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发布时间:

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包含了所有西方国家,也就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它所包含的内容既可以是过件政权组织的具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是保证国家政权组织正常运作的具体制度。国家结构: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2. 城邦: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每个城邦都是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互不统属,国小民寡。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5. 封建君主制:是对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国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态的一种统称。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物。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3. 世俗化:是指国家的合法性依据是“此岸原则”,即根据自行负责的理性来建构其法权体系和同志技术的原则。4. 人民主权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学家提出的,在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理论成果。它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论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确立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借以否定君主主权论和议会主权论。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第三章:选举制度1.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选举产生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和程序等。(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是指公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这是现代议会制确立以后的事。)2. 普选制: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视性地平等地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选举权的现代选举制度。3. 秘密投票:又称无记名投票。它是指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选票不署名,不向其他人公开。4. 强制选举:是指并非出自选民意志的选举,即公民在选举中难以做到或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给谁。5. 选民登记:是指选民在行使选举权之前须按照法律规定在选举机构进行登记,以确认选民身份。选民登记的过程也即选民资格审查的过程。6. 选民资格:是指公民参加选举所应满足的法定条件。7. 肯定资格: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取得选举权所必须具有的资格。否定资格: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取得选举权所不能具有的资格。积极条件:是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应具有的情况。消极条件:是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不应具有的情况。8. 候选人资格:是指公民享有选举权所应具备的条件。9. 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10. 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人选举产生,即选民先投票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投票选举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11. 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即可当选。12. 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制。即由获得本选取最多选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当选,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的比例。13. 绝对多数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要进行两轮以上的投票,在前几轮投票中都要求候选人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最后一轮才由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竞选,获得相对多数票者当选。14.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获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15. 混合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选票计算方法。16. 职业代表制:是以全国的职业团体和企业、行业协会如工会、商会、农会、教育工会、律师工会、医师工会等作为选举代表的基本单位。17. 竞选:西方国家在投票选举国会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之前,各候选人内为使自己当选而展开争夺选票的活动,就是选举过程中所谓的竞选。18. 选举监督:就是依法检查选举活动中的行为是否公正合法,其目的在于防止违法与舞弊行为对选举活动的破坏。19. 当选争讼:是选举争讼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有关候选人当选效力的争讼。20. 文化测验:是公民在登记为选民之前的文化水平测试,不仅要通过读写能力的测验,还要能阅读和接受联邦宪法和州宪法。21. 选举保证金制度:是指候选人需交纳一定数量的“竞选保证金”,如果选举中所获选票达到了法律规定的一定比例,则可获发还,否则由国家没收。第四章:政党制度1. 现代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定阶级或阶层中的活动分子,基于共同的意志,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共同的行动,以期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印象政治权利的运作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2.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体制和运行机制。3. 体制内政党:是指那些在一个国家政党政治运作中起主导或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个或多个政党。4. 体制外政党:是指那些虽然可以合法存在,但是由于其在政党竞争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只能起非常微小的影响作用,实际上是被排除在政党竞争和政府体制之外的小型政党。5. 合法政党:是被一个国家法律承认,事实能够公开参加政党政治的政党。6. 非法政党:被国家法律禁止,而转入地下活动的政党。7. 政党的结构危机:政党的机制、构成和功能已经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8. 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狭义的政党政治就是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的政党政治是指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9. 民主政治: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拥有实际的决定或影响政治决策的能力,民主政治在体制上要求政治体系的决策民主化,公民通过民主选举轮流担任政治领导职位等。10. 寡头政治:是指政治体系的运作受少数人掌权者的控制,公民对其无法行使有实际意义的约束。11. 金钱政治:鉴于金钱在这个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影响,人民用“金钱政治”来形容现代政治。12. 一党制:一个国家长期由一个政党职掌政权的政党制度。13. 两党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许多政党,其中两个居于垄断地位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长期有组织地轮流控制国家机器,其中一党是执政党,另一党为反对党。起源于英国。14. 多党制:西方国家两个以上的政党联合轮流执政,或几个政党联盟轮流执政的制度。15. 利益集团: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基于共同得力仪要求而组成的社会团体。16. “体制化”利益团体:那些被列入政治体制的利益群体,它们利用本身的强大组织,影响政治决策。17. 新技术革命:人类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第五章:议会制度1. 议会:又称国会。