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发布时间: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四川自考00815教材,00815西方文论选读自考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心理学 自考专科教材书籍(四川)网上有可能是假的行为心理学,,心理学与读心术四川音乐学院自考本科有哪些课程?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自考本科的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创新与创新教育、现代生物学导论、声乐、键盘、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伴奏、简明配器法、音乐分析与创作、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对英语、计算机没有级数要求。四川音乐学院自考各专业考试科目、内容及分值:一、音乐类专业1、音乐学专业:①声乐演唱40分[演唱自选歌曲一首],②钢琴演奏40分③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2、合唱指挥专业:①钢琴演奏25分[演奏练习曲一首,中外乐曲一首];②指挥法55分;③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3、声乐专业:①声乐演唱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4、钢琴专业:①钢琴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5、手风琴专业:①手风琴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6、管弦乐专业:①乐器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7、民乐专业:①乐器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二、美术类专业动画、影视动画专业:①素描50分;②色彩5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为100分。三、音乐类各专业《视唱练耳》科目考试范围:视唱:调号范围在1个升降号以内的单声部曲调。练耳:模唱和声音程,大、小、三和弦原转位,4-6小节单旋律。扩展资料:四川音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招生要求: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4、报考高中起点升专科的考生应该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统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集够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报名自考时需要注意:1、确定自己所在省市的报名时间;2、自考每年开设4次,考试时间分别为1月、4月、7月和10月。报考之初,首先要查看当年自己所在省市都在什么时间考哪些课程,来确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3、选择专业(各省市开设的专业不同);4、选购教材由于自考教材变动较小,经常几年才更换教材,目前2011年公布的教材表为最新的。参考资料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隐含的读者 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陌生化” 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3.“能指”和“所指” 都是索绪尔语言学创作的的术语。是索绪尔在谈论语言符号的性质时提出来的一对概念。与把语言视为一种分类命名集的天真看法不同,索氏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能指:语言符号的形式,能被人感知。 所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是头等重要的。 能指:语言符号的形式,能被人感知。所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是,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是头等重要的。 4.“超越语言学” 是巴赫金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哲学-语言学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不是把“死”的语言体系,而是把“活的语言中超出语言学范围的那些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走的是一条超越语言学规则和语言学体系的道路,因而具十分重要的学术创新意义。5.文学性 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 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 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报告文学既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就是说寓报告于文学, 又吸收了不少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刻划人物形像, 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然而,由于思想与哲理表露的强度, 由于外在观察更多和写作发表更快,报告文学仍不是文学作品, 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还需提高,以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6.解构主义上世纪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 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1](Jacque Derrida,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 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 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 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 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7.含混 也称复义或多义等,是文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读者回味无穷。含混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对“含混”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威廉·燕卜荪。 二、论述题 1.“为艺术而艺术” (l’art pour l’art)口号是法国人的发明。但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是对康德与席勒美学的一种粗浅而通俗的表述。我们知道,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 相关资料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演变为不同的倾向,其中一种倾向就是所谓“社会小说”。乔治·桑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小说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等,都是这种“社会小说”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出现了与“社会小说”对立的倾向,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这一种倾向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在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学上曾经占过短时期的优势。 1832年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在他的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宣称:“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了奴隶。”1834年5月,戈蒂耶为他的小说《莫班小姐》写了一篇长序。他认为:“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这篇序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是他的诗集《珐琅与玉雕》(1852)。这部诗集为帕尔纳斯派诗人奉为艺术典范。1875年,在这部诗集重版时,戈蒂耶在集中增加了一首结论式的诗,题为《艺术》,大意如此:人间的一切都是过目烟云,昙花一现,只有艺术是永恒的;连天上的神明都会灭亡,可是高妙的诗句永垂千古,比青铜更为坚硬。 2.对文学主义理论的理解。 3.谈谈陌生化理论。 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内容:作为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的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通过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应用:国画等,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胸有成竹”,这些例子都在阐释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需要也必须经过艺术家们的理解、加工,或者说是原基础上筛选后的“陌生化”,而后才能引起受众情感的认同,进而发出共鸣的感叹。 