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总结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总结

发布时间: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总结

简答题 □ 为什么说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产生文字的需求和可能,文字才能产生? 答: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产生文字的需求和可能,文字才会产生。生产力的情况达到了一定程度,国家产生了,管理国家需要文书,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需要知识的传播,需要克服时空的局限,语言只是听觉符号,不能达到把知识传播到子孙后代和传播到异地的要求,只有视觉符号才能突破语言这一时空的局限,有这种需要和可能的时候,文字就产生了。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这种符号系统的符号系统。文字的首要的存在理由就是在于记录和传播语言,使语言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流传异地,流传久远。 □ 文字是如何产生的? 答:文字的产生是通过文字画的发展,产生了文字符号,质的转变就在一浑然一体地图画逐步变成了与语言中的词相对应的独立的表意符号,这些符号借助假借的手段,能够完整地按语言中词的顺序去记录实词和虚词的时候,成熟的文字体系就诞生了。 □ 为什么说汉字直接表示观念是错误的? 答:语音和词义既然是不可分割的,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由于汉字构形的特点,有些人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音直接表示观念。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无论什么体系的文字,都既表音也表意。 传统认为,汉字有形音义三大要素,其实属于汉字本身的仅仅是“形”而已,所谓“音义”都属于语言,是汉字所记录的语言转嫁给它的。不能因为汉字是由意义构形的,就片面地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音直接表示观念。 那些鼓吹汉字可以直接表示观念的人,看似是在褒扬汉字,实际是在贬低汉字。只有文字画或一般的符号才可以不通过记录语言而直接表示观念。这些文字画或一般的符号,无论哪国人甚至文盲都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吕叔湘先生指出:“汉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能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 □ 如何分析汉字的性质? 答:①比较的原则。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共同点,都是记录和传播言语的符号系统,都是即表意又表音,二者不能分开,而且汉字存在的理由就是记录语言。 ②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的原则(密切结合语言的原则)。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汉字是用表意的方法来记录语言,拼音文字是表音的方法来记录语言;从记录语言单位的大小看汉字的性质,汉字记录的是词或语素,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记录的是语素;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字符看汉字的性质,语素、音节、汉字“三位一体”,充分说明了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汉字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仍然是意符和音符构成的。 □ 为什么把汉字成为语素-音节文字? 答: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 □ 汉字和拼音文字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都是记录和传播言语的符号系统,都是视觉符号,都是即表意又表音。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的,二者密不可分,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的结合体,而不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 不同点:一是汉字区别性能好,准确地记录了语言,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形声字占汉字大多数,汉字能够很好的达到分辨同音语素和同音词的要求。汉字的信息量大而强,孤离性非常强,以语素定型,拼音文字没有这一特性。二是如果在脱离语境或上下文的情况下,汉字能独立的表达出实在的意义,拼音文字,不能区分它所要表达的具体意义。三是至于多音节词,汉字不用分词连就可以直接作到,但拼音文字则没有办法达到此效果。四是汉字对词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汉字是用表意的方法来记录语言,汉语用语素(汉字)造词方便,拼音文字是表音的方法来记录语言,造句不是很方便。 □ 为什么把汉字不需要分词连写? 答:现代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从书面上起到了分化多义字节的作用。语言中的同音词,大都写成不同的汉字,脱离了语境,同音现象基本不影响意义的表达。音位文字基本上是以字母载送音位信息,为了表达足够清楚的信息,必须分词连写,以词定型。汉字与音位文字不同,它只需要以语素定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足够容纳一个语素的全部信息。汉字在以语素或词的形式单独使用时,不会受到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干扰,所以可以不进行词的定型,不实行分词连写。 □ 如何看待汉字的优点和缺点? 答:汉字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共生的。 汉字符号繁多,作为优点是分辨性能好,作为缺点就是难学难用。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易于辨意,区分同音字;缺点是字符多,识认繁难。 形声字多是特点,作为优点是强调形旁声旁尚有示义示音功能,作为缺点,强调形旁声旁的示义示音功能很弱。 方块字结构复杂,作为优点是便于视读,并形成了书法艺术,作为缺点就是难于安排字序,检索困难,计算机编码有难度。 □ 怎样理解语言的多样性?(为什么说所有文字都是平等的?) 答: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都能够满足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表达要求,无所谓先进落后之分。语言学家们抛开庸俗进化论的偏见,达成共识,既承认语言的共同性,又承认语言的多样性。 □ 为什么文字会向适应语言的方向发展? 答:词的音节长短不一,词形的变化非常丰富,可是字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时候字与词之间,也就是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不协调。正是因为这种不协调,产生一种力量,促使文字向适应语言的方向发展。 □ 为什么说汉字基本与汉语相适应? 答:①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汉字区别性能好,语素,音节,汉字三位一体,充分说明了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 ②汉字区别性能好,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汉语属于分析语,是一种有理据的语言,词义或参与构词的语义正好由汉字来体现。汉语有很多同音语素,由于汉字表意性能好,具备了分辨同音语素、同音词的能力,满足了区别同音语素、准确记录语言的需要。 □ 如何使汉字更加适应汉语? 答:①不断提高汉字的规范水平,随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汉字越来越适应记录现代汉语的需要。 ②随着对拼音文字和汉语的融合大众越来越能接受,我们要客观的对待文字这个问题,去规范,利用规范的办法使汉字更加适应汉语,还有就是实在不便于用汉字的地方,我们可以适当的考虑用拼音文字来代替,使拼音文字起到一个辅助汉字的功能。 □ 怎样看待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答:①汉字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就是汉字承载量大量的历史,非常之丰富,在十七世纪之前,世界上有一半的出版物都是汉字记录下来的。这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一笔图书财富,是汉字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 ②汉字蕴含并造就了丰富的文化,汉字除了一般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字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所造就的种种文化现象。 □ 为什么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答:由于文字和文化的认同,使不同方言的汉族人民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强大推动力。文字体系的改革对于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作用,负面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文字的负载功能的强弱。汉字的负载量,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负载量,是其他文字无可伦比的。因为我们使用的汉字是语素文字,它不直接表音,所以可以超越方言形成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言。 对于自源文字来说,由于有长期使用表词文字的习惯,社会基础广泛,文字的改进和变革往往采取累积的,渐近的方式,所以很难产生文字性质的突变和飞跃。对英语颁布正词法都使人左右为难,更何况是改革汉字呢?对汉字拉丁化来说,是以一种全新的音素文字取代用了几千年之久的语素文字,将会使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反应。汉字虽然古老而又年轻,它永远不会废弃。 汉字是中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唯其如此,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代汉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一、字:

