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

发布时间: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

有空的话看看《西方音乐史》这本书就知道了。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 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拉框里面的内容 能复制啊

1. 西方音乐史小知识点 西方音乐史小知识点 1.我想学习一些简单的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乐理知识,比如音调音色等b? 说起古典音乐,我上了大学之后,毫不犹豫地报了西方音乐欣赏的选修课,没想到到了研究生又报了一次。 开始只知道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三个人,后来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了解到了斯特劳斯,肖邦,维瓦尔蒂,布里顿,德沃夏克等伟大的音乐家。 我觉得古典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欣赏,更是对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的鉴赏和探索,通过古典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可以了解到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性格。 因此,没有深厚内涵的音乐家是不可能写的出伟大的作品的,最多只能成为优秀。我想这也是音乐家要的达到的目的吧,要把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理解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表达给听众。当他们作曲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贵族和听众的时候,伟大的作品才会诞生,尽管可能在当时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我在听古典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看这个曲目的背景和来历。 否则只是欣赏其旋律的话,可能会无所收获。 《莫扎特传》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愧为奥斯卡的获奖影片。 这部电影重点突出了莫扎特的天才和萨里埃里的嫉妒(电影为了个性鲜明和矛盾的突出,丑化了萨里埃里)。莫扎特极具音乐天赋,当萨里埃里看见他的手稿的时候,萨里埃里惊呆了,莫扎特竟然没有一处修改,而每一处也无法修改,因为太完美了。 萨里埃里认为莫扎特不是在创作音乐,他所要做的仅仅是把自己脑中的乐符抄下来,同时也感叹为什么上帝不赐予自己这样的天赋。 而萨里埃里对莫扎特的嫉妒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更多的是因为莫扎特的张狂和自信,还有他对传统的宫廷内部制度的藐视,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曲家,他不受任何人的束缚和控制。 还有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真是震撼灵魂的伟大的作品。 它把莫扎特去世前的那种心理状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有无奈,有苦闷,有悲凉,那种复杂的心理状况让听者无不为之感到惋惜。难怪有人说世上怎会有如此悲伤的旋律! 可以说贝多芬始终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 由于他长得丑,几次被心爱的女人拒绝,这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而他后期的失聪更说明他不是上帝的宠儿。 在这样的困难之下,他还能创造出第九交响曲这样的作品,则更加体现了贝多芬的伟大。 要知道,失去听力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好比厨师失去了味觉,画家失去了眼睛一样。 而正是这样的贝多芬创造了后人无法超越的交响乐的顶峰。所以贝多芬的音乐是不能不听的。 他的《田园》,《命运》《第九》都被我请进了电脑。 后来便是圆舞曲大师施特劳斯,他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的森林》《皇帝圆舞曲》和《春之声圆舞曲》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反复的听这些曲子。 同样是这个时候我听到了我认为最好的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大陆》。 尤其是那气势磅礴的第四乐章,令我百听不厌。 总之,我对自己能够接触到古典音乐而感到庆幸,也感谢古典音乐给我带了快乐,希望更多的人也能与分享这些快乐。 你也喜欢古典音乐嘛?想和你叫个朋友!~。 2.中外音乐史及美术史的知识点 这里有一点中西方发展历程,看能不能对你有点帮助! 中西美术史中“形神观”的分化与融合 绪论:千古冤家——“形”和“神” “形似”和“神似”,一个是理性的对待对象;一个是感性的对待对象。在绘画领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这种问题前,挚着是不行的。尺寸问题是避免迷失的关键;而辨证的分析是走出理论迷宫的不二法门。在本文中无意也无力对这一个千古的理论悬案作出一个评价,只是想将各类的观点理成一个脉络。形似(简称形),顾名思义就是在物象外形上肖似。但这一个含义在不同的环境下(中西、古今……)是不同的。在西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形似的地位是关系着绘画的成败的。而在中国古代,形似的地位就微妙了一些。顾恺之是一个形神兼备的倡导。他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被后世千古引用。后来还被徐悲鸿列入“新六法”中。这一传统很顺利的保持到了宋代的画院里。可是当时正当文人画兴起,形似的待遇微妙的变化。在苏轼的倡导下,绘画讲究自我表现,追求意境、神似的风气,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认同。文同、李公麟、王诜、赵令穰、米芾父子等沿波而起,躬行实践。神似成了绘画品位的代名词(这里的神似和顾恺之的神似已不同了。即物象的神和画面——作者的神的区别。) 所以,神似远不像形似那么简单。首先它不仅是对物象神韵的把握,在艺术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让艺术作品有自己的思想也是另一种神似。 怕话题越扯越大,便就此打住。进入上部。 上部:意味深长的历史轨迹 ——古(近)代中西“形神观”的对比。 将中西美术史加以对比总是很有趣的事。探索其差异的原因更是意味深长的。 正如上所述,形似在不同的地域得到了不同的待遇。但是有一点中西双方是不约而同的。在中西美术上第一个绘画 *** 都是人物画的 *** 。 中国人物画经过了秦汉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终于迎来了一个高峰。以顾、陆、张三绝,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有才气。他是一个早熟的画家。20多岁江宁瓦棺寺壁画,居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京师寺记》),从此画名大振。他的地位,在三绝中是最高的:“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双,以顾为贵。”很清楚,在魏晋时期,中国绘画观念就已经深深奠定了“神”的表现重于“形”的表现。 看完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中国人物画第一个 *** 。就看看西方的人物美术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美术。雕塑 雕刻是希腊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地体现了希腊人对美的理想、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对人体的精深研究。许多最优秀的雕刻作品因气势宏伟、形象完美和风格洗练而罕与伦比;千百年来无数画家、工艺家都曾受到它的启示和影响;它所独具的内在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古希腊的雕塑经过了三个时期。 古风时期。 作为古风时期雕刻,通常是从前7世纪开始。这时的人像雕刻大都是直立的形象,总的来说,都未打破僵直的形态,造型手法也较生硬。直到前6世纪,雕刻的艺术技巧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人体和动态的表现上都更为自由而富有生气。 二、古典时期 从前 490年起开始了希腊艺术的古典时期。具有强健的体魄、昂扬的精神和典雅优美的造型,是古典时期雕刻的共同特色,这是希腊各城邦在战胜外族的侵和建设自己强盛国家的年代中,人们对英雄人物的理想的体现;同时也形成了与此相应的美的规范。 三、希腊化时期 希腊雕刻经过古典时期的发展高峰,到希腊化时期中心移向小亚细亚的西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这时期已很少建造宏伟的神殿,那种庄严崇高的气氛在雕刻作品中也渐趋淡薄,而世俗化的倾向则有所发展。然而在某些杰出作品中,仍然保持着古典时期大气磅飒飒的精神。但到了晚期(以〈拉奥孔〉为代表)雕塑已经失去了崇高的精神。 综观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虽然也强调人的精神和生气。但更明显的表现出了科学的精神。对人体比例的精准把握(以黄金分割律为代表)明显的将欧洲美术带上了写实主义的路子。同将上述中西双方的绘画代表作并列一起,即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差异。 3.谁帮我介绍一下西方音乐史 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巴迪宫廷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意为俱乐部或小集团)成员巴迪、温琴佐.伽利莱伊以及佛罗伦萨学者梅在经过大量的对古希腊悲剧研究的基础之上诞生的。 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如西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演变史,西方音乐理论及各种音乐体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主要作曲家、演奏家的艺术生涯、作品风格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从音乐这一独特视角反映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及其人文精神的特征。 第三,音乐的表现手法与音乐审美方法。如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及各种理论、流派等, 4.大家帮忙介绍下关于音乐的知识 古典主义音乐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为“古典音乐”。 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to be 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之为“严肃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着一个时代。浪漫主义风格音乐注重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打破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乡村音乐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 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 爵士音乐 爵士乐由民歌发展而来,有多种源头,不易仔细考证。 19世纪期间音乐是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从19世纪末开始,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是一种“混血”的产物。 摇滚 从最纯粹的形式来讲,所谓摇滚,就是三 *** 加强硬持续的鼓点加上口的旋律。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也正因为如此,摇滚乐才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Pop Music)。 真正的摇滚文化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缩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艺术摇滚、朋克乐、先锋音乐、重金属等。 重金属音乐(HEAVY METAL),简单来说,就是用稍微超常的力度来演奏摇滚乐。 吉他,作为这种音乐的主要元素,在演奏时比通常响一点,更具复仇感。 朋克音乐 朋克PUNK, 是兴起於1970年代的一种反摇滚的音乐力量。 PUNK在中国大陆译作"朋克"; 在台湾译作"庞克", 香港则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是解(俚语)小流氓、废物、 *** 、娈童、低劣的等意思 (虽然现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变)。 灵魂音乐。灵魂乐是南方福音和中西部的节奏蓝调的融合,礼拜乐的复兴被带入节奏蓝调的 Boogie-Woogie 世界之中。 从这种肥沃的基础开始,灵魂音乐诞生了。灵魂音乐的特点是坚实的节奏部分配以明确的世俗动感及宗教音乐。 吉它常常让位于 Hammond B-3 风琴,同时采用一些管乐。然而几乎所有灵魂音乐都以热情、高扬的嗓音作为标志,偶尔也加一些即兴表现。 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布鲁斯"。广义上, 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于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来和摇滚来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 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 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见 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 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 Hip Hop和 Rap都源于 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 R&B成分。 HOUSE是于八十年代沿自 DISCO发展出来的跳舞音乐。 这是芝加哥的DJ玩出的音乐,他们将德国电子乐团Kraftwerk的一张唱片和电子鼓(Drum Machine)规律的节奏 及黑人蓝调歌声混音在一起,House就产生啦~一般翻译为"浩室"舞曲,为电子舞曲最基本的型式,4/4拍的节奏, 一拍一个鼓声,配上简单的旋律,常有高亢的女声歌唱. DISCO流行后,一些DJ将它改变,有心将DISCO变得较为不商业化, BASS和鼓变得更深沈,很多时变成了纯音乐作品,即使有歌唱部分也多数是由跳 *** 歌手唱的简短句子,往往没有明确歌词。 