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大学语文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大学语文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发布时间:

大学语文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大学语文自考重点有:

1、《科学的春天》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2、《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3、《论气节》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

4、《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

5、《桥的运动》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

语文是基础 教育 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 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1

常见标点符号4条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表解释说明;②表意思递进;③表话题转换;④表声音延长;⑤表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⑥表语意的跳跃或转折;⑦表 总结 上文;⑧用在副标题前;⑨表事项的列举分承。

2.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④表静默或思考;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语言的中断; 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3.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

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4.冒号的作用:

①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

②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③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5.引号的作用:

①表引用实际内容;②表讽刺反语;③ 表特定称谓;④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2

1.小说三要素:

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 议论文 三要素:

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

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 记叙文 六要素(五W+H):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5.律诗四条件:

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

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 说明文 说明 方法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 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举例法 B、对比法 C、喻证法 D、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G、反复 F、设问 H、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 短语 类型:

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

按词性分三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

15.六种 句子 成分:

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

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

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

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 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3

写作手法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 故事 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 文章 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4

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 对子 ”,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5

写作主要表达方式5类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四、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

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

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6

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

(2)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今寡人不能。(才能。)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若不阙秦。(使……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归顺。)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⒊形容词活用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吊有忧,贺有喜。(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然后卑事夫差。(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美,使….美。)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胜过。)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五特殊句式⒈判断句①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③是社稷之臣也。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⑤非我也,岁也。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ou使之然也。⑦南冥者,天池也。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3.省略句①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②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省略介词“于”。)④不得见(太后)久矣(省略宾语。)⑤(老臣)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⑥(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⑦以(之)告(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⑧róu以(之)为轮。

4.倒装句⑴宾语前置①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a.“以何”,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b.“自托”动宾短语宾语前置。)②何后之有?——有何后?(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②且贰于楚-----于(对)楚贰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④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昔者夫差于(在)诸侯之国耻吾君⑤乃号令三军曰-----乃于(向)三军号令曰⑥……贤于长安君--------于(比)长安君贤(胜过)⑦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以膏腴之地封之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比)水寒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固定句式: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要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2020高中语文知识重点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 文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自考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大学语文专升本知识点如下:

1、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2、古代最伟大的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3、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4、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5、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1、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2、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3、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答题技巧:

一、自考大学语文科目单选题内容主要包括作家作品、中心论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章体裁等,在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唯一正确的答案,相对容易得分。答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自己的识记,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既省时又有把握;二是把握不准时应采取比较的方法,排除筛选,确定唯一正确的答案。

二、自考大学语文科目多项选择题多考综合比较的内容,在5个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难度较大。答题也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知识点的熟悉掌握,采取比较法、排除法,一一甄别,切忌凭猜测、靠感觉作答。

《大学语文》主要复习掌握四部分内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四部分内容所选的课文篇目,一篇一篇地阅读掌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过去《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试题较多。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A.伯夷 B.孟子 C.孔子 D.老子[答案]C[解析]这是考核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常识的试题。没有丝毫难度。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A.抱定宗旨 B.端正学风 C.砥砺德行 D.敬爱师友[答案]D[解析]这是典型的考核是否阅读教材的试题。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共阐发“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阅读课文掌握阐发三事具体论述的内容。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3.下列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A.《壮悔堂文集》 B.《昌黎先生集》C.《震川先生集》 D.《樊川集》[答案]B[解析]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阅读掌握的知识内容。尤其是作家的主要代表作更需要掌握。《壮悔堂文集》:侯方域;《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韩愈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4.《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人物是A.外祖 B.周孺人C.大姊 D.老妪[答案]B[解析]这是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试题。先妣是周孺人;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5.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A.夔州 B.长安 C.巩县 D.成都[答案]A[解析]掌握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这首诗,掌握时代背景。

自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四)实词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无乃尔是过与?