竝=并,毉=医,蹈=掏,畔=叛,县=悬,见=现,旃=毡,去=弆,伏=服,舩=船,驩=欢,沾=沾,衿=襟,决=诀,欧=呕,乡=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彊=强,须=须。

二、虚词:

1 、少以父任:因(介)。

2 、稍迁:逐渐。

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

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

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

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7 、即时诛灭:立刻。

8 、羝乳乃得归:才。

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

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

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

2、因厚赂单于:送厚礼。

3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

4、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

5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6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7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

8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

9、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

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四、词类活用:

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

2 、舆归营:名→状,用车。

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

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

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

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

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

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

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

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

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豁口、空隙读que,——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哺乳期间的动物。

4 、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

5 、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 )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

6 、朝:(1 )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 )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 字:

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恤==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 虚词:

1 、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

2 、后忽更疏懈:改变。

3 、具服其状:全部。

4 、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

5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

6 、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

7 、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

8 、宜因其力:依靠、凭借。

9 、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

10、莫不宾从:没有(副)。

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 实词:

1 、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

2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

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

4 、具服其状:承认。

5 、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

6 、固欲益其兵:增加。

7 、因辞让之:责备。

8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

9 、下诏征超:招回。

10、效命绝域:献出。

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

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

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

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

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

16、遂去其妻:离开。

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

18、便留与从事:办事。

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

20、及臣生在:趁时。

四、活用 :

1 、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

2 、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

3 、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

4 、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

5 、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

6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

7 、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

8 、寇盗河西:名→动,侵犯。

9 、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推翻。

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

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六、常用字:

1 、除:(1 )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 )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 、更(1 )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 )引申义:A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 )假借为“庚”,继续。

3 、须:(1 )本义:胡须。(2 )引申义:兽的须。(3 )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

4 、质:(1 )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 )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 、就:(1 )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 )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 、格:(1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 )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 )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第二十二课华佗传

一、 字:

旉→敷,藏→脏,儿→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

1 、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

2 、病亦行差:将(副)。

3 、适至:刚(副)。

4 、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

5 、卒可得寐:终于。

6 、病是也:这,指示代词。

7 、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

8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

9 、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

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

1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

2 、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3 、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

4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

5 、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

6 、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

7 、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

7 、故令不时愈:应时。

8 、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

9 、呻呼无赖:办法。

10、止亲人宿:留宿。

11、五日卒:死。

12、欲造佗:到去。

13、逆见:迎面。

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先例。

16、必燥箸母脊:附着。

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

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

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

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

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

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

23、熊颈鸱顾:通“经”,挂。

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的意思。

四、活用:

1 、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

2 、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

3 、佗脉之:名→动,切脉。

4 、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

5 、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

6 、此可以活人:使动用法,使…活。

7 、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

8 、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

9 、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

10、轻体:形→使动,使…轻。

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 句: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

1 、传:(1 )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 )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

2 、许:(1 )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 )引申义:同意、赞许。(3 )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5 )如此、这样(代),如“许多”。

3 、辟:(1 )本义:刑,刑法。(2 )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 )假借义:A避免;B开辟—消除、排除;C偏僻—邪僻。

4 、案:(1 )本义:木制的托盘。(2 )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3 )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

5 、著:(1 )明显、显露。读音zhu,引申为:著述、写作。(2 )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

6 、经:从糸从,亦声。(1 )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 )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第二十三课肥水之战

一、 字:

已—以,闲→娴,阙—缺,趣—趋,陈→阵。

二、虚词 :

1 、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

2 、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

3 、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

4 、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

5 、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

6 、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

7 、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8 、若移陈少却:稍。

9 、秦兵大败:全(副)

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

1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

2 、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

3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

4 、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

5 、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

6 、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

7 、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

8 、安遂游陟:登山。

9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

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

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

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

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

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

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

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

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

18、融驰骑略陈:巡行。

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

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

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

22、徐答曰:慢慢地。

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

1 、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

2 、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

3 、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 、 常用字:

1 、还:(1 )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 )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旧读huan. ——进一步、更加。

2 、归:(1 )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 )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 )通“馈”,kui,赠送。(4 )通“愧”,kui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 、集:(1 )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 )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 )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 、别:(1 )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 )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 )古代“别”代“另”字。

