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19、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20、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2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2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24、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25、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26、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27、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28、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29、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30、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31、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32、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33、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34、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35、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36、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37、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38、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39、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40、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41、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42、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43、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4、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这些收费主要是配合国家对有关行为、活动的统计、管理,并适当弥补政府管理成本费用,不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45、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46、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47、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4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49、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5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51、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52、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公共课,如果你在当在自考一年有四次考试机会(一四七十月)的话,至少有两次考这门课的机会.此门课只要是考过的人都知道相对比较容易,也比较好过.

经济学的解释

① 研究 国民经济各方面 问题 的学科的总称。包括 政治 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②政治经济学的简称。

词语分解

经的解释 经 (经) ī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 相对 :经纱。经线。 经纶 (.整理过的蚕丝;.喻政治规划)。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 直角 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政府经济学 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所谓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公共部门的行为,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行为。政府经济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通货 流通的货币, 分硬通货和,软通货, 黄金是硬通货, 货币, including cash, 是软通货. 准货币 准货币(quasi-money)----又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是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准货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因可随时转化为现实的货币,故对货币流通有很大影响,是一种潜在货币。 准货币主要由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如国库券储蓄存单、外汇券、侨汇券、金融卡等 从货币层次上看,准货币=M2-M1 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委托人(如中国银行)提供资金,由受托人(即我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信托存款 信托机构按照委托人的要求,为特定目的吸收进来代为管理的资金,是信托机构经营业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信托存款与一般银行存款相比,具有存期较长、数额较大、利率较高、用途有一定限制、不能随意提取本金等特点。根据不同的目的,信托存款有委托贷款保证金、委托投资保证金、单位信托存款、公益基金信托存款、劳保基金信托存款、个人特约信托存款等品种。 答案补充十大新经济名词 《中国财富》最近评出了2005年中国十大经济概念。该杂志认为,一个经济概念的流行,预示着这个经济名词相关联的领域兴起,比如浙江人经济。 总部经济 自从2003年“”在北京被炒热以来,2004年打着总部经济旗号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 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概念。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青岛都把发展总部经济 作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上海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把发展总部经济摆在纸面上,但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却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 业内人士认为:总部的聚集,无疑将拉动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总部意味着巨额经济收入和地区品位的提高。 拇指经济 拇指经济的概念出现于2003年,却流行于2004年。如今手机已远远超出点对点的语音通信功能,具有了媒体传播的性质,人们用拇指敲击出了一个沟通的新时代,手机短信业务也就成为通信领域里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答案补充2004年中国手机短信息占全世界短信总量的一半。拇指经济空前繁荣,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扩大。2004年短信小说随之面世,可谓是对拇指经济进行新一轮的推波助澜。 F1经济2004年9月26日,被称为用金钱打造的运动的F1大赛在中国上海闪亮登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是奔驰在赛道上的舒马赫们,还有一个对多数国人来说热得发烫的新名词———F1经济。 F1是世界公认的商业运作最成功的赛事之一。昂贵的F1赛事是一项无法普及的体育运动,是各大汽车生产商展示各自实力的平台。所以,上海花巨资将F1大赛引入中国,其目的不仅是举办一场国际体育赛事,而是着眼于F1大赛能带来的无限商机。 搜索力经济 搜索力,正代表着互联网新经济的核心价值。继“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之后,“搜索力经济”日益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一种虚拟经济形态。 “搜索力经济”代表着经济模式的改变,互联网和商业的价值开始合拍,搜索服务完全出于用户的主观意愿,直接走向目标用户。“搜索力经济”的强大魅力在于人们已经难以割舍如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门户,由十指敲击出的“搜索力”正在激发网络经济的潜能。 答案补充循环经济,指低能耗、低污染、高回报的环保经济模式。上个世纪70年代,面对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日本经济正是依靠资源集约的循环经济思想,才赶超了欧美。 循环经济 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作为解决国内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而开出的药方。 科普经济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返回,对中国空间技术以至于总体经济实力来说,都是一次最好展示,对整个中国经济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由此掀起的航天经济在2004年被推向高潮。 假日逛科普场馆,已成为假日中市民“逛街、逛公园、逛景点”之后的又一个新名词。

