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重点一般会在书中,你好好看一下大纲。211高校自考本科艺术设计,一年内毕业,考试次数少,免考多达9门,自考163网-自考本科报名、自考政策、自考资讯平台。还可以在网上看些习题:

百度账号为扣,包过。

还有后面几章写不下了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财政概述一、财政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品。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2)财政的定义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关系;财政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成为一定形态下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二、财政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决定着封建制国家财政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封建制国家职能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财政为垄断组织在国家上的竞争服务,为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服务。社会主义财政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它是国家筹集、供应和管理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体现着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三、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四、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可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即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它可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3)经济稳定即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该职能可以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第二章 财政收入总论一、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二、按社会产品价值的构成分类1)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C表示2)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用V表示三、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该指标要受到三具因素的制约:国民收入问题;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四、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办法1)经验数据法即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2)要素分析法即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第三章 税收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税收的形式特征1)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2)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三、税制要素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征税的客体。它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4)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交全部税款。5)违章处理是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对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有重要意义。四、税收分类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2)按税收的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五、流转税1)对象和特点又称商品课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第二,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第三,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第四,计征简单。2)主要税种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消费税,是以某些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关税,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种。六、所得税1)概念和特点所得税又称收益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额,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总额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税负不易转嫁;第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第三,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第四,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2)主要税种三种:企业所得税、外间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七、其他课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第四章 国债一、国债的概念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二、国债的特征1)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三、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国债制度1)国债的分类: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按照利率情况,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按照借债的方法,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可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2)国债制度,包括国债分类、国债的发行、国债的偿还和国债市场。五、国债的发行1)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即发行价格等于证券票面金额。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2)国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身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债券支付。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强权迫使国民购买国债。六、国债的偿还1)国债的偿还方式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等等五种。2)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结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等等。第五章 财政支出总论一、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1)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三、财政支出的规模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主要有“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非均衡增长模型”。四、财政支出的原则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3)“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六、政府采购制度1)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和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要商品和劳务的行为。2)政府采购特点:采购主体的特殊性;采购对象的多样性;采购资金的公共性;采购数量的规模性;政府采购的政策性;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政府采购的规范性;政府采购是典型的财政购买性支出;2)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管理等等。3)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采购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经费支出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与内容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2)国防经费支出的概念与内容国防经费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我国的国防经费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其中主要是用于陆、海、空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国防建设和国防科研费,还包括战争时期的作战费用。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经费支出的控制对于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来讲,应该: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与内容性质: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内容: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可分为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等;按支出的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主要有定员定额管理、预算管理两大类。三、财政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的特点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第二,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第三,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推动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和社会优抚。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二、财政补贴的概念与内容1)财政补贴的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财政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铁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2)财政补贴的内容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助、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等等;按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可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 、分配环节的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补贴、生活补贴;按补贴的内容可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第八章 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一、国家预算的概念和组成1)概念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2)组成国家预算的组成是指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环节。