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代议机构。2. 一院制:议会只拥有一个议院并由它行使议会全部职权的制度。3. 两院制:是指议会设有两个议院并由两院共同行使议会职权的制度。4. 议会党团: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议员组成的,以同意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动为目的的政党集团。5. 质询是议会内阁制国家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手段。议员采取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政府部长(大臣)提出问题,要求了解施政方针,具体内容及其工作进度,从而可对之加以敦促和改正。6. 弹劾:议会控制违法失职的政府首脑、高级行政官员或高级司法官员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一种司法程序。7. 议会政治危机: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国家干预和管理社会经济事务职能的不断扩大,议会的传统权利和对政府的作用相对削弱,议会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的权威性下降的一种政治现象。8. 议会的解散:是指基于特别的原因,为更换下院议员,组成升年的议院而采取的中断全体议员法定任期,使之在任期届满以前丧失议员资格的行为。9. 议会休会:议会会期中,议会呕吐能过决议中止活动。10. 法案的通过:采用表决的形式使法案成为法律的一项立法程序。11. 调查权:指议会的政府行为进行调查并有权得到证言和有关记录的权利。第六章:国家行政制度(一)1. 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利的所有机关。狭义的政府:指与理发、司法相互制衡的行使行政权利的机关。2. 国家元首:是指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国家元首通常是君主或总统。3. 实权元首:在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被称为总统或国家主席,由选举方式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由于其往往兼任政府首脑,掌握很大权利,并是国家权利的中心,因此被称为“实权元首”。4. 集体元首:凡由二人以上组成合议制的机关,由它的全体成员共同担任国家元首职务和行使元首职权者,为集体元首。5. 内阁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利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6. 总统制: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独揽国家最高行政权利的一种政体形式。7. 半总统半议会制: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以总统为国家权利中心,以总理为政府首脑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8. 委员会制政府:以实行合议制的委员会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政体形式。9. 政府职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国家职能:国家在实际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10. 独立机构:西方各国政府除了各部之外,还有一些与政府各部有密切关系,但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机构。这些机构往往是为某一专门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的一种行政组织,它比政府各部所属的行政组织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第七章:国家行政制度(二)1. 国家结构:在宪法的总体框架下对政府权利所进行的分配方法。2.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在特定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国家结构形式通常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两类。3. 权限划分:依照宪法和法律对政府权利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在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所进行的分配方式。4. 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国家基于按地域进行管理的一般需要而组成的国家结构单元所设置的政府。5. 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在国家和地方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职责。6. 特区政府:国家为着某种政治的、经济的或其他某些特殊目的而设置的地方政府,这种地方政府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各国的地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需要,并作为一般建只度地方政府的必要补充而出现的特殊形职能合并:地方政府之间为解决共同问题而合作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7. 城市政府组织形式:趁势政府实现政府权利的形式,主要指城市政府权利机关之间的关系形式。8. 城市政府职能:城市政府肩负的职责和功能后城市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基本作用。9.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人口规模或人口数量。10. 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它反映城市的个性和特点。11. 城市病: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12. 议行隶属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是隶属关系,由理发机关产生行政机关。13. 议行同一制:立法权与行政权由同一机关掌握,士理发机关与象征机关的关系是同一关系。14. 议行分立制:立法权与象征权由两个分立的机关掌握,理发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是分权与制衡的关系。15. 议会委员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市议会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市议会负责作出决策并组织其设立的各种行政委员会执行。16. 议会市长制:理发权与行政权分别由两个分立的机关掌握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17. 市长制:又称市长议会制,指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设,立法与行政分立制衡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在实行市长制的城市政府中,在市长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市长处于优势地位。18. 议会-经理制:城市政府中所独有的一种组织形式。指市议会专门聘请以为市政专家任经理,主持市政府行政工作的市政府组织形式。19.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主要实际的是用何种手段培植社会经济资源,借助市场机智培植社会经济资源,被称为***。运用政府计划培植社会经济资源,被称为:计划经济体制。20. 财政控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地方政府施加的控制。主要包括:划定税收范围,补助,控制地方财务行为。21. 直接与地方居民发生关系的地方政府:基层地方政府直接与中央发生关系的地方政府:最高层地方政府介于两者之间层级的地方政府:中间曾地方政府。第八章:司法制度1. 判例法:由法官从判例中推出的法律规则,又称“法官法”。2. 制定法:国家机关按法律和程3. 序,以条文形式指定的,并经公布实施大法律和法规。司法独立原则:就是法院、法庭只顺从法律、根据法定程序,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权利机关和任何个人的影响和干预。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形式上宣布公民有获得平等保护的权利,并可通过控诉制度请求法院排除侵害,予以保障。5. 诉讼程序:在诉讼和司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定顺序、方式和步骤。6. 法官独立:即法官只一发审判案件,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7. 法官的不可更换制:法官在任期届满前,非经弹劾,不得被免职、撤职或令其提前退休。8. 法官的专职制: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其他职务,其中包括行政职务、中央和地方议会候选人、教学以外的其他盈利性的职务。9. 法官的退休制:法官到一定的年龄可以退休并享有优厚的退休金。10. 律师:受过法律专业,在法律上有为其当事人于法院内外提出意见或代表当事人的利益行事的人,又称法律辩护人。11. 陪审制度:审判机关一发由公众中产生陪审员在庭审中参与审理案件的制度12. 司法审查:又称宪法审查。是西方国家通过司法程序来审查和裁决立法和行政是否违宪的一种制度。13. 行政裁判:国家行政机关以行政手段裁决行政争议。具体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行政争议和某些民事纠纷所作的司法裁决。