4.无意识理论? 简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与情感、思维、记忆相互关联的种种族丛,他称其为情结,情结常常是人类灵感和内驱力的源泉,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为了取得卓越辉煌的成就,这些灵感和驱力是必不可少的:凡高、毕加索为绘画之境癫狂,莎士比亚、郭沫若为文学之美着魔,伟大的艺术作品莫不由艺术家内心情结的驱使喷薄而出。 5.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原始意象的同义词就是原型,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荣格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譬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作品中屡屡出现,其各个内在意义仍是相对统一的。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数,但却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荣格对于原型的界定一直采取了诗性的态度,他说“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荣格通过对神话的广泛研究和临床的治疗经验,揭示了原型和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他把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原型,是人类长期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现象,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无意识激活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及原型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因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不断地以本原的形成反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中。 6.拉康的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提出的。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镜像阶段”就是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7.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 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层次是:一,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三,再现的客体层次;四,图式化观相层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与现象学理论是相合拍的。 8.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我们一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艺术生产,说到底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必然要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但是艺术生产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精神生产,又与物质生产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在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既要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超越市场。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孟母三迁远离闹市等。9.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瓦尔特·本雅明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中。其超现实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风格,给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10.史诗剧理论? 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理论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文艺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映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曾实验过达达主义和表现主义,但很快的就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独特风格的观点。他厌恶亚里士多德戏剧方法,让观众和剧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同情,认为这种恐怖的情感和怜悯导致观众情绪沉沦而无法思考。布莱希特希望借由柏林剧团,来实践他打破这种剧场幻觉的决心与愿望。11.巴尔克写作的维度? 12.语境理论 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言环境有多种:一般地说,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局部的语言环境是指学习者部分时间生活或学习于该门语言环境中。而人工语言环境主要指学习者在头脑中用该门语言复述、描述、记忆或营造某些的场景。 语境对语言有限制、补充、补述的作用。13.期待视域 “期待视野”由尧斯提出,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 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归纳

比较难。西方文论重理论和理性,不那么重视感悟。因为强调逻辑,推理、阐述,论证以及论证的依据,就比较抽象,晦涩,难懂。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四川自考00815教材,00815西方文论选读自考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心理学 自考专科教材书籍(四川)网上有可能是假的行为心理学,,心理学与读心术四川音乐学院自考本科有哪些课程?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自考本科的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创新与创新教育、现代生物学导论、声乐、键盘、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伴奏、简明配器法、音乐分析与创作、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对英语、计算机没有级数要求。四川音乐学院自考各专业考试科目、内容及分值:一、音乐类专业1、音乐学专业:①声乐演唱40分[演唱自选歌曲一首],②钢琴演奏40分③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2、合唱指挥专业:①钢琴演奏25分[演奏练习曲一首,中外乐曲一首];②指挥法55分;③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3、声乐专业:①声乐演唱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4、钢琴专业:①钢琴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5、手风琴专业:①手风琴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6、管弦乐专业:①乐器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7、民乐专业:①乐器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二、美术类专业动画、影视动画专业:①素描50分;②色彩5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为100分。三、音乐类各专业《视唱练耳》科目考试范围:视唱:调号范围在1个升降号以内的单声部曲调。练耳:模唱和声音程,大、小、三和弦原转位,4-6小节单旋律。扩展资料:四川音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招生要求: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4、报考高中起点升专科的考生应该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统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集够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报名自考时需要注意:1、确定自己所在省市的报名时间;2、自考每年开设4次,考试时间分别为1月、4月、7月和10月。报考之初,首先要查看当年自己所在省市都在什么时间考哪些课程,来确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3、选择专业(各省市开设的专业不同);4、选购教材由于自考教材变动较小,经常几年才更换教材,目前2011年公布的教材表为最新的。参考资料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自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考外国文学史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因为大家很少接触过外国文学,也找不到复习重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重要外国文学史的知识点,以供参考。