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上来看,国家预算又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二、国家预算的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确定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完整性:是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九寒天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法律性:是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概念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2)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预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四、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1)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时间编制预算草案;中央政府经常性预算不列赤字;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2)预算执行,是指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算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3)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五、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外资金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主要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和灵活性。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根据财力的集中与分散、财权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我国的预算实行过以下四种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分级预算体制。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和优点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内容。分税,是指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分权,是指划分各级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立法权、减免权和征管权;分征,是指分别设置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不得混淆或平调、挤占。分税制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第二,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改变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四,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第九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一、财政政策与财政目标1)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与手段。2)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3)财政目标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二、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措施与财政信用措施: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财政信用措施是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2)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稳定器自动的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三、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财政收支平衡,简称“财政平衡”,通常是指 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要实现财政平衡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支平衡必须以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第二,财政收支平衡必须是真实的平衡。四、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1)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看财政赤字是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效果。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2)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财政发行、财政透支、运用上年财政结余(或累计结余)、发行公债等等。第十章 金融导论一、金融的构成1)金融的概念金融,概括地说,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3)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三、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3)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4)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5)民间信用,即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四、金融工具1)概念和特征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权利的证书。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偿还性、可转让性、安全性、收益性。2)种类商业票据,是在发生商业信用时立下的凭证,记载由商业信用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人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开出的,从其账户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命令书。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大额存款单,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单。其通常不记名,面额固定,金额较大,并在市场买卖转让。五、信用的职能1)资金再分配职能。信用可以将其他方式所不能动员的闲置资金汇集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方面。这种以偿还为条件动员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职能。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六、利率的种类和利率的制定及利率的作用1)利率的种类: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等等。2)利率的制定:马克思认为,利率会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摆动。在我国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利率水平要适当;第二,要体现国家政策要求;第三,要理顺存贷款利率关系;第四,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第五,要考虑市场供求;第六,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3)利率的作用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经济利益的手段;再次,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自学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所学专业的考试课程较多,所有科目合格通过后才能毕业。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巩固,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好过的。自学考试好不好过,主要还是要看自考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如果自考生的学习基础较巩固,而且离开学校时间不久,日常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多,那么自学考试对于此类考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坚持做好平时的复习,在考试时放松心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即可。 金融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律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学习金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经济法理论为基础学习金融法。 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与税法、环保法、企业法、破产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共同组成了经济法的内容。因此,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有关经济法的理论、原则、方法等对学习金融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把握金融法的结构体系,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 金融法的结构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与监管法律制度、金融服务市场法律制度、货币市场法律制度、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第一部分实际上是金融组织法律制度;第二部分是金融组织从事金融业务范围法律制度;第三部分是金融监管中对货币及利率、汇率进行监管的法律制度;第四部分是资本筹集、转让及监管法律制度。 三、在全面把握金融法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和理解。 金融法课程内容较多,违背教材的方法是不足取的,更主要的是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并在实际中运用。因此,学员学习此内容时,应注意把握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尽管自学考试出题范围较广,各种题型纷繁复杂,但亦有规律可循。其基本要求就是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这里的重点突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贷款法律制度、信贷担保法律制度等等。 (二)是各章重点。每章的具体内容较多,但各章有各章的重点问题。 如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一章中,其重点是第一节中国人民银行法概述,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机构,第三节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第四节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等。再如第七章储蓄管理法制制度,重点是第三节储蓄存款的有关规定,第四节《储蓄管理条例》。 (三)是具体的重点问题。 如担保的方式、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业务及资产运用业务的基本内容、外汇管理的基本内容等等。 (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金融本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加速或抑缓的作用。制订金融法的目的就在于使金融活动纳人法制的轨道,学习金融法的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加上金融体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就要学员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好金融法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自学考试的一个重要出题点。但由于自学考试测试的实际问题是不固定的,这就要求学员更全面地了解有关具体规定。为帮助大家学习金融法课程,下面就各章重点及难点问题作一简单提示。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