封建君主制:是对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国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态的一种统称。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物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时代的官署名称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故名。其主要的内容是确定皇帝选举法和规定诸侯权限等。联邦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三权分立: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自由大宪章:英国封建专制时期宪法性文件之一。习称《大宪章》。独立宣言: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半总统制:又名半议会制,又名议会执政府制,是一种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议会制,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行政大权的政体。其实这些在百度都有的,只是找起来比较麻烦。这些都是最简练的翻译,希望合你心意!

多看看国外的史书之类的就可以了,或找专门介绍此类的书。

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名词解释

政治制度(political system),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

由于国家的类型不同,或同一类型国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会有差异。按政权的组织形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制;按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权限分,有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等。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西方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包含了所有西方国家,也就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它所包含的内容既可以是过件政权组织的具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是保证国家政权组织正常运作的具体制度。国家结构: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2. 城邦: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每个城邦都是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互不统属,国小民寡。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5. 封建君主制:是对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国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态的一种统称。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物。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3. 世俗化:是指国家的合法性依据是“此岸原则”,即根据自行负责的理性来建构其法权体系和同志技术的原则。4. 人民主权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学家提出的,在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理论成果。它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论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确立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借以否定君主主权论和议会主权论。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第三章:选举制度1.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选举产生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和程序等。(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是指公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这是现代议会制确立以后的事。)2. 普选制: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视性地平等地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选举权的现代选举制度。3. 秘密投票:又称无记名投票。它是指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选票不署名,不向其他人公开。4. 强制选举:是指并非出自选民意志的选举,即公民在选举中难以做到或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给谁。5. 选民登记:是指选民在行使选举权之前须按照法律规定在选举机构进行登记,以确认选民身份。选民登记的过程也即选民资格审查的过程。6. 选民资格:是指公民参加选举所应满足的法定条件。7. 肯定资格: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取得选举权所必须具有的资格。否定资格: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取得选举权所不能具有的资格。积极条件:是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应具有的情况。消极条件:是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不应具有的情况。8. 候选人资格:是指公民享有选举权所应具备的条件。9. 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10. 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人选举产生,即选民先投票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投票选举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11. 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即可当选。12. 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制。即由获得本选取最多选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当选,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的比例。13. 绝对多数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要进行两轮以上的投票,在前几轮投票中都要求候选人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最后一轮才由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竞选,获得相对多数票者当选。14.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获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15. 混合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选票计算方法。

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科目。内容主要包括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利益集团、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简称自学考试、自考,分为社会型考生和应用型考生。

1981年,我国开始试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1988年,国务院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确定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

自学考试学习方式灵活、工学矛盾小、费用低,实行“宽进严出”,“教考分离”,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参加自学考试。自学考试采用学分累计的方式逐步完成学业,学习者完成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毕业论文或其他教学时间任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者准予毕业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符合学位条件的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由有学位授予权的主考学校依照有关规定,授予学士学位。