Britpop(英伦摇滚) 虽有个“ Pop"字,但其实是 Rock的一种,源于九十年代英伦,中文可译为“英式摇滚”,这是英伦乐坛对美国 Grunge潮的一个回应,主要是以乐队形式出现。 不过, Britpop风格其实十分广泛,如 Oasis是结他摇滚乐队, Blur则Pop很多,而Pulp则接近Glam Rook及跳舞风格,不过他们都被列作 Britpop。 Trip-Hop(神游舞曲) Trip-Hop是英伦/欧洲跳舞音乐的一种,它的名字来源是“ Trip+ Hip Hop"= Trip-Hop",因为它发源自英国的Bristol,因此最早时称作"Bristol Hip-Hop".。 Gangsta Rap (匪帮说唱) 是 Rap的一种,以 Rap的内容多与都市罪案有关,充满暴力、 *** 感受,这是反映现实的一种音乐路向。 Gangsta Rap于八十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音乐Rap中的强悍尖锐派,在美国大受欢迎,唱片销路甚高。 Synth Pop中的 " Synth",即 Synthesizer,顾名思义, Synth Pop就是“由 Sythesizrs炮制出来的流行乐”,当然除 Synthesizers外还会用上其它电子乐器如电脑及鼓机等等。 Synth Pop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流行,至八十年代中开始沉寂,当年在香港也曾掀起过一阵热潮。 Synth Pop的特点是科技感强,有时会颇冰冷,歌曲多是“三分钟流行曲” (3-minutes Pop),很多时 Synth Pop乐手会作入时打扮。 ORCHESTRA就是管弦乐团,它分成四部分: 1弦乐,包括小提琴、大提琴等, 2铜管乐 3木管乐和 4敲击乐四组。 弦乐组每种乐器有多人演奏 (竖琴除外 ),四组演奏者由一人统筹兼领导,他就是乐团的指挥。 CHAMBER POP (室内乐) 是指典。 5.应聘小学音乐教师怎么样复习笔试,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西方音乐 我去年刚拿的高中的教师资格证,专业理论这一块基本上没怎么复习,因为这个东西没法复习,靠的是平时的积累,你说的西音史跟中音史的比重不算太大,只在选择题里面出现,最主要的还是最后的大题,教案的写作。 说回去,为什么我说没法复习?你把往年的真题看一遍你就会发现这种基础知识可考的点太多,根本没有反复考察的东西,一些最基本的诸如“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是谁”之类的常识根本不会考,所以我的建议是把重点放在大题,音乐史的知识买本资料浏览一遍就好。 比如说今年有个题目我印象很深刻,叫“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的作者是谁”,选项里面有谭盾、郭文景之类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你说这类题目怎么复习?所以这些主要靠积累,背的作用的确不大,投资跟回报并不成正比。 6.西方音乐发展史 一、古希腊罗马音乐 因为留下来的乐谱资料都少得可怜,所以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音乐知道得很少。 古希腊的音乐的起源是同神的崇拜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Music”一词源于“muse”,在古希腊神话中缪斯(Muse)是掌管艺术的女神。 著名的神阿波罗、雅典娜、狄俄尼索斯等都是艺术之神,传说音乐就是由他们所创造的。古希腊音乐在宗教活动中的运用极为普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里拉琴(Lyre)和阿夫洛斯管(Aulos),它们传说是由不同的神发明和拥有的,因此常常与不同的神崇拜相联系。里拉琴是一种弦乐器,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 阿夫洛斯管是一种管乐器,常用在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中。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 前者是平静而节制的日神风格,后者是放纵、浪漫的酒神风格。常常与诗歌、舞蹈、戏剧结合在一起,唱歌时有时有乐器伴奏。 二、中世纪音乐 大约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4世纪,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的最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基督教宗教音乐,世俗的民间音乐不被重视。 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和其它社会集团,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艺术以及哲学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为教会服务。这时期广泛传播的是教堂礼拜歌唱的圣咏、赞美诗。 “新艺术”的概念来自法国主教、诗人、音乐家菲利普·维特里的一篇论文。 这一概念很快就被广泛使用,说明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潮流,与13世纪旧的“古艺术”不同。“新艺术”的主要特征是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音乐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 采用更小音符时值的记谱方式,节奏记谱系统化。新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1300-1377),意大利的代表人物是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1325-1397)。 西方文明史上的“中世纪”时期曾经一度被视为蒙昧黑暗的时代,但我们今天常倾向于以一种更客观的态度来评判这段历史。从音乐的角度看,教会对音乐的影响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 教会对于音乐的重视,对于教仪音乐的统一作出的努力,对音乐发展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都促进了中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也使音乐资料能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复调音乐和管风琴的产生为后来的专业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是法文,原意为“再生”。这个时期在西方历史上大约从1300年持续到1650年。 这个词反映了这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中世纪的怀疑否定和对古代文化的崇尚,他们对于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产生了兴趣。但这种复兴,并不是单纯地原样再现,乃是通过复兴古代的精髓,建设一种新的文化、新的传统,而且其成就很快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在这场运动中,“人文主义”是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也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鼓励人们张扬人性,挣脱神性的桎梏,强调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 他们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是指大约从1430年至1600年前后这一时期,在音乐领域的变革是在继文学、绘画等领域之后。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方面已经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一方面又仍然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尼德兰乐派。 尼德兰乐派是指15、16世纪一批出自低地国家的音乐家,大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等欧洲北方地区。 2、16世纪的世俗音乐。 16世纪西欧的音乐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各国兴起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这些音乐主要以声乐体裁为主,主要有意大利的牧歌(madrigal)、法国的尚松、德国利德(Lied)、西班牙的田园歌和浪漫曲、英国的牧歌和琉特琴歌曲等。 3、宗教改革的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发展相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也为教会音乐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时期通常是指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这150年的范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原来是用于建筑、美术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1、歌剧的诞生 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神秘剧等。 2、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突出地位,形成了这一时期声乐、器乐、歌剧三足鼎立的局面,器乐第一次与声乐处在了平等的地位。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大量使用“通奏低音”,这是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是亲的复调织体的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上方有一个华丽和富于装饰的高声部,中间声部并不写出,由演奏者即席演奏。 巴洛克时期大小调体系和功能音乐逐渐建立;记谱法也不断完善;“情感论”理论形成,相信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的情感。他们用一种类型化的音乐来表达歌词的情感,如高音表示光明。 7.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以前个个时期的代表作 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巴迪宫廷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意为俱乐部或小集团)成员巴迪、温琴佐.伽利莱伊以及佛罗伦萨学者梅在经过大量的对古希腊悲剧研究的基础之上诞生的。 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如西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演变史,西方音乐理论及各种音乐体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主要作曲家、演奏家的艺术生涯、作品风格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从音乐这一独特视角反映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及其人文精神的特征。 第三,音乐的表现手法与音乐审美方法。如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及各种理论、流派等, 而发展经历的时期入下:西方音乐历史及音乐体裁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西方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时期的音乐,主要用于神庙祭祀、节日庆典,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苏美尔人、埃及人、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前期和盛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单音音乐时期,大致从公元600~1300年。 三、“新艺术”时期 公元1300~1450年,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阶段。 四、文艺复兴时期 1450~1600年,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但音乐中心却在法国的勃艮第地区和佛兰德。这一时期德国、英格兰音乐的兴起,罗马教堂音乐的改革和威尼斯乐派的活跃使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不逊于其他的艺术。 五、巴洛克时期 1600~1750年,从蒙泰威尔弟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结束。巴洛克时代在西方音乐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巴洛克音乐气度高贵、情调感人,内容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 、更具戏剧性。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清唱 剧、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等都已具备了经典形式。音乐巨人巴赫、亨德尔则把巴洛克音乐推向了 *** 。 六、古典主义时期 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为目的,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美的古典主义音乐,在维也纳形成了气候,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家的杰出之作让音乐史为之一振。这一时期成为器乐的 黄金时代,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层出不穷,奏鸣曲式的确立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成就的代表。 七、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乐派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这 种更注重音乐内容的音乐流派,使一些非音乐因素成为音乐的主宰。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弟等人的完善,在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 八、新音乐 这是20世纪音乐的统称。和其他艺术一样,音乐开始出现多种流派百花齐放的局面。音乐创作的保守与创新两派在音乐文化发达的德国、俄国、英国、美国等地相互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繁荣。但在50年代后,随着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等的高新技术的出现,音乐家们都希望在音乐新一代的音乐语言、节奏的发展上找到共同点,重塑作曲家角色及音乐艺术的本质。