还有后面几章写不下了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财政概述一、财政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品。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2)财政的定义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关系;财政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成为一定形态下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二、财政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决定着封建制国家财政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封建制国家职能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财政为垄断组织在国家上的竞争服务,为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服务。社会主义财政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它是国家筹集、供应和管理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体现着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三、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四、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可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即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它可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3)经济稳定即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该职能可以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第二章 财政收入总论一、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二、按社会产品价值的构成分类1)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C表示2)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用V表示三、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该指标要受到三具因素的制约:国民收入问题;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四、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办法1)经验数据法即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2)要素分析法即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第三章 税收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税收的形式特征1)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2)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三、税制要素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征税的客体。它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4)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交全部税款。5)违章处理是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对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有重要意义。四、税收分类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2)按税收的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五、流转税1)对象和特点又称商品课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第二,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第三,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第四,计征简单。2)主要税种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消费税,是以某些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关税,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种。六、所得税1)概念和特点所得税又称收益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额,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总额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税负不易转嫁;第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第三,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第四,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2)主要税种三种:企业所得税、外间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七、其他课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第四章 国债一、国债的概念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二、国债的特征1)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三、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国债制度1)国债的分类: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按照利率情况,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按照借债的方法,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可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2)国债制度,包括国债分类、国债的发行、国债的偿还和国债市场。五、国债的发行1)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即发行价格等于证券票面金额。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2)国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身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债券支付。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强权迫使国民购买国债。六、国债的偿还1)国债的偿还方式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等等五种。2)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结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等等。第五章 财政支出总论一、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1)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三、财政支出的规模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主要有“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非均衡增长模型”。四、财政支出的原则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3)“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六、政府采购制度1)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和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要商品和劳务的行为。2)政府采购特点:采购主体的特殊性;采购对象的多样性;采购资金的公共性;采购数量的规模性;政府采购的政策性;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政府采购的规范性;政府采购是典型的财政购买性支出;2)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管理等等。3)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采购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经费支出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与内容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2)国防经费支出的概念与内容国防经费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我国的国防经费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其中主要是用于陆、海、空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国防建设和国防科研费,还包括战争时期的作战费用。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经费支出的控制对于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来讲,应该: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与内容性质: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内容: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可分为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等;按支出的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主要有定员定额管理、预算管理两大类。三、财政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的特点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第二,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第三,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推动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和社会优抚。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二、财政补贴的概念与内容1)财政补贴的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财政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铁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2)财政补贴的内容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助、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等等;按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可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 、分配环节的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补贴、生活补贴;按补贴的内容可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第八章 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一、国家预算的概念和组成1)概念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2)组成国家预算的组成是指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环节。