5 、色:(1 )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 、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 )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 )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 )后起义:强盗。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详细可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具有假借关系的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修)睦。B.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C.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导)之。2.下列各组汉字,前后两字读音(包括古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州——洲 B.杂——襍C.雕——雕 D.钟——钟3.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田 末 牧 特 B.鱼 本 孟 恭C.人 上 逐 苏 D.刀 刃 亦 泪4.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 )A.造 徒 徙 近 B.胜 肺 胡 朝C.祈 视 祁 禁 D.闾 闻 闽 闺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简化字的是( )A.今尔出於崖涘,观於大海,乃知尔丑。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C.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D.姜氏欲之,焉辟害?6.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7.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 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 D.作定语8.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句子是( )A.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表示程度轻微的是( )A.太后之色少解。B.苛政暴吏,甚於虎也。C.寡人之民不加多。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0.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D.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11.下列句子中,介词“乎”用来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C.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D.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12.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B.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13.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B.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C.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14.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15.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16.《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的“尤”应解释为( )A.忧虑 B.伤心C.气愤 D.责怪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中的“讲”应解释为( )A.讲究 B.精深C.研究 D.教授1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同义连用的是( )A.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B.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C.田地肥广,草木饶衍。D.后世圣人易之所宫室。1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数罟不入洿池。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C.冯唐已老听吹嘘。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复合词的是( )A.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B.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C.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D.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2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的不是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修而不紊。B.以防止水。C.庄公寤生,惊姜氏。D.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2.下列句子“责”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躬自厚而薄责於人。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23.下列对同义词“耻”和“辱”的辨析中,表述完全准确的是( )A.二者语法功能不同:“耻”带动词性宾语,“辱”带名词性宾语。B.二者感情色彩不同:“耻”为中性词,“辱”含贬义。C.二者程度深浅轻重不同:“耻”的程度较轻,“辱”的程度较重。D.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耻”侧重用于事件,“辱”侧重用于人。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中的“兵”用的是本义。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年”用的是本义。C.“斗”由酌酒器引申指斗星,是因为它们的形貌性状相似。D.“肉食者谋之,又何闲焉”的“闲”,用的是引申义。2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所表意义与现代相同的一句是(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B.资用乏绝,去秦而归。C.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6.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C.《辞海》 D.《辞源》27.近体诗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由此推下去,其尾联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2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叠韵联绵词的是( )A.十月蟋蟀入我牀下B.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C.嫂虵行匍伏。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9.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古书在抄写中误增文字的一项是(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30.下列工具书汇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是( )A.《词诠》 B.《诗词曲语辞汇释》C.《经传释词》 D.《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B.子为父死亡所恨。[恨:遗憾]C.下流多谤议。[谤: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3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且表示“将要”意义的是( )A.此时鲁仲连适游赵。B.乘累捷之势,挚垂亡之国,何患不克!C.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E.行略定秦地。3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假借义的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C.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D.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E.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4.下列句子中,有指示代词充当定语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D.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E.吾翁即若翁。3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中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E.宋朱熹《诗集传》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36.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37.被於宗庙之崇。被:38.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墐:39.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荒忽:40.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奇赢:(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4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斯:4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4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44.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乃:45.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46.根据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连词“之”的用例,归纳总结连词“之”的用法和特点,要求结合具体句例说明。(3分)(1)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2)民之有口也,犹士之有山川也。(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5)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6)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7)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7.从下列材料中,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别的几种情况。(4分)(1)售,古义指把商品卖掉,今义指整个销售活动。(2)坟,古义指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只指掩埋尸体的土堆。(3)焚,古义指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4)恨,古义指遗憾、不满,今义指仇恨。(5)下流,古义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义指人品低下。48.默写《季氏将伐颛臾》中,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既来之,则安之”之间的文句。(3分)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9.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50.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5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5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53.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六、古文标点题(10分)54.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 暗号李季章季永同登庚戌科己酉赴类省试二公皆以文名一时而律赋非所长乡人侯某者以能赋称因资之以润色既书卷不以诗示侯侯疑其必有谓将出门侯故少留李遂先出而侯踵其后至纳卷所扣吏以二李卷子欲借一观以小金牌与之吏取以示则诗之景联皆曰日射红鸾扇风清白兽樽侯即於己卷改用之既而皆中选二李谢主司主司问此二句惟以授於昆仲何为 又以与人李怳然不知所以他日微有所闻终身与侯不协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直!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者,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仁。明主察焉,宗庙太宁。夫人臣犹贵仁,况於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4分)5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不义:56.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就:57.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及:58.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干:(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或语法作用,并解释其意义(10分)59.择不处仁,焉得知焉:60.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夫:6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虽:6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卒:63.人臣而仁,国治主仁而:(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6分)64.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以为:65.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然而:66.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如下:

《老子二章》

《郑伯克段于焉》

《子产说范宣子轻弊》

《冯媛客孟尝君》

《田单列传》

汉语言文学自考不好考。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自考古代汉语必背10篇有以下回答: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季氏将伐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寡人之於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晏婴论和》: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适”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适“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适“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图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适”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适“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适“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古代汉语自考必背如下:

《老子二章》

《郑伯克段于焉》

《子产说范宣子轻弊》

《冯媛客孟尝君》

《田单列传》

汉语言文学自考不好考。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自考古代汉语必背10篇有以下回答: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季氏将伐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寡人之於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晏婴论和》: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古代汉语笔记 一、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自考古代汉语必背10篇有以下回答: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季氏将伐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寡人之於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晏婴论和》: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古代汉语专科自考重点,按照汉字、词汇、语法的顺序分列如下:

1、汉字。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常见的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早—蚤,伸—信,飞—蜚,等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2、词汇。说明一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古今异义(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分析。

3、语法。词类中的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总之,重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正确分析的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突破。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整理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代汉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一、字:

竝=并,毉=医,蹈=掏,畔=叛,县=悬,见=现,旃=毡,去=弆,伏=服,舩=船,驩=欢,沾=沾,衿=襟,决=诀,欧=呕,乡=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彊=强,须=须。

二、虚词:

1 、少以父任:因(介)。

2 、稍迁:逐渐。

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

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

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

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7 、即时诛灭:立刻。

8 、羝乳乃得归:才。

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

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

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

2、因厚赂单于:送厚礼。

3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

4、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

5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6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7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

