱默生与梭罗: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和他的《沃尔登》 4. 应用:《论自然》节选:爱默生的基本哲 学思想及自然观 C.纳撒尼尔。霍桑 1.一般识记:霍桑的生平及创作主涯 2.识记:霍桑的长短篇小说 3.领会: (1)《红字》的主题、心理描写、象征手法和、小说结构 (2)霍桑的清教主义思想及加尔文教条中的“原罪”对霍桑的影响(人性本恶的观点) (3)霍桑对浪漫主义小说的贡献 4.应用:选读《小伙子布朗》的主题结构、象征手法及语言特色 D.华尔特。惠特曼 1.一般识记:惠特曼的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2.识记:惠特曼的民主思想 3.领会: (1)惠特曼的《草叶集》的主创意图、思想感情及诗体形式、语言风格 (2)惠特曼的个人主义 4.应用:选读《草叶集》诗选:“一个孩子的成长”、“涉水的骑兵”、“自己之歌”的主题结构、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 E.赫尔曼。麦尔维尔 1.一般识记:麦尔维尔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麦尔维尔的早期作品:《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等 3.领会:《白鲸》的 (1)主题:表层及深层意义 (2)小说结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 (3)象征手法和寓言的运用 (4)语言特色 4.应用:选读《白鲸》最后一章的节选:主题思想、人物刻画、象征手法、语言特色 Chapter l The Romantic Period (一)“识记”内容: 1.The origin of Romantic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Romantic Perio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s in the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tretches 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It start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ashington Irving’s The Sketch Book and ended with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 2.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or New England Renaissance is a period of the great flower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i830s roughly until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t came of age as an expression of a national spiri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s in the period was that of the Transcendentalists, including Ralph Waldo Emerson, Henry David Thoreau. The Transcendentalists contributed to the founding of a new n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native elements. Apart from the Transcendentalists, there emerged during this period great imaginative writers ——Nathaniel Hawthorne, Herman Melville, and Walt Whitman——whose novels and poetry left a permanent imprint on American literature. 3.Its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nurtured "the literature of a great nation." America was flourishing into a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independent country. Historically, it was the time of westward expansion in America economically, the whole nation was experiencing 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ally, democracy and equa1ity became the ideal of the new nation, and the two-party system came into being. Worthy of mention is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American Independent Government, the nation felt an urge to have its own literary expression, to make known its new experience that other nations did not have: the early Puritan settlement, the confrontation with the Indians, the frontiersmen''''''''s life, and the wild west. Besides, the nation’s literary milieu was ready for the Romantic movement as we11. Thu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optimism, a spectacular outburst of romantic feeling was brought about in the first ha1f of the 19th century. 4.Major writers of this period There emerged a great host of men of letters during this period, among whom the better-known are poets such as Philip Freneau, William Cullen Bryant, Henry Wordsworth Long Fellow, James Russel Lowell, John Greenleaf Whitter, Edgar Ellen Poe, and, especially, Walt Whitman, whose Leaves Of Grass established him as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poet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fiction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period is an original and diverse body of work. It ranges from the comic fables of Washington Irving to the The Gothic tales of Edgar Allen Poe, from the frontier adventures of James Fenimore Cooper to the narrative quests of Herman Melville, from the psycho1ogical romances of Nathaniel Hawthorne to the social realism of Rebecca Harding Davis. (二)领会内容 1.The impact of European Romanticism on American Romanticism Foreign literary masters, especially the English counterparts exerted a stimulating impact on the writers of the new world. Born of one common cultural heritage, the American writers shared some common features with the English Romanticists. They revolted against the literary forms and ideas of the period of classicism by developing some relatively new forms of fiction or poetry. (1) They put emphasis upon the imaginative and emotional qualities of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d a liking for the picturesque, the exotic, the sensuous, the sensational, and the supernatural. (2) The Americans also placed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fre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and disp1ayed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psychic states of their characters. Heroes and heroines exhibited extremes of sensitivity and excitement. (3) The strong tendency to exal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on man was almost a national religion in America. Writers like Freneau, Bryant, and Cooper showed a great interest in external nature in their respective works. (4) The literary use of the more colorfu1 aspects of the past was also to be found in Irving’s effort to exploit the legends of the Hudson River region, and in Cooper’s long series of historical tales. (5) In short, American Romanticism is, in a certain way, derivative. 