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国民统计概论自考论述题汇总

国民统计概论自考论述题汇总

发布时间:

国民统计概论自考论述题汇总

死记答案,这些不比是问答题可以让你随便发挥的

都有,只要学好了。统计学概论就可以学习本科的了

2.某城市2000年各时点人口数目:1月1日为256.2万,5月1日为257.1万,8月1日为258.3万,12月31日为259.4万,问该城市2000年平均人口数目是多少?这个题我会[(256.2+257.1)*4/2+(257.1+258.3)*3/2+(258.3+259.4)*5/2]/(4+3+5)=257.83万元.

第三章综合指标一、名词解释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3、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4、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6、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7、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8、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而中位数是将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众数和中位数本身不是平均值,而只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9、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10、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二、简答题1、总量指标有什么作用?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称为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认识社会的起点;其二,是实行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三,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2、简述时期指标的特点。答: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例如,将一年内12个月的钢产量相加就得到全年的钢产量。第二,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第三,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3、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答: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4、简述标准差的意义。答: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它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5、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第二,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第三,注意平均指标与分配数列的结合应用。第四,注意把一般与个别、平均与典型事例相结合。6、简述计算标准差的几个步骤。答: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三、论述题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什么特点?答: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可加性、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和数据的取得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而时点指标的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的长短无直接关系;第三,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而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2、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答: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应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是必然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有些是偶然因素,使各单位在数量上存在差异。通过平均,可以消除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差异,显示出由于必然影响因素达到的一般水平。(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表现不同,但有一定规律,一般很小或很大的数值出现次数较少,而靠近平均数的次数较多,围绕平均数两边的标志值出现次数最多,这说明总体分布是从两边向中间集中,中心是平均数。因此,平均数可以说明总体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平均指标在抽样推断中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进而可以估计总体总量。第四章时间数列一、名词解释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二、简答题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三、论述题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第四章时间数列一、名词解释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二、简答题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三、论述题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第五章指数一、名词解释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指数作为一种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3、指数体系: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5、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6、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8、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二、简答题1、简述指数的种类。答: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或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所谓动态指数,是反映现象的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静态指数反映的是同类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区、部门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2、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问题。答: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第一是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第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3、简述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关系。答: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三是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4、简述几种常见的股价指数。答:第一,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又称道氏指数。它采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标准普尔指数;第三,恒生指数;第四,日经指数;第五,金融时报指数;第六,上证股价指数;第七,深圳股价指数。三、论述题1、论述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答: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复杂经济现象是由不同类要素组成的,往往在量上不能直接综合,为了分析其总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指数这一方法才能实现。我国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地向社会提供众多的经济指数资料,诸如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各种主要的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资指数等,为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经济单位分析市场前景,决定发展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其他一些现象(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在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有必要从数量上具体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任务可通过指数方法完成。这对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试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第三,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的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注意应对每一条展开论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20自考题

哎,昨天考得咋样?我在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方面丢分了,计算题基本没问题.

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统计学里的一个小分支。国民经济统计学又是社会统计学里的数千个分支里一个比较大的分支;经济是通过统计学进行计量和分析的,是经济学的核心。所有的科学都要通过统计学加以描述,所有的前沿科学问题都要通过统计学加以描述,这是当今世上唯一方法,也是今后几十年内世上唯一方法,统计学是当今世上最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就是政府部门专业管理人员也不一定能解答你的问题!估计就是咱们的专家也难解答你的问题了!

