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真题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真题

发布时间: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真题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临”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 A.面对 B.临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学之不讲.[讲:讲解] B.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憋闷, 积] C.多行不义必自毙。[毙:死亡] 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逆:违背]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 A.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B.敢问以国报隹谁者奈何 C.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A.响:回声—声音 B.色:脸色—颜色 C.狱:案件—监狱 D.坟:土堆—坟墓 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伯牛有疾,子问之。 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D.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是( ) A. 怕乎无为,澹乎自持。 B. 子为父死,亡所恨。 C.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 D.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11.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蝨. C.姜氏何厌之有 D.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12.“君为我呼入”句中的“为”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3.“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 A.形容词 B.副词 C.名词 D.动词 14.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踵门而告文公。 15.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 A.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语. B.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C.上古竞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D.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16.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 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7.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孟尝君客我。 D.关中阻山河四塞。 18.下列句子,具有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 A.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B.谁与,哭者 C.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D.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9.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楚左君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D.千金,重币也。 2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的“莫”字,其词性是(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简化字的是( )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D.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2.下列句中的“诛”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B.於予与何诛 C.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D.不诛之则为乱. 23.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条 倏 脩 修 B.谷 毂 彀 縠 C.胜 腾 誊 滕 D.旗 施 旌 旂 24.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 A.甘 朝 问 篇 B.即 戒 鸣 及 C.行 莫 亦 大 D.雷 遘 集 各 25.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 A.词诠 B.经传释词 C.说文解字 D.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6.《诗经 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后面的诗句,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七月在宇,八月在户,九月在野,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B.七月在户,八月在野,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C.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D.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27.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 ) A.仄起仄收式 B.仄起平收式 C.平起仄收式 D.平起平收式 28.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 A.谓之 B.谓 C.犹 D.之为言 29.根据教材所标注的古音,对“大宛、吐蕃、莫邪、仆射”标音全对的一组是 A.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yì B.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shè C.Dàyuān Tǔfān Mòyē pūyì D.Dàyuān Tǔbō Mòyē pūyì 30.在“宣子说,乃轻币”句中,“说”字后来通常用“悦”代替,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说”字的情况相类似的一句是( ) 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C.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 D.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在《诗经 七月》中,“十月”之后出现的词语有( ) A.纳禾稼 B.获稻 C.亨葵及菽 D.纳于凌阴 E.塞向墐户 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联绵词的是( ) A.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B.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3.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于同义词的有( ) A.追—逐 B.贫—穷 C.省—视 D.盗—贼 E.更—改 34.下列各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有( ) A.末 然 人 牧 B.凤 亦 焚 徒 C.上 燕 徒 闻 D.车 采 灸 逐 E.羊 亦 佞 鸣 35.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 A.《楚辞 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B.《诗经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诗经 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逹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D.《左传 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厚将崩。”孔颖逹疏:“高大而坏谓之崩。” E.《诗经 采薇》:“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36.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县官: 3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 38.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书: 39.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患: 40.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忄瞿奔辟而忝两君。 忝: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41.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为: 42.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 43.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 4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孰与: 45.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所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今意义,并以此为例,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词义色彩上发生的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3)冯唐已老听吹嘘。 (4)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6)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47. 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本义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来表示语言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昏暮的意思后来用“暮”字表示。“夫”字的 本义是成年男子,但是它同时也被借用记录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如“夫执舆者为谁”。“疲”字的本义是疲劳,但古书里疲劳的意思常用“罢”来记录。请分析一下 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共同点及区别。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癸酉,师陈于鞌。丙阝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48.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49.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5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51.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2.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53.