经济学名词解释: Okun’s law 奥肯法则 由奥肯发现的周期波动中的GDP和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这一法则指出,当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较早估计的比率是 3:1)。 Oligopoly 寡头 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行业为少数几个供给者所支配。 Open economy 开放经济 一种经济体系,它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和资本的国际贸易活动(即进日和出口人而一个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则是没有进出口的经济。 Open-economy multiplier 开放经济乘数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漏出的收人既流向储蓄也流向进口。因此,投资或政府支出的开放经济乘数由下式可求:开放经济乘数式中MPS—边际储蓄倾向,MPm—边际进口倾向。 Open-market operations 公开市场业务 为影响银行准备金、货币供给和利率,中央银行所进行的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买入证券时,中央银行所支付出去的货币,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扩大。而卖出证券时,货币供给就被减缩。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经济品的次优(next-best)使用(或机会)价值,或曰所牺牲掉的可供选择的其他用途的价值。比如说,用来开采一吨煤的投入,其可供选择的最佳使用是生产10蒲式耳的小麦。那么一吨煤的机会成本就是10蒲式耳的小麦。这些小麦能被生产出来但实际上却没有生产。机会成本对于评价非市场性商品诸如环境卫生和安全等十分有用。 Ordinal utility 序数效用 需求理论所用的一种无标度(dimensionless)的效用衡量方法。序数效用可以表明个人在A与B中更偏好A,但不能表明他究竟偏好多少。也即,任何两组商品都可以相对排序,但绝对差异无法衡量。这与基数效用(有标度的效用)概念不同,基数效用有时用于风险行为分析。基数效用的一个例子是:我们说某物质在100克时比它在50克时热两倍。 Other things constant 其他因素不变 一个短语,有时写为“ceteris paribus。表示:被观察的那个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依旧或固定不变。例如,一个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如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会下降。 Outputs 产出 用于消费或进一步加工生产的各种有用的商品和服务。 P Paradox of thrift 节约体论 一个最早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原则。即一个社会增加其储蓄的企图,可能导致其实际储蓄数量的减少。 Paradox of value 价值悖论 这样一种悖论:许多生活必需品(如水)的“市场”价值很低,而许多奢侈品(如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市场价格很高。这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Pareto efficiency(or 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 见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 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 一种分析方法。在某些因素不变(如忽略收入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分析各种变量对单个市场的影响。 Partnership 合伙制 两人或多人共同经营的非公司形式的企业,不像公司那样只承担有限的责任。 Patent 专利 一种赋予发明者的排他性权利,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如美国为20年)控制其发明的使用权。专利造成暂时垄断,作为对发明活动的酬报。像其他知识产权一样,专利是促进个人或小企业进行发明的一种手段。 Payoff table 支付矩阵 博弈论中,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多个参与人的策略和支付的矩阵。不同参与人的利润或效用就是支付。 Payoffs 支付 见支付矩阵(payoff table)。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 参见完全竞争(competition, perfect)。 Personal income 个人收入 衡量税收抵扣前收入的一个指标,确切地说,等于可支配个人收入加上净税收。 Personal saving 个人储蓄 收人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换言之,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 Personal savings rate 个人储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由A·W·菲利普斯首先提出的一种几何图形,显示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在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向下倾斜的“替代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只在短期中成立。在长期中,通常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而且对应于最低可持续失业水平。 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 政策无效性定理 一个定理,认为在理性预期、价格工资灵活的情况下,被预期到的政府货币或财政政策实际上不能影响实际产出或失业。 Portfolio theory 投资组合理论 一种经济投资理论,讨论理性投资者如何将自己的资本分配在不同的金融资产中——也就是说,他们怎样将其资本“组合”成一种最佳搭配状态。 Positive economics 实证经济学 参见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normative vs. positive economics)。 Post hoc fallacy 后此谬误 来自拉丁语“post hoe,ergo propter hoc”,意为在这个之后发生,所以是因为这个”。如果这样推理:“因为A先于B,所以A引起B”,那么,就会发生这种谬误。 Potential GDP 潜在GDP 高就业的GDP,或更精确地说,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可以达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的GDP。现今一般认为:它是那个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等价物。 Potential output 潜在产出 与潜在GDP(potential GDP)同义。 Poverty 贫困 今天,美国政府将“贫困线”定义为可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收入水平。 PPF 见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resent value(of an asset) (资产的)现值 在一段时间内能带来一系列收入的资产的当前价值。估价这一系列的收人需要将每一部分收入折现。折现是用折现率(也即一种利率)对未来的收入加以折算。 Price-elastic demand 有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有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超过1的情况。