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2021年传播学概论自考

2021年传播学概论自考

发布时间:

2021年传播学概论自考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自考传播与策划专业有哪些课程?关于这个问题自考平台教务老师就简单为大家说一下。 自考传播与策划专业有哪些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明略)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说明略) 3.传播学概论(课程说明略) 4.广告学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通过广告学的基础理论、广告运作的基本流程、广告活动的管理和规范等与广告学相关的一系列原理与理论讲解,使考生能够掌握必要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对广告学的基本知识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能对周围的广告活动和广告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 5.新媒体概论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使考生充分了解新媒体的基本理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及新媒体的产业和管理,提高新媒体的理论水平,掌握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能够运用新媒体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媒体行业内的现实问题,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传媒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广告策划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是传播与策划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让考生掌握从事设计分析、策划、执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能力,并能熟练地结合企业广告活动进行广告策划与策划书撰写,提升考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7.新闻编辑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深入剖析各类新闻媒介的共同规律和基本原则,讲解新闻编辑的主要任务和作用以及技术操作层面的理论。采用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并重的方式,以独立的案例为出发点,引导考生将新闻编辑业务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将编辑业务的各个环节整体串联,掌握从设计新闻产品、策划报道、选稿改稿到版面设计的全过程操作。 8.创意写作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创意写作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培养和提高考生掌握与运用创意写作理论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使考生具有写作的创新意识,培养并提高考生写作、分析、鉴定、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9.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考生具有创意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考生对文化产业认识和掌握创新创意实践技术能力为主要任务,使考生具有对当代文化和多种文化活动形式创新的认知,培养考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能够展开创意策划、创业、管理等活动的实践能力。 10.多媒体信息基础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培养对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处理制作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培养和提高考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原理与应用为主要任务。通过学习数字媒体技术所涉及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游戏等诸多媒体在采集、编辑、分发、传播、存储、管理、分析、检索、交互、版权认证以及内容安全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培养考生全面了解和正确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使考生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视频音频制作、图形动画、游戏制作、媒体压缩、Web集成、大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应用。 11.多媒体技术(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考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综合设计应用为目标,以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做支撑,通过对多媒体关键技术、多媒体软硬件平台、音频数据的获取与编辑、数字图像处理、动画原理及制作、数字视频的采集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工具等内容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数据基本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合成与展现过程以及操作方法,理解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原理,对文本、图形、图像、音效、动画、视频等媒体元素进行综合应用。 12.文字图形创意(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旨在培养考生从新的角度观察、认识、理解熟悉的事物,并准确地运用图形创意的基本语言表现这些事物。通过设计制作的实践,加深考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考生审美意识得以提升,创造性思维得以启发。注重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融于一体,理论知识与典型案例相结合,增强实用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3.视频编辑(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视频编辑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提高考生掌握与运用视频编辑技术为主要任务,并以现有的影视动画资料为基础,串联起整个非线性编辑流程的知识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具有视频编辑的创新意识,培养并提高考生作品制作的能力,并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4.