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专业技巧,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及高等音乐院校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二、学科专业方向及导师详见附录一三、学制 三年四、招生规模及学科预分名额我院面向全国招生。预计招收100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最后决定各学科专业的计划内、外招生额度的分配。预分名额详见附录一。五、报考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⑶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b.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c.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09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同等学力跨专业报考者需提交相关学术成果,并在复试阶段进行加试; d.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并在复试阶段进行加试;e.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学校同意,提交相关证明。⑷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69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⑸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2、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我院组织的单独考试:⑴符合报考条件1中第⑴、⑵、⑷、⑸各项要求; ⑵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本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 3、已在内地(祖国大陆)学习的港、澳、台应届毕业本科生、硕士生或在内地供职的港、澳、台人士报考我院硕士生,请参照统考考生同样办法办理报名手续,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硕士生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不设政治理论课)。4、境外学生报考我院硕士生请参考以上报名条件,并于2008年11月10日—14日带齐相关材料(请见“提交材料及资格审查”项)至我院研究生部现场报名。六、报名(一)网上报名 1、所有考生均采用先网上报名、后现场报名的方式。网上报名时间为2008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请合理安排登录时间,避免高峰时段网络堵塞,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2、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教育网址:),请考生认真阅读省级高招办、报考点以及我院的网上公告,按报名网站的各级网上公告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考生本人的网上报名号和密码请务必牢记)3、推荐免试生网上报名之前,须到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领取免试校验码,并须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二)现场确认 1、所有考生(含推免生、单考生)均须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现场确认时间:2008年11月10—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地点: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上海市桂林路100号;3、现场确认程序:考生持本人身份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及学历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生须带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到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网上报名信息确认、缴费、照相、打印并确认考生信息表。4、其他注意事项: ⑴报考理论专业(专业课为笔试试卷)的外省(市、自治区)考生如无法在上海报名考试,也可至当地省(市、自治区)高招办指定的报考点报名参加考试。⑵理论专业包括:中国音乐史论研究学科各方向、外国音乐史论研究学科各方向、系统音乐学研究学科各方向、作曲、电子音乐作曲与指挥学科之作曲、电子音乐作曲方向(不含指挥方向)、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各研究方向(不含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方向),应用音乐与传媒学科之电子音乐设计、录音艺术研究、音乐剧作曲、音乐戏剧研究、流行音乐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科各方向。(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可查询附录一)(三)提交材料及资格审查1、考生在指定报考点办理完毕资格审查等手续后,在2008年11月20日之前(以邮戳为准)将以下材料寄至或交至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有突出成绩或犯过严重错误的考生,应提供翔实的材料;考生类别 需交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材料 所有考生 有曲目要求的考生提交《研究生招生考试曲目表》 同等学力考生 除上述表格以外,另交报考专业领域的两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信;跨专业报考者须提交相关学术成果 单独考试考生 除上述表格外,另交报考专业领域的两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信、单位推荐信、公开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含刊物封面、目录页)等《研究生招生考试曲目表》、《专家推荐信》下载路径:上音主页“研究生部”-“研究生招生”-“文件下载” 2、港、澳、台学生、单独考试考生和我院推荐免试生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后,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推免生持学生证)、身份证及相应复印件到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并缴纳报考费; 3、境外学生考生请于2008年11月10日—14日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护照、本科阶段成绩单、3张1寸照片、HSK证书及相关复印件到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并缴纳报考费;4、我院在初审考生报考材料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核发准考证;并将在复试阶段对考生的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5、报考者办理报考手续缴纳报考费后,报名材料与报考费概不退还;6、同等学力的报考人员,需如实填写自学情况,进入复试后,须加试两门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详见附录三);7、除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及在校研究生考生以外,其他考生报名时无需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院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七、考试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合格者凭通知参加复试,考生可登陆我院网站查询复试名单;2、初试日期:2009年1月10日-11日(部分表演专业将延至12日,具体考试时间见准考证,届时专业考试同时进行)复试日期:2009年4月-5月,具体日期见复试通知书;3、初试地点:在上海师范大学报考的考生,其政治、外语及笔试专业课在本市研招办指定地点参加考试;在外省(市、自治区)指定报考点报考的考生,在当地省(市、自治区)研招办指定的考点参加考试;报考各表演及教学法专业的全国统考考生(含港、澳、台学生)、单独考试考生一律在上海参加考试;复试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本部;4、文化课考试:⑴国家统考的政治、外语,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⑵单考的政治由我院命题,英语由上海市统一命题;5、专业课考试:⑴报考各表演及教学法专业的全国统考考生(含港、澳、台学生)、单独考试考生一律在本院参加专业考试(在上海报名);⑵报考各表演及教学法专业的全国统考考生(含港、澳、台学生)、单独考试考生,其专业考试曲目应根据要求在《考试曲目表》中填写清楚,并在初试前规定时间内(2008年11月20日之前)交至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逾期不交者不得参加专业考试。曲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考试时提交自备的伴奏乐谱(不接收简谱)。注:如届时考生放弃考试,请来电告之我办,以便合理安排考试顺序;⑶凡参加复试者,请携带本人论文(音乐学及作曲理论各方向),作品(作曲或作曲理论方向)或音乐会节目单(表演类各方向)等,以供参阅;6、复试资格审查: 考生携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相应复印件(应届生带学生证)于复试前至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办理资格审核、缴纳复试费事宜。具体日期见复试通知书;7、各方向初、复试科目见附录二;8、各专业方向的考试具体要求见附录四;9、参考书目见附录五。八、录取1、根据教育部当年下达的招生规模和录取分数要求,参照本院各学科专业的招收名额预分方案,依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成绩,并结合平时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潜能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拟定录取名单;2、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培养硕士生须在录取前签订合同。九、住宿 住宿费预定每年约1500元左右(家住上海或工作单位在沪的一律走读,其他学生根据学院现有条件尽量安排)。十、学习期间的待遇 按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附录一: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预分名额 指导教师 中国音乐史论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史 6 赵维平教授,洛秦教授,戴微副教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陈聆群教授,洛秦教授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江明敦教授,黄白教授,黄允箴教授,王璨副教授,郭树荟副教授,乔建中研究员(外聘) 东方音乐研究 赵维平教授 外国音乐史论研究 西方音乐史 6 沈旋教授,杨燕迪教授,陶辛教授,孙国忠教授 作品分析 钱亦平教授,陈鸿铎教授 和声风格分析 孙维权教授 音乐文献编译 英语:汤亚汀译审,杨燕迪教授,孙国忠教授德语:姜丹副译审日语:赵维平教授 系统音乐学研究 音乐美学 6 韩锺恩教授,杨燕迪教授 民族音乐学 洛秦教授,肖梅教授,曹本冶教授(外聘),应有勤研究员 乐器学 应有勤研究员 音乐批评 韩锺恩教授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肖梅教授 作曲、电子音乐作曲与指挥 作曲 6 杨立青教授,徐孟东教授,赵晓生教授,何训田教授,贾达群教授,瞿小松教授(外籍),朱世瑞教授,尹明五教授,吴粤北教授, 叶国辉教授,陆培教授,陈强斌副教授,赵光副教授,周湘林副教授,吕黄副教授,安承弼教授(外聘),王建民教授(民乐),朱晓谷教授(民乐)(外聘) 电子音乐作曲 2 吴粤北教授,叶国辉教授,安承弼教授(外聘) 指挥 2 乐队:黄晓同教授,张眉副教授,汤沐海教授(外聘),张国勇教授,陈正哲教授(外聘)合唱:马革顺教授,曹通一副教授民乐:阎惠昌教授(外聘)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8 杨立青教授,徐孟东教授,赵晓生教授,何训田教授,贾达群教授,朱世瑞教授,尹明五教授,陈强斌副教授,赵光副教授 复调技法研究 林华教授,徐孟东教授 复调史论研究 林华教授 音乐分析研究 贾达群教授,钱仁平教授,吕黄副教授 和声技术研究 赵晓生教授,张巍教授 配器技术研究 杨立青教授,尹明五教授 民族管弦乐法研究 周仲康副教授 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蒋维民教授,周温玉副教授 应用音乐与传媒 电子音乐设计 1 吴粤北教授,陈强斌副教授 录音艺术研究 1 吴粤北教授,安栋副教授 音乐数字传媒艺术 1 金钟琪教授(外籍),陈明志教授 音乐剧作曲 3 金复载教授 音乐戏剧研究 陶辛教授 流行音乐研究 陶辛教授 音乐剧声乐 王作欣教授,李棠副教授,汤爱民副教授(外籍)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与创编 4 朱磊副教授 打击乐 薛宝伦副教授,杨茹文副教授 古典吉他 叶登民副教授(外籍) 手风琴 徐达维副教授 声乐表演艺术 美声 5 刘若娥教授,张仁清教授,徐宜教授,陈敏庄教授,胡逸文副教授,顾平教授,陈其莲教授(外籍),陈小群教授,宋波教授,葛毅教授(外籍),周正教授(外籍),陈星副教授,谢乐副教授 民声 3 常留柱教授,方琼教授,石林副教授, 杨学进副教授,陈剑波副教授 钢琴表演艺术 6 陈宏宽教授(外籍),杨韵琳教授,姚世真教授,赵晓生教授,周士瑜教授,李民铎教授,周薇教授,毛翔宇教授,娄有辙教授,苏彬副教授,陈彦新副教授,周铿副教授,江晨副教授,唐哲副教授 西洋管弦乐表演艺术 小提琴 6 郑石生教授,俞丽拿教授,丁芷诺教授,陈新之教授,何弦教授,方蕾教授 中提琴 