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政治经济学自考系统精讲5

政治经济学自考系统精讲5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自考系统精讲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学考试教材的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这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研究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但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则是在学习完全部课程内容后,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这章共三节,第二节是重点。 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一节介绍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对什么是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做了解释,学习者对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应有所了解。较为重要的是教材中的第四、五两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和其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问题。前一问题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它深深的植根于现实经济运行的土壤中;它不是封闭、凝固、静止的学说,不是某种教条,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拘泥于前人的个别语句,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和发展。后一问题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经济科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没有狭隘阶级私利的局限,没有阶级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只有无产阶级能坚持以科学态度去探索、认识、反映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这一节是本章重点,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即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供人消费的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和繁衍下去,只有生产不断发展前进,人类社会才能进步。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也即人的有目的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的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劳动对象即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自然物或经人加工过的物质,后者称为原料。劳动资料则是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人们用来从事劳动的各种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为生产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客观物质因素。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人们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界和劳动对象,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的,总的说包括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两方面,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或者说劳动者是生产力和主观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生产力的客观要素或物质条件则更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但是生产工具在发展,劳动对象在扩充,而且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运输、能源、信息等也日益成为生产力体系中独立的要素。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尤其是一个社会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技术,科技因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方面,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其次,今天的科技已是一种与生产并列的人类基本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它的突破可以使生产力获得跳跃式发展,从而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生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即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首先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是接连不断的进行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生产关系还包括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简单地说即是生产决定后三者,后三者对生产起反作用。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其客观性表现在:人不能消灭或改造经济规律,不能任意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无论人认识经济规律与否,它都在起作用,人若违反了经济规律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但是,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说经济规律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了,人可以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如下特点: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个经济规律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经济规律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而人是有阶级性的,由于经济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在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问题上就会有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 四、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 政治经济学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它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它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其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意义 这一节的两个问题,前者可简要把握以下几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抽象法是研究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了解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中,还要借鉴一切人类优秀科研成果,借鉴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的一切新方法新手段来发展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后者可简要把握如下三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C壑档Ct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1、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1)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 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第五章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ˊ)和剩余价值率(mˊ)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生活方式,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2)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并没有脱离价值。第二,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第三,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六章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作用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利润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股份公司的作用 答: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答: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 (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具体说: 第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 第二,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第三,市场产品过剩问题严重,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第四,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者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第八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加快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趋势)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第二,垄断统治虽限制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三,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产生的垄断,本身具有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而已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所以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必要性 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3.2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什么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之所以不在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之所以离不开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以流通领域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为前提,而且还要通过流通领域出卖商品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G-W-G‘矛盾的条件。 3.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并在进行生产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维持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不是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3.4 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②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因。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两个因素。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饭、睡眠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的时间。正因为工作日长度可以在最低界限和界限的范围内变化,因而资本家就可能利用延长工作日的办法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5 怎样认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答:①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劳动时间。②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获得的。个别资本家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一旦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以后,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而所有的资本家却能长久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的关系? 答:①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3.7 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 答:资本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等物,但物自身并不天然就是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它们被用做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从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本质上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3.8 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答:①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②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的变动也经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③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从长其看是提高趋势。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实际工资提高的同时,剥削程度仍会加重。 3.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①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形成的。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剥夺过程,通过这种社会暴力,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要的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3.10 资本积累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 答:①资本积累的涵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②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这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为此,除提高剥削程度外,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额,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竞争能力。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3.11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答:①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情况下,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有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完全来源于剩余价值,即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总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来源,以便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3.12 资本积累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资本积累的速度与规模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越能进行积累。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便会从多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③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所使用的资本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耗费的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便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折旧基金可暂用于资本积累。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时,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也越大,取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规模因而也越大。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5

答案 1.1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6世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当时由于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重商主义。从17世纪中叶起,工场手工业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进入19世纪 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开始尖锐化,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并逐步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的同时,还产生了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矛盾方面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它把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之士,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9世纪中叶,产生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当时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条件和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它们当中的科学因素。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它第一次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指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答:①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必然性。②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才能适时地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1.4 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答:①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②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有普遍性的要素。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③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 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答:①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1.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它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有什么样或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环节或方面,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这就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若人为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状况,反而不利于甚至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若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③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1.8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旦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教育了人民,掌握了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的某些一般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它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制定和执行反映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