图形图像处理(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数字图形制作、图像校色、图像调整、多图像合成、创意广告制作等技巧,在大量动手实践学习中学到真正的技能。除了考核考生的实践操作,还从配色、构图、商业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为考生从事设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15.平面广告设计(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有效的整合了构成基础、广告设计、图形创意、平面设计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使考生获得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素养,具备VI设计、海报设计等方面得设计技能,了解平面广告设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性质以及应具有的工作态度,掌握平面广告设计各项通用技能与职业技能。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学概论自考2021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传播学概论自考2021年10月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派。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介生态学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上海师范大学自考广告学专业本科考试课程有:*(00037)美学、*(00642)传播学概论、*(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07)现代管理学、*(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4880)广告语言学、 *(00015)英语(二)、*(00034)社会学概论等,带“*”为全国统考课程。自考须知1、自学考试每年安排几次报名报考?目前,上海自学考试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定在4月和10月,报名报考的具体安排会在市教育考试院官网公布。考试时间: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举行一次统一考试。每次考试时间分别安排在4月和l0月的中、下旬的两个双休日(星期六和星期日)共4次。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一场考试,共8个单元。考试开始时间为上午9:00和下午14:30。2、如何获取当次自学考试的准考证?当次考试开始前10天考生可登录自学考试管理系统或通过省考办公布的其他途径自行打印准考证。准考证须用普通A4纸打印,严禁擅自涂改。3、考试不合格的课程能否参加下一次考试?根据《自学考试实施细则》规定,考试不及格者不予补考,可参加该课程下一次的考试。报考注意事项1、《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上机实践考试由上海电视大学统一组织,报名时间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另行通知,请考生及时关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上的通知。 2、我校各专业的其它实践考试都另行安排时间,与理论课考试时间错开,不会冲突,可以同时报考。一般实践考试时间安排在理论课考试全部结束后进行。实践考试的具体时间请查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上下载的考试座位号,以考试座位号上规定的时间为准。报名结束后,请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上规定的时间下载考试座位号,并于考试座位号上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去参加考试。3、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即工商银行自考卡)、身份证(社保卡、驾驶证)进入指定考场参加考试。4、考生参加考试,须严格遵守考场规则,不得夹、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任何用品,关闭一切通讯设备。违者将上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并由考试院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5、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开考两个小时后方可交卷离场。6、每次考试结束后,主考高校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考后信息”,将考试后的有关注意事项及时间节点告知考生,请考生务必仔细阅读并按照上面规定的时间节点前来办理相关事宜。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021自考网络传播概论

作者|胡编辑|小花本文为拖鞋哥新传考研原创作品,转载请允许20级新传考研交流4群: 782328288胡大家好。 我是胡前辈。 复习已经过了一半。 我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最基础的新闻学和传播学。 那么,下一本书——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开始了吧?我去年学习它的时候,前辈和很多同学都称它为“答案之书”。 这种赞扬确实不过分。 网络传播是我在传播学之外最投入精力的一本书,我觉得我后来答题时的很多思路和词汇,都直接来源于这本书。而且,很多大学的真正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来解答!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活用这本“答案之书”哦~三小时前应试学习的前辈拖鞋的哥哥、希希哥哥、小花介绍胡前辈自己学习网络传播的经验。 希望能帮到大家。01框架意识已经确立了吗?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新闻学、传播学还是中新史,都需要树立和理解其整体框架意识,背诵时要有逻辑性。网络传播这门学科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个人在制定网络传播这个学科框架的时候,更加重视章内框架的构建。 因为彭兰老师这本书除了第二章的《网络属性与传播形态》只有两节之外,其他章节数较多,且逐节细化,内容多而繁杂,不利于理解记忆。所以,整理章内内容的逻辑关系是特别必要的。就我认为最繁琐的第一章而言,第一节有点技术性,也不是我们考试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看一下就能跳过。 最重要的是,结合芝加哥所说的“新媒体连锁反应法”来理解,反而有助于创造逻辑思维方式。接下来是第四节内容——第二节:连接演化: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第三节:自我演进:网络媒体的演进第四节: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变革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未来走向及其对传媒业的影响要把本章作为整体而不是碎片来记忆,首先需要知道从句和从句的关系。