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马哲自考重点

马哲自考重点

发布时间:

马哲自考重点

1、实践客体的种类: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质上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4、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 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 物的唯心主义路线,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 裂这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就会走向为理论和经验论

马哲第三章很重要,需要着重复习,多看书,多做历年试题,多背书。马哲重要知识点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5、真理的检验标准;6、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内容与问题;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4、剩余价值的本质;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5、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4、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自考课程分类自考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大致为3:4:3或2:5:3。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每门课程进行一次性考试。课程考试合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按规定计算学分,不及格者,可参加下一次该科目的考试。专科(基础科)一般为3—4年,本科一般为4—5年。马哲为自考公共课。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通关秘籍在自考公共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专科考生的必考科目。十月的考试即将来临,在此我把通过考试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尤其要注意考试最后阶段的复习要点和考场中的技巧。希望我的经验能对考友们有所帮助,备战十月的考试。 哲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学习哲学时就应考虑到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以下两方面是考友在学习和应考时应注意的问题。 摸规律,找共性——对哲学进行整体把握 许多人认为应考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而哲学课却是需要进行总体的、宏观地把握,要做到这点,以下四点认识必不可少。 第一,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和五小块内容。 两大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小块指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辩证法(三大规律,五大范畴),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社会意识),群众史观(群众和个人)。各部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唯物论部分侧重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而辩证法部分则侧重说明事物(物质或精神)是矛盾的、运动的、联系的、整体的、全面的。搞清楚这些,在回答论述题时就不会偏离题目的基本方向。 第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全部哲学的核心,无处不体现。 对任何哲学问题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是学习时必须掌握的,它体现在哲学教科书中所有的问题上。比如:关于运动,一是强调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唯物论),二是强调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辩证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一是强调只有客观的实践是唯一标准(唯物论),二是强调实践检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标准法)。关于矛盾, 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也同样如此,一是强调其客观性或客观普遍性(唯物论);二是强调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辩证法)。搞清楚哲学问题的唯物辩证原则,对学习哲学和解答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由于哲学是事物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最一般本质的最高概括和反映,所以, 在哲学中,有几类关系模式应当掌握。这几类模式是: 1.对立统一模式。在理解和回答两个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辩证关系或对立统一关系时,一般都可套用这一模式。对立统一模式的基本点实质上就是六个字:对立,依存,转化。诸如辩证法五对范畴,有限和无限,一般和个别,肯定与否定,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以及稳定与发展,民主与法制等几十个问题,均可套用这一模式来进行记忆和答题。当然必须说明,这个模式只是一般性的,有的问题则带有其特殊性,回答时应予注意。比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依存和相互转化。独特之处在于二者还具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重关系。 2.相互作用(或叫决定反作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实践与认识,国体与政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几十个问题的记忆与答题。这一模式的基本点实质就是五个字:决定,反作用。比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能表示为辩证关系,只能用相互作用模式来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至于决定什么,反作用具体又如何回答、如何细分?如果考试时能够记住该题的答案则按要求来回答,如果一时想不起标准答案,则可考虑:决定产生,存在性质,发展方向和规律等,反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等内容。 3.联系区别模式。这种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它的固定性、规律性要差一些,我们在此也将其作为一种模式来看待。它的基本点实质上就四个字:区别,联系。这一模式也可运用在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法律与道德,哲学与具体科学,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关系等几十种问题的记忆与答题上。同前一个问题一样,当答题时忘记了要点,不妨考虑一下区别与联系是否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出来:产生,存在性质,发展方向和途径, 发挥作用的方法和特点等等。 应当说明的是,哲学中除了一大批问题可以分别(或混合)套用上述几种模式以外,还有许多问题具有特殊性,即就事论事,这就无规律可循了,只能靠平时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第四,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基本矛盾十分重要,它是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关键。 它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从前向后是依次递进式的决定关系,由后向前则是依次的反作用关系,不论是决定关系还是反作用关系。都是依次的,不可越级。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这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十分重要,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寻到答题的思路。 比如,进行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进行政治体制等的改革问题,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再如,讲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时,可以说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时,因它属于上层建筑,所以从逐级反作用考虑即可,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和发展,进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总之,在学习时搞清楚社会基本矛盾各对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样在考试时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到答题的思路和答案了。 抓要点,记重点——复习应试注意事项 先来谈谈抓要点问题。从哲学自学考试答题的评分标准来看,哲学中各类题目的答题要点和注意事项是: 1.选择题: 选择题答题一定要按要求每题必答,不要空题。 2.简答题: 对简答题来说,一般情况如果题目中涉及到了哲学概念,那么就需要解释这个(或这些)概念。然后是答要点,把该题应有的几个要点答出就可以了,如果能说明一下这些要点也不错。最后,还要看一看该题目的要求中是否有必要批判一下错误观点,如果需要就应当批判一下,批判的方法就是指出它们是错误的就可以了。 3.论述题: 一般来说,哲学的论述题统统是要求考生用A与B之间的关系原理来分析说明某个实际问题。 原理常常是成对概念,比如,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领袖与群众的关系等来说明某个现实问题。这时,答题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是: 第一步,答A和B之间的关系原理。如果能答出A和B的概念当然更好,但通常不作此要求。 第二步,说一句A与B的相互关系原理是题目中需要论述的现象问题的哲学基础(或理论依据)。比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说这句话就可以,不用再加解释。 第三步,具体展开,联系实际加以论述。在这里,不少考生觉得无话可说,其实,至少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以考虑加以论述的。首先可以说明A重要, 其次可以说明B也重要。分别谈完现实中两个方面以后,最后说一下只重视A或只重视B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态度是既要A也要B。这样一来,只要在每一步骤中加以说明一下,就可以说明问题了。第四步,说一下实践证明,题目中让论述的现实问题是重要的、正确的或者有意义的等。比如,实践证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是正确的。 由于哲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题目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自学考试来说,关键是对自考中的答题要求有了了解后,再从总体上把握一般性哲学问题。比如下面两道论述题的答题思路是有差别的:第一题,根据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第二题,根据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这两个题的理论部分一样,但联系实际方法则有不同侧重点。第一题要求说明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即这一理论来自实践, 主要应说明实践决定认识;而第二题既然要求说明这个理论有什么作用,即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所以应侧重说明理论反作用于实践。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巧记忆 记忆是有规律的,也是讲究方法和窍门的。 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遵循记忆规律,介绍一些便于操作的有针对性、实用的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窍门。 (一)自写“教案”法 此法是解决自学者面对厚厚的哲学教材无从下手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自学者给自己当老师,可以按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根据指定的哲学教材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分析为基本框架,像老师授课教案那样写出自己的“教案”,然后,回过头来学习这个“教案”,自己给自己“讲课”。例如,在学习“真理”这个概念时,可写“教案”如下:1.