外国文学史自考重点1、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的地端(即希腊半岛) 、爱琴海中数百个岛屿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 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 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地区已经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史称 “克里特 —迈锡尼文化 ”。(地理位置、特点、什么文化)3、古代希腊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两部史诗 ——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相传这两部作品是诗人荷马所作,所以又叫 “荷马史诗 ”。荷马问题的核心是史诗的作者和形成问题。十八世纪末十九世初的德国学者沃尔夫和拉赫曼提出 “短歌说 ”,以尼奇为代表的另一些德学学者坚持 “统一说 ”,赫尔曼为代表提出 “基本核心说”。《伊利昂纪》是描写特洛亚战争的。希腊主帅阿伽门农,主将阿基琉斯。特洛亚方面的主将赫克托尔。《奥德修纪》 主人公是木马计的策划者奥德修斯。 史诗写他从特洛亚回国途中在海上飘流期间发生的故事。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儿子帖雷马科。4、古代希腊戏剧起源:是从狄俄倪索斯的祭典发展而来的。狄倪索斯是酒神,也被希腊人尊为自然之神。5、希腊悲剧艺术形式:戏剧的成分和合唱队的抒情成分,始终是悲剧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古希腊主要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史称三大悲剧诗人。7、阿里斯托芬被恩格斯称为 “喜剧之父 ”。作品《云》、《蛙》、《阿哈奈人》。8、教会统治和教会文学:欧洲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特点是: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以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基督教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支柱。 (1405 年基督教东西两派分裂,西派称为天主教) 。教会思想统治的主要武器是《圣经》 。《圣经》分《旧约》和《新约》 (西方教会文学最重要的是《新约》 ,东方最重要的是《旧约》 )。9、人民英雄史诗:中世纪早期人民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各族人民的英雄史诗,像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 ,盎格鲁 ·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 、冰岛人民的 “埃达 ”和“萨迦 ”。“埃达 ”较完整地保留了北欧人民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是欧洲文学中仅存的异教作品,是以诗歌的形式记北欧的神话。 “萨迦 ”是散文叙事文学。10、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史诗如法国的《罗兰之歌》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为四大史记。其中以《罗兰之歌》最为著名。 “罗宾汉谣曲 ”是一组歌唱侠盗罗宾汉的作品。12、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叙事诗常写的题材。其中最著名的骑士有郎斯洛、格莱斯、盖兰德和圣杯的保护者契莱尔等。描写亚瑟王传奇的最有名的作家是法国诗人克雷蒂安 ·德 ·特罗阿。他的著名作品《郎斯洛》 。13、城市文学:城市文学的主要形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寓言诗。韵文故事(又称 “笑话 ”)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体小故事。作品《驴的遗嘱》 。讽刺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 《列那狐传奇》。市民文学的另一部代表作是法国的 《玫瑰传奇》。法国的吕特博夫和维庸是比较著名的市民诗人。14、恩格斯评价但丁,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15、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小贵族家庭。 《新生》写贝雅特里齐,共三十一首,又用优美的散文把它们串连起来。 《新生》中的诗歌属 “温柔的新体 ”诗派。16、但丁的学术著作《飨食》和《论俗语》 (均未写完)。《论俗语》是一篇语言学著作,也是一篇美学著作。17、《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 “神圣的喜剧 ”。但丁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喜剧》 《神曲》全长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分为《地狱》 、《炼狱》、《天堂》三部。但丁随维吉尔而行,首先来到地狱和炼狱。在维吉尔带领下,一层层地上千到了乐园。这时维吉尔突然不见,天空中祥云浮现,仙乐声中出现了万花蔟拥的贝雅特里齐。这位圣女把他带进了天堂。 (两个引路人)18、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但丁的作品中已露端倪。到十四世纪下半期,在但丁的故乡佛罗伦萨又出现两位人文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彼特拉克和薄伽丘。19、意大利的弗兰齐斯科 ·彼特拉克被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诗集《歌集》开一代诗风。彼特拉克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20、意大利的乔万尼 ·薄伽丘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十日谈》的框式结构是学习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结果。故事的重要主题是反教会,揭露天主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通过爱情题材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偏见。小说用意大利语言写成。21、自考外国文学史中堂吉诃德的形象: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1)堂吉诃德是人文主义者形象。(2)他身上具有许多喜剧人物的因素。(3)充满悲剧精神的人物。(4)人文主义思想的直接传播者。22、自考外国文学史中桑丘•潘沙的形象(1)桑丘·潘沙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一个纯朴劳动农民的典型。(2)一方面,他具有劳动人民机智、善良的品质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当“海岛总督”期间表现出惊人的才智。(3)另一方面,他又有封建制度下小私有者眼光短浅、狭隘自私和贪图小利的弱点。他当骑士侍从是为了摆脱贫困,求得温饱。(4)桑丘·潘沙的形象反映了农民的困苦处境和变革现实的民主要求。为什么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产生影响的作品。1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2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自杀。在意大利期间他创作和构思了三个古典主义悲剧:《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的陶里斯》、《塔索》。晚年:《威廉。迈斯特》(上下部、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通过威廉从童年到老年发展的记述,展示了他道德完善的过程。《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1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2 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3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1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4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一、名词解释 1.隐含的读者 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陌生化” 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3.“能指”和“所指” 都是索绪尔语言学创作的的术语。是索绪尔在谈论语言符号的性质时提出来的一对概念。与把语言视为一种分类命名集的天真看法不同,索氏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能指:语言符号的形式,能被人感知。 所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是头等重要的。 能指:语言符号的形式,能被人感知。所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是,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是头等重要的。 4.