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

发布时间: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

教务老师,听见很多自考的同学在问自考古代汉语怎么学(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相关问题,那么今天教务老师来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的解答!自考古代汉语怎么才能考过啊建议报辅导课程,网校的课程由辅导老师对教材及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点所在,为顺利通过考试做好知识上、技巧上的准备。网校的课程价格便宜,没有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并且有权威的专家会在24小时之内回答你在答疑板上提出的任何问题,楼主可千万不要因为一门课程而影响正常毕业。古汉语的分类古汉语的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把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怎么快速学习古代汉语这本书啊,自考的书,太多了,求指教重点。谢谢这个用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说是没有捷径的。唯勤而已矣!大家一致认为诸门课程中属古代汉语最难,但是我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分数也不高不到80吧,七十几忘了。感觉也不是很难。学习古汉语就像学习第二种语言,算然字你大部分认得,但是他的意思却不一定是现在的那个意思,虽有联系但有的已经想去甚远。语法也大有不同。我感觉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了,不知道你的底子怎样,如果你高中学过的古文你现在不看注释能够翻译个八九不离十,随便每个词的解释及用法大都熟悉的话,这门课也不算难,只是这门课把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了。我这也有些经验希望能够帮助你,老生常谈的——兴趣很重要。我高中的时候迷恋《庄子》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真正领略到文学艺术之美,刚开始只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感兴趣,后来发现这本书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书。庄子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刚开始当然只是“啃”罢了。一手《古汉语字典》一手《庄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而且把字典的释义抄在书上,以供以后方便。就这样反复一两年吧。之后发现读起文言文来比以前利索许多了。第二就是基础,我感觉我的基础还可以。这要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但是在他们手中棍棒的淫威之下背了老多课文,默写了好多词语解释。当时是很不情愿,但是后来发现确实对我帮助很大,当时学的语法神马的知道后来才渐渐明白。高中的语文课我基本没有听过,但是课文我都读了,其余时间都在看《庄子》不是我不努力只是我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狗屁的什么中心思想上。因为在那个年龄是很难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的,只要能够读懂就行了。至于深层西的东西到日后自然会明白。至于第三条,就是针对考试的,因为只能用成绩衡量你的水平。1)历年的真题是千万不能少的,因为这样你可以具体感知试题的难度以及大概的出题方向方式。2)学习的时候做笔记。功夫在平时,做笔记不是机械的抄书上的重点。是你在学习中对这个阶段的总结,首先你得对学过的只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比如六种造字法,你学完之后就要回想一下,你记住了几条?是否真正理解?虽然有时你大体能够知道点意思,但具体用的是什么造字法就不十分确定了。这样的话建议你用笔记的方式把这几种方式列举出来,然后把书上的例子也列在后面,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字体拆开分析那一部分是指形的那一部分是会意的那一部分是表音的。这样你一直坚持到把书看完。然后开始做真题,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再去翻看自己的笔记加强薄弱的地方。不要认为这是件苦差事,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知识掌握了之后以后就能举一反三了。比如碰到“尔虞我诈”你就知道这初中时老师讲着是倒装语句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是放在谓语之后的,例如孔子就说过“莫愁人之不己知”意思就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顺序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英语说”goodmorning“是把形容词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我们则说”早上好“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现在是不是习惯了?同样的道理,你读古文读惯了也就不觉得不自然了。第三条就是我学习时候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方法当然不只一种,但是就这门考试来说我感觉我的通过是和我这样做的方法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我自认为我的基础比大部分人好一点。但是如果我看书的时候马马虎虎掉以轻心,拿以前的零碎知识来应付的话是不可能考过的。也预祝你考试顺利,记住,好东西都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知识学问也是一样。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思想家无一不是超人的勤奋。我辈这等鲁钝之人能不加倍努力乎?怎么学好古代汉语学科?谢谢但就咬文嚼字来说,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就是换。把学过的古汉语词句,找到相应的词去代替。重复念几遍,效果很明显,积累多了,就可以总结归纳了,其实字典里有。自己归总一下。再看字典补充。最后,要适应古文的节奏。真的这点很重要。那时候没有句读只能靠经验。所以你要适应古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先秦的文章,很拗口。之后就很有平仄了。真的读进去,很有美感、怎么复习自考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二)?我刚买了两本古代汉语的书,正在学习中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古代汉语必背10篇有以下回答: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季氏将伐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寡人之於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晏婴论和》: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简答题 □ 为什么说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产生文字的需求和可能,文字才能产生? 