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高等自学考试电视传播概论

高等自学考试电视传播概论

发布时间:

高等自学考试电视传播概论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传播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本专业培养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中从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等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各大媒体、新媒体公司、各组织单位的信息传播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理论修养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信息传播人才。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关于自考报名,可以去那局当地的教育考试院或者大学继续教育中心,或者在社会上找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都可以,然后根据自身的条件是报考本科还是专科。专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以后的就业来选择。还要注意有些专业是不能自考,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

自考证书课程,就是指自考学位课程,一般自考证书课程的成绩要求相当高。考试的过程,与其他的科目的考试一样,报名,参加考试,合格。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不同的学校对自考证书课程的成绩要求不一样,但是普遍都要在70分以上才算是可以申请学位证书的。因此,如果有学位课程的,不管是几门,都要努力争取考最高的分数。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2.沉默螺旋理论中的舆论观(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意见气候: 问答: 1.“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及其新近的发展与不足: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不足: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概念: 1.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问答: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概念: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3.信息沟 问答: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作一个转变,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第五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概念:编码与释码理论(题3) 问答: 1.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以效果而论,①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②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③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①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②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③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3.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释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非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①双向性。 ②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③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④国界的消失。 5.9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面临着哪些新课题?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足之处 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实施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和数据处理的受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1988年实施《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是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

我觉得你可以去你当地的自考网查询,这些都有在自考网内吧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一共需要考16门课程(含选修课), 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综合英语(四)、中国文化导论、电视传播概论、播音创作基础、节目主持艺术、普通话语音与发声、即兴口语表达、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配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独立本科段)毕业设计、数字制作技术基础、写作基础与应用。自考考试计划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804自考00185商品流通概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68.56KB 2019年04月自考00600高级英语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751.64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派。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介生态学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试题

我觉得你可以去你当地的自考网查询,这些都有在自考网内吧

不知道你为什么向上自考。你来我们学校看看来先。集美大学的自考。你去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网页上面查一下,了解下。。