这时,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另外,有弹性的需求意味着:当价格下降时,由于需求量增加得非常之大,以至于总收益(价格*数量)会上升(参见非价格弹性的需求)。 Price-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弹性系数(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p)等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具体计算百分比时,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数,分母取新老价格的平均数,不计负号。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非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给的价格弹性 在概念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相似,只不过它衡量的是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更精确地说,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供给弹性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最为有用。 Price flexibility 价格灵活性 “拍卖”市场上(如许多原料商品和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在这些场合,价格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立即作出反应。(对照管理价格) Price index 价格指数 表示在给定的时段里,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在计算平均数时,不同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根据其经济重要性作加权处理。(例如在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加权的依据就是每种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 Price-inelastic demand 无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无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下降时,总收益下降;当价格上升时总收益上升。无价格弹性的需求的一个极端是完全无价格弹性的需求,这意味着当价格上升或下降时,需求量完全没有变化。(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vate goods 私人品 见公共品(public goods)。 Producer price index 生产者价格指数 大量批发销售的商品(如钢、小麦以及石油)的价格指数。 Product, average 平均产品 见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产品差别 类似商品之间存在着的使它们不至于成为完全替代品的因素。如,因位置差别使得在不同地点出售的同型号的汽油成为不完全的替代品。具有产品差别的企业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不是完全竞争情况下的那种水平的需求曲线。 Product,marginal 边际产品 见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Production function 生产函数 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或数学函数)。它用于某个企业,或作为总生产函数用于整体经济。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种几何图形,显示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商品的各种组合。通常简化地选择两种商品:大炮和黄油。PPF外部的点(其右上部)的产品组合不可能得到,而PPF内部的点则缺乏效率,因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或者是因为资源使用不当,或者是所用的生产技术已经过时。 Productivity 生产率 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是劳动生产率)。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生产率就增长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深化。 Productivity growth 生产率增长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生产率增长的速率。例如,如果劳动生产率指数1990年为100,而1991年为101.7,则1990年到1991年生产率增长为每年1.7%。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net 净资本生产率 参见收益率(rate of return)。 Productivity slowdown 生产率减速 大约在1973年左右,美国发生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急剧滑坡。 Profit 利润 (l)在会计学中,是指所售商品的总收人减去合理确定的成本(参见收益表)。(2)在经济理论中,是指总收入与生产这些商品所用资源的全部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Profit-and-loss statement 损益表报告书 参见收益表。 Progressive, proportional, and regressive taxes 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累进税对富人征税较重,累退税正好相反。更精确地说,一种税,如果对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即税收除以收人)较高,它就是累进税。如果收入越高的人平均税率越低,就是累退税。如果对各种收入水平的平均税率都相同,就是比例税。 Property rights 产权 产权定义为个人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买卖、使用资本品和其他财产的能力。 Proportional tax 比例税 参见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Proprietorship individual 个人业主制企业 由私人所有并经营的企业。 Protectionism 保护主义 一国所采用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内产业,防止进口品竞争的各种政策(最普通的是对进口征收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 Public choice 公共选择 也称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 theory)。研究政府作出选择和指导经济的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部。这一理论有不同于市场理论之处,它强调政治家的“选票最大化”行为这个因素,而这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形成对比。 Public debt 公共债务 见政府债务(government debt)。 Public good 公共品 指这样一种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例如,一项根除天花的保健措施对所有人都起了保护作用,而决不只是那些付钱接种疫苗的人。而私人品,如面包,如果被一个人消费,就不可能被另外的人消费。