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想帮你都帮不到.呵呵:hu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真题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企业制度设计教材,会计设计制度自考历年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请问自考工商企业管理需要哪些教材?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考核方式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教材类型考试大纲教材使用状态教材开始使用日期教材结束使用日期1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刘瑞复李毅红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2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笔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钱淦荣罗正楷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300009政治经济学笔试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卫兴华顾学荣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400020高等数学笔试高等数学微积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章学诚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504729大学语文笔试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徐中玉陶型传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61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非笔试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赵鸿德唐小毅王鲁滨北京市指定教材有在用2008-01-01700041基础会计学笔试基础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王俊生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8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黄书田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900043经济法概论笔试经济法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刘文华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000144企业管理概论笔试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仲康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100012英语笔试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高远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2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笔试生产与作业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张仁侠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300058市场营销学笔试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郭国庆李先国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400055企业会计学笔试企业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方正生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500146中国税制笔试中国税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郝如玉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600147人力资源管理笔试人力资源管理(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孙建敏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1700148国际企业管理笔试国际企业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徐子健国家统编教材有在用2008-11-01?zydm=01A0103&title=zyjs自考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这门科目有资料吗?自考00055《企业会计学》历年真题答案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提取码:ef3v自考00055《企业会计学》历年真题答案[真题]2017年04月自学考试00055《企业会计学》历年真题.doc[真题]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055《企业会计学》历年真题.doc[答案]2017年04月自学考试00055《企业会计学》历年真题答案.pdf[答案]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055《企业会计学》历年真题答案.pdf[答案]2016年04月自学考试00055《企业会计学》历年真题答案.pdf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教材有什么?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那要看你是要考成教呢?还是自考。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你可以上你所在省的自考网上看一下上面都有介绍哪个学校开考该专业,考该专业要考哪些具体课程的详细介绍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第三章综合指标一、名词解释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3、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4、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6、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7、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8、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而中位数是将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众数和中位数本身不是平均值,而只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9、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10、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二、简答题1、总量指标有什么作用?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称为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认识社会的起点;其二,是实行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三,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2、简述时期指标的特点。答: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例如,将一年内12个月的钢产量相加就得到全年的钢产量。第二,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第三,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3、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答: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4、简述标准差的意义。答: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它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5、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第二,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第三,注意平均指标与分配数列的结合应用。第四,注意把一般与个别、平均与典型事例相结合。6、简述计算标准差的几个步骤。答: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三、论述题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什么特点?答: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可加性、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和数据的取得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而时点指标的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的长短无直接关系;第三,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而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2、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答: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应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是必然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有些是偶然因素,使各单位在数量上存在差异。通过平均,可以消除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差异,显示出由于必然影响因素达到的一般水平。(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表现不同,但有一定规律,一般很小或很大的数值出现次数较少,而靠近平均数的次数较多,围绕平均数两边的标志值出现次数最多,这说明总体分布是从两边向中间集中,中心是平均数。因此,平均数可以说明总体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平均指标在抽样推断中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进而可以估计总体总量。第四章时间数列一、名词解释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二、简答题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三、论述题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第四章时间数列一、名词解释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二、简答题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三、论述题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第五章指数一、名词解释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指数作为一种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3、指数体系: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5、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6、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8、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二、简答题1、简述指数的种类。答: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或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所谓动态指数,是反映现象的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静态指数反映的是同类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区、部门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2、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问题。答: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第一是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第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3、简述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关系。答: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三是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4、简述几种常见的股价指数。答:第一,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又称道氏指数。它采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标准普尔指数;第三,恒生指数;第四,日经指数;第五,金融时报指数;第六,上证股价指数;第七,深圳股价指数。