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针灸自学考试专业

针灸自学考试专业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针灸专业

针灸推拿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取得医师资格证才可以合法从事。(保健按摩除外)根据教高2002-10号文件,2002年以后入学的医学类成教、自考都不可以作为报考执业医师的学历依据。所以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医学类自考全国已经取消了。医学类成教也只接受在职医务人员就读。想学针灸推拿并考医师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师承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为名义报考,但手续相当繁琐,要求特别严,对老师资格的认证也极其严格。另一种就是先以成教、自考等方式取得和中医相近专业(像中药)的大专、本科文凭。自考比较难,需要考十几门,如果每门都能顺利通过,加上教材费用,一千甚至几百元就可以搞定。要是参加辅导班,就难说了。成教比较简单,一年的学费2000-3000。书费另算。通常大专2-3年,高起本4-5年,专升本3年。取得文凭后再报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毕业那年就可以报考执业医师。后者相对切合实际一点,而且取得证以后两年就可以升主治了,但有些院校不招非医学类本科毕业的,得留意一下招生简章。而且非专业人士想考取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针灸推拿专业不可以参加自考本科。因为针灸推拿专业属于医学专业,自考中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医学专业。

针灸推拿学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该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扩展资料:

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主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

2、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针灸推拿学专业

自考针灸推拿本科有可以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医师。中医学专业可以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医师、医疗养生、针灸推拿等工作,还可以在制药类企业从事中药研发、中药制剂等工作。

针灸专业自学考试

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 ,头气有街, 。”

12.《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 ,有气海,有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3.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 为“根”、以 三部为“结”。

14.“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 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 的联系。

15.足厥阴经“根”部在 ,“结”部在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 。

17.《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 ,濡筋骨, 也。”

18.《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内连五脏, 。”

19.《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 。”

20.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指导 。

(三)判断题

1.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说明了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

2.经络理论只对针灸临床有指导作用。( )

3.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阳经合并为六经。( )

4.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脉既有相互衔接的联系,也有全身的循环流注。( )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 )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

7.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

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阴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

9.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10.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

11.手厥阴经“本”部在神门,“标”部在腋内动脉。( )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 )

13.足少阳经的”根,,部在厉兑,“结”部在颡大(钳耳)。( )

14.髓海位于腰部,为肾之腑,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

15.胸部为气海,原气所聚之处,贯膈而行气血。(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

17.经络的病理变化说明,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气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

18.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 )

19.巅顶头痛与督脉、足厥阴经病变有关。( )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据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体现。( )

(四)问答题

1.《内经》对经络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

2.论述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哪几方面?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论述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

6.论述气街的结构特点。

7.简述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

8.论述经络的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B 2.E 3.A 4.D 5.B 6.E 7.A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B 16.A 17.B 18.B 19.B 20.E

(二)B型题1.D 2.B 3.E 4.A 5.B 6.C 7.E 8.B 9.C 10.A 11.D 12.B13.B 14.E 15.A 16.C 17.A 18.E 19.A 20.B.21.E 22.E 23.A 24.B25.B 26.C 27.A 28.A 29.B 30.C 31.B 32.C 33.D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0.C 41.D 42.A 43.C 44.B 45.A 46.C 47.B 48.E49.A 50.E 51.C 52.A 53.B 54.D 55.B 56.D57.A 58.C 59.D 60.A

(三)D型题1.BC 2.AB 3.CD 4.AE 5.CE 6.AD 7.AB 8.BD 9.AC 10.DE 11.BC 12.AC 13.AD 14.DE 15.AC 16.BD 17.DE 18.CD 19.BC 20.BD

(四)X型题

1.ACE 2.ABC 3.A.DE 4.ABC 5.ABC 6.CDE7.AD8.CDE 9.ACE 10.BCE 11.ADE 12.ABDl3.CDE14.ABC 15.CDE16.ABC17.ABC18.ACD19.ADE 20.A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与奇经相对,指十二经脉。因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正经。

4.“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奇经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5.即指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特点是都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于本经(合)。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加强表里两经在躯体深部的联系。

6.即指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7.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8.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9.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

10.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分四气街,即胸气街、腹气街、头气街、胫气街。气街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和经络在头、胸、腹、胫的分段联系。

11.即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胃为水谷之海。“海”,川归聚之所。经络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1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日:“真气者,经气也。”