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 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秦穆公使贾人载盐,微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将车之秦。秦穆公观盐,见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远以险,牛何以肥也 ”对曰:“臣饮食以 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秦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与坐。公大悦。异日,与公孙支论政,公孙支大不宁,曰:“君耳 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 ”公曰:“然。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公孙支遂归,取雁以贺,曰:“君得社稷之圣臣,敢贺社稷之福。”公不辞,再 拜而受。明日,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曰:“秦国处僻,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处其上,请以让之。”公不许.公孙支曰:“君不用宾相 而得社稷之圣臣,君之禄也;臣见贤而让之,臣之禄也。今君既得其禄矣,而使臣失禄,可乎 请终致之。”公不许.公孙支曰:“臣不肖而处上位,是君失伦也。 不肖失伦,臣之过;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处位,废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将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为上卿以制之,公孙支为次卿以佐之也。 (一)54.从文中找出两句宾语前置句,并说明它们前置的类型 (二)55.从文中找出两句判断句,写在下面(如多写,评分时只取前两句) (三)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 56.任重道远以险. 57.臣饮食以时,使之不以暴。 58.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 59.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 (四)说明文中加着重点号词的词性和意义(若无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6分) 60.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 以: 61.使将车之秦。 之: 62.有险,先后之以身。 之: 63.敢贺社稷之福。 敢: 64.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 致: 65.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 以: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3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A 3.C 4.B 5.D 6.D 7.D 8.A 9.C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16.C 17.A 18.A 19.C 20.D 21.A 22.B 23.D 24.B 25.D 26.D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 32.BD 33.ACE 34.AE 35.AB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6.县官:汉代对天子或朝廷的称呼。 (答“天子”、“皇上”、“朝廷”都算对) 37.待:凭藉,依靠。 38.书:文字。(或:认字,写字) 39.患:担忧,忧虑。(或:畏惧) 40.忝:辱。使蒙受耻辱(或带来耻辱)。 41.以:介词。为:动词。以为:把………作为。 42.代词(或“指示代词”) “这”(或“此”)(或“起复指作用”)。 43.或:无定代词。 有人。 44.孰:疑问代词。与:介词。 孰与:表示比较,这句中意为“何如”、“哪里比得上”。 45.所:代词(辅助性代词)。以:介词。 “所以”在本句中意为“用……方法”、“用……手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中性词;现代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带贬义。 下流:地位低下,处境低下,中性词;现代指品德恶劣,贬义词。 吹嘘:替人宣扬、称扬,中性词:现代指说大话,贬义词。 爪牙:古代用于人,指得力助手,褒义词;现代指走狗帮凶,贬义词。 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贬义词;现代为中性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上述实例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褒义词。 47.共同点:“莫”作无定代词。“夫”作指示代词,“罢”表疲劳的“疲”都是假借现象(或同音假借)。 区别:“莫”借作无定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但“莫”字的本义由后起字“暮”承担。“夫”借作指示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夫”字兼表本义和借义(或未造后起字。)。 “罢”借作“疲”为本有其字的通假(或假借)。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8.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49.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50.如果有地势不平(或“难行”)的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情况吗 51.怎么能由于伤重而坏了国君的大事呢 52.(张侯)把右手所持的缰绳并握在左手中,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击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邹 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 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西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一)54.牛何以肥也?(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是以肥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二)55.本文中的判断句有:危亡之本也;君之禄也;臣之禄也;臣之过;君之明也。 (三)56.(车子)负载很重,路途遥远又不好走。 57.我按时给它(牛)喂食喂水,并且不用粗暴的手段役使它。 58.我喜欢那百里奚说的话,他像是个圣人(贤明、明智的人)。 59.举用有贤能的人,黜退不贤的人,是您圣明的体现。 (四)60.以:介词,用。 61.之:动词,到…去。 62.之:代词,作宾语(指牛)。 63.敢:副词,表谦敬。 64.致:动词,交出。 65.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相当于“而”)。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详细可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具有假借关系的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修)睦。B.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C.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导)之。2.下列各组汉字,前后两字读音(包括古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州——洲 B.杂——襍C.雕——雕 D.钟——钟3.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田 末 牧 特 B.鱼 本 孟 恭C.人 上 逐 苏 D.刀 刃 亦 泪4.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 )A.造 徒 徙 近 B.胜 肺 胡 朝C.祈 视 祁 禁 D.闾 闻 闽 闺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简化字的是( )A.今尔出於崖涘,观於大海,乃知尔丑。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C.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D.姜氏欲之,焉辟害?6.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7.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 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 D.作定语8.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句子是( )A.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表示程度轻微的是( )A.太后之色少解。B.苛政暴吏,甚於虎也。C.寡人之民不加多。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0.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D.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11.下列句子中,介词“乎”用来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C.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D.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12.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B.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13.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B.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C.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14.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15.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16.《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的“尤”应解释为( )A.忧虑 B.伤心C.气愤 D.责怪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中的“讲”应解释为( )A.讲究 B.精深C.研究 D.教授1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同义连用的是( )A.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B.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C.田地肥广,草木饶衍。D.后世圣人易之所宫室。1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数罟不入洿池。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C.冯唐已老听吹嘘。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复合词的是( )A.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B.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C.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D.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2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的不是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修而不紊。B.以防止水。C.庄公寤生,惊姜氏。D.