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网盘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网盘

发布时间: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网盘

翻译题 1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4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5 《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6 《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 7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8 《史记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9 《论语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10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分析题 1 《诗经 唐风 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洒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答:《说文 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洒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洒”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洒”,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2 谓之、曰、为 “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 邶风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 邶风 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3 谓 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 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 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4 犹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 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 5 之言 “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 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 春官 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6 貌 “……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 齐风 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 7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 8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9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10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1 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13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14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5 《史记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句读不对。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16 《论语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 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是对前文否字。 17 《诗经 周南 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郑《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器》:“[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 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缩”同音。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雅》的材料。 18 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 答:对象:“造舟于河”中“造”的词义。 证据材料,一是声近义通方面的,“造”与“曹”声近义通,“曹”有并比、比次义;二是古代文献及其训释方面的。“造”、“次”一声之转,物的副次叫作“簉”,是比次义,“次”也有比次义。文献方面的证据,除了新考得的薛综《东京赋》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等,就是引用孔颖达所举的训释等。 论证,综合《诗经》《尔雅》《东京赋》材料及孙炎等人的训释,加上 “曹”、“次”的音近义通的材料,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证知“造舟”的“造”是比次义。 论述题 1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沟购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2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③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④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

带进去小抄 你就表说出来了嘛。。⊙﹏⊙b汗

08年第七题答案是什么?

遇到不会的题就上网找答案照抄,根本不想动脑筋,会让学生养成,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不思考的习惯,改正吧,多思考 做题不怕做错,就怕不思考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盘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河北自考本科训诂学教材,自考本科训诂学考试重点整理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训诂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训诂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提取码:1234书名:训诂学作者:郭在贻豆瓣评分:8.9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5-9-1页数:198内容简介:本书原为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讲课教材。1982年北京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给予好评。此次为最新修订单行本。该书的独创性与实用性强,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全书共十章,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河北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请问各位大虾,选考科目中哪些比较容易一些啊?请帮忙选择两科。中国文化概论,报刊编辑学或者新闻采访学准考证建议你咨询一下报考部门,因为与身份证关联,万一出了问题很麻烦我感觉汉语修辞学 新闻采访学比较好过,其次是报刊编辑学 中学语文教法,再就是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最后是马克思文论和最难的训诂学如果上官方网站不能查到你的信息,就需要按考试院官网规定的时间到当地自考办去重新注册,如果按准考证能查到你的信息,你想重新报考一个专业,不需要和别任何人说,不需要去办理什么手续,就是在报名的网站上在规定的报名时间重新选报你喜欢的专业和开考的科目就好了。至于准考证现在也不需要了,在你手里就好,万一有用呢,每次在参加考试以前按官网在规定的时间打印《考试通知单》,这个就是现在用的“准考证”。自考本科的教材哪里可以购买呢?看你报了哪几门,在自考办可以定购书的,一般自考办附近都有专门卖自考书的书店,也可以在淘宝网上买。天津大学的自考本科和河北大学的自考本科有什么区别?自考的含金量本来就比较高,没多大区别!找工作的时候只会看最高学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训诂学试题 时间:2005年12月21日16:25 我来说两句(0)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之言 2.互训 3.为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析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浑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2.《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5.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不少辞书类的训诂专书,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7.复文是一种古书异例,其中同义字复用,有__________复用者,亦有__________复用者。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屈心而抑志兮,神高驰之邈邈。( ) 志:帜字之借,旗帜。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爱:隐藏。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4.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5.沛令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 ) 保:保障。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何当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国大乱,百姓恫恐。 4.张都监叫抬上果桌饮酒,又进了一两套食次。 5.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 6.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8.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9.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 10.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方以智 2.桂馥 3.刘熙 4.五臣 5.戴侗 6.郝懿行 7.蒋礼鸿 8.高诱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小题4分,共12分) 1.方言 2.经典释文 3.说文解字注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案:户服犹被服,二字同义连文。篇首“扈江蓠与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户即扈字,《艺文类聚》卷三十八,《事类赋》引即为扈服,从知户服即扈服,第传本之异耳。户字不当如家喻户晓解也。下文云:“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户服同义连文,犹览察以同义连文矣。且上云党人,户服即承党人而言,不当复以户为起词也。2008年03月16日 星期日 16:12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青云满眼应骄傲,白发浑头少恨渠。 2.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者为纪。 3.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4.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安之。 5.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6.遂令大奴字天育,别养骥子怜神骏。 7.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平明跨驴出,未委适谁门。 10.杏花两株能白红。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 2.刘熙 3.张揖 4.颜师古 5.郭璞 6.服虔 7.邢昺 8.桂馥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 2.方言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偾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处。”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文选》卷52曹 《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义。 我的训诂学没有过,今年要在考,你要把书里面的例子看会了,你就能过了,给你的试题只是一个模式,参考后就看书吧,考试都是考书上的。别放过书上任何一个角落和例子。