定义: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2.理解①真理是一种正确反映,它属于意识的范畴,不是客观实在。②真理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的头脑,不是别的。③真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3.举例和应用例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例2,中专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真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自写“教案”记忆法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便于自己学习;二是促 进自己学习。写“教案”的过程,也是人们最全面、最深刻、最扎实地学习的过程,它对自学者理解并记忆哲学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手脑口并用”法 所谓“手脑口并用”,就是边用脑子记,边用手写,边用口念,三者齐动来记忆。“手脑口并用”记忆法不仅使记忆扎实牢固,而且由于平时手写口念数遍,答题时便“顺路”了,能收到快而准确的效果,更能避免错别字。 (三)“联系”法 所谓“联系”记忆法,就是联系人们所熟悉的人或事来记忆有关哲学内容。例如,可以这样记忆划分阶级的标准:土地改革时,在农村划分成分,不是看其政治立场,也不是看其人际关系,而是看其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如何,以此便可记住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 准而不是其它。再如,可以这样记忆马克思的诞 辰日“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把资本主义打得呜呜哭”(1818年5月5日)。大家可以根据自身 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联系”记忆法既使 我们比较容易地记住了有关哲学内容,更使我们在寻找“联系”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编“顺口溜”法 法就是把一些哲学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来记忆。如可这样记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现象是,物质和意识,物质为第一, 意识居于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虽多样,本质是统一,统一于什么?回答 是物质”。将哲学内容编成“顺口溜”,我们既看重其结果——使我们的记忆便捷,更看重其过程——苦思冥想编写“顺口溜”的过程,便是学习过程。 (五)“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法 首先,要牢记每一个题的开头部分,这对记忆全题至关重要。许多人在考试答题时只要知道了开头,全题也就知道了。牢记开头可有效地避免出现平时都背下来了,但考试时不知答哪个题的现象。其次,“删繁就简”强化记忆要点和关键词,以此带动整个题的记忆。例如,“主次矛盾的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问题,可这样区别记忆:前着讲的是在众多矛盾中,一个矛盾为主,其余矛盾为次;而后者讲的是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一个为主要方面,另一个为次要方面。记住了这些关键词,两个关系便可分别地、清楚地记住了。另外,为了防止混淆, 可在平时建立卡片,在上面记几个关键词或要点,其余内容用省略号即可,如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正确反映”,这就像“三春树”一样重点突出,像“二月花”一样引入注目。 (六)实际训练法 自觉地、主动地把所学哲学内容用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例如,“1995年冬季我国农村集中精力大搞 农田基本建设”可以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加以解释;又如,“在我国现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用质量互变规律来解释:再如,“在工作、学习中常原理来解释,等等。实际训练记忆法有利于锻炼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哲学水平。这种方法也是我们直接记忆哲学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应试技巧 考试要过关,毕竟是体现在那张试卷上,下面我就结合一份实际的考试卷子谈谈马哲的过关要领。限于篇幅,只节选部分试题。点拨(1)是对考生总复习的要求,点拨(2)是假如考生在考场上对某些题目是似而非时的补救技巧。 一 单选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点拨(1)本题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要把握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和它们的关系。点拨(2):按常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是先认识它是什么,因此,在认识世界时也一样,所以,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是(B)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全面认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点拨(1):本题要求掌握什么是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什么是意识等知识点。(2):这个题的关键在全面上,所有选项看上去都有点对,但和题意最相关的是A.答案是(A) 3.“从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的手。”“只有在有机体一部分的手才是真的手”。这两句话里所包含的哲学观点() A.整体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整体是各个部分组成的观点 点拨(1):要弄清教材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2):这个问题在文字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本来的地位。这里容易引起混淆的是A和D,他们的区别是部分(没有说全部的部分)之和并不是整体,而且它们和题意无关。这里的答案(B) 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D.指出物质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 点拨(1):要知道什么是不可知论?它的观点有哪些? (2)可以采用反例论证法知道B\C\D和题意没有必然的联系。答案:(A) 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点拨(1):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概念、构成和关系(2):既然是经济基础,肯定不是单一的生产力或是单一的生产关系,于是ACD可以排除。答案是(B) 6.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C.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点拨(1):要搞清楚人的本质和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掌握人的价值的表现形式。(2):这里A与C是完全一样的,单选题里肯定排除,D和题意无关。答案是(B) 单选题的考场经验是,对于马哲,可以在是似而非的题目时运用排除法、反例法和常识法来提高选择的正确率。但是在总复习时,就不要一味用技巧完成习题,这样就舍本求末啦。 二 多选题: 1.下列各项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哲学的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否定,积极继承 C.认清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根源,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点拨(1):这个题目是辩证法里的否定观的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如何去否定,什么是正确的否定观。 (2):马哲是反对否定一切的,因此A不能选,也是反对抹零两可的态度的,因此B不能选。因而答案是(C\D) 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点拨(1):这是个概念关系型题目,要把握实践和认识的概念及其关系和特征(2):用反证法你可以知道本题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的,因此答案是(A.B.C.D.E) 3.下列各项是属于社会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E.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点拨(1):这是生产关系及其构成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掌握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关系。(2):可以用联系法来选出答案。A与生产无关,不选。B与生产有关,选;C与生产有关,选;D与生产有关,选;E与生产无关,不选;因此答案是(B.C.D)。在复习中如果遇到错误,应该按点拨(1)进行复习,弥补知识体系的漏洞。在考场如果遇到不能决断的多选题,你可以用(2)的技巧来提高选择正确率。 三 简答题: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点拨(1):两个“四句”要诀要记牢。(2):你用平时惯用的口号去答也行,比如: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之类。宁多勿缺。 四 论述题: 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点拨(1):这是个概念关系型题目,要掌握相应的概念和关系,再把这些概念和关系套用到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上去。要得出结论。(2):如果你记不起这些知识点,可以用语文的方法来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再找出关系,也要套用到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上去。这样,起码不会得零分。 我希望大家在总复习时,用点拨(1)的方法,将你们知识体系上的漏洞补好。点拨(2)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采用的,只是些过关的小窍门,不是什么必然得分的法宝。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求及要点辅导讲义学习要求:熟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多做、重复做各种练习。 警告:本要点是为同学复习方便而列,并非要点的全部内容,复习时务必理解要点中的全部内容。不能只知是什么,而是要知为什么。 第一部分 绪论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它是任何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可知和不可知的标准,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抛弃了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4、唯心主义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感觉意志派生世界)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理念、绝对观念派生世界)。 5、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6、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产生有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第一次把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并与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第一次科学地把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统一起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和取消哲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8、哲学的党性原则:全部哲学都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部分 唯物论 1、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古代朴素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土水火气,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同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做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哲学的物质和具体科学的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自考马哲重点复习哪里