1.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2. 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通常称之为公共物品。3. 在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中,将某些消费者不负担一揽子支付而享受低价格的支付的好处这一现象,成为免费搭车现象。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题,12分)1. 交易成本2. 科斯定理3. GDP平减指数4. 结构性失业5. 皮鞋成本6. 效率工资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20分)1、下列不会引起牛排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C ):A.医生说多吃牛肉有损健康B.牛的饲养者宣传牛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牛排价格从每千克3美元上升到每千克3.5美元D.汉堡包价格从每千克2美元跌到每千克1.5美元2、比萨和炸玉米饼是替代品。如果比萨价格上升,则( D ):A.比萨的需求减少,炸玉米饼的需求增加B.两种商品的需求都减少C.炸玉米饼的需求量增加,比萨的需求量减少D.比萨的需求量减少,炸玉米饼的需求增加3、长期供给弹性比短期供给弹性大是因为( D )A.在长期,机器和建筑物的存量可以调节B.在长期,新企业可以进入,现存企业可以退出C.在长期,顾客可以发现替代品D.a和b都对4、如果某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10%,由此导致人们用于购买该商品的货币支出增加5%,则需求曲线在这一区域内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A ):A.富有弹性B.完全无弹性C.缺乏弹性,但不是完全无弹性D.具有单位弹性5、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C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6、当政府试图处理负的外部性时,它的基本目标是( B ):A. 消除社会成本B. 激励决策者考虑全部成本C. 消除引起外部性的行为D. 减少社会成本使之等于私人成本7、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怎样解决公共土地过度放牧问题?( B )A. 政府应在牛肉上征税B. 政府应把牧地卖给私人所有者C. 政府应大量补贴牛饲料D. 政府应颁布规定,命令每个季度每英亩上多少母牛可以放牧8、以下哪一种情况不是在为消除污染外部性的谈判过程中各方引起的交易成本?( A )A. 减少污染引起的成本B. 由律师费用引起的成本C. 实施协议引起的成本D. 由受外部性影响的各方人数太多引起的成本9、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为:( C )A. 只有政府有必要的资源B. 不可能判断有效量C. 消费者都想免费搭车而不付费D. 私人企业不够大10.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上升____价格上升的幅度,这意味着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_____。( D )A.超过,下降 B.低于,上升C.低于,不变 D.超过,上升1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C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C.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12、以下哪一项描述了技术知识的增加?( A )A.农民发现春天种植比秋天种植更好B.农民又买了一辆拖拉机C.农民又雇佣了一个日工D.农民把他的孩子送到农学院,而且,孩子回来在农场工作13、 当一国人均GDP极低时 ( C )A.它注定要永远穷下去B.它必定是一个小国C.由于“追求效应“,它有较迅速增长的潜力D.资本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微乎其微14、 当通货膨胀稳定而可预期时,以下哪一项成本不会发生?(D)A.皮鞋成本B.菜单成本C.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的成本D.任意的财富再分配E.由于混乱和不方便引起的成本15、 实际变量的例子是( B )A.名义利率B.工资价值与汽车价格的比率C.玉米的价格。D.美元工资E.以上各项都不是实际变量16、 如果实际利率是4%,通货膨胀率是6%,而且,税率是20%,税后实际利率是多少?( B )A.1% B.2% C.3% D.4% E.5%17、 以下哪一项是自动稳定器?(C)A. 军事支出B. 用于公立学校的支出C. 失业津贴D. 用于航天飞机的支出E. 所有以上各项都是自动稳定器18、 以下哪一种关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表述是正确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B )A.当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向左移动。B.是垂直的,因为所有物价与工资等的变动并不影响产量C.向右上方倾斜,因为价格预期和工资在长期中是固定的。D.当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时向右移动。19、以下哪一个事件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C )A.政府军备支出增加B.物价预期上升C.石油价格下降D.货币供给减少E.以上各项都不是20、在哪一种情况下工会会提高效率?(B)A.它们把局内人的工资提高到竞争的均衡之上B.在只有一个公司的小镇上,抵消了大企业的市场势力C.减少了本地局外人的工资D.用罢工威胁,但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没有失去工作时间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20分)1、以下哪一种情况是潜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方法?(ABC )A.拍卖污染许可证B.赋予公民清新空气的权利,以使企业必须购买污染权C.规定企业可以排向空气中的污染量D.工厂国有化2、以下哪些情况下存在负外部性( AD ):A. 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B. 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C. 私人价值小于社会价值D. 私人价值大于社会价值3、如果一个市场是有效率的,那么,( ABCD )A. 市场把产品配置给了对它评价最大的买者。B. 市场把买者配置给了能以最低成本生产物品的生产者。C. 市场生产的量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D. 需求量等于供给量。4.以下哪些情况是共有资源的例子?( A,C )A. 海洋中的鱼B. 基础研究C.