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小学生心理辅导自考重点知识

小学生心理辅导自考重点知识

发布时间:

自考小学生心理辅导重点知识

1.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2.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2、不对别人期望过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处,不能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4、能伸能屈。 当大前提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需过分计较小处,以减少自己的烦恼。5、向别人倾诉烦恼。 把抑郁埋于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假如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愉快。 6、助人为乐。7、集中精力处理近事。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9、熟悉到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 3.小学生心理常识怎么写,要全的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 4.求小学生心理常识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及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出发,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作为班主任,要观察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认真观察孩子的性格是否开朗,是否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恰,能不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自觉性、是否强;学习欲望强烈与否,面部表情愉悦不愉快,精力是否充沛,是否善于交友不孤独等。来观察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工作;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认识自我。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我们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心理个案。家长更应该主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 5.心理小常识 每日心理学 1.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2.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还有其他朋 友。 3.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4.有负面情绪是正常 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的时间里,要尽量的让情绪平稳起来。 5.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 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也不说明什么。 6.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笑笑即可。 7.一切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因此也只能自 己解决,不要找朋友哭诉,找他们去打球。 8.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即使是很蠢的话,再蠢也比言而无信好。 9.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不要打 破生活原有的规律,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10.不要去害怕做一件事,不要害怕触景伤情,不要害怕说错话,不要害怕想起过去,不要害怕面对未来。 11. 无论是对是错,你需要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的修正。 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在对错之间徘徊的人, 形象不如从错到对的人正面。 12.当他说“让我们冷静一段时间好吗?”的时候,冷静的说好,然后挂断电话。 不要哀求,他不是来征求你意见的。13.不要把心底的话全掏出来,这些是只属于你的财富。 14.不要跟一 个人和他议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可靠。 15.当你不知道和他说什么的时候,那就什么也不要说,沉默有无限种含义。 16.不要追求什么结果,每个人结果都一样,就是死亡。 17.不要后悔,无 论怎样都不要后悔,后悔的情绪比你所做错的事更可怕,因为这会摧毁你的自信,自尊以及很有可能让你去做一件更错的事。 不够的话,我那里还有一些。 6.小学生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 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交往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 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 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以来感。 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其次,表现为自我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报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的对策 1、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 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也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 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7.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8.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 *** 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9.心理健康小常识 1,有一个自己很爱的爱好,但不要当成事业去做,每当你心烦的时候你的爱好能给你一丝平静。 2,有一份自己爱的工作,当早晨起来面对上班的时候不会对生活失去兴趣 3,有一个自己爱的人和一个爱自己的人,不管是不是一个人,你对爱自己的人可以强势一些,对自己爱的人可以弱势一点 4,有一个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家庭,这个家庭里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也许不是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但是有你才是一个家,你对这个家充满责任和期许 5,有一些可以吵架的朋友,你生气的骂他他也骂你,但是几秒钟以后你们就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继续说彼此的小秘密 这是我觉得一个个方面都健康的人会拥有的东西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情况分析:

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对于儿童来讲,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都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对于新生来说,首先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一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思维特点: 一年级学生正对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初步的看法,他们擅长于识别物体的特点、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能很快并很容易地掌握任何一个物体所固有的特征。

2、语言表达特点: 一年级学生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这是在探究课上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和培养科学、文明的用语习惯的积极因素。

3、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特点: 一年级学生一是易受同伴的影响,一是以个人为中心。幼儿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受同伴影响的原因可能是个人表现欲、个人占有欲、兴趣易转移、擅于产生联想。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

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总目标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四个模块:第一模块:快乐的起跑线;第二模块:快乐的新学生;第三模块:七彩童年;第四模块:走进童心。