沈西蒂教授,蓝汉成教授(外籍) 大提琴 林应荣教授,曹敏教授(外籍),陈九鹤副教授 低音提琴 巢晖副教授 竖琴 张小杰教授(外籍) 乐器修造艺术 华天礽教授 长笛 6 何声奇副教授,朱工艾副教授(外籍) 双簧管 孙铭红教授,沙剑麟副教授 单簧管 赵曾茂教授 萨克斯 郑仁德教授,洪竟立(国家二级演奏员) 大管 刘照陆(国家一级演奏员) 小号 陈嘉敏教授(外籍) 长号 罗光鑫教授,陈嘉敏教授(外籍),郝杰教授(外籍) 圆号 陈嘉敏教授(外籍),姚复鸣副教授 民族管弦乐表演艺术 二胡 6 王永德教授、霍永刚副教授 扬琴 成海华副教授 古筝 何宝泉教授,孙文妍副教授,王蔚副教授 琵琶 李景侠教授、周丽娟副教授 柳琴 吴强副教授 中阮 吴强副教授,刘星(外聘) 古琴 龚一(国家一级演奏员)(外聘)、戴晓莲副教授 唢呐 3 刘英教授 笛子 詹永明教授(外籍) 笙 徐超铭教授 音乐教育 音乐审美心理学 8 林华教授, Wolfgang Mastnak教授(外聘) 音乐教育史 刘靖之教授(外聘) 音乐教育综合教学法 余丹红教授、杨燕宜副教授 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余丹红教授 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 余丹红教授,杨燕宜副教授 音乐教育管理 江明敦教授 表演史论与教学法 钢琴艺术理论研究 8 赵晓生教授,周薇教授 钢琴教学法 赵晓生教授,周士瑜教授,苏彬副教授,江晨副教授,方百里副教授,周铿副教授 声乐教学法 美声:徐宜教授,顾平教授,陈其莲教授(外籍),倪瑞霖研究员,莫纪纲(文艺二级)(外聘),周玲珍副教授,吴波副教授 民声:石林副教授 钢琴即兴演奏与教学研究 孙维权教授 西洋管弦乐教学法 小提琴 郑石生教授,俞丽拿教授,丁芷诺教授,陈新之教授,何弦教授 中提琴 沈西蒂教授 大提琴 林应荣教授,曹敏教授(外籍) 竖琴 张小杰教授(外籍) 长笛 何声奇副教授 双簧管 孙铭红教授,沙剑麟副教授 单簧管 赵曾茂教授 小号 陈嘉敏教授(外籍) 长号 罗光鑫教授,陈嘉敏教授(外籍) 圆号 陈嘉敏教授(外籍) 民族管弦乐教学法 二胡 王永德教授 古筝 何宝泉教授,孙文妍副教授,王蔚副教授 琵琶 李景侠教授 柳琴、中阮 吴强副教授 唢呐 刘英教授 笛子 詹永明教授(外籍) 笙 徐超铭教授注:共预分97名,预留3名,由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掌握。附录二:各方向初、复试科目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共四门) 复试科目 050402音乐学 ①101政治或111政治(单)②201英语或211英语(单)▲001中国音乐史论研究 01★中国古代音乐史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2音乐分析基础B ⑤511中国古代音乐史⑥611口试A 0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 ⑤51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⑥611口试A 03★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2音乐分析基础B ⑤513中国传统音乐理论⑥611口试A 04★东方音乐研究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或812音乐分析基础B ⑤514东方音乐研究⑥611口试A ▲002外国音乐史论研究 05★西方音乐史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 ⑤515西方音乐史⑥611口试A 06★作品分析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 ⑤516作品分析⑥611口试A 07和声风格分析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 ⑤517和声分析与写作⑥611口试A 08音乐文献编译(该方向初试外语语种详见注) 英语: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或813第二外语基础日语: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或813第二外语基础德语: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4音乐评论文写作 ⑤518音乐文献阅读与翻译⑥611口试A ▲003系统音乐学研究 09★音乐美学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 ⑤519音乐美学基础⑥611口试A 10★民族音乐学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⑤811音乐分析基础A或812音乐分析基础B ⑤520民族音乐学⑥611口试A 11乐器学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2音乐分析基础B ⑤521乐器学基础理论⑥611口试A 12音乐批评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 ⑤522音乐批评学基础⑥611口试A 13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③711音乐学综合理论④811音乐分析基础A或812音乐分析基础B ⑤523少数民族音乐研究⑥611口试A ▲004作曲、电子音乐作曲与指挥 14★作曲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15室内乐写作A(民作:③717作曲综合技法B④854民族器乐独奏曲)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民作:536民族室内乐写作) 15电子音乐作曲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16电子音乐作曲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G 16指挥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17指挥与总谱读法 ⑤525和声与曲式⑥611口试A ▲005作曲技术理论 17★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18作曲理论专题论文写作或819室内乐写作B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 18★复调技法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20复调分析或821赋格曲写作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 19★复调史论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20复调分析或821赋格曲写作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 20★音乐分析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22音乐分析A ⑤526分析理论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或527室内乐写作B⑥611口试A 21和声技术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23和声分析或824和声写作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 22★配器技术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25总谱分析A或826管弦乐配器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 23民族管弦乐法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27总谱分析B或828民族器乐曲写作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 24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③712作曲综合技法④829视唱练耳 ⑤524音乐分析B⑥611口试A ▲006应用音乐与传媒 25★电子音乐设计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0音频技术与电子音乐 ⑤528音乐音响分析与制作⑥611口试A 26录音艺术研究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1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 ⑤529音乐音响分析与合成⑥611口试A或口试C 27★音乐数字传媒艺术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2传媒科技与艺术设计 ⑤530音乐视觉设计与制作⑥611口试A或口试C 28音乐剧作曲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3音乐剧唱段写作 ⑤531爵士和声与音响⑥611口试A 29音乐戏剧研究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4音乐戏剧史论基础 ⑤532音乐分析基础C⑥611口试A 30★流行音乐研究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5流行音乐研究 ⑤532音乐分析基础C⑥611口试A 31音乐剧声乐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6音乐剧声乐 ⑤533和声与音乐剧鉴赏⑥611口试B 32现代器乐(含双排键、打击乐、古典吉他、手风琴) ③713应用音乐综合理论④837现代器乐演奏 ⑤525和声与曲式⑥611口试B 007声乐表演艺术 33声乐表演艺术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38声乐演唱A ⑤525和声与曲式⑥611口试B 008钢琴表演艺术 34钢琴表演艺术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39钢琴演奏A ⑤525和声与曲式⑥611口试A 009西洋管弦乐表演艺术 35西洋管弦乐演奏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40西洋管弦乐演奏A ⑤525和声与曲式⑥611口试B 010民族管弦乐表演艺术 36民族管弦乐演奏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41民族管弦乐演奏A ⑤525和声与曲式⑥611口试B 011音乐教育 37音乐审美心理学 ③716音乐教育综合理论④842音乐审美心理学 ⑤534音乐体裁与风格⑥611口试E 38音乐教育史 ③716音乐教育综合理论④843音乐教育史 ⑤534音乐体裁与风格⑥611口试E 39音乐教育综合教学法 ③716音乐教育综合理论④844综合教学法 ⑤534音乐体裁与风格⑥611口试E 40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③716音乐教育综合理论④845比较音乐教育学 ⑤534音乐体裁与风格⑥611口试E 41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 ③716音乐教育综合理论④846音乐课程与教学 ⑤534音乐体裁与风格⑥611口试E 42音乐教育管理 ③716音乐教育综合理论④847音乐教育管理学 ⑤534音乐体裁与风格⑥611口试E 012表演史论与教学法 43★钢琴艺术理论研究 ③715英语钢琴艺术理论文献阅读④848钢琴演奏B ⑤525和声与曲式⑥612钢琴艺术理论命题写作 44钢琴教学法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49钢琴演奏C ⑤535音乐专业基础及教育理论⑥611口试H 45声乐教学法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50声乐演唱B ⑤535音乐专业基础及教育理论⑥611口试D 46钢琴即兴演奏与教学研究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51和声写作与演奏 ⑤535音乐专业基础及教育理论⑥611口试I 47西洋管弦乐教学法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52西洋管弦乐演奏B ⑤535音乐专业基础及教育理论⑥611口试H 48民族管弦乐教学法 ③714中外音乐史论④853民族管弦乐演奏B ⑤535音乐专业基础及教育理论⑥611口试H注:1、口试A含乐器演奏、口试B不含乐器演奏、口试C含音响听辨、口试D含公开课测试、口试E含乐器演奏及公开课测试、口试F含乐器演奏、伴奏及公开课测试;口试G含上机操作;口试H 含公开课测试及视奏;口试I含钢琴演奏、视奏及即兴演奏。口试包含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内容;2、带“▲”者为重点学科,带“★”者为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专业方向;3、音乐文献编译研究方向初试外语:(1)报考英语方向:初试外语语种必选英语;(2)报考德语方向:初试外语语种任选英语、日语、俄语;(3)报考日语方向:初试外语语种必选日语; 4、第二外语基础:语种含英语、日语、德语、俄语、法语,请在报名时备注栏内注明所选语种;5、音乐学各方向说明:音乐分析基础包括形态分析(70%)与和声分析(30%),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分为两类:A(西方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为西方音乐史、作品分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美学、通俗音乐研究、和声风格分析、音乐文献编译、音乐戏剧研究考试类别;B(中国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乐器学考试类别;东方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可在A(西方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或者B(中国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中任选一类。A、B两种考试类别中均包含有和声分析,和声分析部分不再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分类;6、预计招生名额为100名(以国家公布的额度为准);7、单独考试的考生网上报名时只可选统考科目,由我院在编制准考证明统一进行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修改。附录三: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学科专业 加试科目一 加试科目二 中国音乐史论研究外国音乐史论研究

