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设计概论重点总结

1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 2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0 5 00688 设计概论 4.0 6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3.0 7 00674 色彩 3.0 8 00675 构成(平面、色彩、立体) 8.0 9 10072 摄影 4.0 10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4.0 11 00713 字体设计 4.0 11 10073 人体工学 3.0 12 00705 表现图技法 6.0 12 00714 插画技法 4.0 13 00718 标志设计 3.0 13 10074 室内设计制图 6.0 14 00709 室内设计 8.0 14 00716 印刷工艺 4.0 15 00715 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 8.0 15 10075 环境设计 7.0 16 00640 平面广告设计 6.0 16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5.0 17 10076 预决算概论 3.0 17 10077 企业形象设计(CIS) 7.0 18 10078 毕业设计 20.0

2020艺术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有哪些?熟知考点,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020成考艺术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总结 考点1 艺术分类的五种主要方法 (1) 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 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 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 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 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为依据。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实用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 考点2 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艺术。 考点3 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元素,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维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艺术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考点4 绘画艺术的分类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考点5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1) 应物像形的平面性、静态性。 (2) 空间关系的幻觉性、多重性。 (3) 形象刻画的具体性、丰富性。 考点6 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维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实体形象的艺术。 考点7 雕塑艺术的分类 (1) 从制作工艺来看,雕塑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雕,有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有泥塑、陶塑等。 (2)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 (3) 从样式来区分,雕塑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4)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可以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考点8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1) 物质性、技艺性、立体性的统一 (2) 单纯性造型与象征性观念的融合。 考点9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指采用摄影技术和手法获取静态图像来反映客体世界、进而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构图、光线和色调是其主要的造型手段。 考点10 摄影艺术的分类 摄影艺术按体裁可以分为肖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等;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 考点11 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1) 特定的时空。 (2) 营造的真实。 (3) 光影的结合。 考点12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考点13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1) 线条与组合。 (2) 具象与抽象。 (3) 情感与象征。 考点14 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与设计艺术等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实用艺术是所用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考点15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考点16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 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2) 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3) 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考点17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指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考点18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 浓缩的自然。 (2) 综合的形式。 (3) 意境的追求。 考点19 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考点20 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1) 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2) 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3) 技能与创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可以上自考网下载历年的考试试题、比你做任何资料都有用。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你好!你们江西自考本科没有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的,我看了一下,以下这个专业比较接近你想学的江西08年自考艺术设计(本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考试计划专业代码:050437一、考试课程及学分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1 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3 0015 英语(二) 14 4 0694 设计素描 3 5 0695 设计色彩 3 6 7079 计算机辅助设计 10 含实践5学分(4856) 7 3521 设计概论(一) 4 8 5712 艺术设计基础 3 9 4027 设计表现技法 4 含实践4学分 10 0711 展示设计 4 含实践4学分 11 0709 室内设计 8 12 4839 材料成型工艺 5 13 4496 人体工程学 5 14 4232 综合课程设计 8 含实践8学分 必做 6999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总学分 77 二、说明考生或申请免考“英语(二)”课程,但必须加考“9912创新与创新教育(7学分)、9913现代生物导论(7学分)”两门课程。三、学习书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英语(二)《大学英语自考教程》(上、下册),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设计素描《设计素描》,唐鼎华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5.设计色彩《装饰色彩》,张连生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6.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艺术—PhotoshopCS篇》,张健等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计算机辅助设计艺术—Core112篇》,蔡新元等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7.设计概论(一)《设计概论》,荆雷编著,河北美术出版社。8.艺术设计基础《构成设计—平面篇》,张焘主编,武汉下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构成设计—色彩篇》,朱华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装饰图案创意与设计》,张瑞瑞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9.设计表现技法《设计表现技法》,梁展翔、李咏絮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版)。10.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成型工艺》,张洪双等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11.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刘峰、朱宁嘉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12.展示设计《空间展示创意与设计》,方卫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版)。13.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梁展翔、金琳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版)。14.创新与创新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5.现代生物学导论(第5、6、10、11、12、16章不做考试要求)《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吴庆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室内设计,真正的基础是美术,素描、色彩和速写是三大基础!