主要是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4102知识,树立心1653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3、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4、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转变,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堪忧。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知识,更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辅导自考重点知识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乐于学习。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2、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3、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4、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5、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1.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2.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2、不对别人期望过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处,不能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4、能伸能屈。 当大前提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需过分计较小处,以减少自己的烦恼。5、向别人倾诉烦恼。 把抑郁埋于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假如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愉快。 6、助人为乐。7、集中精力处理近事。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9、熟悉到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 3.小学生心理常识怎么写,要全的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 4.求小学生心理常识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及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出发,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作为班主任,要观察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认真观察孩子的性格是否开朗,是否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恰,能不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自觉性、是否强;学习欲望强烈与否,面部表情愉悦不愉快,精力是否充沛,是否善于交友不孤独等。来观察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工作;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认识自我。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我们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心理个案。家长更应该主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 5.心理小常识 每日心理学 1.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2.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还有其他朋 友。 3.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4.有负面情绪是正常 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的时间里,要尽量的让情绪平稳起来。 5.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 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也不说明什么。 6.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笑笑即可。 7.一切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因此也只能自 己解决,不要找朋友哭诉,找他们去打球。 8.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即使是很蠢的话,再蠢也比言而无信好。 9.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不要打 破生活原有的规律,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10.不要去害怕做一件事,不要害怕触景伤情,不要害怕说错话,不要害怕想起过去,不要害怕面对未来。 11. 无论是对是错,你需要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的修正。 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在对错之间徘徊的人, 形象不如从错到对的人正面。 12.当他说“让我们冷静一段时间好吗?”的时候,冷静的说好,然后挂断电话。 不要哀求,他不是来征求你意见的。13.不要把心底的话全掏出来,这些是只属于你的财富。 14.不要跟一 个人和他议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可靠。 15.当你不知道和他说什么的时候,那就什么也不要说,沉默有无限种含义。 16.不要追求什么结果,每个人结果都一样,就是死亡。 17.不要后悔,无 论怎样都不要后悔,后悔的情绪比你所做错的事更可怕,因为这会摧毁你的自信,自尊以及很有可能让你去做一件更错的事。 不够的话,我那里还有一些。 6.小学生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 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交往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 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 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以来感。 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其次,表现为自我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报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的对策 1、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 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也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 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7.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8.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 *** 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9.心理健康小常识 1,有一个自己很爱的爱好,但不要当成事业去做,每当你心烦的时候你的爱好能给你一丝平静。 2,有一份自己爱的工作,当早晨起来面对上班的时候不会对生活失去兴趣 3,有一个自己爱的人和一个爱自己的人,不管是不是一个人,你对爱自己的人可以强势一些,对自己爱的人可以弱势一点 4,有一个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家庭,这个家庭里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也许不是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但是有你才是一个家,你对这个家充满责任和期许 5,有一些可以吵架的朋友,你生气的骂他他也骂你,但是几秒钟以后你们就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继续说彼此的小秘密 这是我觉得一个个方面都健康的人会拥有的东西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0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0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0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0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0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0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0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0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0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5.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6.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7.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9.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30.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31.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2.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4.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35.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3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7.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8.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9.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0.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4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3.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4.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6.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7.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8.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50.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51.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52. 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53.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54.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55.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56.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自考小学生心理辅导重点知识点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接受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社会 赋予的义务,也是促进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 有关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理论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则着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辅导,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希望以上的信息对你有用的,欢迎采纳。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0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0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0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0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0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0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0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0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0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5.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6.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7.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9.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30.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31.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2.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4.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35.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3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7.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8.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9.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0.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4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3.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4.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6.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7.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8.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50.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51.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52. 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53.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54.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55.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56.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情况分析:

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对于儿童来讲,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都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对于新生来说,首先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一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思维特点: 一年级学生正对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初步的看法,他们擅长于识别物体的特点、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能很快并很容易地掌握任何一个物体所固有的特征。

2、语言表达特点: 一年级学生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这是在探究课上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和培养科学、文明的用语习惯的积极因素。

3、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特点: 一年级学生一是易受同伴的影响,一是以个人为中心。幼儿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受同伴影响的原因可能是个人表现欲、个人占有欲、兴趣易转移、擅于产生联想。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

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总目标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四个模块:第一模块:快乐的起跑线;第二模块:快乐的新学生;第三模块:七彩童年;第四模块:走进童心。

小学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儿童心理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2、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