西方音乐史自考本重点

2021中西方音乐史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使用FireFox保存网页,再打开htm文件,下拉里面的内容 就在该文件中

下拉框里面的内容 能复制啊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西洋音乐史自考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音乐史学的史学概要在中世纪,从6世纪的A.M.S.波爱修的《音乐原理》起直至14世纪为止的各种音乐著作中基本上继承了这个传统,即主要谈音乐理论,偶尔涉及—些历史事件或大事记,虽可作为史料,但并非音乐史。文艺复兴初期J.廷克托里斯、G.扎利诺、V.加利莱伊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开始对以往的音乐理论和作品等有所引用,并加上自己的评价,显示了对历史的关心。1600年,德国的S.卡尔维西乌斯(1556~1615)在其著作《音乐练习第二》中写了一章《音乐的起源与进步》,其中除按神学观点说明音乐的起源外,并按年代顺序歌颂了古代的音乐家。M.普雷托里乌斯的《音乐文集》及A.基歇尔(1602~1680)的《音乐通论》等著作已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并包括故事、传说在内,但并未按年代顺序。真正可称为音乐史的著作,开始于W.K.普林茨(1641~1717)的《高贵的歌唱艺术与音响艺术的历史述》。书中分历史时期的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并按年代顺序给从犹太传说中的音乐家犹八起直到17世纪为止的主要的音乐家写了小传。这以后,通史性质的著作就开始大量出现了。 音乐史学的重心转向了史料集成以及对作曲家个人的传记撰写及风格研究工作,因此有巴赫学会、亨德尔学会的成立。以福克尔的巴赫传记为前导,出现了许多名作曲家的优秀传记,也导致了如G.F.亨德尔、J.S.巴赫、L.van 贝多芬、W.A.莫扎特、F.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全集的编辑出版,并且在研究思想上出现了以作曲家为历史中心的倾向,这在A.W.安布罗斯、F.-J.费蒂斯的通史著作中尤为突出。由于音乐学的逐步成熟,专业大型辞典也出现了,如G.格罗夫的《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H.里曼的《音乐百科全书》和 A.拉维尼亚克的《音乐百科全书及音乐学院辞典》都属此类。 二十世纪初,音乐史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风格史的研究,趋向于从音乐的自律方向进行探讨,这以里曼的《音乐史手册》为其开端,继而有《牛津音乐史》,J.孔巴略的《音乐史》,H.克雷奇马尔的《风格音乐史手册》等出现。此外,断代史、专业史、传记的著作也风起云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G.阿德勒提出要以风格评论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形成一个新的倾向,作如《音乐史手册》等,对西方有一定影响。此后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立场、观点、倾向也颇不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学的发展是综合化与专业化的两种趋势的组合。前者表现为百科全书及音乐史的集体写作倾向加强,许多知名的辞书不断出现和修订。在专业化方面的著作更多了。音乐民族学的发展,音乐史的研究在西方已经由“欧洲中心论”逐步转移到全人类的音乐史的研究,萨克斯的《乐器史》已经初现了这种倾向。而W.维奥拉的《音乐的四个时代》则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但目前关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史学除日本学者对其本国及东洋的研究较多以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尚属正在逐步深入研究阶段。 中国的音乐史学研究起源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注意音乐理论与历史史料的记叙、论述工作。以《史记》为开端的各代正史中,都有《乐志》(或《音乐志》、《礼乐志》、《律历志》)记载音乐的沿革、制度、乐理、歌词等。此外,在记载文物制度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元)以及《唐会要》、《宋会要辑稿》、《经世大典》(元)等,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在类书中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荆川稗编》,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许多史料。专门性的著作更多,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韩邦奇的《乐苑志乐》,清《律吕正义》,凌廷堪的《燕乐考源》,陈澧的《声律统考》等,但大都将律学、理论与史料混在一起记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学,应该是创立于本世纪初叶伯和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4),杨荫浏写有《中国音乐史纲》,1977年增订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对专题史及西洋音乐史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叶伯和治史观念从一开始便欲求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叶伯和在撰写中国第一部音乐史时,便开宗明义地提出:“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是供给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衣食住为供给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样的,所以编写音乐史第一项要注意一个时代人文的发展,第二项才是考证历代作品的成绩”①。这位曾留学日本学习政法与音乐的先生,显然不满中国固有的治史观念,故而提出将音乐史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为“要把以前的一切旧观念都打消,再用一副哲学、科学的新眼光来观察它”,以为这样做“才算得音乐史”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观念,导致他很注意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本身的发展线索,他的历史分期是:1.发明时代(黄帝以前),2.进化时代(黄帝以后至周),3.变迁时代(秦汉以后至唐),4.融合时代(宋元明清)。尽管在史料的丰盈程度上,无法与以后许多学者的史学著作相比拟,但这注意音乐本身的做法,显然比后来将音乐史归为以朝代断代史合理的成分为多。 如果说本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历史观念以叶伯和为代表,而在30年代王光祈的治史观念,也尤为引人注意 。音乐史学的史学概要在中世纪,从6世纪的A.M.S.波爱修的《音乐原理》起直至14世纪为止的各种音乐著作中基本上继承了这个传统,即主要谈音乐理论,偶尔涉及—些历史事件或大事记,虽可作为史料,但并非音乐史。文艺复兴初期J.廷克托里斯、G.扎利诺、V.加利莱伊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开始对以往的音乐理论和作品等有所引用,并加上自己的评价,显示了对历史的关心。1600年,德国的S.卡尔维西乌斯(1556~1615)在其著作《音乐练习第二》中写了一章《音乐的起源与进步》,其中除按神学观点说明音乐的起源外,并按年代顺序歌颂了古代的音乐家。M.普雷托里乌斯的《音乐文集》及A.基歇尔(1602~1680)的《音乐通论》等著作已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并包括故事、传说在内,但并未按年代顺序。真正可称为音乐史的著作,开始于W.K.普林茨(1641~1717)的《高贵的歌唱艺术与音响艺术的历史述》。书中分历史时期的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并按年代顺序给从犹太传说中的音乐家犹八起直到17世纪为止的主要的音乐家写了小传。这以后,通史性质的著作就开始大量出现了。 音乐史学的重心转向了史料集成以及对作曲家个人的传记撰写及风格研究工作,因此有巴赫学会、亨德尔学会的成立。以福克尔的巴赫传记为前导,出现了许多名作曲家的优秀传记,也导致了如G.F.亨德尔、J.S.巴赫、L.van 贝多芬、W.A.莫扎特、F.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全集的编辑出版,并且在研究思想上出现了以作曲家为历史中心的倾向,这在A.W.安布罗斯、F.-J.费蒂斯的通史著作中尤为突出。由于音乐学的逐步成熟,专业大型辞典也出现了,如G.格罗夫的《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H.里曼的《音乐百科全书》和 A.拉维尼亚克的《音乐百科全书及音乐学院辞典》都属此类。 二十世纪初,音乐史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风格史的研究,趋向于从音乐的自律方向进行探讨,这以里曼的《音乐史手册》为其开端,继而有《牛津音乐史》,J.孔巴略的《音乐史》,H.克雷奇马尔的《风格音乐史手册》等出现。此外,断代史、专业史、传记的著作也风起云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G.阿德勒提出要以风格评论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形成一个新的倾向,作如《音乐史手册》等,对西方有一定影响。此后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立场、观点、倾向也颇不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学的发展是综合化与专业化的两种趋势的组合。前者表现为百科全书及音乐史的集体写作倾向加强,许多知名的辞书不断出现和修订。