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2.下列句子“责”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躬自厚而薄责於人。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23.下列对同义词“耻”和“辱”的辨析中,表述完全准确的是( )A.二者语法功能不同:“耻”带动词性宾语,“辱”带名词性宾语。B.二者感情色彩不同:“耻”为中性词,“辱”含贬义。C.二者程度深浅轻重不同:“耻”的程度较轻,“辱”的程度较重。D.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耻”侧重用于事件,“辱”侧重用于人。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中的“兵”用的是本义。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年”用的是本义。C.“斗”由酌酒器引申指斗星,是因为它们的形貌性状相似。D.“肉食者谋之,又何闲焉”的“闲”,用的是引申义。2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所表意义与现代相同的一句是(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B.资用乏绝,去秦而归。C.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6.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C.《辞海》 D.《辞源》27.近体诗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由此推下去,其尾联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2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叠韵联绵词的是( )A.十月蟋蟀入我牀下B.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C.嫂虵行匍伏。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9.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古书在抄写中误增文字的一项是(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30.下列工具书汇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是( )A.《词诠》 B.《诗词曲语辞汇释》C.《经传释词》 D.《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B.子为父死亡所恨。[恨:遗憾]C.下流多谤议。[谤: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3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且表示“将要”意义的是( )A.此时鲁仲连适游赵。B.乘累捷之势,挚垂亡之国,何患不克!C.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E.行略定秦地。3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假借义的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C.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D.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E.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4.下列句子中,有指示代词充当定语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D.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E.吾翁即若翁。3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中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E.宋朱熹《诗集传》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36.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37.被於宗庙之崇。被:38.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墐:39.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荒忽:40.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奇赢:(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4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斯:4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4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44.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乃:45.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46.根据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连词“之”的用例,归纳总结连词“之”的用法和特点,要求结合具体句例说明。(3分)(1)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2)民之有口也,犹士之有山川也。(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5)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6)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7)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7.从下列材料中,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别的几种情况。(4分)(1)售,古义指把商品卖掉,今义指整个销售活动。(2)坟,古义指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只指掩埋尸体的土堆。(3)焚,古义指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4)恨,古义指遗憾、不满,今义指仇恨。(5)下流,古义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义指人品低下。48.默写《季氏将伐颛臾》中,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既来之,则安之”之间的文句。(3分)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9.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50.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5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5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53.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六、古文标点题(10分)54.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 暗号李季章季永同登庚戌科己酉赴类省试二公皆以文名一时而律赋非所长乡人侯某者以能赋称因资之以润色既书卷不以诗示侯侯疑其必有谓将出门侯故少留李遂先出而侯踵其后至纳卷所扣吏以二李卷子欲借一观以小金牌与之吏取以示则诗之景联皆曰日射红鸾扇风清白兽樽侯即於己卷改用之既而皆中选二李谢主司主司问此二句惟以授於昆仲何为 又以与人李怳然不知所以他日微有所闻终身与侯不协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直!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者,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仁。明主察焉,宗庙太宁。夫人臣犹贵仁,况於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4分)5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不义:56.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就:57.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及:58.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干:(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或语法作用,并解释其意义(10分)59.择不处仁,焉得知焉:60.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夫:6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虽:6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卒:63.人臣而仁,国治主仁而:(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6分)64.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以为:65.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然而:66.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在哪儿可以找到答案?自考答案属于国家秘密不对外公布,不过考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考古代汉语试题答案可以登录猎考网查找,猎考网的备考资料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登录网址(https://zikao.eol.cn/npbkzdfl/index.html)。自考准备方法第一,要正确选择资料,特别是选对教材一般是一本教材和一本预测试卷,外加一本带讲解的同步过关资料也可。千万不要以为资料买得越多越好,这样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第二,教材为主自考不像其他考试,它考的全部是教材上的东西。只要把教材上的知识理解领悟透了,考试也会不攻自破。有的同学不看教材或者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浏览一二遍就开始做大量的预测试卷,舍本逐末,实不可取。看书时可以先看一看目录看这本书每一章节大概讲的是什么内容,各章节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然后看书时做到有的放矢,并经常做一下读书笔记和一些各章节的复习总结。第三,考前一个月做一下预测试卷预测试卷是对这种门课程起一个模拟测试的作用,通过测试了解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以便对没有复习到位的知识点及时查漏补缺。另外还要做一下近几年的真题,通过真题,可以把握住考试的题型,以及常考的和重要的知识点,哪些题目今年已经考过,对考试的题目做一个估计和预测,对可能要考的题目将做重点复习,该背的要背,该记的要记,不要认为这个知识点已经考过,不会再考,存在侥幸心理,有好多同学等到考试结果出来时五十多分才后悔莫及,因为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变换不同的题型,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果。第四,自考贵在坚持,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要三天打鱼,二天晒网。看书时要有恒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一遍,二遍,三遍甚至多遍,一遍比一遍细腻,直到摸清了本书的主干以及章节具体讲的是什么内容为止。这样在做预测试卷时遇到不懂的就可以快速准确的翻到哪一章节,不要在做试卷时连这个知识点在哪一章哪一节都不知道。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题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按照汉字、词汇、语法的顺序分列如下:

1、汉字。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常见的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早—蚤,伸—信,飞—蜚,等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2、词汇。说明一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古今异义(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分析。

3、语法。词类中的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总之,重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正确分析的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突破。

2008年10月自考试卷古代汉语 2008年10月自考试卷古代汉语...... 2008年1月全国自考试题古代汉语试卷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课程代码:0053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 2007年10月自考试题答案古代汉语 2007年10月自考试题答案古代汉语...... 2007年10月自考试题古代汉语全国试卷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课程代码:0053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 2007年1月古代汉语全国自考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课程代码:0053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 2006年10月全国自考试卷古代汉语 ...... 2006年1月古代汉语全国自考历年试卷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课程代码:00536...... 2005年10月古代汉语全国自考真题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课程代码:00536

在中文专科课程里,古代汉语是公认比较难的一门。我想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古代汉语比较生疏的缘故,首先是满纸的繁体字,令人气闷;其次,即便字字都认识,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现现代汉语也很不一样,理解起来同样有困难。随便说说我对古代汉语的看法: 绪论很重要。绪论里说明了,课程的目标是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来学。学习古代汉语,不是为了学习其中的文选(文选的学习,有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古代汉语。的检验方法,就是能否读懂浅显的古代汉语。 试题中的标点题、翻译题,都是用来检验是否真的掌握了古代汉语。很多人害怕这类题型,我想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的缘故。真正掌握了古代汉语,断句、通读,都不应该成问题。找些旧版的线装书来读读,可能是个不错的方法。 古代汉语多单音节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落实到字,尤其是作为实词的字,每一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在句子中的充当什么成分? 繁体字难不难?如果了解很少,相当于面对一种新的语言,当然是很难的。要克服这一点,好象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靠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一个一个的去认识。这一关一定要过,没有办法的事情。当你认识的繁体字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能逐渐领悟到繁体字作为一个系统的内在规律(未必十分严格),也就是说,简体字转为繁体时,是可以类推的——重要的说明:由于汉字简化过程中,有一些失误,这种繁简对应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说“鸡”、“汉”里面都有字符“又”,但它们所对应的繁体字符是不同的;另外,同一个简体字字形,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繁体字(也就是说,由不原本不同的繁体字简化而来),如“复”字在不同的意义上对应着两个繁体字“复”和“复”。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好办法,理解加硬记。好在教材里涉及到的这类繁简转化问题并不多。 古汉语里的通假字让很多人头疼。其实有一个诀窍,同音通假特别多。要记住一点: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有很多字(或者说音)是没有汉字形式的,所以只能用同音字来表示。然后再由于古音语音的变化,有一些同音通假后来也不同音了(如“凭”和“冯”。它们的繁体字形是相似的),对于这类,还是要花一些工夫去记忆。 “六书”里面,转注可以不谈,假借也已经单列出来,真正容易弄混淆的是会意和指示。区别它们,只需要注意一个区别: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本身都是形符或字符;指示字的组成部分里面,起指示作用的只是抽象符号(笔划)。 把“字”这个字单列出来谈一下。“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宀”是象形的,象子宫之形,下面的“子”也是象形的,象婴儿之形。所以两部分组合起来之后,就表示孳乳、养育之义。“字”这个字很有意思。“子”在其中既表示部分意义,也表声。由养育之义,又引申到字符的“字”,因为字也是可以相互孳乳,越来越多的。 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不同,所以很多内容很难精准的翻译出来。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找译文。读古代汉语,其中的意思要慢慢体会,不要去读译文。否则你学到的还是现代汉语,不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这套教材的水平很高,能读到这么好的教材,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不必因为太难而烦恼。这套教材比旧的三册版的教材在难度上已经降低了不少。真正有志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还应该把旧版的教材找出来读一读。 假如对于汉字学有一些了解的话,读古代汉语时会觉得难度并不大。古人用字,都是有道理的,了解了字的本义,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大有帮助。 我们往往会注意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异的部分,但不妨反过来多多关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近的部分,毕竟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相同部分还是很多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培养对古代汉语的亲近感,有了亲近感,就会有兴趣,难度也就不知不觉的变低了。 成语由于语言形式固定,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里的语法规则、字义等,仔细琢磨成语,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很大帮助。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