三、论述题1、论述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答: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复杂经济现象是由不同类要素组成的,往往在量上不能直接综合,为了分析其总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指数这一方法才能实现。我国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地向社会提供众多的经济指数资料,诸如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各种主要的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资指数等,为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经济单位分析市场前景,决定发展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其他一些现象(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在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有必要从数量上具体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任务可通过指数方法完成。这对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试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第三,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的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注意应对每一条展开论述)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管理会计教材目录,2023年4月自考管理会计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专升本的会计专业都有哪些教材啊?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 00015 英语(二) 14.03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04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04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上机 1.05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6.06 00158 资产评估 4.07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6.08 00160 审计学 4.09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5.010 00058 市场营销学 5.011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5.012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6.013 21004 会计毕业论文14 加考课1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8.000156 成本会计 5.000067 财务管理学 6.015 加考课2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 6.000157 管理会计(一) 6.016 免外语加考课3 00233 税法 3.000146 中国税制 5.000076 国际金融 6.017 04184 线性代数 4.018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0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可以找一些财务类的书自考大专需要什么教材?哪个地方的?上海的是这样的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学分备注1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2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4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政治经济学原理6500020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微积分6604729大学语文大学语文47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4含上机考核2学分800041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59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61000043经济法概论经济法概论41100155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81200156成本会计成本会计学51300067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61400157管理会计管理会计61500146中国税制中国税制41600012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7四门课程都为选考课程,若考生不参加英语课程的考试,则必须在后3门课程中任选2门课程1700060财政学财政学418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41900144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概论5合计77及以上2009年10月上海自学考试日程安排表10月31日11月1日10月24日10月25日08:30开始14:00开始08:30开始14:00开始08:30开始14:00开始08:30开始14:00开始(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009)政治经济学(财)(00012)英语(一)(00020)高等数学(一)(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43)经济法概论(财)(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156)成本会计(00067)财务管理学(04729)大学语文2009年4月上海自学考试日程安排表4月11日4月12日4月18日4月19日08:30开始14:00开始08:30开始14:00开始08:30开始14:00开始08:30开始14:00开始*(0012)英语*(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09)政治经济学*(0157)管理会计*(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4729)大学语文*(0060)财政学*(0020)高等数学*(0146)中国税制*(0041)基础会计学*(0144)企业管理概论*(0155)中级财务会计参考资料: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你可以上你所在省的自考网上看一下上面都有介绍哪个学校开考该专业,考该专业要考哪些具体课程的详细介绍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你可以报一个专业的机构,他会提供给你所有的教材不用你费心找教材,我是在智岛启航报的资格证保过,提供教材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真题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江苏自考管理会计教材,江苏自考管理会计历年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江苏自考会计专科和本科的科目分别是哪些?会计是33门我这个是全日制自考本科分为专科段和本科段自己看序号层次课程课程名称学分备注1专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2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300009政治经济学64科04729大学语文45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2600019计算机应用基础27段00020高等数学6800041基础会计学5900043经济法概论410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61100067财务管理学6沟通课程12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4任选一门00144企业管理概论51300146中国税制4沟通课程1400155中级财务会计8沟通课程1学年课程1500156成本会计5沟通课程1600157管理会计6沟通课程17独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18立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9本00015英语14沟通课程科2学年课程20段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2104184线性代数422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2300052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12400058市场营销学52500077金融市场学526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62700158资产评估4学位课程2800159高级财务会计6沟通课程2900160审计学4学位课程3000162会计制度设计5沟通课程3104609审计准则5沟通课程3204610注册会计师审计实例6沟通课程3317986会计毕业考核不计累计学分:总学分153学分,其中专科段74学分,独立本科段79学分。实践性环节考核部分1.含实践的课程及实践所占学分序号层次课程课程名称学分1专科段00019计算机应用基础22独立本科段00052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1怎么没有应用文写作啊这个是湖北这边的课程没有的话就没有!江苏自考 管理会计 08119 在网上买课本代码为什么都是00157 老板说是一样的 两者相商家这书改版了没法再卖了,能一个是一个,建议还是先看清楚江苏教育考试院的自考书籍信息再说,里面的什么出版社主编。如果淘宝找不到建议直接去出版社的门户网站找书。不过就是没有折扣罢了。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请点采纳可能是老代码吧管理会计课本几乎没更新过,和以前考过的人借一本就行在苏州教育考试院领的书也是00157,没有08119这个教材选项的。我先将就着看吧,七月就考试了4月考的自考管理会计教材有没有改版?以全国高等自学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统编教材《管理会计》为考试必读教材。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你可以报一个专业的机构,他会提供给你所有的教材不用你费心找教材,我是在智岛启航报的资格证保过,提供教材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类型抽样中,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大小取决于总体的() A.总方差 B. 组内方差 C.组间方差 D. 总平均数 2.费喧理想指数公式是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的()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几何平均数 D. 加权几何平均数 3.某地区粮食产量与人口数对比的结果是() A.算术平均数 B. 比较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4.某企业的产值,每年都增加500 万元,则该企业产值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 A.递增 B. 递减 C.不变 D. 有增有减 5.某公司职工月奖金额为450 元,最低为150 元,据此资料分为6 组,形成等距数列,则各组组距应为() A.50 B.60 C.150 D.300 6.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B. 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C.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 D. 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 7.在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再生产核算表的基本表有() A.4 张表 B.5张表 C.6 张表 D.7张表 8.对本来没有内在关系的现象进行相关分析,将导致() A.强负相关 B. 弱负相关 C.虚假相关 D. 非线性相关 9.人口的自然构成是指() A.人口的性别和民族构成 B. 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C.人口的职业和文化构成 D. 人口的年龄和职业构成 10. 国民财富是() A.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B. 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C.国民财产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D. 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11. 在业人数与在业人数和待业人数之和相比计算的指标是() A.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 B. 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 C.就业率 D. 失业率 12. 工业企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采用() A.工厂法 B. 部门法 C.生产法 D. 产品法 13. 商品流转统计的基本指标是() A.商品购进、商品销售与商品出口 B. 商品进口、商品购进与商品销售 C.商品购进、商品销售与商品库存 D. 期初库存、商品购进与商品销售 14. 在下列经济效益指标中,反映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是() A.社会劳动生产率 B. 物化劳动生产率 C.投资效果系数 D. 资金利税率 15. 某地区报告年的总产出为284 亿元,中间物质消耗131 亿元,中间服务消耗23亿元, 固定资产折旧11.5亿元,则该地区报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A.118.5 亿元 B.130亿元 C.153 亿元 D.248.5亿元 16. 