在专业化方面的著作更多了。音乐民族学的发展,音乐史的研究在西方已经由“欧洲中心论”逐步转移到全人类的音乐史的研究,萨克斯的《乐器史》已经初现了这种倾向。而W.维奥拉的《音乐的四个时代》则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但目前关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史学除日本学者对其本国及东洋的研究较多以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尚属正在逐步深入研究阶段。 中国的音乐史学研究起源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注意音乐理论与历史史料的记叙、论述工作。以《史记》为开端的各代正史中,都有《乐志》(或《音乐志》、《礼乐志》、《律历志》)记载音乐的沿革、制度、乐理、歌词等。此外,在记载文物制度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元)以及《唐会要》、《宋会要辑稿》、《经世大典》(元)等,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在类书中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荆川稗编》,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许多史料。专门性的著作更多,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韩邦奇的《乐苑志乐》,清《律吕正义》,凌廷堪的《燕乐考源》,陈澧的《声律统考》等,但大都将律学、理论与史料混在一起记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学,应该是创立于本世纪初叶伯和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4),杨荫浏写有《中国音乐史纲》,1977年增订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对专题史及西洋音乐史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叶伯和治史观念从一开始便欲求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叶伯和在撰写中国第一部音乐史时,便开宗明义地提出:“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是供给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衣食住为供给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样的,所以编写音乐史第一项要注意一个时代人文的发展,第二项才是考证历代作品的成绩”①。这位曾留学日本学习政法与音乐的先生,显然不满中国固有的治史观念,故而提出将音乐史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为“要把以前的一切旧观念都打消,再用一副哲学、科学的新眼光来观察它”,以为这样做“才算得音乐史”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观念,导致他很注意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本身的发展线索,他的历史分期是:1.发明时代(黄帝以前),2.进化时代(黄帝以后至周),3.变迁时代(秦汉以后至唐),4.融合时代(宋元明清)。尽管在史料的丰盈程度上,无法与以后许多学者的史学著作相比拟,但这注意音乐本身的做法,显然比后来将音乐史归为以朝代断代史合理的成分为多。 如果说本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历史观念以叶伯和为代表,而在30年代王光祈的治史观念,也尤为引人注意 。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你可以报一个专业的机构,他会提供给你所有的教材不用你费心找教材,我是在智岛启航报的资格证保过,提供教材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教材有什么?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那要看你是要考成教呢?还是自考。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内容

聿怀中学研究论文 英文流行歌曲各阶段的发展演变 序言�6�1 FOREWORD 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流行音乐,从一开始就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流行音乐的传入也不断地影响着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在感受本土流行音乐的同时,更多年轻人通过日益发达的传媒把目光放在先行一步的英文流行音乐上。 英文流行音乐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40年代Nat King Cole那低沉宽广的布鲁斯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50年代“猫王”Elvis Pressley的摇滚促使了一代人自知与觉醒。来自英伦的“Beatles”音乐于60年代更是在全世界刮起摇滚的风潮。美国的乡村音乐、瑞典ABBA组合的迪斯科音乐都是70年代的乐坛奇范。而80年代是欧美流行音乐大爆炸的年代,音乐商品化走向成熟。Manonna、Jackson这样的国际巨星应运而生,他们张扬个性、领导潮流。而到20世纪末,英文流行音乐以更加多元化的风格和色彩斑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此篇论文就是从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三大方面的角度,详细的向您介绍英文流行歌曲各阶段的发展演变。 英文流行音乐的风格及流派 一、 爵士乐 爵士乐的起源 爵士乐的演变: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硬博普→自由爵士→摇滚爵士→拉丁爵士和波萨诺瓦→融合爵士→酸爵士 二、美国乡村音乐 早期乡村音乐 西部摇摆→蓝草音乐→纳什维尔之声——50年代乡村音乐→乡村音乐的叛逆时代——60年代乡村音乐 三、摇滚乐 摇滚乐产生的背景 摇滚乐的来源 摇滚乐的发展 英文流行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关键词:英文流行音乐发展史 西方流行歌曲简史 关于我们的调查 关于这次研究课题,我们采用的是上网搜索(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法) 。 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论文,调查表,一些流行音乐歌曲的音频等。 关于调查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在校高中生,因此我们只能说明此次调查仅仅代表他们的立场,与我们的观点和立场无关。我们仅仅是拿他们的数据进行阐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们觉得很多高中生对于英文流行曲并不是相当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对英文流行歌曲及其类型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一下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136人参与的英语歌曲占你所听音乐的多少?这道题中约有75%的同学认为英语歌曲占他们所听音乐的一两成,并且大部分同学39人(129人参与英语歌曲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这道题),占30.2%认为英语歌曲对学习没有帮助,但有35.7%同学认为对英语口语有帮助。对于获取英文歌曲的途径,有46.7%(有165人参与)的同学是根据排行榜或者是媒体推荐的。 英文流行音乐的风格及流派的发展 英文流行音乐,亦称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英文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其自娱性来自非洲的音乐传统。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英文流行歌曲的风格尤其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流行音乐的历史上来说,并结合我们的数据:在 你知道英文流行歌曲的几种风格或流派?这道题中,选摇滚的有46人,选爵士的有32人,选乡村 的有18人,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这三方面上 研究体会 为了探究英文流行歌曲各阶段的发展演变,使更多和我们一样的高中生在欣赏英文歌曲的同时能对英文流行歌曲发展做一定的了解。我们的小组每个成员为了这次研究都没有说过“放弃”二字。 即使我们在最茫然的时候,也就是在借助网络搜索功能查阅到相当多的资料(大部分资料都是模棱两可或者擦不着边地说出英文流行歌曲是由蓝调演变而来的),我们都懵了,众说风云的说法左右着我们。特别是在看了百度“知道”一栏之后,更加使我们纳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组员分工合作,认真分析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时间编排,最后我们得到了较少人提出的“同步发展”一词。其实,英文流行歌曲在同一时期是存在很多风格的,它们并不是按某种风格在发中,而是多样性地进行。在资料中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一些背景,这是我们研究的最大收获之一。 分工合作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使我们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次研究的诸多收获,我们要感谢学校,感谢指导老师,感谢接受调查的同学,谢谢给我们这次机会,我们坚信在接下来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做得更好!

