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马概题库

自考马概题库

发布时间:

自考马概题库

意即思维离不开实践。讨论思维的实践性是没有意义的。

马主义保罗万象,不是字面能完整写出来的。写出一点供参考。更多的东西希望楼主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中遵照一定的纲领自我完善。共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一门科学是不能停滞不前的,——它是在发展着和完备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恩格斯在他撰写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和一系列著名通信中一再将马克思所创立的学说,不论是关于哲学、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都称之为“世界观”。“新的科学的世界观”。那么,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这一性质呢?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他们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充分依据了当时经验科学的最高成就。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最高发展,这才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而当时的经验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为构思一幅现实世界生动的图式,提供了必备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这些材料,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他们没有用想象和虚构弥补科学材料不足,而是将细节留给后人加以补充,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他们的学说“已经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第二,正如恩格斯阐明的,他们的“世界观”指的是“对包含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既然是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历史科学,必须随着历史过程的演进而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一点,本文在后面的章节中还将再次详细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系统,动态,开放的,不是若干抽象观点的论集,是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论概括,是实践之树的奇葩。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理解视域中,不应被看作是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而已被约定俗成看作一门的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已形成“范式”而可以吸引无数人对其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这门学科以使其成为科学的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任何人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探索成果,只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就可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否则,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只有历史考证和经典注释的意义。哲学家许衡就认为,人们“穷”的“理”,既包括“命”(即事物的“所以然”),又包括“义”(即事物的“所当然”)。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必然包括对本体论和价值论两个根本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理论与崇高的价值目标的统一,既解释了“实然”,更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回答了“应然”。如果放弃了为“被压迫和剥削群众的革命”服务的目标,放弃了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还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吗?正是这一价值目标才使马克思主义以其无比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一批批仁人志士不惜生命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奋斗,也就是在各国共产主义者这一价值目标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立场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除本体论与价值论外,还要用认识论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恩格斯)。在马克思那里,逻辑、辩证法和实践的认识论是统一的。不可能从一般原理中直接引出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列宁说:“一般真理的单纯逻辑发展中去寻找具体的问题答案,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且完全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嘲笑。” 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价值观)、方法,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总联系中探索具体时代、具体国家中的问题,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包含着异常丰富,精深的内容。为制订新的世界观,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系列涵盖众多学科的理论发现和知识原理组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庞大系统,而后又被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不断补充。然而,这一系列论断、发现和原理之间并不是平行并列、主次不分的,而是有主次的、系统的、多层次的。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可以有不同分类、划分的方法。一般多人学科分野角度进行分类,并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如列宁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的权威见解。直到2000年,高哲、温元著、贾建梅等编写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虽然刻意增加了学科门类,但仍沿用学科划分法。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坚实的逻辑基础上,还可采用以辩证逻辑为依托的按普遍与特殊关系划分的层次划分法,中国学者段若非李延明等也曾尝试进行层次划分。可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层次:1、根本原理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共同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世界的一般规律。例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思维与存在关系等等。2、普遍原理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内各自的普遍规律,以及由普遍规律推导出的一系列判断。例如,自然领域里关于吸引与排斥,物质运动无限循环、有机界无机界统一等原理,在社会领域里,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在这类普遍规律指导下,马克思依据历史的实证资料,在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普遍性的原理,如剩余价值学说,小生产无时无刻不在生产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内存在资产阶级法权等等原理,只要这些原理所包含的范畴在,这些原理就一直起作用。3、个别判断这些判断是根据具体的时代、国家及民族特点,依据作判断时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做出的,不可任意推广到其它国家、其他时代。此外,随着更多的实证材料被掌握,还不断修正对过去判断的认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理按层次划分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这一划分的方法论意义,原理的层次高低与它们的重要程度并非是一个问题。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只有根据具体条件和特定历史要求着重强调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不存在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理,区分为不同层次,弄清楚不同层次原理的时空界限,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如同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有其确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样,作为这些事物和过程的正确反映的原理,也都有适用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如果任意超越这些界限,真理就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资本论》的“原始积累”一章中,论述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道路。这就是生产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从面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则变成资本家,这一历史运动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1877年10月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一篇文章,包含着对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论述的错误引申。他把马克思的上述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在他看来,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经过要走西欧历史发展的道路。对此,马克思十分反感,他于1877年11月给《祖国纪事》编辑部写信,反对任意引申、扩大(他的理论)的企图。马克思说,米氏“这样做,会给我太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每个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人们,应该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他们自己的理论原理所持的慎重的,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各个原理的时空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意义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以此指导我们从实际出发,去研究探索,去开拓创新就能帮助和引导我们寻求回答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它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历史前进,这是由于:第一、作为世界观,它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这个科学世界观在基本框架是不可能推翻的,而科学认识是可以修正、充实、完善它的。它的更新是自身的更新。第二、它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其根本基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这段话出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实践的根本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真理的检验标准。所以,思维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相反,脱离实践的东西是无法解答的经院哲学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只有通过实践,现实的问题才能得到历史性的说明。所谓”思维的此岸性“就是思维的现实性,它只有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

