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发布时间: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按照汉字、词汇、语法的顺序分列如下:

1、汉字。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常见的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早—蚤,伸—信,飞—蜚,等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2、词汇。说明一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古今异义(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分析。

3、语法。词类中的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总之,重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正确分析的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突破。

自考古代汉语必背10篇有以下回答: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季氏将伐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寡人之於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晏婴论和》: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适”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适“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适“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按照汉字、词汇、语法的顺序分列如下:

1、汉字。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常见的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早—蚤,伸—信,飞—蜚,等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2、词汇。说明一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古今异义(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分析。

3、语法。词类中的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总之,重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正确分析的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突破。

考试规律总结 1,自考的内容就是教辅《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重点提示或原题。多做教辅习题。2,自考历年试卷上考点有些重复考,最近四年的试卷要多做。模拟试卷要多做。3,考试前三周死拼教辅。光看教材效果不显著...

应该多读一些有关古代文学作品的书,自己多读多记多理解,重点记忆那些出自哪,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重点如下。

1、名词解释。

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

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

4、解释句中加点字。

5、分析特殊句式。

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

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

8、《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

9、《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

相关资料: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扩大和完善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

2、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的系统,包括汉字所有的构字部件、汉字中所有的字、汉字的书写规则,以及作为汉字标记语言的辅助性符号的标点符号及其使用规则。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

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同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

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如下:

《老子二章》

《郑伯克段于焉》

《子产说范宣子轻弊》

《冯媛客孟尝君》

《田单列传》

汉语言文学自考不好考。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3、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与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5、异体字: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异体字。一、对于异体字,有几点应当注意:第一,有些字古代常通用,读音也相同,但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应看作是异体字。如:维、唯、惟,作语气词常通用,但“维”的本义是绳索,《淮南子·天文》:“天柱折,地维绝。”这个意义不能写作“唯”、“惟”。“惟”的本义是思索。“唯”的是应答声。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是不同的三个字。再如:“游”和“游”。“游”的本义是关于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游”。第二,有些字只是偶尔通用,不能认为是异体字。如“蚤”和“早”,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临时借用,属于古音通假。第三,不能把异体字和古今字混为一谈。异体字的显著特点是音义完全相同,而古今字表示的意义一般有多少之别。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替代古字。二、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判断句就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三、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先秦汉语判断句的最大特点:普遍没有系词。例:南冥者,天池也。”“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4、 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五、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并不单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表达功能有五种:(一)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二)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战国策·赵策》)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宣三年》)这两种判断句不仅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三)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战争并不等于勇气,但战争依靠勇气。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使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五)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动句。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笔记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3、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与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5、异体字: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异体字。一、对于异体字,有几点应当注意:第一,有些字古代常通用,读音也相同,但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应看作是异体字。如:维、唯、惟,作语气词常通用,但“维”的本义是绳索,《淮南子·天文》:“天柱折,地维绝。”这个意义不能写作“唯”、“惟”。“惟”的本义是思索。“唯”的是应答声。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是不同的三个字。再如:“游”和“游”。“游”的本义是关于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游”。第二,有些字只是偶尔通用,不能认为是异体字。如“蚤”和“早”,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临时借用,属于古音通假。第三,不能把异体字和古今字混为一谈。异体字的显著特点是音义完全相同,而古今字表示的意义一般有多少之别。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替代古字。二、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判断句就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三、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先秦汉语判断句的最大特点:普遍没有系词。例:南冥者,天池也。”“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4、 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五、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并不单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表达功能有五种:(一)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二)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战国策·赵策》)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宣三年》)这两种判断句不仅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三)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战争并不等于勇气,但战争依靠勇气。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使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五)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动句。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自考古代汉语必背10篇有以下回答: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季氏将伐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寡人之於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晏婴论和》: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如下:

《老子二章》

《郑伯克段于焉》

《子产说范宣子轻弊》

《冯媛客孟尝君》

《田单列传》

汉语言文学自考不好考。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近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句型

(1)非主百谓句,连动句、兼语句(2)主谓句度,动词谓语句(3)名词性非主谓句问(4)主谓句答,形容词谓语句(5)主谓句专,动词谓语句,存现句(6)主谓句,属连动句(7)主谓句,兼语句(8)主谓句,双宾语句(9)动词性非主谓句(10)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 索引序列
  •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笔记
  • 近代汉语自考笔记重点句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