13.是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二)填空题

1.府藏 支节

2.之所以成 之所以起

3.1973 帛书中

4.《黄帝八十一难经》 《内经》

5.外感热病 经络学说

6.手足末端 头面部

7.十五络脉 浮络与孙络

8.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9.离、入、出、合 体腔深部的

10颃(面) 角(头)

11.腹气有街 胫气有街

12.血海 水谷之海

13.四肢 头、胸、腹

14.上下部位 两极间

15.大敦 玉英、膻中

16.沟通肢窍 保卫机体

17.营阴阳 利关节者

18.入舍于经脉 散于肠胃

19.腰背委中求 面口合谷收

20.辨证归经 针灸治疗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1 5.× 1 6.× 1 7.× 1 8.× 1 9.√ 20.√

(四)问答题

1.《内经》作为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其对经络的论述最为详尽,主要阐述的内容为:其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还无端的传注系统。其二,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其三,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其四,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其五,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2.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有时沿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艾灸时热感也可由施灸部位向远部扩散,气功练功者也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路线流动,故此把这种感应和传导看成是经络循行。

(2)穴位功效的总结。通过长期针灸临床观察,随着对穴位功能作用的掌握,将已知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归类,发现了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从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而且脏腑有病,按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病痛可随之缓解,由体表病理现象推理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学说形成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之清浊,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了古代医家当时已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通过直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5)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讨论经络形成时也不能忽视古代哲学思想对经络形成的影响,如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天入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对经络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上述5点可以说是经络形成的主要依据。

3.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上述是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4.经络系统有以下主要内容:

(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脉包括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为手三阴。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为手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为足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足三阴经。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作用。

(2)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3)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还有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遍布全身。

(4)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或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其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因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5)十二经筋。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经筋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6)十二皮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反应于体表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上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相同点:“根”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不同点:“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6.气街的结构特点如下:

其一,纵横交错,以横向为主,呈网络结构。十四经脉按纵向将人体各部有机相联,气街则主要按横向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器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气街网络结构。四街中,头、胸、腹之气街均为横向联系的结构特点,胫之气街虽为纵向结构,究其缘由与胫部不概脏腑,以及胫部与躯干纵向相连有关。

其二,分为四部。气街将人体从上至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说明头、胸、腹、胫各部的分段联系,使各部既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和自身特有的功能活动,又通过各部所分布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四海、腧穴等将四部连为一体,特别是四海与气街四部相处一致,如脑为髓海位于头部,与头之气街相合。膻中为气海位于胸部,与胸之气街一致。胃为水谷之海位居上腹部,与腹之气街相合。冲脉为血海位于下腹部,又与胫之气街相连。

其三,前后相应连贯。气街结构的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胸之气街与腹之气街。胸之气街将胸膺与背部连贯一起,腹之气街将腹部与背腰部密切相连。由于有了胸、腹之气街的联系途径,气街通道使人体胸腹部与背腰部形成了前后对应的结构关系。针灸学处方配穴中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理论,根据来源于此。古代医家运用阴阳学说创立了针灸临床上“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治疗方法,也是通过胸、腹气街的通道而形成的。

7.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产生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是:①经络实证主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如在经络所过之处发生疼痛。②经络虚证主要是由经气虚陷,气血不足所致,如在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③经气衰竭时,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④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经厥逆而出现厥证,如足阳明经经气变动失常出现“骭厥”。

8.由于经络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紧密相连,并通过经络将全身组织和器官联系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整体,故它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起联系整体的作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

(2)起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和经络之气的作用转输运送全身发挥作用。

(3)起防御机体的作用。人体之所以能健康生活,少受外邪侵犯,主要靠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充养到络脉,使肌腠密致,起保卫肌体、抵抗外邪的作用。

(4)维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应关系。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经络系统在通达内外的基础上,同时与大自然建立了相互适应的关系,如脉搏四时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又如一日之内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情况,每经气血有盛衰时辰,子午流注针法,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人体之所以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作用。