遇到不会的题就上网找答案照抄,根本不想动脑筋,会让学生养成,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不思考的习惯,改正吧,多思考 做题不怕做错,就怕不思考

去这里看看,四川的自考网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

《训诂学》(郭在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训诂学

作者:郭在贻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5-9-1

页数:198

内容简介:

本书原为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讲课教材。1982年北京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给予好评。此次为最新修订单行本。该书的独创性与实用性强,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全书共十章,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甘肃自考工商企业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考院校为兰州大学,一共需要考16门课程(含选修课), 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管理(一)、企业管理咨询、毕业论文。自考本科专业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4年04月自考00721基本乐理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1819.55KB 1610自考00819训诂学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87.63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训诂学试题 时间:2005年12月21日16:25 我来说两句(0)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之言 2.互训 3.为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析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浑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2.《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5.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不少辞书类的训诂专书,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7.复文是一种古书异例,其中同义字复用,有__________复用者,亦有__________复用者。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屈心而抑志兮,神高驰之邈邈。( ) 志:帜字之借,旗帜。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爱:隐藏。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4.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5.沛令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 ) 保:保障。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何当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国大乱,百姓恫恐。 4.张都监叫抬上果桌饮酒,又进了一两套食次。 5.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 6.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8.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9.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 10.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方以智 2.桂馥 3.刘熙 4.五臣 5.戴侗 6.郝懿行 7.蒋礼鸿 8.高诱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小题4分,共12分) 1.方言 2.经典释文 3.说文解字注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案:户服犹被服,二字同义连文。篇首“扈江蓠与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户即扈字,《艺文类聚》卷三十八,《事类赋》引即为扈服,从知户服即扈服,第传本之异耳。户字不当如家喻户晓解也。下文云:“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户服同义连文,犹览察以同义连文矣。且上云党人,户服即承党人而言,不当复以户为起词也。2008年03月16日 星期日 16:12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青云满眼应骄傲,白发浑头少恨渠。 2.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者为纪。 3.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4.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安之。 5.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6.遂令大奴字天育,别养骥子怜神骏。 7.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平明跨驴出,未委适谁门。 10.杏花两株能白红。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 2.刘熙 3.张揖 4.颜师古 5.郭璞 6.服虔 7.邢昺 8.桂馥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 2.方言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偾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处。”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文选》卷52曹 《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义。 我的训诂学没有过,今年要在考,你要把书里面的例子看会了,你就能过了,给你的试题只是一个模式,参考后就看书吧,考试都是考书上的。别放过书上任何一个角落和例子。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训诂学00819教材,四川省自考训诂学00819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河北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考试科目有哪些主考院校:河北师范大学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课程类型考试方式备注1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必考笔试2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必考笔试300015英语14任选一门笔试00016日语14笔试00017俄语14笔试400037美学6必考笔试5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6必考笔试6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7必考笔试7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7必考笔试800540外国文学史6必考笔试900541语言学概论6必考笔试101100321中国文化概论5任选两门免考外语增考三门笔试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4笔试00819训诂学5笔试05182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4笔试05183报刊编辑学4笔试05184汉语修辞学4笔试05185新闻采访学4笔试05186中学语文教材教法4笔试1206999毕业论文实践必做、不计学分毕业总学分66求问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考试科目有文学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写作、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笔试的形式考,10月19号~20号考。北京的成人自考有个官方网站:北京教育考试院,成考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会有工作人员在线解答。一、以下是北京成人自考的报考时间:二、以下是成人自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每一个科目与其具体考试时间:三、以下是成人自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每一科考试所需要用到的教材:1、文学概论教材:《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由王小川编写。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学考试学习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由刘瑞复、左鹏编写。3、现代汉语教材:《现代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由齐沪扬编写。4、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由陈思和编写。5、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由王宁编写。6、写作教材:《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由徐行言编写。7、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由陈思和编写。8、外国文学作品选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由刘建军编写。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本书编写组。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自学考试学习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由孙蚌珠、冯雅新编写。10、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由方智范编写。1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由方智范编写。参考资料: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关于公布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9年考试安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什么是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人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是一门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注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训诂学自考本科历年真题百度云盘