先把要考什么整理一下我最近也想自考室内设计(山东),总结了一下课程:室内设计(专科):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424现代设计史 01859 标志设计(二)01858 图案01861 室内设计(二)01862 家具设计(二)01860 人体工学05975 展示设计(二)05423 装饰设计07075 计算机辅助设计01150 效果图表现技法06999 毕业论文 室内设计(本科):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0688设计概论00599 素描00714 插图技法00674 色彩00709 室内设计00710 家具设计00675 构成00706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00707 建筑设计基础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00705 表现图技法00711 展示设计07999 毕业设计根据课程一步一步的来啊,只要有决心,什么都能做好我ps,3dmax是找的培训学校学的,自己学确实有点难只要有决心,什么都能做好

自考设计概论重点总结笔记

关于设计史: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设计史是一个极为年轻的课题,对于设计史的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1977年,英国成立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也将设计史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美术史学史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 森珀和里格尔 。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下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 森珀 (1803—1879):德国建筑家、理论家,是将达尔文进化论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提出唯物主义美术史论;里格尔,“装饰研究”以及“艺术意志”的提出。 (1)代表作: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两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1860-1863),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 (2)个人思想: 1>、认为艺术是一个生物性的功能组织,从远古至当代的艺术历史则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风格的定型和变化又是由地域、气候、时代、习俗,更重要是由材料和工具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他的这种美学上的唯物主义影响了欧洲许多美术史家和建筑家。 2>、他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这直接导致现代设计史研究的先驱吉迪恩写成著名的《空间、事件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3>、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在美术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4>、森珀从功能、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入手,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品(在他那里主要是建筑与工艺)的历史及风格,在艺术史研究中第一次树起唯物主义的大旗;更由于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为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这无疑为后来研究者冲破大艺术与小艺术的传统研究樊篱,在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3)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理论的疏漏得到了里格尔的批评。 2、 里格尔 (1858—1905):奥地利美术史学家 (1)代表作:1893年,里格尔出版了被认为是关于装饰艺术历史的重要著作《风格问题》,这部著作重要之处在于里格尔认识到装饰艺术研究是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这一认识对后世学者将设计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来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启发。 (2)个人思想: 1>、森珀更进一步,里格尔最终从价值上完全打破了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分界,将对传统小艺术的研究提高到了显学的地位。在他之前没有人对装饰进行过历史的研究。 2>、里格尔通过对装饰的历史研究进一步说明机械唯物主义美学的疏漏,并强调艺术作为一门心智的学科所必然有的精神性,里格尔将这种精神性称之为“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冲动”,即“艺术意志” 3>、里格尔将装饰艺术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针对森珀及其追随者说明艺术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成果,是积极地源于人的创造性精神的物质表现,而不是像森珀的追随者所认为的是对技术手段或自然原型的被动反应。艺术设计无疑是要服从媒质和技术的多样可能性和要求,但里格尔总是坚持创造性的自主和选择的原则,认为这是艺术活动的根本所在。 总结: 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 佩夫斯纳: 德国美术史家(1902-1983)(西方“设计的艺术”概念最早提出) (1)代表作《现代运动的先锋》(1936),是现代设计的宣言(西方设计学专业必读),开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心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现代设计的源泉》(1968)和《关于美术、建筑与设计的研究》(1968)则是更为重要的两本著作。 (2)个人思想: 1>、佩夫斯纳从社会美术史研究出发,最终将设计史独立出来而作专门研究,其所持的研究角度影响力一大批美术史家和设计史家; 2>、佩夫斯纳将类型引进设计史,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如家具设计史、建筑设计史、服装设计史等。 3>、佩夫纳斯说明了既要将设计史作为专项研究,更要使这种专项研究建立于美术史、科技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设计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审美行为的综合。 2、 吉迪恩( 1888-1968 ): 德国美术史家 (1)吉迪恩受到森珀研究的影响于1941年写成著名的《空间、时间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2)1948年,吉迪恩出版了设计史名著《机械化的决定作用》在该书中,吉迪恩强调现代世界及其人造物一直受到科技与工业进步的持续影响,对设计史的研究应该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3)吉迪恩曾直接受业于著名的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沃尔夫林对美术作品所做的形式分析以及对“无名的技术史”的提倡,坚持认为“无名的技术史”和“个体的创造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应当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 第三阶段:对后现代主义设计有影响的两位学者:罗兰·巴特和迪克·赫布狄奇 1、 罗兰 · 巴特( 1915-1980 ): 巴特以其《神话》(1957)一书,用符号学的方法讨论了神话,利用设计方法来传播的途径。认为设计最有能力将神话付诸于持久、坚实和可触的形式,并最终成为现实本身。 在巴特那里,所谓神话就是指图像与形式的社会意义。 2、 迪克 · 赫布狄奇: 赫布狄奇则是以《亚文化:风格的意义》(1979)表明了伯明翰大学当代学术研究中心与、这一研究群体对设计的关注,以及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看法。