针灸推拿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取得医师资格证才可以合法从事。(保健按摩除外)根据教高2002-10号文件,2002年以后入学的医学类成教、自考都不可以作为报考执业医师的学历依据。所以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医学类自考全国已经取消了。医学类成教也只接受在职医务人员就读。想学针灸推拿并考医师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师承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为名义报考,但手续相当繁琐,要求特别严,对老师资格的认证也极其严格。另一种就是先以成教、自考等方式取得和中医相近专业(像中药)的大专、本科文凭。自考比较难,需要考十几门,如果每门都能顺利通过,加上教材费用,一千甚至几百元就可以搞定。要是参加辅导班,就难说了。成教比较简单,一年的学费2000-3000。书费另算。通常大专2-3年,高起本4-5年,专升本3年。取得文凭后再报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毕业那年就可以报考执业医师。后者相对切合实际一点,而且取得证以后两年就可以升主治了,但有些院校不招非医学类本科毕业的,得留意一下招生简章。而且非专业人士想考取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针灸推拿专业不可以参加自考本科。因为针灸推拿专业属于医学专业,自考中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医学专业。

针灸推拿学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该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扩展资料:

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主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

2、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针灸推拿学专业

针灸自学考试专业

针灸推拿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取得医师资格证才可以合法从事。(保健按摩除外)根据教高2002-10号文件,2002年以后入学的医学类成教、自考都不可以作为报考执业医师的学历依据。所以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医学类自考全国已经取消了。医学类成教也只接受在职医务人员就读。想学针灸推拿并考医师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师承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为名义报考,但手续相当繁琐,要求特别严,对老师资格的认证也极其严格。另一种就是先以成教、自考等方式取得和中医相近专业(像中药)的大专、本科文凭。自考比较难,需要考十几门,如果每门都能顺利通过,加上教材费用,一千甚至几百元就可以搞定。要是参加辅导班,就难说了。成教比较简单,一年的学费2000-3000。书费另算。通常大专2-3年,高起本4-5年,专升本3年。取得文凭后再报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毕业那年就可以报考执业医师。后者相对切合实际一点,而且取得证以后两年就可以升主治了,但有些院校不招非医学类本科毕业的,得留意一下招生简章。而且非专业人士想考取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自考针灸推拿本科有可以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医师。中医学专业可以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医师、医疗养生、针灸推拿等工作,还可以在制药类企业从事中药研发、中药制剂等工作。