“超越语言学” 是巴赫金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哲学-语言学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不是把“死”的语言体系,而是把“活的语言中超出语言学范围的那些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走的是一条超越语言学规则和语言学体系的道路,因而具十分重要的学术创新意义。5.文学性 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 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 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报告文学既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就是说寓报告于文学, 又吸收了不少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刻划人物形像, 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然而,由于思想与哲理表露的强度, 由于外在观察更多和写作发表更快,报告文学仍不是文学作品, 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还需提高,以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6.解构主义上世纪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 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1](Jacque Derrida,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 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 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 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 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7.含混 也称复义或多义等,是文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读者回味无穷。含混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对“含混”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威廉·燕卜荪。 二、论述题 1.“为艺术而艺术” (l’art pour l’art)口号是法国人的发明。但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是对康德与席勒美学的一种粗浅而通俗的表述。我们知道,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 相关资料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演变为不同的倾向,其中一种倾向就是所谓“社会小说”。乔治·桑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小说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等,都是这种“社会小说”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出现了与“社会小说”对立的倾向,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这一种倾向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在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学上曾经占过短时期的优势。 1832年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在他的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宣称:“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了奴隶。”1834年5月,戈蒂耶为他的小说《莫班小姐》写了一篇长序。他认为:“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这篇序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是他的诗集《珐琅与玉雕》(1852)。这部诗集为帕尔纳斯派诗人奉为艺术典范。1875年,在这部诗集重版时,戈蒂耶在集中增加了一首结论式的诗,题为《艺术》,大意如此:人间的一切都是过目烟云,昙花一现,只有艺术是永恒的;连天上的神明都会灭亡,可是高妙的诗句永垂千古,比青铜更为坚硬。 2.对文学主义理论的理解。 3.谈谈陌生化理论。 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内容:作为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的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通过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应用:国画等,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胸有成竹”,这些例子都在阐释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需要也必须经过艺术家们的理解、加工,或者说是原基础上筛选后的“陌生化”,而后才能引起受众情感的认同,进而发出共鸣的感叹。 4.无意识理论? 简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与情感、思维、记忆相互关联的种种族丛,他称其为情结,情结常常是人类灵感和内驱力的源泉,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为了取得卓越辉煌的成就,这些灵感和驱力是必不可少的:凡高、毕加索为绘画之境癫狂,莎士比亚、郭沫若为文学之美着魔,伟大的艺术作品莫不由艺术家内心情结的驱使喷薄而出。 5.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原始意象的同义词就是原型,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荣格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譬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作品中屡屡出现,其各个内在意义仍是相对统一的。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数,但却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荣格对于原型的界定一直采取了诗性的态度,他说“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荣格通过对神话的广泛研究和临床的治疗经验,揭示了原型和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他把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原型,是人类长期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现象,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无意识激活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及原型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因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不断地以本原的形成反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中。 6.拉康的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提出的。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镜像阶段”就是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7.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 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层次是:一,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三,再现的客体层次;四,图式化观相层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与现象学理论是相合拍的。 8.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我们一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艺术生产,说到底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必然要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但是艺术生产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精神生产,又与物质生产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在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既要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超越市场。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孟母三迁远离闹市等。9.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瓦尔特·本雅明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中。