设计批评是设计及批评发展的归纳与表达,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一套统一的批评标准,将其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施加于设计工作者。如1952年周恩来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标准;1941年丘吉尔提出了消费品设计的效用计划模式,1952年结束。 设计批评的标准在其自然状态下,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化着。批评标准根本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意味着人们对设计要素的不同理解。设计的发展目睹了人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政治结构等多方面的重大变化,设计批评在每一个时期对于设计诸要素都表出不同的倾向。 功能本来是具有共性、相对稳定的标准。然而,设计品的功能可能发生转移,同一设计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 首先将设计的批评标准问题推向前台的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为机器产品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使工艺的价值延伸到了设计领域,这在当时的家具设计中立即得到体现,然而,工艺美术运动以中世纪的手工业为楷模,以中世纪的浪漫主义为设计理想,与机器大生产的社会现实背道而驰,而且它的批评标准也陷入了这样一个伦理矛盾:一方面,手工业的确可以缩小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意味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和廉价商品,而手工艺产品——包括莫里斯等工艺是美术运动代表们的大部分设计却过于昂贵,致使多数消费者无力负担。工艺美术运动的标准后来让位于机器美学是时代所趋,大势使然。 然而,设计在经历过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工艺美术运动的批评标准在20世纪60年代又有了回归之势。工艺美术运动与后现代两个时期的批评都表现出对机器专制的反感,前者出于对工业大生产的担忧和缺乏了解,而后者却处于厌恶与太了解,亦及了解后的失望。两者的基础不同,后现代的批评不会排斥科技进步,因为正是依赖高技术,设计才能实现其多元化、个性化的目标。设计批评的标准随历史而演化,因时尚而不同,而时尚又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循环性。 机器美学的含义: (1)建筑应像机器一样符合实际的功用,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附加装饰; (2)建筑像机器那样放置在任何地方,强调建筑风格的普遍适应性; (3)建筑应像机器那样高效,强调建筑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它们在不同的程度和不同方面为设计批评的新观点作出了贡献。其中最有突破的是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于1907年,领袖是穆德修斯,宗旨是建立一种国家标准,形成一种统一的审美趣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的信条在荷兰、德国、法国、新兴的苏联都确立起来。艺术的纯形式主义批评已为工业产品的几何形态进入美学范畴奠定了基础。各国的设计逐渐打破民族的界限,行横了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风格”,到50年代发展到极限。 “国际风格”前到现代主义称为现代主义先锋派。先锋派到观念最终以包豪斯为代表。包豪斯的理想是打破艺术、设计、工艺、及建筑之间的各种界限,创造“完全艺术品”。30年代的“国际风格”就是包豪斯设计风格化的结果。 现代主义设计批评标准: 1、功能主义特征;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具体建筑有:六面建筑;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幕墙架构的产生;标准化的原则;反装饰主义立场;中性色彩计划;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版上、在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现代主义设计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对于国际风格那种冷漠、却饭个性和人情味的设计,人们感到厌倦。此时,“波普设计”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为目的,打破高雅与通俗趣味的差别,从此,色彩和装饰被重新运用,一些古典主义的视觉词汇也被重新运用于建筑中,历史主义东山再起。“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设计批评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詹克斯发表的建筑理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代表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幻灭,人们已失去了对进步、理性、人类良心这些现代主义信念的信心。 1972年,因日本设计师山崎宾的普鲁依特-艾戈计划的拆毁,而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结束的标志,继之而起的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设计批评的标准又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主义的“生产”理想转向了“生活”理想;过去宣扬设计的广泛性,通过设计的理念引导消费者,而今转为尊重消费者,尊重个性,使设计适应消费者情感上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批评将重点由机器和产品转移到了过程和人,消费者的反应成为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设计对“消费者化”与灵活性已成为设计的必要特征和手段。为了适应各不相同的消费集团甚至未来满足个人爱好的需要,机器大生产逐步地调整灵活的可变生产系统,市场研究成了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如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一样,设计批评也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更换着标准。标准总是很高的,是一个时代的理想,而整个看来,标准又是运动的,表现出明显的历时性和相对性。

【 1 】拉斯金(名词解释) (很多书翻译为“罗斯金”): ( 1) 简介: 英国著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1869年任牛津大学美术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评论和艺术史研究,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主要著作有《现代画家》、健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 ( 2 )设计思想: ①认为艺术是由“大艺术”(绘画、雕塑)和“小艺术”(建筑、工艺美术)共同组成,号召艺术家应该关心“小艺术”。 ②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认为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③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 ④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结合。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艺术(美术)也最发达。 ⑤他认为设计只有两条路:A 对现实的观察,观察自然;B 具有表现现实的构思和创造能力。设计形式强调“回顾自然”,设计师应该“向自然学习”。 ( 3 )对拉斯金的评价: ①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色彩。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仍有很大区别。但是,他的倡导和设想还是为当时的设计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②他的口号之一:“向自然学习”。对工业化的问题有比较中肯的感度,他的设计理论具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色彩,通调设计的民主性,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他的设计思想是非常混乱的,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色彩,也包含了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一方面强调为大众服务,一方面则主张从自然和哥德风格中找寻出路,而这种设计显然不是为大众的。 ③他认为: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必须要有美术,但是,这种美术并不是为美术的美术,而是要工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喜悦,并且要在观察自然、理自然之后产生出来的美术。 4 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都是要适合某一特定场合,从属于某特定的目的,绝对不会有那种非装饰性的所谓最高美术的存在。 5 他发现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但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涉及实践深处。但其理论成为后来威廉·莫里斯等人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 的理论基础。 【 2 】威廉 · 莫里斯: ( 1 )筒介(名词解释): 英国诗人兼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是真正实现约翰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是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被设计界称为“现代设计之父”。他与艺术家福特布朗、爱德华。柏恩-琼斯,画家但丁·罗西蒂,建筑师飞利普。威伯共同组成了艺术小组一—拉菲尔前派。