8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

9、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

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四、词类活用:

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

2 、舆归营:名→状,用车。

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

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

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

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

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

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

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

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

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豁口、空隙读que,——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哺乳期间的动物。

4 、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

5 、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 )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

6 、朝:(1 )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 )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 字:

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恤==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 虚词:

1 、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

2 、后忽更疏懈:改变。

3 、具服其状:全部。

4 、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

5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

6 、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

7 、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

8 、宜因其力:依靠、凭借。

9 、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

10、莫不宾从:没有(副)。

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 实词:

1 、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

2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

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

4 、具服其状:承认。

5 、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

6 、固欲益其兵:增加。

7 、因辞让之:责备。

8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

9 、下诏征超:招回。

10、效命绝域:献出。

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

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

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

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

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

16、遂去其妻:离开。

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

18、便留与从事:办事。

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

20、及臣生在:趁时。

四、活用 :

1 、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

2 、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

3 、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

4 、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

5 、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

6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

7 、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

8 、寇盗河西:名→动,侵犯。

9 、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推翻。

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

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六、常用字:

1 、除:(1 )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 )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 、更(1 )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 )引申义:A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 )假借为“庚”,继续。

3 、须:(1 )本义:胡须。(2 )引申义:兽的须。(3 )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

4 、质:(1 )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 )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 、就:(1 )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 )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 、格:(1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 )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 )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第二十二课华佗传

一、 字:

旉→敷,藏→脏,儿→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

1 、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

2 、病亦行差:将(副)。

3 、适至:刚(副)。

4 、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

5 、卒可得寐:终于。

6 、病是也:这,指示代词。

7 、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

8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

9 、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

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

1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

2 、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3 、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

4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

5 、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

6 、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

7 、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

7 、故令不时愈:应时。

8 、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

9 、呻呼无赖:办法。

10、止亲人宿:留宿。

11、五日卒:死。

12、欲造佗:到去。

13、逆见:迎面。

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先例。

16、必燥箸母脊:附着。

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

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

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

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

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

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

23、熊颈鸱顾:通“经”,挂。

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的意思。

四、活用:

1 、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

2 、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

3 、佗脉之:名→动,切脉。

4 、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

5 、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

6 、此可以活人:使动用法,使…活。

7 、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

8 、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

9 、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

10、轻体:形→使动,使…轻。

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 句: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

1 、传:(1 )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 )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

2 、许:(1 )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 )引申义:同意、赞许。(3 )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5 )如此、这样(代),如“许多”。

3 、辟:(1 )本义:刑,刑法。(2 )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 )假借义:A避免;B开辟—消除、排除;C偏僻—邪僻。

4 、案:(1 )本义:木制的托盘。(2 )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3 )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

5 、著:(1 )明显、显露。读音zhu,引申为:著述、写作。(2 )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

6 、经:从糸从,亦声。(1 )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 )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第二十三课肥水之战

一、 字:

已—以,闲→娴,阙—缺,趣—趋,陈→阵。

二、虚词 :

1 、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

2 、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

3 、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

4 、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

5 、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

6 、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

7 、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8 、若移陈少却:稍。

9 、秦兵大败:全(副)

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

1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

2 、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

3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

4 、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

5 、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

6 、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

7 、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

8 、安遂游陟:登山。

9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

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

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

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

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

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

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

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

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

18、融驰骑略陈:巡行。

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

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

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

22、徐答曰:慢慢地。

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

1 、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

2 、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

3 、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 、 常用字:

1 、还:(1 )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 )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旧读huan. ——进一步、更加。

2 、归:(1 )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 )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 )通“馈”,kui,赠送。(4 )通“愧”,kui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 、集:(1 )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 )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 )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 、别:(1 )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 )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 )古代“别”代“另”字。