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量之间存在着() A.不完全的依存关系 B. 不完全的随机关系 C.完全的随机关系 D. 完全的依存关系 17. 根据各年的月份资料计算的季节比率的平均数为() A.100% B.120% C.400% D.1200% 18.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A.B. C.D. 19.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 A.资本(资金)往来项目 B. 经常项目 C.储备资产增减额 D. 误差与遗漏 20. 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条件是各组() A.变量值基本相同 B. 变量值与其次数相同 C.变量值与其频率相同 D. 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相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 根据时期不同和计价当时完好程度不同,固定资产价值指标具体分为() A.固定资产原值 B. 固定资产折旧价值 C.固定资产完全重置价值 D. 固定资产残存重置价值 E.固定资产净值 22. 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评价估计量的优良标准有() A.无偏性 B. 同质性 C.一致性 D. 变异性 E.有效性 23.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 A.算术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调和平均法 D. 移动平均法 E.方程法 24. 统计分组体系的形式有() A.品质分组体系 B. 数量分组体系 C.简单分组体系 D. 复合分组体系 E.平行分组体系 25. 设单位产品成本(元/ 千件)对产量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85-5.6x ,这意味着() A.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B.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C.产量为1 千件时单位成本为79.4元 D.产量每增加1 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增加5.6 元 E.产量每增加1 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减少5.6 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15分) 26. 统计指标体系 27. 动态数列 28. 人口出生率 29. 常住单位 30. 利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5 分,共15分) 31. 时期现象和时点现象在确定调查时间上有何不同? 32. 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 33. 变量X 与Y 的协方差等于零说明什么? 五、计算、分析题(本大题共4 小题,第34、35小题各5 分,第36、37小题各10分,共30分) 34. 某地区1995—2000年的粮食产量资料如下表: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粮食产量(万吨) 累计增长量(万吨) 定基发展速度(%) 5000 _ 100 104 400 500 108 5600 请根据指标间的关系将表中所缺数字补齐。 35. 设某地区某年居民货币收支情况如下: 项目 金额(万元) 年初居民货币结余 250 当年居民货币收入 800 当年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 520 当年居民非商品支出 160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 )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 )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 )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 )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 36. 某水果批发市场各种水果的销售量及价格资料如下: 水果品种 销售量(万公斤) 价格(元/公斤)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芦柑 香蕉 苹果 30 14 18 36 16 20 3.6 3.8 3.0 4.0 3.8 3.2 请计算:销售量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 37.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组,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 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 工人数(人) 15以下 10 15-25 40 25-35 30 35-45 20 要求:(1 )计算乙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 (2 )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 六、论述题(本题10分) 38. 试述什么是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 A.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B.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C.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D.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不变,各组单位数扩大2倍,则其算术平均数( ) A.扩大2倍 B.缩小2倍 C.保持不变 D.扩大1/2 3.分配数列的两个组成要素是( ) A.分组和次数 B.频数和频率 C.组距和组数 D.组距和次数 4.普查是指( ) A.对总体的全部指标进行调查 B.对总体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 C.对总体单位的每个标志进行调查 D.对总体中的绝大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5.总指数与个体指数的数值相比( ) A.总指数大于所有个体指数 B.总指数小于所有个体指数 C.总指数等于所有个体指数的总和 D.总指数总是介于所有个体指数的值与最小值不同 6.从理论上讲,若各月之间无季节变动,则各月的季节比率应等于( ) A.0 B.1 C.4 D.12 7.在进行类型抽样时,为了减少抽样误差,应尽量将( ) A.同类单位划分在同一组内 B.不同类单位划分在同一组内 C.不同类单位相互搭配 D.同类单位分别划分在不同组内 8.两个变量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越高,则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值越接近于( ) A.1 B.-1 C.0 D.1或-1 9.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 A.个数指数和总指数 B.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10.国民财产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分组依据是( ) A.性质不同 B.经济用途不同 C.占有者不同 D.经济类型不同 1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是( ) A.单式记账 B.增减记账 C.收付记账 D.借贷记账 12.财政收入除了预算内收入,还包括( ) A.地方预算收入 B.部门预算收入 C.企事业单位预算收入 D.预算外收入 13.在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评价经济效益时,首先要确定( ) A.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B.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C.衡量经济效益水平的标准值 D.各指标的权数 14.统计上,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通过( ) A.编制资产负债指标体系来进行的 B.建立资产负债数字模型来进行的 C.设置资产负债账户来进行的 D.编制资产负债表来进行的 15.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等于( ) A.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期初商品库存量 B.期初商品库存量÷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 C.平均商品库存额÷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 D.期末商品库存量÷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 16.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包括( ) A.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B.固定资产折旧 C.劳动者报酬 D.总投资 17.某企业三月初库存为20万元,商品购进150万元,商品销售145万元,商品出口10万元,则该企业三月末库存为( ) A.10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D.35万元 18.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 ) A.新MPS为基本框架,向国外标准靠拢 B.新SNA为基本框架,自成体系 C.是MPS与SNA两者结合的框架 D.新SNA为基本框架,向国外标准靠拢 19.当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中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较高时,则表明( ) A.劳动力资源素质相对较高且平稳发展 B.劳动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且平稳发展 C.劳动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且可能呈减少趋势 D.劳动力资源素质相对较高且不平稳发展 20.劳动力资源总量属于( )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对某市居民户调查资料按家庭人口数分组,分为1人,2人,3人,4人,5人…,汇总各组家庭数形成的数列是( ) A.分配数列 B.变量数列 C.单项式数列 D.组距式数列 E.异距数列 22.商品销售总额不包括( ) A.购货退回的商品 B.对国外直接出口的商品 C.商品损耗和损失 D.售给公用事业单位经营使用的商品 E.出售本企业自用的废旧包装用品 23.要保证动态数列中各指标的可比性,编制动态数列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 ) A.时期长短应该相等,时点间隔一致 B.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C.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 D.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E.指标的数值应该按大小顺序排列 24.影响就业率指标数值大小的因素有( ) A.劳动力资源总量 B.离、退休人数 C.在业人数 D.人口总数 E.(待)失业人数 25.微观上的流动资产包括的内容有( ) A.现金 B.各种存款 C.长期投资 D.短期投资 E.应收及预付货款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离散变量 27.完全相关 28.常住人口 29.重点调查 30.逐期增长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1.整群抽样的特点有哪些? 32.在什么情况下存在总方差( )、组内方差( )和组间方差( )?并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33.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五、计算、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第34、35小题各5分,第36、37小题各10分,共30分) 34.某市2002年国民收入为450亿元,其中用于消费250亿元,用于积累200亿元,该市2002年年平均人口数为2250万人。 要求:(1)计算该市2002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2)计算该市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 (3)指出上述计算指标的所属种类。 35.1998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总成本(万元)单位产品成本降低(-) 或上升(+)率(%) 基期报告期 甲230 261 -6 乙160 180 -4 丙140 120 +2 要求计算:(1)该企业的总成本指数和总成本的增加(或减少)额; (2)该企业的单位成本总指数和由于单位成本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总成本; (3)该企业的产量总指数和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总成本; (4)对该企业的总成本变动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37.某连锁经营公司所属5个零售店某月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资料如下表: 商店名称A B C D E 销售额(千万元)3 5 6 7 9 利润额(百万元)2 3 3 4 5 要求:(1)计算销售额和利润额之间的相关系数; (2)用最小平方法计算利润额对销售额的回归直线方程; (3)对计算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 六、论述题(本题10分) 38.试述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刚接触这门课时很觉得有点难度,但是多听几次课件就觉的简单,以及查看往年的试卷,你就会发现计算题出的很简单,计算题重点是考了失业率就业率、个体指数和总体指数这类型,稍难一点是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总体来说,掌握考试的重点,不需要高中基础也是可以额。