他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大众,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德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 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 (1)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2)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采取哥德试和自然主义风格,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具有鲜明的特征,同“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代表作有自己在伦敦郊区的住宅“红房子”,与他人合作《呼啸平原的故事》等。 (2) 事迹: 1888年在伦教成立了“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并开始不断举行一系列展览,向英国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好设计及高雅设计品位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不仅开始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也影响了美国。 ( 3) 主要设计: 设计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纺织品、壁纸、家具和其他用品。 ( 4 )设计思想: ①他进一步提出设计的民主思想,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即①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的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②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个原则都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发扬光大。 ②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工业化机械化批量生产,认为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更容易做到艺术化。③产品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古典主义复兴,主张艺术家和技术家团结协作的创造活动;追求“真实的艺术”,复兴旧时代风格。 ( 5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风格: 主张哥德式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良好;推崇自然,采用大量卷草、花卉、鸟类为装饰主体。 ( 6 )对威廉 - 莫里斯的评价: ①严格的来看,莫里斯并不是一个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因为他的探索的重点恰恰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一—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他的目的是复兴旧时代风格,特别是以中世纪、哥德风格,他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 ②他认为只有哥德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其它的设计风格如果不是丑陋的,也是矫揉造作的,因此应该否定、推翻。只有复兴哥德式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才能挽救设计的精神,保持民族的、民俗的、高品味的设计。 3.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古典风格还是现代风格,都不足取,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中世纪的、哥德的、自然主义这三个来源。 ④他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他来说,依然是采用手工艺的方式,采用简单的哥德式和自然主义的装饰,因面,他的这个局限使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3、20世纪初现代运动的实践者:20世纪初,现代运动的实践者们主要关注于艺术和建筑。但是,设计作为新机器时代的主要方面,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 ( 1 )勒 · 柯布西诶( 1887-1965 ): 《今日装饰艺术》(1925); 在一系列的论述中高度赞扬规模生产的意义和标准化的产品,“类型的物体”是柯布西诶为欢呼和迎接机器时代而创造的一个独特的术语。 ( 2 )格罗佩斯( 1887-1965 ): 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 倡导标准化,试图以美术与工艺和建筑的融合来创造新的造型艺术;格罗佩斯本人就深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理论的影响,同时又认为机器是手工艺人工具的机械发展;包豪斯基强调自然形态的研究,有强调对传统大师作品的构图分析;格罗佩斯设计理论的复杂因素构成了包豪斯独特的教学形式,使这种特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后来培养设计家、解决工业设计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战期间,众多的设计理论家移居美国,开始了美国的设计理论发展时期。 ——格迪斯(1893-1958),代表作《地平线》; 理论主张:大力赞扬机器时代。 4、20世纪中叶后现代艺术设计新理论的不断完善: 二战之后,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的新理论相结合。二战期间所发展起来的人体工程学的到广泛的采用,它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阿彻所著的《设计家的系统方式》(1965)和《设计程序的结构》(1968)(1968)将系统方法引进设计,试图打破传统的设计步骤,使设计过程简单化和容易理解。 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新通俗主义,这是对波普设计新美学的直接反应。新通俗主义理论家包括沃尔夫(1931)和班纳姆(1922-1988),他们有关设计理论的论述全部采用了大众文化的语言图像。 在近20年里,设计研究和设计理论又从其他新兴的学科中受益匪浅,尤其是从少数群体的研究中获益不少,如对妇女的研究直接导致设计学关注厨房设计和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理论同设计行为一样,并没有就设计过程或设计美学提出某种单一的观点,因为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多元发展的,而唯一共同的目标则是将设计尽可能放在最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总结笔记

(一)设计与科学理论的发展的关系 ( 1 ) 设计创造直接与人类对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观察联系在一起。设计的进步依赖东 类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如设计对形态、结构的认识,就借助了数学、物理的观察成果。 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发达,对扩大设计的表现领域和扩大新的材料的使用都起着作用。 ( 2 ) 对设计的研究也与科学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设计需要进行有机的研究。设计研 究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设计的发展和设计学的建立都是以一系列现代科学理论整合为 基础的。 ( 3 ) “设计科学”是设计哲学和设计方法学的总和,它的概念是1969年自西蒙正式提出的。设计科学的产生表明设计除了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具体应用外,在方法论上也有了进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体系。现代设计以讲求多元化、动态化、优化及计算机化为特点,故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论,解决愈来愈复杂的设计课题。 ( 二)科学理论对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型理论对设计方法的影响,说明科学理论对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1 、控制论: 控制论重点研究动态的信息与控制、反馈过程,使系统在稳定的前提下正常工作。研究信息传递和变换规律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现代认识论将任何系统、过程和运动都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因而控制论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控制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它必须有目的,没有目的,就无所谓控制。设计目标控制,负反馈作用,发展出一些常用的设计方法,如柔性设计法、动态分析法、动态优化法、动态系统辨识法等。 2 、信息论: 信息论方法是现代设计的前提,具有高度综合性。信息论最早产生于通讯领域,申农是其倡导者,他引入了“熵”的概念作为信息的度量。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等问题。 3 、系统论: 所谓“系统”,即指具有特定功能的,互相有机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种有序性整体。