5 、色:(1 )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 、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 )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 )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 )后起义:强盗。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教务老师,听见很多自考的同学在问自考古代汉语怎么学(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相关问题,那么今天教务老师来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的解答!自考古代汉语怎么才能考过啊建议报辅导课程,网校的课程由辅导老师对教材及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点所在,为顺利通过考试做好知识上、技巧上的准备。网校的课程价格便宜,没有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并且有权威的专家会在24小时之内回答你在答疑板上提出的任何问题,楼主可千万不要因为一门课程而影响正常毕业。古汉语的分类古汉语的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把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怎么快速学习古代汉语这本书啊,自考的书,太多了,求指教重点。谢谢这个用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说是没有捷径的。唯勤而已矣!大家一致认为诸门课程中属古代汉语最难,但是我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分数也不高不到80吧,七十几忘了。感觉也不是很难。学习古汉语就像学习第二种语言,算然字你大部分认得,但是他的意思却不一定是现在的那个意思,虽有联系但有的已经想去甚远。语法也大有不同。我感觉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了,不知道你的底子怎样,如果你高中学过的古文你现在不看注释能够翻译个八九不离十,随便每个词的解释及用法大都熟悉的话,这门课也不算难,只是这门课把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了。我这也有些经验希望能够帮助你,老生常谈的——兴趣很重要。我高中的时候迷恋《庄子》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真正领略到文学艺术之美,刚开始只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感兴趣,后来发现这本书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书。庄子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刚开始当然只是“啃”罢了。一手《古汉语字典》一手《庄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而且把字典的释义抄在书上,以供以后方便。就这样反复一两年吧。之后发现读起文言文来比以前利索许多了。第二就是基础,我感觉我的基础还可以。这要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但是在他们手中棍棒的淫威之下背了老多课文,默写了好多词语解释。当时是很不情愿,但是后来发现确实对我帮助很大,当时学的语法神马的知道后来才渐渐明白。高中的语文课我基本没有听过,但是课文我都读了,其余时间都在看《庄子》不是我不努力只是我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狗屁的什么中心思想上。因为在那个年龄是很难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的,只要能够读懂就行了。至于深层西的东西到日后自然会明白。至于第三条,就是针对考试的,因为只能用成绩衡量你的水平。1)历年的真题是千万不能少的,因为这样你可以具体感知试题的难度以及大概的出题方向方式。2)学习的时候做笔记。功夫在平时,做笔记不是机械的抄书上的重点。是你在学习中对这个阶段的总结,首先你得对学过的只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比如六种造字法,你学完之后就要回想一下,你记住了几条?是否真正理解?虽然有时你大体能够知道点意思,但具体用的是什么造字法就不十分确定了。这样的话建议你用笔记的方式把这几种方式列举出来,然后把书上的例子也列在后面,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字体拆开分析那一部分是指形的那一部分是会意的那一部分是表音的。这样你一直坚持到把书看完。然后开始做真题,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再去翻看自己的笔记加强薄弱的地方。不要认为这是件苦差事,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知识掌握了之后以后就能举一反三了。比如碰到“尔虞我诈”你就知道这初中时老师讲着是倒装语句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是放在谓语之后的,例如孔子就说过“莫愁人之不己知”意思就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顺序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英语说”goodmorning“是把形容词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我们则说”早上好“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现在是不是习惯了?同样的道理,你读古文读惯了也就不觉得不自然了。第三条就是我学习时候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方法当然不只一种,但是就这门考试来说我感觉我的通过是和我这样做的方法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我自认为我的基础比大部分人好一点。但是如果我看书的时候马马虎虎掉以轻心,拿以前的零碎知识来应付的话是不可能考过的。也预祝你考试顺利,记住,好东西都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知识学问也是一样。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思想家无一不是超人的勤奋。我辈这等鲁钝之人能不加倍努力乎?怎么学好古代汉语学科?谢谢但就咬文嚼字来说,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就是换。把学过的古汉语词句,找到相应的词去代替。重复念几遍,效果很明显,积累多了,就可以总结归纳了,其实字典里有。自己归总一下。再看字典补充。最后,要适应古文的节奏。真的这点很重要。那时候没有句读只能靠经验。所以你要适应古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先秦的文章,很拗口。之后就很有平仄了。真的读进去,很有美感、怎么复习自考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二)?我刚买了两本古代汉语的书,正在学习中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详细可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具有假借关系的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修)睦。B.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C.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导)之。2.下列各组汉字,前后两字读音(包括古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州——洲 B.杂——襍C.雕——雕 D.钟——钟3.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田 末 牧 特 B.鱼 本 孟 恭C.人 上 逐 苏 D.刀 刃 亦 泪4.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 )A.造 徒 徙 近 B.胜 肺 胡 朝C.祈 视 祁 禁 D.闾 闻 闽 闺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简化字的是( )A.今尔出於崖涘,观於大海,乃知尔丑。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C.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D.姜氏欲之,焉辟害?6.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7.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 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 D.作定语8.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句子是( )A.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表示程度轻微的是( )A.太后之色少解。B.苛政暴吏,甚於虎也。C.寡人之民不加多。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0.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D.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11.下列句子中,介词“乎”用来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C.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D.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12.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B.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13.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B.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C.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14.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15.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16.《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的“尤”应解释为( )A.忧虑 B.伤心C.气愤 D.责怪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中的“讲”应解释为( )A.讲究 B.精深C.研究 D.教授1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同义连用的是( )A.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B.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C.田地肥广,草木饶衍。D.后世圣人易之所宫室。