2.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Although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the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reveal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in their works and they grew on the native lands. For examp1e,(1) the American national experience of "pioneering into the west" proved to be a rich source of material for American writers to draw upon. They celebrated America''''''''s landscape with its virgin forests, meadows, groves, endless prairies, streams, and vast oceans. The wilderness came to function almost as a dramatic character that symbolized moral 1aw. (2)The desire for an escape from society and a return to nature became a permanent conven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uch a desire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Cooper’s Leather Stocking Tales, in Thoreau''''''''s Walden and, later, in Mark Twain’s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3) With the growth of America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merican character types speaking local dialects appeared in poetry and fiction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4) Then the American Puritanism as a cultural heritag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s over American moral values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is the fact that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tended more to moralize than their English and European counterparts. (5) Besides, a preoccupation with the Calvinistic view of origina1 sin and the mystery of evil marked the works of Hawthorne, Melville and a host of lesser writers. (三)应用内容 1. The American Puritanism and its great influence over American moral values, as is shown in American romantic writings. (1)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ism is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the Puritans. (The Puritans were originally members of a division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 who came into existence in the reigns Queen Elizabeth and King James Ⅰ。The first settlers who became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American nation were quite a few of them Puritans. They came to America out of various reasons, but it should be remembered that they were a group of serious, religious people, advocating highly religious and moral principles. As the word itself hints, Puritans wanted to purify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ey felt that 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too close to the Church of Rome in doctrine form of worship, and organization of authority.) The American Puritans, like their brothers back in England, were idealists, believing that the church should be restored to complete "purity". They accepted the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and total depravity, and limited atonement through a special infusion of grace from God. But in the grim struggle for survival that followed immediately after their arrival in America, they became more and more practical, as indeed they had to be. Puritans were noted for a spirit of moral and religious earnestness that determinated their whole way of life. Puritans'''''''' lives were extremely disciplined and hard. They drove out of their settlements all those opinions that seemed dangerous to them, and history has criticized their actions. Yet in the persecution of what they considered error, the Puritans were no worse than many other movements in history. As a culture heritage, Puritanism did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arly American mind and American values. American Puritanism also had a conspicuously noticeable and an enduring influ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had become, to some extent, so much a state of mind, so much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2)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is the fact that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tended more to moralize than their English and European counterparts. Besides, a preoccupation with the Calvinistic view of origina1 sin and the mystery of evil marked the works of Hawthorne, Melville and a host of lesser writers. 2.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is the mot clearly defined Romantic literary movement in this period. It was started in the area around Concord, Mass. by a group of intellectual and the literary men of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Emerson, Henry David Thoreau who were members of an informal club, i. e. the Transcendental Club in New England in the l830s. The transcendentalists reacted against the cold, rigid rationalism of Unitarianism in Boston. They adhered to an idealistic system of thought based on a belief in the essential unity of all creation , the innate goodness of man, and the supremacy of insight over logic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evelation of the deepest truths. The writings of the transcendentalists prepared the ground of their contemporaries such as Walt Whitman, Herman Melville, and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main issues involved in the debate were generally philosophical, concerning nature, man and the universe. Basically, Transcendentalism has been defined philosophical1y as "the