马概是自考的必考公共课科目,每个专业的考生都需要参加这门考试,今年4月份自考在4月15-16日,自考生要抓紧时间做最后的冲刺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概的必备知识点,预祝大家考试顺利。自考马概知识点整理如何理解马...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马...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谈谈我们对待马...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主义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主义最重 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 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主义经典 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主义理论诞生后,马...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 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对任何杰出人物要做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自然属性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概必背知识点有哪些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和次序的变化,而不是保持事物质量相对稳定的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本质的根本变化。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量变导致质变。在新质量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在数量上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事物质量相互变化的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是通过两个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否定的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进步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意识由物质决定,意识依靠物质,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动态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反映和改造世界的独特能力和活动意识是动态的、有目的的和有计划的。意识活动是创造性的。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还具有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功能。马...主义的科学内涵马...主义是马...恩...共同创立的。马...主义不仅包括其创始人马...恩...的理论,还包括其继承者列宁、毛...、邓...等的理论。它与马...恩...的理论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马...主义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马概真题

建议看近三年真题。毛概题型基本相同,所以考试看近三年毛概真题即可。毛概的全称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自考通有冲刺模拟试题,考前密押卷和历年考题,并且赠送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命中率高达百份之八十五左右。自考通请到自考书店购买。

要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当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需要心态、记忆、做题,缺一不可。那么做什么题?如何做题?如何分析?这里,老师来进行一一解答。首先,历年考题必不可少,在历年考题全部掌握之后,再考虑模拟题。通过分析历年考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涉及三种题型,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今天呢,老师就根据对历年考题的分析数据,筛选出了一些高频知识点,从而带着大家感受主观题(即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题思路。实战演练题目1:(考频:1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方式和手段。【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2)调控方式:①国家对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如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私人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控,这在整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②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3)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使用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教材定位:第五章第一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题目2:(考频: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对于输出国的作用。【答案】(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教材定位:第五章第一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题目3:(考频:11+)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案】(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教材定位:第四章第一节第一个知识点。知识点:商品经济题目4:(考频:9+)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答案】(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教材定位:第六章第一节第一个知识点。知识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题目5:(考频:8+)简述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答案】(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过程。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无论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材定位:第一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题目6:(考频:7+)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答案】(1)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2)但随着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技术普及,个别资本家不会一直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教材定位:第四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科目考点较为集中,通过以上六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同一个知识点,可能会考很多次。因此,同学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总结规律,通过做题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学会一类题目的答题方式和思路。预祝大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温馨提示:犹豫和等待才是升本路上最大的障碍!应届生现在报名可享600-1000助学金~关于提升学历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

马概自考真题

书店能改可以买到 以前燕园教育出的配套参考书的题很准 但是现在好像买不到了 马概是国考 一般可以买到答案 比较容易过 自己考的话 比较难

公共课,出去买本书和资料,一般考试书店都有。想过就别偷懒,网上的东西不一定全,也没人有功夫给你发这个。干脆不想学的话就考试时候买份答案。

图书信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作者: 许胜利 主编 出 版 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开本: 16开 ISBN: 9787801997760 定价:¥15.00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五、当代青年如何努力学好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 第二节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主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真理和价值 第三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社会结构 第一节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四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七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编辑本段2.北京大学出版社版《马概》基本信息自考教材,自学考试指定课程代码:3709 作 者:卫兴华赵家祥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版 本:2008年版 教材类型:国家统编教材 考试大纲:有 页 码:412 ISBN:978-7-301-13405-4 价格:20.00目录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作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后记编辑本段3.高等教育出版社《马概》图书信息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者: 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编写组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1 第4版 开本: 16开 ISBN: 9787040299830 定价:¥17.00 页数:278页书籍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充分反映了去年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反映了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体系。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教材。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编辑本段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概》书 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作者:张雷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300124551 开本: 16开 定价: 30.00元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简介:“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它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产物。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工程。我国要在新世纪里建设学习型社会,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基础和支撑、作为各领域专门人才的摇篮的高等教育便一定要注重质量。高等教育注重质量,就要坚持以本科为本,如果没有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便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也不可能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目前,全国高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200多个,由于该专业的特殊重要性,又由于它是文科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注重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质量便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目录导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三、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发展 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一、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 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 第三章 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 二、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三、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章 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二、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__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章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 二、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 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 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 后记

可以到淘宝上看一下,有卖的

自考马哲真题库

习题一

1.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3.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生产力标准,坚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三个代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4.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4.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学技术的社会形式。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

这是什么?今年10月马哲的考题吗?这是真的吗?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马原自考题库03709

原马的解释

骏马。原,騵。 汉 桓宽 《盐铁论·取下》 :“原马被山,牛羊满谷者, 不知 无孤豚瘠犊者之窭也。”

词语分解

原的解释 原 á 最初的, 开始 的:原本。原告。原稿。原籍。原理。原料。原色。原始。原著。 本来:原样。原型。原址。原主。 谅解 , 宽容 :原宥。 原谅 。 宽广 平坦 的地方:原野。平原。 同“塬”。 本 部 马的解释 马 (马) ǎ 哺乳 动物 ,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 东西 :马匹。骏马。 马到成功 。马首是瞻(喻跟随 别人 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部首 :马。