第二节是下面三节之一的舵手节,它覆盖着下面三节。 彭兰老师通过它首先阐明了整个互联网的基础脉络发展线,然后进行下一节的叙述。而接下来是网络传播学的主角,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受到冲击的传统媒体,这两个主体一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大家以后无论是背诵还是答题,在网络媒体写作的时候,自然会把传统媒体最后第五节是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其实这个也很能理解。 网络时代是一个更新非常频繁的时代,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分析上并不符合网络的特质,因此最后一节需要对传媒业未来发展的洞察,这样,各小节之间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接下来是在一个小节下创建内容帧。 就第一章复杂的第五小节而言,分别有以下四个标题。一、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二、大数据变革媒体生产方式三.智能媒体时代即将到来四.互联网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这个小节的分类其实都是以技术为分类基础的,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媒体化、虚拟现实,这四大类目前隐含着媒体技术发展的四个方向,而移动互联是其他技术发展的一个基础因此,理解记忆时,可以将这四种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为整理逻辑的起始点,进行具体内容的记忆理解。最后,对某个标题下内容的记忆,我认为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小步骤。“简直就像老母亲在唠唠叨叨”。 从去年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章第二节《——》在网络传播基本形态上的人际传播标题来看,内容非常多,理解记忆起来也非常麻烦,但其实大家也能看到一些道理。首先,彭兰老师首先介绍了人际传播的技术和平台的依赖性,然后介绍了人际关系的需求和策略,之后彭兰老师最后回到了网络和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地方,在我们刚刚分析的大章节里,彭兰老师也首先从技术上进行最基础的分析,最后回到现实的联系,也就是探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这个想法在书中应该不仅仅是这两个。 在理解和记忆其他章节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找到同样的规律来节约自己的能量,并将这个想法运用到以后的解答中。当然这只是微观上看到的,我会跟大家说得这么详细。 从宏观上讲,网络传播这本书内容既有重复之处,也有冗长之处,大家可以在狒狒哥哥和迪姐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记忆和理解。02标题、案例、名句天堂大家都知道,以后答题的时候,需要用很多眼前的小标题、案例、名人名言来丰富我们的答题内容,而网络传播这个答案的书,真的是随处可见的范本。如第四章第一节的小标题从人到机:扩大生产者用户数据、物联网数据:新闻资源拓展内部“云”:转变为新闻信息处理系统在回答一些技术进步对新闻业的影响时,这种类型的标题实际上可以直接使用。 此外,这里列举的谷歌新闻实验室计划、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等案例也可以用于很多解答。在这本书里,名人名言也非常多,大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摘录名人名言,以后背诵答案等就方便了。03我该如何安排网络发布的进度?这本书在给希希哥和小迪姐听讲座之前,我已经通读了大约三遍。 之后,上了网络课之后,通过他们的课变得更深入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也添加到了其中。还没读书的人,上课前,提前预习相关章节,希望上课更有效率。一般上了他们的课后,我会再看一遍所学的内容,建立框架加深理解。 我个人认为,在网络传播这门学科中,把握从句与从句之间、标题与标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很重要的。否则,就会有“咦,我怎么会出现这个内容呢”的疑惑感。下课后,我没有直接背诵,而是在10月下旬正式开始背诵网络直播。 我之所以没有背,完全是因为自己背了传播学。当然,背诵的进度取决于个人,这方面还是取决于自己的进度。之后网络通行证的背诵大概持续了好几次,一直持续到即将考试之前。网络传真很难背出来。 可能会有人建议,在网上理解就可以了,但个人必须要死记硬背。 光了解了也无济于事。 很多小标题和句子要经过背诵才能真正内化,才能使用。 并不是只有名词的解释需要背诵。04让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一章互联网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本章靠近宏观,第1小节以外是出题的高频领域,非常重要。第二章网络属性与传播形态这一章只有两篇。 第一节网络的多个属性都很重要。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除组织传播外,其他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都非常重要。 这一节很细,掌握了对今后的解答会有帮助。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主要介绍了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具体的传播形式。 其中,维基百科、微博、微信、移动视频广播非常重要。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本章是第一节网络时代新闻生态的变化,以及后四五节网络传播中的陷阱、专业主义、利益相关者是论述问题的考察重点,其中两三节国内和国外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并不重要,所以第五章网络用户我个人认为,这整个章节非常重要。 用户在网络上的生存特征、网民的关系需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个人和最后的“流氓智慧”还是“群体迷失”,都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背诵。第六章互联网信息整合形式这一章相对于前几章并不那么重要。 当然,如果你的学校对报纸编辑学有很多考察,我建议你仔细看看。 否则,网络传播实务有哪些特质和要求,以及多媒体融合和H5 (这个重点是积累案例。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这一章只有第一节很重要,第四节不用直接看。 重点以“数据新闻”为主题,可以直接看梯子课,补充了很多知识,本章书不太重要。第八章社交媒体APP这一章其实都很重要,特别是第三节和第四节专业媒体和政府机构的社交媒体应用,这两节内容最适合论述问题,容易通过考试。第九章网络传播效果本章与传播学密切相关,将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和沉默螺旋两种理论联系起来对新媒体时代回答这两种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这也是除了第一章之外的第二个重要章节,因为考试的可能性太大了。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本章第一节的舆论适合采取简单的解答。 