有的,想从事电视方面,中国比较厉害的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学院,浙江传媒大学。 我发个浙江传媒的自考题目给你参考参考 浙江省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试题 课程代码:0719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文艺节目是【 】 A.歌舞 B.演说 C.游戏 D.赛马 2.______是文艺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文艺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最基本手段、方式和途径。【 】 A.认知 B.娱乐 C.教育 D.纪实 3.在综艺晚会制作过程中,导演对灯光的要求一般都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是:它必须具备【 】 A.鲜明的主题性、充分的安全性和生动的创造性 B.鲜明的主题性、充分的可变性和生动的创造性 C.鲜明的主题性、充分的安全性和生动的艺术性 D.鲜明的主题性、充分的可变性和生动的艺术性 4.电视文艺专题片《雕塑家刘焕章》采用______的开头方式。【 】 A.“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B.“由远及近,间接入题” C.“寓意式” D.强调式 5.世界上第一部电视文学作品是【 】 A.《阿信》 B.《文学宝库》 C.《雾失楼台》 D.《契诃夫人物系列》 6.下面四个选项中,______不是戏曲的美学特征。【 】 A.夸张性 B.综合性 C.程式性 D.虚拟性 7.摄像师在拍摄舞蹈时,最常用的景别应该是【 】 A.小远景 B.全景 C.中景 D.特写 8.音乐电视创意的核心是【 】 A.叙事 B.表意 C.画面的结构形式 D.图解歌词内容 9.编辑选择要在广播中播出的散文时,______应该是首选。【 】 A.叙事散文 B.有景有情的游记 C.知识性散文 D.抒情散文 10.以下四个选项中,______是广播剧导演必须具备的外在修养。【 】 A.有灵敏的头脑 B.有出色的社交能力 C.能以理智克制感情 D.情感极为丰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电视文艺节目制作应遵循的原则包括______等。【 】 A.大众性原则 B.民族性原则 C.艺术性原则 D.有益无害原则 E.教育性原则 2.在电视综艺晚会节目的生产过程中,编导的职责包括______等六大项。【 】 A.指挥录制 B.组织节目素材创作 C.前期导演 D.后期导演 E.现场导演 3.电视文学的类型包括______等。【 】 A.电视剧文学 B.电视散文 C.电视报告文学 D.电视戏曲文学 E.电视小说 4.电视戏曲栏目的特征有______等。【 】 A.包容性 B.机动性 C.知识性 D.社会性 E.大众性与观众参与性 5.广播音乐节目的形式主要有______等几种。【 】 A.音乐家介绍节目 B.音乐介绍节目 C.综合性音乐节目 D.一般欣赏性音乐节目 E.专题性音乐节目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实现电视文艺专题片的艺术性,电视文艺专题片的艺术性还表现在____________的艺术处理上,还表现在____________的艺术性上。 2.电视综艺晚会的策划一般可以分两类,分别是____________策划和____________策划。 3.电视文艺编导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要有导演的意识和品格、____________、要善于叙事、____________、要善于启发合作者等几个方面。 4.电视散文诗歌的画面结构特征包括: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____________、色彩造型以及____________。 5.广播中的综合文艺板块,是广播文艺中包括音乐节目、____________、戏曲节目和____________等类别不同、题材不同、形式各异的节目,是各种特色栏目的组合展现。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电视文艺节目(狭义) 2.综艺节目的结构 3.电视散文 4.音乐电视 5.广播曲艺节目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试概括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创作流程。 2.电视小说的结构创作特征是什么? 3.音乐电视创意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类? 4.广播剧导演在分析剧本阶段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8分,第2小题12分,共20分) 1.电视舞蹈节目的编辑包括哪两个方面的编辑?应把握好哪些要点? 2.试分析电视文艺节目的传播特征。 再发个中传的 中传07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初试试题 一、文学艺术类 1、你看过哪些文学作品?举出你喜欢的一部,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2、以下作品哪些是你看过的?选出其中一部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①《红楼梦》②《三国演义》③《简·爱》④《安娜·卡列尼娜》 3、王朔的作品你看过哪些?谈谈你的看法。 4、举出你看过的一部鲁迅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5、中学课本里选了很多杨朔的散文,你是否喜欢?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6、谈谈你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 7、你是否看过王小波的作品?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8、举出五个你最喜欢的作家及作品,挑选其中的两位,分析他们的作品。 9、你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谁?为什么? 10、你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谁?为什么? 11、人我是否看过金庸的小说?你是怎么看待武侠小说的? 12、你怎么看待琼瑶的小说? 二、广播电视类 13、你最近看过哪些电视剧?举出其中一部,谈谈你的看法。 14、你最近看过哪些电影?举出 其中一部,谈谈你的看法。 15、你看过哪些张艺谋的电影?谈谈你对张艺谋电影的看法。 16、举出三部以上你比较喜欢的国产片,变谈你的看法。 17、举出最喜欢的两部中国电视剧,谈谈你的看法。 18、举出你看过的香港电影,谈谈你的看法。 19、举出你看过的香港电视剧,谈谈你的看法。 20、举出你看过的台湾电影或电视剧,谈谈你的看法。 21、谈谈你对港台剧的印象。 22、你是否喜欢港台的武侠剧?为什么? 23、你是否看过日本电视剧?举出其中一部,谈谈你的看法。 24、国内播放了不少韩国电视剧,你是否看过?举出其中一部,谈谈你的看法。 25、你是否看过《焦点访谈》?谈谈你的看法。 26、谈谈你对《快乐大本营》及其它综艺类节目的看法。 27、谈谈你对《东方时空》的看法。 28、假如让你设计一个中学生频道,你会怎样设计? 29、假如让你创办一个中学生电视栏目,你会怎样设计? 30、你以为现在的中学生最关注什么?