二.多选题1.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 ( ) B.相对主义 ( ) C.唯心主义 (√) D.不可知论 (√)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 ) B.存在就是被感知 (√) C.心外无物 (√)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3.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 B.万物皆在我心中 ( ) C.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 D.理在气先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 ) B.事物发展到客观规律 ( ) C.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 )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 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 D.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 )7.“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认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 )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 C.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 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 )8.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长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歪曲的反映 (√) B.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鬼神的原型 (√)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 D.与现实无关,纯粹出自人脑的主观想象 ( )9.“画饼不能充饥”的哲学道理是:() 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 ) 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 D.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 )10.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为:()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C.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D.意识表达离不开语言 (√)11.“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 D.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 (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 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 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 ( ) D.人的存在方式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 ) D.主张矛盾时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 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 )1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 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 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 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 ( )16.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 )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17.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8.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认识事物的质 (√) B.认识事物的量 ( ) C.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 D.认识事物的度 ( )19.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 )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0分) 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 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 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 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22.辩证的否定式:()(0分) A.事物自我的否定 (√) B.事物发展的环节 (√) C.事物联系的环节 (√) D.扬弃 (√)23.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 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4.主观辩证法是指:() A.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 B.辩证的思维 (√) C.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 (√) D.唯心主义辩证法 ( )25.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 ) C.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 D.现象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现象不能反映本质 ( )26.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A.必然性中包含着偶然性 (√) 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 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2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 )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28.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2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 )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 )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认识规律 (√) B.尊重规律 (√) C.利用规律 (√) D.改变规律 ( )31.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五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判断题1.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A.正确 () B.错误 (√)2.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A.正确 () B.错误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A.正确 (√) B.错误 ()4.“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机械决定论。 A.正确 (√) B.错误 ()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A.正确 () B.错误 (√)6.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A.正确 (√) B.错误 ()7.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A.正确 () B.错误 (√)8.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A.正确 () B.错误 (√)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A.正确 (√) B.错误 ()10.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A.正确 (√) B.错误 ()11.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A.正确 (√) B.错误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A.正确 () B.错误 (√)13.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A.正确 (√) B.错误 ()14.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A.正确 () B.错误 (√)15.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A.正确 () B.错误 (√)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03709新教材,03709自考真题2023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英语专业自考本科段教材专业代码:01C1502专业名称:英语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87英语翻译英汉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庄绎传00600高级英语高级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王家湘张中载00603英语写作英语写作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俊峰00604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张伯香00795综合英语综合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徐克容00831英语语法现代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李基安00832英语词汇学英语词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张维友00839第二外语大学俄语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张宝岑钱晓惠00840第二外语初级日语\初级日语教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07年版赵华敏00841第二外语简明法语教程商务印书馆1990/1年版孙辉00842第二外语新编大学德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朱建华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版王顺生李捷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版卫兴华赵家祥10014水平考试水平考试自学辅导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余志远10015水平考试英语听力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何其莘王敏金利民夏玉和10016水平考试英语口语自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5年版96年版余志远10017欧洲文化入门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王佐良祝珏李品伟高厚10064口译与听力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吴冰10065口译与听力英语高级听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何其莘王敏金利民俞涓(高分)求最新自考英语本科教材现代英语语法-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同步配套题解(天一自考通)作者:张冬梅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9月页数:427装帧:平装开本:32版次:2商品编号:1167060ISBN:780145450建议你还是去学生书店买吧,有打折的。自考办没有优惠,网上可信度还不是很高。考试内容肯定都来自书上的。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87英语翻译英汉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庄绎传00600高级英语高级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王家湘张中载00603英语写作英语写作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俊峰00604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张伯香00795综合英语综合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徐克容00831英语语法现代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李基安00832英语词汇学英语词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张维友00839第二外语大学俄语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张宝岑钱晓惠00840第二外语初级日语\初级日语教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07年版赵华敏00841第二外语简明法语教程商务印书馆1990/1年版孙辉00842第二外语新编大学德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朱建华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版王顺生李捷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版卫兴华赵家祥10014水平考试水平考试自学辅导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余志远10015水平考试英语听力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何其莘王敏金利民夏玉和10016水平考试英语口语自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5年版96年版余志远10017欧洲文化入门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王佐良祝珏李品伟高厚10064口译与听力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吴冰10065口译与听力英语高级听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何其莘王敏金利民俞涓谁能给我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新增单词表?我要复读,但是下届是新教材啊你到 上去找找自考会计制度设计的新教材和老教材有什么区别?差别有点大,因为教材是8年变化一次,因为8年里发生太多的事了!我也10月25日 考试,你不用慌,赶快换成模拟题做吧!不要看老教材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索引序列
  • 自考马概题库
  • 自考马概真题
  • 马概自考真题
  • 自考马哲真题库
  • 马原自考题库0370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