1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数罟不入洿池。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C.冯唐已老听吹嘘。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复合词的是( )A.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B.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C.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D.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2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的不是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修而不紊。B.以防止水。C.庄公寤生,惊姜氏。D.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2.下列句子“责”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躬自厚而薄责於人。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23.下列对同义词“耻”和“辱”的辨析中,表述完全准确的是( )A.二者语法功能不同:“耻”带动词性宾语,“辱”带名词性宾语。B.二者感情色彩不同:“耻”为中性词,“辱”含贬义。C.二者程度深浅轻重不同:“耻”的程度较轻,“辱”的程度较重。D.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耻”侧重用于事件,“辱”侧重用于人。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中的“兵”用的是本义。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年”用的是本义。C.“斗”由酌酒器引申指斗星,是因为它们的形貌性状相似。D.“肉食者谋之,又何闲焉”的“闲”,用的是引申义。2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所表意义与现代相同的一句是(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B.资用乏绝,去秦而归。C.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6.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C.《辞海》 D.《辞源》27.近体诗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由此推下去,其尾联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2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叠韵联绵词的是( )A.十月蟋蟀入我牀下B.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C.嫂虵行匍伏。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9.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古书在抄写中误增文字的一项是(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30.下列工具书汇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是( )A.《词诠》 B.《诗词曲语辞汇释》C.《经传释词》 D.《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B.子为父死亡所恨。[恨:遗憾]C.下流多谤议。[谤: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3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且表示“将要”意义的是( )A.此时鲁仲连适游赵。B.乘累捷之势,挚垂亡之国,何患不克!C.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E.行略定秦地。3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假借义的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C.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D.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E.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4.下列句子中,有指示代词充当定语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D.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E.吾翁即若翁。3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中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E.宋朱熹《诗集传》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36.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37.被於宗庙之崇。被:38.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墐:39.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荒忽:40.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奇赢:(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4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斯:4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4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44.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乃:45.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46.根据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连词“之”的用例,归纳总结连词“之”的用法和特点,要求结合具体句例说明。(3分)(1)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2)民之有口也,犹士之有山川也。(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5)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6)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7)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7.从下列材料中,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别的几种情况。(4分)(1)售,古义指把商品卖掉,今义指整个销售活动。(2)坟,古义指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只指掩埋尸体的土堆。(3)焚,古义指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4)恨,古义指遗憾、不满,今义指仇恨。(5)下流,古义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义指人品低下。48.默写《季氏将伐颛臾》中,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既来之,则安之”之间的文句。(3分)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9.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50.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5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5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53.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六、古文标点题(10分)54.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 暗号李季章季永同登庚戌科己酉赴类省试二公皆以文名一时而律赋非所长乡人侯某者以能赋称因资之以润色既书卷不以诗示侯侯疑其必有谓将出门侯故少留李遂先出而侯踵其后至纳卷所扣吏以二李卷子欲借一观以小金牌与之吏取以示则诗之景联皆曰日射红鸾扇风清白兽樽侯即於己卷改用之既而皆中选二李谢主司主司问此二句惟以授於昆仲何为 又以与人李怳然不知所以他日微有所闻终身与侯不协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直!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者,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仁。明主察焉,宗庙太宁。夫人臣犹贵仁,况於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4分)5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不义:56.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就:57.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及:58.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干:(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或语法作用,并解释其意义(10分)59.择不处仁,焉得知焉:60.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夫:6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虽:6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卒:63.人臣而仁,国治主仁而:(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6分)64.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以为:65.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然而:66.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

  • 索引序列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总结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图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归纳整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