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上来看,国家预算又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二、国家预算的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确定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完整性:是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九寒天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法律性:是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概念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2)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预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四、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1)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时间编制预算草案;中央政府经常性预算不列赤字;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2)预算执行,是指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算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3)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五、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外资金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主要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和灵活性。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根据财力的集中与分散、财权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我国的预算实行过以下四种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分级预算体制。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和优点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内容。分税,是指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分权,是指划分各级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立法权、减免权和征管权;分征,是指分别设置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不得混淆或平调、挤占。分税制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第二,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改变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四,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第九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一、财政政策与财政目标1)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与手段。2)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3)财政目标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二、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措施与财政信用措施: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财政信用措施是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2)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稳定器自动的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三、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财政收支平衡,简称“财政平衡”,通常是指 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要实现财政平衡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支平衡必须以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第二,财政收支平衡必须是真实的平衡。四、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1)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看财政赤字是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效果。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2)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财政发行、财政透支、运用上年财政结余(或累计结余)、发行公债等等。第十章 金融导论一、金融的构成1)金融的概念金融,概括地说,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3)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三、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3)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4)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5)民间信用,即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四、金融工具1)概念和特征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权利的证书。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偿还性、可转让性、安全性、收益性。2)种类商业票据,是在发生商业信用时立下的凭证,记载由商业信用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人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开出的,从其账户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命令书。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大额存款单,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单。其通常不记名,面额固定,金额较大,并在市场买卖转让。五、信用的职能1)资金再分配职能。信用可以将其他方式所不能动员的闲置资金汇集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方面。这种以偿还为条件动员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职能。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六、利率的种类和利率的制定及利率的作用1)利率的种类: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等等。2)利率的制定:马克思认为,利率会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摆动。在我国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利率水平要适当;第二,要体现国家政策要求;第三,要理顺存贷款利率关系;第四,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第五,要考虑市场供求;第六,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3)利率的作用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经济利益的手段;再次,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你是在问期末考试的复习范围还是要演讲需要例子,还是什么。如果想了解的话,可以到专门的有关金融和财政的网站上去看哦,哪里会有很多各种大家对实时的评论哦。祝好运!

自考《财政与金融》复习试题汇总(含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C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商品价值 C 一部分社会产品 D 社会总产值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A 增加就业 B 调节社会收入 C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D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在财政收入形式中,占比重最大的收入是( A )。A 税收 B 公债 C 规费 D 国有资产收益4、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标志是( B )。A 纳税人 B 课税对象 C 税率 D 税目5、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从性质上看属于( C )。A 消费性支出 B 补偿性支出 C 积累性支出 D 转移性支出6.在编制预算时就已经安排了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人,称为( C )A.决算赤字 B.财政赤字 C.赤字财政 D.财政结余7、以上个财政年度的指标为基础,按照本财政年度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的预算编制形式我们称其为( A )。A 增量预算 B 零基预算 C 一般预算 D 特别预算8、消费贷款属于( D )A 商业信用 B 银行信用 C 国家信用 D 消费信用9、在现代信用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是( B )A 商业信用 B 银行信用 C 国家信用 D 消费信用10、我国的中央银行属于( A )。A 单一型 B 复合型 C 跨国型 D 准中央银行型11、以下不属于同业借款形式的是( B )。A 同业拆借 B 回购协议 C 转贴现 D 转抵押12、证券买卖双方成交后2~3天内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称为( A )。A 现货交易 B 期货交易 C 期权交易 D 信用交易13、1美元 =6.23元人民币,是属于( C )A 单一标价法 B 换算标价法 C 直接标价法 D 间接标价法14、中央银行在经济衰退期应采取( B )法定存款准备金。A 调高 B 降低 C 不改变 D 取消15、政府在经济高涨时应( B )。A 买入证券 B 卖出证券 C 都可以 D 不能用买卖证券调控经济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 A C E )。A充分就业 B 通货紧缩 C 物价稳定 D 经济滞胀 E 国际收支平衡2.税收具有(ACD )的特征A.强制性 B.层次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E.深刻性3、税收制度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 ABCDE )A.纳税期限 B.纳税环节 C.纳税人 D.征税对象 E.税率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 C D E )。A 文教科卫支出 B 社会救济 C 国企技改资金 D 国道建设费 E 医疗经费5、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商业保险6、货币当局对货币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ABC )A.公开市场操作 B.贴现率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D.直接管制 E.行政手段7、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具有( B C D E )特点A 分利 B 分税 C 分权 D 分征 E 分管8、金融工具具有( A B C D )特点。