无论是学哪一门功课,都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如果悟性高,学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悟性低的就会差一些,所以这个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的考试科目与相关教材: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出版社 版本 作者 00506 写作(一) 写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王光祖 杨荫浒 00529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童庆炳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钱谷融 吴宏聪 0053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钱谷融 吴宏聪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徐中玉 金启华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徐中玉 金启华 00534 外国文学作品选 外国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陈 敦 刘建军 00535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 2000年版 张 斌 00536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 2000年版 郭锡良 李玲璞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出版社待定) 2008年版 刘瑞复 李毅红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出版社待定) 2008年版 钱淦荣 罗正楷 1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版 赵鸿德 唐小毅 王鲁滨

论语中有些话,断句不同,意义就截然不同。不同的人因理解不同(或利益推动?)做不同的解释,最有名的是那句“民可使由知不可使知之”。你说的这节,按朱熹《论语集注》的讲法,应该是后者,我个人也倾向于这种说法。因宰我妄言,才有后面孔子的责备。如果是2个人说的话,那孔子那句责备的话就显得怪异了。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按照汉字、词汇、语法的顺序分列如下:

1、汉字。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常见的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早—蚤,伸—信,飞—蜚,等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2、词汇。说明一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古今异义(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分析。

3、语法。词类中的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总之,重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正确分析的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突破。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课程1 117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哲学、中国革命 史”中的任意两科,可顶替“1178和1179”两门课程 2 117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0096 古代汉语 4 0304 文学概论(一) 5 0312 现代汉语 6 0329 写作(一) 7 041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8 041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9 0616 外国文学作品选 10 0626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11 0631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2 0007 计算机应用基础4门任选1门 0174 教育学(一) 0230 普通逻辑 0331 心理学 0363 英语(一)

对啊网的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科教程 我自己花 6380元报的班。有偿转了可共享资源自考看视频不枯燥,但是必须是有趣的老师的视频然后打印辅导教材画重点业余时间看课件加大力度刷题自考规划很重要,我就是上岸了,我打算继续报本科的课程回回血!继续考!需要的话回复我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里的古代汉语作品。有很多种,这应该是随便就能找上一些。包括你白白居易的一些诗词

无论是学哪一门功课,都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如果悟性高,学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悟性低的就会差一些,所以这个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选择题

一,二,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心理学,哪个最难,哪个简单一点

语法,字词解释与翻译是相当的多.像语法一般是出选择题,问你,打点的字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或有什么作用.解释题也是.默写有一道,挖空形式.然后诗词格律一般涉及一道...