针灸自学考试专业课

《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1. 学针灸推拿需要学习哪几门相关课程 正常人体解剖、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 *** 学、骨伤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外科学等可以选学,如果不是为了拿学位。 2. 针灸推拿专业为什么要学市场营销课程 针灸也需要学习营销去推广,现在国外都在学这个,都是营销推广的效果,以后你自己做了,也要学会这一手,才能扩大你的市场啊 3. 针灸推拿专业有些什么学习课程 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不一样.中医必修的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四部经典版(内经,伤寒,金匮权,温病)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实验针灸,针灸医籍选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可能会开气功如太极拳,少林内功,易筋经之类的.选修课有中医外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急诊,中医眼科,皮肤科之类,有些也许会是必修.西医方面必修一般是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病理解剖,神经病学,选修多点,西医的都学.就这方面各个学校有出入.公共课程就不说了.(PS:全是我自己所学,不是ctrl+c,ctrl+v) 4. 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针灸推拿专业每个学期分别都学习哪些课程也就是各个学期的课表是什么 大体来说,同楼上说的一样,大一大二基础课,大三以后专业课,但是虽然都是针灸推拿专业,但是因为研究方向不同,所以课程安排也不同,比如康复方向,运动损伤方向,日语英语方向,本硕方向。而且,即使同样都是一个方向,课程安排也不是相同的,每年都会有变动,比如06级同07级的康复方向,课程安排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5. 中医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每一年的课程是增样赶排的 修业年限:5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中医学、现代医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内科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病学、神经解剖学 临床实习安排: 第六学期课间实习9周.实习内容:中医内科、针灸科;第九、十学期毕业实习一年.实习内容:中医内科、针灸科、推拿科、医技科室各2个月;神经内科1个月,康复科、中医妇科、中医伤科各2周。 教学时数分类表 课程分类 门数 学时 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公共基础课程 14 954 24.5% 专业基础课程 12 1710 44% 专 业 课 11 720 18.5% 任选课程 0 504 13% 合 计 0 3888 100%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进程表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按学 期 分 配 学 时 数 按 学 年 及 学 期 分 配 学 时 必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总 计 讲 课 实验 实习讨论 Ⅰ学年 Ⅱ学年 Ⅲ学年 Ⅳ学年 Ⅴ学年 1 学期 2 学期 3 学期 4 学期 5 学期 6 学期 7 学期 8 学期 9 10 学 期 1 军事课 3 1 54 36 18 3 毕 业 实 习 2 外语 16 1-4 288 4 4 4 4 3 体育(军事理论) 8 1-4 144 4 140 2 2 2 2 4 健康教育 1 1 18 18* 5 思想道德修养 2 1 36 18 18* 1 6 正常人体解剖学 6 1 108 72 36 6 7 中医药学导论 1 1 18 18 1 8 中医基础理论 5 1 90 80 10 5 9 组织胚胎学 2 1 36 24 12 2 10 医学细胞生物学 3 1 54 42 12 3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2 54 54 3 12 中 医 诊 断学 5 2 90 80 10 5 13 生理学 5 2 90 70 20 5 14 生物化学 3 2 54 38 16 3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 6 2 108 54 54 6 16 中药学 6 3 108 90 18 6 17 医古文 4 3 72 72 4 18 病理学 4 3 72 60 12 4 19 微生物与免疫学 4 3 72 54 18 4 20 经络腧穴学 4 3 72 66 6 4 21 中国医学史 2 4 36 36 2 22 政治经济学 2 4 36 36 2 23 医用拉丁语 1 4 18 18 1 24 药理学 3 4 54 42 12 3 25 诊断学 7 4 126 116 10 7 26 方剂学 5 4 90 90 5 27 腧穴解剖学 3 4 54 36 18 3 28 刺法灸法学 2 5 36 30 6 2 29 *** 思想概论 2 5 36 36 2 30 中医内科学 7 5 126 116 10 7 31 推拿手法学 3 5 54 30 24 3 32 医学伦理学 2 6 36 18 18* 2 33 法律基础 2 6 36 18 18* 2 34 伤寒论 3 6 54 54 6 35 针灸治疗学 3 6 54 50 4 6 36 中医妇科学 4 6 72 72 8 37 神经解剖学 2 6 36 28 8 4 38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概论 4 7 72 54 18* 后 3 39 医学遗传学 2 7 36 28 8 2 40 金匮要略 3 7 54 54 九 3 41 神经定位诊断学 3 7 54 50 4 3 42 内科学 7 7 126 106 20 周 7 43 推拿治疗学 4 7 72 54 18 4 44 妇产科学 3 8 54 54 课 3 45 中医儿科学 2 8 36 32 4 2 46 外科学 3 8 54 50 4 间 3 47 中医伤科学 2 8 36 30 6 2 48 神经病学 3 8 54 50 4 实 3 49 针灸医籍选 4 8 72 72 4 50 康复医学 2 8 36 28 8 习 2 51 任选课 28 5.7.8 504 14 7 7 52 就业指导 1 8 18 18 1 53 形势与政策 1 8 18 18* 总学时及周学时数 每学期学分数 216 3888 27 28 28 29 28 28 29 27 27 28 28 29 28 14 29 27 每学期开课门数 9 8 7 9 4 6 6 8 6. 中医专业的课程有哪些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 针灸学,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外妇儿耳鼻喉科,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 伤寒论》 《温病》, 其实现在中医还是要学西医的课程 包括 人体解剖学、 生物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 妇耳鼻喉眼等~~~~~ 课程很多啊,!!!!!!!!!。 7. 针灸推拿专业的专业课学习顺序 我也正在修这个专业。 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依次学习一下3个阶段的课程: 1 中西医基础 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 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注:解剖学对针灸针法、推拿手法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 2 针推专业课 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针灸专业课); 再然后学习推拿功法、手法学、推拿学(推拿专业课)。 *注:推拿需要力量作为基础,技术作为核心。所以需要武术的基本气功练习来练“内力”打基础 3 临床医学专业课 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西医康复学、神经病学、中医急症学。最后还要实习1年半。 既然你是想自学,我建议你挑重点地学吧。 西医的很多东西就算了,看好解剖就够了。 经络腧穴学所有穴位都要背,而且要结合功能主治规律地背,着重学习五输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刺法灸法学可能就比较难自学了,可以去旁听。 推拿手法要看书本、结合教学视频学习(有的课本有附带光碟的,实在找不到视频上网搜手法名称,比如鱼际揉法、滚法,都有的),动作才标准。推拿建议多去诊所跟老师傅学习,师傅有很多经验之谈。 8.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的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针灸推拿学专业 该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于1980年设立,至今已有29年本科教育的历史。 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培养目标要求,在同类专业领域内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显的办学优势。 该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符合国家对该专业办学条件的要求。 该专业近年来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工作,改革思路清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搭建了多元化动手能力培养实训平台、针灸学仿真自主学习平台、针灸学穴位三维结构虚拟平台,完善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社会声誉好,特色突出。近5年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针灸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学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该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在全国建立了32个分中心。