自考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3、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5、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6、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2.契约论 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8、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治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9、国家三要素 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10、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11、国家消亡的条件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传统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现代社会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政党、议会、选举、革命等。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它的发展程度从类型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狭隘型文化;第二、臣属型文化。第三、参与型文化。其中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亨廷顿则把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程度高。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2、政治发展的动力 政治发展动力是指由谁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问题。 一是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二是通过强有力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三是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的发展。 四是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五是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不仅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标志,也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政治发展既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时。必须把政治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政治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这样才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政治发展模式。 4、革命 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 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革命即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 革命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革命的目标是使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换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夺取和掌握政权。其次,革命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特定的阶级。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5、革命的作用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然会爆发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其次,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再次,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6、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杜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最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7、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 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8、政治总格局 政治总格局是指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换言之,是指代表各阶级、阶层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政治体制不同于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及其权力结构问题。 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代表工人阶级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代表其他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组织处于被领导地位。这就是我国的政治格局。 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个层次上所要改革的是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 第二层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称政体。它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权力结构的政权组织形式。 那么在第二层次上要改革什么呢?要加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关的自身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各目的功能,改革三种机关的相互关系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层次,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10、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是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其次,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意志。 最后,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1、法制建设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再次,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最后,从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做到执法必严必究。

国家是由国土、人民(民族)、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会计制度设计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会计制度本身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利《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属于( )A.业务性会计制度B.综合性会计制度C.技术性会计制度D.操作性会计制度 2.《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属于典型的( )A.综合性会计制度B.企业内部会计制度C.业务性会计制度D.会计人员制度 3.会计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意味着( )A.完整性和真实性B.针对性和适应性C.效益性和合规性D.系统性和合理性 4.做好会计制度没计的关键是( )A.调查研究收集资料B.确定设计类型和设计方案C.选择会计政策和设计手段D.编写会计制度总体设计利具体的设计安排 5.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由原来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属于会计制度局部设计中的( )A.补充性设计B.修正性设计C.会计政策设计D.会计估计设计 6.企业会计制度总体设计内容中的会计报表设计属于( )A.会计核算形式设计B.财产核算及其管理制度设计C.成本费用核算及其管理制度设计D.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设计 7.下列企业类型中,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是( )A.大型民营企业B.大型中外合资企业C.大型国有企业D.大型外商独资企业 8.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其会计机构的运作关键是( )A.独立B.统一C.控制D.灵活 9.财会主管领导下的集中核算模式中,通常设置的岗位主管是( )A.财会主管和其他业务主管B.会计部经理和审计部经理C.财务部经理、会计部经理和审计部经理D.资金主管、成本主管、报表主管和财产物资主管 1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总分类会计科目的规定,“衍生工具”和“套期工具”等会计科目应归属于( )A.资产类会计科目B.负债类会计科目C.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D.共同类会计科目 11.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的设计,主要适用的会计核算形式是( )A.记账凭证核算形式B.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C.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D.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12.为总分类科目“固定资产”设置明细分类会计科目时,一般采用的设计依据是( )A.按总分类科目的核算对象设计B.按总分类科目核算的内容类别设计C.按总分类科目涉及的部门设计D.按总分类科目来源或支出的用途设计 13.企业借出款项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批准程序,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这种安排属于( )A.职责分工控制制度设计B.授权审批控制制度设计C.货币资金核算控制制度设计D.货币资金监督检查制度设计 14.加强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管理,由专人按照约定的付款日期、折扣条件等管理应付账款,这种安排属于( )A.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设计B.授权制度与审核批准制度设计C.采购与验收控制设计D.付款控制设计 15.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不是很大的投资项目,可由企业财务经理审批;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的投资项目,必须通过董事会批准。其体现的会计原则是( )A.重要性原则B.谨慎性原则C.职责分离原则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6.企业专设销售机构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计入( )A.在建工程B.销售费用C.制造费用D.管理费用 17.内部筹资是企业所筹资金的来源之一,其形成于( )A.商业信用B.银行借款C.留存利润D.职工内部股 18.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中,如果企业在成本管理中不要求提供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一般适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 )A.品种法B.分步法C.分批法D.定额比例法 19.企业在设计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是指( )A.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办理发货岗位B.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合同审批岗位C.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岗位D.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销售合同签订岗位 20.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中,单独作为一个项目列示的是( )A.主营业务收入B.主营业务成本C.其他业务利润D.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A.《会计法》B.《总会计师条例》C.《企业会计准则》D.《企业会计制度》E.《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22.按组织方式的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总体设计方式可分为( )A.单独设计B.共同设计C.集体设计D.会议设计E.招标设计 23.设计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责任制时,应遵守的原则有( )A.适应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责权对等原则D.控制性原则E.效率性原则 24.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企业总分类会计科目分为六大类,除了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共同类外,还有( )A.损益类B.成本类C.收入类D.费用类E.利润类 25.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主要有( )A..货币资金的收付与保管B.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C.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D.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E.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审核 26.工业企业对重点控制的物质一般可采用的订货方式有( )A.周期订货B.定期订货C.一次性订货D.定量订货E.协议性订货 27.投资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要求有( )A.安全要求B.成本效益要求C.权责明确、奖惩结合要求D.风险要求E.信息反馈要求 28.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A.预算和审批程序设计B.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制度设计C.会计核算控制制度设计D.固定资产保险控制制度设计E.保密控制制度设计 29.公司筹资业务会计核算控制制度的设计内容应包括( )A.筹资计划控制制度B.筹资收入款项控制制度C.实物保管控制制度D.利息支付控制制度E.股利发放控制制度 30.企业对内会计报表与对外会计报表相比较,其特点表现为( )A.编报期限具有灵活性B.报表指标具有多样性C.报表内容具有普遍性D.报表种类具有不固定性E.报表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会计分析制度32.会计制度总体设计33.会计与财务分别设置34.会计核算形式35.财务状况分析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6.简述企业零星费用报销支付现金业务流程的控制要点。37.简述固定资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要求。38.简述企业股票发行业务流程的控制要点。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9.甲公司正在设计材料采购、验货、付款处理的程序,包括确定材料采购、验货、付款流程的控制点。你认为该如何完成此项工作?40.某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内有许多企业,其生产工艺特点既有单步骤生产也有多步骤生产;生产组织特点既有大量生产、成批生产,也有单件生产;在成本管理要求上有些要计算自制半成品成本,有些则不需要。请为该集团公司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设计成本计算方法。41.甲公司是一家大型企业,其销售业务一般采用非合同发货制,请为该公司制定非合同发货制销售业务处理程序设计要点和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控制要点