【 #自考# 导语】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备考漫漫长路, 和你一起默默地走下去。以下是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客观基础。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就是要把握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过程论和决定论,把握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普遍的。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根据在于:第一,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任何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第三,事物可以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无数“中介”或过度环节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系列。可见,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要进一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还必须把握“中介”、“差别”这两个哲学范畴。 中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中间层次。任何事物之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间联系沟通起来。中介具有“间”性,具有沟通性,具有过度性。 差别,普遍联系的观点,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即其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指出,差异和界限只能在事物的相互比较中存在,没有联系也就无所谓区别;而差异双方总是互为中介、互相过度的。因此,具体的差异和界限具有相对性。差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在当代,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伸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的系统观的确立。科学的系统观是具体全面地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如实地把事物、过程当作系统,以对系统的深入、全面的把握。 “系统”,一般被规定为“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或“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对象的集合”,实质上是泛指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系统是事物由于客观的普遍联系而形成的存在形态,它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特征: 首先是整体性特征,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表现为:第一,系统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受到外来作用的是其中哪个部分。第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亦称为“系统质”。 其次是结构的有序性特征,即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保持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内部活动的方向性、顺序性。 最后是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即系统的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结合趋向于强化整体功能的特征。组织化程度高即系统性强的事物,其内部结构优化(严密、有序、高效)的程度也就越高。 系统的上述特征显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深刻性和具体性。构成科学系统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化原则等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运用。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体现。 “条件”是普遍联系范畴的具体化,它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普遍联系揭示的是联系的共性、普遍性,条件则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揭示的是联系的个性、特殊性。 条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同时,条件具有可变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条件和创设条件。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 一、运动、变化、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方面,它们表达的是对同一对象世界客观本性的认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事物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一方面,任何运动都存在于、表现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运动就意味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任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身的现实表现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意味着运动。普遍联系和运用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性质,也体现了它的辩证法全面性特征。 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运动、变化、发展是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变化也是运动,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一般内容,即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范畴,就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即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特别是指一种上升运动。 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 二、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 世界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实际上是指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和过渡的问题。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的变化从总体上说有三种方向的运动:〈1〉单一水平的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变化;〈2〉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3〉上升的运动,即同下降相反的变化。 单一水平的转化带有局部的、暂时的性质。其实质上是处于另两个方向变化的从属地位的一种过渡性、准备性的状态。下降的运动不是发展的方向,也不是发展的主导趋势。上升的运动,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趋向和主流。 唯物辩证法关于现实世界发展方向性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现实世界中运动变化的多向性与定向性、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后退之间的统一,从而全面地、辨证地阐明了发展的总体方向性特征。 首先,肯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并承认具体变化方向的多阳性。 其次,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上升、前进也不是单一的、鼓励的过程,它还伴随有第二个分支即下降的、后退的过程。 再次,发展中的上升、前进也不是绝对的、直线式的,而是包含着局部的或暂时的倒退、停滞在内的曲折前进的运动。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 关于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也就是“过程论”的思想。“过程”范畴和“系统”范畴一样,标示着人类对于世界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认识的深化。“系统”侧重于揭示世界的联系,而“过程”则侧重于揭示世界的发展。“过程”范畴是包含存在、时间、空间、结构、层次、运动的方向等等在内的总体性的辩证法范畴。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辨证唯物论的过程论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第二,前进的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第三,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思想贯彻到底,就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不可抵抗的规律。一切过程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足见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所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适合于它存在的历史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熟的,扬弃了旧事物的精华与糟粕。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为社会生活演化的进程所肯定。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范畴与规律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而实现和战线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即是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各个基本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则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即规律性。 在唯物辩证法学说里,范畴和规律没有实质的区别。范畴即基本概念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而规律(科学规律)则是判断,它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即范畴。规律实际上就是范畴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是一个范畴体系,也是一个规律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都是从不同方面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性质,其中,质和量、对立和统一、肯定和否定等范畴所揭示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体系的三个规律主体——质量转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理由是: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辨证认识的实质。 总之,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决定论是人类探究万事万物何以如此的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丰富了决定论的内涵,把决定看承是一种说明事物和过程的普遍制约性、规定性的理论,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的理解。 决定论作为一种理论和学说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深化的。大体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即自发决定论(不系统)、机械决定论(不彻底,导致预成论、宿命论、唯心主义目的论)和辨证决定论的形态。 马哲所主张的是辨证的决定论原则。辨证的决定论是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互统一的全面、辨证的理解。它首先是一种决定论,即承认事物和过程的存在、运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和规定性。同时,它对客观决定关系的理解又是全面的、辨证的。它立足于物质形态及其普遍联系形式的无限多样化的基础上,既承认一般的、普遍的决定关系,又指出这种一般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特殊和个别而存在的,因此不把某中特殊的决定关系混同于一般。辨证唯物论的决定论原则的确立,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又一块坚固的基石,是人类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自考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通关秘籍在自考公共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专科考生的必考科目。十月的考试即将来临,在此我把通过考试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尤其要注意考试最后阶段的复习要点和考场中的技巧。希望我的经验能对考友们有所帮助,备战十月的考试。 哲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学习哲学时就应考虑到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以下两方面是考友在学习和应考时应注意的问题。 摸规律,找共性——对哲学进行整体把握 许多人认为应考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而哲学课却是需要进行总体的、宏观地把握,要做到这点,以下四点认识必不可少。 第一,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和五小块内容。 两大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小块指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辩证法(三大规律,五大范畴),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社会意识),群众史观(群众和个人)。各部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唯物论部分侧重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而辩证法部分则侧重说明事物(物质或精神)是矛盾的、运动的、联系的、整体的、全面的。搞清楚这些,在回答论述题时就不会偏离题目的基本方向。 第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全部哲学的核心,无处不体现。 对任何哲学问题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是学习时必须掌握的,它体现在哲学教科书中所有的问题上。比如:关于运动,一是强调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唯物论),二是强调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辩证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一是强调只有客观的实践是唯一标准(唯物论),二是强调实践检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标准法)。关于矛盾, 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也同样如此,一是强调其客观性或客观普遍性(唯物论);二是强调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辩证法)。搞清楚哲学问题的唯物辩证原则,对学习哲学和解答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由于哲学是事物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最一般本质的最高概括和反映,所以, 在哲学中,有几类关系模式应当掌握。这几类模式是: 1.对立统一模式。在理解和回答两个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辩证关系或对立统一关系时,一般都可套用这一模式。对立统一模式的基本点实质上就是六个字:对立,依存,转化。诸如辩证法五对范畴,有限和无限,一般和个别,肯定与否定,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以及稳定与发展,民主与法制等几十个问题,均可套用这一模式来进行记忆和答题。当然必须说明,这个模式只是一般性的,有的问题则带有其特殊性,回答时应予注意。比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依存和相互转化。独特之处在于二者还具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重关系。 2.相互作用(或叫决定反作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实践与认识,国体与政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几十个问题的记忆与答题。这一模式的基本点实质就是五个字:决定,反作用。比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能表示为辩证关系,只能用相互作用模式来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至于决定什么,反作用具体又如何回答、如何细分?如果考试时能够记住该题的答案则按要求来回答,如果一时想不起标准答案,则可考虑:决定产生,存在性质,发展方向和规律等,反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等内容。 3.联系区别模式。这种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它的固定性、规律性要差一些,我们在此也将其作为一种模式来看待。它的基本点实质上就四个字:区别,联系。这一模式也可运用在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法律与道德,哲学与具体科学,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关系等几十种问题的记忆与答题上。同前一个问题一样,当答题时忘记了要点,不妨考虑一下区别与联系是否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出来:产生,存在性质,发展方向和途径, 发挥作用的方法和特点等等。 