第二节网络文化在回答亚文化这个主题时也很重要。 第三节的数字鸿沟在网络时代,其实在传播学上已经学过了,这里大家看的时候补充一下就可以了。 第四节的媒体素养比较重要,可以用在论述问题和实务中。 这样,在自己解答的时候媒体素养等就不会那么干了。那么,以上就是我的经验和分享。 我希望大家能很好地利用这本答案书。 此外,本周五晚上19:30,狒狒哥哥和小迪准备了一堂晾得满满的“网络传播概论计划重点导读课”,赶紧扫码报名吧。 鞋哥团队的两位逻辑大神、热点大神终于来了~上课的地址长按扫描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上课了哦~特别福利参加周五晚上课程直播的同学可获得福利大礼包——100篇网络传播优质论文12张网络传播思维导图(部分截图如下)滑动以查看下一幅图像结束应试学习从后半部分开始参加模拟考试检查一下学习的成果吧~点击下面的照片参加考试必要的班级正在申请请点击下面的照片确认详细内容1.8万字超全应试攻略建议收藏!一日一死为拱,功勋不捐唐把名词当作卡片吧如果我们喜欢的话,记得“看”~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网络传播学概论中网民的显在需求与内在需求分别是:1,显在需求:信息需求,交流需求,娱乐需求,生活需求,工作与学习需求。2,内在需求: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3,网络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的系统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学的学术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4,网络传播分类与大众传播有近似之处,可以分为:信息传播(如BBS,新闻,告知),网络广告传播(或网络行销:利用网络为平台进行广告活动。如商业传播类mini-site,Banner旗帜广告等),网络商品交易(利用网络为媒介,传播商品信息以及提供渠道)以及网络文化艺术(包括公刊发表和平民自发的点对点传播及块面复制,如原创flash综合动画,风格统一互动的在线留言板等)。网络传播学是一种科技社会学的新媒体延伸。

网络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传播形态,网络传播的优点是:1、即时性和全球性,双方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平民化和个性化。网络传播的传播者已经不再局限于组织关系中占有较多资源的上级或者专业的媒介生产机构,任何人都是传播者。3、海量性和可检索性。网络传播的传播内容具有海量性和可检索性,可以快速的通过关键词查找到各种信息。但是网络传播也有缺点:1、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居多。2、出格言论居多,很多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炒作。如某些网络主播通过一些过激言论来博取关注度。3、经济等犯罪增加。通过虚假的网站等进行等。4、流言,谣言等横行,有违社会稳定和建设。其实,任何一种传播类型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传播者本身如何去规范自身的行为,这就需要媒介自律和他律。从他律的角度来看: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监管措施,防止一些越轨犯规的事件出现。2、相关的网络平台需要加强技术检测和人工检测,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采取控制措施,发挥“把关人”的作用。3、搭建举报中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举报。从自律的角度来看:1、个人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进行网络传播时,要坚守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负责。2、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再转发,对所有接收的信息保持理性的态度。

2020年传播学概论自考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2020安徽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是什么?整理了2020安徽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汇总,供大家参考。 一、社会工作专业 【考试科目】 《社会工作概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考试范围】 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工业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社会工作研究。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当代政治哲学的社会正义理论与社会福利思想;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女性主义福利思想;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参考书目】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月 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月 二、秘书学专业 【考试科目】 《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 【考试范围】 秘书学概论:我国秘书学的产生和发展;秘书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 2 性质;秘书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秘书专业;秘书的定义、范围和类型;秘书的社会地位和行业特点;我国的秘书机构;领导和领导工作的概念;领导的基本职能;领导的一般职能;秘书工作的界定;领导决策服务;秘书常规业务;机关日常事务;秘书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秘书工作的宗旨、原则和基本要求;秘书工作方法;秘书工作的管理;秘书的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个性心理以及人际关系;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现当代秘书工作以及海外秘书工作概况。秘书实务:秘书实务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地位;学习秘书实务的意义和方法;文字工作;文档管理;调查研究;信息工作;参谋咨询;督查和协调;会务工作;信访工作;谈判事务;时间管理和差旅服务;公关、接待和礼仪;其他日常事务。 【参考书目】 杨树森.《秘书学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杨树森.