石学敏院士的“石氏中风单元”于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10余个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并举办全国学习班12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世界医学高等教育的高标准,结合针灸推拿学的特点,大力加强针灸推拿学专业建设,继续保持该专业在全国的优势。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努力践行教育、科研、临床、社会需要与教学融合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 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体系紧跟世界医学发展动态,结合人类健康需要,修改教学计划。坚决打破课程小而全的壁垒,优化整合,删减陈旧、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深入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实验(训)室、临床基地建设。 (二).深化师资培养机制继续坚持各种人才培养制度,创造条件,充分挖掘专业人才的潜力,交给他们急、难、重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效应;要求青年教师兼作学生政治辅导员,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其今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打下基础。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教育与教学融合,培养复合型临床应用人才注意培养学生人格,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心、奉献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搭建多元化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早起步,课堂内外相结合,“针不离手、诀不离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五年不断线。培养献身祖国医学事业,中医基础扎实,针灸推拿特色突出,具备必要的现代医学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临床应用人才。 二、八个一流 冲击医学教育高标准 (一)一流的课程体系 续充实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针灸学(2008年),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医学概论(针灸学为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3个省部级精品课程。积极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课程建设。 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拓宽专业口径,通过调研,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新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更新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重复内容;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构建面向21世纪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一流的教材 在“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中英)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新教材建设,出版1~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精品教材。 (三)一流的师资 在2008年针灸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师德培养新任教师,在专业培养的同时必须兼任1-2年学生政治辅导员,使他们课上课下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交知心朋友,将课堂教育的盲区变成他们工作的热点,以期为其今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打下教书育人基础。 2.基础培养《针灸学》课程是针灸专业各门课程的基础,《针灸学》课程组是针灸系师资培养的“黄埔军校”。针灸系新任教师,都必须先通本讲授《针灸学》1-2轮,然后再进入针灸系相关教研室,由博反约。 3.外语培养中医走向世界,针推是先导。要求新任教师在2-3年内用外语临床带教,用双语教授部分《针灸学》课程。目前有50%的专任教师可以用英语、日语等语种授课。 4.个性培养根据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今后发展方向,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带教。侧重于临床方向的坚持每周随专家出2个半天门诊;侧重于基础方面的着重学生实验指导,使其既有专业,又有特长。 5.提高培养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交给他们急、难、重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在实践中成长;开展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包括青年教师培训班、在职攻读学位、进修,定期举办教学学术交流会,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实施名师战略,积极培育一批在教育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拔尖人才,每年进行1次名师遴选,实行名师上讲台,为名师配备助手,保证每年承担一定学时的本科教学任务,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6.交叉培养注重学科融合,积极引进多学科人才和高素质针灸专业人才,尤其是生物学、信息学、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多学科人才。拟聘请8-10位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丰富教师资源。 7.学历职称培养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使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达到80%以上;鼓励有学术造诣的中青年教师破格晋升职称。 (四)一流的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继续完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教学中心,充实教学相关仪器设备,比如针刺、推拿手法演示系统,引进实验、实训教学专门人才,保持国内领先的优势。 (五)一流的临床基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为全国(全世界)最大的针灸医疗和针灸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现有针灸推拿病床900余张,拥有充足的实习资源。我们将继续完善实践教学学习、考核、管理机制,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保证。 (六)一流的学科 以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继续保持针灸推拿学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的地位,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七)一流的教学管理 继续建立、完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要严格要求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八)一流的社会声誉培养社会急需、用人单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高的学生。使本专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熟悉现代医学相关知识,以针灸推拿为特色的临床型高级复合性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课程、现代医学基础课程、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针灸医籍及各家学说、经络腧穴学、针灸处方学、刺法灸法学、实验针灸学、中医针灸内科治疗学、中医针灸外科治疗学、中医针灸妇科治疗学、中医针灸儿科治疗学、推拿学基础、推拿治疗学、中医伤科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等。学制学位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级中、西医医疗机构从事相关临床工作;也可到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医学、中医、针灸、推拿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医学专业(康复医学方向)(五年制)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熟悉现代医学相关知识,以康复治疗为特色的临床型高级复合性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课程、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传染病学、运动学、康复评定学(含康复医学概论)、物理疗法学(含理疗学)、作业疗法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心理学、临床康复学、康复工程学、推拿学、针灸学等。 学制学位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级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从事康复、中医、针灸等工作,也可在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康复、中医、针灸教育科研工作。 