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关键词:英文流行音乐发展史 西方流行歌曲简史 关于我们的调查

你想知道的里面都有!!

一、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各研究方向考试参考书目: 民族音乐类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词典词条汇辑· 民族音乐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民族音乐学译文集》,董维松、沈洽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沈洽著。《中国音乐学》九六年第三期。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民歌音乐卷》,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民歌》,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民族器乐卷》,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民族器乐概论》,高厚永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民族器乐》,袁静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戏曲音乐卷》,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曲艺音乐卷》,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歌舞音乐卷》,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宗教音乐卷》,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少数民族卷》,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少数民族音乐》,杜亚雄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东方音乐》,俞人豪、陈自明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全球视野的音乐文化研究》,《中国音乐》编辑部九五增刊。 音乐史类 1.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夏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略》,吴钊、刘东升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先秦音乐史》,李纯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李纯一著,文物出版社。 《乐律新说》,朱载堉著,冯文慈点注,人民音乐出版社。 《律学》,缪天瑞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外音乐交流史》,冯文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概论》,郑祖襄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史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人民音乐出版社。 《琴史初编》,许健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谱例部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编辑小组,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国艺研院音研所编辑,向延生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张静蔚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音乐史论新选》,汪毓和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上册)汪毓和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陶亚兵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研院音研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1989年。 《音乐史论新选》,汪毓和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桑咸之、林翘翘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中国近代文化诸问题》,马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聂振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美]格劳特、帕利斯卡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西方音乐史略》,李应华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现代西方音乐》,钟子林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为主。 《欧洲音乐简史》,钱仁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 《简明西方音乐史》,刘经树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2月。 《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罗忠熔、杨通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二、音乐艺术管理方向参考书目 《管理学教程》 王俊柳、邓二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管理学原理》 周三多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管理学模拟题库》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 《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 [美]P·F·德鲁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4年 《西方管理思想史》 郭咸纲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张晓明、胡惠林等 社会科学出版文献出版社 《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张晓明、胡惠林等 社会科学出版文献出版社 《试论表演艺术团体的产业化运作》谢大京 2003年《社会科学》第5期 《文化发展论坛2005年度报告》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 谢名家 人民出版社 《英国文化》 范中汇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法国文化》 苏旭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美国文化》 孙维学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市场营销学》 吴键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市场营销学学习指南与练习》 吴键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营销学:最佳实践》 美国迈克尔 R 辛科塔等著 《市场营销学通论》 郭国庆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张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董克用 中国人大出版社2004年 《人力资源管理》陈维政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人力资源管理》 R·韦恩·蒙迪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李德志 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三、音乐教育学考试参考书目 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第8章、第9章除外)。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章、第7章、第11章、第12章除外)。 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选择其中之一 1、音乐教育学: 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重点:绪论及第六、七、八章) 艾伯利斯等著,刘沛译《音乐教育原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重点:第一、九章) 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重点:改革的重点和任务;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2、音乐心理学: (1)多纳德·霍杰斯主编,刘沛、任恺译:《音乐心理学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重点:第一、三、四、八、九、十一章) 四、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合唱指挥研究方向的考试参考书目: 《曲式学》(上、下),(苏)伊·斯波索宾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大型曲式学》,(美)帕西·该丘斯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和声学教程·理论与应用》,吴式锴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和声学教程》,(上、下)(苏)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 斯·叶莆谢也夫、符·索科洛夫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对位与赋格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复调音乐》,(苏)斯克列科夫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复调音乐》(上、下)段平泰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五、音乐文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声乐、钢琴)音乐治疗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声乐、中国乐器、钢琴、合唱指挥)各研究方向 “中外音乐史”考试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修订版),汪毓和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秦序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年版。 《西方音乐史略》,李应华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史教程》,李秀军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年版。 六、民族音乐、音乐史学、音乐文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声乐、钢琴)音乐治疗学、音乐表演(合唱指挥除外)各研究方向“和声与曲式分析”考试参考书目:和声学教程》,(上、下)(苏)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斯·叶莆谢也夫、符·索科洛夫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音乐作品分析应用教程》,高佳佳、赵冬梅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七、音乐治疗学研究方向考试参考书目 《音乐治疗学基础》,张鸿懿著,中国电子音响出版社,2000年。 《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主编 张鸿懿 马廷慧 华夏出版社 2004年8月出版。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总结

自考音乐教育,必须考以下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键盘、中外音乐史、伴奏、伴奏实践、简明配器法、音乐分析与创作、中外音乐欣赏、音乐教育学、加考、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教育学(一)、心理学、音乐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免英语加考、形体舞蹈(术课)、器乐(术课)、合唱与指挥基础、合唱与指挥基础实践。 全国自学考试时间一般如下:自考每年开设4次(各省市开考的次数由省级考办决定),考试时间分别为1月、4月、7月和10月,自2015年起大部分地区已将考试次数调整为4月和10月两次,详细情况请咨询所在地自考办。 报考之初,首先要查看当年自己所在省市都在什么时间考哪些课程,来确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考生可参考各省的考试计划,考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专业。 1、兴趣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真正投入的去学。 2、有些专业对考生某些能力有特殊要求,选择专业时一定要考虑自身能力特点。 3、合理安排职业规划。需要对新的生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坚定目标,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及行业发展。 4、有些专业是面向社会开考,有些专业是部门委托开考,仅限本系统在职人员报考,一些本科段专业和特殊专业(如医学类专业)对报考者的学历、职业等还有一些具体要求。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下面是我整理的西方音乐史读后感,欢迎阅读。更多西方音乐史读后感精彩范文,请关注活动总结栏目。