A风险性 B偿还性 C流动性 D收益性 E 虚拟性9、我国政策性银行有( A D E )A 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 B 交通银行 C 光大银行D 国家开发银行 E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0、下面属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 B D )A 国家预算 B 利率 C 税收 D 公开市场业务 E 国债三、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5分,共15分)1、公共产品一般都是无形产品。 ( × )2、财政收支活动既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又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 )3.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双方面让渡。( × )“双”改为“单”4.中央国库业务由财政部代理。( ×)“财政部”改为“中国人民银行”5. 对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的企业,财政都可以进行补贴。( × )只对政策性亏损补贴6、消费税、增值税、资源税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 × )消费税是中央独享7、我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是跨年制。( × )是历年制8.借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选.“借款”改为“存款9、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 )10、采取“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如果控制力度过猛,容易导致经济萎缩,失业率上升。( √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某零售商店销售一台数字电视机(含税)售价为6000元,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假定购入该商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项税额为500元,请计算该商店(一般纳税人)应缴纳增值税税额。(小数保留二位)解:该商品的销项税额=6000÷(1+17%)×17%=871.79元该商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500元该商店应缴纳增值税税额=871.79-500=271.79元2.某企业因生产急需流动资金,将一张面额为50万元、距到期日尚需120天的票据以9%的年贴现率卖给银行,问企业能获得多少贴现款。(小数保留二位)解: 贴现所得额=50 X (1-9% X 120/360) =48.5万元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及其实现途径。答: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 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2分)实现途径:(1)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共给时,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结余政策);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共给时,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赤字政策);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共给时,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中性政策)。¥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自考《财政与金融》复习试题汇总(含答案)自考《财政与金融》复习试题汇总(含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C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商品价值 C 一部分社会产品 D 社会总产值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A 增加就业 B 调节社会收入 C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D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在财政收入形式中,占比重最大的收入是( A )。

自考金融理论实务知识点有哪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简称自学考试、自考,分为社会型考生和应用型考生。自学考试为人民群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制度保障,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点击进入: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当地政策,>>自考金融理论实务知识点可以登录猎考网查找。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猎考网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登录网址自考学习1全面提升学习兴趣,比机械记忆强太多学习兴趣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对于刚接触的学习材料抱有新鲜感,利用好这心态,进行最全面的学习备考材料,圈要点、查资料、做笔记。全面学习的趣味性非常高,考生也能基本掌握考试内容。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2深入学习,发掘重点当我们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就要开始深入学习,对照考纲挖掘所学内容里的重点,最后将书里的重点内容,反复记忆、消化。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牢记于心,及格率大大增加。3熟能生巧,量化试题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在复习的时候,也不仅仅看书、做笔记这么简单,要知道我们是自考生!在读书复习的时候,大量做考卷做试题,才能让我们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重点突破。4知识有共性,举一反三在我们不断进行学习、做习题的时候,还要学会总结,易错的地方马上纠正,并发现这些所学知识的共性,学会举一反三。以上是关于成人自考相关内容,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建筑项目是反映经常项目扣资本项目收支差额的项目,因为这种项目反映出来的也就是经常项目,所以它这个资本项目就可以体现出来一个建筑项目的支差额的项目。

找方法了。财政与金融嘛多看看书 ,记得到就答的起,财务管理要多注意公式 。温故而知新。

自考学习以自己学习为主,主要参考教材和考试大纲加上一些网上学习资料,此外就是历年的考试真题。重点就是吃透考试大纲,用好教材,这是出题的根本,最好是在买一套模拟题做做,巩固学习成果,要制定计划花时间好好学习的。自考要靠真知识才能通过的,多努力吧总体上讲自考课程考试安排要先易后难,基础课程简单,专业课程难一些,一次考试最多报考4科,所以一次考试选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有难有易,提高备考效率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自考学习以自己学习为主,主要参考教材和考试大纲加上一些网上学习资料,此外就是历年的考试真题。重点就是吃透考试大纲,用好教材,这是出题的根本,最好是在买一套模拟题做做,巩固学习成果,要制定计划花时间好好学习的。自考要靠真知识才能通过的,多努力吧总体上讲自考课程考试安排要先易后难,基础课程简单,专业课程难一些,一次考试最多报考4科,所以一次考试选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有难有易,提高备考效率

找方法了。财政与金融嘛多看看书 ,记得到就答的起,财务管理要多注意公式 。温故而知新。

自学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所学专业的考试课程较多,所有科目合格通过后才能毕业。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巩固,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好过的。自学考试好不好过,主要还是要看自考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如果自考生的学习基础较巩固,而且离开学校时间不久,日常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多,那么自学考试对于此类考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坚持做好平时的复习,在考试时放松心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即可。 金融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律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学习金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经济法理论为基础学习金融法。 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与税法、环保法、企业法、破产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共同组成了经济法的内容。因此,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有关经济法的理论、原则、方法等对学习金融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把握金融法的结构体系,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 金融法的结构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与监管法律制度、金融服务市场法律制度、货币市场法律制度、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第一部分实际上是金融组织法律制度;第二部分是金融组织从事金融业务范围法律制度;第三部分是金融监管中对货币及利率、汇率进行监管的法律制度;第四部分是资本筹集、转让及监管法律制度。 三、在全面把握金融法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和理解。 金融法课程内容较多,违背教材的方法是不足取的,更主要的是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并在实际中运用。因此,学员学习此内容时,应注意把握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尽管自学考试出题范围较广,各种题型纷繁复杂,但亦有规律可循。其基本要求就是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这里的重点突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贷款法律制度、信贷担保法律制度等等。 (二)是各章重点。每章的具体内容较多,但各章有各章的重点问题。 如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一章中,其重点是第一节中国人民银行法概述,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机构,第三节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第四节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等。再如第七章储蓄管理法制制度,重点是第三节储蓄存款的有关规定,第四节《储蓄管理条例》。 (三)是具体的重点问题。 如担保的方式、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业务及资产运用业务的基本内容、外汇管理的基本内容等等。 (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金融本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加速或抑缓的作用。制订金融法的目的就在于使金融活动纳人法制的轨道,学习金融法的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加上金融体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就要学员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好金融法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自学考试的一个重要出题点。但由于自学考试测试的实际问题是不固定的,这就要求学员更全面地了解有关具体规定。为帮助大家学习金融法课程,下面就各章重点及难点问题作一简单提示。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你是在问期末考试的复习范围还是要演讲需要例子,还是什么。如果想了解的话,可以到专门的有关金融和财政的网站上去看哦,哪里会有很多各种大家对实时的评论哦。祝好运!