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3、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

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4、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

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5、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

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方法:

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6、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沟通方法:

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逐步为升出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扩展阅读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识记: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领会:

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1、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等。

小学生心理辅导自考重点知识点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4102知识,树立心1653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3、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4、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转变,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堪忧。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知识,更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记录内容写法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

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主要是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

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

2、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3、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训练。

4、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提高。

5、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

经典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3、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4、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5、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6、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会有一个观念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合适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论事,顺其自然。

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能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谈定冷静的处理和对待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自考小学生心理辅导重点知识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到以后的身心成长。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著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理健康又是主导方面。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 *** ,人的心与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时,就要充分注意心与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络、相互制约、互动影响着的。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以什么为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呢?这是任何一位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回避、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十分困难的问题。

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规定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因而认真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1、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

经验性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比如,个体基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智慧活动、情感活动或人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不舒适、不适应,感到烦恼而又难以自我调节,因而意识到或认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

2、心理健康的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标准。医学标准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现异常,其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系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未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化过程不存在。随着现代科学和诊查技术的发展,必定能在更加精细的分子水平上发现这种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程度。医学标准认为,人体这种生理病理性变化的存在,才是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可靠标准,因而医学标准十分重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检查及心理上的测定。一般来说,医学标准对于大脑及其他躯体病变导致的伴发性心理障碍及癫痫、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查十分有效,而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因为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通常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单凭医学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判断标准相互印证。

3、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

社会适应性标准是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就是说判断某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或异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常态,而不以有无病理性变化为依据,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及其影响。***2***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对社会的影响。***3***要注意细心观察。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突然一反常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判断其正常或异常并不困难,然而如果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不明显的、渐进性的,要作出确切的判断就是相当困难的,必须注意细心地观察。

4、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事实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间状态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的范围。必须明确,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某些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惧、注意分散或人格结构上的某些弱点或缺陷在居中的大多数正常人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未必就是病态,只有偏离均值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一个半或两个标准差以上才是不正常的,并且偏离程度越大越不正常。尽管如此,也未必都有病理性变化,因而不可轻易作出心理疾病的诊断,一般可表述为某项或某几项症状偏高或略显偏高。 “的人还:

1.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2.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2、不对别人期望过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处,不能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4、能伸能屈。 当大前提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需过分计较小处,以减少自己的烦恼。5、向别人倾诉烦恼。 把抑郁埋于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假如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愉快。 6、助人为乐。7、集中精力处理近事。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9、熟悉到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 3.小学生心理常识怎么写,要全的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 4.求小学生心理常识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及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出发,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作为班主任,要观察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认真观察孩子的性格是否开朗,是否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恰,能不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自觉性、是否强;学习欲望强烈与否,面部表情愉悦不愉快,精力是否充沛,是否善于交友不孤独等。来观察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工作;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认识自我。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我们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心理个案。家长更应该主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 5.心理小常识 每日心理学 1.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2.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还有其他朋 友。 3.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4.有负面情绪是正常 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的时间里,要尽量的让情绪平稳起来。 5.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 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也不说明什么。 6.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笑笑即可。 7.一切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因此也只能自 己解决,不要找朋友哭诉,找他们去打球。 8.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即使是很蠢的话,再蠢也比言而无信好。 9.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不要打 破生活原有的规律,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10.不要去害怕做一件事,不要害怕触景伤情,不要害怕说错话,不要害怕想起过去,不要害怕面对未来。 11. 无论是对是错,你需要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的修正。 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在对错之间徘徊的人, 形象不如从错到对的人正面。 12.当他说“让我们冷静一段时间好吗?”的时候,冷静的说好,然后挂断电话。 不要哀求,他不是来征求你意见的。13.不要把心底的话全掏出来,这些是只属于你的财富。 14.不要跟一 个人和他议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可靠。 15.当你不知道和他说什么的时候,那就什么也不要说,沉默有无限种含义。 16.不要追求什么结果,每个人结果都一样,就是死亡。 17.不要后悔,无 论怎样都不要后悔,后悔的情绪比你所做错的事更可怕,因为这会摧毁你的自信,自尊以及很有可能让你去做一件更错的事。 不够的话,我那里还有一些。 6.小学生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 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交往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 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 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以来感。 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其次,表现为自我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报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的对策 1、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 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也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 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7.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8.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 *** 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9.心理健康小常识 1,有一个自己很爱的爱好,但不要当成事业去做,每当你心烦的时候你的爱好能给你一丝平静。 2,有一份自己爱的工作,当早晨起来面对上班的时候不会对生活失去兴趣 3,有一个自己爱的人和一个爱自己的人,不管是不是一个人,你对爱自己的人可以强势一些,对自己爱的人可以弱势一点 4,有一个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家庭,这个家庭里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也许不是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但是有你才是一个家,你对这个家充满责任和期许 5,有一些可以吵架的朋友,你生气的骂他他也骂你,但是几秒钟以后你们就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继续说彼此的小秘密 这是我觉得一个个方面都健康的人会拥有的东西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考情分析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单选题和辨析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单选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一、 心理健康的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特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心理健康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心理活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可能在某时某事上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掌握知识或寻求外界帮助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一个积极的健康心理。心理的健康水平需要不断地调整和维护。此外,我们还必须知道,心理健康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 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交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情绪适中:③意志品质健全:④人格稳定协调:⑤自我意识正确;⑥人际关系和谐: TH会适应良好⑧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概念: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表现:是情储消极、 悲伤、颓度、浓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愿: 二是消极的识倾问,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太大希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身体疲劳、失时、食欲不振等。治疗:对于有种郁症状的学生,应让他们做一此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及与人交柱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恰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更为积极的看法。 2.恐惧症概念: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表现: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惧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不敢拾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治疗:①情景油疗。让学生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忍惧症的量,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不断地鼓励学生面对这种场景,让学生从假想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②认知疗法。这是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要断告诉学生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学生正确认识与人交往的程序和方法。 3.焦虑症概念:焦虑在是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展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心、 自信心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种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表现: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营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治疗: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的方法,运用自助型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局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这些对于缓解学生的专试焦虑、有较好的效果。 4.强迫症概念:强迫症包括强泊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好)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治疗: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 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②暴露与阻止反应。5.网络成瘾概念: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着迷状态。表现: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可见,网络成瘾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治疗:心理干预法。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 常用的心理干预法有以下几种。①强化干预法: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适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子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②厌恶干预法:厌恶干预法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的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法、内隐致敏法等。③转移注意力法: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④替代、延迟满足法: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以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人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⑤团体辋导法: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者,以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真题回顾1. (2019上)郭阳同学近来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洗干净,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A.抑郁症B.焦虑症C.强迫症D.恐怖症2. (2018下)张博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消极悲观:认为自己无是处, 未来没有希望。他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A.强迫症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3. (2018上)在对学生李刚网络成瘾的干预中,老师要求其在手腕上套根橡皮筋,-且感觉自己想上网就用力拉橡皮筋弹自己。这位老师所要求的方法称为(  )A.强化干预法B.厌恶干预法C.转移注意法D.延迟满足法4. (2016下)[材料分析题]-位高中 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恼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刷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娱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保诉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您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1. [答案]C[解析]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好)强追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题干中的措述是强迫行为的典盟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2.1答案C[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是情绪消极 您伤、颓度、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清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太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身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题干描述的就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3.[答案]B[解析]厌恶干预法指采用惩罚性的天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的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法、内隐致敏法等。题干中,老师所要求的做法便是厌恶干预法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4.[参考答案]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材料中女同学整天忧心神仲,心跳加速,思维不受控制,上课害怕老师提问,是典型焦虑症的表现。产生的原因:(1)学校的统考,升学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3)个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做过高程度的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调适的方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的方法,运用自住型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这些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 索引序列
  • 自考小学生心理辅导重点知识
  • 小学生心理辅导自考重点知识
  • 自考小学生心理辅导重点知识点
  • 小学生心理辅导自考重点知识点
  • 自考小学生心理辅导重点知识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