市场经济的优势如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当前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不断推进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育,推动要素更加自由、通畅的流动,从而更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激发市场活力、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家创新精神。

市场经济的缺点

1、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这就是市场的一个特点:自发性。

2、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这就体现了市场的第二个特点:盲目性。

3、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这就是市场的第三个性质:滞后性。

4、我们在购买时只能先付款后消费,由于商品种类繁多,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在购买时直接看到消费的效果,而事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代价很大,所以市场还具有第四个性质:欺诈性。

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1)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2)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答: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答: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循环?什么是资本周转? 答:(1)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A G—W…P…W‘—G’ \Pm (2)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 5.简述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 答: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 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1)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 (2)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确良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9.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1)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2)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10.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1.简述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 答:单个资本是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则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二者的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二者的联系。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流通内容上。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1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哪些阶段? 答:(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其间所经历的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1)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 (2)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

别的复习材料不用看,只要按书后的大纲看就行了,我也是考了2次都没过,最后还是看书.你只要按大纲看,看到一看到题目就能反应出答案来,就行了,做到这样我保证你过,不过找我.这是我的经验

这门课确实比较难,其难度甚至超过专业课.主要原因不是试题本身,而是教材的分量重和学分多(经济类的6学分).实际上考试没有捷径可走,我从辅导这门课的角度说几点供参考.1.教材至少通读一遍,然后按重点复习;2.多项选择题要多练.因为一个多选题(2-5项正确答)不仅能提高判断是非能力,而且是一个很好的问答题的练习.如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三因素)---它有五个题枝,实际上正确的三个就是问答题的答题要点;3.对教材的整体脉络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答题时容易入门,确定该题是在那一章里说的,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4.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关键词和结论性的句子.5.问答题千万不要空白,字不要潦草.

百度搜索一下“湖南考友论坛”,在自考专区里面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音频课件,历年试题,讲义。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加我百度HI。最后祝你考试顺利,工作顺利。

还好吧就是多花点时间复习一下呀有那么难么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4

市场经济的优势如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当前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不断推进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育,推动要素更加自由、通畅的流动,从而更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激发市场活力、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家创新精神。

市场经济的缺点

1、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这就是市场的一个特点:自发性。

2、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这就体现了市场的第二个特点:盲目性。

3、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这就是市场的第三个性质:滞后性。

4、我们在购买时只能先付款后消费,由于商品种类繁多,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在购买时直接看到消费的效果,而事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代价很大,所以市场还具有第四个性质:欺诈性。

答案 1.1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6世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当时由于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重商主义。从17世纪中叶起,工场手工业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进入19世纪 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开始尖锐化,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并逐步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的同时,还产生了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矛盾方面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它把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之士,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9世纪中叶,产生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当时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条件和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它们当中的科学因素。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它第一次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指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答:①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必然性。②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才能适时地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1.4 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答:①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②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有普遍性的要素。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③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 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答:①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1.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它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有什么样或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环节或方面,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这就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若人为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状况,反而不利于甚至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若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③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1.8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旦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教育了人民,掌握了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的某些一般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它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制定和执行反映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

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C壑档Ct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1、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1)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 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第五章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ˊ)和剩余价值率(mˊ)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生活方式,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2)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并没有脱离价值。第二,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第三,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六章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作用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利润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股份公司的作用 答: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答: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 (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具体说: 第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 第二,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第三,市场产品过剩问题严重,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第四,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者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第八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加快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趋势)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第二,垄断统治虽限制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三,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产生的垄断,本身具有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而已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所以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必要性 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书