系统论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来解决各种领域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设计系统原理是设计思维和问题求解活动的根本原理。具体设计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模式识别法、系统辨识法等。现代设计无时不与现代知识体系紧密相连,科学理论推进着设计,而设计科学同时也是科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1 、为什么说设计是社会财富转化的载体 ?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而且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科技资源需要设计加以综合的利用,变成优质的新商品,被市场大量的吸收,才完成了科技的社会财富化,发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2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以电能为例,人类电气文明的形成,正是设计将科学技术物化和商品化的过程。 ( 1 )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开发和适用的关系。所有类型的设计都含有技术的成分,而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通过设计转化成商品的。设计没有技术无以为设计,而科学技术没有设计参与也找不到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结合点,从而不能转化成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 2 ) 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技术的一个部分。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之所以高度强调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为什么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日本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 德国最早艺术到设计的这一性质并有效的加以利用。由于德国及时地、紧紧地抓住了设计,把有限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管理力量充分转化为商品,20世纪20年代以后德国产品在国际上独领风骚,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其综合国力迅速超过英、法而成为欧洲的第一强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认识到设计的这一作用。日本一贯重视应用技术超过理论科学。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搜罗、购买、吸收先进技术,并作进一步开发,同时将各种先进技术综合到产品设计中去。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的新帝国建立后,马上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以限制旧的封建制,并建立起官僚制的政府,这种制度由秦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直到晚清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止。 (一) 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 1 、战国时期: 铁器的使用,工商业的初步繁荣,使建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街道纵横、规划齐整的工商业大城市; 2 、秦汉时期: ( 1 ) 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兴起了规模空前的建筑运动, 秦朝: 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 汉代: 汉代统治者进一步营建大规模的宫殿、苑囿和陵墓;宫殿由长乐、未央,苑囿有乐游、宜春等。 ( 2 ) 中国建筑设计到了汉代,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发展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①中国建筑设计从出土的汉画像有、画像砖和陶屋明器来看,当时的木结构技术已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并且能够建造多层木建筑,斗拱已普遍使用,屋顶出现了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多种形式,主要建筑材料——砖、瓦——已能大量生产。 ②砖石结构技术也成熟起来,拱券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中国建筑特有的布局形式已经形成,可以满足社会生活等各种需要,成为后来来两千年中国建筑发展的基础。 斗拱(名词解释):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传递到柱上。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被兴建起来,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极盛。据记载,南朝都城建康有佛寺500多所,北魏都城洛阳有1000多所。其中,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又开凿了龙门石窟。此外,还有规模巨大的敦煌石窟、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此外还有石塔和砖塔,现存北魏时期建造的河南登封崇岳寺砖塔,是留存至今我国最早的佛塔。 (2)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形式。 4 、隋唐时期: (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 隋代已经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李春设计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迄今1300多年还基本完好。 (2)隋唐时期最突出的城市与宫殿的设计,唐都长安是隋代大兴城基础上扩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隋唐的佛教建筑遍布全国,著名的有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这是现存最早的两座木构架建筑。隋唐建筑设计强调艺术与结构的统一,没有华而不实的构件,建筑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后来宋元明清建筑少见的特色。 ① 宫殿与陵墓建筑加强了纵轴方向衬托突出主体建筑的组合布局。 ② 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构架建筑造型端庄浑厚,表现出唐代建筑稳健雄丽的风格。 3 砖塔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塔的平面除极少数例外,全都是正方形。 5 、五代两宋时期: (1)五代两宋的建筑设计规模不及唐代,风格趋于秀丽和多样化,在建筑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出现了若干新手法。北宋京城汴梁,放弃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有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北方辽代建筑更多地保留了唐代建筑雄健的风格——现代著名的辽代木构架建筑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普化寺大殿、应县木塔等。 (3)宋代木构架建筑采用了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化。宋代砖石建筑达到了新的水平,尤以佛塔最为突出,例如开封佑国寺塔是仿木楼阁式砖塔,造型高耸挺秀;河北定州开元寺瞭敌塔高84.2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佛塔留存最多形式丰富,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水平都很高(开封佑国寺塔、河北定州开元寺嘹敌塔) (4)建筑的装修和色彩设计有了较大的发展,格子门窗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各种色彩花纹的彩画和琉璃瓦,使建筑外观显得格外豪华绮丽。12世纪初由北宋李诚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6 、元代: (1)元代的木构架建筑设计继承了宋、金的传统,但在规模与质量上都不及前代。元代大都,是继隋唐长安以后,按严整的规划设计建设起来的又一大都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 明清两朝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 (2)由于元朝疆域广大,对外交流频繁,加上蒙元统治者迷信宗教,元朝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外来建筑风格随之传入内地。 7 、明清时期: (1)明清建筑是继秦汉建筑和唐宋建筑之后,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 (2)在宫殿、坛庙、宗教建筑和园林设计等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不少建筑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不断营造的结果,是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最大的古建筑群,规模宏伟,布局严整,主次分明,体现着王权至高无上的设计思想。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明清建筑设计的成就不在于对前代建筑设计的变革性发展,而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一次全面总结。