《秘书实务》(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考试科目】 《食品科学导论》、《食品微生物学》 【考试范围】 食品科学导论:食品科学研究领域;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食品组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其他食品组分)的营养价值、结构和性质及在食品加工实践中的应用;食品加工中的主要单元操作(预处理、分离与重组、热交换、浓缩与干燥、成型与包装);食品的质量要素;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食品品质控制的基本原则;热保藏及加工;低温保藏及加工;食品的脱水和浓缩;食品加工中的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中的新技术;乳与乳制品;肉、禽和蛋制品;果蔬制品;饮料;糖果、巧克力制品;油脂加工制品;食品包装的功能及形式;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安全性;食品包装安全标准及政策法规;食品标签标识规范;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及其发展未来;微生物的基本类型;原核微生物:细菌;真核微生物:真菌;非细胞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的基因、基因组和质粒;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和育种、基因重组与育种;菌种的保藏与复壮;核糖体 RNA 序列分析与生物三域理论;基因结构的进化及物种的形成;分类学与命名法则;细菌及真菌分类系统概要;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微生物与食品酿造;酿造食品的微生物危害;免疫概述;抗原;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食品腐败变质与食品类型的相关性;食品防腐保藏技术;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真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病毒介导的食源性感染及危害;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 【参考书目】 卢蓉蓉,张文斌,夏书芹.食品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江汉湖,董明盛. 《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 【考试科目】 《计算机专业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 【考试范围】 计算机专业基础:计算机简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分类和使用;计算机的数字数据表示;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主板、微处理器和内存;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其他设备;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APP 和应用程序;常用的应用软件;办公套件;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文件基础知识;文件管理;网络构建基础;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局域网的应用;因特网基础知识;固定因特网接入;便携式和移动因特网接入;因特网服务;物联网;Web 技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基础;内容社区;社区网络形式;在线交流:多媒体和 Web 基础;多媒体元素;多媒体网站设计和开发;信息系统和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数据库概念;数据管理工具;数据库设计;SQL 语句;云数据库;大数据;程序设计基础知识;过程化编程;面向对象编程;面向方面编程;可适应和敏捷软件开发;非授权使用;恶意软件;在线入侵;社交安全;备份安全;工作区安全和人体工程学;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职业和职业道德。 C 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语言;C 语言的发展及特点;C 语言程序;运行C 程序的步骤与方法;程序设计的任务;算法及举例;算法的特性;算法的表示;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顺序程序设计;数据的表现形式及运算;运算符和表达式;C 语句;数据的输入输出;选择结构和条件判断;用 if 语句实现选择结构;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条件运算符和条件表达式;选择结构的嵌套;用 switch 语句实现多分支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程序设计;for 循环结构;while 和 do-while 循环结构;continue 语句和 break 语句;循环的嵌套;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字符数组;定义函数;调用函数;函数的嵌套调用、递归调用;数组作为函数参数;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变量的存储方式和生存期;指针及指针变量;通过指针引用数组、字符串;结构体变量;结构体数组;结构体指针;C文件的基本知识;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写,文件的定位。 【参考书目】 吕云翔,李沛伦.计算机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谭浩强.C 程序设计(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园艺专业 【考试科目】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考试范围】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80%):植物界的划分;植物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类等级及命名;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后含物;细胞的繁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系统;种子植物的器官:根和根系的类型;根尖的结构与发育;根的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结构;根瘤和菌根;根的生理功能;茎的基本形态;茎的发育;茎的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结构;茎的生理功能;叶的形态;叶的发育和结构;叶的生态类型;叶的生理功能;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及其变态;花的组成和类型;花程式和花图式;花序;雄蕊的发育与结构;雌蕊的发育与结构;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的结构;种子的类型;种子的发育;种子萌发和幼苗类型;果实的发育;果实的结构和类型;实和种子的传播;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系统分类部分(20%):原核生物、藻类、菌物、苔藓、蕨类:概述及与人类的关系;裸子植物:基本特征及生活史;被子植物:基本特征及分类原则。