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 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笔记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西洋音乐史自考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音乐史学的史学概要在中世纪,从6世纪的A.M.S.波爱修的《音乐原理》起直至14世纪为止的各种音乐著作中基本上继承了这个传统,即主要谈音乐理论,偶尔涉及—些历史事件或大事记,虽可作为史料,但并非音乐史。文艺复兴初期J.廷克托里斯、G.扎利诺、V.加利莱伊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开始对以往的音乐理论和作品等有所引用,并加上自己的评价,显示了对历史的关心。1600年,德国的S.卡尔维西乌斯(1556~1615)在其著作《音乐练习第二》中写了一章《音乐的起源与进步》,其中除按神学观点说明音乐的起源外,并按年代顺序歌颂了古代的音乐家。M.普雷托里乌斯的《音乐文集》及A.基歇尔(1602~1680)的《音乐通论》等著作已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并包括故事、传说在内,但并未按年代顺序。真正可称为音乐史的著作,开始于W.K.普林茨(1641~1717)的《高贵的歌唱艺术与音响艺术的历史述》。书中分历史时期的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并按年代顺序给从犹太传说中的音乐家犹八起直到17世纪为止的主要的音乐家写了小传。这以后,通史性质的著作就开始大量出现了。 音乐史学的重心转向了史料集成以及对作曲家个人的传记撰写及风格研究工作,因此有巴赫学会、亨德尔学会的成立。以福克尔的巴赫传记为前导,出现了许多名作曲家的优秀传记,也导致了如G.F.亨德尔、J.S.巴赫、L.van 贝多芬、W.A.莫扎特、F.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全集的编辑出版,并且在研究思想上出现了以作曲家为历史中心的倾向,这在A.W.安布罗斯、F.-J.费蒂斯的通史著作中尤为突出。由于音乐学的逐步成熟,专业大型辞典也出现了,如G.格罗夫的《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H.里曼的《音乐百科全书》和 A.拉维尼亚克的《音乐百科全书及音乐学院辞典》都属此类。 二十世纪初,音乐史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风格史的研究,趋向于从音乐的自律方向进行探讨,这以里曼的《音乐史手册》为其开端,继而有《牛津音乐史》,J.孔巴略的《音乐史》,H.克雷奇马尔的《风格音乐史手册》等出现。此外,断代史、专业史、传记的著作也风起云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G.阿德勒提出要以风格评论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形成一个新的倾向,作如《音乐史手册》等,对西方有一定影响。此后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立场、观点、倾向也颇不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学的发展是综合化与专业化的两种趋势的组合。前者表现为百科全书及音乐史的集体写作倾向加强,许多知名的辞书不断出现和修订。在专业化方面的著作更多了。音乐民族学的发展,音乐史的研究在西方已经由“欧洲中心论”逐步转移到全人类的音乐史的研究,萨克斯的《乐器史》已经初现了这种倾向。而W.维奥拉的《音乐的四个时代》则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但目前关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史学除日本学者对其本国及东洋的研究较多以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尚属正在逐步深入研究阶段。 中国的音乐史学研究起源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注意音乐理论与历史史料的记叙、论述工作。以《史记》为开端的各代正史中,都有《乐志》(或《音乐志》、《礼乐志》、《律历志》)记载音乐的沿革、制度、乐理、歌词等。此外,在记载文物制度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元)以及《唐会要》、《宋会要辑稿》、《经世大典》(元)等,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在类书中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荆川稗编》,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许多史料。专门性的著作更多,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韩邦奇的《乐苑志乐》,清《律吕正义》,凌廷堪的《燕乐考源》,陈澧的《声律统考》等,但大都将律学、理论与史料混在一起记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学,应该是创立于本世纪初叶伯和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4),杨荫浏写有《中国音乐史纲》,1977年增订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对专题史及西洋音乐史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叶伯和治史观念从一开始便欲求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叶伯和在撰写中国第一部音乐史时,便开宗明义地提出:“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是供给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衣食住为供给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样的,所以编写音乐史第一项要注意一个时代人文的发展,第二项才是考证历代作品的成绩”①。这位曾留学日本学习政法与音乐的先生,显然不满中国固有的治史观念,故而提出将音乐史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为“要把以前的一切旧观念都打消,再用一副哲学、科学的新眼光来观察它”,以为这样做“才算得音乐史”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观念,导致他很注意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本身的发展线索,他的历史分期是:1.发明时代(黄帝以前),2.进化时代(黄帝以后至周),3.变迁时代(秦汉以后至唐),4.融合时代(宋元明清)。尽管在史料的丰盈程度上,无法与以后许多学者的史学著作相比拟,但这注意音乐本身的做法,显然比后来将音乐史归为以朝代断代史合理的成分为多。 如果说本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历史观念以叶伯和为代表,而在30年代王光祈的治史观念,也尤为引人注意 。音乐史学的史学概要在中世纪,从6世纪的A.M.S.波爱修的《音乐原理》起直至14世纪为止的各种音乐著作中基本上继承了这个传统,即主要谈音乐理论,偶尔涉及—些历史事件或大事记,虽可作为史料,但并非音乐史。文艺复兴初期J.廷克托里斯、G.扎利诺、V.加利莱伊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开始对以往的音乐理论和作品等有所引用,并加上自己的评价,显示了对历史的关心。1600年,德国的S.卡尔维西乌斯(1556~1615)在其著作《音乐练习第二》中写了一章《音乐的起源与进步》,其中除按神学观点说明音乐的起源外,并按年代顺序歌颂了古代的音乐家。M.普雷托里乌斯的《音乐文集》及A.基歇尔(1602~1680)的《音乐通论》等著作已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并包括故事、传说在内,但并未按年代顺序。真正可称为音乐史的著作,开始于W.K.普林茨(1641~1717)的《高贵的歌唱艺术与音响艺术的历史述》。书中分历史时期的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并按年代顺序给从犹太传说中的音乐家犹八起直到17世纪为止的主要的音乐家写了小传。这以后,通史性质的著作就开始大量出现了。 音乐史学的重心转向了史料集成以及对作曲家个人的传记撰写及风格研究工作,因此有巴赫学会、亨德尔学会的成立。以福克尔的巴赫传记为前导,出现了许多名作曲家的优秀传记,也导致了如G.F.亨德尔、J.S.巴赫、L.van 贝多芬、W.A.莫扎特、F.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全集的编辑出版,并且在研究思想上出现了以作曲家为历史中心的倾向,这在A.W.安布罗斯、F.-J.费蒂斯的通史著作中尤为突出。由于音乐学的逐步成熟,专业大型辞典也出现了,如G.格罗夫的《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H.里曼的《音乐百科全书》和 A.拉维尼亚克的《音乐百科全书及音乐学院辞典》都属此类。 二十世纪初,音乐史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风格史的研究,趋向于从音乐的自律方向进行探讨,这以里曼的《音乐史手册》为其开端,继而有《牛津音乐史》,J.孔巴略的《音乐史》,H.克雷奇马尔的《风格音乐史手册》等出现。此外,断代史、专业史、传记的著作也风起云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G.阿德勒提出要以风格评论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形成一个新的倾向,作如《音乐史手册》等,对西方有一定影响。此后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立场、观点、倾向也颇不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学的发展是综合化与专业化的两种趋势的组合。前者表现为百科全书及音乐史的集体写作倾向加强,许多知名的辞书不断出现和修订。在专业化方面的著作更多了。音乐民族学的发展,音乐史的研究在西方已经由“欧洲中心论”逐步转移到全人类的音乐史的研究,萨克斯的《乐器史》已经初现了这种倾向。而W.维奥拉的《音乐的四个时代》则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但目前关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史学除日本学者对其本国及东洋的研究较多以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尚属正在逐步深入研究阶段。 中国的音乐史学研究起源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注意音乐理论与历史史料的记叙、论述工作。以《史记》为开端的各代正史中,都有《乐志》(或《音乐志》、《礼乐志》、《律历志》)记载音乐的沿革、制度、乐理、歌词等。此外,在记载文物制度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元)以及《唐会要》、《宋会要辑稿》、《经世大典》(元)等,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在类书中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荆川稗编》,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许多史料。专门性的著作更多,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韩邦奇的《乐苑志乐》,清《律吕正义》,凌廷堪的《燕乐考源》,陈澧的《声律统考》等,但大都将律学、理论与史料混在一起记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学,应该是创立于本世纪初叶伯和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4),杨荫浏写有《中国音乐史纲》,1977年增订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对专题史及西洋音乐史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叶伯和治史观念从一开始便欲求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叶伯和在撰写中国第一部音乐史时,便开宗明义地提出:“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是供给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衣食住为供给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样的,所以编写音乐史第一项要注意一个时代人文的发展,第二项才是考证历代作品的成绩”①。这位曾留学日本学习政法与音乐的先生,显然不满中国固有的治史观念,故而提出将音乐史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为“要把以前的一切旧观念都打消,再用一副哲学、科学的新眼光来观察它”,以为这样做“才算得音乐史”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观念,导致他很注意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本身的发展线索,他的历史分期是:1.发明时代(黄帝以前),2.进化时代(黄帝以后至周),3.变迁时代(秦汉以后至唐),4.融合时代(宋元明清)。尽管在史料的丰盈程度上,无法与以后许多学者的史学著作相比拟,但这注意音乐本身的做法,显然比后来将音乐史归为以朝代断代史合理的成分为多。 如果说本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历史观念以叶伯和为代表,而在30年代王光祈的治史观念,也尤为引人注意 。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你可以报一个专业的机构,他会提供给你所有的教材不用你费心找教材,我是在智岛启航报的资格证保过,提供教材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教材有什么?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那要看你是要考成教呢?还是自考。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3】2021年考研中西方音乐史

链接:

2021中西方音乐史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23】2021年考研中西方音乐史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 索引序列
  •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
  • 西方音乐史自考本重点
  •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内容
  •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总结
  • 西方音乐史自考重点笔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