中医学专业(涉外针灸方向)(七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贯彻“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突出针推,强化外语,注重素质”的培养模式,培养掌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针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兼具扎实英(日)语基础,能良好运用专业英(日)语进行对外交流,并掌握一定科研思路与方法的高层次外向型的中医针灸推拿人才。 主要课程该专业前两年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习专业英(日)语,按照英(日)语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教学计划,强化英(日)语基础训练,同时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年至第六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课程、现代医学基础课程、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等。第七学年进入临床实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学制学位学制七年,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毕业生可到国内外相关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中医针灸相关工作。 中医学专业(骨伤医学方向)(七年制)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突出骨伤医学的特色,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掌握一定中医临床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类课程、西医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医临床类课程,西医临床类课程、骨伤医学类课程、科研能力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 学制学位学制七年,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毕业生可到相关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相关工作。 康复治疗学(四年制)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诊疗技能,熟悉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关知识,能够将现代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的康复治疗师。 主要课程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生物力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运动疗法学、理疗学、作业疗法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心理学、临床康复学、康复工程学、社区康复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学基础、推拿治疗学、中医伤科学、中医针灸康复治疗学、西医内科学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级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也可在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康复教育科研工 9. 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中医古典医籍、经络学、刺灸学、手法学、功法学、中医内科学、神经病学、针灸临床治疗学、推拿临床治疗学等。 10. 针灸推拿学专业都开设哪些课程 谢谢 本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归经、功效及配伍等,还要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方、用量等。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各科都要广泛涉猎。作为一个针灸医生,不仅仅要会在行医中使用各种针具,还要学会针药结合,做到取长补短。同时要知道针灸科绝对是一个全科专业,所以要学习内、外、妇、儿等诸科,决不能局限于大多临床针灸科的单一病种。 & 本专业的学生对针灸学、推拿学两学科涉及的各种知识点要做到记忆准确、手法到位,要求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过得硬。理论上的内容包括:熟记经络循行,熟记人体穴位名称、定位、功效及刺灸方法,熟记包括内、外、妇、儿各科在内的各种针灸适应证的各种针灸方法、取穴等。实践上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针灸和推拿手法,掌握各种灸法、罐法、水针、三棱针、梅花针等特种针灸法的运用;对各种推拿手法能够运用自如,了解各种推拿流派手法上的区别。总之,毕业时本专业学生要能达到独立的熟练运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病的目的。 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西医学知识,熟悉简单的临床诊断,会看各种临床化验单,了解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 总之,针灸推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决不是简单的针灸匠,而是拥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种针灸、推拿方法,能够运用中药、方剂于临床,掌握内、外、妇、儿各科针灸适应证,具备一定西医学知识的全科中医学人才。 开设哪些课程 主要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 主要专业课程: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医籍选、中医针灸内科学、中医针灸妇科学、中医针灸儿科学、中医针灸五官科学、中医针灸外科学、推拿学、西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 主干课程简介 经络腧穴学 使学生掌握经络腧穴学的基本内容,熟悉经络的循行分布及其所主症候,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经穴和经外奇穴,并了解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刺法灸法学 使学生掌握古代现代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针灸医籍选 掌握古典针灸理论的基本体系和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树立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针灸内科学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内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内科各系疾病的诊治、 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内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和针灸技能处理内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中医针灸妇科学掌握、熟悉或了解针灸妇科学基础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并能了解、熟悉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和诊疗新技术。 中医针灸儿科学 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以辨证论治原则和针灸技能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的能力。 中医针灸五官科学 了解眼、耳、鼻、咽、喉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掌握眼、耳、鼻、咽、喉病辨证原则、常用的诊查方法和疾病的防治原则。 中医针灸外科学 系统地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其他疗法及操作技能,熟悉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 推拿学 系统掌握推拿学的理论、手法、取穴、操作与辨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症能较熟练地进行推拿处理。 毕业后做什么 尽管很多大学的学生也包括中医院校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但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所从事的工作还是医学相关专业。 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动向看,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也就是毕业生没有找工作,直接读了研究生。这与近年来各种职业对学历的要求提高有一定关系。其次,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回到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里小一点的医院去做医生。本科毕业很难在大城市里,尤其是大医院里站住脚。再次,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出国劳务。因为所学专业的优势,使得针灸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外找到一个从事推拿职业的工作不是很困难。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比如开办个人针灸推拿诊所。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会留到医学院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升学率及就业流向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43. 48%。 就业流向:医疗卫生单位23. 91%;其他企业21. 74%;其他事业单位6.52%。 就业率:95. 65%。