应当说明的是,哲学中除了一大批问题可以分别(或混合)套用上述几种模式以外,还有许多问题具有特殊性,即就事论事,这就无规律可循了,只能靠平时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第四,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基本矛盾十分重要,它是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关键。 它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从前向后是依次递进式的决定关系,由后向前则是依次的反作用关系,不论是决定关系还是反作用关系。都是依次的,不可越级。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这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十分重要,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寻到答题的思路。 比如,进行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进行政治体制等的改革问题,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再如,讲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时,可以说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时,因它属于上层建筑,所以从逐级反作用考虑即可,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和发展,进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总之,在学习时搞清楚社会基本矛盾各对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样在考试时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到答题的思路和答案了。 抓要点,记重点——复习应试注意事项 先来谈谈抓要点问题。从哲学自学考试答题的评分标准来看,哲学中各类题目的答题要点和注意事项是: 1.选择题: 选择题答题一定要按要求每题必答,不要空题。 2.简答题: 对简答题来说,一般情况如果题目中涉及到了哲学概念,那么就需要解释这个(或这些)概念。然后是答要点,把该题应有的几个要点答出就可以了,如果能说明一下这些要点也不错。最后,还要看一看该题目的要求中是否有必要批判一下错误观点,如果需要就应当批判一下,批判的方法就是指出它们是错误的就可以了。 3.论述题: 一般来说,哲学的论述题统统是要求考生用A与B之间的关系原理来分析说明某个实际问题。 原理常常是成对概念,比如,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领袖与群众的关系等来说明某个现实问题。这时,答题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是: 第一步,答A和B之间的关系原理。如果能答出A和B的概念当然更好,但通常不作此要求。 第二步,说一句A与B的相互关系原理是题目中需要论述的现象问题的哲学基础(或理论依据)。比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说这句话就可以,不用再加解释。 第三步,具体展开,联系实际加以论述。在这里,不少考生觉得无话可说,其实,至少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以考虑加以论述的。首先可以说明A重要, 其次可以说明B也重要。分别谈完现实中两个方面以后,最后说一下只重视A或只重视B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态度是既要A也要B。这样一来,只要在每一步骤中加以说明一下,就可以说明问题了。第四步,说一下实践证明,题目中让论述的现实问题是重要的、正确的或者有意义的等。比如,实践证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是正确的。 由于哲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题目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自学考试来说,关键是对自考中的答题要求有了了解后,再从总体上把握一般性哲学问题。比如下面两道论述题的答题思路是有差别的:第一题,根据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第二题,根据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这两个题的理论部分一样,但联系实际方法则有不同侧重点。第一题要求说明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即这一理论来自实践, 主要应说明实践决定认识;而第二题既然要求说明这个理论有什么作用,即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所以应侧重说明理论反作用于实践。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巧记忆 记忆是有规律的,也是讲究方法和窍门的。 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遵循记忆规律,介绍一些便于操作的有针对性、实用的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窍门。 (一)自写“教案”法 此法是解决自学者面对厚厚的哲学教材无从下手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自学者给自己当老师,可以按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根据指定的哲学教材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分析为基本框架,像老师授课教案那样写出自己的“教案”,然后,回过头来学习这个“教案”,自己给自己“讲课”。例如,在学习“真理”这个概念时,可写“教案”如下:1.定义: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2.理解①真理是一种正确反映,它属于意识的范畴,不是客观实在。②真理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的头脑,不是别的。③真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3.举例和应用例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例2,中专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真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自写“教案”记忆法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便于自己学习;二是促 进自己学习。写“教案”的过程,也是人们最全面、最深刻、最扎实地学习的过程,它对自学者理解并记忆哲学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手脑口并用”法 所谓“手脑口并用”,就是边用脑子记,边用手写,边用口念,三者齐动来记忆。“手脑口并用”记忆法不仅使记忆扎实牢固,而且由于平时手写口念数遍,答题时便“顺路”了,能收到快而准确的效果,更能避免错别字。 (三)“联系”法 所谓“联系”记忆法,就是联系人们所熟悉的人或事来记忆有关哲学内容。例如,可以这样记忆划分阶级的标准:土地改革时,在农村划分成分,不是看其政治立场,也不是看其人际关系,而是看其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如何,以此便可记住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 准而不是其它。再如,可以这样记忆马克思的诞 辰日“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把资本主义打得呜呜哭”(1818年5月5日)。大家可以根据自身 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联系”记忆法既使 我们比较容易地记住了有关哲学内容,更使我们在寻找“联系”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编“顺口溜”法 法就是把一些哲学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来记忆。如可这样记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现象是,物质和意识,物质为第一, 意识居于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虽多样,本质是统一,统一于什么?回答 是物质”。将哲学内容编成“顺口溜”,我们既看重其结果——使我们的记忆便捷,更看重其过程——苦思冥想编写“顺口溜”的过程,便是学习过程。 (五)“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法 首先,要牢记每一个题的开头部分,这对记忆全题至关重要。许多人在考试答题时只要知道了开头,全题也就知道了。牢记开头可有效地避免出现平时都背下来了,但考试时不知答哪个题的现象。其次,“删繁就简”强化记忆要点和关键词,以此带动整个题的记忆。例如,“主次矛盾的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问题,可这样区别记忆:前着讲的是在众多矛盾中,一个矛盾为主,其余矛盾为次;而后者讲的是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一个为主要方面,另一个为次要方面。记住了这些关键词,两个关系便可分别地、清楚地记住了。另外,为了防止混淆, 可在平时建立卡片,在上面记几个关键词或要点,其余内容用省略号即可,如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正确反映”,这就像“三春树”一样重点突出,像“二月花”一样引入注目。 (六)实际训练法 自觉地、主动地把所学哲学内容用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例如,“1995年冬季我国农村集中精力大搞 农田基本建设”可以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加以解释;又如,“在我国现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用质量互变规律来解释:再如,“在工作、学习中常原理来解释,等等。实际训练记忆法有利于锻炼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哲学水平。这种方法也是我们直接记忆哲学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应试技巧 考试要过关,毕竟是体现在那张试卷上,下面我就结合一份实际的考试卷子谈谈马哲的过关要领。限于篇幅,只节选部分试题。点拨(1)是对考生总复习的要求,点拨(2)是假如考生在考场上对某些题目是似而非时的补救技巧。 一 单选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点拨(1)本题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要把握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和它们的关系。点拨(2):按常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是先认识它是什么,因此,在认识世界时也一样,所以,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是(B)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全面认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点拨(1):本题要求掌握什么是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什么是意识等知识点。(2):这个题的关键在全面上,所有选项看上去都有点对,但和题意最相关的是A.答案是(A) 3.“从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的手。”“只有在有机体一部分的手才是真的手”。这两句话里所包含的哲学观点() A.整体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整体是各个部分组成的观点 点拨(1):要弄清教材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2):这个问题在文字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本来的地位。这里容易引起混淆的是A和D,他们的区别是部分(没有说全部的部分)之和并不是整体,而且它们和题意无关。这里的答案(B) 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D.指出物质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 点拨(1):要知道什么是不可知论?它的观点有哪些? (2)可以采用反例论证法知道B\C\D和题意没有必然的联系。答案:(A) 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点拨(1):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概念、构成和关系(2):既然是经济基础,肯定不是单一的生产力或是单一的生产关系,于是ACD可以排除。答案是(B) 6.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C.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点拨(1):要搞清楚人的本质和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掌握人的价值的表现形式。(2):这里A与C是完全一样的,单选题里肯定排除,D和题意无关。答案是(B) 单选题的考场经验是,对于马哲,可以在是似而非的题目时运用排除法、反例法和常识法来提高选择的正确率。但是在总复习时,就不要一味用技巧完成习题,这样就舍本求末啦。 二 多选题: 1.下列各项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哲学的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否定,积极继承 C.认清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根源,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点拨(1):这个题目是辩证法里的否定观的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如何去否定,什么是正确的否定观。 (2):马哲是反对否定一切的,因此A不能选,也是反对抹零两可的态度的,因此B不能选。因而答案是(C\D) 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点拨(1):这是个概念关系型题目,要把握实践和认识的概念及其关系和特征(2):用反证法你可以知道本题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的,因此答案是(A.B.C.D.E) 3.下列各项是属于社会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E.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点拨(1):这是生产关系及其构成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掌握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关系。(2):可以用联系法来选出答案。A与生产无关,不选。B与生产有关,选;C与生产有关,选;D与生产有关,选;E与生产无关,不选;因此答案是(B.C.D)。在复习中如果遇到错误,应该按点拨(1)进行复习,弥补知识体系的漏洞。在考场如果遇到不能决断的多选题,你可以用(2)的技巧来提高选择正确率。 三 简答题: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点拨(1):两个“四句”要诀要记牢。(2):你用平时惯用的口号去答也行,比如: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之类。宁多勿缺。 四 论述题: 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点拨(1):这是个概念关系型题目,要掌握相应的概念和关系,再把这些概念和关系套用到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上去。要得出结论。(2):如果你记不起这些知识点,可以用语文的方法来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再找出关系,也要套用到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上去。这样,起码不会得零分。 我希望大家在总复习时,用点拨(1)的方法,将你们知识体系上的漏洞补好。点拨(2)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采用的,只是些过关的小窍门,不是什么必然得分的法宝。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求及要点辅导讲义学习要求:熟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多做、重复做各种练习。 警告:本要点是为同学复习方便而列,并非要点的全部内容,复习时务必理解要点中的全部内容。不能只知是什么,而是要知为什么。 第一部分 绪论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它是任何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可知和不可知的标准,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抛弃了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4、唯心主义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感觉意志派生世界)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理念、绝对观念派生世界)。 5、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6、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产生有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第一次把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并与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第一次科学地把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统一起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和取消哲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8、哲学的党性原则:全部哲学都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部分 唯物论 1、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古代朴素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土水火气,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同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做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哲学的物质和具体科学的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基本内容: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完善:

1844年《德法年鉴》的论文表明,马恩 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历史唯物论,完成历史观的革命。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系统简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恩完成二个重要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1876-78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自考本科马哲重点在第几章

主要靠它的起源,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m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g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c.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规律-无阶级背景。第二章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二因素: 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二者的关系: ①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②二者矛盾:a..同一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①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②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③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④生产管理的效能;⑤生产的适度规模;⑥自然资源的丰度。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②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③是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二、货币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四个阶段: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决 |定 |====>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世界货币;⑤世界体货币3、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4、纸币和信用货币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三、价值规律1、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基 础 影响价值<===>价格 <---供求关系货币表现形式2、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主要作用:①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资源;②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优胜劣汰。4、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时间滞后性),从而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必须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新增)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a.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斯大林都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点、任务,建立和运用、发展劳动价值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c.今天我们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a.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①“总体工人”创造价值。②“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要求我们对劳动的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上面。b.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创造精神财物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前 提价值创造 <--- 财富生产\ /生产活动的结果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完全等同:1、①财富(使用价值)-生产物质内容(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②价值-人类劳动的结晶(不饱含任何自然物质)2、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①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②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①流通形式不同W-商品;G-货币商品流通形式:W-G-W资本流通形式:G-W-G②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③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交换的是等价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货币量不等,终点大于起点。G-W-G+Δg资本总公式:G-W-G'(G+Δg)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矛盾: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另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二、剩余价值的生产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①必要劳动时间;②剩余劳动时间。3、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C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意义: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奠定了基础。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土地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它们与劳动力结合将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6、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m'=m/v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们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它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两种方法常常是被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8、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具有暂时性。9、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劳动力: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商品。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能成为商品。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者劳动的剥削。原因:①它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任何社会再生产都饱含两方面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分为:①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②扩大再生产-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和劳动力。其特征是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3、资本有机构成物质形式-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区别:①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②资本积聚-其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数额的限制从而增大比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联系: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5、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据点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章资本循环的周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一、资本循环和周转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的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②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3、资本的周转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价值增殖;资本周转-从资本周转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速对剩余价值的影响。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和辅助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区别: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周转速度不同:固-慢;流-快;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固-分批;流-一次全部回收;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短期内不需更新;流-不断更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关系①划分依据不同:不变可变-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固定流动-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②划分目的不同:不变可变-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固定流动-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按其磨损原因不同分为:①有形磨损(物质磨损):使用时间、自然力作用引起;②无形磨损(精神磨损):生产率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累积补偿的办法。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资本价值叫折旧费。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7、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①加快资本周转可节省预付资本;②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2、社会总资本运动单个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点:①运动内容相同:包括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②运动形式相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③运动过程相同:三个阶段;④运动目的相同:为了价值的增殖。区别:①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生产消费,而不包含个人消费;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②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资本流通,而不包含一般商品的流通;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3、社会总产品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5、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①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构成。6、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①I(v+m)=IIc ②I(c+v+m)=Ic+IIc③II(c+v+m)=I(v+m)+II(v+m)7、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①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扩大生产场所;②内涵扩大再生产: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及生产要素质量。8、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前提条件:①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②第I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折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定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9、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撇开资本主义形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适用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利润率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②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反比③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成正比④不变资本的节省。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其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②利润率不同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4、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也发生作用。5、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①发展了劳动价值论;②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③从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要解放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6、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其实质是这些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2、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平均利润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3、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①批发商业;②期货市场;③零售商业;④消费信贷;另外还有服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马哲第三章很重要,需要着重复习,多看书,多做历年试题,多背书。马哲重要知识点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5、真理的检验标准;6、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内容与问题;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4、剩余价值的本质;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5、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4、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自考课程分类自考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大致为3:4:3或2:5:3。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每门课程进行一次性考试。课程考试合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按规定计算学分,不及格者,可参加下一次该科目的考试。专科(基础科)一般为3—4年,本科一般为4—5年。马哲为自考公共课。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马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 #自考# 导语】备考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体验。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 无 为您提供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一起看看吧。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或者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 3、其联系是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既要反对代替论,也要反对取消论。 三、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的。 1、他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对它的解决决定着哲学派别的路线和方向; 3、它是一切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 4、他也是实路中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 1、在理论上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在实践上,它可以指导我们自觉的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 四、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含义:(简答或选择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义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一第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2、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派别和形态 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选择) 1、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是肯定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有一个是第一性另一个是第二性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2、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含义及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 1、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是世界的本原,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有三个严重缺陷: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三、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或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 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它们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是先于人类,先于事物的,客观精神产生了万事万物。 A、现代西方哲学包括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 B、其实质都是唯心主义 C、我们对它的态度都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以上ABC三个选项是书中的内容。会出选择题。 四、唯心主义和存在的根源:(简答或选择题) 1、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片面夸大主观,这是它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论。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理论;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3、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是它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 五、辨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辨证法; 2、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辨证法;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或马哲产生的历史条件)简答 1、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生产的阶级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在哲学,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 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本质,精神和物质彼此独立平衡 不可知论——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不可知的 实证主义——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应予拒斥的形而上学的假问题 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唯物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不完备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自己正确地理解物质概念的方法论原则。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物质概念是任何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建造全部体系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它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自然也在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这一意义,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其次,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再次,马哲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这一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将其提高到现代唯物主义的水平。 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目前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领域,长期成为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相抗衡的阵地。这两个领域是: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的社会历史,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微观粒子运动。 