经济学(本科)专业简介专业代码:020115一、考试课程及学分序号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1 公共基础课 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3 0015 英语(二) 14 9910 财经应用写作 7 不考英语(二)的加考该两门课程 9911 创业理论与实务 7 4 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 选考一门 3601 服务营销学 5 5 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4 选考一门 5963 绩效管理 4 6 专业基础课 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4 含上机1学分(0052) 0138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4 7 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6 8 0143 经济思想史 5 9 专业课 0139 西方经济学 6 10 0140 国际经济学 6 11 0142 计量经济学 6 16 0141 发展经济学 6 17 必做 6999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总学分 72 二、说明已通过“数据处理概论”课程者,可以免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三、学习书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3. 英语(二)《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柳金甫、王义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版)。5.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汪星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版).6.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贺耀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版)。7.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政治经济学原理》(修订本),卫兴华、顾学荣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8.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王志伟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刘凤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佟家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1.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贺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2.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于同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3.服务营销学《服务营销学教程》,李怀斌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4.绩效管理《绩效管理》,顾琴轩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5.财经应用写作《财经应用写作》,傅家柏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6.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理论与实务》迟英庆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7. 线性代数(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刘吉佑、徐诚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版)。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选择 1.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 3.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个条件: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P100 4.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速度成正比。P102 5.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6.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的非劳动时间包括:a.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b.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 c.停工时间P103 7.减少非劳动时间的主要途径有: 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性库存 ②采用新科技、新工艺,尽可能缩短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 ③尽量减少停工时间,可实行一个工作日两班制或三班制,提高劳动资料的利用率。 8.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P104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P105 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重点考点)P105 9.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10.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①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 ②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 11.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12.资本周转速度影响:a年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不影响c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率e利润率) 13.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从运动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运动形式上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循环;从运动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14.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15.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P110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6.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Ⅰ表示,二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表示。 17.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m)=Ⅱc;Ⅰ(c+v+m)= Ⅰc +Ⅱc;Ⅱ(c+v+m)= Ⅰ(v+m)+ Ⅱ(v+m)。(第一个为最基本)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m)>Ⅱc;Ⅱ(c+v+m/x)>Ⅰ(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v+m/x)=Ⅱ(c+△c);Ⅰ(c+v+m)= Ⅰ(c+△c)+ Ⅱ(c+△c);Ⅱ(c+v+m)= Ⅰ(v+△v+m/x)+ Ⅱ(v+△v+m/x)。(第一个为最基本实现条件) 18.列宁指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a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b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c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P120 20.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2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 问答: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记住) 答: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 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3)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记住) 答:1)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3)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记住) 答: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叫产业资本循环。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记住主要意思) 答: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 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由于这一阶段购买的是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成了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货币即执行了货币职能,又执行了资本职能,所以这一阶段产业资本中小的职能是货币资本职能。 3) 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由于这一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成果成了包含有剩余价值的产品,同时也就成了商品形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由于这一阶段生产了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4) 销售阶段。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阶段上销售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仅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不仅是价值形式转变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而且也是商品资本的价值一极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 5) 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为什么说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记住) 答:1)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经济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准备了条件,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和生产的回升,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因为这会促进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加剧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6.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了解) 答:1)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2)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3)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一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二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三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专业代码:01A0203专业名称:会计(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卫兴华 顾学荣 00012 英语(一)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高 远 00020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一)微积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章学诚 00041 基础会计学 基础会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年版 李相志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年版 李仁玉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黄书田 00067 财务管理学 财务管理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 王庆成 李相国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 林万祥 曹钟候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企业管理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刘仲康 00146 中国税制 中国税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郝如玉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版 杨金观 00156 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年版 林莉 00157 管理会计(一) 管理会计(一)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年版 余恕莲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刘瑞复 李毅红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钱淦荣 罗正楷 04729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徐中玉 陶型传 1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版 赵鸿德 唐小毅 王鲁滨

金融专业,要懂经济学、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金融机构与市场、金融市场学、资本市场与机构等,要是你是真想学点东西的话,建议你买一套翻译版的老美的教材。如果你为了应付考试的话,就买自考教材,更容易通过考试,但什么知识都得不到,只能把你的脑子给塞住了。

  • 索引序列
  • 政治经济学自考系统精讲5
  •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5
  •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
  •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4
  • 政治经济学自考精讲书
  • 返回顶部