会计制度设计名词解释1 .会计制度: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章、方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2 .会计制度设计:依据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的系统控制理论和技术,将公司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和监督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等具体化、规范化、记录在案,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处理会计业务的过程。3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公司或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相关工作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4 .总体设计:是对设计的会计制度内容和设计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 也就是说,事先有纲要的计划和指导方针。5 .会计制度设计方案:指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涉及的范围形成的系统、框架和计划。6 .单独设计:指公司指定有设计能力的会计人员负责设计工作,或聘请合格的会计师负责设计。7 .协同设计是指公司派出高级会计人员,聘请合格会计师共同参与设计工作。8 .集体设计:指合格的会计师或专家、企业管理者共同组成设计小组或委员承担设计任务。9 .会议设计:指使用行政命令方式,召集相关会计人员开会草拟讨论,另聘专家学者为顾问,以备咨询,全员通过后报批,公布实施。10 .局部设计:为个别部门组织机构和会计资料,或部分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而进行的设计。11 )账务处理流程)指从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到会计报表制作的全过程。12 .会计岗位责任制是指明确各项会计工作职责范围、具体内容和要求,向各会计岗位或会计人员实行的会计工作责任制度。13 .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核算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项目,以会计要素具体内容为基础,按照管理和核算要求设计。14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以明确经济责任、登记造册的书面文件。15 .会计凭证是指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确定会计分录,作为会计依据的会计凭证。16 )日记账)序贯账簿是指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先后顺序逐日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也称日记账。17 .分类账簿:指所有经济业务根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的账簿。18 )备查簿)指补充登记部分期初账簿和分类账簿未能记载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账簿。19 .会计核算形式:在会计核算中,以账簿结构为核心,将会计凭证、账簿组织、记账方法和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形式,或称为会计组织程序。20 .货币资金: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21 .库存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为销售而持有的库存商品或商品、生产中的产品、生产中或劳务提供过程中消耗的材料和材料。22 .投资:是企业单位为通过分配增加财富或为谋取其他利润而将资产转让给其他单位获得的另一种资产。23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不准备可以随时变现、持有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上的投资。包括短期债券投资、短期股票投资、短期其他投资。24 .持有至到期投资:指到期日和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持有至到期有明确意图和能力的非衍生金融资产。2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持有到期投资的交易性金融资产。26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长期股权投资。27 .投资性房地产:指为获得租金和(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28 .债券合约:是明确债券持有人与发行企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是对债券发行企业的各种限制条款以及保护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措施。29 .固定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租赁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年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30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无实物形态的可识别的非货币性资产。31 )筹资)指企业为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银行借款等形式筹集资金的活动。32 .成本是指为取得各种特定成果而花费的部分价值。33 .成本预测是根据掌握的经济信息和历史成本资料以及成本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地推测企业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34 .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成本预算对各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考核和控制,并将其限制在计划成本内。35 .防止超额、浪费、损失的发生,保证成本预算的执行36 .销售和收款业务:指企业销售商品、取得价款的行为。37 .财务报表: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通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38 )固定资产卡片)是为反映和监督各项固定资产而开设的固定资产专用辅助账簿,39 )固定资产账簿)是按固定资产类别开设的,用于记录各类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和余额情况的账簿。40库存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消费而储备的各种有形资产,包括库存的、加工中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产品、委托加工材料、外购商品、半成品的制造、成品的生产、商品的发送等。41 .也称为持续盘存法(账面盘存法),通过设置详细的库存明细登记簿,每日一次记录库存收入的数量和金额、发放数量,可以随时清算余额库存的数量,从账面上求得期末余额。42 )实地盘点法)又称定期盘点制(定期盘点制),平时只记录库存收入的数量和金额,不记录发放数量和金额。 期末通过实地盘点确定库存实际结存数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期末库存成本和本期发行库存成本。43 )会计基础工作)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职责明确以及会计核算基础工作。44 .会计工作任务:会计目标具体化以法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形式将会计目标具体化为会计工作内容,形成会计工作任务。45 .会计科目:用于对会计科目要素进行具体分类的名称,或对会计科目要素进行具体分类的项目的名称。46 .会计科目设计步骤: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根据各类经济业务的性质和会计内容确定会计科目的性质和名称,规定用途和使用方法以及进行会计科目的编号。47 .会计科目分类:是根据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48 .会计科目设置:根据会计科目要素的分类项目设置会计科目。49 .会计科目编号:冻结会计科目的编号。50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是对各会计科目使用范围、会计内容、经济用途、会计方法、主要会计事项处理等的文字表述。51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组织流程,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组织、记账方法和记账流程相结合的形式。52 .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53 )会计账簿)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关联的账簿组成,用于连续、系统、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54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写,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会计凭证。55 .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确定会计分录,会计依据的会计凭证。56 )序时账簿)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按日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57 .分类账:将所有经济业务按总分类账户和细目分类账户登记的账。58 .备查账簿:补充登记部分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未能记载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账簿。59 .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60 )会计循环)从经济业务产生到会计报表编制的一系列会计处理过程,也就是企业反复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过程。61 .资产负债表:反映某一特定日期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那时候是报告书,是静态报告书,是每月报告书,是对外报告书。62 .利润表:又称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报表。它是时期报告,是动态报告,是月度报告,是对外报告。63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及其净额的报表。它是时期报告,是动态报告,是年度报告,是对外报告。64 .内部报告:提供给企业各管理部门的报告。其作用是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决策、分析所需的会计信息。65 .货币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66 )备用金)会计部门按照企业有关制度规定,向所属结算机构和企业内部有关业务和职能管理部门拨付,用于零售、收购零星商品物资或日常业务零星支出的备用现金。67 .未到账项:因结算凭证传入时间关系,企业和银行一方未存入另一方的金额。68 .其他货币资金: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外的货币资金。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内容如下:

(1)会计制度总则(包括会计原则);

(2)会计记帐方法;

(3)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

(4)会计凭证;

(5)会计帐簿和记帐程序;

(6)会计报表格式、报送程序和编制说明;

(7)会计档案的保管和处理方法;

(8)会计制度的修订、补充权限及其他有关规定;

(9)成本核算规章;

(10)会计事务处理办法;

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制定过程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上述我们讨论的许多差异。而且,因为资本市场发展对会计制度制定的促进作用,使得税法的改革滞后于会计制度的改革。这容易引起税源的流失,并且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的永久性和暂时性差异项目众多,使得企业纳税调整非常复杂,不利于税款的征收。

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钢铁调整项目的增多。另外,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容易导致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争议,因为我们是成文法国家,如果规章制度本身存在差异的话,争议则不可避免,而且难以仲裁。

根据上述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法由于规范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存在无法消除的差异,因此企业进行纳税调整是必要的,而且这也不会导致我们上面谈到的问题,关键是对两者不协调导致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决,解决的途径就是制度安排一一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协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制度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制度设计试题课程代码:0016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综合性会计制度的特点是A、适用面窄 B、技术性强C、可操作性强 D、具有普通适应性2、 会计规范体系的核心是A、会计法律法规 B、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C、单位内部会计制度 D、会计职业道德3、新建的企业需要采取的会计制度设计方案是A、全面设计 B、局部设计C、补充性设计 D、修订性设计4、会议设计方式的适用对象是A、小型企业 B、大中型企业C、政府部门 D、稍具规模的企业5、下列关于会计制度总体设计与具体设计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总体设计是进行具体设计的基础B、总体设计保证具体设计的适用性和可行性C、总体设计保证具体设计有序进行D、科学程序是从具体设计到总体设计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账务处理程序的是A、填制会计凭证 B、财产清查C、编制会计报表 D、登记账簿7、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类型是A、上市公司B、国有出资的大、中型企业C、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D、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8、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的企业法人的是A、企业集团 B、分公司C、分支机构 D、子公司9、对集团性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的设计,恰当的是A、专注于控制总公司 B、专注于控制子公司C、通常设一个财务公司 D、通常与其他管理部门合并10、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科目编号采用的方法是A、数字顺序法 B、数字定位编号式C、数字横线式 D、数字分组法11、规模不大、业务较少的小型企业,适合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为A、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B、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C、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D、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12、“利息收入”科目的用途是A、银行专用 B、金融共用C、企业共用 D、冲减“财务费用”13、在不违反内控原则的前提下,规模较小企业的出纳人员可以兼任的工作是A、稽核 B、应收、应付账目的登记C、会计档案的保管 D、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14、按照内控要求,企业负责对所购物品或劳务进行验收的是A、仓库保管员 B、仓库部门C、采购部门 D、独立的验收部门或指定专人15、下列关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适用范围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对合营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B、对联营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C、对子公司日常核算采用成本法D、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企业采用成本法16、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应计入的科目是A、固定资产 B、存货C、低值易耗品 D、管理费用17、企业筹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所筹资金的来源分类,可分为A、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B、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C、外部筹资和内部筹资 D、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18、设计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的前提和关键是A、标准成本的制定 B、成本差异的计算C、成本差异的分析 D、成本考核办法的制定19、提货单一般只需一式三份,其中作货物出门证明的一份需送交A、仓库部门 B、提货单位C、运输部门 D、销售部门20、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利润表的格式是A、账户式 B、间接式C、单步式 D、多步式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21、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的要素有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E、监控22、设计和使用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有A、赋予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B、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C、满足编制统一会计报表的要求 D、优先考虑编制企业内部报表的需要E、基层单位不得自主设计和使用会计科目23、会计与财务分别设置形式下,财务部门履行的职能包括A、资金运动的反映 B、资金运动的监督C、资金的筹集 D、资金的调度E、资金的分配24、下列选项中,属于汇总记账型核算形式的有A、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B、日记总账核算形式C、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D、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E、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25、下列选项中,符合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求的有A、直接以现金收入来支付现金支出B、出纳人员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C、出纳人员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相分离D、货币资金收支的专用章由出纳一人保管E、银行账户的核对人员和审核人员相分离26、企业集团在办理采购业务时,通常应采取的做法包括A、集中或相对集中采购 B、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C、采取集中招标形式 D、定期进行岗位轮换E、采购权尽量集中27、对外投资收益记录控制制度主要包括A、核对投资收益 B、记录投资收益C、关注投资收益的发放公告 D、投资收益实际取得的控制E、专人对投资收益记录进行审核28、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中,应计入“管理费用”的有A、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B、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C、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D、专设销售机构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E、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29、企业筹资业务会计核算控制制度的设计包括A、筹资收入款项控制制度 B、实物保管控制制度C、利息支付的控制制度 D、股利发放的控制制度E、筹资的财务分析控制制度30、大中型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日常管理用报表主要包括A、货币资金增减变动情况表 B、银行借款报告单C、采购日报表 D、销货日报表E、财务状况分析表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 5分)31、会计分析制度32、会计制度总体设计33、会计组织机构34、凭证流转程序35、报表附注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6、简述货币资金业务的特点及其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具体目标。37、简述投资处置控制制度的设计。38、简述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组成内容的设计。五、综合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39、某企业在对存货的请购与审批进行控制设计的过程中,碰到下列困惑:(1)如何建立采购申请制度;(2)如何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要求:代为该企业设计存货采购申请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40、某企业有A-F共六种类型的产品,各月末的在产品数量及其变化、成本项目比重大小和定额管理水平,既有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异。A产品和B产品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少,区别是前者数量很少,后者数量较少。C产品和D产品各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大,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区别是前者直接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后者各个成本项目所占比重相差不大。E产品和F产品的消耗定额准确、稳定,区别是前者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后者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小。要求:为各产品设计适当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并说明其核算特点。41、某企业在实际执行销售业务时,为了增加销售过程中的灵活性,授予销售业务人员比较大的折扣政策、赊销信用付款政策等权限。为了提高效率,销售业务人员可以单独与客户进行谈判。对金额重大的销售合同,由销售经理根据销售政策做出正式决策。每年末,会计主管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编写应收账款可收回性分析报告,交财务部复核。应收账款记账员根据应收账款可收回性分析报告,分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如发生较大变化,编写会计估计变更建议,经销售经理复核后报董事会批准。要求:分析该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上的改进。