假如让你设计一个谈话性节目,你会怎样设计? 31、假如要拍摄一部中学生题材的电视剧,你觉得应该怎么拍?请当场讲述一个有关学学生生活的故事。 32、谈谈你对中国古装戏的看法。 33、谈谈你对中国新闻节目的看法。 三、社会经济类 34、谈谈你对媒体最近关于毛宁事件报道的看法。 35、谈谈你对中国加入WTO的看法。 36、谈谈你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看法。 37、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38、谈谈你对金钱的看法。 39、谈谈你对社会腐败的认识。 40、应该怎样去面对失败? 一、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自学考试的主考院校之一,主考的本科专业有:1、播音与节目主持艺术;2、广播电视编导;3、数字媒体艺术;4、摄影(摄像)。主考院校的职能是:参与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际环节考核大纲及教材等编写学习媒体的推荐,参与命题、评卷工作、负责实践教学培训式考核,网上课程的辅导与答题等相关工作,并在毕业证上副署。 在校生自愿参加该四个专业的学习,成教学院总体负责考试报名、联络等工作,各系组织本系集体报名及考前辅导。在以上四个主考专业中,报考大专、本科相同专业的考生,在共计13-14门课程中可以“学分互认”,免考6门左右公共课与专业课(免考课程都需在每年3月或9月报省自考委审核承认)。不同专业的考生,可免考4门左右的公共课。 按每学期通过3门课程计算,3年专科学习的同时,很可能考出本科文凭。 二、我校经省自考办考委批准的有6个专业 “学分互认”:1、新闻学:2、汉语言学;3、秘书学;4、电子工程;5、计算机及应用;6、英语语言文学。以上6个本科自考专业,我校相应的专科专业可以“学分互认”的形式免考部分课程,除免考课程以外,以上6个本科自考专业的考试门数各在10门左右。 相关政策:免考课程有两种:一是公共课、二是5门专业课(指报考同层次的考生)跨专业报考需要加考课程,我校可以自行组织学生加考课程的考试,考试成绩合格,报自考办,省自考委承认。免考与转考手续办理时间为:3月和9月的1-20号:结业手续办理时间:6月和12月的1-15号:办理地点:杭州市自考办,华浙广场9号,咨询电话1601010学校自考电话:88024530 三、另外,本校成教学院开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高中起点大专有: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高中起点本科有:新闻等专业;专升本有:播音与主持、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每年6月初开始报名,9月初开始上学。 (1050311)广播电视编导 注:本网页仅供参考,专业计划以《考生必读》为准 主考院校: 浙江传媒学院 层 次:本科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1 0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2.0 2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0 3 00015 英语(二) 14.0 4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5.0 5 07189 视听语言 6.0 6 07290 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 6.0 7 07191 视觉文化与传播 4.0 8 00752 电视节目制作 8.0 9 07192 广播电视节目编导 7.0 9 07193 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实践) 3.0 10 00753 电视美术 4.0 11 00751 电视音乐与音响 4.0 12 07194 传播心理学 4.0 13 06235 文化概论 5.0 15 加考 07195 电视摄像基础 3.0 07196 电视摄像基础(实践) 3.0 07197 电视剪辑 2.0 07198 电视剪辑(实践) 00756 影视美学 4.0 07199 电视导演基础 3.0 07200 电视导演基础(实践) 3.0中国传媒大学自考的:自己去看吧,有点长就不直接发了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一共需要考20门课程(含选修课), 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综合英语(四)、电视艺术概论、电视采访、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艺术片创作、广播新闻节目创作、电视节目包装与编排、外国新闻事业史、电视传播概论、影视精品解读、非线性编辑、电视片结构、专题知识讲座、数字摄影技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自考考试计划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404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真题试题 格式:PDF大小:183.16KB 2018年04月自考07008采购与仓储管理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06.54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卷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一共需要考20门课程(含选修课), 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综合英语(四)、电视艺术概论、电视采访、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艺术片创作、广播新闻节目创作、电视节目包装与编排、外国新闻事业史、电视传播概论、影视精品解读、非线性编辑、电视片结构、专题知识讲座、数字摄影技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自考考试计划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404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真题试题 格式:PDF大小:183.16KB 2018年04月自考07008采购与仓储管理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06.54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2、C3、不确定……4、B5、C6、B7、D8、C9、A10、A

2题选C,3题选A 4题选B 5题选C 6题选B 7题选D 8题选C 9题选A 10选A

  • 索引序列
  • 高等自学考试电视传播概论
  •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
  •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
  •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试题
  •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