其超现实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风格,给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10.史诗剧理论? 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理论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文艺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映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曾实验过达达主义和表现主义,但很快的就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独特风格的观点。他厌恶亚里士多德戏剧方法,让观众和剧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同情,认为这种恐怖的情感和怜悯导致观众情绪沉沦而无法思考。布莱希特希望借由柏林剧团,来实践他打破这种剧场幻觉的决心与愿望。11.巴尔克写作的维度? 12.语境理论 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言环境有多种:一般地说,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局部的语言环境是指学习者部分时间生活或学习于该门语言环境中。而人工语言环境主要指学习者在头脑中用该门语言复述、描述、记忆或营造某些的场景。 语境对语言有限制、补充、补述的作用。13.期待视域 “期待视野”由尧斯提出,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 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一、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二、罗马时期的文论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代表作及思想……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代表作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克罗齐的“直觉说”……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内容总结

自考汉语言文学中五选二: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训诂学、文献学这三门比较难学,因为其中都涉及古代汉语的内容。相对来说,西方文论选读、文艺心理学还比较好学一些。

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 “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 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6.巴尔特的代码理论 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他认为这篇小说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 7.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他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8.象征主义的理论主张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性和暧昧性去揭示它们所暗示的事物现象的内在性。象征主义的目的在于以主观变形来构成它的作品;把主客观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是波德莱尔的“普遍相似性”的思想;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象征;语言成为象征主义的中心;象征主义还要求诗歌的音乐性和绘画性。 9.尼采的日神、酒神论 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10.穆卡洛夫斯基的“主体的移心化” 传统的艺术主体仅指作家,穆卡洛夫斯基主张多功能艺术主体论,除了作家,艺术品的保护人、商人、检察官、出版家、批评家等都可承担主体的功能,此即所谓“主体的移心化”。正因为主体不是单元的,是同环境联系的,故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对话,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方式。 1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范畴的诞生。 12.柏格森的滑稽论 法国“非理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在1900年出版的《笑》中收入了论滑稽的意义的三篇文章,他的滑稽论包括形式的滑稽、姿态和动作的滑稽、情景的滑稽、语言的滑稽和性格的滑稽等方面的内容。 13.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 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是最独特的人,也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主要有三方面:1.反艺术;2.文化工业;3.音乐社会学。 14.穆卡洛夫斯基的“主体的移心化” 传统的艺术主体仅指作家,穆卡洛夫斯基主张多功能艺术主体论,除了作家,艺术品的保护人、商人、检察官、出版家、批评家等都可承担主体的功能,此即所谓“主体的移心化”。正因为主体不是单元的,是同环境联系的,故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对话,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方式。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四川自考00815教材,00815西方文论选读自考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心理学 自考专科教材书籍(四川)网上有可能是假的行为心理学,,心理学与读心术四川音乐学院自考本科有哪些课程?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自考本科的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创新与创新教育、现代生物学导论、声乐、键盘、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伴奏、简明配器法、音乐分析与创作、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对英语、计算机没有级数要求。四川音乐学院自考各专业考试科目、内容及分值:一、音乐类专业1、音乐学专业:①声乐演唱40分[演唱自选歌曲一首],②钢琴演奏40分③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2、合唱指挥专业:①钢琴演奏25分[演奏练习曲一首,中外乐曲一首];②指挥法55分;③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3、声乐专业:①声乐演唱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4、钢琴专业:①钢琴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5、手风琴专业:①手风琴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6、管弦乐专业:①乐器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7、民乐专业:①乐器演奏80分;②视唱练耳2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100分。二、美术类专业动画、影视动画专业:①素描50分;②色彩50分。专业成绩总分满分为100分。三、音乐类各专业《视唱练耳》科目考试范围:视唱:调号范围在1个升降号以内的单声部曲调。练耳:模唱和声音程,大、小、三和弦原转位,4-6小节单旋律。扩展资料:四川音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招生要求: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4、报考高中起点升专科的考生应该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统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集够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报名自考时需要注意:1、确定自己所在省市的报名时间;2、自考每年开设4次,考试时间分别为1月、4月、7月和10月。报考之初,首先要查看当年自己所在省市都在什么时间考哪些课程,来确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3、选择专业(各省市开设的专业不同);4、选购教材由于自考教材变动较小,经常几年才更换教材,目前2011年公布的教材表为最新的。参考资料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你考的那个学校没给参考书目么?反正我觉得训诂学可以排除了。

文学概论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第四章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 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2. 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2. 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 索引序列
  •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归纳
  • 西方文论自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内容总结
  • 文学概论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