【 1 】拉斯金(名词解释) (很多书翻译为“罗斯金”): ( 1) 简介: 英国著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1869年任牛津大学美术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评论和艺术史研究,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主要著作有《现代画家》、健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 ( 2 )设计思想: ①认为艺术是由“大艺术”(绘画、雕塑)和“小艺术”(建筑、工艺美术)共同组成,号召艺术家应该关心“小艺术”。 ②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认为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③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 ④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结合。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艺术(美术)也最发达。 ⑤他认为设计只有两条路:A 对现实的观察,观察自然;B 具有表现现实的构思和创造能力。设计形式强调“回顾自然”,设计师应该“向自然学习”。 ( 3 )对拉斯金的评价: ①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色彩。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仍有很大区别。但是,他的倡导和设想还是为当时的设计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②他的口号之一:“向自然学习”。对工业化的问题有比较中肯的感度,他的设计理论具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色彩,通调设计的民主性,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他的设计思想是非常混乱的,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色彩,也包含了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一方面强调为大众服务,一方面则主张从自然和哥德风格中找寻出路,而这种设计显然不是为大众的。 ③他认为: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必须要有美术,但是,这种美术并不是为美术的美术,而是要工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喜悦,并且要在观察自然、理自然之后产生出来的美术。 4 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都是要适合某一特定场合,从属于某特定的目的,绝对不会有那种非装饰性的所谓最高美术的存在。 5 他发现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但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涉及实践深处。但其理论成为后来威廉·莫里斯等人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 的理论基础。 【 2 】威廉 · 莫里斯: ( 1 )筒介(名词解释): 英国诗人兼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是真正实现约翰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是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被设计界称为“现代设计之父”。他与艺术家福特布朗、爱德华。柏恩-琼斯,画家但丁·罗西蒂,建筑师飞利普。威伯共同组成了艺术小组一—拉菲尔前派。他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大众,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德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 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 (1)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2)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采取哥德试和自然主义风格,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具有鲜明的特征,同“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代表作有自己在伦敦郊区的住宅“红房子”,与他人合作《呼啸平原的故事》等。 (2) 事迹: 1888年在伦教成立了“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并开始不断举行一系列展览,向英国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好设计及高雅设计品位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不仅开始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也影响了美国。 ( 3) 主要设计: 设计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纺织品、壁纸、家具和其他用品。 ( 4 )设计思想: ①他进一步提出设计的民主思想,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即①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的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②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个原则都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发扬光大。 ②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工业化机械化批量生产,认为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更容易做到艺术化。③产品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古典主义复兴,主张艺术家和技术家团结协作的创造活动;追求“真实的艺术”,复兴旧时代风格。 ( 5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风格: 主张哥德式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良好;推崇自然,采用大量卷草、花卉、鸟类为装饰主体。 ( 6 )对威廉 - 莫里斯的评价: ①严格的来看,莫里斯并不是一个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因为他的探索的重点恰恰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一—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他的目的是复兴旧时代风格,特别是以中世纪、哥德风格,他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 ②他认为只有哥德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其它的设计风格如果不是丑陋的,也是矫揉造作的,因此应该否定、推翻。只有复兴哥德式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才能挽救设计的精神,保持民族的、民俗的、高品味的设计。 3.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古典风格还是现代风格,都不足取,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中世纪的、哥德的、自然主义这三个来源。 ④他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他来说,依然是采用手工艺的方式,采用简单的哥德式和自然主义的装饰,因面,他的这个局限使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3、20世纪初现代运动的实践者:20世纪初,现代运动的实践者们主要关注于艺术和建筑。但是,设计作为新机器时代的主要方面,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 ( 1 )勒 · 柯布西诶( 1887-1965 ): 《今日装饰艺术》(1925); 在一系列的论述中高度赞扬规模生产的意义和标准化的产品,“类型的物体”是柯布西诶为欢呼和迎接机器时代而创造的一个独特的术语。 ( 2 )格罗佩斯( 1887-1965 ): 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 倡导标准化,试图以美术与工艺和建筑的融合来创造新的造型艺术;格罗佩斯本人就深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理论的影响,同时又认为机器是手工艺人工具的机械发展;包豪斯基强调自然形态的研究,有强调对传统大师作品的构图分析;格罗佩斯设计理论的复杂因素构成了包豪斯独特的教学形式,使这种特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后来培养设计家、解决工业设计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战期间,众多的设计理论家移居美国,开始了美国的设计理论发展时期。 ——格迪斯(1893-1958),代表作《地平线》; 理论主张:大力赞扬机器时代。 4、20世纪中叶后现代艺术设计新理论的不断完善: 二战之后,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的新理论相结合。二战期间所发展起来的人体工程学的到广泛的采用,它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阿彻所著的《设计家的系统方式》(1965)和《设计程序的结构》(1968)(1968)将系统方法引进设计,试图打破传统的设计步骤,使设计过程简单化和容易理解。 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新通俗主义,这是对波普设计新美学的直接反应。新通俗主义理论家包括沃尔夫(1931)和班纳姆(1922-1988),他们有关设计理论的论述全部采用了大众文化的语言图像。 在近20年里,设计研究和设计理论又从其他新兴的学科中受益匪浅,尤其是从少数群体的研究中获益不少,如对妇女的研究直接导致设计学关注厨房设计和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理论同设计行为一样,并没有就设计过程或设计美学提出某种单一的观点,因为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多元发展的,而唯一共同的目标则是将设计尽可能放在最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一)设计与科学理论的发展的关系 ( 1 ) 设计创造直接与人类对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观察联系在一起。设计的进步依赖东 类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如设计对形态、结构的认识,就借助了数学、物理的观察成果。 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发达,对扩大设计的表现领域和扩大新的材料的使用都起着作用。 ( 2 ) 对设计的研究也与科学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设计需要进行有机的研究。设计研 究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设计的发展和设计学的建立都是以一系列现代科学理论整合为 基础的。 ( 3 ) “设计科学”是设计哲学和设计方法学的总和,它的概念是1969年自西蒙正式提出的。设计科学的产生表明设计除了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具体应用外,在方法论上也有了进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体系。现代设计以讲求多元化、动态化、优化及计算机化为特点,故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论,解决愈来愈复杂的设计课题。 ( 二)科学理论对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型理论对设计方法的影响,说明科学理论对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1 、控制论: 控制论重点研究动态的信息与控制、反馈过程,使系统在稳定的前提下正常工作。研究信息传递和变换规律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现代认识论将任何系统、过程和运动都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因而控制论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控制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它必须有目的,没有目的,就无所谓控制。设计目标控制,负反馈作用,发展出一些常用的设计方法,如柔性设计法、动态分析法、动态优化法、动态系统辨识法等。 2 、信息论: 信息论方法是现代设计的前提,具有高度综合性。信息论最早产生于通讯领域,申农是其倡导者,他引入了“熵”的概念作为信息的度量。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等问题。 3 、系统论: 所谓“系统”,即指具有特定功能的,互相有机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种有序性整体。系统论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来解决各种领域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设计系统原理是设计思维和问题求解活动的根本原理。具体设计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模式识别法、系统辨识法等。现代设计无时不与现代知识体系紧密相连,科学理论推进着设计,而设计科学同时也是科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1 、为什么说设计是社会财富转化的载体 ?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而且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科技资源需要设计加以综合的利用,变成优质的新商品,被市场大量的吸收,才完成了科技的社会财富化,发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2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以电能为例,人类电气文明的形成,正是设计将科学技术物化和商品化的过程。 ( 1 )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开发和适用的关系。所有类型的设计都含有技术的成分,而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通过设计转化成商品的。设计没有技术无以为设计,而科学技术没有设计参与也找不到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结合点,从而不能转化成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 2 ) 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技术的一个部分。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之所以高度强调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为什么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日本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 德国最早艺术到设计的这一性质并有效的加以利用。由于德国及时地、紧紧地抓住了设计,把有限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管理力量充分转化为商品,20世纪20年代以后德国产品在国际上独领风骚,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其综合国力迅速超过英、法而成为欧洲的第一强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认识到设计的这一作用。日本一贯重视应用技术超过理论科学。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搜罗、购买、吸收先进技术,并作进一步开发,同时将各种先进技术综合到产品设计中去。

(一)西方早期的美术设计理论 1、 瓦萨里 —— 西方美术史之父: 设计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瓦萨里将设计与比例关系联系在一起讨论:设计即是整体与局部的比例关系,局部与局部对整体的关系。人们可以这样说,设计只不过是人在理智上具有的,在心里所想象的,建立于理念之上的那个概念的视觉表现和分类。 2、 老普林尼: 古罗马的百科学者,在他的《博物志》中对古代艺术家的评价也常常使用“比例”这一术语。 3、 雕塑家波里克利托斯: 古希腊约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代表作《规范》 4、 英国画家荷加斯( 1697—1764 ): 著作《美的分析》(1753),是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 作为画家的荷加斯敏锐的意识到洛可可风格的意义:(1)提出线条的曲线美特征;(2)对线条的组合作出了十分精辟的分析;(3)分析了以线条为特征的视觉美和以实用性为特征的理性美;(4)曲线的视觉美是丰富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使用的理性美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实用需要为目的。 (二)19世纪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论著作分为两种类型 1、以1873年成立的设计学校为中心的设计教育理论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 欧文 · 琼斯 和 斯多弗 · 德雷瑟。 (1) 琼斯( 1809-1874 ) :琼斯给装饰设计理论界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他的经典著作《装饰的基本原理》(1856)。 琼斯的方法来源于荷加斯,他认为“美的实质是种平静的感觉,当视觉、理智和感情的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心灵就能够受到这种平静。” 