答: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产生文字的需求和可能,文字才会产生。生产力的情况达到了一定程度,国家产生了,管理国家需要文书,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需要知识的传播,需要克服时空的局限,语言只是听觉符号,不能达到把知识传播到子孙后代和传播到异地的要求,只有视觉符号才能突破语言这一时空的局限,有这种需要和可能的时候,文字就产生了。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这种符号系统的符号系统。文字的首要的存在理由就是在于记录和传播语言,使语言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流传异地,流传久远。 □ 文字是如何产生的? 答:文字的产生是通过文字画的发展,产生了文字符号,质的转变就在一浑然一体地图画逐步变成了与语言中的词相对应的独立的表意符号,这些符号借助假借的手段,能够完整地按语言中词的顺序去记录实词和虚词的时候,成熟的文字体系就诞生了。 □ 为什么说汉字直接表示观念是错误的? 答:语音和词义既然是不可分割的,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由于汉字构形的特点,有些人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音直接表示观念。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无论什么体系的文字,都既表音也表意。 传统认为,汉字有形音义三大要素,其实属于汉字本身的仅仅是“形”而已,所谓“音义”都属于语言,是汉字所记录的语言转嫁给它的。不能因为汉字是由意义构形的,就片面地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音直接表示观念。 那些鼓吹汉字可以直接表示观念的人,看似是在褒扬汉字,实际是在贬低汉字。只有文字画或一般的符号才可以不通过记录语言而直接表示观念。这些文字画或一般的符号,无论哪国人甚至文盲都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吕叔湘先生指出:“汉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能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 □ 如何分析汉字的性质? 答:①比较的原则。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共同点,都是记录和传播言语的符号系统,都是即表意又表音,二者不能分开,而且汉字存在的理由就是记录语言。 ②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的原则(密切结合语言的原则)。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汉字是用表意的方法来记录语言,拼音文字是表音的方法来记录语言;从记录语言单位的大小看汉字的性质,汉字记录的是词或语素,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记录的是语素;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字符看汉字的性质,语素、音节、汉字“三位一体”,充分说明了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汉字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仍然是意符和音符构成的。 □ 为什么把汉字成为语素-音节文字? 答: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 □ 汉字和拼音文字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都是记录和传播言语的符号系统,都是视觉符号,都是即表意又表音。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的,二者密不可分,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的结合体,而不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 不同点:一是汉字区别性能好,准确地记录了语言,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形声字占汉字大多数,汉字能够很好的达到分辨同音语素和同音词的要求。汉字的信息量大而强,孤离性非常强,以语素定型,拼音文字没有这一特性。二是如果在脱离语境或上下文的情况下,汉字能独立的表达出实在的意义,拼音文字,不能区分它所要表达的具体意义。三是至于多音节词,汉字不用分词连就可以直接作到,但拼音文字则没有办法达到此效果。四是汉字对词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汉字是用表意的方法来记录语言,汉语用语素(汉字)造词方便,拼音文字是表音的方法来记录语言,造句不是很方便。 □ 为什么把汉字不需要分词连写? 答:现代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从书面上起到了分化多义字节的作用。语言中的同音词,大都写成不同的汉字,脱离了语境,同音现象基本不影响意义的表达。音位文字基本上是以字母载送音位信息,为了表达足够清楚的信息,必须分词连写,以词定型。汉字与音位文字不同,它只需要以语素定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足够容纳一个语素的全部信息。汉字在以语素或词的形式单独使用时,不会受到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干扰,所以可以不进行词的定型,不实行分词连写。 □ 如何看待汉字的优点和缺点? 答:汉字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共生的。 汉字符号繁多,作为优点是分辨性能好,作为缺点就是难学难用。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易于辨意,区分同音字;缺点是字符多,识认繁难。 形声字多是特点,作为优点是强调形旁声旁尚有示义示音功能,作为缺点,强调形旁声旁的示义示音功能很弱。 方块字结构复杂,作为优点是便于视读,并形成了书法艺术,作为缺点就是难于安排字序,检索困难,计算机编码有难度。 □ 怎样理解语言的多样性?(为什么说所有文字都是平等的?) 答: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都能够满足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表达要求,无所谓先进落后之分。语言学家们抛开庸俗进化论的偏见,达成共识,既承认语言的共同性,又承认语言的多样性。 □ 为什么文字会向适应语言的方向发展? 答:词的音节长短不一,词形的变化非常丰富,可是字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时候字与词之间,也就是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不协调。正是因为这种不协调,产生一种力量,促使文字向适应语言的方向发展。 □ 为什么说汉字基本与汉语相适应? 