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内容、任务、发展历史和展望;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动;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分布和利用;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光合作用的意义;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光合作用机理;光呼吸;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和提高光效的农业措施;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及分配;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呼吸代谢的途径、调节;呼吸作用量的指标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乙烯;脱落酸;其它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应用;种子萌发;植物的生长;植物的运动;植物组织培养;成花的诱导作用;受精生理;种子、果实成熟生理;种子和延存器官的休眠;植物的衰老;植物器官脱落;抗性生理通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抗热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环境污染对植物伤害。 【参考书目】 王全喜,张小平主编.《植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刘佃林.《植物生理学》(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六、行政管理专业 【考试科目】 《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 【考试范围】 管理学原理: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与管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概论;激励;沟通;控制与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管理的创新职能;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 行政管理学:前言;行政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产生和发展;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行政职能及行政职能体系、实现方式和转变;行政组织及行政组织的结构、过程和环境;人事行政;国家公务员制度;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行政领导及行政领导制度、素质、行政领导者的方法和艺术;行政决策及行政决策体制、基本程序与理论模型;行政执行及行政执行的过程、完善;财务行政;财政收入、支出管理;行政机关管理;行政机关管理的主要内容、制度;行政法治;行政法治建设;行政伦理;行政监督;我国行政监督的体系;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行政绩效及行政绩效评估;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与发展;我国行政改革的实践;迈向国家治理现代化。 【参考书目】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宏斌,叶常林.《行政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七、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考试科目】 《传播学概论》 【考试范围】 传播学概论:传播的定义;人类传播的历史;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的源流及发展;传播的构成要素;传播的类型;传播过程模式;传播学研究方法;信息;符号与意义;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的技巧;组织与组织传播;重要组织学派及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社会功能;受众;受众研究经典理论;几种重要的媒介控制理论;传播的社会控制;传播中的“把关人”;媒介的主要传播特征,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超强效果论阶段和有限效果论阶段;适度效果论阶段;回归强大效果论阶段;其他大众传播效果研究;跨文化传播;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及技能。 【参考书目】 孙庚.《传播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八、体育教育专业 【考试科目】 《体育教学论》 【考试范围】 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论概述;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体育教学论的学习意义;体育教学目标概述;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及制定;体育学习的主导、主体及学生主体性条件;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层次与特点;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原则概述;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发展与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概述、结构与实施、组织与实施、管理与方法;体育教学计划与设计概述;学年、单元和课时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环境概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研究。 【参考书目】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九、学前教育专业 【考试科目】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考试范围】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发展趋势、特点、原则和任务;学前教育和儿童关系;儿童观的演变与建构;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与制约;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概述;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幼儿园生活活动及指导;幼儿园教学活动及指导;幼儿园游戏及指导;幼儿园环境环境及创设;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小衔接及策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与方法;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婴儿心理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考书目】 朱宗顺,陈文华.