作为一个功能主义者,琼斯强调的是:任何适合于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而勉强的形式既不适合也不美。 (2) 德雷斯( 1834-1904 ): 是琼斯的学生,代表作:《装饰设计的艺术》(1862)、《装饰设计的原则》(1873)、《日本:其建筑、美术与美术工艺》(1882)和《现代装饰》(1886)。 德雷斯在这些著作里强调研究过去的(包括伊斯兰的)古典装饰形式并将几何方式 引入对自然形态装饰的研究。 2、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作出的反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 奥古斯塔斯 · 普金 、 约翰 · 拉斯金 和 威廉 · 莫里斯。 ( 1 )普金( 1812-1852 )建筑师: 深切感受到工业革命造成的问题及其对欧洲的图案设计所造成的可悲影响。 普金的代表作《尖顶建筑或基督教建筑原理》(1841)中提倡复兴哥特风格,反对在墙壁和地板中使用三度空间表现法,推崇平面图案,要求装饰与功能一致。(功能主义提倡者) ( 2 )拉斯金( 1819-1900 ): 代表作《建筑的七盏明灯》(1849),关于建筑和装饰设计原理的书。目的是为了在工业化的英国恢复中世纪状况。 拉斯金主张将手工制作的、无拘无束的、生机盎然的作品与机器生产的无生气的精密物品对立起来:手工制作象征生命,而机器则象征死亡。 ( 3 )莫里斯( 1834-1896 ): 代表作《小艺术》(1877) 莫里斯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原则:1、恢复材料的真实性,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价值,这种材料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应该在所有的设计中得到尊重;2、强调设计家关心社会,通过设计来改造社会。 这种设计理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关于设计史: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设计史是一个极为年轻的课题,对于设计史的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1977年,英国成立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也将设计史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美术史学史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 森珀和里格尔 。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下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 森珀 (1803—1879):德国建筑家、理论家,是将达尔文进化论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提出唯物主义美术史论;里格尔,“装饰研究”以及“艺术意志”的提出。 (1)代表作: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两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1860-1863),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 (2)个人思想: 1>、认为艺术是一个生物性的功能组织,从远古至当代的艺术历史则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风格的定型和变化又是由地域、气候、时代、习俗,更重要是由材料和工具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他的这种美学上的唯物主义影响了欧洲许多美术史家和建筑家。 2>、他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这直接导致现代设计史研究的先驱吉迪恩写成著名的《空间、事件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3>、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在美术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4>、森珀从功能、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入手,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品(在他那里主要是建筑与工艺)的历史及风格,在艺术史研究中第一次树起唯物主义的大旗;更由于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为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这无疑为后来研究者冲破大艺术与小艺术的传统研究樊篱,在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3)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理论的疏漏得到了里格尔的批评。 2、 里格尔 (1858—1905):奥地利美术史学家 (1)代表作:1893年,里格尔出版了被认为是关于装饰艺术历史的重要著作《风格问题》,这部著作重要之处在于里格尔认识到装饰艺术研究是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这一认识对后世学者将设计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来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启发。 (2)个人思想: 1>、森珀更进一步,里格尔最终从价值上完全打破了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分界,将对传统小艺术的研究提高到了显学的地位。在他之前没有人对装饰进行过历史的研究。 2>、里格尔通过对装饰的历史研究进一步说明机械唯物主义美学的疏漏,并强调艺术作为一门心智的学科所必然有的精神性,里格尔将这种精神性称之为“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冲动”,即“艺术意志” 3>、里格尔将装饰艺术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针对森珀及其追随者说明艺术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成果,是积极地源于人的创造性精神的物质表现,而不是像森珀的追随者所认为的是对技术手段或自然原型的被动反应。艺术设计无疑是要服从媒质和技术的多样可能性和要求,但里格尔总是坚持创造性的自主和选择的原则,认为这是艺术活动的根本所在。 总结: 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 佩夫斯纳: 德国美术史家(1902-1983)(西方“设计的艺术”概念最早提出) (1)代表作《现代运动的先锋》(1936),是现代设计的宣言(西方设计学专业必读),开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心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现代设计的源泉》(1968)和《关于美术、建筑与设计的研究》(1968)则是更为重要的两本著作。 (2)个人思想: 1>、佩夫斯纳从社会美术史研究出发,最终将设计史独立出来而作专门研究,其所持的研究角度影响力一大批美术史家和设计史家; 2>、佩夫斯纳将类型引进设计史,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如家具设计史、建筑设计史、服装设计史等。 3>、佩夫纳斯说明了既要将设计史作为专项研究,更要使这种专项研究建立于美术史、科技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设计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审美行为的综合。 2、 吉迪恩( 1888-1968 ): 德国美术史家 (1)吉迪恩受到森珀研究的影响于1941年写成著名的《空间、时间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2)1948年,吉迪恩出版了设计史名著《机械化的决定作用》在该书中,吉迪恩强调现代世界及其人造物一直受到科技与工业进步的持续影响,对设计史的研究应该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3)吉迪恩曾直接受业于著名的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沃尔夫林对美术作品所做的形式分析以及对“无名的技术史”的提倡,坚持认为“无名的技术史”和“个体的创造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应当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 第三阶段:对后现代主义设计有影响的两位学者:罗兰·巴特和迪克·赫布狄奇 1、 罗兰 · 巴特( 1915-1980 ): 巴特以其《神话》(1957)一书,用符号学的方法讨论了神话,利用设计方法来传播的途径。认为设计最有能力将神话付诸于持久、坚实和可触的形式,并最终成为现实本身。 在巴特那里,所谓神话就是指图像与形式的社会意义。 2、 迪克 · 赫布狄奇: 赫布狄奇则是以《亚文化:风格的意义》(1979)表明了伯明翰大学当代学术研究中心与、这一研究群体对设计的关注,以及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看法。

  • 索引序列
  • 自考设计概论重点总结
  •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 自考设计概论重点总结笔记
  •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总结笔记
  • 设计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