recognition in man of the capacity of knowing truth intuitively, or of attaining knowledge transcending the reach of the senses." Emerson once proclaimed in a speech, "Nothing is at last sacred but the integrity of your own mind." Other concepts that accompanied Transcendentalism inc1ude the idea that nature is ennobling and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 is divine and, therefore, self-re1iant. 3. American Romanticists differed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o the transcendentalists such as Emerson and Thoreau, man is divine in nature and therefore forever perfectible; but to Hawthorne and Melville, everybody is potentially a sinner, and great moral courage is therefore indispensab1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nature, as is shown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Chapter 3 The Modern Period Ⅰ。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世纪初期至中叶美国现代文学产生 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了解该时期主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意图、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Ⅱ。本章重点及难点 1. 美国现代文学的特征 2. 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 3. 名词解释:“迷惘的一代”,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 4. 选读作品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 Ⅲ。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现代时期美国文学概述 1. 识记: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 (2)移居国外的美国人 (3)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学说 (4)欧洲现代派艺术 B.战后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2. 领会: A.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文学 (1)诗歌:意象派诗人;象征主义 (2)小说;“迷恫的一代” (3)戏剧:表现主义 B.战后美国文学 (1)诗歌:“垮掉的一代”等 (2)小说:黑人小说、*人小说、实验小说(荒诞派 小说)等 (3)美国现代文学多元化的现象 C.美国现代文学写作手法的创新 3.应用 A.名词解释:“迷惘的一代”,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 B.“荒原”意识在美国20世纪文学中的反映 C.分析选读作品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 (二)美国现代时期的主要作家 A.埃兹拉。庞德 1.一般识记:庞德的生平和创作生涯 2.识记:庞德的诗歌 (1)短诗:《地铁站一瞥》 (2)长诗:《诗章》 3. 领会: (1)庞德与意象主义 (2)庞德与中国文化 (3)庞德的诗歌理论及艺术特色 4.应用:《地铁站一瞥》《盟约》《河商的妻子》:主题、意象、语言 B.罗伯特。弗洛斯特 1.一般识记:弗洛斯特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弗洛斯特的诗歌:田园诗;自然诗 3.领会: (1)弗洛斯特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弗洛斯特的诗论 4.应用: (1) 弗洛斯特的自然诗 (2)《摘苹果后》《未选择的路》《雪夜停马在林边》:主题、 象征与比喻、语言 C.尤金。奥尼尔 1.一般识记:奥尼尔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奥尼尔的戏剧 (1)早期作品:独幕剧;多幕剧《天外边》 (2)中期作品:《琼斯皇帝》《伟大之神布朗》《毛猿》 ——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力作 (3)后期作品:《直到夜晚的漫长一天》 一 自传体戏剧 剧 3.领会: (1)奥尼尔戏剧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2)奥尼尔戏剧的艺术特色 4.应用:选读《毛猿》第八场:主题结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 法、语言特色 D.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1.一般识记:菲兹杰拉德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 (1)菲兹杰拉德与“爵士时代” (2)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 中、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一个巨头》 3.领会: (1)《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2)菲兹杰拉德的小说艺术 4.应用:《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 E.欧内斯特。海明威 1.一般识记:海明威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海明威的主要作品 (1)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一涅克的故事 (2)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3.领会: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4.应用: (1)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硬汉”形象、“重压下的风 度”、“冰山”原则等 (2)《在我们的时代里》选篇: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 风格 F.威廉。福克纳 1.一般识记: 福克纳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识记: (l)福克纳的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老人》《熊》等;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 《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2)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 3.领会: (1)福克纳小说的艺术特色:“意识流”、“内心独白”、“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等 (2)福克纳的文体 (3)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 4.应用:《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

Chapter II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一。新古典主义时期概述 1. 识记:(1)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界定 (2)政治经济背景 (3)启蒙运动的意义与影响 2. 领会:(1)启蒙运动的主张与文学的特点 (2)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 3. 应用:启蒙运动,新古典主义,英雄双行诗,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等名词的解释 1. 识记Definitions of literary terms 1)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The 18th-century England is known as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r the Age of Reason.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wa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France & swept through the whole Western Europe at the time. The movement was a furtherance of the Renaissance of the 15th & 16th centuries. Its purpose was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light of modem philosophical & artistic ideas. The enlighteners celebrated reason or rationality, equality & science. They called for a reference to order, reason & rules & advocated universal education. Famous among the great enlighteners in England were those great writers like John Dryden, Alexander pope & so on. 2) Neoclassicism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brought abou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old classical works. This tendency is known as neoclassicism. According to the neoclassicists, all forms of literature were to be modeled after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e ancient Greek & Roman writers (Homer, Virgil, & so on)& those of the contemporary French ones. They believed that the artistic ideals should be order,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 accuracy, & that literature should be judged in terms of its service to humanity. This belief led them to seek proportion, unity, harmony & grace in literary expressions, in an effort to delight, instruct & correct human beings, primarily as social animals. Thus, a polite, urbane, witty, & intellectual art developed. 