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社会存在是由现实的人、自然环境以及人所创造的生产工具等物质实体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它的本质内容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 微观领域的客观实在性: 唯心主义——歪曲科学的成就,否认微观世界的客观实在 马哲——自然科学在当代的所有成就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新的证实,微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整个大系统的一个层次、一个组成部分,同宏观世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哲学运动观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在运动,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1〉唯心主义和宗教——只存在精神的运动,或者是精神产生了物质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精神。 *“唯能论”的争论——一是主张“能量是的实在和物质与精神的本原”;二是否定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即主体。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贯彻始终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本来是不运动不变化,后来即便有所变化,也只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引起数量上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宇宙热寂论”的争论——从终点上否认世界的运动。认为宇宙最后必将归于绝对静止。 〈3〉马哲——把运动理解为存在的根本方式,从物质和运动彼此统一的高度理解世界,坚持物质和运动彼此不可分割的观点。 B、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 〈1〉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泉源。夸大静止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静止(平衡、稳定)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都是片面、错误的。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一个过程,运动都有一定的速度。同时,事物运动的不同状态又以彼此存在的间隔长短、顺序先后表现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体积,活动都有一定的范围。同时,任何事物与它并村的事物之间都各占一定的位置和规模,表现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心主义——否认时间空间客观性 旧唯物主义——“绝对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和普遍特性的观点,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时空本质的正确认识: 第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之间彼此不可分离。 第二,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绝对性和具体形态的相对性,是绝对和相对的辨证统一。 第三,割裂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之间具体的、辨证的联系,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时空观上的共同特征。 三、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包含了对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及其运动变化的永恒性的肯定,它认为物质世界本质上是无限的,是由无数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限和无限的辨证统一所体现的无限。 科学的发展不断地证实着时空的无限性。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科学已经证实物质不灭、质量和能量守恒与转化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二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扩展的。这两个基本事实为出发点和前提,必然引出物质运动和转化的无限性及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的无限性的结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有限和无限不是彼此隔断、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由无数具体物质运动的有空所构成,并且通过各种有空的不断生灭、转化表现出来。一方面,无限要以有限为前提。另一方面,有限也要以无限为前提。任何有空都是无空的环节和部分,有限包含着无限。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 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 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在哲学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A: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时常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B: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必然导致唯我论。 2、唯物主义:总的特点是,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在整个历,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按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 A: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最初形态。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B: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布道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只承认机械的联系与运动。具有机械性与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C: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基本特征——有机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重视理论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形态,科学性和革命性。 3、对两大派别的正确认识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路线是错误的,唯物主义路线是正确的。但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阶级的根源、认识论根源。(不结果实的花) 4、对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两大派别。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形成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观点。 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哲学的历程 哲学这一独特的社会意识形式从萌芽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的哲学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形成的。在每个发展历史时期都交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古代——唯物:德谟克利特辩证法:赫拉克利特 唯心:柏拉图形而上学:巴门尼德 欧洲中世纪——哲学成立神学的婢女,形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经院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唯物:哥白尼培根斯宾诺莎费尔巴哈 唯心: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 二、科学的分化与哲学的发展 哲学与科学的分化 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辨证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共同点:二者一样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实践经验的关系上,其不同点又是哲学比较间接、概括,具体科学比较直接、具体。除此,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和知识源泉;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是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给哲学提供了新的知识源泉。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和知识源泉的哲学,反过来又给予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是哲学所特有的功能。 三、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 文明的创造与演进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创造和演进的产物,它又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不可缺少的制约和导向作用。二者的惯技实际上也就是哲学与其时代特征的关系。有如下内涵: 第一,哲学理论地把握文明创造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的辩证法。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活的灵魂,就是这种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它反过来又对于促进文明的创造和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哲学的批判推进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演进。哲学的批判并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同时包含着建设、创造,是破与立的统一。因此,哲学的自我批判和对文明诸形态的批判,才能对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哲学与文明共同进步的机制。 第三,哲学为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提供指南。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演进的方向与进程,离不开哲学的指引。 总之,哲学的发展同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是在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过程中,通过对一定时代的文明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结晶的集中和提升而形成的,并作为文明的核心和灵魂而存在,反过来又对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促进、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2、唯心主义认识论以意识的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了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坚持先验论原则。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定义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简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或能动的反引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 但也有本质区别: 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社会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物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而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 不同:辩证唯物认识论: A、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B、把辩证法运用到反映论,揭示了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能动革命反映论。 1、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①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应的客观性。 ②能动的反映也具有创造性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活动。 ③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于创造的统一,否认其摹写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其创造性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形式,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是是简和认识的纵观。 认识主体的属性:1自然性,2意识性,3社会性,4实践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 主体和主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主体包括主观。 认识客体的属性:1客观性,2对象性,3社会历史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1自然客体,2社会课题3精神客体 客体不等于客观。 二者的关系: 1、认识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 识关系。 2、二者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认识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即实践关系,这是人事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二、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A、它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它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一)、实践的基本形式(简答) 1.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处理人与人之家关系的活动。 (二)、科学实践也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常识的实践活动。(定义)(实践和试验的关系) 实践包含试验,试验时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作用)及其意义。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选择) 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或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简答或联系意义出论述题)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与人的实践需要相关的事物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 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并阐述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论述) 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上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①承认知识来自实践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 ②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③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①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接受书本知识。 ②对每个人来讲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去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得来的,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实践并且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4、为什么说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有关的经验材料; ③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答案是(一)里的第1点内容和(二)大点的内容) (三)、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论述) 我们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一切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同时又要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意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形象性。内容是:现象 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辨论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意义: 割裂二者的统一,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论认识是经验论,片面夸大理论认识否认感性认识是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理论,反对经验主义,又要重视唯 理论反对教条主义。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简答) 1、要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要经过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一)、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意义(或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才能达到; 2、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才能检验,修正和丰富发展理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回到(指导)实践的条件和途径(简答或多选) 1、回到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2、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5、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和工作方法,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认识的反复性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简答或论述或为什么说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 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人的认识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主观意义:认识受到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①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是曲折,发展,不断升化的过程;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对社建的认识并没有完结,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发展。 (二)、认识的无限发展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必然是无限发展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无至穷,是认识的总规律。 (三)、实践和认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其具体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具体实践中相符合; 2、其历史统一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全面发展,必须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 3、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认识超越或落后实践发展,必然导致“左”、“右”倾错误,“左”倾是主观超越客观,认识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右”倾是主观落后客观,认识落后历史发展阶段。 四、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简答或论述)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学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 3、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第三节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重点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要坚持真理一元论,反正真理多元论(选择题)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选择题)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的认识本性和认识任务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在广度上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扩展;第二、在深度上,任何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深化。 (二)、二者的关系及意义: 1、二者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意义: 1、马列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要坚持马列主义,他也具有相对性,所以要发展它,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以既要坚持他,又要发展它,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论的错误。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的命运;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机,力量之源。 3、马列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体制,这是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体理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1、二者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谬误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范围内,二者有着原则的界线和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二者的联系:1、二者是统一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二者的关系:1、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范围内)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①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其适用的条件和 范围就转化为谬误;②真理是一个过程,如果认识落后或超越事物发展阶段, 真理就变成谬误;③真理是全面的,完整的,如果把对客观对象某一侧面的反应,当作全体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是:①谬误回到他适用条件和范围就是真理;②从认识过程看谬误是正 确认识的先导;③在批判谬误过程中获得和发展真理;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考试重点。