针灸和推拿属养生治病之道,是一门新的学科。

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中医古典医籍、经络学、刺灸学、手法学、功法学、中医内科学、神经病学、针灸临床治疗学、推拿临床治疗学等。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主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 2.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自学考试针灸

自学针灸怎么考试回答如下:中国没有针灸师资格证书,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且执业范围为中医针灸。从事临床工作几年以后就可以合法地、独立地从事针灸医疗活动。

(一)报名条件:

1、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2、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专科学历,以及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3、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学校中未经评估的中医专业,在2002年10月31日前入学注册的非在职学生,毕业后取得学历并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4、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可以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5、临床类别医师,取得省级考试,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或参加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和中医临床主要课程的,可以参加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资格考试;

6、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生产实习和一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以及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考试;

7、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针灸推拿专业不可以参加自考本科。因为针灸推拿专业属于医学专业,自考中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医学专业。

针灸推拿学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该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扩展资料:

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主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

2、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针灸推拿学专业

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 ,头气有街, 。”

12.《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 ,有气海,有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3.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 为“根”、以 三部为“结”。

14.“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 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 的联系。

15.足厥阴经“根”部在 ,“结”部在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 。

17.《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 ,濡筋骨, 也。”

18.《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内连五脏, 。”

19.《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 。”

20.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指导 。

(三)判断题

1.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说明了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

2.经络理论只对针灸临床有指导作用。( )

3.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阳经合并为六经。( )

4.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脉既有相互衔接的联系,也有全身的循环流注。( )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 )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

7.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

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阴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

9.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10.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

11.手厥阴经“本”部在神门,“标”部在腋内动脉。( )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 )

13.足少阳经的”根,,部在厉兑,“结”部在颡大(钳耳)。( )

14.髓海位于腰部,为肾之腑,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

15.胸部为气海,原气所聚之处,贯膈而行气血。(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

17.经络的病理变化说明,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气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

18.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 )

19.巅顶头痛与督脉、足厥阴经病变有关。( )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据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体现。( )

(四)问答题

1.《内经》对经络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

2.论述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哪几方面?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论述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

6.论述气街的结构特点。

7.简述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

8.论述经络的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B 2.E 3.A 4.D 5.B 6.E 7.A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B 16.A 17.B 18.B 19.B 20.E

(二)B型题1.D 2.B 3.E 4.A 5.B 6.C 7.E 8.B 9.C 10.A 11.D 12.B13.B 14.E 15.A 16.C 17.A 18.E 19.A 20.B.21.E 22.E 23.A 24.B25.B 26.C 27.A 28.A 29.B 30.C 31.B 32.C 33.D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0.C 41.D 42.A 43.C 44.B 45.A 46.C 47.B 48.E49.A 50.E 51.C 52.A 53.B 54.D 55.B 56.D57.A 58.C 59.D 60.A

(三)D型题1.BC 2.AB 3.CD 4.AE 5.CE 6.AD 7.AB 8.BD 9.AC 10.DE 11.BC 12.AC 13.AD 14.DE 15.AC 16.BD 17.DE 18.CD 19.BC 20.BD

(四)X型题

1.ACE 2.ABC 3.A.DE 4.ABC 5.ABC 6.CDE7.AD8.CDE 9.ACE 10.BCE 11.ADE 12.ABDl3.CDE14.ABC 15.CDE16.ABC17.ABC18.ACD19.ADE 20.A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与奇经相对,指十二经脉。因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正经。

4.“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奇经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5.即指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特点是都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于本经(合)。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加强表里两经在躯体深部的联系。

6.即指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7.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8.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9.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