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D. 国防5.由于下列那些原因,使得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问题 (ACD)A. 农民生产粮食蔬菜为自己食用。B. 百货大楼每天发生的巨额交易。C. 不法分子经常偷税漏税。D. 大量无聊的音乐和电影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痛苦。6.以下哪一种情况是企业会支付效率工资的原因的例子?(ABCD)A. 在均衡工资时,工人往往离职去找更好的工作B. 在均衡工资时,当老板看不见时工人就睡觉,因为工人并不十分担心被解雇C. 在均衡工资时,只有素质最差的申请工作。D. 在均衡工资时,公认负担不起充分的营养,因此,在工作时由于能量不足而睡觉。7.以下哪种政府政策能降低失业率?(ABC)A. 减少失业津贴B. 建立就业机构C. 建立工人培训计划D. 提高最低工资8、解决共有地悲剧的办法有( ABCD ):A. 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B. 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C. 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D. 土地私有化。9. 以下哪一种关于经济波动的表述是错误的?(ABC)A.当产量高于自然产量率时存在衰退B.萧条是不严重的衰退C.经济波动之所以称为“经济周期”是因为,产量变动是有规律而且可预测的D.可以用各种支出、收入和产量的衡量来衡量经济波动,因为大多数宏观经济量往往同时波动。10. 货币数量论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给增加引起(BDE)A. 货币流通速度同比例提高。B. 物价同比例上升。C. 实际产量同比例增加。D. 货币流通速度大致不变。E. 名义产量同比例增加。四、是非判断题(每题2分,共9题,18分)1、庇古税与其它税一样,扭曲了激励,使资源配置背离社会最优。答:错。庇古税通过提供适当的激励,目的是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2、如果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陡直,征收单位销售税的结果是使消费者负担更大比例的税收。答:对。需求曲线比较缺乏弹性,税收由较缺乏弹性的一方负担更大比例的税收。因此,消费者负担更大比例的税收。3、薄利多销的定价策略,就是以降价来增加需求量。这个策略可用于提高任何产品的销售收入。答:错。这个策略可以用于提高需求富有弹性的产品的收入,但是改变价格会改变弹性,降低价格直到需求变得缺乏弹性为止。4、高储蓄最终会导致一个高的收入水平和高的经济增长率。答:错。高储蓄最初会导致一个高的经济增长率,但由于收益递减规律,最终只会导致一个高的收入水平,增长率却会逐步放慢。5、在短期和长期中,使货币市场供求保持平衡的变量是一致的。答:错。在短期中,价格水平不变,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在长期,实际利率不变,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供求平衡。6、既然某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规律告诉我们,该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就会上升;那么,当各种的最终产品价格都上升,那么各种商品的供给量也都会上升。因此,从长期而言,对整个社会的最终商品进行加总,我们就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上升,社会总产量也会上升的规律。答:错。供给规律告诉我们,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它的供应量上升,是在假定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得出的,这样这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上升了,会导致资源从其他商品的生产上转入到这种商品的生产增加上。经济中商品的整体生产要受到资本、劳动等资源的限制。当经济中所有的物价同时上升时,商品的总供给量没有变化。因此,长期的总供给线是垂直的。五、问题与计算题(每题10分,共3题,30分)1、假设两条桥梁的需求函数分别如下:桥梁A: 桥梁B: 其中, =桥梁A的交通量 =桥梁B的交通量 =桥梁A的 过桥费 =桥梁B的过桥费 =桥梁C的过桥费 Y=居民人均收入现在,这两条桥的过桥费分别为 =86和 =40,并且Y=12000, =55。问:(1) 按目前的市场情况,请分别计算这两条桥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了增加总收入,公司应该怎样改变桥梁A和B的过桥费?(2) 根据以上的需求函数,这两条桥梁与桥梁C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请详细解释。(3) 如果居民人均收入增加,这两条桥梁的交通量将会如何变化?请详细解释。答案:(1)按目前的情况,两条桥梁的需求量分别为 ,桥梁A的弹性:0.77桥梁B的弹性:1.17为了增加总收入,A公司应该提高过桥费,因为A公司的需求缺乏弹性,价格上升使总收入增加。B公司应该降低过桥费,因为B公司的需求富有弹性,价格下降使总收入增加。 (2)从两条桥梁的需求函数可以看出,桥梁A与C是替代品,因为桥梁A的需求随C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桥梁B与C是互补品,因为桥梁B的需求随C的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如果居民收入增加,从两条桥梁的需求函数也可以看出,桥梁A的交通量减少,说明A是低档物品;桥梁B的交通量增加,说明B是正常品。2、请详细说明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答:(1)错觉理论: 供给减少 (2)黏性工资理论: (3)黏性价格理论: 根据预期价格水平所制定的价格无法全部调整(由于菜单成本) 价格过高 需求减少 供给减少3.假设经济处于衰退中。决策者估计,实现长期自然产量率需要的总需求短缺1000亿美元。这就是说,如果总需求向右移动1000亿美元,经济就会处于长期均衡。a) 联邦政府选择用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如果边际消费倾向(MPC)是0.75,而且没有挤出效应,应该增加多少政府支出?答:乘数=1/(1-0.75)=4; 1000/4=250b) 如果有挤出效应,政府需要支出的比你在a和b中得出的量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答:更大,因为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投资者支出少了,因此,总需求的增加没有乘数效应表示的那么大。c) 如果投资对利率十分敏感,挤出效应问题更大了还是更小了?为什么?答:挤出效应的问题更大了。政府支出提高了利率。投资对利率更为敏感——投资减少更多,或政府支出挤出更多私人投资。d) 如果决策者发现,财政政策的时滞是两年,他们更应该把财政政策作为稳定工具,还是更可能让经济自行调整?为什么?答:更可能让经济自行调整,因为,如果经济的自行调整出现在财政政策的影响起作用之前,财政政策就是不利于稳定的。