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它的意义考论述题) (一)、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它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其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是主观自身和客观实际都办不到的。 2、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唯有它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真理标准的辨证法(或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以及坚持它的意义(或两者的含义及关系)(简答或论述) 解放思想就是从落后观念和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关系:二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意义:1、背离它们就产生失误;2、坚持它们就会取得成就;3、只有继续坚持它们才能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自考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通关秘籍在自考公共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专科考生的必考科目。十月的考试即将来临,在此我把通过考试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尤其要注意考试最后阶段的复习要点和考场中的技巧。希望我的经验能对考友们有所帮助,备战十月的考试。 哲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学习哲学时就应考虑到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以下两方面是考友在学习和应考时应注意的问题。 摸规律,找共性——对哲学进行整体把握 许多人认为应考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而哲学课却是需要进行总体的、宏观地把握,要做到这点,以下四点认识必不可少。 第一,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和五小块内容。 两大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小块指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辩证法(三大规律,五大范畴),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社会意识),群众史观(群众和个人)。各部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唯物论部分侧重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而辩证法部分则侧重说明事物(物质或精神)是矛盾的、运动的、联系的、整体的、全面的。搞清楚这些,在回答论述题时就不会偏离题目的基本方向。 第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全部哲学的核心,无处不体现。 对任何哲学问题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是学习时必须掌握的,它体现在哲学教科书中所有的问题上。比如:关于运动,一是强调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唯物论),二是强调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辩证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一是强调只有客观的实践是唯一标准(唯物论),二是强调实践检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标准法)。关于矛盾, 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也同样如此,一是强调其客观性或客观普遍性(唯物论);二是强调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辩证法)。搞清楚哲学问题的唯物辩证原则,对学习哲学和解答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由于哲学是事物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最一般本质的最高概括和反映,所以, 在哲学中,有几类关系模式应当掌握。这几类模式是: 1.对立统一模式。在理解和回答两个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辩证关系或对立统一关系时,一般都可套用这一模式。对立统一模式的基本点实质上就是六个字:对立,依存,转化。诸如辩证法五对范畴,有限和无限,一般和个别,肯定与否定,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以及稳定与发展,民主与法制等几十个问题,均可套用这一模式来进行记忆和答题。当然必须说明,这个模式只是一般性的,有的问题则带有其特殊性,回答时应予注意。比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依存和相互转化。独特之处在于二者还具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重关系。 2.相互作用(或叫决定反作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实践与认识,国体与政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几十个问题的记忆与答题。这一模式的基本点实质就是五个字:决定,反作用。比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能表示为辩证关系,只能用相互作用模式来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至于决定什么,反作用具体又如何回答、如何细分?如果考试时能够记住该题的答案则按要求来回答,如果一时想不起标准答案,则可考虑:决定产生,存在性质,发展方向和规律等,反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等内容。 3.联系区别模式。这种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它的固定性、规律性要差一些,我们在此也将其作为一种模式来看待。它的基本点实质上就四个字:区别,联系。这一模式也可运用在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法律与道德,哲学与具体科学,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关系等几十种问题的记忆与答题上。同前一个问题一样,当答题时忘记了要点,不妨考虑一下区别与联系是否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出来:产生,存在性质,发展方向和途径, 发挥作用的方法和特点等等。 应当说明的是,哲学中除了一大批问题可以分别(或混合)套用上述几种模式以外,还有许多问题具有特殊性,即就事论事,这就无规律可循了,只能靠平时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第四,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基本矛盾十分重要,它是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关键。 它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从前向后是依次递进式的决定关系,由后向前则是依次的反作用关系,不论是决定关系还是反作用关系。都是依次的,不可越级。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这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十分重要,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寻到答题的思路。 比如,进行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进行政治体制等的改革问题,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再如,讲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时,可以说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时,因它属于上层建筑,所以从逐级反作用考虑即可,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和发展,进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总之,在学习时搞清楚社会基本矛盾各对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样在考试时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到答题的思路和答案了。 抓要点,记重点——复习应试注意事项 先来谈谈抓要点问题。从哲学自学考试答题的评分标准来看,哲学中各类题目的答题要点和注意事项是: 1.选择题: 选择题答题一定要按要求每题必答,不要空题。 2.简答题: 对简答题来说,一般情况如果题目中涉及到了哲学概念,那么就需要解释这个(或这些)概念。然后是答要点,把该题应有的几个要点答出就可以了,如果能说明一下这些要点也不错。最后,还要看一看该题目的要求中是否有必要批判一下错误观点,如果需要就应当批判一下,批判的方法就是指出它们是错误的就可以了。 3.论述题: 一般来说,哲学的论述题统统是要求考生用A与B之间的关系原理来分析说明某个实际问题。 原理常常是成对概念,比如,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领袖与群众的关系等来说明某个现实问题。这时,答题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是: 第一步,答A和B之间的关系原理。如果能答出A和B的概念当然更好,但通常不作此要求。 第二步,说一句A与B的相互关系原理是题目中需要论述的现象问题的哲学基础(或理论依据)。比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说这句话就可以,不用再加解释。 第三步,具体展开,联系实际加以论述。在这里,不少考生觉得无话可说,其实,至少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以考虑加以论述的。首先可以说明A重要, 其次可以说明B也重要。分别谈完现实中两个方面以后,最后说一下只重视A或只重视B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态度是既要A也要B。这样一来,只要在每一步骤中加以说明一下,就可以说明问题了。第四步,说一下实践证明,题目中让论述的现实问题是重要的、正确的或者有意义的等。比如,实践证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是正确的。 由于哲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题目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自学考试来说,关键是对自考中的答题要求有了了解后,再从总体上把握一般性哲学问题。比如下面两道论述题的答题思路是有差别的:第一题,根据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第二题,根据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这两个题的理论部分一样,但联系实际方法则有不同侧重点。第一题要求说明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即这一理论来自实践, 主要应说明实践决定认识;而第二题既然要求说明这个理论有什么作用,即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所以应侧重说明理论反作用于实践。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巧记忆 记忆是有规律的,也是讲究方法和窍门的。 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遵循记忆规律,介绍一些便于操作的有针对性、实用的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窍门。 (一)自写“教案”法 此法是解决自学者面对厚厚的哲学教材无从下手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自学者给自己当老师,可以按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根据指定的哲学教材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分析为基本框架,像老师授课教案那样写出自己的“教案”,然后,回过头来学习这个“教案”,自己给自己“讲课”。例如,在学习“真理”这个概念时,可写“教案”如下:1.定义: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2.理解①真理是一种正确反映,它属于意识的范畴,不是客观实在。②真理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的头脑,不是别的。③真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3.举例和应用例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例2,中专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真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自写“教案”记忆法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便于自己学习;二是促 进自己学习。写“教案”的过程,也是人们最全面、最深刻、最扎实地学习的过程,它对自学者理解并记忆哲学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手脑口并用”法 所谓“手脑口并用”,就是边用脑子记,边用手写,边用口念,三者齐动来记忆。“手脑口并用”记忆法不仅使记忆扎实牢固,而且由于平时手写口念数遍,答题时便“顺路”了,能收到快而准确的效果,更能避免错别字。 (三)“联系”法 所谓“联系”记忆法,就是联系人们所熟悉的人或事来记忆有关哲学内容。例如,可以这样记忆划分阶级的标准:土地改革时,在农村划分成分,不是看其政治立场,也不是看其人际关系,而是看其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如何,以此便可记住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 准而不是其它。再如,可以这样记忆马克思的诞 辰日“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把资本主义打得呜呜哭”(1818年5月5日)。大家可以根据自身 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联系”记忆法既使 我们比较容易地记住了有关哲学内容,更使我们在寻找“联系”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编“顺口溜”法 法就是把一些哲学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来记忆。如可这样记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现象是,物质和意识,物质为第一, 意识居于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虽多样,本质是统一,统一于什么?回答 是物质”。将哲学内容编成“顺口溜”,我们既看重其结果——使我们的记忆便捷,更看重其过程——苦思冥想编写“顺口溜”的过程,便是学习过程。 (五)“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法 首先,要牢记每一个题的开头部分,这对记忆全题至关重要。许多人在考试答题时只要知道了开头,全题也就知道了。牢记开头可有效地避免出现平时都背下来了,但考试时不知答哪个题的现象。其次,“删繁就简”强化记忆要点和关键词,以此带动整个题的记忆。例如,“主次矛盾的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问题,可这样区别记忆:前着讲的是在众多矛盾中,一个矛盾为主,其余矛盾为次;而后者讲的是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一个为主要方面,另一个为次要方面。记住了这些关键词,两个关系便可分别地、清楚地记住了。另外,为了防止混淆, 可在平时建立卡片,在上面记几个关键词或要点,其余内容用省略号即可,如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正确反映”,这就像“三春树”一样重点突出,像“二月花”一样引入注目。 (六)实际训练法 自觉地、主动地把所学哲学内容用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例如,“1995年冬季我国农村集中精力大搞 农田基本建设”可以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加以解释;又如,“在我国现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用质量互变规律来解释:再如,“在工作、学习中常原理来解释,等等。实际训练记忆法有利于锻炼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哲学水平。这种方法也是我们直接记忆哲学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应试技巧 考试要过关,毕竟是体现在那张试卷上,下面我就结合一份实际的考试卷子谈谈马哲的过关要领。限于篇幅,只节选部分试题。点拨(1)是对考生总复习的要求,点拨(2)是假如考生在考场上对某些题目是似而非时的补救技巧。 一 单选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点拨(1)本题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要把握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和它们的关系。点拨(2):按常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是先认识它是什么,因此,在认识世界时也一样,所以,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是(B)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全面认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点拨(1):本题要求掌握什么是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什么是意识等知识点。(2):这个题的关键在全面上,所有选项看上去都有点对,但和题意最相关的是A.答案是(A) 3.“从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的手。”“只有在有机体一部分的手才是真的手”。这两句话里所包含的哲学观点() A.整体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整体是各个部分组成的观点 点拨(1):要弄清教材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2):这个问题在文字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本来的地位。这里容易引起混淆的是A和D,他们的区别是部分(没有说全部的部分)之和并不是整体,而且它们和题意无关。这里的答案(B) 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D.指出物质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 点拨(1):要知道什么是不可知论?它的观点有哪些? (2)可以采用反例论证法知道B\C\D和题意没有必然的联系。答案:(A) 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点拨(1):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概念、构成和关系(2):既然是经济基础,肯定不是单一的生产力或是单一的生产关系,于是ACD可以排除。答案是(B) 6.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C.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点拨(1):要搞清楚人的本质和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掌握人的价值的表现形式。(2):这里A与C是完全一样的,单选题里肯定排除,D和题意无关。答案是(B) 单选题的考场经验是,对于马哲,可以在是似而非的题目时运用排除法、反例法和常识法来提高选择的正确率。但是在总复习时,就不要一味用技巧完成习题,这样就舍本求末啦。 二 多选题: 1.下列各项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哲学的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否定,积极继承 C.认清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根源,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点拨(1):这个题目是辩证法里的否定观的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如何去否定,什么是正确的否定观。 (2):马哲是反对否定一切的,因此A不能选,也是反对抹零两可的态度的,因此B不能选。因而答案是(C\D) 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点拨(1):这是个概念关系型题目,要把握实践和认识的概念及其关系和特征(2):用反证法你可以知道本题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的,因此答案是(A.B.C.D.E) 3.下列各项是属于社会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E.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点拨(1):这是生产关系及其构成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掌握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关系。(2):可以用联系法来选出答案。A与生产无关,不选。B与生产有关,选;C与生产有关,选;D与生产有关,选;E与生产无关,不选;因此答案是(B.C.D)。在复习中如果遇到错误,应该按点拨(1)进行复习,弥补知识体系的漏洞。在考场如果遇到不能决断的多选题,你可以用(2)的技巧来提高选择正确率。 三 简答题: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点拨(1):两个“四句”要诀要记牢。(2):你用平时惯用的口号去答也行,比如: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之类。宁多勿缺。 四 论述题: 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点拨(1):这是个概念关系型题目,要掌握相应的概念和关系,再把这些概念和关系套用到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上去。要得出结论。(2):如果你记不起这些知识点,可以用语文的方法来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再找出关系,也要套用到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上去。这样,起码不会得零分。 我希望大家在总复习时,用点拨(1)的方法,将你们知识体系上的漏洞补好。点拨(2)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采用的,只是些过关的小窍门,不是什么必然得分的法宝。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求及要点辅导讲义学习要求:熟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多做、重复做各种练习。 警告:本要点是为同学复习方便而列,并非要点的全部内容,复习时务必理解要点中的全部内容。不能只知是什么,而是要知为什么。 第一部分 绪论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它是任何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可知和不可知的标准,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抛弃了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4、唯心主义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感觉意志派生世界)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理念、绝对观念派生世界)。 5、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6、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产生有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第一次把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并与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第一次科学地把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统一起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和取消哲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8、哲学的党性原则:全部哲学都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部分 唯物论 1、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古代朴素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土水火气,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同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做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哲学的物质和具体科学的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自考马哲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原理:

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原理;

2、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

5、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

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原理: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

3、社会的实践本质原理;

4、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原理;

5、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

1、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4、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5、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前者分为辩证法和唯物论,后者好说就是一些历史观。辩证法和唯物论区别时你就看如果是说物质和意识的区别的就是唯物论,其余的什么发展了、矛盾了都是辩证法。我不知道你是高中的还是大学的,反正能彻底弄清这些就够了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记忆口诀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关键词组 ▲世界观、方法论答题要点 A.世界观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B.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2.哲学的基本问题记忆口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关键词组 ▲思维、存在答题要点 A.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B.(1)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为世界本原(2)思维、精神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和物质。3.哲学的基本派别记忆口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键词组 ▲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答题要点 A.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B.主张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记忆口诀 ▲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关键词组 ▲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答题要点 A.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记忆口诀 ▲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关键词组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答题要点 A.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马哲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2)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要以马哲为指导。B.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2)马哲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C.马哲的三个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D.马中、中马、二飞、一毛二邓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记忆口诀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键词组 ▲世界观、人生观答题要点 A.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B.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二、物质和意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记忆口诀 ▲唯心唯物,物质意识谁先谁后关键词组 ▲辩证唯物主义答题要点 A.唯心主义二大分支B.唯物主义三大分支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记忆口诀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关键词组 ▲物质运动静止答题要点 A.物质与运动不可分B.绝对运动相对静止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3.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记忆口诀 ▲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空绝对相对关键词组 ▲时间、空间答题要点 A.持续性、顺序性。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C.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记忆口诀 ▲先物质后意识关键词组 ▲意识答题要点 A.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第二性的。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记忆口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关键词组 ▲意识本质答题要点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记忆口诀 ▲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关键词组 ▲意识的能动作用答题要点 A.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B.正确认识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4.意识与人工智能记忆口诀 ▲电脑思维模拟与人意识间的本质区别关键词组 ▲人工智能意识区别答题要点 人工智能是在信息论、控制论指导下,在人脑科学和电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用机器模拟人脑思维的信息处理和变换程,实现人类思维和智能的物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记忆口诀 ▲物质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关键词组 ▲统一性原理答题要点 A.无限多样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无限多样B.统一到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记忆口诀 ▲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词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答题要点 A.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B.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1.世界的普遍联系记忆口诀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关键词组 ▲联系答题要点 A.联系的两层含义。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系统特点2.世界的永恒发展记忆口诀 ▲新旧并非时间先后关键词组 ▲发展及其实质答题要点 A.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规律及其特点记忆口诀 ▲违背规律必受处罚关键词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答题要点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2.对立统一规律记忆口诀 ▲矛盾每年必考关键词组 ▲矛盾:同一与斗争;普遍与特殊答题要点 A.矛盾及其根本属性(1)矛盾、对立统一(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a.相互区别b.相互依存c.相互转化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⑴实质与核心(三个知识点)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a.矛盾普遍性两个基本含义:b.矛盾特殊性三种具体表现:(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三点)(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a.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b.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3.质量互变规律记忆口诀 ▲量变质变前提结果关键词组 ▲质、量、度答题要点 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质与量的结合就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界限。B.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4.否定之否定规律记忆口诀 ▲扬弃克服保留关键词组 ▲辩证否定前进性和曲折性答题要点 A.辩证否定观:扬弃;克服保留B.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与本质记忆口诀 ▲现象本质感性理性.关键词组 ▲现象和本质答题要点 A.现象和本质的含义B.现象有真相和假象的区别。真相是以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则是客观存在的C.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对立与统一的表现D.根据现象和把握本质2.形式与内容记忆口诀 ▲形式主义与必要形式是两回事关键词组 ▲内容和形式答题要点 A.内容和形式的含义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3.原因与结果记忆口诀 ▲先因后果关键词组 ▲原因结果答题要点 A.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B.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C.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4.必然性与偶然性记忆口诀 ▲必中偶;偶中必关键词组 ▲必然性和偶然性答题要点 A.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B.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5.可能性与现实性记忆口诀 ▲可能现实;理想现实关键词组 ▲可能性和现实性答题要点 A.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B.从可能性到现实性要艰苦奋斗四、实践和认识(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记忆口诀 ▲马义认识论:能动、革命、反映。关键词组 ▲认识论答题要点 (1)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2)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3)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记忆口诀 ▲基本特点、形式关键词组 ▲实践答题要点 A.三个特点B.三种基本形式C.实践性是马哲最根本的特征,是马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记忆口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关键词组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答题要点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二)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1.认识及其本质记忆口诀 ▲主体客体本质关键词组 ▲认识关系本质答题要点 A.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B.认识本质: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揭示认识过程的本质。2.认识的辩证运动记忆口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关键词组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答题要点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的形式;特点b.理性认识的形式;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统一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意义、条件与途径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记忆口诀 ▲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关键词组 ▲规律答题要点 人类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和无限深入的过程。(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及其客观性记忆口诀 ▲真理谬误客观性关键词组 ▲客观性答题要点 A.真理与谬误二者性质相反,不可混淆;B.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记忆口诀 ▲真理绝对与相对关键词组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答题要点 A.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记忆口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键词组 ▲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答题要点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真理发展的规律记忆口诀 ▲真理谬误发展过程关键词组 ▲真理答题要点 A.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B.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记忆口诀 ▲历史观关键词组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答题要点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记忆口诀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关键词组 ▲根本缺陷根源答题要点 A.唯心史观及其根本缺陷: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B.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和认识论的根源。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记忆口诀 ▲一整块钢关键词组 ▲唯物史观的创立答题要点 A.唯物史观的创立(1)思想理沦来源。(2)社会历史条件。B.唯物史观创立使马哲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一整块钢”(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1.社会是个有机体记忆口诀 ▲社会是一个系统关键词组 ▲社会生活答题要点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包括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和非物质性的社会生活两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记忆口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关键词组 ▲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活动主体和客体答题要点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B.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C.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形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2)制约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记忆口诀 ▲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关键词组 ▲物质体系发展过程答题要点 A.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B.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记忆口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关键词组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答题要点 A.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1.社会的经济结构记忆口诀 ▲经上政文关键词组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答题要点 A.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B.经济基础特指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C.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社会的政治结构记忆口诀 ▲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国家国家职能关键词组 ▲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国家国家职能答题要点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C.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3.社会的文化结构记忆口诀 ▲文化促进作用关键词组 ▲社会意识文化精神生产答题要点 A.社会意识的构成B.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C.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记忆口诀 ▲基本矛盾关键词组 ▲社会基本矛盾答题要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记忆口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关键词组 ▲生产力生产关系答题要点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记忆口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键词组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答题要点 A.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二)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记忆口诀 ▲基矛动力关键词组 ▲社会基本矛盾答题要点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B.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形态的更替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记忆口诀 ▲阶级斗争关键词组 ▲阶级斗争答题要点 A.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B.基本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政治斗争具有决定意义。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记忆口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键词组 ▲科学技术答题要点 A.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必要要素,是现代社会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要素。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4.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记忆口诀 ▲人民群众、决定作用关键词组 ▲人民群众答题要点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5.个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记忆口诀 ▲无产阶级领袖与人民群众关键词组 ▲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无产阶级政党答题要点 A.无产阶级领袖的重要作用表现:B.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演化记忆口诀 ▲社会形态质变、量变关键词组 ▲社会形态答题要点 社会形态的演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记忆口诀 ▲前进与曲折关键词组 ▲前进性 曲折性 统一性 多样性答题要点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社会进步及其标准记忆口诀 ▲社会全面进步关键词组 ▲社会进步答题要点 A社会进步的根源:内部矛盾B.复杂多样性(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1.人性与人的本质记忆口诀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键词组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答题要点 A.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B.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价值记忆口诀 ▲贡献和满足关键词组 ▲贡献 满足 人的价值答题要点 A.人的价值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B.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C.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1.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记忆口诀 ▲自由 必然关键词组 ▲自由 必然答题要点 A.自由:人支配物必然:物支配人B.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人的全面发展记忆口诀 ▲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关键词组 ▲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答题要点 A.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标志。B.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记忆口诀 ▲共产主义理想 实践关键词组 ▲共产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马哲知识点(四)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由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构成。其最本质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的含义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要素,是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理

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3)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

不承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但不能把地理环境的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4)掌握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的原理的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启示我们要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这是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联系科学发展观]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方式是把握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逻辑范畴

2.生产方式的涵义和实质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生产活动)的社会形式。

3.生产方式(即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五)社会的实践本质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人与人的关系

③人与其自身意识关系

这些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六)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1、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的功能

从内容上看,社会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像。另一类生产力构成要素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包括科技和管理等。

(三)生产力的特性

1.生产力的本质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其本质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2.生产力的特征

(1)属人性(2)客观性(3)社会性(4)历史性

(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在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是以生产为起点的,而在现代,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过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五)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1)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不能离开生产力状况任意改变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

(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1.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涵义

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①政治法律设施:是指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

②政治法律制度:是指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分清分类]

2.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政治上层建筑这两个部分都是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从其归底由经济关系决定、并且总是一定的思想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3.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的内容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意识形式。

(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点

1.意识形态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1)意识形态的一般本质是指它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

(2)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是指它具有阶级性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功能。

(1)不同步性(2)历史继承性(3)能动的反作用

(四)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1.文化的涵义和社会功能

狭义的文化就是指社会文化结构。

广义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人化"。

2.文化的社会功能。知识传承、教育塑造、认识功能、凝聚民族精神。

3.先进文化的定义

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三个代表之一]

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1)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建设的内容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

①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建设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清代文学常识汇总

·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HTTP协议的重要概念

·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历史之新莽时期

·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民事诉讼法之支持起诉原则

·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管理之禁果效应

  • 索引序列
  • 马哲自考重点
  • 自考马哲重点复习哪里
  • 自考本科马哲重点在第几章
  • 自考马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 自考马哲知识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