遇到不会的题就上网找答案照抄,根本不想动脑筋,会让学生养成,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不思考的习惯,改正吧,多思考 做题不怕做错,就怕不思考

08年第七题答案是什么?

[00819]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OO七年六月指定用书:《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化书局2005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学者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程度与条件(如时间的多少与找书的难易等),按教材后二种附录《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的提示选择参读,不再另作具体要求。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训诂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了《古代汉语》基础课后设置的一门提高课,任务是通过对训诂学各个方面的讨论,使学员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训诂学的源流,从而能准确理解古书字句的意义,提高阅读古籍的实际能力。以此植基,进而有可能得以纠正前人在注释中的错误,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训诂问题。训诂学是一门为解决古书语言问题服务的综合性学问,与多种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都有关联,而与音韵、文字、语法、修辞等邻近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希望学员对这些邻近学科的基本知识作好复习。在本课程学习中,必须牢固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又由于训诂学的实用性很强,不是空谈理论所能奏效的,它的原理与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因此教材中举了一定数量的实例加以阐发证明,学员在学习中熟悉这些带有示范意义的实例,对于加深理解、提高能力,无疑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要在这里特别提醒学员注意的。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本课程采用郭在贻教授的《训诂学》( 中华书局 2005年版)为教材,内容包括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作用、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训诂的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和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的方俗语词研究、训诂源流等十章。现将各章内容提要与学习要求说明如下: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本章简要说明了训诂与训诂学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要求:了解训诂的基本意义与训诂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训诂学内容一是释词和解句,其中中心任务是释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须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规律有较充分的认识。二是辨析古书异例。古书异例指古书中某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不明乎此,则必影响于对古书文句意义的正确理解。要求:明确训诂的内容。理解训诂与义理的辩证关系。对倒文、复文、省文、变文等古书异例有所认识。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传统训诂学作为经学附庸,主要目的即在解经。本章则从现代实际需要出发,阐明了训诂学对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及辞书编纂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指导语文教学:具体在于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2.帮助我们裁断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3.帮助我们独立研究,以求得课本或选本未加解释的疑词难句的意义;4.帮助我们发现课本或选本中的注释错误并加以匡正;5.使我们对一些词义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为了便于记忆,以上五条可大致以明义、解歧、补阙、正误、知原十字概括之。但要真正理解,必须从书中的举例说明中细加体会。二、指导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各个环节。三、指导辞书编纂:辞书应该多备勤查,但不可迷信,其中也会出现错误与漏略的义项,训诂学有助于我们对之进行补正,并抉发语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要求:说明训诂学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不通训诂而从事古籍整理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 第四章 训诂学的条例、方式、术语在前人长期的训诂实践中,已形成一整套训诂条例、方式和术语,不明了这些,则既不能读懂训诂著作,也不能开展训诂工作。要求对本章所举出的条例、方式与术语的含义要充分理解,全部掌握。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古书中有意义不明的语词,通过哪些手段使之从未知变为已知,这种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本章通过对大量训诂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概括出训诂的八种主要方法。一、据古训 古训包括古代辞书与古代传注。由于作古注的先代学者去古未远,所言虽然不能全无错误,但相对来说比较易得古书的真义,可信程度较高,值得我们重视。较好地运用古训材料可以解决不少古书中的疑词难句。二、破假借 古书多有以假借字代本字的现象,只有把本字找出来,才有可能读通原文,因此破假借就成为训诂的重要方法。破假借必须有语音的根据,有文献的旁证,滥说通假与昧于通假同为训诂中的大弊。三、辨字形 汉字以表意为主,音义常寓于形中,故字形上的差异常常决定着字义上的差异。审辨字形,纠正错讹,也常能使纠缠难解的字义随之而明。