《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软件工程专业 【考试科目】 计算机专业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 【考试范围】 计算机专业基础:计算机简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分类和使用;计算机的数字数据表示;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主板、微处理器和内存;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其他设备;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APP 和应用程序;常用的应用软件;办公套件;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文件基础知识;文件管理;网络构建基础;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局域网的应用;因特网基础知识;固定因特网接入;便携式和移动因特网接入;因特网服务;物联网;Web 技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基础;内容社区;社区网络形式;在线交流:多媒体和 Web 基础;多媒体元素;多媒体网站设计和开发;信息系统和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数据库概念;数据管理工具;数据库设计;SQL 语句;云数据库;大数据;程序设计基础知识;过程化编程;面向对象编程;面向方面编程;可适应和敏捷软件开发;非授权使用;恶意软件;在线入侵;社交安全;备份安全;工作区安全和人体工程学;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职业和职业道德。 C 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语言;C 语言的发展及特点;C 语言程序;运行C 程序的步骤与方法;程序设计的任务;算法及举例;算法的特性;算法的表示;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顺序程序设计;数据的表现形式及运算;运算符和表达式;C 语句;数据的输入输出;选择结构和条件判断;用 if 语句实现选择结构;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条件运算符和条件表达式;选择结构的嵌套;用 switch 语句实现多分支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程序设计;for 循环结构;while 和 do-while 循环结构;continue 语句和 break 语句;循环的嵌套;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字符数组;定义函数;调用函数;函数的嵌套调用、递归调用;数组作为函数参数;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变量的存储方式和生存期;指针及指针变量;通过指针引用数组、字符串;结构体变量;结构体数组;结构体指针;C文件的基本知识;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写,文件的定位。 【参考书目】 吕云翔,李沛伦.计算机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十一、会计学专业 【考试科目】 《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 【考试范围】 管理学原理: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与管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概论;激励;沟通;控制与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管理的创新职能;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 会计学原理:会计的意义、对象与任务、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会计职业与管理;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复式记账运用概述;供应过程的核算;生产过程的核算;销售过程的核算;财务成果的核算;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和保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对账和结账;记账规则;财产清查的作用和种类、范围和方法、结果的处理;财务报告概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账务处理程序概述;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参考书目】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葛军.《会计学原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物流管理专业 【考试科目】 《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 【考试范围】 管理学原理:管理者与管理;管理环境;综合性管理问题;决策基础;计划工作的基础;组织结构与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个体行为基础;认识群体和管理工作团队;激励和奖励员工;领导与信任;沟通与信息管理;控制的基础;运营管理。 物流学概论:物流的定义;商流与物流;物流形式及其分类;物流学的学科定位;物流经济;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现代包装概述;现代包装技术和包装机械;集装化与集合包装;装卸搬运概述;装卸搬运机械;物资装卸搬运组织;储存概述;储存技术;现代物流中心;运输概述;现代运输方式;综合运输;流通加工的地位;流通加工的经济效益;配送的概念;配送的类型;配送中心;物流信息概述;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企业物流管理;制造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经济带物流;国民经济物流概述;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主要内容;国际物流概述;国际物流中的通关;国际货运输送方式;绿色物流的内涵;逆向物流与回收物流;运输与环保;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作业流程;电子商务运行方式及物流支持;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与内涵;物流业;物流外包;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设计;供应链战略管理。 【参考书目】 罗宾斯.《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第 9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崔介何.《物流学概论》(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派。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介生态学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 索引序列
  • 2021年传播学概论自考
  • 传播学概论自考2021
  • 传播学概论自考2021年10月
  • 2021自考网络传播概论
  • 2020年传播学概论自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