经济学的解释

① 研究 国民经济各方面 问题 的学科的总称。包括 政治 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②政治经济学的简称。

词语分解

经的解释 经 (经) ī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 相对 :经纱。经线。 经纶 (.整理过的蚕丝;.喻政治规划)。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 直角 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公共经济学原理是一个系列的概念,具体内容包括:资源配置中的公共理性市场配置效能与效果分析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市场外部性及其矫正公共预算及其管理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政府间财政关系 公共资产管理 经济政策概要公共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19、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20、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2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2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24、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25、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26、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27、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28、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29、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30、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31、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32、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33、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34、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35、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36、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37、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38、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39、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40、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41、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42、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43、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4、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这些收费主要是配合国家对有关行为、活动的统计、管理,并适当弥补政府管理成本费用,不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45、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46、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47、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4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49、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5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51、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52、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汇报

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19、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20、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2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2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24、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25、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26、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27、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28、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29、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30、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31、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32、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33、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34、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35、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36、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37、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38、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39、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40、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41、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42、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43、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4、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这些收费主要是配合国家对有关行为、活动的统计、管理,并适当弥补政府管理成本费用,不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45、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46、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47、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4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49、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5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51、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52、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政府经济学 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所谓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公共部门的行为,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行为。政府经济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解释

① 研究 国民经济各方面 问题 的学科的总称。包括 政治 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②政治经济学的简称。

词语分解

经的解释 经 (经) ī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 相对 :经纱。经线。 经纶 (.整理过的蚕丝;.喻政治规划)。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 直角 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自考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资本宽化: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积累的增加等于劳动投入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简而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扩展资料

随着生产社会化、知识功能化与社会经济化,经济结构已经复杂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逐步趋同,GDP增长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增长只有抽象的意义。

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

“经济发展”概念把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区别开来,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学定位为发展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发展经济学的解释

以发展 中国 家的经济发展 问题 为 研究 对象 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纷纷取得独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代表人物初期以西方经济学家为主,后也有一些发展中 国家 的经济学家及发达国家的 激进 经济学家。前期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后期重视农业发展,并着重于对个别国家或 不同 类型的 经验 分析。

词语分解

发展的解释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生产 发育,进展从 蓓蕾 发展为花朵 ∶ 组织 规模等扩大发展组织详细解释.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孽海花》第二八回:“他们兄弟 经济学的解释 ①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包括 政治 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②政治经济学的简称。

  • 索引序列
  •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
  •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 公共经济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汇报
  • 自考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