10.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分四气街,即胸气街、腹气街、头气街、胫气街。气街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和经络在头、胸、腹、胫的分段联系。

11.即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胃为水谷之海。“海”,川归聚之所。经络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1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日:“真气者,经气也。”

13.是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二)填空题

1.府藏 支节

2.之所以成 之所以起

3.1973 帛书中

4.《黄帝八十一难经》 《内经》

5.外感热病 经络学说

6.手足末端 头面部

7.十五络脉 浮络与孙络

8.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9.离、入、出、合 体腔深部的

10颃(面) 角(头)

11.腹气有街 胫气有街

12.血海 水谷之海

13.四肢 头、胸、腹

14.上下部位 两极间

15.大敦 玉英、膻中

16.沟通肢窍 保卫机体

17.营阴阳 利关节者

18.入舍于经脉 散于肠胃

19.腰背委中求 面口合谷收

20.辨证归经 针灸治疗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1 5.× 1 6.× 1 7.× 1 8.× 1 9.√ 20.√

(四)问答题

1.《内经》作为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其对经络的论述最为详尽,主要阐述的内容为:其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还无端的传注系统。其二,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其三,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其四,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其五,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2.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有时沿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艾灸时热感也可由施灸部位向远部扩散,气功练功者也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路线流动,故此把这种感应和传导看成是经络循行。

(2)穴位功效的总结。通过长期针灸临床观察,随着对穴位功能作用的掌握,将已知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归类,发现了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从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而且脏腑有病,按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病痛可随之缓解,由体表病理现象推理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学说形成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之清浊,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了古代医家当时已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通过直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5)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讨论经络形成时也不能忽视古代哲学思想对经络形成的影响,如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天入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对经络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上述5点可以说是经络形成的主要依据。

3.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上述是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4.经络系统有以下主要内容:

(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脉包括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为手三阴。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为手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为足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足三阴经。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作用。

(2)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3)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还有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遍布全身。

(4)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或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其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因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5)十二经筋。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经筋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6)十二皮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反应于体表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上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相同点:“根”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不同点:“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6.气街的结构特点如下:

其一,纵横交错,以横向为主,呈网络结构。十四经脉按纵向将人体各部有机相联,气街则主要按横向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器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气街网络结构。四街中,头、胸、腹之气街均为横向联系的结构特点,胫之气街虽为纵向结构,究其缘由与胫部不概脏腑,以及胫部与躯干纵向相连有关。

其二,分为四部。气街将人体从上至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说明头、胸、腹、胫各部的分段联系,使各部既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和自身特有的功能活动,又通过各部所分布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四海、腧穴等将四部连为一体,特别是四海与气街四部相处一致,如脑为髓海位于头部,与头之气街相合。膻中为气海位于胸部,与胸之气街一致。胃为水谷之海位居上腹部,与腹之气街相合。冲脉为血海位于下腹部,又与胫之气街相连。

其三,前后相应连贯。气街结构的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胸之气街与腹之气街。胸之气街将胸膺与背部连贯一起,腹之气街将腹部与背腰部密切相连。由于有了胸、腹之气街的联系途径,气街通道使人体胸腹部与背腰部形成了前后对应的结构关系。针灸学处方配穴中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理论,根据来源于此。古代医家运用阴阳学说创立了针灸临床上“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治疗方法,也是通过胸、腹气街的通道而形成的。

7.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产生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是:①经络实证主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如在经络所过之处发生疼痛。②经络虚证主要是由经气虚陷,气血不足所致,如在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③经气衰竭时,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④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经厥逆而出现厥证,如足阳明经经气变动失常出现“骭厥”。

8.由于经络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紧密相连,并通过经络将全身组织和器官联系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整体,故它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起联系整体的作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

(2)起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和经络之气的作用转输运送全身发挥作用。

(3)起防御机体的作用。人体之所以能健康生活,少受外邪侵犯,主要靠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充养到络脉,使肌腠密致,起保卫肌体、抵抗外邪的作用。

(4)维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应关系。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经络系统在通达内外的基础上,同时与大自然建立了相互适应的关系,如脉搏四时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又如一日之内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情况,每经气血有盛衰时辰,子午流注针法,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人体之所以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作用。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针灸专业
  • 针灸专业自学考试
  • 针灸自学考试专业
  • 针灸自学考试专业课
  • 自学考试针灸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