四、考异文 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献的本文在别处的引文用字上的差异。异文的情况较复杂,包括通假字、异体字、同义词以及传抄中的讹字等。前几种情况的异文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通过考究异文,也往往能解决训诂上的问题。五、通语法 语义和语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训诂必须重视语法。对古汉语词法句法规律的认识越透彻,在训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六、审文例 书中说的文例包括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文与整部书的用词等。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文例,才能解决与这些文例相关的语词问题。七、因声求义 声义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语言线索以求语义,不仅能使我们明确认识通假字的关系,更能由声近义通的原理,执简驭繁地掌握一批字的意义间的联系。但这个方法不能滥用,也要避免把问题绝对化。八、探求语源 探索语词得义的来源,也能解决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说明某些名物的“得名之由”。注意在解决一个具体的训诂问题时,常常需要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求:训诂方法指点学者培养训诂实践能力的可遵循的途径,非常重要。学者必须参照实例,逐项细加体味。要求能说明八种具体方法的运用,同时反过来能从训诂实例中分析出它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六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治任何一种学问,只有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与方法,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之在上一章讲授了方法后,本章与下一章又特别提出观点与态度问题。这里结合语言实际,阐明了掌握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对于训诂研究的重要意义。要求:结合语言实际,理解三个观点的意义。说明训诂与音韵、文字、校勘与语法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本章提出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应成为我们训诂研究的指导方针。针对实际,从正反两方面明确指出训诂研究中的态度问题:务平实忌好奇,重证据戒臆断,宁阙疑勿强解。要求:这三条言之易而行之难,当从实例中认真体会。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本章举出训诂中的几种弊病,这几种弊病是现代一般古书选注今译中所常见的。知其表现,明其原因,就可以在阅读古籍时对这些问题加以注意。要求:举出训诂中常见弊病的主要表现。在有这类错误的训释与正确的训释对比时有辨识正误判定是非的能力。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传统训诂学多以先秦两汉典籍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六朝以来的文献,尤其是其中的方俗语词殊少措意,因之这一部分久为训诂中的薄弱环节,留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成为当代训诂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专门阐释了俗语词研究的意义、历史与现状及其研究方法,足以拓宽学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研究指出了一个有意义的方向。要求:理解俗语词研究的意义。了解《诗词曲语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二书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第十章 训诂源流述略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历代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留下许多重要著作。了解训诂学的发展概要,对于我们继承遗产、扬长弃短,是很有意义的。本章突出重点、顾及全局地对训诂学在历代的主要发展倾向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作出了叙述。要求:了解训诂学的历代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重要典籍的一些主要注本的书名与著者姓名,如《史记》的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文选》的李善注,等等。对以下著作的特点以及下列训诂学者的主要著作及观点等要求作为重点掌握:《尔雅》(并要求知道其主要注本)《说文解字》(同上,主要是清《说文》四大家的著作)《方言》(同上)《释名》(同上)《广雅》(同上)《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经籍纂诂》郑 玄朱 熹戴 震段玉裁王念孙 王引之俞 樾孙诒让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推原二、填空题1.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复生,使枯骨长出肉来。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1.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的的: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方以智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诗词曲语辞汇释》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独立本科是什么专业的考都是那些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11门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外语、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另有两门选考课,每次能报的不一样。外加毕业论文。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加考中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科目。非自考考过同样科目可以拿着你的考试合格证明在招考办办理免考手续。英语取得公共英语证书也可办理免考手续.