(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状语后置(介宾 短语 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贪于财货;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因击沛公于坐;

7、樊哙覆其盾于地

(三)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

(四)固定句式

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

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陈情表》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 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 通“又”, 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4、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5、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7、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8、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方法 。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

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

汾阳王以副元帅

凭借……身份

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因为

2、用作连词

夫夷以近 又、而且,表并列关系

谨拜表以闻 来,表目的关系

今不忍人无寇暴乱,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目的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 (地,着),表修饰关系

(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 之间,表修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 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

1、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戍卒叫,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示被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示被动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示被动

5、不拘于时 “于”表示被动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 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 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 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

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 面相 平) 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 文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语文自考大专知识点总结高中

【篇一】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1、诗歌又包括诗、词、散曲等就诗说,还有古诗、律诗、绝句的分别。古诗的句式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种种;就词说,有八百多种调子;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散曲的调子也非常丰富。

2、散文有叙事、记游、说理、抒情等类别。

3、小说有笔记、传奇、平话、章回小说等体裁。

4、戏曲,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

二、我国的古典文学已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1、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作品。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3)、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著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著作中的许多篇章在记言记事、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一部对后代的文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史记》。为各个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历史人物立传,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2)、汉武帝时,设立了主管音乐的机关“乐府”,采录民间歇谣,用以配乐歌唱,因此许多民歌得以保存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里的民歌,多是五言诗的形式,最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从民歌发展而成的。

(3)、东汉时期,在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但是开始的时候,诗的产量较少。到了建安年间,有些诗人,尤其是曹植,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来抒写个人的思想感情,写了很多很好的五言诗。五言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晋末年的诗人陶渊明,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写五言诗,赞美劳动生活,歌咏农村景物,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清新自然的色彩。南北朝的民歌,也是因官府采录配乐而,保存下来的。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是青年男女的恋歌。北朝民歌的题材相当广泛,其中《木兰诗》是我国文学的杰作。

3、唐代和宋代是我国文学的发达时期。

(1)、诗歌到了唐代,体裁完备,有古诗、律诗、绝句等等。李白的诗,嘲弄庸俗世态,反抗权贵,充满了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歌颂自由生活,对于社会现象的不合理和自己才能的不得施展,表示强烈的愤慨。杜甫生活饱经忧患,比较接近人民,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揭露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他的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发扬了诗经、楚辞、乐府的优良传统,给后来的诗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写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意在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还有像《长恨歌》和《琵琶行》等一些久为传诵的诗。

(2)、到宋代,盛行配乐歌唱的词,词发展到极盛时期。柳永和苏拭的词,对于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南宋的辛弃疾和陆游是两个爱国诗人。这两位诗人的词,在我国文学评价很高。

(3)、唐代和宋代的散文也很发达。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文体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主张废弃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写作切合实用的质朴的古文。他们的文章,平正通达,虽然号称“古文”,实际上是新体散文。到了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拭等继续提倡这种古文。以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就成为我国长期流行的文体。

(4)、唐代和宋代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小说也发展起来了。唐代最有名的小说是“传奇”。《柳毅传》就是唐代传奇中的佳作之一。这些小说;大都着力刻画人物形象,并且有离奇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到了宋代,小说有了新的发展。由于都市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个时期出现了“平话”。

4、元、明、清三代,我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在戏剧和小说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1)、元代的杂剧形式很新颖。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分别刻画了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不同形象,前两篇写出政治的黑暗以及妇女的厄运,后一篇写出青年男女坚决反抗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精神。

(2)、明、清两代的戏曲得到迅速的发展,篇幅加长,情节增多,反映的现实生活也更为深广。的作品,如高则诚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3)、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在我国文学光辉曜目的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用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蒲松龄的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描述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一些读书人争夺功名的丑态。《红楼梦》通过贸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以及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变迁,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对于蔑视封建礼教力求发展个性的人物,表示很大的同情。《红楼梦》展现了巨大的生活画面,刻画了几十个性格极其鲜明、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结构完整,笔法细腻,语言优美生动,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达到了艺术高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著。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学上出现了一些反映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的作品。像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比较深刻地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黄遵宪、梁启超等也写了好些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诗歌和散文。形式的多种多样,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语言精炼形象,这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高度艺术性的表现。我国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三、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篇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二、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篇三】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语文是基础 教育 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 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1