自考金融理论实务知识点有哪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简称自学考试、自考,分为社会型考生和应用型考生。自学考试为人民群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制度保障,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点击进入: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当地政策,>>自考金融理论实务知识点可以登录猎考网查找。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猎考网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登录网址自考学习1全面提升学习兴趣,比机械记忆强太多学习兴趣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对于刚接触的学习材料抱有新鲜感,利用好这心态,进行最全面的学习备考材料,圈要点、查资料、做笔记。全面学习的趣味性非常高,考生也能基本掌握考试内容。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2深入学习,发掘重点当我们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就要开始深入学习,对照考纲挖掘所学内容里的重点,最后将书里的重点内容,反复记忆、消化。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牢记于心,及格率大大增加。3熟能生巧,量化试题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在复习的时候,也不仅仅看书、做笔记这么简单,要知道我们是自考生!在读书复习的时候,大量做考卷做试题,才能让我们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重点突破。4知识有共性,举一反三在我们不断进行学习、做习题的时候,还要学会总结,易错的地方马上纠正,并发现这些所学知识的共性,学会举一反三。以上是关于成人自考相关内容,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1、货币的出现与商品交换紧密相连,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2、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们的劳动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分。 3、所有的私人劳动者的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总劳动,从而使劳动具有了社会劳动的属性。 4、私人劳动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它具有社会意义并转化为社会劳动。解决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唯一途径是交换。 5、交换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6、一切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体力或脑力。 7、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8、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9、金属货币的优点:易于分割;易于保管;价值高,易携带。 10、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形态流通的,每次交易都要鉴定金属条块的成色。 11、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铜铸币,银铸币是清朝末期才开始铸造。金铸币在我国较少铸造。 12、西方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 13、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 14、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主要形式有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15、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北宋——交子。 16、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也是一种纸制货币。 17、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称为“存款货币”。 18、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19、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卡,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了牡丹卡,1990年之后,各家银行相继推出推出自己的银行卡。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 2、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实际包括计价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三个相辅相成的功能。 3、货币的贮藏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4、以货币形式贮藏的最大缺点就是收益较低。 第三节 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3、国家对货币单位的规定通常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4、流通中的货币有主币和辅币。主币又称本位币。主币的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5、无限法偿货币具有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辅币为有限法偿。 6、在欧美,足值的本币基本上实行“自由铸造”制度。 7、国家货币制度类型大致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前三类统称为金属货币制度。8、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法律规定白银为货币币材,用白银铸造的银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与银币同时流通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9、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11、纯粹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 1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13、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14、目前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2005年7月21日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5、二次大战后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又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实行固定汇率制。(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7、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8、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将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这种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19、1974年4月1日,货币与黄金完全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20、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一是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二是黄金非货币化;三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四是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21、1991年1月1日,欧元诞生,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成功范例。 22、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蒙代尔提出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二、主要概念 1、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2、铸币: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国家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3、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 4、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也是一种纸制货币。 5、存款货币: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中存入的用于转账结算的货币 6、电子货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信用货币。即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7、足值货币: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8、不足值货币: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也是信用货币。 9、计价单位:是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 10、交易媒介: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11、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赊销现象中,用于支付赊购商品款项的货币即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12、财富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13、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14、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就是货币单位。 15、无限法偿:是指法律保护取得支付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 16、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17、主币:指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又称本位币。 18、辅币:是指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 19、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将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这种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20、区域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建立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三、要点领会 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1)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他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富有逻辑地论证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须性。 (2)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们的劳动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分:一方面,私有制使私人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了私有属性,是他个人的私人劳动,由此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归他个人所有;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又使每个私人生产者只能生产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而整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是由所有的私人生产者的劳动来满足的。因此,所有的私人劳动者的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总劳动,从而使劳动具有了社会劳动的属性。于是,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它具有社会意义并转化为社会劳动。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是交换。 交换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3)商品价值论 确定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提出了价值的概念。即一切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体力或脑力。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质上相同,因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4)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得到表现的。通过交换,价值取得了可以捉摸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是价值形式。当某一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生了。 由此可看出,货币本身是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这种商品也由此而具有了双重使用价值 因而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推动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 4 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商品交换对充当媒介的货币产生更高的要求,不仅货币的数量要能够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商品数量而保持同步的增长,而且还要使得到交换更加便利、安全和快速。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货币对自身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扬弃,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 3、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易媒介时发挥交易媒介的职能。商品所有者将其商品卖出,挽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货币作交易的媒介为交易服务,这就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4、货币为什么具有财富贮藏职能 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当货币成为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媒介时,它便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人们愿意将货币作为贮藏财富的一种形式。 5、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规定货币的铸造与发行 6、自由铸造的意义 可以使铸币的市场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或者说,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保持货币币值、物价的稳定。 7、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8、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区别 (1)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2)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不能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相同之处在于,也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要想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该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 9、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 (1)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2)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5 (3)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10、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十进制。 (2)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 (3)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1、为什么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政府保证以1934年1月确定的35美元盎司黄金的官价向其他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兑换其持有的美元,其他各国政府则规定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根据本国货币法定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确定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IMF,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 (2)“双挂钩”的规定使美元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中,即“特里芬难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突破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和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外汇收支出现大量逆差,黄金储备外流。 13、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 (2)黄金非货币; (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 索引序列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