无论是学哪一门功课,都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如果悟性高,学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悟性低的就会差一些,所以这个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详细可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具有假借关系的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修)睦。B.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C.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导)之。2.下列各组汉字,前后两字读音(包括古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州——洲 B.杂——襍C.雕——雕 D.钟——钟3.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田 末 牧 特 B.鱼 本 孟 恭C.人 上 逐 苏 D.刀 刃 亦 泪4.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 )A.造 徒 徙 近 B.胜 肺 胡 朝C.祈 视 祁 禁 D.闾 闻 闽 闺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简化字的是( )A.今尔出於崖涘,观於大海,乃知尔丑。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C.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D.姜氏欲之,焉辟害?6.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7.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 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 D.作定语8.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句子是( )A.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表示程度轻微的是( )A.太后之色少解。B.苛政暴吏,甚於虎也。C.寡人之民不加多。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0.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D.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11.下列句子中,介词“乎”用来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C.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D.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12.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B.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13.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B.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C.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14.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15.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16.《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的“尤”应解释为( )A.忧虑 B.伤心C.气愤 D.责怪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中的“讲”应解释为( )A.讲究 B.精深C.研究 D.教授1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同义连用的是( )A.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B.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C.田地肥广,草木饶衍。D.后世圣人易之所宫室。1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数罟不入洿池。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C.冯唐已老听吹嘘。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复合词的是( )A.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B.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C.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D.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2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的不是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修而不紊。B.以防止水。C.庄公寤生,惊姜氏。D.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2.下列句子“责”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躬自厚而薄责於人。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23.下列对同义词“耻”和“辱”的辨析中,表述完全准确的是( )A.二者语法功能不同:“耻”带动词性宾语,“辱”带名词性宾语。B.二者感情色彩不同:“耻”为中性词,“辱”含贬义。C.二者程度深浅轻重不同:“耻”的程度较轻,“辱”的程度较重。D.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耻”侧重用于事件,“辱”侧重用于人。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中的“兵”用的是本义。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年”用的是本义。C.“斗”由酌酒器引申指斗星,是因为它们的形貌性状相似。D.“肉食者谋之,又何闲焉”的“闲”,用的是引申义。2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所表意义与现代相同的一句是(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B.资用乏绝,去秦而归。C.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6.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C.《辞海》 D.《辞源》27.近体诗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由此推下去,其尾联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2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叠韵联绵词的是( )A.十月蟋蟀入我牀下B.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C.嫂虵行匍伏。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9.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古书在抄写中误增文字的一项是(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30.下列工具书汇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是( )A.《词诠》 B.《诗词曲语辞汇释》C.《经传释词》 D.《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B.子为父死亡所恨。[恨:遗憾]C.下流多谤议。[谤: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3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且表示“将要”意义的是( )A.此时鲁仲连适游赵。B.乘累捷之势,挚垂亡之国,何患不克!C.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E.行略定秦地。3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假借义的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C.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D.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E.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4.下列句子中,有指示代词充当定语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D.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E.吾翁即若翁。3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中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E.宋朱熹《诗集传》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36.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37.被於宗庙之崇。被:38.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墐:39.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荒忽:40.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奇赢:(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4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斯:4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4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44.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乃:45.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46.根据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连词“之”的用例,归纳总结连词“之”的用法和特点,要求结合具体句例说明。(3分)(1)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2)民之有口也,犹士之有山川也。(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5)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6)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7)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7.从下列材料中,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别的几种情况。(4分)(1)售,古义指把商品卖掉,今义指整个销售活动。(2)坟,古义指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只指掩埋尸体的土堆。(3)焚,古义指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4)恨,古义指遗憾、不满,今义指仇恨。(5)下流,古义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义指人品低下。48.默写《季氏将伐颛臾》中,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既来之,则安之”之间的文句。(3分)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9.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50.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5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5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53.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六、古文标点题(10分)54.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 暗号李季章季永同登庚戌科己酉赴类省试二公皆以文名一时而律赋非所长乡人侯某者以能赋称因资之以润色既书卷不以诗示侯侯疑其必有谓将出门侯故少留李遂先出而侯踵其后至纳卷所扣吏以二李卷子欲借一观以小金牌与之吏取以示则诗之景联皆曰日射红鸾扇风清白兽樽侯即於己卷改用之既而皆中选二李谢主司主司问此二句惟以授於昆仲何为 又以与人李怳然不知所以他日微有所闻终身与侯不协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直!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者,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仁。明主察焉,宗庙太宁。夫人臣犹贵仁,况於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4分)5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不义:56.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就:57.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及:58.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干:(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或语法作用,并解释其意义(10分)59.择不处仁,焉得知焉:60.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夫:6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虽:6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卒:63.人臣而仁,国治主仁而:(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6分)64.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以为:65.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然而:66.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

  • 索引序列
  •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真题
  •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题
  •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赏析
  •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
  • 古代汉语自考大专作品选择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