3) The heroic couplet It means a pair of lines of a type once common in English poetry, which rhyme & are written with five beats each…… 4) the Realistic Novel The mid-century was, however, predominated by a newly rising literary form,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which, contrary to the traditional romance of aristocrats, gives a realistic presentation of life of the common English people. This-the most significant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is a natural produ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a symbol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 strength of the English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 strength of the English middle class, Among the pioneers were Daniel Defoe ,Samuel Richardson, Henry Fielding, Laurence Sterne, Tobias Creorge Smollott, & Oliver Goldsmith. 2. 领会Characteristics of Neoclassical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neoclassicists, all forms of literature were to be modeled after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e ancient Greek & Roman writers (Homer, Virgil, Horace, Ovid, etc,)& those of the contemporary French ones. Neoclassicists had some fixed laws &rules for almost every genre of literature, prose should be precise, direct, smooth & flexible. Poetry should be lyrical, epical, didactic, satiric or dramatic, & each class should be guided by its own principles. Drama should be written in the Heroic Couplets (iambic pentameter rhymed in two lines); the three unities of time, space & action should be strictly observed; regularity i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dhered to & type characters rather than individuals should be represented. 二。该时期的重要作家 1,一般识记:重要作家的创作生涯 2,识记:重要作品及主要内容 3,领会:重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其代表作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社会意义等。 4,应用:(1)《天路历程》中“名利场”的寓义。 (2)蒲伯的文学(诗歌)批评观及其诗歌特色。 (3)《格列佛游记》的社会讽刺。 (4)菲尔丁的“散文体史诗”。 (5)格雷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I. John Bunyan 1. 一般识记His life English author & preacher, born in Elstow, England, probably Nov.28, 1628,and died in London, England, Aug, 31, 1688. 2. 识记His major works John Bunyan’s The Pilgrim’s Progress (1678) is the outstanding 17th-century English religious literature.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this book was second in popularity only to the Bible. Bunyan did not attempt to portray the political confusion & social upheaval of 17th-century England. His concern was rather the study of man’s spiritual life. Bunyan chiefly wrote four prose works - 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 (1666), The Life & Death of Mr. Badman (1680), The Holy War (1682) & The Pilgrim’s Progress, part II (1684)。 3. 领会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Bunyan’s style was modeled after that of the English Bible. With his concrete &living language & carefully observed & vividly presented details, he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reader of the least education to share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his novel & to relive the experience of his characters. 4. 应用Selected Reading "The Vanity Fair", an excerpt from Part I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1) Theme: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 purpose is to urge people to comply with Christian doctrines & seek salvation through constant struggles with their own weakness & all kinds of social evils. It is not only about something spiritual but also beats much relevance to the time. Its predominant metaphor-life as a journey-is simple & familiar. (2) "Vanity Fair" is the most famous part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It tells how Christian & his friend Faithful come to Vanity Fair on their way to heaven," a fair where in should be sold all sorts of vanity & that it should last all the year long: therefore at this fair all such merchandise sold, as houses, lands, trades, places, honors, preferments, titles, countries, kingdoms, lusts, pleasures & delights of all sorts as harlots, wives, husbands, children, masters, servants, lives, blood, bodies, souls, silver, gold, pearls, precious stones & what not." As they refuse to buy anything but truth, they are beaten & put in a cage & then taken out & led in chains up & down the fair. They are sentenced to death-to be put to the most cruel death that can be invented." Vanity Fair" is a satirical picture of English society, law & religion in Bunyan’s day.

  • 索引序列
  •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句子
  •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句型
  •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笔记重点
  •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重点笔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