答:①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汉字区别性能好,语素,音节,汉字三位一体,充分说明了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 ②汉字区别性能好,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汉语属于分析语,是一种有理据的语言,词义或参与构词的语义正好由汉字来体现。汉语有很多同音语素,由于汉字表意性能好,具备了分辨同音语素、同音词的能力,满足了区别同音语素、准确记录语言的需要。 □ 如何使汉字更加适应汉语? 答:①不断提高汉字的规范水平,随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汉字越来越适应记录现代汉语的需要。 ②随着对拼音文字和汉语的融合大众越来越能接受,我们要客观的对待文字这个问题,去规范,利用规范的办法使汉字更加适应汉语,还有就是实在不便于用汉字的地方,我们可以适当的考虑用拼音文字来代替,使拼音文字起到一个辅助汉字的功能。 □ 怎样看待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答:①汉字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就是汉字承载量大量的历史,非常之丰富,在十七世纪之前,世界上有一半的出版物都是汉字记录下来的。这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一笔图书财富,是汉字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 ②汉字蕴含并造就了丰富的文化,汉字除了一般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字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所造就的种种文化现象。 □ 为什么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答:由于文字和文化的认同,使不同方言的汉族人民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强大推动力。文字体系的改革对于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作用,负面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文字的负载功能的强弱。汉字的负载量,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负载量,是其他文字无可伦比的。因为我们使用的汉字是语素文字,它不直接表音,所以可以超越方言形成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言。 对于自源文字来说,由于有长期使用表词文字的习惯,社会基础广泛,文字的改进和变革往往采取累积的,渐近的方式,所以很难产生文字性质的突变和飞跃。对英语颁布正词法都使人左右为难,更何况是改革汉字呢?对汉字拉丁化来说,是以一种全新的音素文字取代用了几千年之久的语素文字,将会使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反应。汉字虽然古老而又年轻,它永远不会废弃。 汉字是中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唯其如此,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笔记 一、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常用词 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A、追击 B、赶跑、驱逐 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A、北极星B、的地位C、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 F、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 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 D、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头等大事 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 E、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 B、规律、道理 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 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 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 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 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杂然相许” 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 注意: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1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先”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B、带头,做出表率。C、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D、表示时间,在……之前。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F、名词,祖先、先辈。 “後”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要用法有:1、动词。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状语。如成语“先斩后奏”。3、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4、表时间,在……之后。5、名词,后代。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个别书以“后”代“後”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B、赞许、称道,读yu(四声)。C、参预,读yu(四声)。D、在其中,读yu(四声)。E、介词,跟,同。F、连词,和。 22、解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解,知晓。 23、读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徒”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达”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很多,并且很长,但是可以不要这点分,因为它在试卷中占的比重不超过五分,如果从“性价比”来看的话,没有必要去背它,不要这五分也不影响考试成绩。不过,据我多看总结来看,长篇的那些古文都不考,都是些短的,所以你要这项分的话,把短的背得就行了。大约有以下几课:论语,孟子,庄子中的逍遥游,诗经中的七月,田单列传,冯谖客孟尝君,郑伯克段于焉等等。其中以逍遥游、田单列传、冯谖客孟尝君最难,每篇都有好几千字。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视频