自考行政法学名词解释汇总

答案:一、支付赔偿金二、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法律地位是指公务员在各种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综合表现。 公务员因其具有的双重法律身份而享有不同的法律地位: 一方面,公务员是公民。这一身份决定了公务员首先享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 另一方面,公务员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一身份决定了公务员享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冲突。在发生某种法律责任的承担时应当准确加以划分。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2、维持判决 维持判决是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在查清全部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确认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宣告予以维持的判决。人民法院作出维持的判决必须具备以下的法定条件: ① 被诉的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 ② 被诉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③ 被诉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的程序。3、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的对称。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内容、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而实施的行政行为。由于行政活动所涉及的社会情况纷繁复杂,行政法律规范规定得再详细也无法穷尽,因此,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自由裁量的权力,,才能有效地行使其行政职能。4、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的制度。5、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就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身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理时所应当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它是刑事诉讼中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三、1、不对。行政奖励的性质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赋予受奖励者以奖励性权利的一种无强制执行力的具体行政行为。2、不对。行政复议是依申请而非依职权主动为之的行政行为。3、不对。接受行政委托的组织超越受委托权限,给行政相对方造成损害的,赔偿义务机关应是委托行政机关。4、对四、1、二审法院。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再审改判无罪的,作出原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而此案作出原生效判决的法院为二审法院。2、撤销被告处罚决定。《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案中张某的嫖娼行为已经超过2年才被发现,应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因此,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二)项之规定,对于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五、论述题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合理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合理性原则主要适用于自由裁量领域。随着国家立法进程的推进,原先属于合理性的问题可能被提升为合法性问题。合理性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 ②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③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 ④符合自然规律,如符合法律规定的“合理采伐森林”、“合理利用土地”等; ⑤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它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组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它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法规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由于法律关于行政权力的规定常常比较原则、抽象,因而还需要由行政机关进一步具体化。行政法规就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规章

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组成部门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内按照规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所制定的普遍适用于本地区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根据,其数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现形式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政法规

行政法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行政法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第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而不是别的社会关系。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权和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特别行政法: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 索引序列
  • 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 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名词解释
  • 自考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 会计制度设计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 自考行政法学名词解释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