训诂学自考大纲百度云网盘

[00819]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OO七年六月指定用书:《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化书局2005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学者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程度与条件(如时间的多少与找书的难易等),按教材后二种附录《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的提示选择参读,不再另作具体要求。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训诂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了《古代汉语》基础课后设置的一门提高课,任务是通过对训诂学各个方面的讨论,使学员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训诂学的源流,从而能准确理解古书字句的意义,提高阅读古籍的实际能力。以此植基,进而有可能得以纠正前人在注释中的错误,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训诂问题。训诂学是一门为解决古书语言问题服务的综合性学问,与多种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都有关联,而与音韵、文字、语法、修辞等邻近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希望学员对这些邻近学科的基本知识作好复习。在本课程学习中,必须牢固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又由于训诂学的实用性很强,不是空谈理论所能奏效的,它的原理与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因此教材中举了一定数量的实例加以阐发证明,学员在学习中熟悉这些带有示范意义的实例,对于加深理解、提高能力,无疑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要在这里特别提醒学员注意的。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本课程采用郭在贻教授的《训诂学》( 中华书局 2005年版)为教材,内容包括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作用、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训诂的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和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的方俗语词研究、训诂源流等十章。现将各章内容提要与学习要求说明如下: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本章简要说明了训诂与训诂学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要求:了解训诂的基本意义与训诂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训诂学内容一是释词和解句,其中中心任务是释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须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规律有较充分的认识。二是辨析古书异例。古书异例指古书中某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不明乎此,则必影响于对古书文句意义的正确理解。要求:明确训诂的内容。理解训诂与义理的辩证关系。对倒文、复文、省文、变文等古书异例有所认识。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传统训诂学作为经学附庸,主要目的即在解经。本章则从现代实际需要出发,阐明了训诂学对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及辞书编纂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指导语文教学:具体在于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2.帮助我们裁断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3.帮助我们独立研究,以求得课本或选本未加解释的疑词难句的意义;4.帮助我们发现课本或选本中的注释错误并加以匡正;5.使我们对一些词义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为了便于记忆,以上五条可大致以明义、解歧、补阙、正误、知原十字概括之。但要真正理解,必须从书中的举例说明中细加体会。二、指导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各个环节。三、指导辞书编纂:辞书应该多备勤查,但不可迷信,其中也会出现错误与漏略的义项,训诂学有助于我们对之进行补正,并抉发语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要求:说明训诂学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不通训诂而从事古籍整理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 第四章 训诂学的条例、方式、术语在前人长期的训诂实践中,已形成一整套训诂条例、方式和术语,不明了这些,则既不能读懂训诂著作,也不能开展训诂工作。要求对本章所举出的条例、方式与术语的含义要充分理解,全部掌握。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古书中有意义不明的语词,通过哪些手段使之从未知变为已知,这种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本章通过对大量训诂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概括出训诂的八种主要方法。一、据古训 古训包括古代辞书与古代传注。由于作古注的先代学者去古未远,所言虽然不能全无错误,但相对来说比较易得古书的真义,可信程度较高,值得我们重视。较好地运用古训材料可以解决不少古书中的疑词难句。二、破假借 古书多有以假借字代本字的现象,只有把本字找出来,才有可能读通原文,因此破假借就成为训诂的重要方法。破假借必须有语音的根据,有文献的旁证,滥说通假与昧于通假同为训诂中的大弊。三、辨字形 汉字以表意为主,音义常寓于形中,故字形上的差异常常决定着字义上的差异。审辨字形,纠正错讹,也常能使纠缠难解的字义随之而明。四、考异文 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献的本文在别处的引文用字上的差异。异文的情况较复杂,包括通假字、异体字、同义词以及传抄中的讹字等。前几种情况的异文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通过考究异文,也往往能解决训诂上的问题。五、通语法 语义和语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训诂必须重视语法。对古汉语词法句法规律的认识越透彻,在训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六、审文例 书中说的文例包括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文与整部书的用词等。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文例,才能解决与这些文例相关的语词问题。七、因声求义 声义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语言线索以求语义,不仅能使我们明确认识通假字的关系,更能由声近义通的原理,执简驭繁地掌握一批字的意义间的联系。但这个方法不能滥用,也要避免把问题绝对化。八、探求语源 探索语词得义的来源,也能解决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说明某些名物的“得名之由”。注意在解决一个具体的训诂问题时,常常需要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求:训诂方法指点学者培养训诂实践能力的可遵循的途径,非常重要。学者必须参照实例,逐项细加体味。要求能说明八种具体方法的运用,同时反过来能从训诂实例中分析出它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六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治任何一种学问,只有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与方法,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之在上一章讲授了方法后,本章与下一章又特别提出观点与态度问题。这里结合语言实际,阐明了掌握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对于训诂研究的重要意义。要求:结合语言实际,理解三个观点的意义。说明训诂与音韵、文字、校勘与语法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本章提出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应成为我们训诂研究的指导方针。针对实际,从正反两方面明确指出训诂研究中的态度问题:务平实忌好奇,重证据戒臆断,宁阙疑勿强解。要求:这三条言之易而行之难,当从实例中认真体会。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本章举出训诂中的几种弊病,这几种弊病是现代一般古书选注今译中所常见的。知其表现,明其原因,就可以在阅读古籍时对这些问题加以注意。要求:举出训诂中常见弊病的主要表现。在有这类错误的训释与正确的训释对比时有辨识正误判定是非的能力。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传统训诂学多以先秦两汉典籍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六朝以来的文献,尤其是其中的方俗语词殊少措意,因之这一部分久为训诂中的薄弱环节,留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成为当代训诂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专门阐释了俗语词研究的意义、历史与现状及其研究方法,足以拓宽学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研究指出了一个有意义的方向。要求:理解俗语词研究的意义。了解《诗词曲语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二书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第十章 训诂源流述略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历代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留下许多重要著作。了解训诂学的发展概要,对于我们继承遗产、扬长弃短,是很有意义的。本章突出重点、顾及全局地对训诂学在历代的主要发展倾向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作出了叙述。要求:了解训诂学的历代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重要典籍的一些主要注本的书名与著者姓名,如《史记》的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文选》的李善注,等等。对以下著作的特点以及下列训诂学者的主要著作及观点等要求作为重点掌握:《尔雅》(并要求知道其主要注本)《说文解字》(同上,主要是清《说文》四大家的著作)《方言》(同上)《释名》(同上)《广雅》(同上)《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经籍纂诂》郑 玄朱 熹戴 震段玉裁王念孙 王引之俞 樾孙诒让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推原二、填空题1.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复生,使枯骨长出肉来。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1.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的的: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方以智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诗词曲语辞汇释》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训诂学》(郭在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训诂学