常见标点符号4条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表解释说明;②表意思递进;③表话题转换;④表声音延长;⑤表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⑥表语意的跳跃或转折;⑦表 总结 上文;⑧用在副标题前;⑨表事项的列举分承。

2.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④表静默或思考;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语言的中断; 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3.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

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4.冒号的作用:

①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

②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③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5.引号的作用:

①表引用实际内容;②表讽刺反语;③ 表特定称谓;④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2

1.小说三要素:

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 议论文 三要素:

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

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 记叙文 六要素(五W+H):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5.律诗四条件:

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

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 说明文 说明 方法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 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举例法 B、对比法 C、喻证法 D、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G、反复 F、设问 H、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 短语 类型:

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

按词性分三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

15.六种 句子 成分:

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

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

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

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 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3

写作手法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 故事 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 文章 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4

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 对子 ”,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5

写作主要表达方式5类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四、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

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

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6

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

(2)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今寡人不能。(才能。)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若不阙秦。(使……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归顺。)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⒊形容词活用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吊有忧,贺有喜。(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然后卑事夫差。(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美,使….美。)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胜过。)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五特殊句式⒈判断句①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③是社稷之臣也。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⑤非我也,岁也。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ou使之然也。⑦南冥者,天池也。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3.省略句①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②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省略介词“于”。)④不得见(太后)久矣(省略宾语。)⑤(老臣)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⑥(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⑦以(之)告(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⑧róu以(之)为轮。

4.倒装句⑴宾语前置①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a.“以何”,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b.“自托”动宾短语宾语前置。)②何后之有?——有何后?(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②且贰于楚-----于(对)楚贰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④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昔者夫差于(在)诸侯之国耻吾君⑤乃号令三军曰-----乃于(向)三军号令曰⑥……贤于长安君--------于(比)长安君贤(胜过)⑦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以膏腴之地封之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比)水寒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固定句式: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要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2020高中语文知识重点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高中

大学语文自考重点有:

1、《科学的春天》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2、《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3、《论气节》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

4、《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

5、《桥的运动》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

语文是基础 教育 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 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1

常见标点符号4条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表解释说明;②表意思递进;③表话题转换;④表声音延长;⑤表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⑥表语意的跳跃或转折;⑦表 总结 上文;⑧用在副标题前;⑨表事项的列举分承。

2.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④表静默或思考;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语言的中断; 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3.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

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4.冒号的作用:

①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

②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③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5.引号的作用:

①表引用实际内容;②表讽刺反语;③ 表特定称谓;④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2

1.小说三要素:

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 议论文 三要素:

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

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 记叙文 六要素(五W+H):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5.律诗四条件:

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

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 说明文 说明 方法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 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举例法 B、对比法 C、喻证法 D、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G、反复 F、设问 H、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 短语 类型:

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

按词性分三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

15.六种 句子 成分:

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

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

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

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 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3

写作手法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 故事 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 文章 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4

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 对子 ”,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5

写作主要表达方式5类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四、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

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

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6

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

(2)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今寡人不能。(才能。)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若不阙秦。(使……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归顺。)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⒊形容词活用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吊有忧,贺有喜。(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然后卑事夫差。(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美,使….美。)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胜过。)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五特殊句式⒈判断句①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③是社稷之臣也。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⑤非我也,岁也。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ou使之然也。⑦南冥者,天池也。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3.省略句①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②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省略介词“于”。)④不得见(太后)久矣(省略宾语。)⑤(老臣)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⑥(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⑦以(之)告(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⑧róu以(之)为轮。

4.倒装句⑴宾语前置①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a.“以何”,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b.“自托”动宾短语宾语前置。)②何后之有?——有何后?(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②且贰于楚-----于(对)楚贰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④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昔者夫差于(在)诸侯之国耻吾君⑤乃号令三军曰-----乃于(向)三军号令曰⑥……贤于长安君--------于(比)长安君贤(胜过)⑦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以膏腴之地封之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比)水寒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固定句式: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要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2020高中语文知识重点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 索引序列
  • 大学语文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 自考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 自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 语文自考大专知识点总结高中
  •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高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