这门比较难 我空间有资料 可以联系

教务老师,听见很多自考的同学在问自考古代汉语怎么学(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相关问题,那么今天教务老师来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的解答!自考古代汉语怎么才能考过啊建议报辅导课程,网校的课程由辅导老师对教材及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点所在,为顺利通过考试做好知识上、技巧上的准备。网校的课程价格便宜,没有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并且有权威的专家会在24小时之内回答你在答疑板上提出的任何问题,楼主可千万不要因为一门课程而影响正常毕业。古汉语的分类古汉语的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把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怎么快速学习古代汉语这本书啊,自考的书,太多了,求指教重点。谢谢这个用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说是没有捷径的。唯勤而已矣!大家一致认为诸门课程中属古代汉语最难,但是我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分数也不高不到80吧,七十几忘了。感觉也不是很难。学习古汉语就像学习第二种语言,算然字你大部分认得,但是他的意思却不一定是现在的那个意思,虽有联系但有的已经想去甚远。语法也大有不同。我感觉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了,不知道你的底子怎样,如果你高中学过的古文你现在不看注释能够翻译个八九不离十,随便每个词的解释及用法大都熟悉的话,这门课也不算难,只是这门课把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了。我这也有些经验希望能够帮助你,老生常谈的——兴趣很重要。我高中的时候迷恋《庄子》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真正领略到文学艺术之美,刚开始只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感兴趣,后来发现这本书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书。庄子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刚开始当然只是“啃”罢了。一手《古汉语字典》一手《庄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而且把字典的释义抄在书上,以供以后方便。就这样反复一两年吧。之后发现读起文言文来比以前利索许多了。第二就是基础,我感觉我的基础还可以。这要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但是在他们手中棍棒的淫威之下背了老多课文,默写了好多词语解释。当时是很不情愿,但是后来发现确实对我帮助很大,当时学的语法神马的知道后来才渐渐明白。高中的语文课我基本没有听过,但是课文我都读了,其余时间都在看《庄子》不是我不努力只是我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狗屁的什么中心思想上。因为在那个年龄是很难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的,只要能够读懂就行了。至于深层西的东西到日后自然会明白。至于第三条,就是针对考试的,因为只能用成绩衡量你的水平。1)历年的真题是千万不能少的,因为这样你可以具体感知试题的难度以及大概的出题方向方式。2)学习的时候做笔记。功夫在平时,做笔记不是机械的抄书上的重点。是你在学习中对这个阶段的总结,首先你得对学过的只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比如六种造字法,你学完之后就要回想一下,你记住了几条?是否真正理解?虽然有时你大体能够知道点意思,但具体用的是什么造字法就不十分确定了。这样的话建议你用笔记的方式把这几种方式列举出来,然后把书上的例子也列在后面,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字体拆开分析那一部分是指形的那一部分是会意的那一部分是表音的。这样你一直坚持到把书看完。然后开始做真题,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再去翻看自己的笔记加强薄弱的地方。不要认为这是件苦差事,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知识掌握了之后以后就能举一反三了。比如碰到“尔虞我诈”你就知道这初中时老师讲着是倒装语句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是放在谓语之后的,例如孔子就说过“莫愁人之不己知”意思就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顺序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英语说”goodmorning“是把形容词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我们则说”早上好“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现在是不是习惯了?同样的道理,你读古文读惯了也就不觉得不自然了。第三条就是我学习时候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方法当然不只一种,但是就这门考试来说我感觉我的通过是和我这样做的方法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我自认为我的基础比大部分人好一点。但是如果我看书的时候马马虎虎掉以轻心,拿以前的零碎知识来应付的话是不可能考过的。也预祝你考试顺利,记住,好东西都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知识学问也是一样。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思想家无一不是超人的勤奋。我辈这等鲁钝之人能不加倍努力乎?怎么学好古代汉语学科?谢谢但就咬文嚼字来说,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就是换。把学过的古汉语词句,找到相应的词去代替。重复念几遍,效果很明显,积累多了,就可以总结归纳了,其实字典里有。自己归总一下。再看字典补充。最后,要适应古文的节奏。真的这点很重要。那时候没有句读只能靠经验。所以你要适应古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先秦的文章,很拗口。之后就很有平仄了。真的读进去,很有美感、怎么复习自考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二)?我刚买了两本古代汉语的书,正在学习中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我是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生,这门课属于加试课,对以我们来说比较容易通过,但对以社会考生来说可能就有些难度了。“古代汉语里有没有需要背诵的的文章” 这个问题问得貌似有点幼稚,呵呵,至以是否要背诵我感觉没必要,但这些知识点一定要掌握,比如:字词句 的解释,文言的翻译等等,这些都是到时要考的内容。 这门课的难度实比其它科目要难一些,希记你能下些功夫,多花点时间!60分应该问题不大,最后预祝你早日成功!还有不懂的可以问我,我的QQ:114248346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重点如下。

1、名词解释。

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

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

4、解释句中加点字。

5、分析特殊句式。

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

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

8、《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

9、《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

相关资料: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扩大和完善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

2、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的系统,包括汉字所有的构字部件、汉字中所有的字、汉字的书写规则,以及作为汉字标记语言的辅助性符号的标点符号及其使用规则。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

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同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

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按照汉字、词汇、语法的顺序分列如下:

1、汉字。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常见的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早—蚤,伸—信,飞—蜚,等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2、词汇。说明一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古今异义(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分析。

3、语法。词类中的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总之,重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正确分析的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突破。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如下:

《老子二章》

《郑伯克段于焉》

《子产说范宣子轻弊》

《冯媛客孟尝君》

《田单列传》

汉语言文学自考不好考。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教务老师,听见很多自考的同学在问自考古代汉语怎么学(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相关问题,那么今天教务老师来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的解答!自考古代汉语怎么才能考过啊建议报辅导课程,网校的课程由辅导老师对教材及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点所在,为顺利通过考试做好知识上、技巧上的准备。网校的课程价格便宜,没有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并且有权威的专家会在24小时之内回答你在答疑板上提出的任何问题,楼主可千万不要因为一门课程而影响正常毕业。古汉语的分类古汉语的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把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怎么快速学习古代汉语这本书啊,自考的书,太多了,求指教重点。谢谢这个用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说是没有捷径的。唯勤而已矣!大家一致认为诸门课程中属古代汉语最难,但是我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分数也不高不到80吧,七十几忘了。感觉也不是很难。学习古汉语就像学习第二种语言,算然字你大部分认得,但是他的意思却不一定是现在的那个意思,虽有联系但有的已经想去甚远。语法也大有不同。我感觉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了,不知道你的底子怎样,如果你高中学过的古文你现在不看注释能够翻译个八九不离十,随便每个词的解释及用法大都熟悉的话,这门课也不算难,只是这门课把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了。我这也有些经验希望能够帮助你,老生常谈的——兴趣很重要。我高中的时候迷恋《庄子》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真正领略到文学艺术之美,刚开始只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感兴趣,后来发现这本书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书。庄子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刚开始当然只是“啃”罢了。一手《古汉语字典》一手《庄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而且把字典的释义抄在书上,以供以后方便。就这样反复一两年吧。之后发现读起文言文来比以前利索许多了。第二就是基础,我感觉我的基础还可以。这要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但是在他们手中棍棒的淫威之下背了老多课文,默写了好多词语解释。当时是很不情愿,但是后来发现确实对我帮助很大,当时学的语法神马的知道后来才渐渐明白。高中的语文课我基本没有听过,但是课文我都读了,其余时间都在看《庄子》不是我不努力只是我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狗屁的什么中心思想上。因为在那个年龄是很难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的,只要能够读懂就行了。至于深层西的东西到日后自然会明白。至于第三条,就是针对考试的,因为只能用成绩衡量你的水平。1)历年的真题是千万不能少的,因为这样你可以具体感知试题的难度以及大概的出题方向方式。2)学习的时候做笔记。功夫在平时,做笔记不是机械的抄书上的重点。是你在学习中对这个阶段的总结,首先你得对学过的只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比如六种造字法,你学完之后就要回想一下,你记住了几条?是否真正理解?虽然有时你大体能够知道点意思,但具体用的是什么造字法就不十分确定了。这样的话建议你用笔记的方式把这几种方式列举出来,然后把书上的例子也列在后面,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字体拆开分析那一部分是指形的那一部分是会意的那一部分是表音的。这样你一直坚持到把书看完。然后开始做真题,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再去翻看自己的笔记加强薄弱的地方。不要认为这是件苦差事,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知识掌握了之后以后就能举一反三了。比如碰到“尔虞我诈”你就知道这初中时老师讲着是倒装语句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是放在谓语之后的,例如孔子就说过“莫愁人之不己知”意思就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顺序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英语说”goodmorning“是把形容词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我们则说”早上好“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现在是不是习惯了?同样的道理,你读古文读惯了也就不觉得不自然了。第三条就是我学习时候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方法当然不只一种,但是就这门考试来说我感觉我的通过是和我这样做的方法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我自认为我的基础比大部分人好一点。但是如果我看书的时候马马虎虎掉以轻心,拿以前的零碎知识来应付的话是不可能考过的。也预祝你考试顺利,记住,好东西都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知识学问也是一样。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思想家无一不是超人的勤奋。我辈这等鲁钝之人能不加倍努力乎?怎么学好古代汉语学科?谢谢但就咬文嚼字来说,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就是换。把学过的古汉语词句,找到相应的词去代替。重复念几遍,效果很明显,积累多了,就可以总结归纳了,其实字典里有。自己归总一下。再看字典补充。最后,要适应古文的节奏。真的这点很重要。那时候没有句读只能靠经验。所以你要适应古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先秦的文章,很拗口。之后就很有平仄了。真的读进去,很有美感、怎么复习自考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二)?我刚买了两本古代汉语的书,正在学习中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按照汉字、词汇、语法的顺序分列如下:

1、汉字。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常见的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早—蚤,伸—信,飞—蜚,等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2、词汇。说明一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古今异义(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分析。

3、语法。词类中的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总之,重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正确分析的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突破。

  • 索引序列
  •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
  •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大全
  •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视频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