作者:郭在贻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5-9-1

页数:198

内容简介:

本书原为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讲课教材。1982年北京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给予好评。此次为最新修订单行本。该书的独创性与实用性强,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全书共十章,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翻译题 1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4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5 《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6 《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 7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8 《史记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9 《论语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10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分析题 1 《诗经 唐风 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洒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答:《说文 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洒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洒”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洒”,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2 谓之、曰、为 “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 邶风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 邶风 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3 谓 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 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 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4 犹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 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 5 之言 “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 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 春官 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6 貌 “……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 齐风 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 7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 8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9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10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1 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13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14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5 《史记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句读不对。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16 《论语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 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是对前文否字。 17 《诗经 周南 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郑《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器》:“[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 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缩”同音。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雅》的材料。 18 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 答:对象:“造舟于河”中“造”的词义。 证据材料,一是声近义通方面的,“造”与“曹”声近义通,“曹”有并比、比次义;二是古代文献及其训释方面的。“造”、“次”一声之转,物的副次叫作“簉”,是比次义,“次”也有比次义。文献方面的证据,除了新考得的薛综《东京赋》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等,就是引用孔颖达所举的训释等。 论证,综合《诗经》《尔雅》《东京赋》材料及孙炎等人的训释,加上 “曹”、“次”的音近义通的材料,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证知“造舟”的“造”是比次义。 论述题 1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沟购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2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③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④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

  • 索引序列
  •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网盘
  •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盘
  • 训诂学自考真题百度云
  • 训诂学自考本科历年真题百度云盘
  • 训诂学自考大纲百度云网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