要树立信心,从现在准备三科考试时间还是挺充裕的,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我看了11章左右也考了68分,别想象的太难了,经济法概论已经复习了大半,如果学的扎实,差不多也能及格了,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应该多看看分录,毕竟占分比较多

个人觉得不难,这门课程的重点是1到7章,占8成左右,后面的主要是前几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前面几章的重点首先要搞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然后就是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等等,因为后面很多概念的计算都需要用到这些公式,所以这个是基础。方差和平均差标志变异系数也要从概念去理解,例如方差他其实还是算术平均数,这些公式看起来难,但是记起来还是有规律的。然后就是指数那一章的内容,只要搞清楚指数是怎么样定义的,其他的可以自己推算。抽样推断也是个重点,用前面的内容很多,所以前几章是基础。几个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就是组距分组的中位数,众数,不重复抽样的样本单位数的公式,其他的觉得都可以自己理解。基本概念要互相比较,类似的公式也要互相比较,多做练习,书上有几个错误的地方,自己认真看,应该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这门课,要多做练习,多多比较,找出重点,尤其是前7章,多多练习 再次强调,练习、练习再练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主要就是五大核算啦,要会基本的编表,例如国民资产负债表,计算神马的应该是投入产出核算多做几道题,其他部分多看看书,理解应该没什么问题。楼上说的大概是统计学,不是国经统吧……

  • 索引序列
  • 国民统计概论自考论述题汇总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20自考题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真题
  •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真题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